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计算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加速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切实提高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的要求,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6月6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视频会议,余欣荣副部长对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吉林省农委市场处、省农广校、信息中心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以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以“多渠道、广覆盖,需求导向、精准服务,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为原则,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使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用计算机和手机提供生产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进行在线支付、实现智能生产、实行远程管理等能力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手机应用模式普遍推广,面向农户的各类生产服务、承包地管理、政策法规咨询等基本实现手机上网在线服务。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有四项重点任务:一是以手机生产商、手机经销商、通信运营商为主体,对农民开展手机使用基本技能、上网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全国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三是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便利农民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培训渠道和服务体系的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训。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把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积极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营造全社会关心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良好氛围。
就业安置工作是一个庞大、繁琐、系统的工程,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及时向毕业生、下岗人员和社会失业群体,提供就业市场信息,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确保人民充分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南漳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南漳的民营、私营、合资企业发展迅猛,拓宽了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此,就个人看法谈一谈南漳就业安置工作。
一、强化就业政策宣传,营造就业良好氛围
劳动就业工作要始终把强化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宣传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着力点。突出抓三项工作:一是宣传政策促进就业。坚持开展促进就业宣传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广场、街道,甚至失业人员家中,以宣传最新颁布的劳动就业政策为重点,将国家、省、市、县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印制成政策宣传手册和政策法规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起到政策引导作用。二是培养典型促进就业。注重培养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成功创业者的先进事迹、成功经验制作成宣传展牌,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及就业招聘会向广大民众推介,扩大以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影响力。三是服务指导促进就业。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指导讲座等形式,充分介绍和宣传我县近两年来促进就业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县促进就业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和社会氛围。
二、强化就业多种形式,做好就业岗位安置
为了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县劳动就业局坚持依托全县特色经济发展,结合全县就业工作实际,每月召开一次就业工作分析调度会,及时把握就业情况,调整相关政策。定期举办供需见面会、交流会、推介会等,本县内人员不出家门口,就能挑选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在20__年2月份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上,县、市以及周边地区大型企业招聘代表云集而来,蜂拥而至,场面火爆,提供上万余就业岗位,不仅毕业生供不应求,返乡农民工也被争抢一空,许多用人单位没能招到合适人才便提前和就业局预订下一年的用人招聘指标。县、市电视台、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三、强化就业创业扶持,全面落实就业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县劳动就业局要坚持在加大创业扶持上下功夫,把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为化解全县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把为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1、通过政策引导,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实现创业。在强化政策宣传的同时,要重点强化小老板创业孵化培训和政策引导,举办创业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创业的成功率,同时也通过他们的成功创业,吸纳和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
2、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解决失业人员创业的资金难题。失业人员创业,资金问题是他们创业的最大拦路虎,对此,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促进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创业方面的扶持功能,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严格政策规定办理程序的同时,强化便民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办事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大幅提高审批工作效率,使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失业人员创业。
3、抓好各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工作。为确保符合条件的各类失业人员就业及基本生活保障,坚持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失业人员能够按时足额享受到各项就业、生活待遇。
四、强化就业专业培训,提升就业人员技能
1、不断开发新专业,适应失业人员个性化培训需求。针对失业人员学历的不断提高,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及时开发适合低学历和高学历的失业人员参加培训。使技能培训开办专业达10多项包括养殖、种植、设计、摄影、技师、厨师、计算机等专业。培训专业的不断增加和培训层次的合理开发,基本适应众多失业人员的不同培训需求,为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奠定良好的培训基础。
一、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2011年11月,为摸清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依据配额抽样原则,我们对无锡市9个市(县)区内的1300家企业展开了问卷调查工作。为获取更为详尽、准确的信息,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与行业代表性较强的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211份,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050份,行业范围涵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17个行业类别。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企业的行业分布。本次调查成功样本共1050个。其中,制造业企业包括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汽车零部件、纺织与服装、机械装备9个行业,占总样本的74%;现代服务业企业包括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现代商贸、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8个行业,占总样本的26%。
2.企业的性质。本次调查成功样本中,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国有企业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74%、21%、5%。
3.企业的人员规模。本次调查的企业中,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总样本的5%;员工人数在500-1000人的企业占6%;员工人数在200-500人的企业占20%;员工人数在100-200人的企业占17%;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占52%。
(二)调查的主要结果
1.企业2012年人才需求计划。
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2012年将增加招聘人数。根据调查分析结果,72%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人数,28%的企业计划不增加招聘人数。 其中,在计划增加招聘人数的企业中,6%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0人以上;6%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51-100人;44%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50人;44%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人以下。 按行业分析,除旅游业和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业以外,其他各大行业中20%以上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其中,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中53%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中50%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
2.特殊人才群的需求计划。
(1)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34%的企业计划招聘留学归国人才,66%的企业计划不招聘留学归国人才。按行业分析,物联网与云计算、金融、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及生物医药5个行业对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其次是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3个行业。物联网与云计算等5个行业中都有50%以上的企业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中71%的企业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金融、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及生物医药行业中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企业在该行业中分别占64%、57%、57%、52%。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3个行业中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企业在该行业中分别占40%、37%、36%。
(2)外籍人才。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18%的企业计划招聘外籍人才,82%的企业计划不招聘外籍人才。按行业分析,机械装备、物联网与云计算2个行业对外籍人才的需求较大,其次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5个行业。机械装备、物联网与云计算2个行业中40%以上的企业都计划招聘外籍人才。其中,机械装备行业中计划招聘外籍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47%。新能源等5个行业中20%及以上的企业计划招聘外籍人才。
(3)应届大学毕业生。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仍是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重点,大部分企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80%的企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20%的企业计划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按行业分析,各行业中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比例都达到70%以上。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旅游行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大,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91%与90%;其次为新能源、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4个行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85%。
