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点、线、面”思维;高考;高中政治
G63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内容,分布在四本教材中,即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由于政治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理论性、抽象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依靠硬性的死记硬背来记忆或理解这些内容,不科学也不现实。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一、“点、线、面”思维的概念
“点、线、面”思维是一种既具单向性又具全面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其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点、线、面”思维是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和步骤,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方法从形象思维的点、线、面开始,经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深化,使该方法的运用者将知识内化。
所谓“点”就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这部分包括的“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所谓“线”是指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逻辑贯穿起来的线索。仍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企业与劳动者”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要理解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必须将其放入到经济环境之中,而经济本身又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有哪些,是怎样形成了”就是学习和贯穿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所谓“面”是知识的范围。“点”分散于各自独立的章节,由“点”带动对某个课题的系统论述,这又组成了“线”。就是这样,“点”形成“线”,诸多“点”与“线”逐步构成“面”,最后“面”与“面”构成一个整体。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教材探索,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索进行组合,形成知识框架,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面”。
二、点线面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政治教材课与课的遵循相应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整体。把“点、线、面”思维运用到高中政治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的思维学习方法
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点”,每个“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点”,共同组成政治高考200多个考点,这种多数以概念呈现的知识“点”是高中政治的基础。在运用“点”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寻找、联系整合和对比区分和理解诸知识点。首先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寻找“点”。联系教材内部逻辑结构、联系课程标准、联系考纲等进行相应的“点”的捕捉。其次是用联系的观点整合“点”。通俗地讲,就是要把点串起来。使学生对点的掌握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前后呼应的灵活的。如《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进行整合。第三、最后是用比对的方法区分“点”。很多基础概念存在相似性,这需要我们对这些“点”进行归纳、比对,并加以区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价格”这一组概念,其中“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衡量的是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的多少,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线”的思维学习方法
“线”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运用,要从逻辑思路、呈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要注重“线”的逻辑思路,就要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中,找出“点”与“点”的逻辑关系,学会理清线索。如《生活与哲学》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q证关系”时,虽然重点是在理解好两者的关系,但切忌将必须作为铺垫的一些基本内容草率带过,如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最后强调重点,才能使学生从总脉络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注重“线”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图表形式等把内在“线”的逻辑表述出来。
3.“面”的思维学习方法
“面”是“点、线”的进一步,“面”的构建,是高中政冶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带有很强的归纳性。对各个章节、模块的学习,最后均需要呈现在“面”上即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掌握和对各知识点的准确综合运用。要处理好“面”的问题,要注意两点:一、用“面”的思维搭建框架。教材中的各单元、各模块,“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点”与“线”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点”“线”均不能脱离“面”的范围。二、用“面”的思维进行内容填充。遵循课-章-单元-模块的思路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明确其所在的“面”。
三、“点、线、面”思维在政治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学习《经济生活》,先定一个“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及至《政治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由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对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裨益。除此之外,长期运用“点线面”思维,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论点,举一反三的发散能力。
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均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更要有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既可以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丽.微课程教学法: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J].高考(综合版).2015(05).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活动 实际生活 联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56
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处,无论是理科类学科,还是文科类学科,很大一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政治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更是紧密相连的。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学生主要接触两大类知识点。一是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知识,二是哲学常识。这两方面的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知识,它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政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是哲学常识,其作为最基本的哲学知识,对于帮助高中生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极有帮助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如何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
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开动脑筋,善于发现和挖掘政治教材中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的知识点,借助广播、杂志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充斥在我们周围。这一方面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局限。一些教师面对纷繁的信息资源,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在他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满堂灌的行为,学生在教师的一言堂中极其容易感到疲倦,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有些教师过度依赖这些信息,而缺乏个人的思考,这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教出新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面对纷繁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开动脑筋,善于发现和挖掘政治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由于政治课程在学生所有要学习的学科中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找到二者的联系之处,特别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知识,教师很容易将之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社会公民,我们享有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因此,学生学起来也会很轻松。
