时间:2023-07-23 09:2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勤快、学生懒惰的现象。教师通常认为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所有字词与句子翻译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知识,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继续解决的一大教学课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弄明白每个字词的实际含义,以及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应付必要的考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
出现这种教学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忽略了语感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具有计划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即使文言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学习还处于初始学习的阶段,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不会显得过于生疏。其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主要是学生对语句停顿没有丰富经验,因此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诵读、吟诵与默诵等方式,也可以是全体阅读或个人阅读。要想进一步突出教师对文言文的规范化阅读,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朗读与默读。
2.教师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语文,特别注重字的读音。但是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强调读音,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初中语文《童趣》一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现代汉语中句中“强”字读作“qiáng,但是在本文中却读作“jiāng”,由此可见很多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在读音上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异音字。
在学生具有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自发性地阅读,真正读懂文言文,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指明朗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熟读之后再进行整体阅读,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给出合理化的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变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意境设计,让学生在既定氛围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感学习,实现译文与原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删减与保留、增加与替换,从而对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参考工具、文章的背景环境,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文言文的语言。另外,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利用增加或补充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语句疏通。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语文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继.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刘桂清.文言文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评一节高效的识字课[J].陕西教育(教学).2010(11).
[3]方好平,余青云.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1).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多注意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大多只为了教授而教授,忽略了文言文本身具有的文化机制和内在逻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满足考试需求,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还要了解到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审美能力和人文内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过多地注重文言文的工具性,没有深层挖掘出其特有的人文性。
2.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数都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基础有限,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指引和帮助学生来完成对文言文的了解。但很多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都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还容易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并逐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情况,诵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并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其次,在讲授文言文时,对于文中一些抽象难懂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42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有一个挑战,它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开始加入了文言文的学习。但是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言文教学长期为人所诟病。本文针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言文不仅能教孩子了解我们国家文字的发展过程,还能让孩子真正领悟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之乎者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是前辈们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知识和财富。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何让文言文发挥其最本质作用,使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文言文教育的同时,更加热爱和忠实于这些宝贵的知识结晶。本文针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做具体的分析和探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言文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易懂易通,加上生僻字较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法、词语用法,使学生在学习时倍感困难,有的甚至因此丧失了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程序僵化、内容枯燥,使得教学效果非常低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一直以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就一味的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只要学生死记,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只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记忆知识。课堂上,老师总是按照理解含义、梳理内容、做题训练等,老套的思路来教学生,把文言文的翻译和解释当做根本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一字一句的翻译,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津津有味,不厌其烦,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有新的改进,从高层面和广阔的视角来把握文言文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单一,为考设学。目前,文言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对学生只强调“接受”,逼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根本无法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反而是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也使得整篇文章美感全无,脱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
三是缺乏拓展和迁移。由于目前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所以在学习中,老师没有将课内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没有能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书籍,在作文时运用文言文的好词好句,使作文更有文采、更有内涵。
所以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定要做出全新的改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身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乐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新认识,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地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感悟和思考学习内容。
第一,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出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改变单纯的让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主角从老师变为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必要的穿插部分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表扬对文言文知识了解丰富的同学,在个别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或是节日寄语等,在恰当的节日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情操,多鼓励学生看些古文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通过种种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文知识,也因此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从实际应用出发,使学生学会应用文言文。不能单纯的教学生记住知识,应该试着调动经验,使学生拉进跟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文言文跟现代文一样,字词句之间都是相互相通的。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有数不尽的成语或名句、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和经典影视剧中的人物等等,这些都是与古文相通融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比书本上的知识更让学生铭记和受益。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在作文中引用古文名句、古诗词。