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路径; 大学生;
一、构建综合治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管理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检查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以随时检查并测试我国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将测试的结果告知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并且自觉地进行调整。同时, 作为教育者, 在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 对那些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学生, 给予适当的引导,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次,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全程跟踪制度, 具体而言, 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一定要及时整理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完善全程跟踪制度。这样既能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咨询档案, 又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并且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 成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像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单亲家庭、残疾生、经历家庭变故等学生群体, 可以运用预警机制。规定班干部、辅导员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 进行专门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其发生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有效地预警。同时, 还需要建立与预警机制相匹配的应对机制, 从而能有效地应对大学生因为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问题出现时, 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最后, 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机制。高校应该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经过相应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学生, 建立相应的善后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而言, 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进行跟踪和了解, 及时解决其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帮助其与其他同学已经家人之间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善后机制, 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反复出现, 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二、合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 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传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措施与方法。在我国, 高校师生能够使用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 同时还包括电视台、大电台、报纸等。积极通过大众媒体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显着提高。
其次, 发展和提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 拓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平台。目前, 高校广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辅导班、心理咨询室以及高校心理辅导教育部门。同时,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另外, 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 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 还能开展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讲座, 以及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竞赛, 充分结合法律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对于个别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如知心电台线、心理、心理咨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 热情、真诚地为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矫治与诊断。再次, 充分利用网络的保密性、隐蔽性、便捷性, 更容易使得人们放下心中的顾虑, 吐露心声。对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大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隐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欲望, 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或者咨询, 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还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 在网络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建立不同的解决板块, 如恋爱、人际、求学、就业等心理测试、在线教育和专家问答等, 为高校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提供更加方便的平台, 以此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
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学”教育。“五学”主要是指“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中, 健康是教育、心理、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适应能力强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学会关心”主要指教育学生热爱、关心自己的国家, 关心家人与朋友, 以积极阳光、善良热情的态度生活于社会中。“学会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 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 从而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不懈努力。“学会生存”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学会生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身的事务, 同时还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上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 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学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教学课本以及课堂中, 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然而, 在此过程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人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单方面地交给了学校, 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有必要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
最后, 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理念, 转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在传统的观念中, 心理咨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然而事实上, 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往往是少数的, 而大部分学生, 主要存在着关于成才与成长、事业与情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普通的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至于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但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其心理健康。所以,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职责, 重点关注大学生的这些普通心理问题, 始终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的成才教育中, 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瓅媛.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30) .
[2]袁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才智, 2014, (31) .
敬请有关教科研院所、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及会员单位,于2016年12月30日之前,提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和精彩心理课活动设计,推荐(或自荐)心理健康教育结对互助学校及个人。具体内容可输入“学校心育委枣庄会议”在网站或公众微信号(心育之角)上查询,或直接详询秘书处联系人。
秘书处联系人:吴老师、徐老师 电子邮箱:
电话:010-68017497 88569162,13911387024,13681575637
咨询、投诉电话及微信:1391113106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2016年10月10日
附件1 会议内容有关说明
1. 2017年4月27日,全天报到。
下午:团体会员单位交流研讨会议
2. 2017年4月28日上午:开幕式、颁奖表彰、大会报告、全体合影
下午:小学、初中、高中组,每组六节,分别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育班会课)
晚上:友好互助结对校与导师校汇报工作及经验交流
3. 2017年4月29日上午:(主会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论坛或专家报告
下午:(分会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及学校品质构建实践报告
晚上:平行分论坛或专家工作坊
4. 2017年4月30日:专家工作坊
会议日程确定后将发出正式通知,届时也可输入“学校心育枣庄会议”在网上查询。
附件2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收录说明
请按下面的分类提交材料。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特色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与成长特色
3. 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与辅导特色
4. 心理健康教育同伴交往与互助特色
5.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渗透与学科渗透特色
6.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建设与个体辅导特色
7.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引领与教研活动特色
8. 心理健康教育校外活动、家校联动与互联网建设特色
材料不用面面俱到,有特色的地方就写,没有的可以不写,重点突出自己学校或本地区的亮点、特色和好做法。字数2000~3000字,每个特色配发2~3幅图片,总图片数不超过10张(图片文件名需注明该图片的解释文字)。同时,提交学校简介300~500字,包括学校地域特征、教师基本构成、学生基本情况、学校所获荣誉等。
附件3 心理健康教育课(心育班会课)收录说明
每所学校须同时提交至少两个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育班会课)活动设计(简称“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应该是学校开展过的独具特色、效果最好且为原创的设计。活动设计选送要求如下。
一、基本要求
1. 活动设计完全为本校或本人原创;
2. 内容与过程设计均富有特色和吸引力;
3. 活动已经实际操作过且效果很好;
4. 学校出具推荐意见:300字左右。
二、活动设计格式要求须包含以下内容
1. 活动名称:
2. 活动主题(请确定活动设计的分类,在你选择的分类前划√:
学习:引导学生趣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原创活动设计
自我: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活动设计
人际: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友善交往、幽默相处、异性互动的活动设计
情绪:陪伴学生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适情绪、管理情绪的活动设计
生涯:提高学生时间意识、择业意识、生涯意识、责任意识的活动设计
适应:鼓励学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应对挫折、解决困难的活动设计
其他:(如选择此项,请在横线上自行填写分类
3. 设计背景:
4. 活动目标:
5. 参加对象:
6. 活动时间:
7. 活动准备:
9. 活动操作建议:
10. 活动效果:
请将有关点评写在此处,注明点评人所在单位、职务、何时、在何种情况下的点评。
11. 特殊说明:
(1)活动设计字数不超过2000~4000字,配发图片数不超过10张(图片文件名处需注明该图片的解释文字)。
(2)需注明活动设计曾在何时、何场合、由什么单位组织的何活动中获几等奖或参加展示,并附获奖证明(扫描件)。如没有获奖或展示,可不注明。