3.雇佣前景的调查结果。开展雇佣前景调查是为了解未来某一段时间内雇主在增加还是减少员工方面的意向。在进行雇佣前景调查中,通过分析所有被访问对象回答“预计在下一个年度,在您所负责招募的权限范围内,员工总数会有何变化?”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得出“净雇佣前景指数”。“净雇佣前景指数”是指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期望在下一年度增加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减去期望减少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之差。该指数正数表示大多数雇主预期增聘人手,而负数则表示大多数雇主有意减少雇佣活动。
根据“净雇佣前景指数”的分析结果,2012年,无锡地区招聘预期继续呈现出兴旺的状态,净雇佣前景指数为积极的+66%。在受访的雇主中,72%的雇主表示将在2012年增加员工人数,23%的雇主表示维持现有员工人数,5%的雇主预计将减少员工人数。 按行业分析,所有行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均在+50%以上,招募前景十分乐观。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招募前景繁盛,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9%、+88%、[+80%]、+80%。
不过,与2011年相比,无锡地区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在各个行业中显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物联网与云计算、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房地产、生物医药、物流、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旅游以及纺织与服装9个行业净雇佣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物流、纺织与服装、电子信息、旅游和房地产行业的涨幅显著,增长态势强劲;软件与服务外包、节能环保、金融、新能源、机械装备以及现代商贸6个行业的净雇佣指数则有不同程度降幅,其中,新能源行业降幅最大,直线下降了23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行业则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紧缺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当前,无锡市正处于以加快转型求突破、以加速调整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市政府“人才引领发展”的策略引领下,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繁荣态势,同时,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征。
1.紧缺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建设融合度尚待提高,以尖端技术人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类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但供给明显不足。
随着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物联网与云计算、软件与服务外包2个行业内超过80%的企业表示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其中,管理咨询类人才、研发设计类人才以及前沿技术类人才最为紧缺。同时,以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4个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严重紧缺适岗高技能人才。此外,以房地产、物流2个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与专业技能人才。
2.紧缺专业人才的供给与行业发展不同步。
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与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行业,并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但是,人力资源市场未充分发挥人才指导与配置的作用,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人才的供给未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第一,企业与高校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全,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受访雇主纷纷表示,高校专业设置没有与其行业发展需求同步。高校未能及时地增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导致如晶体冷加工、第四方物流等紧缺专业人才在本地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零供给现象。第二,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加剧了技能培训课程的滞后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人才需求相脱节,相关职业培训课程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导致如程序设计员、软件测试人员、计算机调试维修员、金融工程师、物流师等高技能岗位一直短缺专业技能人才。
3.有效解决紧缺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需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
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为了有效缓解人才紧缺问题,企业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争在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健全上有所突破。部分雇主表示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来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以此来吸引外部求职者并长期留住内部员工;有些雇主表示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定向人才的方式来扩充企业专业人才的储备量;有些雇主则通过不断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及薪资奖励机制来减少现有员工的离职率。
【关键词】务工人员 教育 职业培训
社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的稀缺,迫使一些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入城市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与零售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不可否认这些人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主要从事城市中相对脏、苦、累、险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清苦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很弱,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一、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现状的特点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为主。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16- 30岁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龄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大部分的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对照国务院研究室对全国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比较轻, 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以西南部为主。在我市的外来劳动力归属地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多的务工人员来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劳动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单位和岗位相对不稳定。这些务工人员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一个季度到半年换一次工作,工作流动相对较大。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某种职业有关的技能或知识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即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对劳动者实施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几方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业的认识。以我院开展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巨大力量,也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企业请到专门的教师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思想不重视,因此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走形式,过过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来量化培训结果,只有将培训结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
(二)员工的认识。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有60%的人接受岗位职业培训是为了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适应所在岗位技能要求而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15%的人是为了转岗而学习。也就是说, 85%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满意的或者是认可的, 还想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这个岗位或更好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形式而去参加培训。记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业上课,主要是将他们企业的原理及流程知识化,让员工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工艺的作用及要求,课程我经过精心准备过,而且去过实地考察过,课程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听课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们思想上不重视,觉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头活就好了,危机意识很淡薄。
(三)政府的态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企业转型、职工素质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学历、技能并抓。政府也为各年龄段的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去学习,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各级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都很重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工作从总体上做出安排,按照国家创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为目标, 突出重点, 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协调作用。比如我市进行继续再教育者,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费5000元,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再深造的积极性。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目前社会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大多数短期培训,当然企业员工接受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收入低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业获得高水平的劳动力。
(一)职业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正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要求,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国家体制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计算机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全国职业或技工院校也多达几百所,这位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就业训练。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学制灵活,便于学习。从1-3个月,多到6-12个月的都有。全国已有就业训练中心所,年组织培训万人次。
