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时间:2023-07-24 17:0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33-02

新疆沿边有十七个一类口岸、十一个二类口岸,同时又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持续增长,稳居我国陆路口岸过货量第二位,铁路过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经济的发展,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快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家物流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物流发展项目,以改变新疆物流业现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首府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进出口贸易桥头堡、通往内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西部商品加工中转、集散基地,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飞速增长。

物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着的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对所需物流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专业只有不断地改革、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才能与新疆经济建设、物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通过对新疆物流企业调研,邀请物流企业专家和物流教师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一、物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专业建设背靠新疆物流企业群,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围绕物流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物流岗位设课程,对准物流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物流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物流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生产与经营特点,结合行业实际,归纳形成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情景,促进学生工作经验的形成。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集行业、企业意见,及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如此,既相对稳定也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使之符合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在物流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由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与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来分析确定本科目课程面向职业岗位应完成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科目课程标准。

以物流工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立物流核心课程,形成物流专业教学模块与实际物流工作环境无缝链接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为课程质量标准,设立物流实训课程模块,形成贴近物流实际操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选修课)部分。具体运行机制为:第一学年以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在校内培养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第四学年上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选修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使专业知识更加宽厚;第四学年下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先学习,后实训、实践,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补充的培训过程,完善自身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选用恰当、贴近的物流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的参观教学,增强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开展物流的实务调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物流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笔试与实务考核相结合,效果较好。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物流专业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多年,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采购员、助理物流经理、营销员、仓库保管员等),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求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大纲相关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在物流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物流实训室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顶岗训练,增强物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意识,弥补校内教学环境的不足。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达3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新疆工程学院立项,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一方面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共建物流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由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以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掌握物流技能为目的,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物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为此要实现“四合一”,即课堂、现场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突出体现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物流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具备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和考核相结合、企业师傅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除笔试外,通过物流实践技能测试,如物流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参观某企业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业实行时,考核学生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利用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入库、库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库的信息处理;结合小组课内外作业,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除教师评分外,对于课堂成绩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嘉宾教师参与评分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内外小组作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技巧、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综合验收。

七、教研活动定期化、常态化,提升物流教学质量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化、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师的思想、文化、教学等各方面素质。物流教研活动能更好地推进新疆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物流教研室应该发挥团队作用,交流物流教学经验,开展物流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市场导向需求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统知识、专业技能。

八、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来主抓。我们聘请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专家,并由物流实训室建设商的培训师对我院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等知识的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津贴、送专业教师培训、读博深造、下企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讲课、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第2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Asia logistics industry, the post group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was subdivid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n combin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credit system, an increas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was put forward here. Last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talent was re-optimized. The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on effectively, and improved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ignificantly.

关键词: 岗位群;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Key words: post group;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talent cultu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43-02

0 引言

近年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15年,基本确立了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城市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渐在增强。据预测,2010年到2020年每年需要新增物流从业人员100万人。从众多物流岗位的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通过大学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更新慢、偏重理论、实践不足的通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物流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如何培养一批与现代物流相适应、能适应网络化和社会化的需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和全面素质、可以直接为物流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的应用型人才是核心问题。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该模式倡导“做中学”[2]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本文引入CDIO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出发,深入调研我国物流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物流岗位进行分类,对物流信息化人才进行细分,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及能力定位,并对课程群落进行划分,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一体化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我国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面向企业岗位群的物流信息化人才细分

通过对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等大型知名招聘网站近来的物流相关岗位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国内物流人才的短缺,除了总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短缺,也就是懂得建立在信息系统平台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催生了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急迫需求。企业的行业岗位素质标准理所当然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3],不但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物流信息技能,物流操作层面的人员更需要懂得怎样使用信息系统,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进行流程优化和改造后的企业,需要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要求规范作业,因此,物流行业对掌握物流信息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本文针对东北亚物流产业和行业特色、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通过比较分析物流专业岗位群对物流人才层次需求的差异性,按照物流信息化职业岗位群抽取出物流信息化人才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从而更好地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具体如图1所示。

2 基于CDIO的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信息化人才主要以物流业务为支撑,以物流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实施为目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前提,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提升过程,以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本文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显“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能力递进的“交互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对物流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成4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通过点、线、面等各种层级的业务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4]。根据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将理论课程体系可分为素质养成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特色创造课程三类,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研究方法实践。根据不同的社会岗位需求,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多个出口”,突出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也为日后在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第三/四方物流、国际物流等方向就业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

实践能力体系可以以行业岗位需求技能为主线设计,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承接,构成有机整体。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从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基本状况,到课程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分析企业物流各子系统运营状况,再到综合运用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以系统方法初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设计,最后到以企业实习(顶岗操作)与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训,形成由浅入深、由部分到综合的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的个性设计充分的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如图3所示。

3 总结

本文以造就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从需求获取方面,进一步明确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和分类;同时基于CDIO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本文的研究为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4):137-140.

[2],龚永坚.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2-104.