还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知,吟诵和理解文本,从而拉进学生与作者和现实的距离,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书店等各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文言文的相关资料,活跃课堂,让学生间多些必要的交流和说的机会,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人和文化,实现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第三,从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出发,使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古人的诗书文章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前人智慧的结晶,学生在读阅古文时,能体会前人的文章意境、感悟前人的思想、汲取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根据一个个实例,一个个文字转化为思想,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说话办事的技巧,提升自身的能力。文言文教学跟现代文教学一样,都是通过文章来表述作者的中心思想,让后人发表深思和认识,从而获取知识,总结经验。而初中文言文中,选入教材的,都是被后人流传的千古名篇,经典的同时,还富有广大古代人民的智慧,这些内容也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题材,让学生从中发掘和借鉴这些宝贵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结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文是文化的积淀、民族智慧的结晶。古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和各种著作,为我们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华夏人民智慧打开了一扇窗户。教会学生阅读古文,读懂古文,是民族的需要、历史的需要,通过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因学习文言文而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立群.乐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使命——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
[2]付永林.新课标让初中古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6)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不足 解决策略
前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增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同时,文言文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得其具有更加准确的预感。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正确面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1、全面分析文言文教学存的不足和成因
1.1对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介绍
1.1.1初中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
对于文言文而言,学生深感距离感,更多学习的出发点是应对考试,很少出于兴趣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认为,文言文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与现代社会关系不大,时间久远,想法上具有隔阂,同时,加之文言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方面彰显不顺畅性,因此,学生的兴趣不高,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烦感。
1.1.2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强,缺乏丰富的积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由时间不多,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作业的完成方面,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扩展阅读,对于文言文的知识的学习多源于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言文的积累产生阻碍。而对于文言文学习,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文言文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尤其是潜移默化的环境更加不足。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都集中在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文言文的合理选择,加之理解能力有限,直接诱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反感情绪。
1.2对教师存在问题的介绍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突破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上存在不科学性,教学的重点仍集中在句子的翻译方面,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将学习的重点置于文言文的译文方面,忽视文言文的魅力。针对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硬性记忆仍大量使用,忽视教学效果,不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必然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兴趣不高,同时,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教学的顺畅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课堂灵活性的提升,改变教学方式,正视教学地位。
1.3.对教材问题的介绍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能够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强化语感,但是,营造一个满足学生思想和心理水平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内容的顺序是由简到难,但是,在有效文章的设置上存在问题,有堆砌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需要重视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正视学生初中阶段的认识能力。
1.4考试方面存在的问题
立足文言文的教学,其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主要是能够进行文字的理解,增加文言文词语的储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目标仍是应付考试,自我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仍以考试为重点,将其视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正视这种应试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兴趣。
2、如何提升初中文言文水平
2.1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善
2.1.1对文言文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首先,教师要全面分析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良,重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对文言文词句进行讲解的同时,重视对文言文价值的分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重视学生古典文学语言魅力的培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沉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文言文直接的情感交流。再次,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进,采取多种模式,如多媒体等,营造更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第四,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要善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强,关注个人文学的沉淀和积累。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理念的研究,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夯实知识储备。
2.1.2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古板的教学手段,进行积极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奇闻异事,增大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高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教师要要结合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另外,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情景教学的效果,协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2.2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
2.2.1重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作用巨大。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使得学生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根本上提高学习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2.2.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习惯。文言文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作品,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除了应对考试,按照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之外,还有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主动性,养成自己进行理解和创新的习惯。学生要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序贯,增强学习主动意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在主动性的影响下,有助于学生对古典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2.3重视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完善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在内容上缺乏对教学实际的全面考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改进。在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文章内容,同时,要多采纳教师的建议。
2.4积极进行考试方面的改进
在当前的初中考试中,文言文所在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对其重视度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可以适当增大文言文的比重,尽可能扩大文言文知识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高阅读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在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正视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结合教学情景,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立足教师、学生、教材和考试等多方面,柒拾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巧玲. 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2016,15:75-76.