(3)需提交设计者的简介(300字以内,包括单位、职称、心理工作经历和主要成绩等),并附四张照片:一张标准照,一张生活照,两张活动情景照。
2013年4月26日,第一届首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首都师范 大学成功举行,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孟繁华院长、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心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方平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何妍副主编和北京十九中余晓灵校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的教授们以及北京市各区县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一起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开幕式上孟繁华和族教授分别代表首师大教育学院和心理教育学会致辞,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参加此次研讨会,强调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的愿望。
在上午的会议中,张侃教授通过介绍中科院心理所近年的研究成果,为大家讲解了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总结了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随后,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十九中的心理教师生动详细地介绍了该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为各区县学校提供了很实用和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副主编何妍以“服务为本,务本求实”为主题介绍了该杂志,并对大家的论文写作和投稿提出了建议,呼吁各区县中小学教师积极投稿。最后首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丁锦红教授介绍了首师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重视及培养,以及未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会议规划。下午的会议根据不同议题分为四个分会场,分别为:测评与诊断方向分会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会场、积极心理学与正念分会场和咨询案例与督导分会场,教师们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其中一个分会场聆听并参加讨论和分享。
此次研讨会是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颁布之后,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为今后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各个学校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北京市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 渗透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受教学活动内在本质所决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者,而学生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的所有学科文化知识,只有在学生的筛选、内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吸收和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挫败感,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2.受教学活动目标所要求
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学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
1.针对教学活动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2)缓解学生学习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部分学生是属于学习焦虑过度类型。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纠正片面的思维方式,告诉他们暂时的失败不能说明问题,要重新树立自信心,切勿对前途悲观失望。其次,要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后,帮助他们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以外,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适宜,又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习负担。
四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局限性
1.授课人数的局限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开展各种活动来辅助教学,这就对班级人数有了限制。如果人数太多,教师势必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时间的局限
由于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然会挤占学科教学的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时不够用,便导致了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
3.客观条件的局限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心理建康教育方面的教学资料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学科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之中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建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结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 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 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 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 000~10 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 000~5 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 000~5 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因此,高校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等的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样,就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力量。而有了师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由消极的矫治性教育模式转向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模式,同时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得到整合,心理教育辅导员不再是孤军作战,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并避免产生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还能有效杜绝课堂上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一、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心理保证
在校园里,就体现在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专业的不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制约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就不可能成功地应对时代的挑战,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2、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中职学生克服心理依赖的主要手段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环境新生活。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实现崇高理想的必要保障
中职学生要成为优秀人才,就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然而,理想的树立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态。
4、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目前中职毕业生的择业竞争给中职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惑和压力。因此,面对新形势,中职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素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善的价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新健康观念
首先,学校应该在必修课环节中开设心理学生课程,其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心理电影等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2、进行自我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自我反省、他人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我,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真正做到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为了准确地了解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应开展中职学生心理普查。
4、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避免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
我们要及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述网络带给学生的利与弊,教育学生分清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具备良好的网络心理和积极的心态。
5、进行克服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中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恋爱失意、考试失利、职场失败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可以列举世界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的受挫经历,或者由学生身边的一些优秀学生做事迹报告,教育学生要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一、我国现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构。
(2)目标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占有一席地位,源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心理问题上,目的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多元整合模式要求人的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要求不仅仅解决特殊儿童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塑造特殊儿童的健康人格,发挥特殊儿童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在目标设置上,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整体性,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特殊儿童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领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等组成紧密结合、高效精干的团队。若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学校行为,则领导的亲自参与和全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鉴此,要求教育部门和行政领导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精神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只有领导的态度明确而坚定,行动果断而稳健,并建构起生态化支持系统,才能迅速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11]。
关键词: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74-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人民群众期盼自己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平等、公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人才市场则需要各行各业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它在招生层面上,目前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但在教育的适用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社会需要这样的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因此其具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借助办学资源优势,升办了成人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少随之而来的不利因素就会严重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如:成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健康教育就是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根据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教学院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不少成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迫切希望。
