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23 09: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1篇

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产生是王权强化的必然结果,同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又使其最终走向衰亡,在当前我国初步建立公务员任期经济审计制度的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观其嬗变,评其利弊,对于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历史的启示。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任期经济责任;离任审计

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公务员的操作,公务员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行政机体的运行及其效率。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安危在出令,存之在所任”,建立一支廉洁奉公高效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对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下简称“官员审计制度”)曾经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腐朽性的逐步加深,这一制度最终与文官制度一同走向了衰落。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一制度,观其嬗变,评其利弊,这对于今天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历史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萌芽

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在公元前!#世纪,随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国家有了初步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因而便有了对各级官府及官员进行审计监督的必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史记》中有关“会稽”的记载就是这种最原始的官员审计制度的反映。1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复杂的官僚机构的建立和各项开支的日益庞大,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系统的审计监督体系已经被建立起来了。据《周礼》中记载,当时的审计监督职能已经与财物出纳,簿书登记等职能相分离,分工明确,各自设置独立的机构。这初步体现了审计监督的原则及其制约作用。这种审计监督体系被后世历代王朝奉为圭阜。

二、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形成——上计制

上计制是春秋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国家对地方各级官员进行稽察考核的一种制度,其中就包括审计的内容。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官员审计制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上计制在战国时期即已制度化,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在当时,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属地区的户口、垦田和租税收入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到了年终,官吏必须进京,到国王那里如实申报这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国王则根据木券亲自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吏的升降、任免和赏罚。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上计制全面系统化。汉代的《上计律》把上计作为一项专门的法律制度固定下来。同时,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查帐法、查询法和比较分析法在上计制中也初步具备。

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上计制的实行是王权强化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封建统治者为了独揽大权,约束各级官吏,往往亲自主持上计,进而形成了一种延续近千年的考核制度。这不仅可以督促官吏廉洁自守,而且也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对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上计制是通过对官吏的定期稽察考核,来兼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也包含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集三者于一体,这说明官员审计制度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同时,上计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弄虚作假,受贿渎职者不乏其人;二是经常流于形式,走过场。西汉时,丞相身为上计的主持者,辅国政,领计簿,有的却糊涂到连关于国家存亡的钱谷一年出入多少都不知道;2三是官吏进京上计,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到晋朝末期,封建割据更趋严重,朝廷衰微,绝大部分地方官员已不上计,史籍中有关上计的记载亦十分少见。后来,随着官吏考课制度的变化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上计制也逐渐衰亡。

三、审计职能的分离———专职审计制度的雏形

专职审计制度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演变期。随着秦汉三公九聊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变,官员审计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出现了比部,掌管法制、律令、勾检等事项,开我国外部专职审计制度之先河;

其次,出现了负责文官选拔考核的吏部,兼职进行官员审计;

再次,御史监察制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作为兼司审计的机构,御史台已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机构。

最后,作为审计依据的法律制度也有较大发展。从形式上讲,有关官员审计制度的法律条文解决了秦汉以来律令混杂、互相矛盾的问题,将律和令分开,3使有关官员审计制度的法律规定更多地体现在相对固定的法律之中。从内容上讲,法律加强了对负有审计职责的官员违法犯罪的处罚。如《晋律》中规定,如果监临官向别人索取钱物,那就要当作盗窃犯惩办。4《北史。张兖传》中亦记载:“诸监临官取所监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但是,从总体上说,比部作为专职审计机构地位低,权力小。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属门阀制度确立的鼎盛时期,门阀土族为保住自己的特权,经常对监察官的监督加以非难、报复和迫害。例如《晋书。刘毅传》中记载:“(刘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这说明监察官员好比朝廷攫兽之犬,却可能遇到背后鼷鼠的暗算。所以,即使是地位相对较高的御史,其审计职能和实施也受到限制。

四、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走向成熟

在隋唐五代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官员审计制度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独立的外部专职审计机构———比部外,还出现了内部的专职审计机构,如北宋时期三司属下的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

