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

时间:2023-07-24 17:0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

第1篇

然而,并非任何职业都适合自己,不同行业在专业和薪资上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同学们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某一职业的用人标准,以及该职业的总体薪资待遇,来规划自己的志愿填报。

志愿导航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接受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就业走向: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院校推荐: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海南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基本理论,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就业走向: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

工程监理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建筑制图、工程测量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建设法律法规,掌握现场组织、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实践技能。

就业走向:可在监理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司等从事监理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制图员等工作。

院校推荐: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经济、贸易、信息资源管理等在内的物理管理基本知识,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成本核算、资金周转等实际工作操作。

第2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20-02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更加开放教学的方法,从而突破学习者各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上海开大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应坚持在开放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总结教学规律,推进专业改革持续深入发展。

一、上海开大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严重脱节

根据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统计,上海市物流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物流师、ILT、PMAC、APILS等正规职业培训的占21.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1.74%,专科学历的占38.26%。物流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成为上海市物流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

2、物流管理专业无法满足市场对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上海开大开设的中央电大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课程体系不够系统,职业岗位面向不够全面,无法满足学生精细化学习的要求,更无法满足人才市场对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上海开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定位

1、人才“错位”培养

与普通高校不同,上海开放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将进行深入方向性的模块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以及实训训练,必然在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将更符合有工作背景的物流从业人员学习需要。

不同与中央开放大学的物流管理本科,上海开放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加关注上海物流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物流操作实训相结合,日常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操作实践性和物流信息化的操作。

2、人才培养目标

变革后专业包应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和口岸物流两个方向,旨在培养适应和服务于上海物流行业需要的,能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各类企业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口岸物流运营管理、航运管理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够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物流运作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

三、上海开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创新原则

上海开放大学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的原则,教学内容以上海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以适宜成人学习者学习为中心。

2、教学内容创新――“与时俱进”

上海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针对目前需求较大的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物流销售经理、运营主管、配送主管、货代经理相应地设置了《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企业运行管理》、《港口物流》、《国际航运管理》、《保税货物运输与仓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模拟实训》、《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电商物流》、《冷链物流运营实务》等新课程。同时,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与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与物流操作实训相结合,日常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操作实践性和物流信息化的操作的培养,以满足学生在物流岗位发展的需求。

四、教学方式创新――“灵活性与实践性结合”

1、面授教学与自主学习、网络学习互补

由于物流专业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工学矛盾突出,为了所有物流专业的学习者更好地参与课程学习,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地减少面授课课时,代之以更为丰富的网上课堂资源,如: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或增加课内实践环节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很好地调配自己的时间,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以提升自己的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课内实践和综合实训

为了学生能够及时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应开设课内实践环节.如:以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课程中热点问题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组织学生去相关的单位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去“物流管理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引入3D物流软件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操作等。同时,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引入商用物流软件系统进行模块化实训和综合演练,也将极大地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5-7.

第3篇

一、安徽应急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安徽应急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

1.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省本级共编制总体预案1部以及专项应急预案19部,市本级依据省预案编制本地区的应急预案16部,应急预案体系规范了应急处置程序。发生自然灾害后,省、市、县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2.应急物流资源保障力度不断加强(1)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的技术标准、储藏方式、采购计划和应急购置计划的制定主体、物资核查流程、管理经费的使用以及物资使用与回收流程。要求市、县级救灾储备物资,除代储的救灾帐篷外,以衣服、被褥、粮食、油品等生活物资为重点[2]。(2)人力资源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安徽近几年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原则,已基本建成以公安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专业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驻皖、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安徽注重与省内高校合作,对应急管理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抓住“11.9”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组织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抗洪抢险、地震逃生、矿难救援等应急演练活动;同时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内容。3.初步搭建了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安徽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省级社会应急联动服务中心的省份。安徽省社会应急中心作为应急联动服务中心,负责安徽省社会应急联动网的组建和运行。应急中心利用GPS、GSM、GIS和Internet等信息化技术,不仅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前中后期,通过应急联动网,对灾区提供全天候灾情信息提醒服务;在日常运营阶段,应急中心还是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可全天候向单位、商铺、社区、家庭、个人、车辆等提供安全警报,向社会各界提供防盗、防劫、防火、防地震、防煤气、防急病等紧急救助服务[4]。4.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网络已基本形成安徽已根据各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其中合肥储备库属于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可应对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自然灾害引发的应急物资需求[2]。在战略层面,安徽已逐步完善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安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的法律支持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安徽省虽已制定了《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分类操作指导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现有应急管理体系运行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操作制度。对于自然灾害下多源头救灾物资管理、应急通道建设、临时救助站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缺乏应急物流动员及救援设备征用流程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些均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2.指挥层与作业层的工作协同性有待提高安徽省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网格化、多元协同的管理体系。从静态管理角度看,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做到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但应急物流管理对象是动态变化的,容易导致作业层面的各部门间出现多头应对、各自为政、管理脱节的状况,进而造成应急物资供需信息不畅,物资调度困难,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时效性。3.信息管理及共享能力有待加强安徽虽已搭建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但仅局限于具备信息模块,提供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的单方面接收,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模块,使得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灾情变化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容易导致救灾物资容易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应该具备应急物流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可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可提供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支持服务[5]。4.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不合理目前,安徽省应急物资实行多部门管理,衣被、帐篷等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而药品、粮食等其它应急抢险物资分别由卫生、粮食等各主管部门负责储备。应急物资的专业化管理在日常情况下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应急物资的分散管理、分散储备容易导致应急物流过程中应急物资需求信息传递速度慢、物资供应调度困难、应急物流成本高。5.应急物资配送方式以单一推动模式为主安徽省应急物流配送方式主要以灾区被动接受各类应急储备物资为主,使得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出现救援物资短缺;而在自然灾害后期,灾区物资出现总量上供应过多、结构上供应不足的现象。而依据灾区不同阶段的物资需求变动情况配送应急物资才是时效性、经济性的配送方式。灾区应急物资的发放,也主要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灾民,此种方式效率较低,分发面较窄,容易出现分配不够合理、配送方式欠灵活、应急物资未优先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等现象。