一、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随着成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成教事业感兴趣的学者,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人教育学院的生源有高中起点专科的、有专科起点本科的、还有工作之后继续教育的。总体来说,生源错综复杂、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有不少学者对成教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结果表明:多半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自以为自己不如人,加之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偏见,更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敢承认是成教学生,因此轻视自己、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
2.做戏心理,缺乏自束力
成教学生对成人教育理解有误区,认为成人教育是在走过场,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使许多成教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还是纪律都比较松散,似乎学习是被逼的,把学习当儿戏,从来没有严厉要求过自己,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冷漠心理,缺乏凝聚力
成教学生大都被自卑感所困扰,所以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就抱一种冷漠心理,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言语刻薄、冷漠是自命不凡,然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如果你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没有团结协作的勇气和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双赢”目的的,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4.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
从目前的形势看,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断扩招,成教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自身素质都处于劣势,许多成教学生都受长辈的宠爱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主观和客观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入校后不适应周围环境,经不起挫折,不管是非曲直,大家认为这样,他偏不认为这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平时对待学习就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文凭成了他们的目的。
二、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成人教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比较短,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不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成人教育学校领导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政策扶持上更是缺乏力度,大部分学院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有部分学院开设也被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课所代替,业余心理健康教育就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院没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即使有也是有名无实。
2.专业人员奇缺,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在成人教育学院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及具有相关资质证书的心理健康教师奇缺,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过的教师都很少。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造成工作中一些盲目现象,遇到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在教育和咨询中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3]。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与他们无关,单纯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以致使成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势单力薄地靠心理教师来开展。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不能人人充当心理健康教师,把心理障碍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而是意味着把心理障碍变成真正的心理问题时再让学生找心理教师,这样既加大了难度,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在学校不能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存在性,成教学生心理问题亦如此,因此,对成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教育者对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既要从客观上进行科学分析,又要从本体上找出原因,以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发展性原则
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成教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广大成教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为了促进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预防和治疗的层面,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潜能开发。
3.灵活性原则
成教学院生源复杂,不少学生都是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身兼数职,其身份就决定他们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教学生在身份和学习上的特殊性,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要灵活机动,不要一味地追求学分制教学,而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以方便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以达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宗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4.差异性原则
成教学院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源复杂、水平悬殊、素质高低不平,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遵循差异性原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满意效果。
四、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1.政策方面要高度重视
成人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但因为历史原因,人们对成人教育仍有一种歧视。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虽然很快,但从经费投入等方面看,国家一直未把成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成人教育仍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给成人教育以政策支持,让全社会都重视成人教育,体现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强化督促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除下文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根据各成教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帮助和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掌握部分心理问题的排解方式和心理调节技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能够就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以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开设,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管以什么授予方式都能推广。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1]。
参与文献:
[1]陈化水.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到今天,在其开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就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在实践中这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应首先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我们大多数人实际都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不要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慎重考虑,不能仅凭一次评估或一次问卷调查就得出结论。还要注意,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异常,相反,人在体验到不同情感时,能表现出相应的情绪恰恰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
二、目标任务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它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完善与发展,即“养”;二是预防学生未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即“防”;三是治疗和处理学生已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及不良心理行为,即“治”。“养”、“防”、“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它们进行。但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看,明显存在单一化、片面化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化;有的学校简单地把原有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健康教育室,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心理教师也要求穿上白大褂,学生一见就感到害怕,更谈上不找老师解决心理问题了。再加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学困生”,更怕被当成“病人”。因此造成不少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门庭冷落。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尽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过分夸大其范围和程度,于是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单一化的心理治疗,而忽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向问题学生,更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因材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三、学科教学化、知识考试化问题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问题。一些学校长期受学科本位、课堂教学本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强调课程的开设,知识、理论的灌输,拘泥于单一的传统教育形式,把进行心理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课堂上充斥了大量概念性术语,而性检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手段流于考试,试卷又往往是一些名词、定义和基本原理,缺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心理品质的内容方法。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和考试化的检测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奇和美好的期望荡然无存。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原则,违背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工作职责则问题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一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孤军奋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只属于心理教师,与别人不相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全程性、全景性的综合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在学校中应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班队活动、人际交往、校园环境等方面,在校外应体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所以仅仅凭两个心理教师的能力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的的,这就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理念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去,融入到所有教师的所有行为中去。