本文基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认为从反复朗诵课文、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措施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水平
1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民族智慧。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明,更需要文明去继承理解。要提升民族灵魂,就必须先从文言文学起,将文言文学好了,我们才能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充其量能提高点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语文科目着重于学习其文化内涵。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句子文章含义知识,更要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自身全方面成长。
2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师问题:受高考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一字一句去教学生去理解,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内涵。文言文知识是有生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知识单纯的字眼,很难理解一整段话的意思和整段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2)学生问题:学生的惰性心理。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看似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不愿去学,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的心理。
(3)教材链接问题:我们仔细回想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就不难看出初中到高中文言文的跨越性很大,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且注释很多,比较容易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是熟记熟背,并没有要求很精细,而高中要求掌握每词每句的含义以及它的用法。所以学生刚接触高中文言文时学习起来很艰难,几乎找不到头绪。
3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3.1反复朗诵课文: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当培养文言语感。当前,高中文言文让学生倍感煎熬,大多数高中生都觉得文言文太难理解,就这现象该以什么方式去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先从朗诵着手,能将文言文阅读流利甚至背出来会在之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文言文也分为不同类别,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温婉抒情,教师依据不同的文言文的类别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例如《滕王阁序》这课文中,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以有力的朗读方式来诵读,必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出来,但是文中抒情语段也很多,“潦水尽而寒潭清”等诗句描绘了清幽、淡雅的风景,此处运用温润的情感来读,将自己化为王勃,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3.2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知:
文化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电视剧《花木兰传》便是根据史书,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半是一些经典的事例,比如《出师表》、《空城计》就是通过叙述故事歌颂古人的智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会对文言文逐句翻译,对不常见的生词逐字讲解,但这种枯燥的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熟记,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经验,浅谈看法。教师在上下一堂课前先告知学生要讲哪篇文言文,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书籍辅助理解,学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查找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查看相关电影。根据文章讲诉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剧、演员、导演、评委、旁白等一些角色,如《廉颇蔺相如传》就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台词,还原成情景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把课本带进了生活,启发了同学们感知生活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探知、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3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文言文后一般只赞美主人翁的美德,很少从反面去剥析人物的缺点。例如课文《鸿门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会告诉学生们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是项羽狂妄自大、不听忠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是刘邦的有勇有谋、善于用人。辅助时代背景看,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邦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算不得放虎归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特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为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启发他们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设定某一问题开展辩论赛,说明论据是文中哪一字句,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对文言文深入探究的欲望,活化了人物形象而且在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自然而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也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文言文除了字体、文章不易理解,还存在时空的限制,比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解读一下时代背景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那么哀愁。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当然也应该用于教学授课[2]。试想,相比在教室里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将文言文和动画技术结合,集声音、图相、文字于一体,后者是不是更立体化更容易被学习和接受?创造生情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场景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文言文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不再陌生。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高昂的、节奏感强且快的战争曲,营造一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让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除了播放哀伤的歌曲还可以配上图片,比如配波涛汹涌、浪花高涌和风平浪静的大江图片,让同学们体验“大江东去浪涛尽”,待学到“多情应笑我”的句子时可以配一张头发花白的来人等着滚滚江水发呆的图片,情景再现可以让那种饱经沧桑但情怀仍在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贯注地体验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文言文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束语
高中文言中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去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勤于诵读课文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词句意思,利用课外时间去增加文言文知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文言文词句,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知识,通过学习领会到古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朗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课外语文,2013,14:134
[2]陈佳.试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2:168-17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2-02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汉语语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1 文言文教学压力重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通俗易懂,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第一次才接触到文言文课文,很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仅提不起兴趣,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方法,学习进度毫无进展举步维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当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现行文言文教育模式的缺失点,从教学源头出发,才能改善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从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1.1文言文教学过于格式化,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授课模式过于单一、格式化,教师通常在授课前会叮嘱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使其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标注读音,了解文中注释的字词大意,以及文章的大致结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句句落实”词意句意,把握文章大意。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词句的工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历史借鉴则完全没有领悟。传统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以为文言学习无用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不同于口语白话文随着时展而存在诸多变迁,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克服枯燥、困惑的情绪,而且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比如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杨意不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省略为“杨意”,“钟子期”省略为“钟期”,还引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学习文言文无用。但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其传承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确立的思想是引导学生理解古今汉语的关联性,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1.3文言文词汇积累贫乏,学生认知范围狭窄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阶段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由于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的学习不甚了解,深入学习的思想没有形成,平时上课也是以记笔记为主,几乎没有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长效发展。
2 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理归纳常见字词的词义和用法。比较区分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零散的知识点化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本质依然是语言。凡是语言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在阅读和理解时讲究正确断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范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领悟文言文魅力。文言文阅读的方式有很多:默读、吟读、齐读等。
2.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文言文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予渔是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适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即强调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阻碍,教会其正确领悟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教学目的。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创设语境,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结合进行教学。
2.3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涉及诸多虚词,而且在不同语义下用法差异很大,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感悟不同虚词“之、而、以、为”的用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记忆。
3 展现闻言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自2003年实行以来,受到了各级学校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性质和奠基作用,决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134.