二、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体系结构示意图

在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综合参照了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体系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文献。曾文琦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决策与指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预警系统,计划与评估系统与行动系统四大要素组成[6];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环境层四个层次[5];黄洪涛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系统本部与加盟物流中心组成[11];王宗喜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由指挥系统、物资系统、设备系统、信息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8];余朵苟等认为应急物流体系由指挥中心、运作体系、保障机制三大要素组成[9];程琦等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主要从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平台与风险预警管理四个方面展开[4];周广亮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保障系统、储备系统、指挥系统、技术支持平台、应急物流中心五个子项目组成[10];宋爱华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指挥中心、储存系统、信息平台及监测预报系统四大要素组成[11];李从东等从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运作环节四个维度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2];何梅芳从基础设施、物资储备、机制合理性、预案管理、风险管理五个方面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3]。综合可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指挥协调系统、物流运作系统、应急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要素的综合。本文将这些要素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控制层、操作层。由此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政策法规系统:与应急物流管理全过程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构成。它明确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指挥协调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与物资来源,为应急物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使应急物流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指挥协调系统:包括应急物流决策机构、应急物流指挥协调机构与应急物流监控反馈机构。其中应急物流决策机构由省市、地县、乡镇等若干层级的应急物流上级主管部门(分级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物流决策部门、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中心等组成。预案管理系统:包括快速反应能力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绿色通道机制、预警管理机制、演习机制等各类型运作机制。系统建立应区分不同自然灾害的类型,区别省市、地县等不同系统,依据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阶段,为应急物流阶段管理设计不同预案。预案管理系统是提高应急物流运行效率的稳定器。信息管理系统:它以应急物流技术平台为主体,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模块:(1)通信模块。可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提供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多种通信方式,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基础;(2)信息共享模块。为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提供信息传播、交流和反馈,灾害处理方案、措施的征集与灾情信息等服务,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高效完成的支撑;(3)物流技术支持模块。包括应急物流物资养护技术、包装技术及装卸运输技术等,它协助指挥中心领导机构实现应急物资调配的高效运转,如可为调配活动完善标准化运作体系与安排标准化运输流程。应急保障系统:它是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各类物资、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运载工具、运输通道等有形资源组成的资源储备系统。应急保障系统是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物流运作系统:涵盖应急物流中心网络布局、中转站网络布局、救助站网络布局以及应急物资在运输、中转、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分发、回收等一系列物流操作活动。物流运作系统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体系运作流程

运作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融合管理体系中的六大系统中的功能环节,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划分成指挥协调体系运作、业务体系运作及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三个层级,同时又将业务体系运作分成两个端口,六个环节:物资供给端、采购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配送环节、发放环节及物资需求端。纵向上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物流指挥平台体系,实现管控一体化。横向上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加强同级协同管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指挥协调系统中的预测管理部门,应急保障系统中的采购部门、储备部门,物流运作系统中的运输部门、配送部门、分发部门形成一个统一运作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部门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搜集整理灾情信息、进行灾情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并依据资源保障情况,物流通道情况,制定出较合理的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包括物资流向、需求量、需求种类及调配渠道等。

作者:吴竞鸿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而我对物流最初始的兴趣源于一个故事,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后勤运输总是遭受德国潜艇的破坏,令反法西斯联军损失巨大,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以解决该难题。恰在此时,有物流专家通过改变航运的运输频率及编队大小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该难题。那时,我就在想,物流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

搜狐财经栏目曾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中国就要更贵一些呢?专家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流通成本过高。2007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814%,而欧美发达国家仅占8.99%。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一词也逐步被多数人认知。物流的概念和趋势等理论性的东西百度都有,我也不再做这些理论的搬运工。

2005年,物流管理还是新设立的专业,很多人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学习及就业方向。也正是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在研究了所有的专业后,在很多高中同学疑惑的眼光中填报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在那几年,顺风、德邦、华宇、圆通及申通等物流企业开始崛起,成长为中国物流业的巨头;也是在那几年,中国邮政开始改革,国家的物流系统开始完善,政府开始大力扶植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产业园区,中国的物流产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2009年,我大学毕业那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很多专业的就业率大幅下滑,而我们班同学的就业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当时收到五六个比较好的Offer,早早签了合同,享受剩余的大学生活。