二、教师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在政治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随学随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也很乐意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也是促使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保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教材中哲学常识部分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下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如其中的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坚持矛盾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还有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很容易理解和把握的,教师不用讲解太多,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鼓励他们善于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就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以往的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惯例,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在小组内部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极为有帮助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定一些特定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研讨过程中的难题,教师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其中的难题,然后全班同学组成最终的研讨会,并在教师的讲解中得出最终的结论。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很多的能力。我们的高中政治课堂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列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生活与日常所学知识的相似度,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改革文件中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学生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培养都大有裨益。面对新课改的深入实行,急需创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联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来着重论述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是怎样运用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点的同时,要时刻意识到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相关内容快速入门和掌握。如在学习“供求与价格”时,教师要将过去灌输式的老套教学模式转变为发问式、启发式课堂教学。先通过下列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与精力都带入课堂:“为什么冬天下雪时,蔬菜价格往往会显著上涨”、“为什么苹果在圣诞节期间的价格明显比平日高出许多”、“商店积压同一类商品过多时,价钱为何比其参考定价便宜”。学生们通过小组间讨论,再结合教材的描述,就会深刻地理解到“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等基本经济学观点。这样不但能行之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会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多媒体因其直观、形象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当代传媒技术为课堂服务的优势,努力打造高品位、有趣味的课堂氛围。哲学部分是高中政治的一个难点,学生乍一接触,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教师就要提前制作课件,并巧妙地用多媒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如在学习“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让学生们观察若干张漫画彩图,一张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街上叫喊,说手里的矛好用,任何盾都无法攻破。又说自己的盾坚固,用什么样的矛也无法损坏。此时,一路人问他,拿矛去破坏盾,结果会怎样?”这就是“矛盾”的由来。还有一张描述的是两个小孩子坐在跷跷板上,一起一伏虽然不能完全平衡,但还能坐在板上。这时,中间一块大石头落下即将要把板压坏,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们借助于多媒体,并调动自己的视觉、感觉器官,经教师的适度点拨与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再配以提前预习所初步构建起来的知识框架,就能快速地把握矛盾的观点,并能从头脑中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堂教学要点。
三、走入实际生活场景,步入现场体验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尤其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为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发现教材中的理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常识,还会对实际生活有更细致、周密的了解。如在学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教师最好带领学生到离学校最近的乡村,仔细观看村委会的选举方式与流程。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增加了社会经验,还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乡村等基层单位,村民可以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符合人民利益的村级领导班子,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而把生活中的常识迁移到了政治课堂中。除此之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参观和考察,必要时可以模拟现场审判,使大家对法院的社会职能与案件的审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四、结合个人的生活实践,促进课堂生活化
高中政治课堂是以生活作为载体而教学的,生活决定了教学,政治课堂必须由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激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若教学缺乏生活化。政治课堂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实生活能够更直接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列举自己担当过的社区志愿者或社会某些活动服务者的实例,或探讨个人参加文化活动的经历,就会加深大家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充分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里都有文化的痕迹,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因种种原因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现已成为当代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理念,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新课改的政策,有助于把抽象的高中政治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认识和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健康人格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制定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关人格素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规范的内容,都属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经济现象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如何解决问题,把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遇到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如劳动者、纳税人、经营者、储蓄者、消费者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国家、政党、宗教、民族等内容都属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如何正确理解一些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明确政治生活,纠正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识,不断的对学生人格进行激励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优秀的文化,帮助他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砥砺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以发掘出哲学人格教育。哲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材中的辩证唯物论,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原理;唯物辩证法,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原理。