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时间:2023-07-24 17:0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第1篇

[关键词]高品质产品 市场 创新 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074-01

一、高品质产品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水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现在正向多元化刚想发展,而高品质产品市场,正是这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所谓高品质产品,即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而在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在许多行业与企业中甚至排在了利润、设计、营销之后。以尽可能高的频率将产品(试用品)投入市场,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在后续升级版本的产品中予以改进,已经成为很多成功企业的熟练操作模式。一些企业会认为说,极低的价格出售,极新的创意设计,怎么可能有很高的质量。这就必然使一些用户会问,谁还关心质量?这就是高质量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困境。

质量究竟对一个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L.亚当斯说过,无论是近年来致力于重整制造业的美国,还是致力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中国,都必须审视质量的重要性,改变更快,更大,更便宜的消费品等商品从制造到销售再到消费的链条,让产品更具品质,唯有此才能保证不降低美国消费者生活质量、继续满足和提高中国消费者的体验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世界能源和环境崩溃。

二、高品质产品的市场调查以及分析

市场调查是调查研究数据支持的重要方法,对于高质量产品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市场调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第二类是根据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在这众多调查方法中,根据现有能力和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法和访问法。

针对被调查人群的作息时间不同,我们选择了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与访问。分别是晨练时间的公园,早高峰时间的车站,晚间的市场,及周末的商场。根据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四组。分别是30岁以下年龄段;30―45岁年龄段;45―60年龄段;及60岁以上年龄段。根据调查结果统计,30岁以下年龄段,有29%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优先选择高质量产品;有54%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高质量产品与低价位产品的性价比;也有17%的人会选择价位低的产品。在30―45岁年龄段,有41%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高质量产品,33%的人会在二者之间徘徊,而26%的人会选择购买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在45―60年龄段,有22%的人会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53%的人会在对比之后再做选择,而25%的人会选择价位低廉的商品;在60岁以上年龄段,有18%的人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39%的人会犹豫购买哪种,43%的人则表示会选择价位最低的。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品质商品不是没有市场,要想扩大高品质商品的市场,产品需要在性能、成本和价格等要素之间作出平衡。要让产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便利,追求尽可能高的适合度,要追求工艺的精良化。高品质产品应在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基础上带给其情绪上的愉悦,更要确定产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出类拔萃的高品质产品,才能让高品质产品彻底走入社会生活,才能进一步扩大高品质产品的市场。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到了产品质量的竞争,大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各种有代表性的实验室、产品检测中心相继成立,为提高中国产品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品质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给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同步推进的机会,并且我国已经跨越了经济起飞的基础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竞争格局仍是将品牌,品质和渠道,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必须要加速品牌的成长与壮大。

目前,我国高品质产品将有五大发展趋势。一、对用户体验和产品人性化的关注。二、注重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以及专利的申请,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规范。三、是强调对产品细节的关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从细节反应消费品味,反应对产品内涵的理解。四、企业更注重品质与品牌,而不是利润。真正好品牌的内涵便是品质、耐用、持续性发展的结晶;品质才是企业的生命。

四、是环保节能与安全。

从目前趋势看,高品质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要不断增强自主创造力、高端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生产高质量产品,成为深受世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和品牌,提高中国高质量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

第2篇

[关键词] 高质量 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

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1.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2.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1.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2.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第3篇

主持人:亚历山德拉・莫兹(Alessandra Molz)

2015年6月15-26日,UNESCO-UNEVOC组织召开了主题为“通过高质量的学徒制开展TVET”的网络会议。来自70个国家的229位TVET专家和实践者参加了会议,男性占62%,女性占38%。

此次会议倡议参会者探讨高质量的现代正式学徒制的特点,研究正式和非正式学徒制面临的挑战,并分析推动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青年失业率高和技能不匹配等经济社会环境,迫使利益相关者为了提高TVET质量而引进并改善学徒培训计划。此次会议的主持人是亚历山德拉・莫兹女士,她是工作场所学习和技能发展领域,尤其是学徒制和社会包容领域的研究员。

全球青年就业危机致使学徒制重新回到了国际政策议程。面对大量的失业青年和技能与资格水平不匹配的现实,很多国家希望通过引进学徒制作为解决青年失业和未来劳动力市场失衡问题的一个途径。而已经存在非正式和传统学徒制的国家,正在尽最大努力来升级和规范这些学徒计划,从而提高青年获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学徒制被定义为:“为了满足特定能力培养和工作流程的需要,将在职学习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其受法律管制,且必须签署囊括补偿报酬和标准社会保障计划的书面就业合同。在培训结束时进行正式的评估和认证。”