这一时期的封建立法总结了秦汉以来历朝法律的得失,在官员审计制度方面制订了简明扼要,系统周密的法律条文,规定有初审、再审、终审;除了有事后审计,对重大建筑工程支出还实行事前审计。在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中,查帐法已充分注意到帐帐、帐证、帐实相符;比较分析法开始应用十分率和定额的办法来对官吏的经济政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考核评估。在唐宋时期,与审计关系密切的立法则特别发达,如“勾帐式”、“磨勘法”和“三司帐法”等,而且,御史台已是独立完整的监督机构,它与专职审计机构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在弹劾经济上违法乱纪的官员,查核经济大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的官员审计制度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审计权过分集中于中央,使得审计机构的工作量大得难以承受。5二是从五代、宋开始,吏治开始渐趋腐败,这种风气也侵蚀到审计工作之中。6这使得官员审计制度非但不能成为反贪的有力措施,反而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

五、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衰落

在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职审计机构被取消,由科道官兼职负责财政财务审计,会同吏部考核官吏,审计权被并入科道监察系统,这使得唐宋时期外部、内部相结合的专职审计体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夭折,导致官员审计制度具有越来越浓厚的集权色彩,并逐渐走向反面。明中叶以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监察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监察机构也名存实亡。在这样一个行政与监察相结合的审计监督体系中,因为缺乏权力制约机制。弊端丛生,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行贿网,人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如《章氏遗书》卷!‘中记载:“州县有千金之通融,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

同时,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封建立法亦遭到破坏。明清又沿袭了宋代的“引例破法”,并广泛应用“比照法”,这使得法律具有更大的随意性,破坏了审计的法律依据。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明朝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世界上已经大大落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建立,最终造成国家政权形式也逐渐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之,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变迁强化了皇权,高度的中央集权又最终扼杀了它的生命力,使之最终走向衰落。这不是制度本身的悲哀,而是封建政治机体腐败的必然结果。

六、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嬗变历史,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古代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历来高度重视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7而治吏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才能成为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但是,我们仍应重视公务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这是因为,公务员的廉洁奉公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得以有效维护、分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嬗变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是相一致的。从中国历史的坐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机构的置废分合受历朝政权体制的制约,随着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清内阁六部制的演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官员审计制度的发展水平。在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各种类型的审计机构所拥有的审计权是自上而下地由帝王授予,而不是自下而上地由人民授予。这样,国家审计机构便成为帝王专权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第三者。国家审计机构的这种人身份决定了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于被审对象而言。因此,中国古代官员审计的独立性是不完全的、不明显的,始终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那种超然独立的地位。只有到了近代,在西方民主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官员审计制度才开始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现阶段,我们仍要坚持公务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强化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给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我国古代的官员审计制度基本上都是定期审计,以一年为期。到了唐宋时期,则发展成为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因为,只有实施经常化的审计监督,才可以防患于未然。任职期间内发生的问题,尽量解决在任职期内。因此,现阶段,对公务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从离任时的一次性审计评价逐步转向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也就是由从事后审计转向预防性、控制性和总结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第2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国家专项资金审计;政府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62-02

一、政府审计完成国家专项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在1995年和2006年的修订中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将政府审计的服务对象直接界定为国家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1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19条赋予了政府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审计的权利,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50%(含)以下,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防止金融系统的极端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监督,可以披露真实、客观的国家金融运行的信息,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服务。通过对政府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分析,评价国家金融安全程度,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国家金融政策,降低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1]。

现任国家审计署总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现代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正是由于现代政府审计的这一本质的要求,决定了政府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的金融安全,保障国家的利益,保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中国的金融安全是中国政府审计的主要任务。

二、政府审计程序与国家专项资金审计监督问题

政府审计引入国有企业改制的审计监督,必然带来如何界定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的关系,政府审计如何操作,政府审计与独立审计的关系如何协调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财务审计是效益审计与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的基础,效益审计与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延伸和发展。虽说三者的客体相同,但具体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财务审计强调改制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合规,效益审计侧重改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关注改制国有企业经营者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与任期经营责任的完成情况[2]。

在具体操作中,政府审计应当首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的资产评估的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改制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与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对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经营者的任期经济责任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效益审计与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应当最终形成效益审计报告和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报告,它们应当作为考评改制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对其任用或处理的经济依据[3]。

