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23-07-24 17:0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82-0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课改的实施的和普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课前的导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语文教师的课前导入与所授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二是初中语文教师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总是对学生缺乏自信,一些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其实在课文中都已经明确地做了了注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却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这不但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的疲劳,分散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注意力。

2、初中课堂知识量大、讲解多、课堂节奏快,学生无法适应。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施加于学生,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喘不过气,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师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争分夺秒地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吸收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是筋疲力尽。

3、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做出了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运用了合作学习和小组探讨学习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4、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了一般知识的传授课。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精华,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被学生“无情”地丢在了一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让学生咬文嚼字,将文学作品的美破坏地惨不忍睹。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个性和实践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所能够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多,课后的作业批改任务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语文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为语文教师节省出提高自我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节省出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思考教学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1、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类型多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一些语文教师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这种教学目标含糊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目标是否达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该讲的和不该讲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得。

2、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自己和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低姿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地弱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交换位置,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课堂应该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舞台,仅仅让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学生也是倾听和倾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语文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巧妙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自己推敲和揣摩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反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语文课堂的提问都是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等,这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提问。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将学生带入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欲望的问题。但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质量,不能只追求问题的数量,少而精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柴艳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博客;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搭建博客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丰富语文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分两部分讨论了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博客与初中语文的关联

博客与初中语文的三个关联可以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博客提供了前提条件。首先,博客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是能够写作。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表达身边的事和物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博客来积累词汇和语句,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其次,博客和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互动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通过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模拟等手段来实现,而博客是通过留言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将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后,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记录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和写日记的方式来锻炼文笔和字体,博客则是通过手机来记录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生活,其实这也就是现代化日记本的表现。

二、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立班级博客,提供教学活动新平台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建立班级博客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研究平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互联网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发挥博客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做好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的管理和更新工作。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博客为学生布置拓展阅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指导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分享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意见通过博客反映出来。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博文的形式分享出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到一些具有吸引性的素材,插入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及时更新动态,达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目的。针对学生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将其分享出来供同学欣赏,充分认可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 搭建特色博客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初中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搭建特色的博客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平台中,学生能真实地分享日常琐事、旅游感想、日常见闻等,切实提高学生分享和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博客中单独聊天的功能,可以为教师及时解决困惑提供了保障,也避免了学生面子问题。针对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博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在此进行跟帖或评论,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所存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博客信息泛滥的现实,正确选择博客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评论和留言,帮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博客这一虚拟产物。

3. 建立创作博客,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博客即时分享的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评审博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借助博客,教师可以将优秀写作文章公布出来,家长也能够通过博客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搜集创作材料、琢磨创作路径和方法的意识,也可以搭建一条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在这一平台中也可以准确的掌握到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耐心交流。当然,家长也应该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造成对子女的内心伤害。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学生开通和使用博客,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成为博友。通过浏览博客使用记录,家长要适当对过度“迷恋”博客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使用博客来学习语文。

三、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博客的优势,充分借鉴将博客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全面认识到博客运用的价值与意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博客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红卫.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1).

[2] 董 羽.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李 香.浅议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5).

[4] 崔 娜.博客小世界作大天地――初中作文教学中“成长博客”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4(6).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小组针对某个话题进行合作的学习,实现了对于课堂教学不良状况的有效扭转,不仅推动了显著的语文教学成果的呈现,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因此,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推广及优化运用。

