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4 17:0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

从属性上看,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意识范畴,所面对的都是意识领域的问题,只不过心理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以及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更多的侧重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德性的发展,两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

2.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相互衔接

心理教育通过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

3.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心理水平形成经历趋同

学生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其所经历的历程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等共同参与及协同参与所形成的结果,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实现,最终要以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人格完善为基础。人格的养成是以德性为核心,德性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健康的人格为基础。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相类似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用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解释教育与个体成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要走在个体发展的前面,最佳的教育时机就是在个体即将成熟而尚未成熟之时。同样,无论对心理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都必然遵循着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心理教育的实施同样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遵循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智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逐步地实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将尊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理解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步性,同时把学生内在的发展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两者有效的进行都需要依据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优势,共同缔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该不断地突破创新,紧随时代步伐,融入新的内容,心理教育的结合既是时展的结果,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教育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利用心理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心理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心理教育则关注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如何发挥人人潜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学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学会职业选择、职业设计等。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教育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与延伸,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人格完善。

3.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第3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针对学生个体的自身特点,积极引导教育,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大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缓解压力 培养习惯 树立人生观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dea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deaf students' ideological trends,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a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lleviate cultivating the deaf students' good work habits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in detail elaborated new period to class management in school for the deaf in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Mental health Relieve pressure Cultivate the habit of Establish the view of life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66-01

目前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聋哑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聋哑学生在校小偷、小拿;迷恋上网;早恋、出走;这些残疾学生走上社会后,不是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而是伙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漠视法律,参与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越货的勾当,最终走向不归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一大败笔,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难道这就可以否定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一切吗?不能,但这些现象却能在我们头上敲响警钟,告诉我们失误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说明我们在对聋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疏忽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控学生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中悄然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心理咨询。人们的身体有病会去医院对症下药,根治病痛,心理有“病”也会前往咨询心理医师,根除“病魔”。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依附在对聋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聋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而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工作而单列,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假若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增加新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的班主任老师就完全可以利用有效时间发挥聋生的主体性,对聋生进行个别化教育,让学生从片面的“听话”受教转化为多方位的敢“说”、愿“说”、乐“说”出他们的想法,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中来。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能从学生的自述中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能给他们以参考建议,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初步进行一个预测调控。如当学生告诉老师,他(她)以后想靠学一门技术自食其力,那么老师就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帮助,适当的建议他(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力更生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坚定信念,不至于耐性不足、头脑发热,做事怕苦怕累,少走许多弯路。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师生感情

聋生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他们在家无法与父母亲人准确交流,在社会上也与外人无法正常交流,这种“想听”、“想说”又达不到目的的痛苦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能理解的。与人正常交流是他们极为渴望的事情,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就更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要让他们认为我们是健全人,与他们是不同的人,是有“隔阂”的人。我们要打破这种“隔阂”,满足他们渴望交流的愿望。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不深,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那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是采取配合不够或是不配合的态度,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很不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是很难开展下去。反之,如果,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师通过经常与聋生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不把他们当“聋哑人”来看待,他们会从心底里尊敬和爱戴教师,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加深师生感情,聋生便会以最佳心态来投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说教”,愿意配合老师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缓解残疾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当今的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激烈,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很脆弱,聋生也不例外,同样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烦恼问题,有着许多的心理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等等,而他们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再加上他们经常受到电视、网络、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与影响,势必会难辩黑白、是非不分,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自卑、自闭、自残、猜忌、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使他们面对一点点小事就不堪其压,爆发出来甚至走向极端。而我们平常对他们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简单,浮于表面,未能提前预防也不能及时处理,难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聋生的各种偷盗、早恋、上网、出走等问题常令我们班主任教师头疼万分,假如我们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在问题未发生之前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或是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准确的帮他们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性,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放下老师的高姿态和他们平等相处,开导他们,恐怕上面所提及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聋生“接受” 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聋生”这一名称,注定了他们要受到家庭、他人乃至社会的同情与关注,在有些方面给以“特殊”的照顾。很多时候家中父母亲人的溺爱,社会上的各种捐赠,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一种“应该”得到的殊荣。如若不,则就成了“不应该”。他们也因此养成了懒惰、怕苦怕累,只想接受而不愿付出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致走上社会后只求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而不想自食其力,最终走上违法犯纪的不归路。目前,越来越多的聋哑人犯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聋校教育工作者的反省。聋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接受”观念的正确形成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改变劳动观念,明白“不劳而获”是不可能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而在思想上端正“接受”态度,在行为上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务实、肯干、不怕困难的良好劳动习惯。

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健全聋生人格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很大一个程度上说明了聋生的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变易性大、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学好难,学坏易”。聋生这种极易受到他们家庭、社会中不良因素影响,从而把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到学校中来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片面、主观地看待问题,使他们偏激的看待人生,没有树立起正确而又科学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

假如把聋生比喻成残缺的花朵,我们聋校教师就要为他们嫁接新枝,让他们能冲破严冬,顺利开花;假如聋生的心路历程曲折迂回,困难重重,我们就应无私奉献,默默守候,为他们启迪、导航,让他们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

基于聋生的生理缺陷,我们聋校班主任更应当在他们处于逆境的漂泊中引导他们起航,乘风破浪,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将来能自力更生,成为国家、社会上的有用人才,真正做到“残而不废”,自强不息,回归到主流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 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

[2]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3] 季卫东,李宁等:《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4期.