三、政府审计应该履行好国家专项资金的受托责任

任何国家的政府审计都必备三大要义:履行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公正(integrity)及可信(creditability)。所谓政府审计机构的受托责任,是指政府审计机构受人大常委会(人民)委托,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履行人民的受托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并如实向人民报告审计结果的责任。政府履行该受托责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知情权(是基本人权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政府审计机构“立审为民”宗旨的实现。政府审计机构这一依法审计、如实报告的受托责任,在实际履行中遇到了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现在是该修订《审计法》相关规定的时候了。现行《审计法》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但应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单位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有关规定。笔者认为,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不仅是“可以” (权限)的问题,更是“应当”(职责)的问题。政府审计机构在向人民履行审计及报告责任时,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政府机构首长对政府审计工作的不当影响和干预,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建议在修订中国审计法时,增加规定政府机构不当影响和干预政府审计工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

四、要创建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审计模式

要确立以“有限审计”为定位的中国审计制度,必须在新环境下进行针对性变革,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 变。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等理念已被普遍认知和确立,从而为政府审计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从这些基本行政价值理念和“有限审计”定位出发,我认为,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是建立以法治政府为核心理念,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以高效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透明政府为核心理念,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3+1”审计模式。

公共财政既是政府施政蓝图,亦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其范围不是任意的,公共财政首先是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这样写道: “要了解联邦政府将要做些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看一看联邦政府预算就足够了。”近几年来,东西方各国的政府改革,莫不把预算与财务管理改革作为重点之一, 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财政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规范、监督和制约,要求政府在财政管理中实行法治。而在政府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当中,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独立经济监督,在监督政府依法履行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审计发展历程看,财政审计一般都是政府审计的最初形式,并且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各国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同样如此,“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第一位的。”履行政府审计职责应遵循政府职责的特点,随着中国建立法治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确立,财政审计的作用将更加重要。这里需要指出,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重点应该放在公共支出上,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5]。首先这是政府履行职能之所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公共支出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也主要是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的。政府审计作为维护行政责任的重要环节,强化公共支出审计监督,能够促进政府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有效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其次,是政府执政为民之所需。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对公共投入优先次序的确定有启发意义:它可以提醒人们,民生问题应当放在优先的位置,然后再考虑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共支出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正确理顺公共投入的优先次序,而且有利于让民生问题成为公共投入的重点,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促进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是政府控制支出之所能[6]。全面地考察政府职能的演进变化过程,其着力点是由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再由经济职能转向社会管理职能。而且在着力点变化的同时,政府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上考察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自从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以来,各个国家财政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预测的正确性。这就意味着,如不对公共支出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出现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过剩。而通过审计这一监督和制约机制,实际形成了对公共支出规模的有效控制。

五、实行国家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报告权和公布权,是指政府审计组织有权将审查结果报告给授权机构,有权将审查结果公布于众。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各国审计立法对报告权和公布权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发达国家,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它同时也是衡量政府审计组织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政治理想。善治(Good Governance),即好的治理,成功有效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它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俞司平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参考文献:

[1]刘国良.中国政府审计风险成因及其控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2).

[2]谭劲松.试论国家审计风险[J].审计研究,1996,(6).

[3]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4]王雪玲.论《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艺术[J].学术交流,2009,(12).

第3篇

摘要:财务工作的的归宿点在于绩效评价,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已被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审计工作实践分析与研究,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政府审计及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完善我国政府及绩效审计的措施。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2013年7月,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即将掀起一场对全国地方债务的审计活动。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复杂性,政府审计将会越来越重要。

一、 引言

中央、各地方部门及公共财务报告的公允及真实是政府审计的目标,政府审计要对资源使用的效果性及效率性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做合理保证。目前,主要是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债务审计等。其中,绩效审计即国家审计监督部门对政府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及事项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包括资金使用、管理、资金运作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和合规性并由此提出改进建议,以使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合法、有效的进行。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领域还比较局限目前主要包括对资源的3E审计的评价和监督,对经济活动范围的审计领域较为狭窄。

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监督与评价。(1)经济效益审计是以促进经济效益高效、合理的审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需要由审计部门的监督才能提高经济的合理有效的发展。(2)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生产经营活动、财政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对生存环境影响的评价,也是对一种监督活动。是评价政府活动所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的评价。并进一步督促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 国内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及绩效审计发展和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机构的不断完善,更加注重公共资源被合理、合法的使用。因此政府绩效也越加受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研究起源较早,大体分为:审计的开始阶段;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政府审计快速发展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的“3E”绩效审计的发展,”3E”即“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是1972年美国审计署的,对“3E”绩效审计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相应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为当时政府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改观。审计的快速发展阶段是最近时期的由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带来的。