学习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等。

不过每个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了海洋科学技术、港口航道工程和海岸带开发技术以及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以期成为能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形成强大支撑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优势主要是国际物流操作,培养的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加上外经贸的特殊背景,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都比较好。

就业前景

如今毕业三年,我大致讲一下大学物流专业同学的就业情况。

第一类,在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工作,比如中邮、中远、顺风及德邦等。这几年,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扩张的时期,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实现自己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的最佳时机。周玮同学在德邦工作,进入公司后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最苦最累的搬运工作做起,对加班毫无怨言,服从公司调动,走南创北,短短三年时间。现已升为公司大区经理,开始拿年薪了。

第二类,在制造业从事物流相关工作,比如华硕、东风、格力等。物流专业同学在制造业一般从事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精益生产及采购四个方面的工作。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工作存在重复性,受经济形势影响严重。秦海同学毕业后进入某汽车制造厂,从事零部件采购工作,经常周末无休,平均每天打接两百个电话,甚至凌晨时分都在处理供货异常,任劳任怨,现已升职为采购主管,收入比较稳定。

第三类。在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相关工作。此类工作稳定。待遇较好,比较适合女生。比如杨雪珂同学现在某高职院校担任物流专业教师。待遇各方面还不错。不过,随着专业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这样的工作越来越难得。

第四类,自主创业,也就是俗话说的自己做老板。自主创业的收益及风险是相对的,收益高,风险大。吴念语同学创办进出口贸易公司,几番沉浮,历尽艰辛,但一直努力坚持,现公司运营已入正轨。吴思瞳同学创办物流货代公司,从小做大,现在收入也颇丰。自主创业的好处是时间自由度大,挣的钱就是自己的,但是业务、利润及成本等方面压力很大,而选择在企业就业的同学每天朝九晚五,时间不自由,但是胜在稳定,压力较小。

第五类,从事非物流工作。人各有志,自己选择。学习本专业并不一定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这不是唯一的出路。很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会安排很多管理类的基础课,比如会计、财务、计算机及英语等。如果自己认为有更好的更合适的机会,完全可以选择。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了非专业工作,比如银行理财及房地产销售等等,甚至有同学考取了村官,进入了国家的公务员系统。

报考注意事项

报考物流管理专业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是性别方面,这是个偏向于男生的专业。从就业率来看,男生也明显高于女生。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一般都要能吃苦耐劳,在这方面,男生较有优势。所以女生选择该专业,要慎重。

其次,是学习方面,要真正学到东西,且实践才出真知。物流管理专业会开设运输、仓库、供应链、国际货代及ERP等全方位的课程,上学期间不认为这些知识理论有用,当工作后,才发现很多基础知识还是相当有用。比如说大学课程中会教授各种报关及进出口的基础知识,非常适用于国际货代工作:教授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很多思路及操作,对于以后从事制造业物料计划、供应管理的同学极为有用:教授很多关于仓储的先进理论及操作流程,对于从事仓储管理的同学也是帮助很大。

第5篇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促销、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营销员公关员。

发展就业岗位:销售主管、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销售代表、销售顾问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高级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提升岗位:销售经理、门店店长销售经理、门店店长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相关就业岗位: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

第6篇

[关键词]高职;仓储管理;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5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仓储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侧重于实务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基层仓储操作管理能力,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懂、会、做”仓储进出库作业、仓储单证制作、在库作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1 课程设计的思路

1.1 教学理念

坚持“以物流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使“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一体化,实现能力目标的培养和知识目标的传授,从而使课程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中被学生所掌握,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动手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1.2 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仓储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弱化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际、实用”为度,注重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采用班级集中授课与分组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物流仓储理论教学时,注重与仓储作业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模拟数据,使日常的单元教学通过课堂单元实训充分理解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任务及其具体操作,期末再通过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全面、系统熟悉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各环节作业流程,以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真正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操作管理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2.1 设计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仓储管理课程,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效完成仓储操作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仓库的基本作业流程及其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实践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提供准备,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的能力。注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求实创新精神,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2.2 设计具体目标

2.2.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的仓储发展情况和操作水平,以及仓储成本的控制;熟悉仓储规划、仓库布局基本理论及库存商品保管基本知识;掌握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的基本操作知识。侧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依据现有仓储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2.2.2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根据仓库实际利用率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设计;能熟练进行货物进出库作业及在库货物的保管、养护;会进行货物ABC分类、储位分配等技术操作;能根据实际货物及操作环境进行相关单证的填制。

2.2.3 职业素质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完成仓储作业过程中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完成货物保管、养护任务的同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 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3.1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仓储管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主要分为3个教学模块,即仓储基础知识、仓储作业、仓储成本管理。其中,仓储作业为教学重点,依据“必须、够用”“实际、实用”原则,着重介绍四个子模块,即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库作业管理、库存管理、仓储包装技术,为强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进出库及在库作业操作技能训练,增加一周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模块。

