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时间:2023-07-23 09: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因素的联系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资源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从自然界获取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扩大对资源环境开发的规模,从而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各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利用速度超过资源本身的可再生速度,在这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超过环境的自身承受力。导致资源环境变的恶劣,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这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巨大挑战。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活动都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经济发展又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现存的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着经济发展。因此,要选择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力的限度内,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而对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环境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较少。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资源短缺问题

当前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更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现象发生;二是水资源方面,水资源较为短缺,浪费现象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水资源环境恶化,其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导致可利用水资源也急剧减少;三是林木资源,人们对植被滥砍滥伐,不注意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使得我国林木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低;四是矿产资源,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欠缺合理性,导致矿产资源的浪费。

(二)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一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使土地、建筑物等受到毁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有机物污染和工业废渣污染日益加重,当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污染;三是自然灾害频频出现,而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数量颇多,影响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资源环境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资源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经济处于高速上升期,因此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粗放式经营发展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主要模式,在这过程中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各类资源相对短缺,但却未能很好的利用潜力很大的二次资源,同时由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不协调造成的综合利用率低,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及浪费严重等制约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因素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会严重抵消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要发展经济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协调好资源环境在各区域之间开发利用的矛盾。当前资源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与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不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从地理环境上分析,我国的气候以大陆季风气候为主,雨量分配不均,容易形成干旱与洪涝并存的局面;地形上呈三级阶梯状,而西高东低的地势与季风气候也容易将破坏西部环境的不利因素扩散到东部地区,使得我国东西部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约的困境。

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

为实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增强人们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同时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不能只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要注重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投资的力度,加强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要提高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最后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生产部门逐步走上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道路,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对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创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科荣,樊杰.自然资源与城市的区位――兼论大河发展轴的经济机理[J].地理科学,2011,31(11):1415-1422.

[2]张慧毅,徐荣贞.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浅析[J].价值工程,2007,26(2):1-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规划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于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日常交通便利,联系快捷,迅速满足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零距离服务需求,因而地方高校具有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地缘优势。同时高校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对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服务方式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地方城市由于远离重点高校密集的中心城市,加之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地方高校在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地方高校是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技术革新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也是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活动及商务活动的区域日趋国际化,对外交流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外语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在地方城市中,高水平和高能力的外语人才依然比较缺乏。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队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外语人才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自身也有能力为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外语教师助力的需求并考量地方外语教师的外语素质与能力,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外语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件即为高质量的人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促使现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才保障,这其中包括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对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深广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经过对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南省春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的走访调查得知,构成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各大中型企业对单一语言性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极低,而同时企业急需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数量又极为短缺,形成“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一现状直接反映了目前某些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高校毕业生不符合企业外语方面的用工需求,这既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拖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是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首要工作。河南省高校外语课程的设置大都以单纯语言文化培养为教学目标,只有极少数工科院校开设行业英语等复合型外语课程。转型时期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单一性外语语言人才培养转变为外语与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分配课时占比,使学生将外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通过外语掌握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满足就业需求与社会用工需求。同时,高校外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理论测试的比重,提高实操环节的评分,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为地方企业提供助力提高其对外经贸竞争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跨国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外语人才对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贸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因为参与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各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直接参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够获得这些必要的国际贸易信息。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框架的提出,以往主要面对国内贸易的中西部地方企业面临更多的对外贸易机遇。较之国际贸易人才储备丰富的沿海地区企业而言,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与过程,即使立刻改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此情况下,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由高校外语教师对企业内部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外语培训,使企业较快地建立起自身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储备力量。高校外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外语语言文化知识与企业对外贸易中需要的谈判、报关等专业内容相结合,在口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等方面有所侧重,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好地满足企业国际贸易的需要。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既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语言基础,又要有非常宽泛的知识面,在市场营销、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操作等方面灵活自如地操作。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三十余家大型省属企业和一百余家优秀民营企业,在河南省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主线下,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将会呈现出质的飞跃,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例如民营企业河南瑞贝卡集团已与23个国家、地区产生贸易往来,从产品推介、外商接待到会展布置、商务谈判,企业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精通外语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在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语言本身,更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业务往来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目的国的文化风俗培训,使其在商务谈判、外商接待等工作中更娴熟、得体地交流,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提高企业影响力及产品利润。

