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14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应用“语文”,真切体会到语文学习给自身带来的便捷感、满足感、愉悦感,才能真正让语文变成我们得心应手的工具,使其融入我们的血液,变成每个人的一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的学习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经验与做法。
一、做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接触的成人,是学生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榜样,因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可以在平淡中看到不凡、苦难中看到希望、习惯中发现美与幸福的人。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够带着智慧、幸福和感动与学生一道进行语文学习,才能谈及生活化的教学。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读书写字写文章,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达观的生活态度、做人的准则和风格。因此,只有教师首先是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时时与学生分享,才能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增进更深的情感,才能给学生更多有益的影响。然而,我们都知道,真实的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与波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心性,做一个生活的强者,给学生带去更多力量和温暖。因此,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课本为主线做好生活化教学
当今的课本内容编排相对以往更加注重贴近生活实际,课文内容往往跟季节、传统节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一节奏,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动植物、感人的故事,以绘画作品、照片等形式与老师同学分享。虽然受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限制,部分课文提到的场景事物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以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为例,《水乡歌》所描绘的千渠万河、湖塘绿波;千船万驳、白帆片片;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场景只有在江南水乡才不足为奇,而在华北平原、西北高原等地区生活的孩子是难以想象这番场景的。因此,结合当地不同的地理人文风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水乡的纪录片和图片,给大家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而像《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恰好很多同学暑假时候都会出门旅游,可以选黄山作为一个景点,在学习课文时必会更加熟悉和兴奋,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去过黄山的同学把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资料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分享。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语文课堂一定要活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需要综合运用讲授、对话、情境、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在其中,沉浸其中。传统的讲授法在一些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还是不可缺少的,讲授法同时穿插提问对话,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关键可以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所知所想,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的节奏。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氛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性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及时的教育。角色扮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自信乐观等心理品质。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来表演,对角色进行着主观的解构和再构,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这种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更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成为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到底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好语文要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的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和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为什么马克思、、鲁迅、爱因斯坦等伟人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
二、紧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耳目一新,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
三、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学习语文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科技……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我们学习语文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运用这些为人类造福的新成果。随身听、电视、VCD、DVD、光盘、电脑、软件、网络……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会应用电脑,会上网,还要会分清是非好坏,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水平,有抵御“毒素”的能力。否则,身处信息时代却不能走进这个时代的大道,就必定会落伍。
我曾经听过一句教育名言:“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是啊,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应该致力做到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能力,而非一点点课本上的知识。我将一直为此努力下去。说到这里,可见,这次远程培训我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城区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方式 变革
在我国,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民族素质,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志和突破口。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语文育人功能的变迁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系统知识,也要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去的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偏颇,片面追求系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呼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语文学习方式的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过分强调个体间的竞争,忽视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更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合作,导致学生非智力水平发展的严重缺陷。因此,语文学习的现状呼吁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
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保障。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环境的功能,使其为学生实现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班级规模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在一个人数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而在一个人数过多、规模膨胀的班级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被剥夺了这种权利,课堂行为大大受到限制。教室空间安排,主要是课桌椅安排要合理化,要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师生教学互动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排列。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建师生关系,建立主体间性、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1)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在新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这里,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师生在这种交往式教育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学习方式提倡互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在互动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革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
过去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这常常会损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应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找伙伴互评,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特点,列出几项明确的标准,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然后到一定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如,口语交际的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高的过理。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敢评;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结语
展望21世纪,我们相信教育技术现代化必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份责任---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这是新课程下我们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让我们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把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新课堂。