[4]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5篇

中职学生是我国高中学生中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中考的失利,他们在父母、老师的心目中不是读书的材料,被划入了另类。虽然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但仍然存在种种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习焦虑问题。

虽然没有普通高中学生那样的学习压力,但厌学仍然是目前中职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造成他们心理上有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更多的负疚感。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部分中职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而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使得当代教育局势紧张,才使得我国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由此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让高校学生喘不过气,学生的扭曲心理更是让高校内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可见,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刻不容缓。为了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1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当今时期,社会变更日新月异,虽然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但其心理上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发展,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主要强调在不破坏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并且这一理念需要深入贯彻到每一位教育者中。对于辅导员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至关重要的M成部分之一,需要其在育人过程中秉着“以人为本”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学生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如此一来,便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2有利于辅导员各类角色的转换

在高校内,与学生交往最频繁、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便是辅导员,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承担了三类角色,分别是服务者、传播者以及管理者,其中服务者指的是辅导员需要为学生在校园内可能遇到的成长性的问题服务;传播者指的是辅导员在教授《形势与政策》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重要的时事新闻;管理者指的是辅导员既要处理好日常事务性工作,又要对班级进行综合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众所周知,评判现代化人才的标准早已不是仅凭智慧即可,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无论扮演服务者、传播者以及管理者中的那一项角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应当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辅导员只有通过三类角色的不停转换,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全方位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融的方式,此方式不但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方式,还能够提高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把握。辅导员在对高校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认知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与行为特征,并且对其心理承受能力、情感生活经历及人际关系处理做出大致的了解,在这种前提下,辅导员便能够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干预和疏导,帮助学生正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促进其智力发育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发展,并最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强化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是提升心理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辅导员应当自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在充分掌握管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扩充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储备,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最短的时间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选拔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让其代替自身去与同学深入沟通,对于有心理疑惑的学生,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疏导。

2.3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

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也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班会上,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提出各自的心理困惑,通过班级成员共同解答彻底消除此类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心理问题远离当代高校学生,我国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提高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度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红,庄蕾.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08):109-110.

[2]饶玲,吕罗伊莎.浅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4(11):139-140.

[3]单琳琳.格的引领者,心灵的净化师――探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6,18(06):168.

第7篇

高职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身心发展也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加之部分学生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及感情波折痛苦等原因,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因此,对这些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我们这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1、讲究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

很多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敏感,脆弱,而且他们认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是失败者,却又不愿意承认,因而普遍缺乏自信,或者觉得问题总在别人身上存在,盲目自信。因此在谈话时我很注意方法,考虑他们的感受。与他们谈话过后,我会让他们回去都做一件事――把自己的优缺点列出一张单子下次辅导带来,如果不愿意当面交流也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避免尴尬。等我再找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列在单子上的优点要比缺点多很多,对我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多优点;对于缺点,他们表示要慢慢改掉,不断完善自我。

2、巧用心理暗示建立自信,促使认知改变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人带来喜悦和信心,消极的心理暗示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它是一柄“双刃剑”,但是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接触中,我不断对他们的变化进行鼓励,并根据他们列出的优点,支持并指导她们参加学校的各类各项活动。如根据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的特点,有意识让她成功地组织了几次活动,老师和同学的赞许,使她的自信心得以树立,注意力也成功地得到了转移,对于学习和班级工作重视了起来,再也没有缺课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这在另一位学生的身上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了解到这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坎坷后,我有意识给他在学生中管理学生的机会并让同学积极支持他的行动,让他自己体会大家对他的信任和肯定,渐渐的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由以往的剑拔弩张逐渐过渡到心平气和、友善真诚,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下,他逐渐转变了态度。

3、全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代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上丰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和人际关系上的烦恼,学生亦然,成年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而高职学生则脆弱而茫然,容易走极端。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自主性,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的夯实,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具有盲目性的倾向。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不高,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记忆策略等缺乏,学习习惯不良,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学习信心由此发生动摇,心理压力也因此而产生。面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有的有厌学情绪等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敏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当他们有了烦恼,产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之后,平等真诚的交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还应努力做到用适度的表扬和批评,用积极的暗示,来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要尽量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发挥才智,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要多充实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来自社会和学校、家庭的压力更大,他们既不像高校学生那样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又受到本身自我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所困扰,这些学生更需要心理疏导,也更加需要老师的耐心和信心;同时,要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还需整个学校、社会充分重视,形成合力,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做好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大学生