学徒制培训不同于培训、实习或类似安排,其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工作场所学习都采用学徒制形式。学徒制毕业生意味着掌握了工作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学徒可以被视为在学习的“员工”。该学习经历通常与校本培训交替进行,学员成功完成学徒培训后颁发有效证书。现代正式学徒制的目标是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并为学徒、培训公司和TVET体系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学徒制质量的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ILO)近期提出的,并受到UNESCO①和20国集团②的广泛支持。学徒制质量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和培训公司的安全标准。二是将学徒纳入社会保障计划,并给予工资或津贴。三是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旨在满足劳动力市场和年轻人对某一职业所需全部技能组合的需求。四是全国认可的证书质量:可支持毕业学徒在全国各地都能谋得一份类似学徒培训岗位的工作。五是利益相关者双赢局面的质量:培训公司受益于额外的劳动力,并且将学徒制作为一种招生策略;学徒变得擅长某一职业,且能获得薪资、有效证书和工作经验;培训学校从与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中受益;经济和社会从更富生产力的劳动力、更平衡的劳动力市场和更高的青年就业率中获得较大收益。

根据ILO近期研究结果,为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学徒制,需要充分发挥如下四个因素的作用: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和工会之间的社会对话,以明确有关学徒制实施的所有问题;二是明确各级行为主体的角色与职责;三是筹资机制,其推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成本分担,并保障财政支持的可用性;四是通过立法为各级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有效运作的结构或框架。

一般来说,已建立学徒制的国家,其青年失业率偏低③。其中,有些已建立学徒制的国家将其经济发展归因于具备高素质技能的劳动力带来了高生产力和高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的学徒培训计划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通过为在学习某一门手艺的学徒提供真实劳动力市场环境所需的相关工作经验,实现其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根据公司的技能需要开展培训;成为培训可迁移的复杂技能组合的有效方法,包括高技术职业所需的技能组合;将培训和工作机会相结合,并与薪资或津贴相关联;使公司中长期的员工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TVET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技能短缺和技能不匹配的情况。

20国集团(G20)2010年制定的“培训战略――为了强劲的、持续的和平稳的增长”引起了各国对学徒制重要性的关注。在2012年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G20会议上,各国劳动和就业部部长得出结论:各国应相互分享学徒制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经验,通过促进对话探索在G20成员国间确定共同原则的路径④。

近期已建立学徒培训计划的国家,以及希望升级非正式学徒制或引进学徒制的国家,越来越希望向具有悠久学徒制传统的国家学习经验。应该注意的是,从一个国家“出口”一个制度到另外一个国家经常会失败。因此,学徒制需要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做出调整。但所有的学徒制都有其共性,这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建立或升级学徒制的指导原则。探索这些学徒制的共性并分享各国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有意愿研究学徒制的专家,尤其是那些想要引进或升级现有学徒制培训计划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

目标

此次会议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参会者对学徒制培训特别是高质量学徒制培训计划的了解。此次会议制订了一个知识分享流程,方便参会者分享和讨论影响高质量学徒制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也为参会者分享遇到的问题、兴趣领域、研究领域,以及其个人、机构和国家的经验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会议研讨,参会者在会议具体目标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加深对学徒制的了解,尤其是对高质量的现代正式学徒制特点的了解;调查不同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学徒制将面临的挑战;分析发展高质量学徒制需要具备的条件;了解其他开放式问题和研究缺口。

范围

会议伊始,参会者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学徒制的兴趣领域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基于参会者在线讨论中表达的观点和在背景资料文件中呈现的问题,此次会议选取了如下十二个主要议题:一是学徒制的定义和质量保障;二是学徒制的创新和替代形式;三是学徒制的融资;四是对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测和鉴定;五是行业参与;六是学徒制课程开发;七是不完全的学徒培训,包括辍学和流失;八是记录工作经验和认可先前学习;九是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十是公司内部培训和培训者;十一是学徒制的架构和成功因素;十二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介绍(特别是“高质量学徒制”概念的提出)使参会者明确了学徒制的定义和学徒制培训的好处。目前ILO⑤、UNESCO⑥和其他国际组织⑦正在致力于推广高质量学徒制。

通过会议讨论,所有参会者都认识到了学徒制的好处。会议的重要论点之一是正式学徒制和非正式与传统学徒计划的差异。正式学徒制受法律管制,而非正式和传统学徒计划一般存在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中,并且在大型公司中经常与正式学徒制实践同时并存。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徒制仍面临很多共同问题。

议题一:学徒制的定义和质量保障

1.学徒制的定义

参会者普遍认可学徒制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在熟练掌握技能方面的效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培养和提升年轻人技能的潜力,以及帮助学徒获得工作经验的价值――使得学徒毕业即可就业。

参会者在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主要特征方面达成了一致。学徒制培训,无论是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无论是公司本位的或是公司与学校培训交替的,都能产生高质量的效果。而且,学徒制有潜力使培训体系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即在提高大量需要技能培训的年轻人的技能水平的同时,又能降低培训成本。而完全基于学校的TVET以相同的财政预算不可能为同样多的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此外,学徒制还能为毕业生带来相关的工作实践和专业知识技术。