三、为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提供助力

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推广对提升地方软实力起着较大的作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参观游览,如何更好地将地方传统文化项目推介到国际舞台已被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所考虑。在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可以提供较好、较强的有效助力。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洛阳牡丹与龙门石窟等景观久负盛名,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项目推广到国际社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观赏牡丹、欣赏石刻,既提升古城洛阳的国际知名度又为洛阳市带来更多的外汇收益。洛阳地区的高校外语教师即可通过编写外文介绍书籍、制作外文视频材料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洛阳古城的传统文化,在洛阳美景与国外游客之间搭起畅通的桥梁。与洛阳相似的文化古城安阳、许昌、开封等城市,均可在高校外语教师的助力下,将更多的古文化资料翻译为外文版本,通过更多的外文资料,将城市的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发挥专长,为更多的历史文化景观或旅游景点制作语言严谨、用词标准的景区介绍、路线指示、景点说明等标志性展牌,订正已有展牌的外语语言错误,提高景区的文化层次及规范性,将地区景点和文化景观作为提升地区软实力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来欣赏我国的秀美山河及深厚历史底蕴。

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高校外语教师具有理论研究的知识储备与科研能力,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专长,集合优势资源,组成课题组,就地方发展的短板进行前瞻性研究与讨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与未知。在解决问题之前,充分的理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决策都应建立在充分理论研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正确理论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指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性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特点,错误的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延误与影响是长期的、致命的,关乎地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地方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理论研究人员进行前瞻性研讨,为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前提保证。在此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外语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所述,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地缘优势和知识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课题研究等手段,将知识优势投射到校园范围之外,积极投身社会,将知识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闻梅,郑悦.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战略研究.财经界,2010(3).

[2]黄秋凤,王鸿雁.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双量”需求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第3篇

就目前来讲,社会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格局下,经济逐步向全球化迈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民商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各项法律法规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便提高立法质量。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物权法》等一系列民商法在进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出社会经济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价值体系上的发展与变化

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使的社会中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民商法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得以诠释,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民商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以便更加有效的解决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冲突,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对民商法产生了诸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的影响

对于社会经济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民商法的价值产生的严重的影响,科学有效地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范畴来讲,它的安全价值主要体现在从属性地位,在社会经济中,民商法在不断的演变和调整,在安全价值上产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程中信用安全、信息安全、交付安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信息安全对交易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现金交易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信息安全问题,对于非同时交易而言,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交易更具有安全性。在传统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欺诈性问题,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可以通过预期违约,还可以通过不安抗辩权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对于传统交易来讲,不仅仅是交易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信用安全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原因为,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对于双方来讲,都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所以,在信用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由此可知,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调整来讲,其安全价值并没有成为重要调整对象。对于网络技术虚拟环境中,必须通过信息的传递方可实现交流价值,因此,信息的安全程度就取决于网络的安全性能,在网络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各种虚拟技术的不断加入,给网络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在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民商法在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安全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安全性在民法中的基础性价值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构建

对于民商法价值体系来讲,一般包括平等、效益、自由、公平和安全等一系列内容,对于民商法来讲,其制定与调整的根本目的就为自由;对于平等来讲,不是单纯的体现在目标意义上,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工具性价值更为显著;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平等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安全来讲,其在民商法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重要;对于效益来讲,它同样属于基础性价值范畴,在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传统的民商法来讲,其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的实现和发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实现和发挥的矛盾得以平衡,进而促进了两者科学平衡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基本原则上的发展与变化