第3篇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研究程序分三个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述,找物流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访谈,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程度、满意度及其社会适应状况,从培训态度、内容、目的、期望及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测,修改与完善调查问卷,然后定稿。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个案。课题组于2014年7月15日——8月16日对广州市下辖的天河区、越秀区、黄浦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南沙区、番禺区等11个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分布于广州市的物流快递公司、机场货运站、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车站、仓库、物流公司、货代公司、配送中心等50家用人单位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占98%。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找个别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想法、建议及要求。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即定义变量﹑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和结果保存。本研究主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收入等基本情况,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状况及社会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其值为0.84,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所有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历分别占8.69%、39.7%、45.43%、6.18%。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统计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物流职业培训花费的时间,其中1~6个月的人数占64%,7~12个月的人数占21%,12个月以上的人数占15%。这说明一半以上人数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时间较短。从表2可知,73%的农民工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21%的农民工自己花钱去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只有6%的农民工选择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培训。30%的农民工对目前物流职业教育培训不满意,49%的农民工对目前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基本满意,17%的农民工对目前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比较满意,4%的农民工对目前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满意。从表4可以看出,53%的农民工参加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职业技能技术,只有7%的农民工参加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由表5可知,18%的农民工培训后对岗位不适应,60%的农民工培训后对岗位表现出一般适应,只有12%的农民工培训后对岗位表现出完全适应。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中,培训不规范因素占21%,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因素占45%。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培训不规范,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岗位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州市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制订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比较模糊,且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落后,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对接力度不够。培训出来的物流人才,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背景下物流岗位的新要求。

3.对策与建议

3.1制定与完善

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凸显高技能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要适应广州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和广州市物流行业的生产实践要求。针对物流行业的工作属性及岗位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广州市急需的高技能物流人才。物流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包括航空物流、水运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管道物流及多式联运等方面。因此,培养适应广州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高技能物流人才,要制订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物流行业发展态势及需求,制订具有针对性和明确目标的物流教学培训计划。比如,南沙区主要发展的是水运物流,那么在培养物流人才内容方面,重点针对水运物流这一块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水运物流整个操作业务流程知识。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方可真正适应水运物流岗位工作要求。

3.2建立和完善

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通过多媒体课堂设置案例与讨论、练习情境,建立情境教学模式。二是把课堂设置在物流企业工作现场或者物流实训室,邀请物流企业精英进行现场指导或进行企业实操模拟,建立基于物流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模式。三是课程分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个任务,建立物流项目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物流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紧密结合,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3.3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形成和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革除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教学、顶岗实习弊端,实现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高度融合,企业吸纳与安排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为每位学生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即师傅,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训练和开展工作。学生在企业受训的时间占学生学制的三分之二时间,剩余三分之一的时间由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传授。要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引导、物流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物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形成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4.结束语

第4篇

摘要: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及四川省部分知名食品企业在职业能力、毕业生素质、工作经验、食品专业相关职业证书

>> 关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践能力调查分析 企业对广告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山西省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 江门外贸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不同信息职业对图情档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证券营销人才需求规格和培养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企业仓储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 建筑市场对高职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软件行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基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IT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对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食品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杜德龙.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8-41.

[4]杜连起,高海生.试论食品加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措施[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2):49-51.

[5]范恒谦.食品加工教学改革浅析[J]. 教育科学.2012(3):36.

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xn0018)

(作者单位: 1四川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西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

第5篇

【关键词】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集团;现代物流

一、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现状

经湖南教育厅批准,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是成立的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它依照产业对接,学校企业协作的准则,构建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委员会,组建了理事会,战略顾问,现代物流人才就业和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技术服务与科技开发等部门;还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办公处,全面管理集团的日常事务;根据集团办学宗旨:互利互惠,共建共享,校企合作的同赢同长存的原则,坚持把物流人才融入到发展的产业链当中,引领产业,服务产业,对接产业,提升产业,围绕以服务求得发展,树立服务形象,运用服务宗旨来推动职业集团办学的持续发展,形成职业集团教育和产业发展对接,两者互利互惠,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省作为培养培训人才的基地和物流技术的研制中心,现如今,湖南省已成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

(一)弘扬产业振兴发展,全心全意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教育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培养物流服务的技术人才放在了工作的第一位,全力培养院校人才;形成产业对接,塑造办学特点;职业教育集团围绕其办学理念,与市场需要接轨,把专业技术转变成产业需求,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促进教育事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专业设置,职业标准,企业单位等通力合作,从而提高培养物流人才的专业技能质量;比如,湖南职业院校在设置院校系部上,都与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设置相应的物流信息系,物流管理系,物流经贸系,物流工程系;把专业办成产业,实现以物流管理为主的以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会计,物流园区金融管理,物流工程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应用重点的现代物流行业,而湖南省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就是物流管理专业。

(二)学校和企业密切配合,加强推广订单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转中,按照互利互惠,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的同赢同长存的原则,来展现物流行业委员会的指导能力,自主为企业人才谋求出路,加强推广订单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在相关行业及一些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有很多院校与企业进行开办合作项目,还签署了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协议等,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素质,完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协作。

(三)服务双师建设团队,实行职业集团的“三百工程”。为展现职业教育集团的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建立了学校和企业员工间的聘请访问制度,双方共同合作完成“三百工程”的实施过程,全面提高双师型的教师建设团队;教育计划,以教师为本;“三百工程”是指一百名专业教师去国外培训学习,一百名精英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一百名企业的专家走进校园课堂教学;建立一支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这项工程的推行,提高了职业教育院校的师资水平力量,加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素质,强化了教学能力,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职业教育集团的整体办学水准。