让学生利用这些哲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课堂生活化的,社会热点案例走进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学生的学服务是课堂教学重要体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让社会新闻事件,热点和突出的案例走进教学课堂,把教材知识与社会案例融为一体,使教材的知识理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有关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例如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课时,有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可以开展《走进2014感动中国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探究,说明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点时,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热点案例,负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自暴自弃成为了社会的流浪者,靠母亲救济,母亲不给钱就杀母;正面例子--职业无高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卖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烂王宋岩,不分职业贵贱自主创业收入上百万,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认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
(三)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
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人格魅力,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角度看你问题,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我也这么认为”“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利用这样的以“我”称谓的语言,来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化学生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让课堂上及时恰当的鼓舞和激励,成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学艺术。现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人的发展也由多样型取代了单一型,对高中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在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起健康人格教育的意识,加强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推上新台阶。
作者:胡晓霞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十中学
一、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这样写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我选择了漫画《贪的变奏》(见图1)。该漫画通过“tn”的声调的逐渐变化对应“贪、谈、坦、叹”四个汉字,讲述一个官员慢慢走向犯罪的过程,既能形象地演绎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关于该知识点教材中这样表述:“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方便教学,我精心绘制了图2、图3。(注:图中的每个圆代表一个完整矛盾体)
图2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复杂事物,里面包含着A(经济)、B(文化)、C(政治)、D(生态)等多个矛盾。根据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可以看出矛盾A(经济)是众多矛盾中最重要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即主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这就为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矛盾B(文化)、矛盾C(政治)、矛盾D(生态)则居于被支配地位,统称为次要矛盾,且次要矛盾可以为多个。并且这些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为我们提出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搞好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所以会出现一对多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用完整的圆表示,即它们都是完整的矛盾体。
图3代表我国当前的所有制性质由a(公有)、b(私有)两部分构成,即a(公有)、b(私有)共同构成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其中a(公有)占多数,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即a(公有)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b(私有)处于被支配地位,即b(私有)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要是针对矛盾内部双方而言,是一对一的关系。a(公有)和b(私有)都只是圆的一部分,即它们都只是完整矛盾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矛盾体。
三、对立统一规律
视觉化更容易获得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这句话本身也很抽象,如果让别人更好理解,作为老师,应该去联想一些例子试图去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例如:香烟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尽管明眼人都能看到,但吸烟者熟视无睹,因为它太抽象,该写抽烟会导致肺癌;美的空调的广告“每晚只用一度电”,而没有用“更省电”的字样,那么“一度电”就是视觉化的“更省”,只是“更省”太抽象了,把它形象化为“一度电”更好些;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的“站在出风口,猪都会飞”曾一时间风靡全国,这句话在视觉化之前的意思是“只要抓住机会,即便能力不高,也能成功”,但已被人们说透了,好像也没有口口相传。此外,许多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也是视觉化了的,“掩耳盗铃好过自欺欺人”“枪打出头鸟好过不要出风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学生之间起绰号,尽管不被提倡,但是多年后回想起的竟是他的外号,而忘了他的真名。
通过实例,抛砖引玉,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哲学课堂上,就是让理论化的哲学形象进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让学生真正学懂,并且会用,从而更好地生活。
哲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要建立哲学知识与具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拿某一框题来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先要学生理解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即联系的含义,讲解的设计应该做到浅显易懂,例如问:看到学生会想到什么?学生肯定会积极回应,问题不难,切合生活,脑海里会产生视觉化的具体事物。再去讲解抽象的概念即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每个知识点至少联系5个例子,老师从中指导。
例如:刚开始介绍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哲学在探讨什么,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从何而来,会发现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关心的,那要怎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苏菲的世界》里哲学家给小女孩的魔术讲解,“人们都喜欢魔术表演,从帽子里拉出来一个小白兔,惊奇的同时我们会探讨他用了什么方法。但如果切换一下,整个世界就是个魔术,但我们人类可惜不是魔术师,事实上,我们是那只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克服懒惰思维
许多学生满足于既定的任务,不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因此,要克服学生的懒惰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不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点去解释。问为什么的时候,好多以前的知识有没有掌握就显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学生会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尽管高一有涉及并加以补充过,可见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消化掉,所以要多花点时间讲解清楚。再有讲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为什么会有价值观,它和以前学到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和世界观呢,人生观呢?人生观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吗?”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来时,大脑已经在运转了,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讲解,思路渐渐清晰,比教师滔滔不绝效果要好得多,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任何知识的建立最终是要学以致用,哲学也不例外。小到用哲学知识分析一个成语大道解读时政材料,在高中必修的科目里,对学生而言,哲学最难。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学生,她们很勤奋,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就手足无措,简单一点的如:“和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反映的思想一致的是以下哪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各美其美,美美于共。”我们先抛开学生们的语文基础,假设他们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当然用语文的思路解对题,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现在用哲学的思维让说出每个成语或俗语对应的哲学原理,明明矛盾的原理能说的头头是道,可面对题目时却勉为其难。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很“心疼”,他们很努力,笔记、总结样样出彩,成绩却平平,就是提高不上去。难一点的像主观题类型的,更是无从下手,索性把知道的全写上去,却答非所问。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期望通过训练能有所提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已颁布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强力支撑,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内容、资源的整合、优化,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现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科内教材内容的整合