3.2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本文主要根据仓储管理核心工作环节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见表2),注重每个核心工作环节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优化训练,通过日常的课堂单元实训和期末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进行出入库各环节的能力训练,达到仓储操作管理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 仓储管理课程评价考核的设计

对于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考核,首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再关注他们的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评价考核的形式及手段可以多样化,做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与学习过程评价考核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考核与定量评价考核相结合,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考核体系。

仓储管理课程学习的评价考核,可将其分为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和终结评价考核部分。其中,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占60%,具体可包括平时成绩30%(平时作业、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各占10%)和实验实训30%(日常单元实训占10%,期末C合实训占20%);课程学习的终结评价考核占40%,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主要考核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仓储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货物出入库流程设计及仓储单证处理技能的掌握。整个评价考核体系改变了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全面、有效、科学地评价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其素质水平。

5 结 语

学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未来仓储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还应秉承用心教书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当今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懂、会、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铁峰.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才智,2016(24).

第7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6-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应对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笔者针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路,希望抛砖引玉,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做一些有益探索。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在英语中称为“Bilingual Education”。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有3种模式,即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透视“双语教学”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双语教学,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其中一种是学生的母语。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的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面对的是英语能力强的中高年级学生,应该采用汉语和英语并重作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物流管理方面的交流,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述、学习和思维的理想境界。

2 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教育部在2001 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 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3 年内开设5 %~10 %的双语课程。2003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 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积极投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之中。

有关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而物流水平又取决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物流教育为例,美国的50多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学位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另外,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则设置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仓储与物流等专业方向。在欧洲,也有8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在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物流”列入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同物流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和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相比,总体规模依然很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人才质量上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应用型及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比较薄弱,更谈不上创新,无法满足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我国对综合性、应用性与较高英语水平为一体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3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

3.1 科学定位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公共外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应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这两个趋势,其教学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讲授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物流活动中的交际能力。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事前调研,还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编制,师生共同精心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设计和执行教学计划时得到充分体现。

3.2 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应该给教师对教学方式以广泛的自,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工作兴趣。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目标毕竟还是讲授专业知识,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按学生外语水平分层次实施双语教学。笔者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充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第一阶段:用英语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学生初次接触双语教学,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英语渗透不宜过多。所以在第一阶段的讲解以中文为主,给出特有专业术语的英文说法,并且鼓励学生勤翻阅专业外文词典,不断积累和整理出有关词义的信息。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为5%~10%。第二阶段: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此阶段必须加大英文使用的程度。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20%~40%。第三阶段:英文完全渗透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讲解中,坚持用英文在黑板上板书,用英文归纳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语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只有当用英语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才使用汉语进行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试卷。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强制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英语为主,课堂使用英语比例达到80%以上。

3.3 利用多媒体进行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

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是指利用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给跨国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的报告形式,以教材中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对某一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由于采用多媒体案例互动教学,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老师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了解国际化企业咨询提案方式,了解良好的PPT 制作风格,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教练融合在了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笔者选取了美国沃尔玛(Wal-Mart)超市作为讲解互动案例。课程从物流与供应链一体化整合中的一张图表开始,由顾客、客户服务、零售支持(配送中心)、采购到供应商逐个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英文版商业视频广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多媒体咨询式案例教学,老师的理论联系企业实际操作的表达和PPT 的制作风格,都可以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质的飞跃。使畏惧双语教学的同学,开始感到利用外语和所学专业变得更有兴趣。

3.4 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

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时间短暂,如果没有课外的练习和实践,教学效果很难提高和维持,双语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为了使物流管理双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这些课外学习都是基于网络平台上的课程网站实现的。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例如可以选用目前免费使用的门特网(省略)系统,该系统设立了课程介绍、讲课要点、课程讨论区、作业处理、教师工作室、课件下载、教师答疑、课程通知等栏目,集成了复习、讨论、答疑、提交和批改作业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使问题的阐述比老师一个人说的效果更好、更深、更透。

3.5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

物流管理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需要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中去。为了更好地体现现代物流的应用性特点,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非常必要。组织学生在国内的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物流实践,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参加科技比赛等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及相关部门交流与实训,既可以接受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 结 论

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施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只有将双语教学与物流教学改革同步推进、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国际化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2009(3):87-88.

第8篇

物流业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的新兴产业,是复合型服务产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分析,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物流人才是现代物流产业的基石。《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着力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形势

1.高等教育领域呈现“新常态”

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以下新常态:(1)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和发展速度均呈变缓趋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期马上要结束,高考适龄人口在逐步减少,同时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普通本专科生招生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2008年的增长率为6.87%,到2013年增长率降为1.60%。(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内涵式发展,将提升质量作为核心。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原来的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转变为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3)高等教育倡导深化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实践、新探索。(4)高等教育加速开放办学与科技创新。开放办学国际化进程,运用新的科技革命创新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方法。