(四)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培训的平台。为体现资源共享的作用效果,职业集团和物流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还引入了企业进校园的活动形式,在学校内部也建立企业的实习基地;最近几年,职业集团建立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用在校内建立了多个生产性的实习培训基地;学校和湖南力邦物流公司共同建设资产联结的校内生产实习培训基地,还有和其它企业的合作事项,这加强了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合作的紧密性。

(五)实施技能标准制定,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技能服务。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职业集团,它与企业合作,制定物流管理技能标准,建立学校与企业竞赛技能组织,鼓励企业人员进行技能竞赛,这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还能加强企业集团的人才素养。

三、追随行业实际需求,坚持企业持续发展服务

企业在集团中不仅是组成主体,还是资源主体,企业更应该成为职业集团的服务主体;一定要思量企业需要,进行创新育人,为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坚持职业集团的持续发展服务;在职业集团的运作中,院校都把服务放在首位,把重点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放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以合作项目为枢纽,与相应企业进行密切协作,企业对院校的评价非常高,得到合作企业的认可。

(一)提供企业的咨询管理行业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建立了企业咨询管理服务,为职业集团的人员进行积极培训,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管理咨询和流程优化等服务项目;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进行咨询管理服务,提高老师的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加深了企业院校的合作效果,从而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提供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服务。为施展企业院校在服务行业方面和技术研发上的特点,组建集团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服务项目;此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质量,进而提升了集团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院校还可提供员工培训行业的服务。考虑到资源优势能进行充分体现,完善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培养渠道,职业集团组建了湖南现代物流职业培训中心,还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为企业在物流的发展中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力量。

四、职业教育集团进行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分析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来看,职业集团要想实现持续发展,服务理念不能丢,实行与企业合作,实现生产教学研发相结合,政府院校企业相联合的策略,把人才培养转变成产业发展的资源,为合作集团提供优良的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职业集团实践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产业的对接;二是坚持互利共赢,实现持续运转的原动力;三是坚持优质服务项目理念;把职业集团的内外企业进行深入融合;四是坚持与企业的合作项目纽带;只有通过项目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生存发展的目标;五是坚持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发挥核心价值的作用,才能实现办学的发展价值;六是坚持政府部门的主要引导;职业教育集团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借助政府部门的扶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走正规渠道,这才能保证职业集团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针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发展实践的探索,本文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院校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职业教育要有大胆的超前发展尝试,实现科学的,全面的持续发展观念;坚持质量,效益,服务于一体的统一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职业教育集团的前景必定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要抓住机会,看准时机进行改革创新,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践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Z].2016,3

[2]文华宇.推进校企合作引领产业发展[J].现代物流报,2015,8

第6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63-03

物流信息技术是降低物流总成本,提供物流优质服务的重要工具和保障。物流信息技术是指应用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传输和交换技术、物流信息存储和处理、物流动态跟踪、物流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兴起,对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掌握物流活动中主要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

一、《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在十多年时间内完成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内涵建设与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高职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目前,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职业能力难以定位,教学目标难以落实。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在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职业面向宽、知识体系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导致职业能力培养定位难把握,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2.学科内容体系化,缺乏岗位针对性。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一般本科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体系的岗位针对性不够。同时,在课程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讲授,轻技术实践。

3.专业师资缺乏,教学方式简单。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不仅包括物流信息硬件技术,而且也包含物流信息处理的软件技术,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一般教师的教育背景也很难覆盖如此众多的课程,再加上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

4.重模拟仿真实训条件建设,工学结合教学难以展开。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的紧张,所以有些设备只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摩,缺乏合作与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未形成政府行政规范、企业积极合作的良好局面,难以顺利开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主要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开展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架构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陈旧教学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项目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与建设理论,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进行课程情境设计,以此为基础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与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如图2-1所示。

三、《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案设计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物流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为次序,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学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新方案中的课程教学包括8个项目: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认知、物流信息的采集、物流信息传输和交换、物流信息储存、物流动态跟踪、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和物流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的构建。具体内容和各个任务的参考学时见表3-1。

四、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1.教学活动设计总体的思路。总体教学构想是以职业需求分析为起点,以信息处理流程为次序,精心筛选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结构实行项目化改造,形成相应的教学工作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以仿真模拟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为手段,再现实际工作情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教学练做一体化。(1)教学内容任务化,为突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其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我们根据物流管理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工作任务,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及教学专家一道,遵循理论“必须、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技能的原则,进行项目整合和任务细分,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教学场所职场化,适应“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需求,我们创造条件建设了物流实训中心,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将校内课堂教学移至了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场所,实现了教学场所职场化。(3)成绩评定过程化,本课程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开发制定了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符合企业生产操作规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并在期末考核过程中邀请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彻底改变了过去以知识考核为主,由学校任课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实现了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的对接。

2.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实施手段。(1)推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组织模式改革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以“任务6.RFID技术在仓储中的应用—使用RFID阅读器采集入库、出库和在库货物”数据为例说明之。项目任务书:任务6.使用RFID阅读器采集入库、出库和在库货物数据。【任务描述】已知河南豫鑫物流股份公司在2011-12-15有一批海尔家电产品要入库。根据两家签的协议,要求所有家电产品必须有电子身份证(RFID标签)对产品进行唯一标识,以进行快速入库和出库,并能用电子标签进行产品定位和跟踪,设计一个企业的仓储数据采集情境,使用RFID设备完成上述电子产品的数据采集。【考核内容】首先,设计一个企业的仓储数据采集情境,采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其次,请写出使用的RFID设备采集数据的操作规范。【资料的准备】包括:RFID基础知识,RFID分类及频率划分,RFID设备参数及使用说明书,实训指导书,网络资料,以及网站http://.cn/(RFID世界网)。项目任务六步法教学过程如图4-1所示。