简化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形式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浓缩,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体验和实际水平,从而使教学内容活化起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框题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课本内容,敢于调整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大胆调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框题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先后秩序的小调整:课本原来先介绍什么是世界观,然后是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但我教学中介绍完世界观后,接着讲授什么是方法论,顺势也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讲了。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回头再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讲清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观点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这节课对另一个知识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作了个小调整:先介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对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然后再讲授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学原理与相应方法论并不对应,尽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混为一谈。应该让学生把不同的世界观与相应的方法论对照着学习。如教材讲“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讲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我认为,虽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尽管同属于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它们有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在这节课,我是做了调整和补充: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对应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先讲,然后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质,不可忽视支流,最后才讲两点论和重点论。因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区分。应该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框题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上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又要灵活处理好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二、科际间教学资源的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资源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使用语文知识,如经常使用文学修辞语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以烘托课堂的气氛。如我讲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时,用“指南针”“发动机”“风帆”“灯塔”“路标”来形容,这是比喻法。在教学中,若能适度加入唐诗、宋词、文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文学鉴赏,并把文学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能提高审美情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的资源整合。首先,“政史不分家”,中学政治课本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很多,为政治学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史料,有利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举了一系列统计数据:从科学的发明(发现)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时间,两次大战之间为18年,战后则为9年。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应用,照相用了11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仅用了2年。数据是枯燥的,然而数据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一连串的数据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二者密不可分。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又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要让学生在历史素材中逐步领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其次地理学科对该热点渗透,提出如下设问:随着人口激增,人口最需要的是什么?会导致什么后果?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说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这样,以时政热点为载体,运用哲学生活知识与地理知识分层设疑、渗透来分析问题,使哲学知识和地理知识理论实现有机融合,使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和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资源整合有利于疏通学科之间的脉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政治课;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情境创设的问题,并将其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内容之一。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并对所学内容意义构建,从而高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情境就是一堂课的点睛之处,能让政治课堂熠熠生辉。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高中政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生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往往在于教学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注重其真实性,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即使是虚构的,但也要可能发生。案例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情境设置:耐克推出一款新品运动鞋,推广价格:868元,特点:气垫设计符合人体力学,采用环保可降解材质,独特设计,精湛品质,苏州市场限量60双。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推销员,请你为该款产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或者广告创意,并做简单介绍。学生讨论后,教师从学生的创意中挑出几条有代表性的,请学生判断其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抓住了消费者的什么心理。例如:Hehas,shehas,everybodyhas,andyou?(从众心理)秀我个性,做我自己(求异心理)不只是鞋子,更是面子(攀比心理)金色魔鞋,环保之路(求实心理)以上教学案例的情境设置符合“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从教学实际来看,课堂上模拟销售员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学生扮演了主要角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以上情境设置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材料组织能力、语言叙述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情境创设的全程性