美国是1997年开始首次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主要分两个层面;英国绩效审计覆盖到所有涉及公共资源的公共部门及社会团体,迄今为止,已有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加拿大是最早采用绩效审计,已形成了综合绩效审计,其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强,从而能有效的监督政府部门的治理。澳大利亚也在不断的进行政府绩效的不断改革,从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到现在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公共部门的财务、政府及各部门合并财务报告等的中期和年终审计。巴西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发展较快,直截至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审计体系,包括对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政府预算的的合法、合规性审计,政府财务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审计及公共财政部门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部门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审计系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代表詹姆斯·谢波德(James Sheppard)曾称,OECD大多数成员国已建立了政府财务审计制度。

可见,国外很多国家在公共部门绩效审计的研究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世界各国都确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同时根据具体国情建立了各自的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评价体系、衡量标准。

我国对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发展较晚,目前很多方面还未成熟,不断的吸取国外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也在不断发展。会计学者正致力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如李凤鸣、王光远等最早对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初步概念等一系列方法的研究;钱水祥曾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刘明辉等认为政府活动如同一个服务性企业,比照企业可以把企业审计搬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以此来评价政府活动,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杨肃昌等也曾提出政府审计的双轨制,石爱中的人大、政府两个审计机关,都是在政府分工清晰则较好的审计。

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权责发生制在政府财务体系的应用,计量问题将随之复杂化,这就要求对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与评价越来越严格。

目前,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不包括审计报告。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了解渠道也限于人大及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政府审计部门对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进行鉴证。我国政府财务信息质量除了相关法规保障更要有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督。我国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是完全独立的,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是相互分离的,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并未完善,公众对政府会计财务信息的了解也十分受限。

随着政府部门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公共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日益加深,审计署也在不断的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如政府部门的债务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及绩效审计。

根据西方政府审计的发展来看,给我国的主要启示是:

1、 独立的审计制度

独立性是审计工的重要保障。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审计绩效审计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这是开展工作的保证,也是使财务信息公平、公开的首要前提。

英国、美国审计署均属于独立的外部审计部门,与政府无直接的隶属关系,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保证了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方面的客观性,更有利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我国目前审计署是行政型隶属国务院,独立性不强。仍需要加强和完善。

2、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较强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准确的做出职业判断,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涵盖的不同的领域要有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保障,以便在审计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有充分的职业素养。

3、审计工具要先进;开展有效的政府审计要有先进的审计工具做保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审计操作方法的应用及先进的审计软件,规范的操作流程,这是保障绩效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4、完善的法律法规;法规健全才能保证,政府部门工作的合规化,减少财务部门的造假,减少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审计健全的法律体系也是使审计部门人员及其工作的公正、客观的前提。从而保证政府财务信息的更加透明,提高审计效率。

由此可知,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是政府部门工作的最后环节,是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增强政府监督职责的保障,绩效评价的合理性能有利于政府及公共部门的工作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较好的推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处于尝试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保障,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政府审计监督工作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做后盾。

2、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审计评估体系

我国政府审计部门在技术上存在很多难题,较多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经验,但人员本身的经验不足,这就带来了审计工作上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工具上落后,较少使用计算机技术。这点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在国外审计领域已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审计抽样技术及审计流程的各个方面都已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减少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3、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局限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处于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工作很多方面不完善,绩效审计体系无统一的体系,系统分散化,无一定的实践基础,不具备实行完善审计体系的条件。政府对绩效审计不够重视,对绩效审计投入的资源、人力有限,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未指定一套先进绩效评价体系,现有的程序化的审计与实际情况的变化结合不紧密。

四、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措施

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审计制度的改革,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能力

我国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务院,在职能上的复杂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受到了更多的制约,不利于独立性的发挥,应按照企业的做法,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第三方,对政府及公共部门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受权利的制约,以一个平等的主体行使其职能,直接对所审计的业务负责。

2、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性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加强政府财务透明化,以有利于摸清政府家底。公众最为关心的是政府财政的来龙去脉,了解政府资金的经营及运用,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在政府审计的审计下,能更真实和准确。投资者才能根据政府披露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减少了公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政府绩效审计在执行政府的监督执行起到了很强的监督作用,对防范政府风险有较强的作用。

3、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应不断完善

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客观的评价,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客观的评价要尽量少使用主观定性的指标,更多的运用定量的方法。目前在技术上我国也使用了一些如平衡计分卡、SWOT分析等一些定量化的方法体系,尽量减少市场风险、内控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给绩效审计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审计报告,促进审计技术的不断改革,这是完善政府鉴证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徐正刚.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兼论行业自律[J].审计研究,2004(1)

[2]张庆龙.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内部审计,2012,9:28-32.