(2)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典型事例,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组织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开发建设了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30个物流信息技术案例。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课外学习活动。其一,借助课程网站,开展在线学习。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随时登录注册到物流服务器上的“在线学习”模块,进行在线学习和物流软件的操作,将实训课堂延深到教室之外。其二,课外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学期初由实训中心统一安排,明确项目指导教师、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考核办法,鼓励兴趣小组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技能比赛。(4)课程社会实践,依靠我院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大型企业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大型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运作模式。

3.课程考核。《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考核大致包括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种类型,分值分别占70%和30%。

以项目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与建设理论,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结合《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标准,提出了一种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满足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珩君,许路遥.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1,(6).

[2]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施晓军.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尚福久.《物流信息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6]麦婉菁.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

第7篇

[关键词]物流业务流程配送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范珍(1966-),女,四川合江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9-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于2004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之时就开设“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课程改革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和现在大多数同类院校一样,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存在众多弊端:两门课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理论性太强;实训教学孤立且无法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操作技能被分割且技能单一,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仓储、配送业务操作流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如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两门课整合成“货物储存与配送”,并重新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开设阶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物流业务流程”重构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从办学定位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环境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指定位与思路,是基于工学交替培养物流管理专门人才;“W”指教学内容,是基于职业发展过程设计物流业务流程化课程体系;第二个“A”指过程控制,是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E”指环境保障,是基于多元互动原则构建育人环境。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是在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来设计的,并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按照“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流程来设计。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通过对仓储配送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从事仓储配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2.按“配送业务流程”构建课程内容。“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设置了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两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在第三学期开设,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整个课程设计既有系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要兼顾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课程共64学时,教学内容按照配送业务流程来设计,以配送服务主体为载体,设计了商业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制造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快递包裹配送3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配送的具体业务流程划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订单处理、货物入库、货物储存、货物拣货、盘点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各学习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如110页图2所示)。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的内容是根据“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教学内容的3个学习情境,安排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共40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的教学内容按照仓储配送基层、中管理岗位的能力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与履行、仓库与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仓储与配送绩效评价、配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6个学习性项目,共48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最优配送路线选择、仓库及配送中心管理3个项目,共40学时。

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TTCTE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入驻物流实训中心,组成校园超市、快递及图书配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由师生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业务,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训与生产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管理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全程采用TTCTE教学法,每个工作任务(项目)的学习流程采用“做—学—教”5步循环教学流程:任务布置—任务学习引导—跟真实案例学—尝试完成真实任务并考评—强化与拓展,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与学的课程“二元”评价方式

改革课程的评价,从多视角、多元素同时进行“教”与“学”、“师”与“生”的评价,改变原来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学生综合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建立一门课教与学的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听课评教来进行,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学习情境)后,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来进行评教。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其组合方式。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者从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寻找指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为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完成学习情景1×20%+完成学习情景2×20%+完成学习情景3×20%+期末综合测评×40%。

每个学习情景完成情况从完成质量、展示交流、学习态度三部分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六、总结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本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8篇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简单地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达到此目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加快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真正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行业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物流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涵盖知识面广,涉及行业众多,不仅包括仓储、运输等基础性专业知识,还包括第三方物流、采购、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更要考虑行业特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物流,进行岗位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却很少进行行业细分,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物流知识,但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调研不充分,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有效论证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物流专业人才的基础,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然后进行充分有效的调研,并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也进行调研,但由于行业专家只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而高校学者则更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换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虽然学校会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但很多是走过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这就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需求。

1.3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课程,而是照搬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既定课程,课程偏重于理论及概念的解释及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实际案例的教学,致使人才培养定位缺乏针对性,市场竞争性不强。

1.4教材与实际脱节,内容重复严重

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实际,且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度高。比如国际货运的内容,不仅会在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中出现,同样也会在运输管理实务、国际物流等课程中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情绪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

物流属于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主要是采用课堂授课,实践教学十分薄弱。原因在于物流专业起步晚,办学时间短,且物流实验设备投资大,所以各高职院校要么是缺乏实验室建设投入,要么是片面追求实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学生无法介入,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1.6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通常一个专业只有3~5个专业教师;二是物流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物流教师普遍偏年轻,物流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者偏少;三是拥有实际从业经历的物流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物流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授课时照本宣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方案与措施

2.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自身办学资源,进行行业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物流是综合性生产型服务业,它几乎涵盖所有的经济领域,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全面开展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研究与教学,学生也不可能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全面掌握物流领域的所有知识。虽然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活动,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业特性,因此,针对行业确定物流人才培养定位,是解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关键。此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校企间的订单培养,但由于单个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量有限而无法持续进行。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针对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就可以由行业内2~3家或更多家物流企业将人才需求规模化,联合起来进行订单培养,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单个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少而受限的问题。中国冷链百强企业中河南占三家:漯河双汇、河南鲜易供应链有限公司、许昌众荣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工学院物流专业与其中的河南鲜易供应链有限公司已有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河南工学院开设有制冷专业,因此在河南工学院针对河南冷链行业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可以实现跨学科的物流综合人才培养,定位明确,针对性强。