[2]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5),9(5):111.
[3]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182.
[4]马建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009-02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应教些什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习文言文?怎样才算学好了文言文?这些问题,相信不仅是学生,就连许多教师也感到困惑。正因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
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让学生读懂、读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文言文,教师一般都先要将课文翻译一遍,即所谓的“疏通文意”,再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这样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头雾水。原本富有情趣和性灵的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变得缺乏美感。
(二)过多介绍写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经常要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但如果教师在此方面讲解得过多,脱离了课文本身,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在讲解《隆中对》时,先从作者的生平讲起,再介绍《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书中内容,讲到人物时更是从诸葛亮讲到刘备、曹操、孙权,并详细讲解了其间的各种纷争直至最终的三国鼎立,甚至还联系到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不太重视朗读
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少停顿、断句等常识,自然觉得文言文“难读”,教师有必要进行领读、范读。有些教师却嫌麻烦,只选重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读,甚至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中的“重点句子”,认为考试不会考到那些“不重要的句子”,那些“不重要的句子”读不读都无所谓。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却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读、背,只知道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这样的朗读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四)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笔者曾听到某位教师说:“文言文的课最好上了,就是先介绍一下作者,把文章翻译一遍,再讲解重点字词,并进行重点句子的翻译,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备课。”这反映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那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提高审美趣味。了解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便要“对症下药”,找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感兴趣的才愿学、爱学。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心态。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在“活”“新”上下功夫。教师可以尝试用新颖的板书、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引导语吸引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对于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将其改编成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例如,《陈涉世家》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翻译—讲解—理解”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会比较枯燥,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呢?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陈涉称王后,假如当年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陈涉,会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陈涉,我就不理他,谁让他当年瞧不起我?”也有学生说:“我就给他点钱,然后打发他走,也算仁至义尽。”还有学生说:“我会好好待他,因为当年我说过‘苟富贵,无相忘’,我要言而有信。”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陈胜的形象特点,得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重视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和体味,才能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增强文言文语感。文言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文言文则通过改变句式等方式,把语气反映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等特殊句式都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波动。如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谁最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神情。如该文“友人”的话“尊君在否”要读出询问的语气,“非人哉”这句要读出愤怒的语气,“友人惭,下车引之”要读出愧疚的语气。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要读出坚定、理直气壮的语气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无定法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文言文语感 诵读 揣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3-0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尤其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因为语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言文的语义感知、内容把握、情感体会的效果,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言篇目都是优秀文化遗产的经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注重对文言字词句的意思的死记硬背,内容情感的直接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语感的耐心培养,从而导致学生一做文言题目就错、一看到文言文就害怕的后果。那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初中学生语文语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不能清晰地感受“语感”
由于小学没有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学生缺乏一定的文言基础积累,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清楚语感是什么。少数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渐渐认识到了语感,但没有意识到语感的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许多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时,也回答不出理由,只是“凭感觉”。
2. 不知道如何提高语感
许多学生认为“语感”是一种天赋,自己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即使再努力也白费力。因此,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很被动,只知道被老师强迫着机械地死记硬背,忙于应付考试,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感到很茫然。
3. 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离我们现代很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很单一、枯燥。许多老师只重视词义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思想内容的硬塞,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情景的生动性,时间一长,学生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感。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策略
1. 多诵读
许多教师认为读文言文的课文,会耽误上课的时间。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语感也会一点一点积累。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先标出不会读的字的拼音,接着教师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范读,提醒学生注意顿句、重音、语速、情感等,再请一两个学生朗读,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和还需改进的地方,然后可以请学生整体朗读、自由朗读、小组内读。文章读熟之后进行背诵,可以开展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会有所增强。