情境设计往往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运用,因而有教师误认为,创设情境就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有关的视频、故事、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实际上,情境的作用不应该只发挥在导入部分,它应该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政治课堂如果采用一个情境的不同方面分阶段呈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这种一贯到底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知,以及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成,有效防止了教学案例的过多和生硬的堆砌,整个课堂显得思路清晰、简洁高效。案例2:《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观看视频《不差钱续之赵姥爷死亡之谜》情境问题1:对于姥爷的死,赵大爷一直有个想法。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电视广告等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公民,他认为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问题,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可赵大妈却说:“省省吧!你一个小老百姓,有什么权利管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得出,公民具有监督权。情境问题2:对于赵大妈的说法,赵大爷说:“谁说我没权利?前几天新闻里还报道呢,总理对一个农民说:‘你有要求我的权利’,我咋没权啦?这叫监督权?”赵大妈也不服气地说:“好,你有权,那你去监督呀!我看你怎么监督!”赵大爷一听,顿时蔫了。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去监督。你能帮帮赵大爷吗?学生讨论,帮赵大爷设计几个民主监督的方案。(PPT概括:民主监督的渠道。)情境问题3:谢谢大家的帮助,赵大爷决定去卫生局反映相关情况,追究医院的责任。丫蛋一听赵大爷的想法,说道:“爷,您也一把年纪了,凑啥热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算了吧。”儿子小刚说:“那哪成!这责任非追究不可,明天我就找人把那个院长打一顿!”邻居老王忙劝到:“打人可不对,我看还是直接找政府出面解决,让那个医院赔个千万百万的。”赵大爷一听又糊涂了,他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公民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以上教学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真正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是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考点,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形象有趣、生动直白方式进行重难点突破。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围绕教材内容设置情境,并一贯到底,学生身入其境,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掌握教材知识内容。学生在相互讨论、帮助中体验交往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
3情境创设的可接受性
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同,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情境的设计要考虑绝大部分学生能否接受,尽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案例3:哲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哲学中最抽象、最难理解的一块。教材在讲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时,运用了首先攻打锦州的情境来论证。很多老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也一直喜欢用这个情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段历史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对原理也一知半解,印象不深,效果不佳。笔者在讲授这堂课时,设计了以下情境:准备一个大玻璃瓶、几个苹果和一堆黄豆、大米,请学生上讲台将这些物品全部装进玻璃瓶中。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如果先装黄豆大米,再装苹果,瓶子根本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装下,只有先将苹果装入瓶中,再将黄豆大米倒入苹果与苹果的空隙中,才能将这些物品全部放入瓶中。于是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办事情既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学生在游戏中学,抽象的哲学原理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也会逐步提高。
4情境创设的发展性
情境创设也要注重发展性,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4:《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笔者将课堂教学设计为一次市长竞选的情境。课前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各组根据所学的政府的相关知识,搜集资料并撰写竞选演说的发言稿。在课堂上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做竞选发言,最后由全体学生推选出一位他们心目中的市长,整个评价的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创设这一教学情境,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每个学生激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对比和综合,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提供有利条件,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学习成果,也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上述几个问题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注意的。课堂是活的,高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反思,抓好情境这一课堂的点睛之处,才能真正激活课堂、精彩课堂,切实提高政治课堂的实效性,使我们的学习成为“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作者:徐剑慧 单位: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6).
[2]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兴趣;联系实际;备课充分
高中思想政治是从学生的思维上根据日常琐碎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的经验要以生活为依托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诠释书本知识理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业已具备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和理解学生,发展师生教学相长的关系。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反之,生活经验支撑书本知识。本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的普遍授课情况加以分析,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学进去”即指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学习兴趣能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好奇心,鼓励学习者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以一定的兴趣去开拓。纵观当今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很多课堂都是枯燥乏味、无趣单调的,很多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实则为学生“养精蓄锐”的时间,根本原因在于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在授课时没能联系实际,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老师讲的学生不能感同身受,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与实例依托,学生难免会打盹,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是学生通过另一种形式在向教育者提出意见,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现在老师一般都是学生的长辈,与学生的父母年龄差不多,也有很多较为年轻的老师,他们的生活经验一定比学生多很多,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向学生传达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授课效率,以学生学会知识、利用知识、讲出知识为学习目的进行教学。例如,在高中哲学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跟学生讲一个小事例。老师上课时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苍蝇趴在窗户玻璃上张望,可是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却怎么也飞不出去,这个故事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哲学知识呢?学生就会思考,看到希望却够不着,这不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学原理吗?于是老师针对这个故事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交流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习。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诸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比如,在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买东西时候的场景以及状况,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这个道理。如果学生不能深入体会或者是透彻理解,老师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模拟现场。一个学生充当买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学生充当卖东西的人,买东西的学生可以还价,但是卖东西的人却说,价值摆在这里,价格不合理,不能卖。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体会这一知识的应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结合课材,在质疑中学习