2.2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制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从物流行业需求出发,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标准,强化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制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针对区域内所选定行业的物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并邀请该企业的物流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从培养目标、资源配置、方案制定、实施方面进行全面对接,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只有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依托企业实现专业认知、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苦、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的仓储、配送、信息管理、客服等主要岗位技能,还要重视系统思考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以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建立基于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即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下:一是进行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通过对德邦物流、河南鲜易供应链等物流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同时针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流营运类:仓储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运输调度、信息处理等。第二类是物流营销类:客服、物流市场开发人员。上述两类人员经过2~5年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可成为主管或经理级别的初中级管理人员。二是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可以归纳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见附表所示。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对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构造对应的物流专业课程。

2.4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课程学习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物流行业细分,校企共同培养,由校企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完整的职业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将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即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将职业工作任务要求转换成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上,教学内容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教材则由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并在企业人员的支持下共同完成,教材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步骤和一定的提示、参考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教学方法上重视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物流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可以采取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的办法,广开渠道,公开招聘,引进优秀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对于校内新进的年轻教师,实施“双师”工程,让他们去物流企业参加参与生产实践,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结论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首先要进行行业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作者:田丽 单位:河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本次实习将于2012年6月30日结束,此后裕湘公司企业实习的学生将自主选择留在企业发展或者离开企业寻找新工作。裕湘公司也将对实习学生进行选择留用或者建议离岗。经过摸底调查,约有50%学生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发展,另50%学生考虑离开裕湘公司另行求职。与裕湘公司达成初步校企合作意向,预期与2013年6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将合作扩展至其他专业,主要为市场营销、机械工程、工业自动化专业。

    案例分析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各个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尤其是生产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差别很大。在案例中的湖南裕湘食品有限公司是典型的生产企业,且年产量较大。对于物流的需求多在企业内物流与配送方面。而企业对物流人才最大的需求即期望专业人才具有仓储与配送的专业知识,对办公软件和行政系统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同时,生产制造企业不论任何员工,进入公司都将经历几个月的生产实习,以便于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和产品特性。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点亦很重要,更好的了解产品工艺流程与特性让学生们在原材料、产成品和物料搬运路线上有更多认识和考虑。2、我们将更进一步的开展校企合作营造学院与企业的双赢局面,本次实习仅仅是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本地企业的开端,随后我们将联合企业针对性的对企业在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对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运作设计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同时邀请企业进入学院课堂,举办讲座,让学生更多了解本地企业特色与需求,更多的留在本地就业与发展。3、郴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本地企业潜力巨大。郴州市的“四横七纵”高速公路。高铁经济的到来形成了郴州独特而畅通的物流网络。正在规划建设的郴州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十二五”规划建成4C级机场,预留4D级机场条件。给物流未来的发展带来更高的期望。

    院校展望

    (1)高职院校与本土企业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让高职院校在特色路上越走越远,如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以郴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协会为依托,实施“百企联姻”工程,选择100个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联谊点,推行“校企双元、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聘请企业中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使教学的内容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利用对口企业的生产线和职业现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注重与区域支柱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结构布局调整有机结合,推行“对接产业设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设课程,选定教学内容;对接实践抓教学,锁定培养模式;对接就业育人才,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的“四接四定”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学院专业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才能在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职业能力;问题;对策

一、物流专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物流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建设模式上:国外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课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共计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强调运输管理,工业工程系强调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建设模式上:本科物流专业建设以两种形式展开:一是作为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存在于工商管理、营销和运作管理三个专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将物流与运输规划方法、供应链规划、生产系统与供应链设计等课程作为运作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二是在专业下设立专门的物流方向。如威斯康新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物流与运输管理方向,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营销专业下的供应链管理方向,休斯顿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下的配送与物流工程方向等。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从执行型与操作型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展开。根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了《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对实用型物流人才提出了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全国开设物流本专科教育的大专院校达160所,中专职高400多所,另外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也开设了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香港各大学开设的均与运输(航运)相关,如香港理工大学设有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开设了运输物流管理。台湾地区的物流课程重在综合素质培养:认为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要求在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培养上要更加注重物流执行与操作。如成功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专业,新竹交通设有交通运输研究所和运输科技与管理系。

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职业能力是包括除物流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既懂物流的基本环节、要素、运作和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如语言表达、协调、团队协作、责任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国外的物流专业的设置及建设重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层次越高,商科专业背景越强。国内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育强调执行与操作,且局限于物流专业知识本身,针对物流专业重实践技能特点的职业培训教育层次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脱节

从目前物流专业就业的供需来看,人才的供需存在缺口60余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用人急,而就业者却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择业难,与经济结构调整有关,与就业的地区、产业、年龄、就业心理、学历知识结构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高校的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息息相关。企业所需要的供应链物流战略管理与一线操作人才极其短缺。而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不足或工作经验欠缺难以胜任;目前,对于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物流客服人员等,大学毕业生因工作单调枯燥不愿涉及,因物流企业发展较短,就业层次工种较低,环境及薪酬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使得迟迟不愿意就业。导致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符。结构性调整矛盾加大。