**县位于**省西部,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个乡镇,***个村,**万人,其中乡村户***万户、**万人,**万个劳动力。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高陂陡,裸岩连绵,沟壑纵横,地块破碎,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版图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目前,我县低收入人口还有**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万人尚未稳定解决温饱,每年返贫率在**%左右。
近几年,我县为发展劳务经济,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个大产业精心实施。我们坚持以培训为载体,以就业增收为目标,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支持、学员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新路子。近年来,县扶贫办与青华职业学校联合下达计划招收贫困学员350名,其困生100名,减免学杂费近15万元。2004年招收的50名特困生,经过青华职校免费培训,已全部在沿海发达地区安置就业,这些学员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输出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云峰村三组女青年***,家庭十分贫困,全家三口人,1个劳动力,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年人均纯收入只在500元左右,家庭十分贫困。2004年***通过县扶贫办的扶持,在青华职校学习了一年计算机应用,去年7月被学校安置在**省**市**电脑公司工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其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我们累计培训各类学员6000多人,毕业学员大部分被大中城市企业录用,安置稳定率达99%,部分安置就业的学员已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成为决策层人物。据统计,通过实施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实现劳务收入近1000多万元。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办学方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国家继整村推进之后抓的又一项新的重要工作,是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对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统筹”的理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使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产业,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要求不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物力资源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认真调查研究,精心编制规划。一是搞好调查摸底。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县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分赴12个乡镇,对100个村和部分集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调查。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县近10万人需进行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其中2003—2004年初中毕业学生总数20200人,继续享有高中教育的仅占30%,尚有14200人步入社会,需自谋职业;农村富裕劳力近6万人;城镇待业人员及下岗职工2.6万人。这部分人员已构成我县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的丰富资源。二是明确培训目标。根据调查情况,确定了我县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总体目标, 2004至2009年拟定转移与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30000人。三是拟定培训内容。我们通过市场调查,顺应市场需求,拟定了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
三、锁定培训对象,培训申请审批。一是划定培训范围。我们通过村民代表推荐、评议、到户核实、反复比较和公示等公开的程序和公正的方法,将农户分为民政救济户、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和一般户,对这三类贫困户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对贫困户需要参训的中青年劳动力情况登记到人,这些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民在培训时才能享受政府的特殊扶持。二是严格培训条件。我们对于在扶贫部门登记在册的贫困户的中青年劳动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备所学专业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纳入培训。三是把握操作程序。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的申请审批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政策、方便群众、节省开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专栏和村组会议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将扶贫培训政策、参训的基本条件、培训学校及专业、收费标准、培训学校的招生须知等内容向群众公示;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填写《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申请表》;村委会对申请名单审查后上报乡镇扶贫办并予以公示。我们对民政救济户和绝对贫困户的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全免,对低收入户劳动力培训,只收40%—60%的培训经费;学校组织被批准的人员进行体检,对体检合格者发给入学通知。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员就业能力,降低培训成本,我们坚持强化劳务品牌意识,办出自身特色,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一是做到军事化管理。我们从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入手,对学员进行全面正规的训练。学校聘任军事教员,对学员吃、住、行和大小活动都采用军营的管理方式,使学员能尽快改变不良习惯。二是做到规范化教学。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规范实用的教材,聘用既能言传又能身教,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学员实行奖优罚劣,鼓励他们刻苦磨练,早日成才。三做到人性化服务。在后勤服务中我们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学员着想,既讲经济效益,更体现出对学员的关爱和情感,确保学员安全,方便学员生活,促进学员学习,降低学员开销。
五、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就业渠道。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与培训学校具体负责培训规划的编制、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对象的审定、培训经费的筹措、就业安置的督察等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就业的情况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力争使受训的贫困农民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稳固率在90%以上。我们坚持自主择业优先,充分尊重学员就业的选择。学员自己能找到比学校推荐的岗位更好的岗位就业,我们优先学员自己的选择。我们对未能择业的学员由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订单,坚持定向安置为主,推荐学员就业,学员和企业之间平等地进行双向选择,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从合同生效之日,学员就正式就业。
我县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立足于贫困山区实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劳务产业化的目标开发人力资源,真正做到“开启民智、集中民意、凝聚民心、珍惜民力、推动民富”,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7802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T
阿山林管局哈马河分局高度重视,按照上级实施方案部署,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森林资源技术骨干组成外业调查组、技术指导及检查验收组和后勤服务宣传报道组。科学分工负责,责任明确,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技术保障。
1.2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首先在二类调查启动之前组织所有参加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培训,邀请林业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GPS的使用、遥感信息的判读、相关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还有树木学、土壤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及各种仪器使用方法。同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开展现场调查试点,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统一调查技术标准。全面提高了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的效率。
1.3 合理规划,加强重点林区的调查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采伐经营,给林区留下了许多的残林、残次林及疏林,这些地块的生境虽已变得脆弱,但还具有一定的天然恢复能力,调查中主要侧重于更新状况和恢复植被能力方面的调查,以着重掌握森林的质量状况和分布范围。
2 调查成果
(1)通过二类调查,取得林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小班数据库、森林资源统计表、森林资源分布图、森林分类区划图和区划略图。
(2)调查技术路线准确,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和山区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3)调查区划系统合理,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精度达到要求,符合当前资源实际动态变化,数据分析论证透彻。
(4)成果图标资料齐全规范,为今后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及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野外工作量大,新技术采用程度不够
分局所在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地点一般都在偏远的地方,外业调查工作量大,调查手段落后,新技术采用程度不够。存在规划整体性不足、技术力量欠缺、信息分析能力不够等问题。
3.2 调查人员短缺,专业技术亟待提高
外业调查要求调查人员具备更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而现有一线调查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和业务素质不适应调查要求,专业技术不够,知识结构单一,调查经验欠缺。
4 解决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利用先进技术
在满足国家对森林资源调查要求的基础上,要完善有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地方技术标准,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林业专业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优化调查方法,以最新SPOTS为遥感数据源,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处理后,采用3s技术,区划判断和研读复核小班地类和小班因子,通过现地调查和验证,修正完善小班判读区划和小班因子。
4.2 加强队伍建设、技能培训
首先,森林资源管理者应该努力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资源调查监测队伍。要积极组织相关的业务知识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积极思考,开发适合自身的调查技术,所有调查人员要通过理论培训和技术考核方可参加小班区划判读。外业调查培训要掌握森林资源调查基本知识、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的识别与应用,以及GPS、角规、测高仪等各种仪器的使用。培训后进行实地实习操作并通过技术考核。
4.3 加强二类调查中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建立相应外业工组、技术督查组等,规范二类调查方法和调查表格记录等工作的检查与监督,采取自查、自检、互查和上级督查等方法,对督查工作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和调查要求落实到位。
5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人们经济建设当中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开展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当前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促进林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提升,让森林资源更加合理地为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绍忠.建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6):111~112.
[2]桂林华.浅谈四川天然林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有关问题[J].四川林勘设计,1999(3):32~34.
[3]李 云.云南省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特点与若干问题探讨[J]. 林业建设,2014(6):29~32.