2.物流业发展步入新常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物流业出现以下新常态。(1)物流业发展步入“中高速”。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连续高速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增幅由2011年的12.3%,降为2012年的9.8%,2013年的9.5%,2014年的8%左右。未来一段时期,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将维持温和增长。(2)物流业开始结构优化调整。需求结构“黑冷白热”,钢铁、水泥、煤炭、矿石等“黑货”增速趋缓。2014年,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未改下滑态势,下降6%左右。(3)物流业发展出现新动力。“新动力”方面,各种创新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平台相继出现,“公路港”等实体平台,车货匹配的虚拟平台,物流金融服务等监管平台相辅相成,专业性的快递、电商、冷链物流园尝试建立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物流业已经从传统的人工操作向新技术转 型。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信息通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业产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快递数量激增,需求方式从B2B到B2C转变,商业模式变化从020的体验发展到C2B的定制化服务。

3.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严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将学校资源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提出应对的策略和路径。

二、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要求

物流管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核心特质,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爱好、主动性与持久性等非智力因素。新形势下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创新性要求

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要求更加紧迫重要。价值源于创新,面对改革创新的新常态,需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大学创新创业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营造氛围[6]。如何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物流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物流专业面前一项崭新的课题。

2.开放性要求

深度开放的新常态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破原有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带来更宽广、更自由的开放性。高校物流专业办学模式、设置课程、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3.务实性要求

大学的目的或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必须强化大学自身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务实性的新常态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培养机制创新凸显特色。

三、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探索

1.创新性探索

(1)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训练

可以尝试将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联合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立体式融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懂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懂管理的新模式。同时,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建立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使竞赛常态化,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2)打造合作共享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学校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合作方式可以是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具体形式可以是“3+1”模式,为期1年或半年的专业学习,暑期辅修班等,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创新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

2.开放性探索

(1)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认证国际化,与国内外行业协会合作,服务行业与企业,为“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持。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首席学校、国际会议等方面的探索与合作。与发达国家大学建立“3+1”“2+2”双学位项目,选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国内三年(二年)加国外一年(二年)的学习可取得两方的双学位;与其他国家大学建立“2+2”硕士学位项目;定期选派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交流与学习。

(2)鼓励资源共享,开展校际合作办学

打破地区高校各自封闭办学的体制,实现高校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构建可供学生跨校选修的课程平台,开放选修课、互认学分、教师互动。实行联合办学合作模式,以互派学生、互免学费、互认学分。

(3)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

让高校与企业、市场保持零距离沟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办班,推进订单式培养,也可由企业设立奖学金,支持学生参加企业、行业学会组织的比赛、竞赛等,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务实性探索

(1)完善课程体系,凸显学科特色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需开拓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应未来变化的人才。与中国物流行业协会、中国快递协会、中国国P示货运协会等物流协会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学生实践实习指导、专家讲座、课程认证、专业课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建立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理论教学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突出特色教育,将课程设置成多个模块,凸显专业学科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设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应从“重教”走向“重学”[8],聘请校外高级管理人员集中授课,主要讲授物流管理专业课中的案例教学内容,将企业的实际经验直接教授给学生。满足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要求,适应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常态。

(2)加强项目化教学与训练,力求学以致用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为根本,建设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的物联网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以及物流数字化模拟实验室,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完善,采用PDCA循环的项目驱动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立项,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组织建立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各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分层分步浸润于学科竞赛体系,渗透于各个培养环节,转变大赛的参与模式,以精英竞赛转向大众竞赛体系。竞赛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3)把握行业动态,加强师资培训

把握行业新动态,全面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一是要加强行业交流,参加物流网展会,与物联网应用研究机构保持合作交流。二是调整培养方案,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实训”等课程与相应的实践内容融入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物流管理本科和物流工程研究生毕业选题中加设“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选题。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培训,学习交流先进课程体系的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到国内相关大学、物流企业进修培训、实地考察;与国内交通、物流等行业协会交流;参与行业协会学术研讨。

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新常态”的发展战略,依托高等教育领域“新常态”、物流业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开放性、实用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形势,学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开放,开拓共享教学资源,完善物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仿真实训等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物流人才。

第9篇

教学质量与改革以及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立足铜陵学院的奋斗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厘清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进而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个方面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物流管理 铜陵学院 方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2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积极申报,进一步确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拟定翔实的建设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拟立足铜陵学院实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状,探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当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铜陵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知名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业务的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服务销售等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咨询等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优秀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力争进入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三)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在《现代物流管理》教材的基础上新编2-3部教材,并积极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新增2-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作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三,在授课过程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第四,在教学考核上,注重考试考查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化。

(六)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2]。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二级学院督导对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引导功能。

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

综合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3]。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铜冠物流、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铜陵分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共同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合作单位质量建设,选定1-2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二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三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四是继续实行指导教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外面的教师能进来内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双方负责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维护;第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三,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第四,学校根据培养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基地遴选一批研究人员作为学校研究生兼职导师,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习结束后进校进行实习培养工作的总结交流,学校负责安排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与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初步达成联合培养人才意向,接下来要加强与这两家实习实训基地及有关单位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学校“八百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改变教学方式,尽快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到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借鉴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的经验,在2013-15年建成包括《物流管理基础》在内的1-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力争取得突破。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

容[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拟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主编教材1-2部,如《供应链管理》等。

(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更加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其中专业类课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定期开展“三期实习”,积极探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认知实习以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为主;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为主,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以上三个阶段构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改革首先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

(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铜陵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安徽省、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到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地点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模拟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三是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六)以教学效果评价为突破点,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1.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

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现有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基础上,增加随堂听课考核环节,并加入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申报与建设贡献等考核环节,力求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

2.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该专业将更加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继续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3.教研室建设与管理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转变教学观念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能力,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勇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彭小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36-38.