一、优化小组成员分配工作

初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要为合作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组基础,即保证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能够实现在某方面学习的知识基础的互补,并确保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搭配适中,同时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中实现和谐地共同进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地推动小组成员分配的优化。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以学生意愿为主导,推动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比如男女同学之间的合作、优生与差生的搭配、善于交流与沉默寡言的学生的交叉等等,以推动学生针对某方面知识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以七年级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擅长查找资料、善于分析文章主体结构、喜欢探寻文章的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结合写作背景、其他诗篇、情感蕴含、结构承接等对《黄河颂》进行合作的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来组建多样化的小组,比如,擅长古诗词、现代诗词、现代散文、抒情文等方面知识学习的不同学生组建成小组,来对某方面进行学习。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小组从古诗词解读、现代诗词转译、散文改写、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解读这首词,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导向作用来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保证所有小组及成员都能够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困惑的突破。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分配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也要从大方向上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引,使学生的学习被限定在适当的范围中。以鲁迅《社戏》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在开展讨论之前为学生设置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社戏的语义解读及蕴含意义”“文章具体的脉络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并为他们设置小组之间固定时间内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努力地针对这篇文章展开合作的研究与学习。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为小组学生设疑,并帮助他们破疑,以具有挑战性、开拓性、提升性的问题,潜在地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语文学习的提升。以柳宗元《黔之驴》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与他们共同进行交流,并随意地在交流中提出“文章中究竟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词语在现代都有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能不能为不同的变化进行归类”等,“古文中用得多的‘去’字都有哪些含义”等,然后就学生难以想到的地方适当地以古文词句加以提醒,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利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极大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僵化死板性,还能够有效地推动不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要努力地探索多样化的途径,推动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东云.浅谈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任艳茹.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4).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参与 有效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学日益关注到课程的内涵,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忠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是分析新课标下课堂情况的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充分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全面培B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素养,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参与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初中阶段学生个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在初中解读,学生的年龄还普遍偏小,但已经进入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初中生,对于事物的思考与认知都更近了一步,也正因为这种发展,使学生面对课堂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相较于小学阶段,他们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读懂教材中的每一个句子,能够对文章的大意做出简单的判断。但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他们又会犹豫,无法判断自己知识是否准确,加之初中阶段教学内容本身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学生会产生困惑。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率降低的首要因素,而这种情况在一些性格内向、心思细密等的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二)处于改革时期的不稳定性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已经不是需要而是必须。但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却并没有给予学生自信,没有教学生如何参与,甚至于教师本身也缺乏这个自信。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一方面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在学生及家长的观念中,教师课堂教学“权威性”并没有消失,在短时间内业不会消失,这也恰好促成了学生的“胆怯”心理。正是师生之间这种复杂的情绪,阻碍了学生对课堂的进一步参与。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分析

(一)为学生萦造参与课堂的氛围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既有应用性又有人文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充分展示。初中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对于外界环境处于一种探索与抵触并存的阶段,既好奇又胆怯,是一种有节制的探索。而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人只有在轻松、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才能彻底的放开自己,充分表达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使学生感受课堂的和谐民主,才能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出来。

在课堂氛围营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语言的优势,将自己对于教学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关爱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构成影响。在课程开战之前的课余时间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与学生交心,使学生放松。这些都是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的重要因素。

(二)丰富课堂表达形式

丰富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手段。丰富的课堂表达,能够不时为课堂教学带来惊喜,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观察并搜集学生的喜好,并引入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课堂表达形式,还有赖于对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尝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概括形容为“参与式教学”,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教学内涵是一致的,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悖离,而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及时转化教学思路。以学定教,更具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任务式教学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是丰富课堂教学,更是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形式。

(三)积极引导,巧妙设问

学生参与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许多学生不肯参与到课堂中,是因为缺乏参与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以鼓励为主,避免不必要的批评,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参与到学习中。其次,是要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盲目的,他们往往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阅读,却很难做到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的思考。这些问题需要对学生具有启示意义,并且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对于不同类型、学习程度的学生,也要能够制定不同的问题等,设问是一门艺术。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而言,提高学生的参与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的,学生的自信正来源于能力的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面对阅读教学,教学生如何判断文体、分析篇章结构,自主查阅作家生平等相关资料,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寓于生活中的,学生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思路进行点拨,就会产生多方面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交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的思想观点等得到阐释,最终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三、结语

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参与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一个更长期观察,参与能力也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养成,毕竟,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而课堂的时间实在太过有限,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框住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等,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新课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玉军.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05).

[2]宋瑞玲.学生有效参与和教师角色定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第6篇

关键词:人格魅力;兴趣;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当今时代的迅速发展,电子科技的蓬勃兴起,还有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依旧循规蹈矩参考前辈的观点和道路,从头到尾参照书本上的死知识,令教学质量不高,自身受到批评而不得解,令学生在听了他们的课之后觉得无比乏味,从而放弃语文这门学科。本文针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吸引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兴趣方面十分合适。如何才能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学科上找到自己的吸引点,从此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深深被这门学科所吸引,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也知道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了解几乎没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从头抓起,可以给学生在课上推荐一些比较有兴趣的文学故事书、期刊,让他们课下的时候来阅读,也可以定期挑选几节课让他们把书带到课堂上来阅读,之后让他们读过书之后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这本书或者小故事的见解和想法,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的汉字文化,让他们对于汉字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些方法的利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离文学、离语文这门学科近一点,从此让他们被这门学科所吸引,产生兴趣,爱上语文。