关键词:职前培训职后培养一建设三完善
1.电网企业新员工技能型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电网企业青年企业骨干技术人才质量、数量及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等与人才建设目标相比差距较大;按照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和标准,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的岗位要求与分工不同,新员工的培养过程即是从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的过程,过程越短,收益越多。对于新员工的定义为,从入职之日起 5年内的员工均作为新进员工进行专业培养;技能业务掌握度的计算方法为:已经掌握专业岗位技能(可以独立完成相关技能工作任务)的项目数量与专业技能岗位技能项目总数的比值。技术业务掌握度的计算方法和以上相同,但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岗位有所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岗位要求为;可以完成具体岗位技能工作任务,对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分析,具备组织、实施大型工作的能力。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数量及人才质量是决定生产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科技项目创新、阶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所在。新员工培养模式中技能型员工的成长比较迅速,即会干,熟练工。专业技术人才(即知道为什么这样干)比重上升速度相当缓慢,技术性新进员工的培训是电网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
2.电网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现状电网企业是比较特殊的企业,由于生产过程危险系数较高,培训人员存在全员性,转变目前针对于电网新员工的培训模式体系出具规模,投资比较大,
仍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岗前的“集中培训”环节和职后的“技术岗位挂靠”环节存在严重
2.1职前培训---“集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员工的培训采取岗前集中培训模式,按照专业岗位进行划分,主要以技能操作类培训课程为主。对于现代电网运行模式及其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结构性缺员现状,技术性人才相当紧缺是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外在表现,需要技能型人才迅速成长之后转变角色,成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这类人员培养周期较短,任务较重。在新进员工的集中培训中,对于技术类岗位培训模块缺失,导致新员工进入岗位后的后续培养工作缺乏必要的基础性辅助培训工作,培养难度较大,时间太长。
2.2职业后培养---“技术岗位挂靠”培养存在问题
技能人员是基层班组的主要构成人员,生产专责是技术型人才的主要组成,负责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采用“管理岗位―班组技能人才”两级教育培训体系,使得技能型人才逐渐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实施大型生产工作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的培养周期,推动人员合理配置、有序流动。
3.电网企业新员工培养新模式对于电网公司人才培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即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内容不连
续性,在入职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该衔接阶段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性,减少新员工的培养周期。提出“一创建,三完善”的培养模式。
3.1创建“项目情景”学习环节,模拟工作过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新进员工学习主动性不高,一方面,工学矛盾突出,很多新员工不了解生产业务流程、对于所培训的技能培训项目不够明确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培训心态也比较消极。另一方面,新进员工对工作的渴望和急于进入工作状态的矛盾心理状态。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完全模拟现场工作模式,创建“情景项目”教学过程,可以解决以上存在问题。
完整的生产性工作从工作目标制定开始,可以使得新员工更加深入了解对
其培训的技能型工作的具体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新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培训教学更加贴近生产现场工作内容,培训过程中可以加强技术管理方面的培训内容,以便于在入职后的员工更加系统的了技术型员工的相关业务,可以更快的加速技能型员工的转型,涉及到技术管理曾面的专业理论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更加系统的学习,利于新员工的职业进阶,缩短职后培训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3.2完善基地建设,搭建生产化平台
目前培训硬件设施管理松散,资源不足,设备之间不具备完整的生产间隔。目前某公司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具有开关柜、GW5\GW4型隔离开关、GIS高压组合电器所有现场设备,设备群分散建设,培训资源条块分割,分头管理使用,未能有效整合,只有搭建和生产现场一样的情景平台,才能提高培训真实性,提高学员满意度。
3.3完善培训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化模式
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模式强化以强化技能项为主,课程设置也围绕专业技能岗位的常规性工作设置,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模块横向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了后续新员工的技术管理岗位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为今后的职业进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4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化开发,与互联网+技术共同成长
企业培训课程主要偏向于实用性,在开发此类课程过程中,应该以生产项目为开发课程为课程主题,相关环节的理论支撑应该贯穿于生产项目的全过程中,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具体讲解,做到“立即学,立即用”。
在当今互联网+、云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也应该开发一些“菜单式,模块化”的网络视频微课,以提高培训教学技术,充实培训课堂氛围。4、结束语
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电网企业新员工的现状以及企业对于员工培养“一强三优”的目标,企业以“挖潜增效、选贤任能、提质进位”为主线;切实做好新员工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的“岗前”和“后”相融合的培训思路,抓好交叉环节的各项培训内容,缩短培训周期,提高新员工的培训效率是电网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董晓宏,靳丽贤.三维导向型新员工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28-30.
[2]李晓东.“三个优化”让新员工培训效益提升[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4,17(1):61-62,67.DOI:10.3969/j.issn.1008-3162.2014.01.015.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培训 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李弟财(1975- ),男,江西宜黄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培训与职业发展。(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协同共生的模型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3508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45-03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在当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促使组织中培训的地位从“替补”跃上了“主力”,从“业余”转入了“职业”。培训与人才发展成为组织快速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如何做好培训与人才发展服务工作,成为摆在组织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也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挥作用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提升服务理念、梳理管理事务、找准切入途径,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势,千方百计创新模式,帮助组织提升转型发展的竞争力,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培训模式的概况
1.新形势下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高校传统服务社会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为解决知识老化和更新,主要利用高校学科知识优势,给组织传授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知识,以应对组织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这种传统服务社会培训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自行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课堂授课传授知识实现服务社会培训。
高校新型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则是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应有别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要瞄准地方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增长点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同地方的行业、企业结合起来,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与重视,才会形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具有计划支持和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双重性质,在服务社会培训创新中,就是要自觉到当前示范建设内涵提升背景下满足国家“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发展和社会、行业、企业培训“2.0时代”的变化,围绕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中心,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服务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
2.新形势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主要问题。一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课程”面临创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主要依托基础的技能培训为主,数量不足,对象满意度低,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对绩效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不了解,提供的培训课程与需求脱节和教材老化,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应用性、实战性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二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渠道”面临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在渠道建设和关键资源获取上,已经不具有垄断或计划指定的组织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很难构建由企业、行业、政府搭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服务平台支持,即使搭建也吸引力不足,刚性支撑没有,无法获取社会服务需要的社会资源和有效支持。
三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商业模式”面临创新。示范高职院校培训项目多为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对象多为普通员工,市场准入门槛低,培训费用较低;而收费是主要收入来源,项目盈利能力就低。因此,示范高职院校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稳步提升盈利能力,就迫切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在培训价值链上进行整合,发掘和增加附加价值是关键。