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安全价值和效益矫正越来越显著。

(一)在意思自治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有所变化,与以往相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商法其范围不但得到了扩大,在内容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充实,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对于发生的民商事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实现相应的行为,如此以来,充分展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在平等中立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谓民商法的平等中立原则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民商法要求在交易的过程中,每一个主体在参与民商事行为中需要对有关条件要保持相应的中立,绝不能出现偏爱现象,更不能出现维护行为,无论是在相关技术方面,还是在有关交易平台上,都要保持绝对的中立。对于平等中立原则来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的综合性产物。下面我们就以电子商务法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平等中立所表现的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技术方面的平等。其平等主要体现在加密上,无论什么样的密钥和加密方法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而避免了各种歧视问题的发生。其二,在交易介质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通信上,无论是有线传播,还是无线传导等,都是平等对待。其三,在实施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来讲,不能单纯依靠电子商务法的实施来维护经济的发展,还要平等对待其它民商法的实施;与此同时,在民商法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我国电子商务,还是国际电子商务都要平等的对待,不能出现任何偏爱行为。其四,在保护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法来讲,无论是对营者,还是对消费者,都要采取必要平等的保护。

(三)在安全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它是全部民商事行为中将安全设置为最基础的立法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安全的各种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理解上,还是在范畴上都展现的更加深刻和广阔。对于民商法来讲,安全原则不是单纯的实施目的,而是在民商法制定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当今社会是经济和信息同步发展的时代,高速快捷的发展必须要以安全为基础方可实现,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安全问题最为重要。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一,对于网络来讲,在物理设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丢失;其二,在一些恶意散发病毒的攻击或非法侵入下,已经存储过的信息或者正在传播的信息都会无原无故的被修改。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形势下立法过程中,网络物理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应不断加强设置,以便网络物理安全的实现。

(四)在效益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立法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基础影响,进而展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统治者的利益诉求。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主人便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那么,在制定各项法律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人民的权利保护和价值的体现。就目前来讲,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民商法从效益视角出发,必然要求民商事活动中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真正体现出民商法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价值观念。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范畴和制度上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使民商法的改变,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民商法科学有效的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新冲突。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讲,它所影响的不仅仅体现在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上,它对民商法的范畴和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事在权利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对于民商事法律体系来讲,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展现的基础条件。社会在发展,促使民商事法律体系范围不断的拓展:首先,体现在信息库的专用权上。当前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化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所以,信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民商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讲,绝大多数的民商事活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提供和开发上。所以,在民商事立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赋予在信息库开发和投资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民商事权利,以便有效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而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信息专用权的尽美尽善。其次,体现在网络用户对信息数据的控制权上,在此方面主要体现在作品和网络信息上,例如录音、录像等一系列方面。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作品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保护,进而加强权利人行使和保护自身的民商事权利。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法调整对象进行了有效扩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与以往相比在调整对象上进行了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许多新信息关系,都陆续被纳入到民商法调整范围内。对于网络来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此以来,为信息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善,信息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升华,进而上升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信息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民商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民商法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以便民商法更好的调解社会新生关系。

第4篇

【关键词】区域公路运输;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前言

区域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公路运输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它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最后还要实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让两者相协调,才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让经济稳定发展。

二、区域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发现的研究现状

在展开这一研究前,必须确立区域公路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并以其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认识到两者之间也是互相推动对方发展,互相合作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相关理论,对区域公路运输发展进行分析,找到发现停滞的原因,接着根据得出的结果,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增加社会经济与区域公路运输的适应程度。

最近几年,很多地区纷纷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推出适应性指标,并进行研究,得到了很多初步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地区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调整区域公路运输机制。但目前,我国对于两者适应性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收集的数据有限,无法深入研究。

三、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的分析

区域交通运输指的是通过空间的移动,让人、物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而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物质服务,可以让社会活动中的生产到消费的数个阶段连在一起,让社会经济稳定进行。同时,区域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成为发展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根据供需平衡的原则思考问题。区域公路交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仔细考虑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关系,根据当下经济的增长,从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其引导作用。

建立区域公路网络必须以经济水平为基准。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公路网络的建立,但网络的建立必须以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为出发点,根据各区域资源分布的多少、人口的密集程度以及城镇发展情况等,决定是否在这一区域修缮公路,变成公路网络的一部分。