但是,“学徒制必须包括基于学校的培训”的假设受到一些参会者的质疑。他们指出,几个世纪以来传统学徒制在没有校本培训互补的情况下一直在推动社会发展。

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参会者指出,在她的国家,两种学徒制形式同时并存:一是“双元培训”,即工作场所培训和学校培训交替进行;二是“学徒制计划”,即单纯在公司进行培训。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质量审计与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关系入手,分析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与高质量审计的冲突,找出在职审计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的相应对策。

市场的竞争、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审计事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一、高质量审计与高素质审计人才关系

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影响。脱钩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然而其外部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将影响高质量的审计工作:

首先,有些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极易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当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出现意见分歧时,容易发生购买审计意见行为。其次,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经济利益驱使其串通某些审计人员作弊,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再者,有些企业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只考虑审计费用,忽视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执业质量。最后,当会计市场供求失衡变为买方市场时,同行间无序、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就会变本加厉,行政干预的指定垄断,经济拉拢的佣金回扣日益泛滥,会计师事务所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所以,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的审计,其质量肯定要高于法制程度不高条件下的审计,而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在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更离不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与高审计质量的冲突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忙季人员严重不足,淡季人员又无所事事,因此,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忙季临时招聘试用或兼职人员的办法,这些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水平,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形象。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在职审计人员素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

1、 思想观念有误区。

没有树立“以质量取胜”的良好思想作风,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审计质量,偷工减时,片面认为只要项目做得多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利益;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让只接受过有限专业培训,缺乏执业经验的新手担当重任;为了不失去客户,对客户管理层过于宽容,过分信赖客户内部审计的工作;为了开拓业务,在对客户的经营业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接受委托,一旦客户管理层的诚信度不够,迟早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甚至会涉及官司。

2、业务水平不很高。

首先,知识面不宽。审计人员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掌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及部分常用的经济法规,对于较为特殊的行业的会计知识不太了解,真正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人很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国内知识较为丰富,国际准则及国际惯例等知识较为贫乏;对国际会计学界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动向等了解不多。最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从发展的眼光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不应只局限在年度审计业务上,更应该扩展到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方面。除了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

3、职业道德失水准。

会计师事务所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实施高质量审计带来的公众利益之上,听命于客户管理当局甚至有求必应;审计人员对非常熟悉或信任的客户不能保持适度的怀疑;当客户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以丧失职业道德为代价迎合客户;有些审计人员对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界限认识不清,不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了牟利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招揽客户,不仅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受到整个社会的质疑,而且严重威胁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全面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已呈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在职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有效提高,不再是几次短时间的培训、辅导,而是必须要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同行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会计师事务所应始终坚持“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要摆正和客户的关系,对客户做客观分析,项目要有取舍,对风险要做事前评估;从领导至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并把质量的考核与职务、工资、奖金挂钩;配备高素质审计人员,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专业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从精神面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管理水平、社交能力等诸多因素入手,构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2、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在人员聘用上,要严把进人素质关,全部要求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不仅注重学识、经验、业务水平,同样注重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要体现用人价值关,只有用足用好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出业绩、出效益。在人员培训上,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业务实践的锻炼;会计师事务所要真正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如上岗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及时全面地掌握必需的政策法规,执业规范、执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要求;不定期举办国际会计师讲座,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方法和风险意识;选拔一批人员到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定期召开人员经验交流会,对专业人员进行案例教育。在人员晋升上,搞好质量奖罚机制,让加薪、晋级与其审计项目的质量评分直接挂钩,质量分比重大于业务数量分。

3、营造诚信大环境。

第5篇

关键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的含义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问题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乔治・阿可洛夫(George A.Akerlof)1971年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时,即当产品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如何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过度竞争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通常用旧车市场作为“柠檬市场”的典型事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元。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柠檬”市场现象对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影响

信息不完备时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采用决策。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降低。因而加强与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柠檬”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表现为低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排挤高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根据柠檬市场理论,买方对产品的预期将会降低,结果使高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减少,而低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增加。低质量产品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曲线进一步下降和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的进一步上升,直到低质量产品全部售完为止。这时由于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产品完全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从现实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竞争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生产企业过多,垄断程度差,行业利润低,许多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退出壁垒高,企业和生产要素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使企业在较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长期持续,由此便诱导产生了“柠檬市场”。再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信息不对称对农牧民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农牧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另一方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的复杂性、异质性和选择性增强,农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提高。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市场组织程度底、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换中无法与交易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造成市场交易中的利益流失。