四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品牌”面临创新。拥有良好的品牌是做好社会培训的重要资源。据调查,目前在北京,仅清华和北大两个高等学府,每年培训收入就高达十亿元人民币,为周边产业带来九十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在全国高校占有巨大优势,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强大品牌的吸引下,浙江大学培训项目收益在浙江省独占鳌头,相反在杭其他高校培训则举步维艰。为此,作为还在内涵建设和提升阶段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提升品牌、逐步形成强势或特色品牌对培训发展和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机制”面临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仍是较为固化的用人机制和绩效机制,没有形成适合市场化竞争导向的运行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新走向
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转型升级”的变化。随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企业全员培训和终身学习成为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国民财富新标准中,世界上人才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在财富中构成约为642016。经过测算,投资于物质资本,其回报率为110%;投资于金融资本,其回报率120%;而投资于人才开发,回报率则为1500%。人才资本助推组织转型将持续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各级组织应对转型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对组织学习和员工职业生涯阶梯式培训趋势带来深刻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转型升级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内容,积极探索做好服务组织学习、培训和人才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
2.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云平台”的变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传统教育资源主要着眼于纸质教材,而随着时展,教育信息化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广泛,高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教育资源需要更多地将重点转移到“建设云平台,使用网络学习”的定位上来。这是因为:一方面,云计算是在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虚拟存储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共享基础架构,其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它不仅改变着传统的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而且通过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动态调度实现硬件资源的整合,共享云计算技术及其思想在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云学习时代的到来。但是另一方面需要看到,高校教学资源在由“封闭式、碎片式”向一个“开放的、集成式”海量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自然地适应两种不同背景的转换,导致高校在云学习时代云平台建设中出现困难,并继而引发大量社会批评。从根本上说,高校服务社会培训所需名校、名师和热门课程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之间存在矛盾。一是授课课程内容和高校发展思路都落后于时展。二是高校教师没有适应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3.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2.0时代”的变化。社会培训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逐步从“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重普及轻个性,重名气轻实效,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1.0时代大众化的普及阶段”向“个性化量身定制、绩效化设计实施、多元化手段并行、综合性素质提升”的“2.0时代”转变。德勤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预计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标志着中国的培训产业逐步由量的成长迈向质的成熟。培训将更多体现战略化、职能化和专业化,因此高校服务社会培训将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将有相应转变,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等对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能的培训服务要求。
总体而言,基于以上“三个变化”的新形势,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自身角色面临转型、服务面向更加拓展,服务要求更需提升,尤其是对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更具有不可推卸的管理与服务任务。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与更新路径
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在当前示范建设背景下,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要按照组织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培训,积极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此,示范高职院校强化课程、渠道、商业模式、品牌和机制创新,其本质上乃是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产业链的能力。所谓培训产业链,主要是指培训的产品与服务已覆盖到整个产业链,具体包括:专业培训咨询公司、高等教育机构、培训专业书籍出版商、行业或专业协会、研究中心、专业杂志、评估工具供应商、调研问卷公司、工作辅助工具公司、专业培训道具公司、专业培训办公用品公司、培训人才猎头公司、提供网络会议或培训平台的公司、专业培训翻译公司等。在产业链共同构建的道路上,示范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服务创新合作,与行业、产业和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在搭建培训课程平台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产业价值链,推动整个培训行业从碎片化走向产业化。
对于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有效对接培训产业链而言,品牌师资和激励机制是对接培训产业链的主要障碍,特别是专业培训人才的奇缺而影响了服务社会培训效能。“2.0时代”的培训产业,更注重学习方案的整体设计与集成服务,需要教师了解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熟悉成人学习特点和系统教学设计,精通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精细化组织实施培训,提升个人、岗位和组织适应社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这些对学校教师将是巨大的考验。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更新路径。对于高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质量而言,有效服务社会培训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势,作为示范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新认识和定位职业教育,加强对服务社会培训的认识和研究,深化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课程、渠道、商业模式、品牌和激励机制,向系统化培训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型,使社会培训成为组织绩效提升的助推器和人才培养的加油站,积极推动社会培训对行业、产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组织支持、人才保障和品牌认同。主要创新举措有:
一是以开发针对培训者特点、系统化设计内容为根本,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特色课程。课程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最重要产品,设计是培训课程的基础。首先,培训课程都应当量身定制,专门为具体受众而设计开发,贴近工作、任务和人员的有效需求。其次,决定课程设计好坏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员工胜任力模型、组织要素分析、绩效分析和ISD教学设计等模型为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工具,是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改变学习者的行为,进而提升组织绩效的根本保障。
二是以扩大行业、产业、企业的组织社会覆盖为基点,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渠道。一方面努力扩大行业、产业、企业的组织覆盖,延伸学校的社会触角。要从转型升级变化的形势出发,深刻认识行业、产业、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在组织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人才发展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培训产业链引入各类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学校的组织社会覆盖,增强合作赢利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与共建新媒体社会组织资源体系。开放图书、视频课程和在线学科教师咨询等教育资源,调动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云平台,虚拟学习,再造一个永不落幕、随需随学的“网上大学”,面向行业、产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在岗人员技能更新。
三是以构建培训产业链合作共赢为生态圈,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商业模式。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由客户价值、赢利模式和关键资源等要素构成。首先,通过设计系统化培训解决方案,为行业、产业、企业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在组织实施社会培训服务中为行业、产业、企业带来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利润。最后,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重塑培训产业链生态圈,整合关键资源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获取附加价值。
四是以创建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为目标,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品牌。品牌对示范高职院校而言代表了潜在的竞争力和活力,并能为学校带来内在持久的效益。一方面通过卓越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累积满意度,形成口碑相传,获得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学校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品牌战略伙伴关系,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将品牌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
五是以拓展市场竞争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长效机制。机制的有效性是确保社会培训可持续运转动力、活力、竞争力的根基。首先,有效搭建校内协同机制,运营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文化无边界,探索合伙人体系和校内准事业部制,形成以教师为本、客户为先、以绩效为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适应市场竞争。其次,探索培训项目准入机制,把握合作机构及项目关键人做事底线、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评估培训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收益、关联性、可持续、门槛高等,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将现有项目通过提升、创造、剔除、降低等方式,达到做强、做大、做优、做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余恨.中科大校长“炮轰”北大清华“掐尖”引发的思考[DB/OL].http://
/district/sy/zhxw/200604/07/t20060407_6627411.shtml,2006-04-05.
[2]王建新,姬养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才开发[N].中国人事报,2010-
04-26.
[3]安红,.三维虚拟学习社区构建技术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4).