区域公路发展水平要符合社会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区域公路运输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形式,而对于公路建设投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等,都要与社会发展水平持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让区域公路运输为社会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建立指标体系

1.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

要想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必须根据以下三点原则,分别是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目的及可行性原则,其中,系统性原则是指要调整好每个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指标体系得出科学的理论结果;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可与各城市两者的协调发展情况作比较,和历史资料做比较;目的及可行性原则指的是让自身的发展满足社会可能提出的需要。

2.制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当制定不同地区的评价指标时,不可以只参照我国的历史数据,还要参考国外的相关资料,发现两者发展的差异,从而确定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以我国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靠近东部沿海,可以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交通运输体系,各区域的交通发展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不匹配,运输机制缺失服务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评指标的确定。在参考这一地区的目前的数据,与历史数据和国外城市数据做对比,确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阶段。

3.设置区域公路运输指标

协调性评价体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很多单项指标组成。它可以从两方面说明区域公路运输体系,即公路网路的建设与运输水平,以“里程”为主要规定指标,以及对公路网络的密集程度进行审查,算出可以运货的数量和载客人数,以及运转周期。在得出数据后,研究人员通常会用货运与客运的运转周期作为评定运输水平的标准,得出不同区域的运输水平,从而调整政策和方针。

五、总结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而起到引导作用区域公路运输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对适应性进行准确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确定所属的的发展阶段。同时,还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大对公路网络建设的力度,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推进,让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 浅析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3,25:185.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环境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低碳经济的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力量。

3.1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玉辉 单位: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红翠.浅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5,(9).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经济学;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3701

作为专业化的知识系统,每个学科都蕴含着各自领域中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动力,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知识领域当中,包括工学、经济学在内等众多学科,承载着中国经济社会新时展的能量,使得这些学科的融合发展,成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交叉学科发展中,每种学科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存在学科之间的矛盾点,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学科的融合发展,成为决定是否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工学和经济学各自发展情况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分类标准,工学包括土建、水利、化工、电气、材料、能源、地矿、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公安技术等学科;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而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2013年,我国在工学和经济学领域中,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38.8%和8.31%,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40.13%和6.44%,国内共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工学和经济学的博士导师数分别为8614名和743名;2014年开设工学和经济学学科的大学分别为527所和426所。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工学和经济学在我国学科研究中的地位,这两个学科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其中经济学科学被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和利用稀缺资源,并生产出社会所需产品和合理分配产品的学科;工学所辐射的分支范围更广,目前所培养的人才最多,尤其是19世纪技术革命以来,工学科学的分化和综合发展,推动了该学科的兴旺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知识源泉。尽管工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成绩,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这两门学科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甚至受到各自学科领域中“条条框框”的划分限制,很多学科之间已经达成的共识,事实上尚未全面彰显出来。

2 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的建议措施

笔者认为,单学科的发展,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全部知识点,而更多时候需要众多学科的同时“发力”,方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了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措施。

2.1 寻求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

工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分支科学众多,每种学科都有可能取得饱和状态,而我们将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就需要突破学科之间“条条框框”的限制,寻求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进行两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形成学科协调效应。譬如工学中的农业工程和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我们站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农业发展环境的“无污染”,此时就需要借助环境经济学中的节能环保知识点,保证农业工程的环保性开展。再如农业属于中国重要的产业经济之一,其发展需要借助庞大的资金链支撑,因此有必要将工学中的农业工程与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互相融合。

2.2 强调学科之间的公共办学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其中鼓励高等学校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专业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强调工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当前已有诸多学科互相融合的实际教学案例,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结合工学与经济学各自的发展特征,其公共办学具有明显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正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而社会需求正处于不可逆转的扩展阶段,要求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相关人员,具备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即应该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从侧面要求我们强调学科之间的公共办学理念,工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发展,正符合我国学科发展的总导向。笔者认为学科之间公共办学理念的强调,必须结合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对两个学科之间的资源展开统筹配置,进而明确交叉学科学习的目标、手段和途径,以及研讨两个学科兼容之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领域起到的作用,譬如经济学研究如何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水平,而工学则重点研究在社会经济活动开展期间,如何提供科学的技术与工具,使得两者均能够共同致力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经济学在内等众多学科,承载着中国经济社会新时展的能量,使得这些学科的融合发展,成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工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成绩,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这两门学科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为应对庞大而复杂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中的各种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将工学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以真正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第7篇