克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柠檬”市场的策略

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导致了市场失灵。在一个市场完全运转的理想世界里,消费者将能够在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与高质量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有些消费者会选择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支付较多的货币。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前不易确定一种产品的质量,因此导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价格下降,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由于大部分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即其固有的鲜活易腐、不耐储运的特点,当面临“柠檬”问题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突出,其利益损失也更加严重。解决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既有赖于变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赖于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正的”信号显示,以消除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培育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包括培育市场中间商和经纪人等。尽管这些中介组织本身并非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信号,但他们能够使市场信号得到强化和具体化。中间商和经纪人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鉴定和识别产品质量,通过以高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以低价格出售低质量产品建立信誉,他们的长期经营会使其获得鉴定与识别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专业知识以及守法经营的商誉,从而有助于改善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建立有效的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其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千千万万个小型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独闯市场,既无法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主体地位的获得,又加剧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发育和完善规模性农牧资源加工企业,从而减少农牧资源加工领域中分散过多的经营主体局面,以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壁垒。此外,尽快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对企业进行技术、经营方面的指导、帮助企业筹集转产资金等,这些都是降低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过度竞争态势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上来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及农牧民主要应强化其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方面。由信息经济学可知,要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导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低效问题,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号,这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有效纠正手段。

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资源及其加工品“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主要方式有:

推进产品品牌化策略。从广大农牧民来说,强化农牧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主要在于实施农牧产品品牌战略。品牌,简言之,是市场上消费者区分不同产品的标志。经由品牌战略所形成的农牧资源产品加工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一般为有营养、口感好、安全卫生、美观大方的农牧产品加工品。农牧资源产品品牌战略是农户、企业、政府的联合经济行动,它以高度的组织化为前提、信息化为基础,在“市场引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产品的产业优势,创出农业名牌产品。基地通过定单连接农户,分散的小农户不再单独面向广大的市场,把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换中解脱出来。在“定单农业”合同中农民在交换中达到法律保证,农民的收入也得以确保。因此,实施农牧资源产品品牌化策略,有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弱势地位。

对于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形成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都进行了高成本的投入。要保证投入的回报,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往往需要强化自身的信号显示,以区别于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品牌与注册商标有利于向消费者发出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正的”市场信息,使其与低劣“柠檬”产品相区别。我国传统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择商标时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应在商标中凸现出其高科技特征,以树立农牧资源加工产品的新形象。

产品策略。第一,产品包装。很多企业忽视产品包装的信息传递功能,只顾把包装做的漂亮或者新奇,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却忽略了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购买时,对于一些同质化的产品,关注的信息就转移到质量以外了,比如保质期,使用产品的注意事项等。所以要充分利用产品包装,把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标示其上,也许就是这样一点关键的信息,使消费者就能产生偏好。第二,产品售后服务承诺。高质量产品制造者可以通过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保修及假一赔二制度等)和注册商标制度来向消费者发出产品质量的正的市场信息,通过正的市场信息,使之与伪劣产品-“柠檬”产品相区别。

促销策略。第一,广告策略。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选择已知品牌的倾向性必然会大于无品牌产品,且一经使用,发现确实不错时,就会产生对该品牌的信任与依赖感,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因而,要破除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好也要常吆喝”的现代广告促销观,借助多种现代营销策划手段与媒体,使优质农牧资源加工品品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消费者的选择。第二,产品推介会、会。一种新产品上市时,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购买时就会有风险。企业应该利用新品推介会、会的机会,把新产品的特征介绍给消费者。其它如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都是“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有效方式。

标准化策略。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Robert S.Pindyck)曾说:“有时侯,一项生意要做出声誉是不可能的。例如,大多数公路旁餐车式饭店或汽车旅店的消费者只是在旅行时去一次或几次,因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做出声誉来。那么,这些饭店和旅馆如何对付‘柠檬’问题呢?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标准化。在你的家乡,你可能不愿意经常到麦当劳去吃饭。但是,当你在公路上行驶并想停下来吃午餐时,麦当劳看上去就更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麦当劳提供了一种标准化产品”。我国农牧资源加工品标准化工作极为滞后,这极大地制约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完善农牧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一种标准化产品,使有关产品的质量信息明确化、具体化是防止出现“柠檬”市场和制止企业间相互压价、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农牧资源加工品营养品质、体积重量、等级规格、卫生安全等标准化工作,使有关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成本,并制止过度竞争所致的假冒伪劣盛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屏,陆韶文.信息不对称下销售者信号传递的策略选择.企业经济,2002

2.吴恒.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商业研究,2002

3.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选择的意义是深远的。然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运用同样的会计准则能否产生可比的财务报告信息,依赖各国的审计准则、审计质量、监管机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支撑环境(Cooke and Wallace,1990;Doupnik and Salter,1995)。只有制定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的监管,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障会计准则趋同的实现。