二、提高和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是一个社会地位极高的职业,从评价一个教师的内外气质、自身修养,到评价一个教师的授课方法、待人接物都可以从进一步反映出他的做人和做事态度,进而延伸到他所教授的学生会有一个怎样的素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师长、学生的模范,总是会经意或者不经意间影响到他的学生,所以,学生总是喜欢学习他老师的讲课方法、做事方法甚至是说话和穿衣习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你总是以呆板严肃且有条不紊的方法进行教学,你就会与你的学生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会认为你很不好接近,不近人情,所以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不愿意听你所教授的语文课。但是如果你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生展现出举止大方,活泼开朗,诙谐幽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多思考,与他们从开始就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困惑与他们成为朋友,那可想而知你就会是他们愿意沟通的朋友。所以从这两种情况看来,就会想起父母在问自己的孩子:“你喜欢上什么课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回答,他们只是因为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才会喜欢上这门课。作为一个教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极大地发展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你的人格魅力吸引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创新

语文教师上课的普遍方法就是找几个学生起来读个课文,之后照着书解释一下段意,在黑板上写上点板书,45分钟的课也就差不多结束了,周而复始。可想而知,传承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孩子思维极其活跃,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不起来他们一点好奇心,怎么能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得出来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承原来教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以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配乐,之后由教师朗诵这首词,也可以在多媒体中配以动画,再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更能由此吸引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于语文这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都密切相关的学科,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这门学科,了解语言文化,不仅是我们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把汉语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共同努力,让语言之帆远航。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遭遇这样的痛苦和困惑: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针对性或有序性。怎样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增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士所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写作 教学 评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了他的语文水平。目前,初中语文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作文教材,但是由于老师的经验有限,往往很难驾驭教材,作文的实际教学效率也不尽人意。因此,注重语文教学,增加学生作文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只有兴趣浓厚,学生才有可能在这个方面取得一定的造诣。而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写作兴趣方面,有关教师与专家的做法与观点也非常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阳春白雪式的,有下里巴人式的,不一而足。在这里,笔者想向各位强调一下,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设计作文题目,本身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当前,初中作文多数以命题作文为主,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试卷所给命题进行多种方式的加工,拟出一个极富个性,又能够准确把握命题主题的题目来。对于增加文章的色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譬如以“意见”这个话题为例,如果学生只是平铺直叙,介绍自己接受了哪个人的意见,结果取得何种有限的结果,这一类的构思显然非常老套,没有任何新鲜感。如果这时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反弹琵琶,拟一个“良药何必要苦口”的题目,一下子就可以抓住老师或者读者的心,还给自己构思文章的特色提供了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很有好处的。

二、指导积累,自主写作

只有让学生从被动写作转变到自主写作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把学生领上正轨。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为学生创造外界信息输入的需求,可以采用各种丰富的活动来激发。例如:每课一讲、每周随笔、校园广播、美文大家晒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没有素材怎能上场,于是就指导学生学会有意思地去积累。关注生活,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注意收集网络信息,当学生的信息输入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自然有一种表达、输出地欲望。这时候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积极为学生的这种欲望创造自主表达的机会,千万不要给太多框框条条,束缚了他们的表达,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重要环节。

三、关于作文的评讲

做好作文的评讲工作是抓好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明白评讲的要求:⑴抓重点,针对此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做详细地评讲;⑵抓主要毛病,选择全班都存在的毛病与不足从重到轻排序,然后对严重的问题作重点突破;⑶多褒少贬,对学生的作文要努力挖掘其闪光的东西,有时对其闪光之处不防作适当的夸大性处理,使学生充满自信,不再对作文充满恐惧与厌恶,尤其对作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即使是一句通顺的话、一个恰当的词语,老师都不妨充分肯定,使他们渴求被肯定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对于文也产生几分好感;⑷授之以“渔”,作文评讲不仅要力挖病因而且要对症下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帮助其找出问题所在,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教师明白了作文评讲要求,还要掌握适当的评讲方法,才能不让作文评讲事倍功半。⑴自评法。让写作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全班对作文的设想、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简单的自我估评,老师及其他同学参与评析;⑵组评法。分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此次作文的优劣并提出改进措施,老师在旁指导;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总结;⑶例评法。教师利用投影、录像、刊物、竞赛等手段,以学生作文为例,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评讲,并以此生发,联系其他学生的作文,做到触类旁通。