摘 要 作者概括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公路运输 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已经由单纯的运输行业转变为新型的经济增长点,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管理部门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

2.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2.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公路运输能吸引外资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管理措施

1.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3.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8篇

关键词 粮食检验;质量监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4-010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粮食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相关的粮食质量检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效的保障了粮食的卫生安全,还使得粮食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当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粮食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质量问题十分的突出,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还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十分的重视。为此加强粮食质量的检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但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严把储备检验的环节

2.1 加强储粮检验入库管理

在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加强粮食储备入库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质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对粮食收购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最后再对粮食储存的关系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储粮的有效管理。

2.2 全面准确的做好储粮检验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规范要求,对储粮技术进行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检验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对不同种类的粮食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人们也应该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取样化验,从而对这种品种的粮食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粮食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大检验力度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从当前我国粮食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粮食虫害、霉菌等问题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在对粮食虫害和霉菌问题进行控制方面,主要是针对其季节气候的变化,才通用相关的预防工作来对其进处理,并且也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对粮食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3 建立完善的科学储量标准

目前,在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人们主要还是采用外表检测的方法,来对粮食的容重、虫害、发霉以及杂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对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不过,这种传统的检验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粮食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其中,对粮食品质变化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的增强。

4 粮食检验工作的影响因素

1)粮食质量的问题。

粮食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气候、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质量问题,其中环境的污染和种植技术的问题对粮食的质量的影响最大,这就极其容易出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在我国粮食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其流通环节十分复杂,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粮食在流通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在后期加工过程中,无法对其质量安全进行保障。

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对粮食品质的质量没有严格控制,而且少数的加工企业也存在着一些违法经营问题,这就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有着严重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对粮食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2)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社会的基础,对其卫生安全状况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就要对粮食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把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使得粮食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要对粮食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粮食检验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但是由于其粮食检验设备老化,而且其更新、维护资金不足,因此这就使得粮食检验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管理人员的缺失,这就使得粮食质量检验效果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就要将粮食质量检验制度进行合理的改进。

5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新时期的任务

1)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利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

3)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卫生指标检测,可以掌握当前原粮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这些环节中是否对粮食使用了违禁的药品或添加剂,粮食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热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及超标程度如何,在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随时间如何变化等。

6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就要加强粮食检验工作,完善粮食质量检验的体制,以确保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章编码

引言

21世纪初期,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迅速扩张,运输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交通运输矛盾凸现。总体上看,中国的交通发展仍然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体制改革滞后和交通行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并导致交通运输发展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归纳为:经济增长总需求与运输总供给的矛盾,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发展与交通系统综合平衡的矛盾,满足高级化、个性化和智能型的交通需求与提供社会普遍服务的矛盾。新世纪初新一轮的“煤、电、油、运”紧张局势,就是这类矛盾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见证之一。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把握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历史、现状、趋势和动态及适应性特征,进行交通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实证分析,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中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并提出对有关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的建议。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交通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交通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分析

对于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内涵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对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生产的增长同运输的改善直接相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面关系,可以划分为直接运输投入效应和包括乘数效应在内的间接效应.直接运输投入效应是指 良好的运输条件提供了较低的运输成本,从而使市场范围和生产规模得到扩大.运输的间接效应来 自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运营中创造的就业机会.现代的观点认为 ,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运输能使一个国家的 自然资源和人才得到开发运输对经济发展来说是必要条件 ,但非充分条件.