一、公司治理中的会计

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股份公司分权与制衡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即公司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公司资产的管理,公司的管理者经营管理公司不拥有公司资产的所有权。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推动了会计准则的产生。作为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等,为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必然要求具有统一准则的会计报表。所以,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而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存在若干区别。随着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趋同化,也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OECD,1999)。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形成管理与控制体系。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等方面(冯根福,2001)。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面向内部用户(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面向外部用户(如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JoelSeligman,1993)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直接研究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的文献相对较少,大量研究文献都是借助会计信息披露来考证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大都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的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朱小平、程昔武,2006)。对于上述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证明,代表是Scarbroughet al.(1998),Carcello和Neal(2000),Joseph等(2002)。目前国内研究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上面。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并不是为了制衡而制衡,科学的公司决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应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实现外部治理的运作,从而实现从静态的治理结构到动态的治理运作的转变。

二、基于会计准则趋同的公司治理

IASB在2002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安然公司倒闭后对会计准则的部分批评意见是错误的,2002年报告的财务报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败的结果。许多企业的失败源于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分析师、监管者、投资银行和新闻记者的严重失误。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开始审视公司治理,尤如准则制定者关注公司倒闭事件背后的问题。由于IASB的管理权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会计报告对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IASB2002在年度报告中呼吁:在完善会计准则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加强公司治理同样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Jensen and Meckilon,1976),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财务会计充当信息提供、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充当信息监督管理的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另外,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透明性也要求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的要点是公开性、会计标准、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些要求都是针对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构成约束。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而且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的维护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实现,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声明中SEC提出了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就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必须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须充分揭示信息。1998年FASB了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也提出了构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看法。每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做到: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一致;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清晰(不含糊)而全面。我们认为,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确实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保障,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环境中同样会存在会计信息的失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治理结构的保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督制度,只是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保障。至于企业及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相关各方是否遵守、执行,主要取决于遵循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之比。换言之,当执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增加各相关利益集团的成本与风险时,可以预见各该利益集团将不会执行这些会计准则。理论上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现的因素很多,我们将内部治理结构之外的统称为“会计环

境”,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事前的制度安排,诱导企业自愿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事后的惩罚机制,使得任何已经未遵循会计准则的尝试,会因相关机构的严惩而事实上不经济。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暴露了很多因未遵循会计准则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或融资的案例。就这些案例而言,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公司没有真正的治理机构、政府介入过多等。当然法律责任的缺失使得事后的惩罚机制失去应有的威慑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逻辑推论与现象观察。Ball and Robin等对据称都执行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研究表明,如果只按照会计准则区分,这些国家(地区)应当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但如果按照当地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财务报表提供者所产生的激励看,则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将是低透明度的。BalI,Kothariand Robin的研究还发现,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高于大陆法系国家。其他很多研究都发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只有当相关会计环境使得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地预期收益为负时,会计高透明度的实现才成为必要。因此,尽快要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

四、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

我们分别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理论)、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趋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证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实现;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包含在会计环境之中,因此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环境也可以说存在同样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见(图1)。

五、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路径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但要使企业按照新准则体系的要求提供透明度高、可比性强的会计信息,需要企业、政府及监管者、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等原有的关于公司治理研究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深化;加强对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我国这几年在完善公司治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01年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在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信息;加强包括财务总监(CFO)在内的会计队伍的建设。CFO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且直接的作用,掌握着整个公司的财务信息,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分配:如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资本结构政策、资金政策等,这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结果,几乎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相应体系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国际经验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概念框架是制定会计规范的概念依据;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仅就会计准则本身而言,国际趋同除了面临着语言转换问题、准则及结构过于复杂问题外,还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修订。如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迫切要求对相应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尤其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产品的价值如何计量、相关损益如何计算都十分重要。

(三)全面推进会计和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体系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好的执行,新的会计准则给财务报表信息是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加相关,但可靠性明显降低,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会计领军人才,为会计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保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改善行业执业环境,加强对执业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和执业道德教育,构建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约束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上市公司应制定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计划与措施 管理层与财务人员应马上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否则到新准则正式实施时就失去了主动调整本企业的机会。修订本企业的会计手册,制定本企业的指导措施,针对本企业新旧准则的差异,做好调整准备;重新设计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的编报系统等。充分估计新准则对本企业的影响,如果新准则可能会导致本企业利润大下降或上升,企业应做出事先的公告;针对金融工具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备工作。

(五)提升会计准则的法律效力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准则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与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要使会计准则的遵循义务得到很好的体现,使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以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合作,在各自的规范之间建立一致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尽量消除多头监管、政出多门的弊端。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测算新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加大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宣传力度。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发挥其应有作用还必须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才能使之深入人心。应该说我国的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在研究、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准则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经济实质是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作为会计信息生成、列报与传递的规范或标准的会计准则,仅其执行者或使用者了解、掌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各会计信息是用者的理解和承认,将会计准则的宣传范围、将会计的专业规范意识传播到它的所有服务对象中去,并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利益 审计质量 审计监管 信用成本 风险成本