[2]李浩文.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6-48.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易荣华,乐为,周立军.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2-24.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2):38-39.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jyxm220)阶段性成果;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jy13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快速成长。医院大多数带有社会公益性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国家,因此医院管理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企业内部重视,在医院信息化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处于落后地位,因此本文就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揭示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对于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障碍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阻碍,详情如下: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不强烈。首先,医院由于带有社会公益效益,相比于医院每天接触的患者和手术的其他部门而言,领导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不熟悉,对于财务部门的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到位,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始或者已经着手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时,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原来水平,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其他部门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医院管理者将全部精力放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忽视了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巨大管理效应,决策者虽然也会有意识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将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但是考虑到将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投入的巨大资金,长久以来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就将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工作搁置或者否认了,对于资源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在管理工作中的便利并未仔细衡量。2.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相关技术人员是其顺利应用的关键。但是财务管理长期工作中,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落后、单一,并且多依赖于原始方法,对于计算机工作内容不熟悉,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储备人才不多,在现有人才配备的基础上,推行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带来财务管理工作量空前增加和财务管理原来工作者的抵触情绪,应用进程不会很顺利。3.数据缺乏规范性。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传递,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在部门之间的快速传动,但是现在财务管理人员配备和财务管理方法指导下,部门之间传递数据缺乏必须的规范性,在现有管理方法中,对于数据传递过程中数据规范性没有强制要求,但是在应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后,仍然不规范数据,财务数据对接出现差错,财务管理基本工作存在隐患,管理工作不但没有便利反而更加复杂,医院管理系统并不一定能发挥真正的实力,造成医院信息混乱。4.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待提高。决策者决定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开展,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的实施者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因为领导者对于财务工作的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对于工作热情不高,做事缺乏主动性,对于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热情不高,对于数据收集和规范不主动,固守原来操作方法,对改革有抵触情绪;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需要医院引进复合型人才或者对于原有职工进行相关技术内容进行培训,构建财务管理复合型管理团队,但是由于医院资金限制和管理重点不同,财务部门人才构成存在不合理和人才流失的现状。

二、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尽管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阻碍,但是这些阻碍基本上都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解决或者通过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改善,所以我们接下来探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1.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医院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财务系统管理和物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等系统是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个小的模块,小模块之间的连接使得系统得以顺畅联系,在统一规范了数据格式以后,模块间的一体化集成,最大限度的促进了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同步性,减少了医院业务系统原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失误,加大了医院财务系统原始凭证的准确性,确保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此外,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的改变,带来的是更多的便利,物资部门入库凭证、固定资产折旧信息、人员薪酬核算等信息借助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自动传输,财务人员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自行提取然后自动生成凭证,相应计入财务报表相关内容,减少了人工录入凭证和记账的人工失误,减少了传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毁损,减少了计算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巩固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并且在月末对账和内部财务监督过程中,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启用自动程序进行对账,自动联结其他系统,减少很多不必要麻烦,由于数据来源的一致各个部门实地进行抽样或者全面检查工作量大大减小。2.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医院管理大系统工程中,在应用资源管理系统到物流管理系统中,促进物流管理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的一致交流,首先,规范了物流信息管理,使物流从采购到入库到出库到使用付款流程的数据信息有个统一的标准,在传动过程中与其他系统的交流实现无障碍交流,尤其是与财务管理部门达到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账账相符提供保障;其次,医院物流管理植入高值耗条形码管理后,不仅实现了国家卫生计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于高值耗材的全程跟踪,从申请到购入和使用的全过程,都能够做到实施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财务部门内部监督功能,促进了医院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资源损耗,物流接第流动越来越透明化,对医院腐败恶现象起到遏制作用,使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进入良性循环。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应用资源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对接,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首先,方便会计核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将全部固定资产纳入系统中,对于全部资产有整体把控,同时能够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操作处理,系统同时对全部操作进行记录保存,会计需要进行相应操作核查和不定期检查时,可以做到随时提供核查信息;其次,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处理的重要内容,将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更新和固定资产折旧自动计提和核算,使得原先由于工作量限制不能采用的方法得以应用,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最后,固定资产使用条形码,相当于每项固定资产都有了自己的“身份”,通过将其分类整理,在进行资产盘点时,能拿出最新资产信息进行核对,提高盘点效率,并且医院资源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对接,了解其他部门资产需求,对于资产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4.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医院每年资金收入和支出大致是由最初的预算决定的,所以讲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全面预算方面对于财务管理全面掌控医院资金收入、投资和其他支出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于医院物资购入支出和物资引进进行分析,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对于这个项目所需成本费用有了解,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数据支撑从预算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得到数据,且真实可靠;其次,全面预算系统将往年有关预算支出可以分类整理,在遇到相关预算项目可以从过去数据中吸取经验,为财务管理提供改进途径,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最后,在全面预算系统中,建立预警系统,也就是说如果发生超出预算范畴的事情就会有提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机制,起到了相应监督作用。5.全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主要是现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是需要分不同员工来完成,并且进行往年对比比较困难,单人无法全面把控成本构成和各部门成本现状。将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全成本管理方面,构建全成本管理系统,对于财务成本核算有着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将成本数据录入成本管理系统中,形成业务数据,然后财务转岗进行定期核算,对于各部门成本收支问题全面把控,针对不同部门重点分析,得出各部门成本症结,然后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解决,促进全面发展。6.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针对不同员工进行分析,首先,构建财务管理人员体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多层次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针对缺失的人才进行吸引招聘;其次,对于现有员工缺乏相应能力,但是有提升空间的,针对性的安排培训,使其具备相应能力。只有财务部门人员配备齐全,通过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有发展的空间。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本文从医院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虽然讲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阻碍,但是实际应用后能够提升整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岩.简析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