五、师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种以健康心理培养健康心理的教育过程,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娴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构成千差万别,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较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等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严重匮乏,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磨练具备丰富经验者更是屈指可数。师资薄弱是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关键原因,所以建设一支专业性强、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心理、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众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导致科任教师的一个误区,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抛给心理老师来管。殊不知这种认识导致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只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形成教育合力,这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科任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刻板的行为。这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较匮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的培训。实际上许多教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什么是自学能力、创造力、个性等,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比较低
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往往只是躯体的、生理的健康与卫生上的,而很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的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心理疾病,更少想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负担过重,引起适应不良。面对新课改背景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少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由于工作竞争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加之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过于敏感、猜疑心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距离,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许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甚至付出婚姻、家庭破裂的代价,使得一些人陷于亲情疏离的困扰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养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育培训不足
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普遍设置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其目的侧重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为相关学科奠定基础,而对师范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不足。在职后教育阶段,没有把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纳入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目标之中,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3.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虽然我国师范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在操作上还是偏重理论部分,在实践方面又偏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师范生对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应有了解,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锻炼。因而,许多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但面对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保持悦纳态度
教师工作,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尤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付出得更多。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成长中体验快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会感到教师工作是有价值的。
2.用理智驾驭情绪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衣食住行纷繁琐碎,学生的思想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不能烦躁,更不能因为不顺心而迁怒学生、厌弃学生。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随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控潜能。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
3.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关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全面改善教师的经济与物质条件,包括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和放大教师个性之所长,同时应积极引导教师个性的改善与进化,使教师能与外界的人和环境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人际关系氛围,最终使教师的精神和心理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认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要有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旦成为教师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心理教育素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1.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
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课下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测量以及分析学生的周记等来获得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知识外,还应加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悟、从参与中体会、在感悟和体会中成长,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展示自己。
再次,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内在特点。教师要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措施
首先,师范院校应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当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质来对待,增设有关的专门课程,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基本的素养。
其次,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中,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增加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好开展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题培训。
最后,中小学校的领导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师培训。
3.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工作几乎都要在班级中进行,目前,国内中小学都设立有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兴趣、个性、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角色融为一体。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只有全体中小学教职工特别是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都能担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户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主阵地中。(稿件编号:090921003)
参考文献:
[1]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1期.
[2]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
[3]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6]王战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8]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9]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育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日益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俞国良教授说过:“心理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就好像煮饺子,饺子熟了自然就会浮起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长期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学生就会在学习和精神上负担愈来愈重,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异常。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简单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让小学生的身心充分地得到健康发展,单纯靠心理辅导课是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谈不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务必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科内容相结合,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上,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就更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然地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一种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渗透的时候务必要从两点考虑:(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上良好的氛围本身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例如,教师以自身的言行示范着对同学、家长以及同事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就会在这种身教中学会尊重他人。(2)找准与课本的结合点。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一个老师都是新鲜的,我们没有过多的经验可循,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做好备课,找准学科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如,在教授《诚实的孩子》时,我们灌输学生要诚实守信,学习《爱迪生》的时候就教育学生爱科学,耐挫折,坚持的信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充
分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彼此了解和相互接纳的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同时,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肖丽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