今年春节,28岁的湖北省咸宁市横沟镇返乡农民工王晨曦过得快乐而又烦恼:“快乐”的是,这是他在外打工六年来第一次回家和家人团聚;“烦恼”的是,他失业了。
“到哪里去”、“干什么活”, 和王晨曦一样,在享受春节热闹之际,荆楚许多农民工面临着新抉择,寻找着新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4日,因企业裁员、减薪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湖北全省返乡农民工人数达到119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6.8%。过去的“民工荒”一下子转为“返乡潮”,这给湖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湖北省正千方百计地让打工“候鸟”展翅。
“春风行动”送“春风”
2月10日,王晨曦起了个大早,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后,和同乡一同登上了去武汉的班车。在武汉市青山区绿荫广场等候他们的,是湖北省为返乡农民工举办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春风行动”首场招聘会。
王晨曦告诉记者,年前他在深圳做仓管员,受金融危机影响早早挤火车回老家过年,准备先在武汉看看,找不到再转战广东找份同样的工作。
“现在报纸、电视上都关心我们就业问题,我们自己也明白,好多工厂受到影响,今年活儿不一定好找。所以,这两天的招聘会一定不能错过。”出发前,他已经通过网络做足“功课”,包括去武汉市各劳动力市场坐哪路公交车,都一一记录在小册子上。
“请问你们工作地点在那儿?除了工资还有没有其他补贴?包不包食宿?”王晨曦对适合自己的职位问得非常仔细。
寻找、询问、填表,好一阵忙碌后,王晨曦终于找到了一份仓管员的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薪水比以前少了200多元,但是离家近,他很满意。
同一天,襄樊市“春风行动”首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也在火热进行。当天的招聘会上,襄樊240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21万岗位,吸引了2万多人参加,当天签订用工协议7773人。春节后,襄樊已举办15场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专场招聘会,为3万多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2月12日,宜昌市服务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也隆重举行。当天进场4万余人,共有7862人签订了应聘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10042人办理了免费技能培训登记,2281人报名参加创业培训。
从2月10日到12日,短短三天内,湖北各地密集举办了23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
对于此次提供岗位的“有效性”,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邵汉生胸有成竹:“这批岗位经过精心甄选,大部分都是为农民工‘量身定制’,仅10日在青山区的招聘会上,我们就征集了4000多个对农民工胃口的武钢、一冶的辅助工岗位。”
邵汉生告诉记者,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春风行动”过去是每年春节后开展,这次提前到去年12月开始,延长至今年6月底。为从源头上引导农民工节后按需有序就业,各级劳动主管部门印制服务农民工政策指引发放给农民工,并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多个咨询服务点,提供咨询服务,派发“春风卡”和“政策指引”,引导农民工节后按需有序流动。同时,通过劳动服务部门的“零休假”制度和组织万场“零收费”招聘会,尽可能地帮助“农民工”快捷地找到工作。
同时,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还通过沿海驻外劳务机构收集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沿海一带城市就业和用工需求形势,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2万多个用工岗位信息。
“城市圈”成为“栖息地”
25岁的周玉超在浙江打了两年工,今年春节后,他不再是急匆匆背上行囊往沿海赶,而是将脚步停在了武汉。他准备应聘一家娱乐KTV保安。根据他的计算,在武汉工作,每月手上可多富余100元。
从2006年开始,周玉超到浙江一家洗浴用品厂打工,做浴缸设计,月薪1500元左右,加班多时一个月可以拿2000元。可是生活成本却天天涨,2006年他花70元就可以租到一个单间,到去年他离开时已涨到了90元。去年,厂里效益不好,到去年6月只有700多元一个月,还不够吃、住和车费。
去年8月,周玉超回到武汉后在一家公司做搬运工,包吃住每月1000元,一个月下来,手上可余500多元。春节后,他准备再换份工作,但工作地点还是选在武汉。他告诉记者,拿到手中的钱,在武汉并不会比外出少。
“综合考虑物价指数等因素,在武汉打工待遇并不低。”武昌区劳动局局长余建新帮城市圈返乡农民工算账,称留在武汉打工“一举两得”。
记者询问近10名前来应聘的返乡农民工,多数认为武汉企业开出的工资低于预期值。
余建新和现场求职的农民工谈心:武汉物价指数比沿海城市低,相应的生活成本也低。目前,武汉加工制造和服务商贸行业长期缺工。武汉远城区的农民工和武汉城市圈城市的农民工,在武汉打工,不仅能赚钱,还可就近照顾亲人,一举两得。
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后,能不能成为返乡农民工的“栖息地”呢?记者在荆门、黄石等地采访时发现,由于湖北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一大批承接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让打工“候鸟”们不仅能找到工作,地方政府还出台配套政策让他们安心留下来。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邵汉生告诉记者,今年湖北的“春风行动”所提供的岗位六成来自省内。
连续几天,李宁工业园的招聘会搅热了荆门市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内的制鞋、制衣两大企业开出比当地同类企业高10%的工资,让“打工候鸟”们看到了家门口就业的希望。
总投资22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达60亿元的李宁工业园,春节前就需要2000多名员工,三年内共需要5万人。“只要他们对鞋厂的经验比较丰富,我们都会按照要求给予录用。”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唐志华说。
“现在随着在外务工人员返回,应该说对于我们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保障像李宁工业园的用工应该说是一个好消息。”荆门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赖东平介绍,荆门近期返乡的农民工近2万人,各级政府在利用落户的大项目给他们找一份工作的同时,还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凡在荆门企业稳定就业两年以上的农村劳动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可转迁为城镇户口。对在规模企业上班、居住困难的已婚农民工家庭给予廉租房补贴,并且还将考虑建设几百套40平方米左右的农民工经济适用房。
技能培训让“候鸟”展翅
2月12日,在宜昌市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湖北宜昌森德电工设备制造公司与21岁的返乡农民工廖义锋签订了用工协议。公司代表周伟长舒一口气:“我们主要生产体内伽马刀等高精医疗设备,对气割下料工要求较高,一直没能招到人,这个小伙子在浙江新丰控股有限公司干过这个工种,返乡农民工也藏龙卧虎啊!”