今天,我们播下美好的种子,明天我们收获美好!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李正茂,宋青. 初探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200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知水平;兴趣培养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语文基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第一个层次。在语文基础能力之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交际能力。这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兴趣。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理论指导实践。一般来说,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教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话、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探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介进行知识的转化,同时也是双方思想、情感、思维的交流互动。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中提出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已经遭受多方面的挑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学要从学生出发,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环境和手段方面讲,利用能够启发合作互动、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资源。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厌烦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有趣的游戏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记忆知识是一件很枯燥无聊的事情,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语文教师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更加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入游戏竞赛,将游戏与学习有机结合。这样既能缓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疲劳,又能够在提高学习效率,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生字词时,如果教师运用单一的讲解法,可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时候反反复复地讲解一些单调的知识还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求知欲也会随之降低。其实,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一些字词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的识字游戏或者拼写竞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报出一个生字词,小组成员写出生字词。学生在游戏中都会想争取第一,就会用更多精力去预习和复习。通过这种游戏竞赛的方式,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生在游戏中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乐趣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三、利用鼓励性的评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很希望自己被肯定。在学习中,小学生很难保持长久的学习姿态,因为小学生贪玩好动,如果长期做一件事情,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失去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度,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要利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肯定。教师要改善评价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全班表扬他们,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比如,在朗诵课上,某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朗诵课文《桂林山水》时非常有感情,教师马上表扬道:“哇!你的朗诵都可以作为示范了!”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犯了错误,教师不要去批评学生,而要换一种思路鼓励学生:“虽然你这次没有完全答对,但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往往这种鼓励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注重对知识的强化,强调知识量的积累。但是,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思维的开发。真正好的教学不再是强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一、活动安排从实际出发
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不可一刀切,不同的年级应该安排不同的活动。低年级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年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那么,“看说写”、“听说写”这两种语文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活动的中心是动手、动嘴、动笔,能够主动去说去写便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高年级就应当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锻炼了。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使用正确的活动途径
1.运用口语交际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最大限度的结合教材,不应脱离语文教学的需要。自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以后,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其实口语交际本身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这一形式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与人进行交流。然而这一活动要如何组织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教材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结合生活学习的校园,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学习了故事性强的文章,举办“小小故事会”等等。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兴趣盎然,表现自我的欲望空前强烈,效果十分显著;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积累素材,如让学生充分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景物的变化,感受季节的变换。观察生活中一些人物的外貌及行为举止等,从观察中获取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观察能力得于全面提高。
2.合理布置课内外阅读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以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储量。其实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博览众书,在看的过程中撰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感悟哲理真言。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学生们不光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量,而且为语文实践提供了素材。如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查到了有关于大树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读感悟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见解,课后又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现状,对课文拓展延伸,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今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围绕一本语文书要求读写背诵一个星期的作法已深感厌恶。他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趣味十足的课外活动。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堂所要教学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打破语文教学仅限于书本、仅限于课堂的老的格局,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创设语文实践的空间,如举行古诗文诵读赛、书画比赛、故事大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
4.融入日常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考试和分数,只让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做练习,割断了学校与生活间的联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应该打破老的教学模式,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教育信息,从而建立相对宽松的实践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日常生活,但又不能与日常生活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参观、调查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调查了解造成某一社会情况的具体原因,并指导学生写好倡议书,如根据年后开学初学生将自已的压岁钱乱花这一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有关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
三、努力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1.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描春天的文章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春天的印象,课前我组织了春游,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那轻微的风,偷偷探出头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春天的怀抱中。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色彩缤纷的春天。不经意间,孩子们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并将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在了脑海里。再如学完《鱼游到了纸上》之后,发给学生一张金鱼的白描画,让学生用喜欢的颜色涂绘,并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金鱼的资料,在一起进行交流活动。
2.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有的学生畏首畏尾,他们怕自己做得不好,老师责备他们。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在活动前教师要准备充分,合理安排,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程序,,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胜任工作,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设计贺年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我让学生到商店去看一看,问一问,了解贺年卡的各种样式,通过询问了解贺年卡的用途。活动中,先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制作。并指导学生填写贺年卡。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充满乐趣。
3.体现民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
实践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不懈的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观;趣味评价;激励评价
如何科学地进行科学地评价,怎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与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要求?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标》指明了评价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地位。在编定了新教材,实施了新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之后,评价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要培育人才,就要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
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讲究评价方法