[3]赵合云,陈纪瑜.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绩效评价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财政与税务,2008.9(155)

[4]张庆龙.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内部审计,2012.9:28-32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再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地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人们通常认为事业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更无营业活动,因此,没有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内部结果便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相关法规贯彻不及时,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法定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事业单位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现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改、废滞后于事业单位形势发展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是内部审计业内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执行依据是国家审计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规章制度。另外,审计制度要有前瞻性、保持稳定性,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补充,因其针对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带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工程相关审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此类审计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保留成功经验部分、去除不适用内容、增加审计管理新理念。及时对现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增补的工作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大都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基本上都处于管理层之下,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和相关人员利益的制约,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都得不到保障。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能否客观,公正及权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专业知识,还应有足够的经验和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据统计部门对几个大城市有代表性的企业的调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甚至有些还未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加之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法律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法律风险。

(五)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总体目标而展开,并且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可行性。现实往往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从而使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有些事业单位也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解析,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常常流于形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事业单位,熟悉单位的关键实际情况和不足,因此,其审计工作相对于国家审计部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效果也更显著。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审计工作,这是对国家审计的重要补充。

(二)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保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内审部门的重要特点,也是保证其工作客观性的重要基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在设置上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对其他职能部门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其审计工作应在事业单位第一负责人带领下进行,审计部门对其负责并直接汇报工作内容;其二,负责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具有的独立性。 转贴于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就尤为重要,这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内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倡继续教育,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知识,还要熟练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提高业务水平;第二,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第三,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的招聘制度,实行执证上岗,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使审计工作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第四,还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树立内部审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责任心,高度的事业心、良好品质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内审工作的职责和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要围绕本单位的总体目标而进行,将改善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目的,要深刻领会到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监督是手段,其本质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

(五)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内部审计部门也要依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促进内审规范化建设。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六)实现审计现代化,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查,以确定其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行,该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主要手段。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扩展至其他媒介;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可见,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廖丹.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J].审计与理财,2009(2);

[2]赵耿毅.经济责任审计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中国审计;

第5篇

一、案例背景

2002年沪、深两市大约有60%的上市公司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占用资金曾高达千亿元以上。为有效整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2005年10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必须在2006年底前偿还所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同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2007年底没有解决的占用资金不到100亿左右。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式的风云变幻,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实施经济宏观调控,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又有所抬头。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

2008年德勤对来自上交所及其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进行调研,44%受访公司称已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91%受访公司称在内部控制机制实施方面遇到困难,缺乏完整的模型和强制执行力。据德勤《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公司仍未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或者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失完整的模型和强制执行力成为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障碍。2008年发生的中捷公司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中捷公司案例解读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捷股份)始创于1994年,目前拥有总资产16亿元,员工2000余人。拥有浙

江、上海、江苏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了集缝纫机铸造、机壳加工、涂装、装配四大工艺全部自动化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2004年7月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6年4月,中捷股份公告,称其股权激励方案已获得证监会备案批复,成为首家获得批准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根据当时公告,总经理李瑞元获得75万份股票期权,占14.71%,财务总监唐为斌获得55万份,占10.78%,李瑞元和中捷股份实际控制人蔡开坚为连襟关系。2006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9.58%,2007年度公司净利润再次同比增长了27.50%。高效的业绩,帮助中捷股份的高管们成功获得了整个股权激励方案中的80%股票期权。2007年实现二次增发5000万股,募集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

注册会计师对中捷股份年报进行审计时,根据银行提供的询证函发现其银行存款实际与账面严重不符。浙江证监局接到事务所通报后,立即会同负责中捷审计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查,初步掌握了中捷股份董事长私下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且未入账的证据。据证监会调查结果显示,大股东中捷集团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占用中捷股份的资金15117.65万元、25405.46万元、17600万元,涉及金额超5亿。且中捷股份对于上述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重大事件,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为隐藏中捷集团占用资金的事实,达到账目相符,中捷股份还在2006年中期报告、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中期报告中分别虚增银行存款7400万元、15117.65万元、29810.94万元。