总而言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8篇

关键词:创新 课堂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

一、创新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开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为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创新提问技巧,拓宽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老师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谁能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等,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组织、激励学生成立学习讨论小组,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创新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更辽远的视野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小学 衔接 共性 差异 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47-01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保证课前预习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狠抓课前预习。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说写结合;综合性学习;新思路;创新

在新课标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被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做到说写结合,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思路,开展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与同仁们商洽。

一、说写结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别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说写结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口语交际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其语文能力,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变得的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说写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因而应当予以重视。而且,说写结合还有利于促进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因而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综合性学习新思路

(一)因材施教,有序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个体性,所以要因材施教,有序进行综合性学习。当然,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必须先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专题,选定好专题后,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快速进入角色进行综合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学习指导。举例来说,有些学生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很困难,认为万事开头难,心里虽然树立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对于综合性学习不知从何处开展,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加以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有的学生存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希望立竿见影,在短时间内就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综合性学习缺乏耐心和坚持的毅力,这时教师应当发挥指导者的作用,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摆正学习心态,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二)拓展说写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标首次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诠释,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说写结合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因而,在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拓展说写结合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可以突破教材的束缚,开阔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把握说写结合的方式,促进综合性学习

一般而言,说写结合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结合,另一种为隐性结合。前一种主要以短期的随学随用的结合方式为主。举例来说,在学生学习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型以后,教师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一句型进行模仿造句,并随即通过口头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形成浅层次知识迁移。后一种主要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结合方式为主。主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重视说写结合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

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说写结合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就语文的五大板块而言,每一板块都非常重要,都必须予以重视,因为每一板块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优化,都影响着语文学习整体的优化,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说写结合的优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还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践行综合性学习

意识能够指导人的行为,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会更加自主地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去,继而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去,积极践行综合性学习。学习目标也分短期的学习目标和长期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树立学习目标。此外,语文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说写结合有利于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而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要从创新综合性学习思路开始。至于如何创新综合性学习新思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因材施教,有序进行综合性学习。其次,拓展说写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再次,把握说写结合的方式,促进综合性学习。然后,重视说写结合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最后,树立明确的目标,践行综合性学习。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创新综合性学习新思路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爱国.说写结合教学策略摭谈[J].语文学习,2013(7):121-125

[2]魏烨.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2(10):15-16

[3]谢福海.论初中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J].学周刊,2012(9):164

第11篇

初中语文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策略所谓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把语文课本当做学习探究的内容,积极拓展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空间,从多个渠道以及多个角度去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的创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学习方式。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使得教材的信息容量得以扩充,也记载了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有学生自主思考的痕迹,保留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内容同时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教师是跟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学习者,在课前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查看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在批注学生搜集的资料的同时,跟学生一起商讨与合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主要是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预计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选择课堂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者,要对学生后期提交的学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和资料的收集,并对学生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一)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预习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要教会他们预习”,“在上课之前,学生一定要学会预习”,“要把预习工作当做是学生必须要做的工作。”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就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把统一编制的学案发给学生,在学案中记载了预习导学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意思,找出疑难的词句进行疏通,还要给课文中的句段写法做批注。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自主探究性预习,能够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归纳课文,学习里面的生词生句子,找出关键性词语,并对课文进行勾画批注来对语文进行相对有效的探究。学生在自主预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案中的一些习题来对自主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记录弄不明白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课堂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小组自主合作研讨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课堂上的合作研讨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案中存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学案中的综合问题进行讨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会学生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教学大纲的一个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发扬了民主精神的基础上,教师不能只在一旁观看,要尽可能的参与其中,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让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流于形式,不能出现分割课堂的现象,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假如没有合作的氛围,分组探讨就毫无意义,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小组合作探讨变成了形式主义。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小组分组学习中,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案先提出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寻求合作,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还要适度,这是学案式探究是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再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请你思考在你印象中老师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然后用你能想到的一个词语描述出来。”这个引导性质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总结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习语比较多。这样的以学案为依据进行技巧性的点拨,引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教师在点、学案在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巩固训练

在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堂达标训练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是个人训练、小组互练或者限时检测等。不管是选择哪一种课堂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教师在一边巡视,学生在练习结束之后,可以相互交流答案,也可以让教师出示相关答案,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和总结。依照老师在课堂中收集的具体的反馈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概括,进行知识的梳理,让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学习方法,从原来的“学会”变成现在的“会学”。学生要对课堂上学习的那些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消化和整理,在学案上写出思路,递交老师,从而提高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2,(35).

第12篇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