2、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地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人才梯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首先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上应着眼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目前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不明,专业建设定位模糊,教材的雷同类高,人才的培养与地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落后于地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上由于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与当地企业或边缘相近企业缺乏合作进行人才的合理规划,以至于课程设置欠合理,如物流两大学科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没有进行学科细化,整体缺乏系统连贯性。人才培养带有一定盲目性,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与社会需要脱节,高层次与实用性的操作人才断裂。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缺乏创新及严谨的分析与论证[2],与实际需要存在脱节。

3、课程体系欠合理,服务面窄,实践性环节针对性不强

虽然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断的进行调整,取得很大的改进。但是培养目标不明,缺乏特色,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性不强,如脱离教育教学环境,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及市场需求。由于目前高校物流专业起步晚,加上硬件教育教学设施欠缺、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而企业不愿积极的进行投资等方面原因,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理论教学比重所占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偏少,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反映在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操作能力较弱。适应岗位的能力有待加强。

4、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法创新不够

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情境教育、模拟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法与企业的运行实际脱节,校外的实践性环节缺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启发教育有待加强。反映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管理与协调合作中,综合素质等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3]。由于现有的物流学科理论尚不成熟,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缺乏经验。教学方法上不能与企业和市场形成有效互动,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大学生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1、改变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理念

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美国作为物流发源地与物流教育强国,现已建立了多层次物流专业体系。且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我国物流教育整体起步较晚,转变物流教育的思想有其一定的优势,在发展中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论,整个培养过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开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经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进而完成培养过程[4]。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发现和创造中培养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大物流教育投资,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物流专业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管理协调技能,则物流教育基地的实验室建设必不可少,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对物流教育的教学资金投入,改革物流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企业要对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其次,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还应加大物流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社会各方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专项科研基金以鼓励老师从事横向物流工作和研究。从不同层面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强调物流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5]。

3、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借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的经验和市场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物流专业也要随物流业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物流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生就业的方向以及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进行通用能力培养。整个的课程结构体系安排以大学生工作结构为基准,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6]。且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改革传统的学科性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安排。设置专业导向型课程,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适当增加物流定量分析的课程,如ERP的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配送中心科学选址,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等;在课程体系内容上,向“宽知识面和厚基础”方面发展,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增强其实用性如加大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课时量,设置双语课程教学[7]。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借鉴职业院校制定的“订单式”教学方式,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克服供需双方矛盾。积极推广模块教学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4、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素养,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普遍认为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职业素养需要提高,综合能力需加强,物流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物流设施的操作不强,在校缺乏训练。且语言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与抗压能力都不强,综合素养亟需加强。而衡量其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物流资格中介机构,而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职业技能培训不规范,一般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形式,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专业的培训老师,且认证机构培训内容形式单一,理论性强,实操性少,造成学员缺乏学习兴趣,盲目跟风,仅仅只为考证而考证,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采取措施规范培训市场[8]。

参考文献:

[1]赵林度.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9(14).

[2]刘永清,刘雅慧.经管类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55-56.

[3]钟晶灵.物流企业用工荒与物流人才就业难矛盾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赵淑雯,吴占坤,刘航.高等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5]杨静.关于本科物流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2).

[6]周江,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9(12):13-14.

[7]任颖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1(11).

[8]张红革.关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第11篇

作为工科学生,首先大部分可能会把自己的专业作为以后的职业方向。通过学习或者进行科研活动,觉得自己的确喜欢本行,可以考虑往本行发展。当然对于那种十分喜欢本专业又能静得下心看那些枯燥烦杂的中外文文献,并且爱钻研探讨问题喜欢科研,习惯实验室的些许寂寞与冷清,不妨读博士,虽然现在很多人在置疑是不是读得越多越不见得好。但是。目前的中国,博士相比还是比较少,扩招的幅度也不大,相比大量的本科生和日益增多的硕士生,虽然有时不免也是跟着老板“打工“,至少还是能称得上精英。只是读博士的阶段还是会比较辛苦,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非自己真正有兴趣的,最好还是不要勉强。读博士的话就业会更窄了,一般多去高校或研究所。或者大型企业,只是需求量不会很大。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对本专业可能算不上特别感兴趣,但也不反感,只是不喜欢在学校天天做实验这种日子。最后找工可能大部分考虑都是在本行找,不妨在打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多看点应用性的知识,有点针对性地看看自己相对比较喜欢的领域。出去的话,可能做技术的多一点,当然不会是那种比较深入的研究,更着重与实际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还有一种是技术服务,如果能进到那些大型外企做技术服务还是很不错的,收入比较高,各方面的福利也还可以,有时需要经常出差的,看个人喜好了。

 

也有一部分对技术完全兴趣不浓,可能会选择本专业相关的产品的销售,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至少以前学的还可以打个基础,不至于完全浪费所学专业知识。目前化工产品的销售还是十分火爆的,尤其是高分子原料或产品的销售,毕竟很多东西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现在国内的厂家不少,国外的化工巨头也纷纷而入,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做销售很辛苦,但是做得好,往往也是赚钱最快的,这不比做技术,那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收入,想发起来很难。销售做得好,积累了经验,可以往营销策划等方面转,做职业经理人,从事管理或者培训之类的工作。

 

至于其他不作技术但又相关的职业方向比如有以下这些:

 

1、证券分析师或行业研究员。

 