“我相信自己能找份不错的工作。”来自兴山县高阳镇的农民工方兴桥,也挤进宜昌市节后“春风行动”首场招聘会。
今年33岁的方兴桥,在广州工作时已经获得变配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回到老家后,他感觉自己还需要充电,又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考取维修电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一过正月十五,怀揣两本《电工证》,方兴桥出门找工作,求职第一站定为宜昌。这位有工作经验的熟练电工,被多家企业相中。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人事主管,当场约他下午到企业面试。
湖北省农业厅阳光培训办公室近期的调查表明,这次回流的农民工中,绝大部分外出前没有经过技术培训,而是靠亲朋好友带出去,进入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含量低的中小企业打工。遇到产业更新、技术升级,这个脆弱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冲击。“长远来看,农民工需要一门过硬的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地处中部的湖北经济外向度不是很高,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相对迟缓。湖北过去常年缺工50多万人。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农民工“返乡潮”,湖北各级农业、劳动等部门已经“嗅”到其中的机遇,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湖北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8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培训返乡农民工15万人。这项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将在今年3月前完成。
2月3日,云梦县吴铺镇返乡女青年彭珍经过县里组织的缝纫技术培训后,在县明阳针织厂上班了。她高兴地说:“打工不离乡,家门口能就业。”云梦以农民工返乡为契机,变“暂时失业”为“调整充电”,免费开展转岗技能、种养业技术等针对性培训,增强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目前1万多名返乡农民工,培训后在县内外再次就业。
世界最大的制鞋企业宝成集团最近落户阳新县,三年内急需3万工人。宝成集团宝加鞋业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胡国锋告诉记者:“这一两年我们在这边的人员需求量大概要发展到3万~5万人,对那些没干过这行的不但要给他们培训,而且一个月最少还要发600元钱给他们。”
阳新县结合本地企业缺工现状,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电焊、缝纫等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去年11月25日,湖北省、黄石市总工会在该县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目前已培训农民工2000余人。
目前,湖北省采取组织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帮助困难企业保岗、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已经帮助24万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并对25万返乡农民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家乡创业路正宽
2月9日一大早,竹溪县汇湾乡溜口村农民邵吉兵收到广东东莞的工友胡治林的短信:“初四就出去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找到,想和你们一起养鸭。”
邵吉兵夫妇原在东莞一家电子公司打工长达十年,开阔了眼界,但没有学到什么技术。年前,他和妻子回到家乡,学习养殖技术,引进1200只扁桃谷优良蛋鸭,日产鸭蛋800个左右,收入近700元。像邵吉兵一样,竹溪有5000多名曾经在外打拼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中国生产微型钻头的工厂,目前只有三家。其中之一就“藏”在通城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在广东从酒店门童开始打工生涯的农民工郑四来,回到家乡办起了这个高科技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他生产的微型钻头毫不起眼,有的比针还细,一年产品装不了几只皮箱,利润却有800多万元。
“虽遇金融危机,但是我们也可以花更少的钱进口更先进的设备。”2月11日,指着新厂区内一字排开的17台刚刚从瑞士运抵的微钻自动化数控操作平台,郑四来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这次生产线升级换代后,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郑四来的示范下,不仅一些在外致富的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在当地形成了“回归经济”,安置了大量返乡农民工,而且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开始自主创业。
“湖北省着力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回乡农民工利用在外积累的资金、技能和信息,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邵汉生向记者介绍说,省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从现在起到2012年,力争每年扶持5万人创业成功,带动20万人就业。为此,从今年起连续五年,湖北省将筹集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约5亿元用于补充各地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
1.1教学方法研究组采用先虚拟现实教学后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实习操作。由指导老师在演示模式下进行操作示范,讲解操作要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每天60min,共10d。其中虚拟现实教学30min,传统操作训练30min。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实习操作。由教师讲解操作方法,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每天60min,共10d。两组教学由同一位指导教师担任。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具有两种模式,即演示模式和训练模式。演示模式提供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训练模式中,显示屏分为两栏,左栏显示实时训练情景,右栏显示正确操作规范。训练过程中,系统会对学生的错误操作给予提示,要求改正,直到训练时受试者达到运动轨迹正确无误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训练。每次训练结束时系统给出评价,并与上次训练比较,使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并改正。按照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物理治疗学》以及教学大纲,参考临床实际,编写物理治疗学关节活动度技能培训情景常见病例3个,分别为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内容包括病史、体征、各项辅助检查及结果、诊断、并发症、焦虑抑郁情绪及注意事项等。建成模拟康复训练室1间,配备有训练床、训练椅、心电监护仪,最大限度模拟临床康复训练场景。培训教师,使他们认识并掌握虚拟系统的特点、培训内容和操作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案。
1.2评价方法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分问卷调查与考试考核成绩两部分。
1.2.1问卷调查培训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自我主观评估,包括:喜欢该学习方法,有效利用训练时间,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与趣味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能力、临床与基础结合,有利于教学,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对此方法满意。
1.2.2考试考核采用相同试题进行理论考试。由同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操作情况考核,考核老师对学生分组情况不知情。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2.1问卷调查共发出并回收问卷26份。研究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更多人认为,引入虚拟现实系统能有效利用训练时间、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0.05)。
2.2考试考核两组间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康复治疗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监督指导方法(apprentice-ship),学生在经验丰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但康复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教师数量少、学历低、专业知识浅薄、教学经验贫乏等问题。随着人们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关注,对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康复专业教育规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开发更具有互动性、操作性、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康复医学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简单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我国康复教学水平,培养出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实用型康复人才。本虚拟现实训练系统的核心,是能生成虚拟环境的图形工作站,然后将图形工作站生成的虚拟环境显示在高清图像显示设备上;配备立体声音箱、三维鼠标等外接设备,构成一套能模拟现实的虚拟环境;再通过运动捕捉与跟踪器、力反馈装置、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等,实现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训练反馈与效果评价。
其基本原理如下。微型传感器单元分别穿戴于学生的手、小臂、上臂,精确测量相应肢体的三维方位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当学生按照右栏训练指导运动时,系统精确测量运动参数,并通过蓝牙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并实时反馈运动情景于显示屏上。虚拟现实包括众多功能,如快速计算、数据分割、复杂数据建模、数据融合和配准、解析和理解、显示、激励器和传感器控制以及快速通讯等,可以使学生沉浸于虚拟场景内,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了解和学习各种实际操作,互动性较高,可减少对教师及场地的依赖,为学生提供精确、稳定、个性化的训练模式和定量化训练效果评估指标,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我们的研究表明,虚拟现实训练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治疗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尤其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Veneri等研究表明,虚拟现实用于物理治疗学教学中,这种视觉体验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
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具有低耗损、零风险、可重复性以及自动指导的优点,能迅速、高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术水平;能将大量培训浓缩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其中培训技术和集中训练时间是学生满意的重要因素。虚拟现实可以将学生的操作情况实时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高主动性,不断提出问题,提高能动性。霍刚等将虚拟现实系统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提高操作技能,增加临床经验,并且可以在模拟出的病例场景中反复训练,直到完全掌握,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达到的。虚拟现实系统也适用于其他临床学科教学,尤其是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陆耀红等研究胸腔穿刺虚拟训练系统用于临床教学,学生在“操作流畅”和“自信程度”、“局部麻醉”和“熟悉操作步骤”等方面优于模具训练组,有助于提高学生胸腔穿刺操作技能。周云等在虚拟现实系统的宫腔镜操作培训的研究中发现,虚拟装置提供的操作感受逼真,使用虚拟宫腔镜培训装置可大幅提高操作考核成绩和操作水平。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虚拟现实仪器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等。构建虚拟现实训练系统,三维图形技术要求高度真实,但生成精确的三维模型十分复杂,形成沉浸感模式要求更高。目前因为医学教学人员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识不够或理解存在偏差,普及较困难。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深入,相信虚拟现实技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康复医学学科研究管理中。
摘要:目的 是研究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其医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毕业后就业竞争力。方法 是在2011级三年制护理1~4班学生,在1、2班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设为试验组,在3、4班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医学信息技术实训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法。进入实训室后均运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现场练习。分组考核评价。比较两组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结果 试验组理论、操作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工学结合;医学信息技术;操作考核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区域医疗、移动医疗、远程会诊、医疗康健云等新兴应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新兴的信息科学与古老的医学科学及其他相关医疗卫生学科相互融合,诞生了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学[1]。