(一)真诚评价,呵护童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下面是六年级语文《凡卡》的一个教学片段。请看授课老师的出色评价。“课文学完了,如果凡卡来到我们中间,你想怎样帮助他呢?”生1:“我请他吃花生牛奶。”师赞许地点点头:“你是个有爱心的同学。”生2:“我和他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老师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摸摸他的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生3:“我们一起看动画片、玩游戏。”师:“你想把自己的快乐和他一起分享,你想得真周到啊!”这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默默地低下头,于是轻轻地走到他面前,温柔而又耐心地说:“孩子,你大胆地说吧!”这个学生带着哭腔说:“我和凡卡一样没有快乐,爸爸和妈妈天天吵架他们要离婚了……”老师激动而又同情地说:“别伤心,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我们班就是你的家。我们一定会让你感到温暖的。”众生:“我们一定会让你快乐的。”这个同学激动地点点头,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老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不经意的几个动作,深入到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老师的语言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扬与鼓励,有的只是师生真情的触碰,有的只是教师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洒在学生的心田。
(二)趣味评价,把握好“尺寸”。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逢夏初岁末,是班主任最挂心的事。因为我们要给每一位学生写操行评语。因此,把评语写好至关重要。一则好的操行评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份珍贵的礼物,学生会永久地埋藏在心里。如:“你天生好动是我们班的孙大圣,停停你的手好吗?倘若你把精明用到学习上,那你就是真正的齐天大圣而不是弼马温了。”再如:“在老师的心中你就是我们班里的小诸葛,老师每天都想谛听你睿智的答题声,但操场上少了你矫健的身躯就少了一份亮丽,希望你加强锻炼,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让我们留心观察,写出妙趣横生的个性评语。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 这种笼统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同学身上都适用。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稍快一些,把握好情感,就能读出紧张焦急激动的韵味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激励评价,注重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教学之中,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作业本中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朵小小的红花、都足以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所以也就更需要那一句句充满鼓励性语言的评价了。如及时送上“回答真棒!” “再修改一下,就完美了。”“你的见解很独特,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的声音真甜啊!像林中的百灵鸟!“你写的字太美了,看了就是一种享受。”“大家在用心读书,你们这种求知若渴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静思默想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1-02
新课改以来,教师往往喜欢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们都纷纷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和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在活跃的课堂氛围背后,学生是不是真的都认识思考,主动探究问题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沉默是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时间,用“沉默”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沉默中进行静思默想。下面谈一下本人对于学生静思默想的一些认识:
一、以“静思默想”来促使学生强化思维,加深理解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增强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们都积极地“动起来”,这里的动起来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的“动”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思维上的活动,表现出来就是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给学生提供时间,让学生去进行“静思默想”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表面的课堂“热闹”了。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静思默想,让学生探究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会对文章的主要思想进行深入理解,明确文章中的两位母亲主要是指作者的身生母亲和祖国。
学生通过静思默想,会对文章形成系统的认识,构建知识结构,明确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着同样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种情感只有通过学生的静思和默想才能够体会,融入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谊。如果没有探究,学生是不会感受到作者的心潮腾涌和澎湃的。通过学生的静思默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可以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在无声中变得活跃,为学生接下来实现课堂活跃气氛奠定了基础,让学生的智慧火花迸发出来。
二、以“静思默想”来创设学生学习情境,陶冶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来逐渐地掌握知识。教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获得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获得学习享受。面对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静思默想”的方式来让学生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八十多头战象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地冲向敌人……日寇们鬼哭狼嚎,丢盔弃甲。并鼓励学生思考:谁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战象?村民们怎样对待它的?你想到了什么?嘎羧舍得离开村民吗?教师的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融入到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静思默想会走进情境中,体验并感悟文章的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人们对大象的敬仰之情。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潜能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加和发挥。
三、以“静思默想”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发想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静思默想”可以促进学生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去想象和发挥,并且联想到相关的知识。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的静思默想是在为之后的积极讨论打基础,使“热烈”与“沉默”二者有机结合,张弛有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时候,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会感受到文章是围绕着“神圣”来讲诉的。在这个关键词的带领下以及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会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文章前三段是中邪这片土地是神圣的;4-8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最后三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升华了主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能够围绕着文章的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会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进行探究和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实现学生对于文章知识和内容的理解。
总之,课堂上的“静思默想”表面看上去是学生的一种静态的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大脑是非常活跃的,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动”“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的静思默想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的积极活跃,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地位;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丰富多彩且充满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结构性以及系统性地组织语文知识,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体系。而儿童文学是依照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教育需求而进行研究创作的作品,深受儿童喜爱。儿童文学不仅有利于进行儿童素质教学,还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有着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的占有率较高,是整个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八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与儿童文学相应的内容,许多较为经典的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均能找到相应的内容版本。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大幅度地与儿童文学相接触。
二、儿童文学丰富了学生的课后阅读
除语文教材之外,与语文教学相关联的小学课后读物中,通常也含有大部分的儿童文学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的环节,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及延伸。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目标,必由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共同完成。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丰富知识积累、扩宽视野以及提升语文读写能力。儿童文学占据了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三分之二,因其内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接近儿童的生活,在语言文字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较为浅易,儿童能够轻易理解以及接受其内容,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儿童文学就在其中扮演了主要内容。
三、儿童文学为语文课后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
语文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听说读写等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儿童文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材料。例如:可利用内容中浅易的儿歌、古诗以及散文等,开展朗诵活动;内容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可用于儿童故事会的开展。除此之外,儿童文学中优秀的文章还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练习写作的有力范本。根据儿童文学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
儿童文学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较为相符,教师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儿童文学能够对小学生的心理、思想以及性格爱好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所有的问题,并且根据了解制定出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案,进而对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提高。
五、儿童文学能够提升教师的涵养