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辅导员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对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一步,如果能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因为大学生在此之前一直都在学校学习,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对外面的社会了解很少,不懂得在社会中如何生活。走进大学这个进环境,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所以心理上会感到恐惧,所以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引导他们逐渐由未成年的依赖心理状态到成年人的独立心理状态过渡,让他们顺利的度过此过渡阶段。

1.2 人生目标定位的需要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他们此前基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往往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幻想,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总而言之,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在学习上,在就业上没有针对性,往往是人云亦云,到头来总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1.3 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不像中小学阶段,是由老师的督导下被动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之间摆脱不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很多同学习惯依赖性学习,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产生厌恶感;大学的学习虽然以专业知识为主,但知识面非常广,各种知识面之间互相交错,很多知识超越了教材的范围,所以学生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比中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自主,广泛,所以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1.4 交友的需要

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接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呵护,很少关心别人,所以来到大学之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非常吃力。他们迫切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又缺乏交往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交友方面会出现各种障碍及心理问题。辅导员在此时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人,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上叫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几点:一是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学生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三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四是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

2.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人而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间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骄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的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3 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集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学生中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别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的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像马加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他们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困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 ,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辅导员的工作只是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第一线,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的通过自己或者学生信息员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信息。辅导员要善于在学生中建立广泛的信息传递网络,善于通过网站、论坛、电子信箱、QQ等途径拓展倾听学生心声的渠道,建立开放式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这时辅导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鉴别和反馈的工作内容,反映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敏感度。此外,辅导员还应积极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反应和通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整合学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其健康成长。■

第9篇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学生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1.2 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问题;对策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遗憾的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对此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面对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如果只依靠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只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健健康康地成长。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

当前,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片面抓文化课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少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教师上课拖堂,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导致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苦不堪言,出现厌学情绪。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有效遏制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很多教师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为了达到所谓的“高分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对考试学科“夯实吃透”,对课本知识反复讲、重点讲,唯恐学生忽略。担心学生掌握不牢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如当堂作业、课后作业、天天清作业、周周清作业、单元清作业等。考试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如一课一测、单元测、月考等。以上种种导致学生心力交瘁,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但很多教师未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致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2.教育观念陈旧,形式化倾向严重

首先,很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够,未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负责。但班主任往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有的学校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专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往往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与考核,一旦上级部门检查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被“束之高阁”。

3.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出现“问题孩子”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一带而过,认为孩子犯点错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也有不少家长自身文化知识欠缺,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未能及时发现,当然更谈不上重视和疏导。这样的情况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不健康心理暴露无遗。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的观念趋于多元化,甚至存在“读书无用论”“有钱才是硬道理”的不良思想。有的家长为了赚钱,不考虑自身形象,从事一些不正当职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问题孩子”逐年增加。这种情形,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调查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或者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临时拼凑成教材。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下载整理的资料也有其片面性,难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同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与体验,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三、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策略

1.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

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能,返校之后进行二次培训,带动身边的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充电,提升专业素养。或通过开展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以便教师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引导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反思总结,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2.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首先,规范办学行为,倡导素质教育。学校不能因为追求升学率而延长教学时间,也不能因为追求高分数而加大作业量。要取缔名目繁多的不必要的作业与考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为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学生不良情绪发泄室,建立学生档案,便于教师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

3.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效,学校必须创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少年宫等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进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要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闫建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8).

[2]石光磊.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1(09).

[3]邓林园,熊玥悦,张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第12篇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 心理健康 教育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1.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长期实践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教育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全体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差异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⑧保密性原则。

2 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班级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极为重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2.1 班主任要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班主任是了解学生信息的首位掌握者,老师要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首先教师要及时的跟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及时的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动态,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受一个班级或者刚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具有天生惧怕老师的特点,学生如果在学习等方面有问题时他们会把问题存在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而且即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学生数量大,班主任不可能全面的记住学生的心理,因此要及时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在工作中及时的了解具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进行具体的个性教育;最后教师要定期对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回访。班主任要定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回访,班主任要积极的对于已经辅导过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重点总结与分析,制定一定的措施,促进此方面的总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2 在学生的学习中穿插式的进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体系中的,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穿插式教育。首先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其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最后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 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容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公平的对全班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管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因此在整个班级中必然会有“优秀生”和“低差生”,而班主任的主要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要积极地引导“优秀生”帮扶“低差生”“低差生”向“优秀生”学习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地创建互尊互爱的班级学习品格。

2.4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可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悄悄话信箱”、“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作用,把黑板报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教育学生。

3 结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及时总结调控,经常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