挪用事件被调查后,中捷股份的股价一路下跌(见图1)。为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经与深交所沟通,自4月17日起中捷股份停牌。并在4月28日,蔡开坚发表了《关于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检讨书》,承认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并且分析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向投资者公开道歉。

5月15日,深交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对于负有主要责任的中捷股份、控股股东中捷集团、实际控制人蔡开坚及中捷股份相关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17人予以公开谴责;并予以通报批评;且认定董事长蔡开坚、财务总监唐为斌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原财务总监唐为斌被警告、处以5万元罚款。另在6月30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原公司董事长蔡开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原公司董事、财务总监唐为斌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的罚款。同时证监会认定:蔡开坚为市场禁入者,自中国证监会宣布决定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或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三、中捷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以前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隐患就是内部控制问题,监管层如果只注重财务信息披露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很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信息可以做假,但过程做不了假,过程监管非常重要。投资者把钱投给一些财务信息做得很好而内控问题很多的上市公司,导致投资风险很大。无论是2001年的“银广夏事件”,还是最近的“中捷事件”,都是内控不够造成的。

(一)中捷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大股东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财产,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中捷股份第一大股东为中捷集团,第二大股东为蔡开坚。同时蔡开坚是中捷集团董事局主席,也是中捷股份的董事长,即为中捷集团、中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中捷集团董事长蔡开坚指使原出纳蔡秋红(蔡开坚的侄女)使用“捡来”的对账单,伪造财务信息,直接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真实的对账单则没有入账。蔡开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避开上市公司管理程序,未经正常审批手续,多次将中捷股份资金转出,由大股东中捷集团使用, 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占用中捷股份的资金15117.65万元、25405.46万元、17600万元,涉及金额超过5亿元,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已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蔡开坚称已将挪用的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中捷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捷厨卫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涉足钢铁和厨卫两大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2.信息不真实,披露不及时、不公开。

中捷股份对于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重大事件,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同时为隐藏中捷集团占用资金的事实,达到账目相符,中捷股份还在2006年中期报告、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中期报告中分别虚增银行存款7400万元、15117.65万元、29810.94万元。与此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没有对违规行为进行充分揭示,导致审计监控失效。

3.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由于独立董事多是通过大股东的渠道推荐的,所以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先天不足。沪、深交易所分别研究报告认为,部分公司的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实践中充当“花瓶董事”角色。在中捷股份中,四名已辞职的董事、独立董事在之前已基本对公司“发挥不了作用”。上市前所有决策都是董事长说了算,上市之后原有运行机制也很难改变。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董事多表示对公司某些违法行为并不知情来逃避处罚,因此,作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应该对公司的某些重大事情主动性询问,这也是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独立董事应主动加强自己的义务。

(二)中捷公司内控失败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期在低风险下运营的企业管理者逐渐淡漠了风险意识,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缺乏足够重视。在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1.产权观念淡漠,管理弱化。

挪用上市公司的财产就是侵占上市公司的物权,就是一种侵权行为,这种观念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必须要牢牢地树立起来。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挪用、侵占、操控上市公司资产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蔡开坚的观念中,“上市公司的钱只是借用一下,反正会还的,没有损害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把其他产业培育好后,在适当时机还可装入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财产权观念在中捷公司中并没有树立起来,要分清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就是侵权行为。由于证监会及时查处了中捷股份和久发股份两起案件,并对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资产行为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证券的法制化。

2.审计监督失败。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机制。中捷股份设立审计办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并制定了完善的《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系中捷股份2006年年报的审计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系中捷股份2007年10月公开增发股票的保荐机构,在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案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由于监控不到位,导致审计监督失败。

3.多元化战略导致资金紧张。

蔡开坚为了实现战略转型,选择水暖卫浴、钢铁物流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切入点,培育了中捷厨卫股份和环洲钢业股份两个控股子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以多元化促主业,把中捷股份做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以缝制设备为主业并兼营其他业务的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为股东们提供满意的回报。规划很宏伟,但受人民币过快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美国次贷危机等综合影响,中捷公司的利润已严重下滑。在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背景下,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采取从紧货币政策,中小民营企业不能顺畅地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多元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弥补集团层面因多元化战略而导致的巨额资金缺口也需要资金投入,中捷集团与中捷股份之间形成关联方关系,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蔡开坚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4.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据台州市发改委所做的民间融资情况调查表明: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向银行、信用社借款的难度有所加大。而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更高:有77%的中小企业认为,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相当困难,且贷款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受调查的企业中,公开披露有民间借贷的企业占到30%。故而,可以认为企业融资渠道还亟待拓宽,加强融通。