如果对财经感兴趣的,不妨在平时课余学习一点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现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人都不限制专业的(主要偏审计方面的工作),综合素质和外语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方面,但是如果你有一定的财务基础将会为你拿到这个offer助一臂之力。此外,如果有一定财务知识,也可以考虑做一个行业分析师或者研究员,这个职务一般的银行或者证券公司都有,因为投资证券股票,需要对一个行业进行整体分析,如果了解这个行业又懂一定的证券知识就更好了。相比来说,这个职务如果是那种有工科背景的工管研究生或者拥有本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的工科研究生更具有竞争力。

 

2、专利人。

 

专利这行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适应相关学科的专利。因为作为一个人,你必须要会查专利,看专利,分析专利,从而帮助你的客户成功申请一个专利甚至得到授权。从事这个的优点是,相比来说,不要下工厂,不用做技术,天天坐在办公室,对技术或做实验兴趣不浓的可以考虑。难点是专利人这个证不是很好考,没考到之前只能给那些拿到证的人打下手,类似没有律师证的法学毕业生一样。一旦考到这个证,钱就不少了,因为开一个专利事务所规定需要一定的专利人,可以合伙,挂个名就进钱了。

 

3、网络编辑或者行业信息员。

 

因为很多网站都有科技或者工业的栏目,需要一些工科背景的网络编辑,当然最好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比较好。而对于那些化工业或者其他行业网站,如中国化工网、慧聪网等,更需要本专业背景的编辑。如我看到慧聪网,塑料、橡胶、涂料等频道就需要招聘化工类专业的做网络编辑或者行业信息员,要擅长收集本行业的知识,并且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对发展的洞察力。

 

4、化工咨询师。

 

咨询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为一个公司投资一个项目可能要进行很多方面的咨询然后了解这个项目的前景,决定是否投资。一则项目咨询顾问招聘广告如下:要求: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化工或相近专业教育背景;

 

(2)有三年以上化工项目调研与投资分析经验,熟悉当前热点投资项目者优先;

 

(3)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英语四级以上或相当水平;

 

(4)能承受工作压力,能吃苦耐劳(如加班)。

 

由此可见,咨询和市场调研联系相当紧密,有时候只有经过调研以后得到可靠的数据或者信息才能给客户提供准确详实的咨询。注册化工咨询师也是国家一个资格认证,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拿到这个证,前景是十分不错的。目前国内出名的有六鉴化工咨询网、慧聪国际化工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市场研究公司也从事差不多性质的工作。如果能够进入那些国际级的咨询公司起点就更高了,如麦肯锡等。

 

5、期刊编辑或记者。

 

如果读的是工学,又喜欢文学写作,采访编辑等。进入那些知名的报社有点难度,不妨尝试下进入这些专业的报刊杂志,如《科学时报》、《中国化工报》、以及种类繁多的专业期刊等,也算是传媒从业者了。将来有机会说不定也可以跳出去,拓宽自己的工作范围,成为更广泛意义的传媒人士。如:李××,科学记者。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先后在《科学时报》和《南方周末》从事科学报道。

 

其他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如注册质量工程师,除了掌握产品质量控制外,还需要了解ISO等规则。只是找工的历程,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机遇的因素。所以有时候一份好的工作降临到你的头上时,可能并非你当初所能想到的,从此改变了你今后的生活。但是,机遇往往亲睐有准备的人,所以与其等待机会,不如先行动起来,以你心中理想的工作为目标,不断充实自己,做出最充分的准备。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更有助于你大展宏图!从事你感兴趣的,又适合你性格的事情,应该是很快乐的,也是容易做出成就的。只是,要尽早准备和规划,最好从现在开始!

 

化工业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近20个专业。调查显示,目前企业需求最大的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分别占19%、14%和14%。

 

最近,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对国内几十家化工类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国际油价走高,加之汽车、钢铁等行业的需求拉动,化工业得以整体提升。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甚至常年处于招聘状态。

 

技术型路线

 

成长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

 

目前国内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另外,大多数化工企业都位于城市边缘,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在施工阶段则可以用艰苦来形容。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从事者却不多。因此,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在本行业内发展,毕业时找份工作基本上没有困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毕业生初入行做技术类工作,薪水一般不会超过1500元/月。在这里,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

 

工程与工艺工作,例如配管设计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五年左右,甚至有老工程师会告诉你,如果想独立设计高规格产品。大学生最少需要积累8年的“学徒”+设计师经验)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结合后,才能有谋取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目前刚毕业的朋友们而言,必须说服自己在寂寞和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研究生或更高的学历当然可以提升应聘者的职业起点,而且在求职时的选择会更多,但受到就业市场整体低迷影响,平均薪资水平已不如前几年。

 

另一类化工企业招聘比较多的岗位就是品质管理,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容易上手,所以对工作经验和技术底蕴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但其待遇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也相对比较小。

 

技术与经验是化工工程师们的资本,基本上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刘威(化名),毕业时进了某省级化工设计院,当时他的工资只有1000元/月。前一年他的工作基本就是面对着CAD制图。一年后,跟他一起过去的毕业生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三年后,他的能力基本达到项目经理的水平,于是他跟设计院一个高工一起出来搞了个工程公司专业做设计,现在已身家过百万。

 

销售型路线

 

成长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

 