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利益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从职业工作中应取得的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排他性,同时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是受公众委托,以公众利益为根本利益,只有保护公众的利益才能实现职业自身的利益。按照经济学原理,高质量的产品获得高收益。在完善的审计市场下,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产品质量越高,其在行业内的品牌地位越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其收益也就越多。审计质量与审计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在我国的现实中,审计质量与审计收益之间的冲突却显而易见,越是高质量的审计越是没有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虽然审计质量并不天然的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利益势不两立,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面对着必须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的尴尬局面,甚至在职业声誉和职业利益中玩平衡。

一、民间审计职业利益与审计质量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证券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取决于其供给和需求状况。从根本上讲,有效的市场需求是高质量审计最为有力的保证。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高质量审计服务便没有生存的土壤。(1)政府的过度介入难以造就对高质量审计的有效需求市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带有非常强的政府痕迹,再加上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各地方政府片面地把证券市场理解为融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当成是国企解困的一种手段。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的,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管制机构的,即只要能符合或满足政府管制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取得上市资格、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获得配股资格等。在“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内在需要,而只是政府管制机构模仿“国际惯例”的一个附带产物。独立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刘峰,2002)。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所需要的是价格最低、“麻烦”最少的注册会计师服务。所以,现阶段以政府部门为主要需求者的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高度关注,政府干预弱化了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需求者对高质量审计的自主需求。(2)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是独立审计自愿性要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内外部治理结构难以发挥作用,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对虚假审计意见有强烈的需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一方面流通股所占的比例较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少,投资者的投机倾向比较严重,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压力不够。其次,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企业管理当局大部分还是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产生的,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难以对企业管理当局产生足够的压力。最后,由于非流通股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60%以上,股权转让往往通过协议转让或协议划拨的方式进行,而非通过二级市场完成。因此,兼并、收购和接管市场机制也难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此外,由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监控失效、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以及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原因,对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的约束收效甚微。在上述背景下。上市公司产生制造虚假信息的冲动、虚假审计报告的需求由此而生。

(二)独立审计行业高质量的审计供给失效(1)现行审计聘任制度严重扭曲。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影响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财务利益、不相容的职务和角色,以及非审计服务等,但对审计人员独立性影响最大的是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模式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当中,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管理当局掌握着审计师的选择权和审计师对管理当局的经济依赖性。根据我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来自于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者往往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予一身,“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以经理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原本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的股东、管理当局、审计师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实质上已简化为管理当局与审计师二者之间的关系,审计关系由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变为直线形的失衡结构,即由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来委托审计人对自己进行审计,并且由其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严重失衡,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性,其与上市公司合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一种理性选择。(2)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衡量市场结构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指标是市场集中度,它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额、资产额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显示:排名前百家的事务所业务收入为92.95亿元,占全国5370家事务所2005年度总收入的51%。而早在1984年的美国,当时500家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审计服务,“”分别占有了96.6%和97.4%的市场份额。如今的“四大”市场集中度比当年更高,但政府从未采取任何的反垄断措施。总体而言,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的特点,市场结构极不合理。由于市场占有率过低,使得事务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与上市公司经营者搞好关系上,而不是努力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树立职业信誉上。更重要的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购买者不是真正的需求者),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掌握审计委托权的情况下,这种不合理的审计市场结构必然会使得上市公司选择的空间很大,导致市场份额反而向质量不高的事务所倾斜。(3)独立审计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不足。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在全国4403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所)中,有3701家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比例高达84%。总体而言,实行合伙制的事务所执业要比有限责任制事务所谨慎。因为在合伙制下,共同利益的驱动和风险因素的制约促使事务所及其合伙人更加注重审计质量,自觉防范审计风险,而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仅仅以所认购股份对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这就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弱化了审计失败所带来的民事赔偿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败德成本。此外,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关注程度与其降低审计质量后所将要承担的法律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在美国,审计质量主要是通过高风险来保证的。我国有关法律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太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至今还没有一起成功的民事赔偿诉讼,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收益与违规成本严重不对称。

(三)行业监管尚未理顺 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不当行为的约束,保证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按照政府对行业管理的介入程度不同,目前国际上有关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行业自律型、政府干预型和独立管制型三种。我国实行的基本上是财政部领导下的行业协会管理模式。这种监管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位模糊。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并依法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协会既然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团体组织,理应由注册会计师“当家作主”,并实行自律化运作,但我国行业协会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是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于一身,亦官亦民,既是“政府”又是“民间”。一方面受政府部门委托,对行业履行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又收取会员的会费,对行业进行自律管理。这种职能定位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既要体现政府利益、维护国家的意志,又要代表行业利益与政府各部门同政府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做好服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利益与行业利益往往不尽一致,有时甚至会形成完全相反的对峙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注协既行使不好政府职能,也无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更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2)多头监管、重复检查。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基本上属于政府监管为主,其中主要有证监会、审计署和财政部三个部门,但这三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不是很明确,实践中经常出现几个机构对事务所就同一内容进行质量检查的现象。这种多头管理且职责不明的状况容易引起监管市场本身的混乱,各机构间协调不当,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影响了监管的效果。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对策