医院信息系统是指针对医院使用的一些院内共用功能的程序组成,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物、财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毕业后将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医院信息平台。因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他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1资料
选择2011级1~4班随机抽取学生共120人,分成两个学习小组。对照组60人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法,实验组60人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法,年龄(18±0.5)岁。
2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考核
2.1教材 教材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许月梅主编的《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
关键词:PPP项目 养老产业 云计算 大健康 养老云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划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2049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0岁,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现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提出,国家也在逐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速审批多项养老项目。而在建设养老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国务院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于2014年在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国内PPP养老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一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其相对于传统的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而言,具有效率高、减轻财政负担、优化风险承担降低成本、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全国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落地,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6亿建设72个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章贡区政府的监管下,社会资本同赣州市市场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注资组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全区1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医疗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该项目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一批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开展,而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存在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意愿下行、居家养老意愿相对强烈的情况,因此PPP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为目前主流方向。而现行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状态。主要体现在:1.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运作,容易陷入行政福利陷阱;2.社会资源整合不足,未将政府、社区以及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导致三方各自独立提供服务,造成资源重复和服务盲区。3.同专业机构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身体康复护理等需求;4.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待提高,缺乏相关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技能培训。5.提供的服务形式较单一,未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和服务。6.监管不及时,目前监管形式为事后监管和应急监管,监管信息滞后;7.盈利模式和渠道单一,未能扩展出衍生产品。
二、基于云计算和大健康的养老PPP项目的新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和大健康平台均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而大健康平台实际上也是指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将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单位等进行联合,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机构为个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
将云计算和大健康概念和技术引入养老PPP项目,并对现有项目模式进行改进,获得以政府为主导、养老云信息平台为凭借、以社区养老中心为依托、以大健康平台为辅助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健康养老云”模式,以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健康养老云”产业内主体有政府公共部门、第三方社会机构、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以及PPP项目管理公司筹建和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图1为“健康养老云”产业的结构设想。
“健康养老云”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和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
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签订合同,成立PPP项目公司。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负责筹建和管理PPP项目公司并成立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PPP项目公司筹建并负责管理社区养老中心。政府对PPP项目公司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对项目进行风险管控。
(二)老人/子女、智能终端企业、社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构成基本居家养老配置
智能终端企业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保证智能终端入户。社区养老中心采集老人基本信息以及日常需求录入居家养老云信息平_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子女可通过智能终端和社区养老中心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情况并可对养老服务、老人健康等信息进行反馈。社区养老中心可通过智能终端以及信息反馈对老人养老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监管,消除养老服务信息滞后引发的资源重复浪费以及服务盲区,实时监管及时处理问题,也可避免由监管滞后引发的养老项目风险事件。
(三)由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整合其他服务机构同社区养老中心资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有序的养老产业链
老人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如只单靠社区养老中心提供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多样化专业在职人员,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专业资源。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将大大增加社区养老中心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相应风险。因此,引入其他服务机构,例如教育文艺机构、饮食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甚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仅可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而且还可利用养老云信息平台针对个人提供多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套餐,充分整合各机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可从中衍生新的服务产品,增添盈利渠道。
(四)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搭载大健康平台为养老人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老人因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对医疗知识科普、健身保健、康复保健、大病重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相关服务有迫切需求,但因科普力度不足,公共t疗资源偏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大病重病就医和护理存在难度,临终关怀等公共服务机构运转不良,其他医疗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老人受骗、重病老人子女财力人力负担重、重病后康复保健措施以及临终关怀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安养―善终”目标。大健康平台可通过从智能终端科普医疗知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康健护理管理系统、互联网急救系统、互联网中医诊断系统、互联网肿瘤筛查系统等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以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协助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目标。
三、“健康养老云”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我国PPP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产业链单一,完整产业链形成需社会资本的财务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较大。因此,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缺乏长期参与积极性,影响产业链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智能终端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内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设备尚在发展阶段,而且同老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待摸索和优化,经常存在智能终端操作过于繁琐,老人完全掌握较困难。往往出现智能设备安装后老人不会使用的情况,久而久之智能终端成为摆设。
(三)云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隐患
健康养老云产业中信息共享除为机构带来便利模式之外,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有效保护老人隐私、维护老人信息安全成为平台建立必需解决问题之一。
(四)大健康平台处于事业发展期,同养老相关产业的结合方式尚待摸索
大健康平台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事物,目前广泛用于普通群体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如何针对老年人推出针对性的系统性特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监管并反馈。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促进网络安全行业健康发展。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行业,促进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康复保健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同养老相关的特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营机构同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推动大健康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养老特色主打的智能终端的研究以及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培训。
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特点研发简便操作,甚至VR等体验式智能终端。社区养老中心定期针对居家养老老人举办智能终端,以及养老云信息平台的宣传培训,甚至采用入户宣讲等方式,以期提高智能终端和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四)大力培养跨界人才
PPP项目公司应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考核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养老服务知识,并有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能及时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措施。
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重,形势严峻。因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可实现良好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模式不仅可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安居―乐活―善终”这一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并完善该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 2015.
[2] 胡桂祥,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2):101- 104.
[3] 李卿相. 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考察[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