和纺织、服装等外贸人才一样,化工行业人才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因此,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证业务,还要具备贸易人耐心细致、语言表达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

 

因为,销售岗位不需要太多的经验,所以大学毕业生走进化工行业招聘专场,会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在招聘销售人员,而且一般都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简历。

 

在化工行业做销售,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

 

好的销售人才永远都不用发愁企业或行业不景气,因为销售技能的通用性,跳槽转行都非常轻松。

 

复合型路线

 

成长路线1(以物流为例):物流从业人员→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总监。

 

成长路线2(以物流为例):技术员→物流部工作人员→物流主管→物流总监。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最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

 

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性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懂一些化工知识,但更要求对本专业精通。

 

通过跨专业考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例如,化工专业本科生报考物流专业研究生。另外,现在很多大学都实行双学位制度,拿个物流专业的学位也是个选项。

 

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权威的认证考试,来取得毕业时进入相关行业的“通行证”,例如项目管理、物流经理等方面的认证。

 

最后,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单位。例如,在你的职业规划里,是想成为一名化工+物流复合型人才,那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就可以争取一些物流方面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尤其是化工企业在招聘物流职员时,你比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行业;现代化;专业教育

2009年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上通过了《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国务院此次将物流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振兴规划”之中,为我国物流专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动力。

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必然大大加快。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一体化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要实现我国物流的现代化,在全球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物流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物流专业的教育问题。在加速我国物流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21世纪的我国物流教育必然与经济实践一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根据国内物流业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物流专业教育将呈现如下发展方向:

一、物流专业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一)充分认识我国物流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大量进入中国的外国物流企业,而且还必须走出去,在国外与外国的物流企业竞争,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就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然注重国际化的内容,使物流人才必须适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必须加强外国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工作,熟悉国际通用的规则。这就要求国内各院校物流专业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学习培养物流人才的先进经验、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广泛开展物流专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互换学生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

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西欧的做法引人注目,值得我们学习。为适应统一大市场成员国之间实现货物、人员、劳务自由流动的需要,欧共体12国从1987年起开始实行《欧共体促进大学生流动计划》,相互承认学历、文凭、学位。另外,他们共同筹建欧洲大学等,均在积极实施之中。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物流专业教育

1.进一步强化学历教育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订单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和把握。广义的“订单教育”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运行规律,按照产教结合、学研结合和校企结合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性人才。狭义的“订单教育”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培训和就业全过程的合作办学模式。另外,要针对市场需求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比如对教材内容的改革,对教师资格的统一要求,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的标准、投资的规模等技术性的论证工作等都要做。

2.科学规范职业培训

一是考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引进的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的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管理证书,还有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等。

二是参加短期培训。参加短期培训班,不是为了考证或是拿学历,只是充实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参加成人高考也成为我国培养物流人才新增的一种方式。

虽然目前的物流培训大多是以普及知识型为目的的初级培训。但实际上,对于涉及面如此之广的物流行业来说,无论是资格证书还是短期培训都应尽量有所侧重,如依据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信息收集等开设专项培训辅导。因此,建议在各种不同物流认证之间进行细分,就像对市场进行细分一样,给物流从业者一个比较明确的建议。如果物流培训市场这种以普及知识型为目的的初级培训现状不改变,将导致初级操作人才过剩而中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物流职业培训的方向与定位较为合理,已形成专业化的物流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例如美国的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设立了物流分析员、物流顾问、客户服务经理、国际物流经理、仓储管理经理、物流工程师、物流经理、物流服务销售员、物流软件经理、材料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供应链经理、系统支持经理、运输管理、零售仓储协调员、仓库运营经理17个任职岗位,并明确了各岗位的培训目标。从美国的物流职业岗位体系看,中高级管理人才占主流。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物流产业关键是有一支具备现代物流经验的管理人才队伍。据了解,目前像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会的ILT物流认证等这种国际通行的物流认证虽然收费偏高,却越来越受“求证”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始调整方向,涉足中高级物流培训领域。

二、物流专业教学内容实用化

(一)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依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组合和重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按照物流活动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二)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场景,进行教学实施

对学习领域,按照职业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学习情况设计,对教学材料重组和重构,形成物流企业管理基础、物流企业的计划管理、物流企业的作业管理、物流企业的设备管理、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物流企业的文化建设8大模块。通过教学实施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不断检验课程的合理性,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形成动态的课程体系。

(三)突出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入实训室、企业,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中。以“职业性”设置学习场景,使学生尽量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景中学习训练,使学习经历变为工作经验;以“实践性”设置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学中有训、训中有学,边学边训,边训边学”,在实践中锻炼其工作能力;整个学习达到“开放性”,一是“7×24小时”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把学习资源开放化;二是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作业练习、绩效评价和教师心态的开放性,给师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聘请物流企业行家里手,共同开发课程和制定技能标准,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训。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现校企高度融合。

(五)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物流专业教育师资多元化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物资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转变过来的,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所以,应一方面加快物流教师培养,大力提高高校物流师资水平,充实和壮大物流教师队伍。培养物流专业教师成为纵横相交的T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在横向,教师应具备作为信息社会知识阶层所需的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即在教育科学和物流学科方面应具有精深的知识。可通过开展在校物流师资出国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另一方面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成海,胡双增.美国物流从业人员状况和物流教育[J].中国物资流通,2000,(9).

[2] 丁俊发.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