2. 多揣摩
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多练习、多揣摩,形成自己的语感。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义、特殊句式,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等。每讲完一课就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上总结一下本课以及前面学过的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如实词“盗、窥、走、牺牲、妻子”等古今差异,虚词“之、而、以、其”等常用用法及例句都记录下来,以一带十、以一带面,不厌其烦,多次重复,循序渐进,并督促平时早读课拿出来多读、多背诵,时间一长,学生自然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读到没学过的句子也能明白大体意思。这就是初步的语感能力。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句子的翻译方法,常用的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要“一字一字抠,一句一句译”。 本人借鉴古文翻译方法口诀重点如下:首览全篇,掌握大意;由段到句,从句到词;照顾前文,联系后句;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品味词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往往会被教师忽略,而这恰恰是前面读与译的升华,更是最终目的,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至关重要。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品味,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抓住“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在此写其他花又有何用意?引领学生反复品味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写、牡丹的句子,让学生自己体味文章表达的中心,揣摩写作特色,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新的知识点,明白写物的文章原来是在写人,表现人物原来还可以用衬托的手法,多练习以后语感就会水到渠成。
3. 多手段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 教学方式
1.引言
我国有着灿烂深厚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代人对于古文的使用及学习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传统文化的流失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之下,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道德素养下降、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等,因此古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是初中生了解国代文化及感受其深厚悠远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词句使用较少,优美的意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与阻碍,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班级的个体情况及学习氛围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中国的深厚传统文化及古人优秀的思想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传承文化。
2.整体感知
任何人对陌生事物的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初中生对于使用频率极低的文言文是较为陌生的,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均是在使用中慢慢熟练的,因此,对其的熟悉过程应先从朗读开始。在学生尚未掌握阅读方法与读音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范读音频,虽然学生在该阶段对文言文的内容不甚了解,但从音频中可以基本听出文言文的感情基调,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音调抑扬顿挫、基本断句的规律、停顿点的把握、各类感情的表达、一般文言文的韵律等,然后学生可以跟读。该过程十分重要,学生在自己朗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慢慢熟悉,消除了陌生感,逐步领会或者直观地感受到了文言文的感彩,宏观上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2]。
3.词句的理解
理解文言文的障碍与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中存在较多的生字词、冷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的读音是“yāo(阴平)”而不是“yào(去声)”,读音有变化,其意思也有所区别。在该语境中,“要”即邀请的意思,因此在对文言文整体朗读与感知后,应将该字词逐一挑选出来,先让学生使用工具书,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挑选出部分有难度的字词及难以理解的句式进行重点讲解,力求消除该类障碍,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较为畅通,降低古文学习的难度,也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具书的使用能力及动手能力[3]。
4.艺术欣赏
在已经对文言文整体的感知、字词及意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对文言文的艺术性进行探讨,对文章的结构、艺术形式、优雅的语言、赋有韵味的意象、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学理念及高尚的情操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其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使学生从根本上对文言文产生好感,认识到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言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思想较为深厚的有《论语十则》、《孟子两篇》;故事性较强的有《木兰诗》、短文《夸父逐日》《陈涉世家》等,上述都可以作为赏析的经典案例。另外,在对文言文进行美学赏析时,应注意不要破坏文章的整体结构,分开讲解,否则会严重削弱文言文的色彩及美感[4]。
5.模仿写作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了解了文言文常用的句式、结构,并能随意组合搭配使用时,可以适当布置写作任务,可以模仿、原创,不限制字数,题材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选择,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熟悉程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古文认知程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近年来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旁征博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幽默风趣、新奇趣味的文言小品文,如全文是用一个发音的《石室诗士施氏》: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6.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在语文学习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将心得体会相互沟通,并且可以将自己课内课外学到的知识相互补充,增长见识。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生生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7.结语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需要先从整体上先行把握,使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进行示范阅读,使学生先初步感受到古文的整体意境及古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再从细节处着手,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消除古文阅读中的障碍,使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更加流畅,理解更加透彻,进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文言文背景的讲解说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人生际遇、生平事迹等,分析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这对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思想及立意有着重要的意义[5]。在教学过程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其运用理解能力,对文言文进行创新式思考,并与之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成绩,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其独立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屈发国.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1(10):36.
[2]毛国联.《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63-64.
[3]刘茂祥.小议初中文言文起始阶段的有效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2):63-65.