传统教学中有个较大的误区,就是老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只是听老师的讲解从不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对老师来说,作为知识的引领者以及教授者,不只要熟知课本知识以及框架结构,对整体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详细的把握,最重要的是要学生活学活用,对所学的知识展开联想,提出质疑。要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老师说的就都是正确的,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主动思考的过程,老师可以在学生主动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讲解。很多知识的区别只有一线之隔,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应用上,很多学生会产生质疑,比如,数学知识、英语知识、艺术学科以及哲学知识,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是普遍性,哪一个体现特殊性,很多学生会提出质疑:数学、英语、艺术等这些有确定范畴的知识是特殊性,而哲学知识是普遍性,因为哲学知识能应用于所有的事物中。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哲学是根据普遍真理积攒总结出来的知识,是特殊型的体现,通过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在质疑中学习,使学生真正地学进去。
四、“学进去,讲出来”与作业结合
新课标下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中,充当讲解者的并不一定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再讲解出来,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只有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将知识通过生活内容讲解出来,才能真正地理解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讲出来的作业。比如,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你认为怎样才能安全度过经济危机?或者一些类似于你作为一名投资者,怎样解决商品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等。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充分结合所学的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一起讨论和分享,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起到知识复习和运用的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种虔诚实在的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涵并且运用才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初衷与真正目的。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教材鼓励他们对学习过程提出质疑,开拓思维,灵活地应用,最后创造机会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讲出来,做到学以致用。“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将学和讲紧密联系,达到“学进去”“讲出来”这一教学目标,让我们全体师生向着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季美华.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3(22).
关键词:构建 动态生成 政治课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那么,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问题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预设即预测和设计,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生成”;相反,不重视动态生成,预设就会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层钻研教材、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深入了解学情,熟练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以及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预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只有这样,才能以备课堂中的不期之需,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营造氛围促进生成
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想,更不敢多问,难以挖掘和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多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使学生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语言、设备、活动、环境等,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具体可以做到两点: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是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要主动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复宣传“言者无罪”的思想,明确告诉学生盲目相信书本不好,老师喜欢学生“善疑”,从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三、以疑激疑促进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的疑惑问题拎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故意提出这样的疑问:“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那么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吗?比如我们与南极企鹅之间啊!”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学生往往把联系的普遍就简单理解为任意事物都有联系。同学们开始一阵欢笑,接着课堂像炸开了的锅热闹起来,各抒己见。老师经过总结得出“联系的普遍性具有条件性”。在这一基础知识点设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并由此激出一些新的疑来,如:这一观点存在怎样的方法论?通过这一番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指点了门径。经常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怎样通过思维抓住要害,发现疑难,解决问题。
四、“制造矛盾”促进生成
所谓“制造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所举事例或者所讲知识点,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的理解重难点。如在讲《生活与哲学》中“客观唯心主义”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什么道理,而是引用了中世纪反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一个典故给他们设置情境:西方人一般都相信上帝,并宣扬上帝是万能的。那么请问大家:“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不能举起的石头?”学生有人说能,也有人说不能。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能与不能其实都不能说明“上帝万能”。因为说“上帝是万能的”却连一块石头都不能举起;如果说不能“造这样的石头”,则表明连一块石头都不能造出来的上帝并不万能。学生在探究这看似矛盾的问题中不仅明确了所谓的鬼神上帝的不存在,更深刻认识到了唯心主义有神论的荒谬性,坚定了无神论的信念。
五、有意留白促进生成
在绘画时,为增强艺术效果常常需要“留白”。政治课堂教学也同样要讲究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的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
在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信息,课堂气氛很严肃。如果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要让课堂的讨论变得有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老师要联系知识点,准备好课堂上要用的时事新闻材料并提前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预习。②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同学们多发言,大胆地说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地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讨论或辩论。③老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和总结,让课堂收放自如。
二、将时事政治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三观”,即理论联系实际。在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上课的题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同学们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如果单独地讲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听的时候可能理解,听完之后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跟生活跟社会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和自身建立起联系,就会觉得学习这样一门课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就会认为上课不需要好好学,只要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