从国内看,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主要有运输化理论、交替推拉理论和运输成本阈值理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规模由于近代和现代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成为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之一.交替推拉理论认为,近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渐变期”和“剧变期”两种形态,它们交替 占据 主导地位,形成 了脉 冲式的发展方式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运输业“脉冲式发展理论”.一种新 的代表性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会引起一次“剧变期”的出现,每两次“剧变期”之间的时期属于“渐变期”.在运输业成长的渐变期 ,运输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推动,即支持经济增长.而在“剧变期”,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为拉动,新型运输方式的崛起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节约量,降低直接性生产活动的成本 ,支持新的运输方式发展 的新兴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或支柱产业,突出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进步.运输成本阈值理论认为,运输技术的创新与突变,是新运输方式或运输系统形成的首要的或决定性的力量,每一次运输技术创新导致运输成本降低,而运输成本降低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对推动现代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现代经济增长 过程只是在运输成本降低 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而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本阈值是指大工业的劳动分工、公司制、经理制等所需要的人与货物位移的最低运行速度和可以接受的最高运输成本.上述理论都强调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在运输业成长的渐变期,运输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主要靠扩大原有运输方式的规模和服务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推动,即支持经济增长.而在“剧变期”期间,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为拉动,即运输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或支柱产业 ,突出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进步.在工业化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起飞阶段,要求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先行建设,以便为超常规增长准备条件.

综上所述,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是指公路交通运输产品的“供需平衡”,即交通运输供给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所派生出来的运输需求,同时不存在大量交通运输设施长期闲置的情况。

2.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的地区,他们对公路交通的运输需求(tg括总量、结构、质量等)是不同的.从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世界交通运输的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一 ,自18世纪~19世纪中叶 ,以水运为主的阶段.其二 ,19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铁路为主的阶段.其三,自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 ,公路、航空、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崛起 的阶段.其四,从20世纪 50年代开始,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阶段.发展至今,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化,社会经济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3.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给经济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 日益严重的威胁,要达到人类社会发展 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唯一的出路是实现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和转变,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建立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公路综合运输体系,同时,要求保持与之相适应 的可持续利用 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它应 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1)优化生产布局和人口布局,使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努力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运输以利于实现对运输需求的有效控制.

(2)按照运输需求的增长和转变趋势,并根据合理利用运输资源,保障生态安全的原则,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使各运输方式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各尽所长,发挥优势.

(3)努力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改善运输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在满足合理需求 的基础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努力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保持运输资源的持续利用。

四、相关政策建议

1、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扭曲”。

2、加快交通体制改革,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运输系统交易效率。制度和组织的适应机制和创新,对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作为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产业活动,其效率依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秩序,制度的应变性和组织的学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能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4、科技应用和创新应该作为中国交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交通科技得不到持续创新的情况下,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的演化,外延式的运输供给增长,其代价是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扩张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

五、结语

当前,在我国的交通供给总量还显得不足,能力结构性还有些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公路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路运输事业。公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所以,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对公路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公路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路运输业进而降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才能为商品流通和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促进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青海省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z].2002.6― 26.

[2] 许庆斌,荣朝和.运输经济学导论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5―52

[3]王庆云.如何 提升我 国交通运输应用理论研究水平[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3(2):4―7.

作者简介:刘孝宁,男,江苏,大学本科,项目经理,工程师。获得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P认证。

2005年3月~至今从事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负责与参与过多项高速公路、大跨径(跨江)桥梁、及港口航道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中心试验室,2005.3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C3标主塔工程交工验收质量检测,2005.6,

南京长江三桥主桥及接线工程质量检测,2005.9,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线交工验收质量检测,2005.10-2006.8,

江苏省水运工程质量检查,2009.6-2011.3,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质量检测,2011.5

第10篇

关键词:发展 环保 决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89-01

一、环境优先,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起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