新课改理念下的《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故此,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选了众多题材不一、内容丰富、情感美丽、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主题鲜明等文质兼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一——文言文。其中,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即是。为了在有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文化修养等,我们有必要在此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探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情邀趣
鉴于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创作时间距今非常遥远之缘故,还鉴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风格迥异的语法习惯、特殊句式等阅读障碍使很多学生对之敬而远之甚至畏而远之等缘故,还鉴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等缘故,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时首先为学生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风格等相匹配的和谐、愉悦、轻松、美丽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消解对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或者厌学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鉴赏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的浓厚兴趣,轻松愉悦地走进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并在诵读、探究、品鉴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的过程中接受先哲美好情感、高尚品格、卓越智慧等熏陶。
比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我首先运用电教设施播放了从网络精心挑选后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唐雎不辱使命》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当音画视频中传出朗诵者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和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古筝演奏的古典背景音乐时,当音画视频中不断幻化出《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文本字幕和古代帝王将士的拟古立体画面时,学生不仅很快消除了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文本的畏难情绪,而且
那种急于走进《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文本、急于与文本中的安陵君、唐雎、秦王等直接对话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于是自发地、不约而同地在我重播的音画视频《唐雎不辱使命》中名家的导读下快乐地走进了文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唐雎等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灵交汇,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深品细究,其义自现
鉴于“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之缘故,(高尔基语)也鉴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缘故,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课文时,我们必须很据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不同文本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主旨等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活动。比如整体阅读课文、反复阅读经典段落、分角色朗读课文、比较阅读课文等,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不同文言文文本的最基本但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要求学生先后运用听读课文激发兴趣、跟读课文字正腔圆、高声诵读课文整体把握、重点朗读人物对话反复揣摩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等方法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课文一边联系文末的注释、自备的学习辅助资料等自行解决
课文中出现的难点、重点、考点,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同时引导学生体味和总结诵读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的情感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出《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的情感与气势,“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似乎情从我心出、文从我手出。
三、关注体验,平等对话
鉴于对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缘故,教学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引文都出自《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比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不仅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中所塑造的安陵君、唐雎、秦王等人物形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进行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多向思维,还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富于激情和富于创造性的阅读实践中,并在此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或者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的表演活动中。在参与到表演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中时,不用说,我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谁也不乐意扮演的虚伪、狡诈、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秦王角色。
此外,我还教给学生阅读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的探究性阅读方法和创新性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等,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创新学习文言文文本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时,只要我们善于精心为学生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文本题材、文本风格等相匹配的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学生必然会快速消解学习远古先人的智慧结晶——《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的畏难情绪抑或厌学情绪;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对《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文本充分阅读、深刻体味,并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诸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的能力,那么,构建美丽、和谐、精彩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并非天方夜谭。
参考文献
·[1]彭志茹,谈如何培养中学文言文学习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方法
语文课程是高中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意义一直被社会所重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呢?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一、教师方面
1.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
高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改正,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学生方面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仅仅是外在的因素,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的仅仅是导向、促进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的提高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
2.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是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的进步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文言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费时费力,逐句串讲;学生被动接受,收效甚微。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一到高三我采用如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1.高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文言文教学应沿用初中的教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逐字逐句地讲解,课堂上适时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试着自己翻译,对于做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于做得比较差的同学予以鼓励,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高一第二学期要做好转轨工作,重点应抓好文言文知识的落实,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比较好理解的篇目、段落、句子,可让学生试着自己翻译,有问题的老师予以解答,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篇目、段落、句子,老师做适当讲解。