语文老师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对内容分析以及鉴赏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才能准确地利用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能从儿童文学中学习以及掌握相关的儿童语言,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感染力。
六、儿童文学能够促进小学生的人格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性格积极向上的任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以及模仿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情商的培养,还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良好习惯的有效养成。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中包含的不良形象的人物,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帮助小学生分辨是非对错,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七、儿童文学能够有效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内容所描绘的多种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等,能够引发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对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小学阶段的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小学生自身智力有力的催化剂。
八、儿童文学能够拓宽小学生生的知识空间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中之意就说明了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不仅不可小觑,更不能忽视,尤其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朗读的作用更是重要。本文主要从朗读的必要性及作用上阐述一下语文教学的心得,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必要性;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所以,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是最重要的。
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朱熹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其字里行间的意义、气韵、节奏,进而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德国语言天才希泊来,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一种外语,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来,朗读对应用型语言类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也很有必要性的一种手段。
朗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声读,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有利于开发右脑。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正确处理文中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地朗读几个语气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知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及写作水平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朗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通过朗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三、朗读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会提高其它学科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解题时如果大声读题,效果一定会更好。而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大声朗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四、朗读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性格及价值观
性格内向者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往往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养成爱表达的习惯,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另外,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资源;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1, 2]。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果能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与学中的突出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基石,小学生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正处于蓬勃成长的阶段。小学阶段能否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今后学习成绩的好坏,更是关系到其走向社会后对知识的吸取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基于这些能力之上的其他能力的提高。没有良好的语文教育就几乎不可能要在其它方面的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像我们解答一道数学题,如果题干文字的意思都搞不懂,那么如何正确解答呢?对此,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可见学号语文课程是何等的重要,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笔者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在当今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及教师的课题教学方式仍然以单纯板书讲解为主。板书讲解方式具有诸多优点。教师编写变讲,其教学推进速度较慢,有利于流出消化时间以便于是学生们对知识加以理解吸收。然而,其不利的方面也很明显,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动性差、难于将课文知识及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高效理解和吸收。
(二)学生可利用的资料较少、拓展学习受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马上全部消化,需要一个巩固和拓展的过程。然而,由当前情况来看,这个过程较为缺乏。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可用资料较少。即便有一下资料,也是习题册、模拟试卷之类的居多,无法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利用不好的情况下往往反而成为了学生们的负担。因而,如何丰富学生们可利用的课外资料数量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是使学生们巩固好课题所学知识、拓展学习效果的重要问题。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经遍布于各个角落,成为了各行业各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共享资源,在各级各类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同样,这种新兴资源也正在走入小学语文的课堂。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该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谈一下自身的认识:
(一)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当今很多小学资源网站上都提供了大量题材图片、音乐等教学素材、教案以及教学文摘等优秀资源。教师可将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将其穿插运用到课堂日常教学环节中,利用幻灯仪、计算机投影等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3],将课文的内容及背景知识静动态地呈现到学生面前,更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网络资源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针对学生课外资料缺乏、不利于巩固和拓展知识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习效果。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4]上提供的“音像素材”资源以及“课外练习”等资源均可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富余感情且融洽贴题的背景音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枯燥的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巩固和扩展课题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师进福.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 2013, (12): 192-193.
[2] 张泓平, 刘平.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09, (36): 60-61.
新课程 小学语文 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A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19-0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1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1预习习惯的培养。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1.2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1.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2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
3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更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兴趣;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联系实际;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以及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而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源自于他们心底内部的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课文背景、搜集整理资料并摘抄知识要点。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有些或是学生从没有见过的。为此,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准备,提前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细致整理,初步掌握,并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2.查问生字、生词。通过查阅字典,或问别人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3.分步朗读。(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带着问题读书。“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反复朗读、品味。(4)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尝试去解决课后的思考题,从中可以了解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三)注重学生质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三、联系实际,让语文走进生活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把语文和生活常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喜欢上学习,上课也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便会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并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用爱与赞美去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雍也[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