四、中捷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一)健全公司治理模式,提高公司竞争力

公司治理模式是国家(区域)之间不同法律渊源、政治环境、资本市场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种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要么依赖于完善的外部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等治理环境,要么依赖于集中股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的监督和治理机制(见图2)。且股东应优化董事会的规模与组成结构,建立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外部董事由具有丰富行业经历的专业人士(包括已退休企业高管)担任,形成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相结合的董事会结构。促进董事会组成年轻化和专业化,董事会成员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及行业经验的专家;必须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定夺董事会的规模;改进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程序及方式。让独立董事更多地了解公司,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决策作用;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从而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创建诚信内控环境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及来源,确定风险的分布、重要性和改进的迫切程度。内控部会搜集信息、建立框架、进行初步判断,确立风险事件,进入风险链,再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结果后评价对企业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环境蕴涵的风险,公司价值链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影响,价值链支持活动中的风险,综合内外经济环境再做出风险分类、排序。风险评估完成后,结果要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落实内控制度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的系统评估、内部合规工作机制。以上三方面工作需要持续规范的运行来保证,持续规范运行的保障首先来自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是第一责任人,应当承担内控的责任;由内控部提供组织保障,主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和内控审计,对董事会负责,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三)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降低融资成本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我国,解决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乃至公司治理问题,不仅要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更要加强法律制度运行环境的建设。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投资者在公司组织中的地位平等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而投资者对公司的知情权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但不显著,而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处罚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保护公司投资者的利益不但有利于公司进行外部融资,而且对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四)创新融资模式,畅通融资渠道

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确定所需融资方式,可以选择银行融资、企业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股权再融资(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不仅是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更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主要有三种方式:选择配股方式、选择增发方式、依据上市公司具体特征而定。目前,我国应该提倡上市公司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尽量避免采用增发方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过度地利用了股市筹集资金的功能,却忽视其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

融资外包是一种创新方式。伴随着企业成长,仅仅依靠商业银行渠道是难以满足企业周期性和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必须依靠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对融资环境进行周密的分析和预测,经济有效地筹措所需资金。选择合适的专业融资外包顾问至关重要。融资外包顾问介入到企业全程融资活动中,为企业整合融资供应链,作为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是协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融资。

(五)贯彻专业化战略,实现企业规模增长

管理增长是指民营企业要控制超常增长的战略思维和实践。企业规模的增长是必要的,过低的规模增长对企业十分不利。但经营者在追求超常增长的同时,容易忽略财务资源有限性,盲目追求销售收入增长会加大财务风险。超常增长又使企业资源更为紧张,由此往复产生了恶性循环。

企业所以追求超常增长,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企业家的心理状态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经营环境。管理层专注扩张计划和销售目标,是过度自信、有限理性、羊群效应等心理的行为反应。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环境错综复杂:中央的宏观政策大体走势明朗,但是“经济政策有利于外企,最不利于民企”的基本格局没变;宏观调控中民营企业风险最大;民营企业的冒进很多时候出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强力推进。政府为了谋求政绩提供土地扶持或其他优惠政策给企业。企业通过土地评估获得银行贷款,规模迅速膨胀。面对特殊的商业环境,民营企业追求超常增长的结果是在“财富神话”和“崩盘悲剧”之间选择。

五、基于中捷股份内部控制失败的启示

中捷公司挪用资金事件是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经典之作,它们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现决策程序严谨化,问责机制刚性化,关联交易公允性,执行能力强制性。独立董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来防范风险,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创建高效、廉洁、法制的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中捷股份组织结构和控制制度形式上比较健全,但缺乏强执行力予以保障。

启示二:保持合理、可控的发展速度。多元化战略和超常发展是导致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不相关多元化更加剧企业资金短缺,集中有限资金,开展创新研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知名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规模发展,真正畅销国际市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追求利润而不是销售额,将利润转化为现金流量。

启示三:增加信息透明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搭建信息平台,畅通沟通渠道。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口径统一。信息采集科学准确,信息披露全面及时,信息质量客观公正。为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在上市公司民事责任诉讼中引入“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机制是较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