2.高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简单的赏析能力。
这一阶段应加大课前预习检查力度,加大文言文知识落实的检查力度,以督促学生自学。课堂上,老师首先应将文章的背景知识讲深讲透,其次要将文中重点的文言文知识,诸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讲给学生,这样,学生根据老师讲的背景知识、文言文知识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就完全可以把文章翻译下来了。对于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段落、句子应作重点讲解,就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赏析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并把赏析的方法教给学生。在这个阶段大可不必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这样一直坚持下去,高二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变怕文言文为爱文言文。
3.高三阶段注重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应试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热忱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下被演绎得风生水起,而在众多的新课改理念中,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最终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本次课改的主导精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很简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①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深奥难懂,望而生畏;而对于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他们更是不敢涉足,不愿涉足。
近年来,不少学校把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阅读列入考查内容。这一变化,更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学生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通过课内文的检测往往会有偏差,因为它考查的是已学知识,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识记水平。与之相比,课外文言文的考察则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②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题,现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一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积累,轻运用。在课内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文言词汇、语法的识记与积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与课改精神相悖;其二是学生要求生动地学,而教师往往只能枯燥地教。作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希望能快乐轻松的学习,而文言文的讲解又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极易丧失。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学生是抱着畏难或排斥的心理,而这一点在基础薄弱的初中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今初中生文言文学习面临的不利现状是:
1.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家长,对于古典诗文一般都了解不多,学生来自家庭的熏陶几乎处于缺失状态。
2.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针对教材上的文言文,学生文言文接触少,文言积累少,导致了他们文言阅读能力不高。
3.学生一方面阅读能力不高,读起来觉得困难,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又对于课本所选的有些篇目兴趣不大,如《观潮》《满井游记》《鱼我所欲也》等,这就加重了他们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若这一现象得不到重视与扭转,不单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实亦举步维艰。
总而言之,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学习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拓展文言文教学这个课题就变得十分紧迫。如何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二、“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是有效策略
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等。同时还要处理好积累与运用的关系,探索一条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的有效途径,这对现今初中文言文教学有重要意义。拓展阅读所选的“浅易文言文”因其“浅易”和“丰富”的特性,可以促使二者有效统一。“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是学生进行积累的有效途径。
具体设想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等要素各有侧重地甄选浅显文言文,在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甄选拓展资料时按积累程度分层推进:初一写人叙事类趣闻,初二写景抒情类小品文,初三注重生活感悟类。我们在拓展时侧重于课后拓展:依托课本,由节选向原著拓展、向同类主题拓展、向名家其它作品拓展。
这里借我们“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组的操作过程和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渐变做一次展示和探讨。
初一上完《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后,老师做了个推荐阅读《世说新语》活动,期待以《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同时在连蒙带猜的阅读中积累一定的实词。
在初二上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后,给学生拓展了一个专题:贬谪文学。同样是贬谪,柳宗元的永州是寒山瘦水,柳宗元的情怀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凉,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冷寂悲怆;欧阳修的滁州是“蔚然而深秀”,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寄情山水和沉醉;范仲淹的巴陵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在比较与拓展中学生不仅鲜明见识到了四位大家的山水情意和政治情怀,也在比较拓展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在评价中吸收古代士人的优秀传统: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与乐观。这时候学生逐渐开始看到了文言经典的价值。
在做了两次浅易文言课后拓展专题后,看到一部分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们“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组又趁热打铁做了一个研究性专题活动:我眼中的苏轼。学生自己分组分工合作去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自评互评等。学生展示的成果超乎了老师的意料和期待:视频、手抄报、论文等,内容详实、资料全面,一个真实又鲜活的苏轼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在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苏轼的穿透儒、道、释三家的人文情怀,而且在文言资料、文言字词的认知、整理、积累、运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到了初三,由于学生在文言文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外拓展上也有了一定的铺垫,所以在拓展内容上注重生活感悟类,拓展点上由积累转向在积累中运用上。上完《出师表》后围绕诸葛亮的“赏罚严明”的建议,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古代典律制度的拓展尝试,如“乐工罗程者”等浅易的课外文言拓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也由积累转向了运用。
三、关于课外浅易文言文有效拓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拓展材料时应避免不着边际。哪一类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根据其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等细部特征进行选择,并尝试结合学生所处学年实际理解水平,探究并总结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拓展阅读时给予方法指导。在拓展活动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指导,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从而能自觉地、饶有兴趣地不断拓展,变被动为主动寻觅。
3.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拓展中,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设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辅导,让他们有机会、有信心表达自己的见解。
古诗文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流传至今,虽历经时间磨洗却魅力依然。一代代莘莘学子从中汲取丰厚的人文养料,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不仅大大拓展了审美视野,获得了精美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写作启迪,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健全了自身的人格素质。快乐的古诗文学习,将引领学生步入文言文的阅读的殿堂,从而有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导航,快乐积累,有效拓展运用,初步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厌学情绪,希望在“浅显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中逐步提高初中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
注释:
①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③王松泉:《阅读教材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