(一)思维模式治理 摒弃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运用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即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合资”企业而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它既不象国有企业那样具备天然的垄断优势和传统的指令性特色,也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那样可以比较单纯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独立审计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基本原则。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本份,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但诚信不是空中阁楼,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完善,而且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思维模式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色,从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制约着各项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进和“迂回曲折”甚至舍本逐末式的完善。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手段就是把会计师事务所当作独立的、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来看待,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机制来进行治理。

(二)外部环境治理 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政府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会计监管,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一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不够完善,上市公司对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仅仅是基于政府管制性干预所产生的名义上的审计需求,政府的过度介入导致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淡漠。因此,当前政府对审计市场的监管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市场化替代行政化:凡是审计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审计市场解决;凡审计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创造条件由审计市场解决。为创造一个宽松的高质量审计市场环境,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监管政策对公司盈余操纵、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审计需求者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诱发程度,使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由政府选择走向市场选择。在这种理念下,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制定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游戏规则”用以规范审计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并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处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不是不相融的,自律监管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监管应得到自律制度的配合。我国的审计监管在以政府为主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自律监管制度。我国的协会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体制上和智能上应该有所改变,成为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代表者,同时负担起自我监管的责任,形成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起包括风险管理、同业互查、诚信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真正成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性职业团体。

(三)审计信用成本管理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精髓。中介服务机构既然是为促进信用交易、维护市场的信用关系服务。其自身就必须诚实守信,行为必须公正。然而,守信也是有成本的。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必然要将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后果、将个人利益的损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的盈亏、将自身物力、财力和智力的投入与最终效益的产出结合起来,全面权衡利弊得失。这种利弊比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成本核算,对这一道德行为的分析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在具备“社会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又满足“经济人”的条件,在追逐“自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信用”的缺失,从而形成信用成本。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水平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职业质量问题,更关系到行业的社会全信誉,决定着该行业的生死存亡。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信用有价”的原则,让提供高质量服务,诚实守信的会计师事务所得到超额收益,至少使高信用水平下的收益大于为创造高信用水平所支出的高于同业水平的信用成本。反之,应尽力挤压低信用水平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理想的结果是使它们在低质量、低信用水平下提供服务所付出的成本加上因低质量、低信用水平所带来的惩戒成本付出,再加上因停业整顿等处罚‘所丧失的客户产生的机会成本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并付诸实施,相信,低质低信的会计师事务所自然会被逐出审计市场之外。李树华(2000)的研究表明:国内“十大”、国际“五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显著高于其他事务所。尽管国内事务所是否具有品牌声誉尚待进一步研究,然而,普遍一致的观点是,国际“五大”在中国证券市场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国际“五大”具有品牌声誉。但从我国行业整体来看,由于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需求不足,行业内部压价竞争非常严重,影响到审计收费明显偏低。此外,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仍处在诉讼度低、诉讼成本大的阶段,投资者直接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很大难度。而“四大”会计公司的预期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明显大于较小的会计公司。因为,小会计公司赔付能力较差,而大会计公司有“深口袋”,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更可能只对大会计公司提讼,这样,大会计公司的预期诉讼审计费用就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投入的审计资源越多,越容易形成优质的审计服务,而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以高审计收费作回报。高质量审计服务一方面能够

第8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widely used in the economy in each industry, as our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th and breadth is breathtaking more, thu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of booming development, but following the tender quality problem is likely to also let a pers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do detailed analysis.

Keyword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bidding quality, 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电设备招标的发展背景

(一)机电设备的发展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机械技术与机电技术结合,以改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结果出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机电产品或设备。到了20 世纪70、80 年代,微电子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不断涌现,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广泛使用。这时人们自觉、主动地利用微电子技术的成果,开发新的机电产品或设备,使得机电产品或设备的发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机电产品或设备不再是简单的“机”和“电”相加,而是成为集机械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全新技术产品。到了20 世纪90 年代,这种机电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已经透渗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现代机电设备的特点

现代机电设备,如电动缝纫机、电子调速器、自动取款机、自动售票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分检机、自动导航装置 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都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设备。与传统机电设备相比,现代机电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2、可靠性、灵敏性高3、工作精度高。由于现代机电有上述特点因而具有节能、高质、低成本的效能。

(三)机电设备发展的趋势

机电设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机电设备必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怎样变化,这四大趋势是不可规避的

一、机电设备的高性能化趋势。二、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三、机电设备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四、机电设备的轻量化发展趋势。这既是机电设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影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资本自由流通,资源主要由市场调节,这使得招标这种择优而取的形式在机电设备的运用上更加突出,影响一个招标项目质量高低、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不配合,就有可能造成招标质量低劣,甚至导致招标项目的失败,根据机电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招标的条件和过程可以分析以下因素左右着机电设备招标的质量