[2]向晓菊.试析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6(17)

[3]李维玉.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经济师,2016(11)

第11篇

【关键词】小微物流产业 江西省高安市 发展问题 解决对策

一、物流及现代物流的涵义

所谓物流是指物资的物质实体由供应者到需求者的流动,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和形状性质的变动。其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现代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物流产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改变以及科技的发展,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物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战略来考虑,其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物流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的观念看,物流仅仅是企业的一个辅助部门,对企业生产是一种支持和促进作用。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地位同等重要。现代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物流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物流管理中,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使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由此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存货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速度和资金的回笼率,使企业从物流中获取收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市物流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代物流进入我国比较晚,在我国只经历了十几年的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物流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我市同样如此,物流行业因历史短经验缺乏,政府制定的制度不健全,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对物流产业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管理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都影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比如我市没有一个像样的物流园,物流业主们为方便自己或客户想在哪设点就在哪设点,价位也是想收多少就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业主们为了拉客户相互倾轧,导致物流行业乱象丛生。

(二)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起步较晚,物流人才有限,有经验的物流人才更加匮乏,我市物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普遍不高,企业领导缺乏战略眼光,不能正确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内部管理仅限于日常业务操作,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不得不从员工方面压缩成本,招聘一些农民工帮助托运物资,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加之管理不规范,造成了冒领货物、卷款出逃现象时有发生,使物流公司纠纷不断,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了企业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虽然我市也有一些补贴方式资助小微企业比如小额贷款,但认定条件苛刻,且数量有限,很难惠及大多数小微物流企业。由于没有资产抵押,并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亲朋好友担保,物流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审批很难通过,很多企业只好采用高利率民间借贷的非正规渠道融资,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四、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政府部门对小微物流产业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做好物流信息总体规划,建立统一的物流园基础设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物流整体效益最优化。

(二)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应用,许多小微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切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部门要有意识的创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优质的物流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授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加大融资力度,解决资金困难

政府部门要督促金融企业对小微物流公司的扶持力度,促进银企沟通,增强金融企业对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潜力的识别能力,提高金融企业对有发展潜力的小微物流企业的信心,逐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担保方面也做些尝试:用营业执照和企业的月营业额作担保,放款给企业周转,避免因融资困难陷入“高利贷”深渊。

(四)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小微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物流活动相结合,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普及和应用,制定物流信息的标准和网络窗口规范,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可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宏观决策上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控。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台湾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定(ECFA),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迈入了新的里程碑,两岸高等文化教育的交流也随之不断增多。利用闽台地域近、血缘亲、语言通、文源深、商缘广的独特优势,及国家海峡西岸建设先试、先行政策的支持,福建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发展迅速。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相较大陆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福建省除在一般学术交流活动外,还在部分高校推出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物流作为社会经济的第三大利润源,正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也催生了沿海物流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应用型沿海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而地方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职能。台湾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在其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经验丰富的物流人才,因此,通过借鉴台湾物流专业教育方式,探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内,许多应聘人员上岗后会惊讶地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特别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往往抱怨学校所学知识多是不切实际的纯理论,由此就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需求方需求高级物流人才,供方市场仅能提供数量众多、素质普遍较低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另一方面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母专业”之间的依托关系,并没有形成真正能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显然,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供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1 现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陆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多层次教育体系,确实培养出了大量物流方面的人才,而目前大陆物流业不断发展,市场空间大,物流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技能物流人才)严重稀缺,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因此从总体来讲,两岸在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就两岸物流人才培养合作来说,可以从分析两岸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两岸物流企业提供适用的人才,这是两岸教育界和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大陆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使物流专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现有的物流理论并不十分成熟,且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尚未形成与当前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系统性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再次,大多院校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未有充分准备,近几年纷纷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适用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物流专业教材却很少,因高职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性,而教材却同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大同小异,主要是课堂授课,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随意性和变动性很大,对课程体系也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造成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2 高技能培养体系未形成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物流人才,但仍存在这种现象,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业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仅适合于传统仓储运输业,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与现代物流的需求不对称,供需双方存在不平衡。很多高职院校因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学方式仍采用对20世纪传统储运业的工作流程和经营方式内容的授课上,造成对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不完善。