如果老师将课堂上的讲解和时事新闻热点结合起来,同学们就会觉得政治和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选取同学们关心的时事新闻热点作为背景资料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分析。在进行时事新闻分析的时候,老师应当注意要自己保持,同时也要引导同学们保持一种不带个人感彩的公平正义的心态和出发点,对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偏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中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要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就应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含义,不仅要从大局上把握政治学习的主要脉络,而且还要从细节上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要将每一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让政治的学习更加游刃有余。
(2)准确地把握好实际与理论联系的方法。一方面,要鼓励同学们平常多多关心时事政治,多收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或阅读如《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并且要养成一个收集新闻、分析新闻的好习惯,学会将各个新闻要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其分析和讨论时事政治。同学们在学习时事政治的时候,要抓住事件的中心,从正反两面去分析它的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联系理论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
(3)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素质和认识的高度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分析结果也会不一样。通过观察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便帮助学生更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4)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在课堂上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一味地讲新闻,而是应当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教材;思维;改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教材的思想政治内容应当以丰富、生动、翔实、合理的知识为载体,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不管是思想内容、材料的精选、版面的安排及文字表达等做了精细的加工和打磨。但是,因为师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然会有重新处置的问题,需要对教材的编排顺序、结构布局、难易层次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修补和二次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指南、资源和工具的作用,实现 “教”与 “学”的平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科学有效的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1调整教材顺序,让知识更连贯思维更顺畅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突出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呈现了学科知识传递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但是,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内容,都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灵活的处理,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比如,《生活与哲学》矛盾特殊性的内容,教材在P69―70介绍了矛盾普遍性之后,自然引出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和表现,通常,在此应当呈现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但是,教材却戛然而止,也是顺理成章的讲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却放在P72―74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内容中,这样,就出现了同一教学内容的分割和思维的跳跃与中断,在知识完整性理解和把握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有必要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法论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提到矛盾特殊性原理处一并掌握,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唯物辩证法依据、地位、作用的体系,从而思路流畅地获得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完整知识。事实证明,这样的编排,学生会更欢迎,更容易接受。
2改变教材结构,让问题更明朗思维更合理
《思想政治》教材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教学过程要着眼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注重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教材有些知识点的布局和呈现不一定适应各级各类学校,难免出现一些学生理解费力和困难的情况,在结构上加以适当的改变,便能使问题和脉络清晰起来。比如,《生活与哲学》P86―88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后,呈现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的内容。这就显得突兀不好理解了。怎么办?我们把P89第一段,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的最根本内容)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内容移植到P88来,由P89的内容推理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就更加合情合理了,问题清晰明白了,知识难点也突破了,思路一变,结构改变,问题就简单了。
3挖掘教材内涵,让脉络更清晰思维更深刻
《思想政治》教材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对教学内容的表述通常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是,每个模块都有一定的理论难点和教学难点,适当挖掘,才能更好把握知识的脉络和体系,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度。本人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内容时发现,本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包括“公共权力,切莫滥用”和“审慎行驶权力,科学民主决策”;二是权力的行驶:需要监督。依据教材文本,应是先学习依法行政,再学习审慎决策,然后学习接受监督的内容,思路有点乱,不好理解,不便记忆。复习中,我们发现,教材P45 讲审慎用权时,有一句话“政府权力的形式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于是,改变思路,重新组合教材,调整教学顺序,把本课标题由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改为“我国政府权力的行使”,引导学生知道,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以此为线索依次展开,先讲决策,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决策后是执行,接着讲执行,要求“依法行政”,分别掌握依法行政的含义、意义和具体要求,最后再讲监督环节,无论决策还是执行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经过这样的挖掘和处理,抓住政府权力行使三个环节的主线,形成一个连贯清晰的思路,化整课的内容为一个知识包,教学内容立马变得全面、清晰,思路轻松、顺利又深刻起来,效果很好。
4延伸教材内容,让表述更全面思维更到位
政治教材要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反映社会实践和理论的新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功能,要求政治教师特别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和新的重要成就,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新的思想、观点、表述有选择地反映到教材中来,以体现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比如,《政治生活》教材讲述政府职能时,表述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几经转变,教材的表述已经滞后,必须更新,所以即时补充修改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围绕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审批权为核心的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动向,补充简政放权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容,让学生对政府职能的知识有更全面和更到位的把握。
5结语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同时又对课程标准作了一定的调整,一线教师在按照课程标准和编者的思路顺序进行教学时,也一定要结合自己τ诳纬瘫曜己徒滩牡睦斫庖约白约核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梳理,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