山西省右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良好。右玉县立足县情谋发展,确立了生态畜牧立县发展战略决策,在大力发展“山经济、沟经济、水经济、林经济和草经济”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竞争潜力的绿色产品。右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到目前为止,右玉羊的饲养量达到了60万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了8000头,全县形成了苍头河沿岸生态风景区附近以奶牛为主,周边山区地带以肉羊为主的养殖格局,同时县里积极挂靠全国知名乳业―蒙牛公司,兴建养殖园区,建标准化奶站;依托玉羊公司、御善公司,建成华北重要的活畜皮张集散地,进一步带动全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农民持续增收的喜人局面。右玉县被评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当之无愧,右玉是环境优先,协调发展的优秀典范。

二、环境优先,低碳发展

当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工作和宏观决策中,严格环境准入,正确处理资源环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发展与环保和谐双赢。

右玉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原煤储量就达34亿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地区小煤窑遍地开花,而右玉人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跨入新世纪,右玉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决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右玉落户,但进入右玉的投资企业都要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能够“搞循环,走高端”,用县长苏连根的话说就是:“引入外部投资,右玉人看的是环保措施是否到位,要让产业发展生态化,让工厂变成生态园”。立足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的循环经济模式,经过煤矿兼并整合重组,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52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站集群,积极探索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县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可达247.625万千瓦。促进了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右玉县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三、环境优先、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日新月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道路,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拓宽保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昔日和旅游毫不沾边的右玉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谋发展,确立了特色生态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决策,右玉县是“西口文化”的发祥地,一代雄关“杀虎口”和“走西口”的古道在此遗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雄关、古道、古堡、古关、古桥,构成了右玉独特的塞外风情和人文景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连续几年举办“生态健身旅游节”、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等多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及文化论坛。陆续打造出杀虎口历史文化旅游区、“右玉精神”纪念馆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形成西口文化、古堡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民俗相融合的旅游特色,丰富的旅游项目,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内涵,去年为小小的右玉带来了68.2万人次的游客量。右玉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

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右玉取得了和谐“共赢”的喜人成就,得益于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可持续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山西省第一。

由此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双赢”关键在于科学决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社会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右玉精神”汇编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而2014年则达到38.1%。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3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S1)

[2]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第1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会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等方面产生出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国家财政税收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下,要对财政税收做好改革与分析工作,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财政税收上造成的影响,保证财政税收上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危机;财政税收;改革思考;分析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经济金融上的问题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要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确保财政税收的稳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对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且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就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的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为了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可以满足我国财政税收上的改革需求。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收税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税收类型,不仅可以对需求总量等方面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开始不断增加,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对现阶段的财政税收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负税收制度

对于税负税收来说,是一个国家中的整体税负水平,同时也是纳税主体经济负担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支出出现变化,税收收入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政府规模以及财政支出总量等方面与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出完善的税收制度,保证税负水平的适中。在实际中想要建立出完善的税负税收机制,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人的税外负担,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其次,是要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做好物业税的征收工作,从而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

(二)正确处理财政及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从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整体水平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增长上的。也就是说要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因此,借助财政税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财政与经济发展上的良性互动,同时为了保证良性互动的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就要做好介入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就现阶段的税务管理工作来说,税收征管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依靠相关的税法规定等在税收工作中进行征收、检查以及管理等工作,以此来掌握好税收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好税源的管理工作,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上的结合,所以就要做好税收工作调查工作,通过科学的税收征管组织来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详细的说就是要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1、就要明确管理的职能就现阶段的政府税收征管来说,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上的平衡,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向着专业化的管理方向不断发展,管理管事与管户上的相互弥补,提高管理的效能。为了实现双管制度形式,就要减少管理的层次,将业务流程作为方向,明确管理的职能,发挥出管理的效果,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对于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来说,就是要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实现平行化的征管体制,同时还要按照集中原则与职责明确原则来整合好基层征管机构,通过保证执法主体减少数量与审批的环节。对业务单一与职责交叉部门进行整合,可以保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实现高效的运用。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为纳税部门提供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法,提高工作的效果。

(四)完善当前地税与国税协调机制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税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税收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税收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加强国税与地税机关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信息资源,保证国税与地税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合理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想要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进行财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改革与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小勇.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22):9-10

[2]鲜慧.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33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