1.3 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完善

我国大陆物流教育起步较迟,大多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师资没有物流教育的背景;然而,随着社会物流业热潮的兴起,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不尽人意[2]。这些教师大多原来从事管理、经济、计算机、交通运输等专业,缺乏对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因此通过自学有关教材和书籍来完成教学任务,自身的物流知识修养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的问题,同时又缺乏物流实务操作的经验,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 物流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

2.1 物流人才需求类型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人才(包括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和物流师资)全面紧缺。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河海运输、港口、仓储、邮政、外经贸等传统行业转变过来的物流行业,还包括新兴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需要大量的初级物流人才和少量中高级人才[3]。企业为了降低内部物流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多家企业(如商业连锁企业和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企业等)纷纷先后设立了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目前国家和政府大力提倡在各省市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大型项目,而这些项目都需要由物流人才进行指导和规划[4]。此外,科研院所还需要有精通物流环节的高级人才进行理论性、技术性的研究及对物流专职教师的培养。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4类: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规划咨询物流人才、物流研究和教育人才。其中企业物流人才和物流企业人才以操作为主。其余是物流企业管理人才,即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及物流研究和教育人才。

经过调查分析两岸物流人才教育与人才需求情况,得出(如图1可见),在物流业课程的供给面大多仍以中高阶课程为主,占92.31%,基层课程仅占7.69%。而在需求面部分(如图2所示),基层人才需求占92%,中高阶需求则为8%。由上述供需结果,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与物流业实际需要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目前业界培训单位主要开设物流业中高阶主管的培训课程居多,但在实际岗位需求中,却以基层人才的需求居多,因此为缓解供需比例悬殊的情况,建议在未来物流人才培养时,可相应增加基层人员的培训课程。

2.2 物流管理人才层次结构及培养方式

从需求的角度来分的4种物流管理人才类型,其每个类型的人才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物流人才分为表1所示的4个层次。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不同层次的人才应具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因此需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考虑,培养多元化的物流人才,来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物流人员的需求。高职技专层次主要培养一般物流从业人员,教学重点是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际管理操作能力;本科主要培养部门物流管理人才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让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行业适应性;研究生教育则主要培养物流教学及研究人才,其重点是具有坚实的物流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重点研究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3 推广“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职业能力

借鉴“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理论、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MES)、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在对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编制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教学计划。

3.1 职业岗位分析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两岸沿海一定数量且具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如表2、表3所示。

3.2 职业模块建立

在广泛了解物流企业特点和岗位群的基础上,将沿海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归纳为:以培养物流企业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所需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主线,确定高职物流培养人才的知识、素质结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5]。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结构如图3。

根据图3中的每一项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单元,将若干个相关教学单元组合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课程形成一个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合理协调组合,与必需的基础课程及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构成基本完整的教学计划。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考核,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教学之中,将考试大纲同专业教学大纲相协调,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获得学历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在校期间获取权威部门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如:英语A,B级或CET-4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专业资格证如助理物流师,报关证,单证、货运、中国采购与供应(Chinese Purchasing and Supply,CPS)(初级)等。

4 两岸沿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4.1 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机制

实行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联动,创建“三位一体”深度合作,利用两岸沿海地区物流企业在地方的辐射力,利用学校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贯彻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共同完善、研讨和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

4.2 建立“工学结合”校企联动

福建外经贸学院,作为省级物流培训基地,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构建了集“教学、培训、和职业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国际物流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等仿真实训中心,保证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已与福建盛丰物流有限公司、福建万集物流有限公司、超捷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和师资。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实现零距离教学、零距离就业。

4.3 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实行订单培养,是由物流用人单位提出明确的人才需求素质、数量和培养期限,学校根据合作协议内容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其特点表现在:由企业下“订单”,或者由用人单位直接进行面试选择,学校按照“订单”要求选择、培养符合条件的学生,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将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给企业。就教学而言,学校可以完全做到量体裁衣,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教学;就就业渠道而言,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因为是由企业下的“订单”,人才质量的评估,企业必须参与。之后,企业需要依据协议约定,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安排就业岗位,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上岗后可以很快融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因此,这一模式容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备受学生、家长的青睐。

4.4 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教师都有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率会不断上升,但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师需要吸收新知识以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在师德上、业务素质上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对新上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进行指导,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理论课程进行专项指导,并通过科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利用专业和地方的优势,与相关单位进行课题研发,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科研能力。

有效利用校外社会资源,选拔中青年教师到校外物流企业和相关学校培训,为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聘请物流企业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一线人员任兼职客座教师。

5 总结与讨论

两岸沿海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一个系统的“软硬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包括市场、学校、企业、社会、政府、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物流人才发展“软硬环境”,需要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加大各项教育投入力度。总之,两岸沿海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是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两岸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充分结合两岸物流发展情况制定出长期规划和逐步实施的方案,从而促进两岸物流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景敏. 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商贸流通,2011(24):109-110.

[2] 经济部商业司. 推动商业科技发展专案计划[Z]. 2011.

[3] 瞿群臻,王萍. 国内外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