(一)招标文件技术及商务条款的编制是否合理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关键。招标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系统,以设备采购招标为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功能的满足度、技术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可靠性、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这些指标又可归为技术和商务两大类,即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满足度、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属技术评价指标,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属商务类评价指标。

(二)招标程序的规范运作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坚实支柱.我国《招标投标法》

及招标办法的管理规定相继颁布,国家对企业通过规范招标采购设备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植。然而,由于招标的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识,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好这个市场的前景,纷纷进入。由此使得招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甚至有暗箱抄做,严重的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由于不按招标程序规范运作,不但影响招标质量,体现不了招标的优越性,还可能造成采购业主享受不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采购业主对是否继续采用招标投标这种方式产生动摇。

(三)招标机构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基本保证。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这是招标人应有的职业境界招标从业人员在招标项目中应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从采购业主利益出发,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求自己,配合采购业主的工作安排,积极办理好各种手续并勤与其联络。同时,由于招标机构在招标项目中位置的特殊性,参与主持评标工作的招标机构成员往往会在评标委员会中占一席之地。鉴于上述情况,需要招标从业人员严格自律。。《招标投标法》第18 条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但现实操作中招标人往往将某些投标人的专有技术、专利产品、倾向性内容或技术规格明显有利于个别投标人的条款作为资格审查条件,在某些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还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了投标设备必须是进口设备。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都是对满足项目要求的其他供应商的一种排斥,因此这一做法有违公平原则,是与上述的法律文件规定相违背的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正确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高职教育质最管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是。

在《关子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为什么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依然相对较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呢?笔者经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的质最观,不清楚什么是高职教育的高质量:二是由管理体制造成的,许多高职院校得过且过,投有或者不愿意真正抓质量。“高职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壮大,由幕后走向台前的今天,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当前要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辅品的质最观

树立高职教育精品质量观就是说,高职教育尽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它同样可以办出精品,办出高质量,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2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职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职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教育的质量,通过高职教育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三是高职教育质量观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长期僵化地固守单一的质全观。设置单一、招生方面的多重限制等问题得到显著的改善,高职教育的总体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3服务的质量观

高职教育要树立服务的质量观,首先,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目前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尽快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供方市场”的运作观念。高职院校在努力改变办学条件,提高硬件质量的同时,应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质量观,全方位地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提高服务质量,还必须放下架子,主动出击。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高职院校的服务方向、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从而使高职院校烹得学生,夜得用户,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最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提高高职教育质夏也应从多方面人手。在此作者不想—论述,只对有关市场机制与高职教育办学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量,是指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评价的方法,使高职院校与市场需委紧密结合起来,用高职院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和标准,来判断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并以此作为政府投人或资源分配的依据,从而更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那么运用市场机制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有利干高职教育与市场城接轨”,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与市场脱节,甚至关门办学,表现在:对市场人才需求不去做认真科学的需求预测分析,仅凭主观判断就决定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课程安排等等,把吸引学生人学、扩大招生人数作为硬指标,而把培养学生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等当成软任务,他们“重创收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这样背离市场来盲目办学,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当然也就谈不上高职教育的高质量了。

其次,有利于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控制教育质量的做法,有利于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坏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用行政权力控制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控制观……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淮的基本来源。对高职院校教育质最的评价与控制,多年来也是沿袭用行政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更加关心的是行政评价,而非市场评价。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首先不是用提高质量去寂得市场、熹得学生,而是首先考虑竞争行政照顾、领导重视,还没有过渡到用市场力量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从高职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澳大利亚乃至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控制来看,无不是有效地利用了市场机制来运行的。高职教育经费的划拨、当局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都是与学校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的好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高低、学生就业(从业)能力等状况结合在一起的。学校是否能得到当局的支持,是否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学校在市场竟争中的能力和水平如何。

第10篇

电力工程质量的提高是否会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是管理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实践中,有些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以降低质量标准为代价,使用低规格的材料,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会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切实提高工程的质量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投入使用,才会为企业增加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施工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保证,从而为企业带来利益。施工中,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合理选择材料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工程,还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工程质量必须以高素质的施工人员为保证,因此企业在前期必须为员工提供培训,员工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错误发生率,也提高了企业效益。其次,企业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企业业务的重要因素,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吸引客户,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企业信用度虽然不是有形资产,但它却能为企业带来客观的利益,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现在电力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都涌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就要看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也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管理,只有把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为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损耗,企业在竞争中也才能稳中求胜。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员工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按要求、按标准施工,从而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当然,质量观念不仅仅是只强调高质量,同时也强调成本意识。施工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质量观念和素质,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作为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进行培训,从职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两方面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观念和素质。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施工人员注重工程质量,提高了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2.2明确的质量目标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质量合格是施工任务完成的应有之义,没有质量保证的工程效益为零,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要制定关于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的目标,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鞭策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可以把工程的质量标准纳入到合同条款中来,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工程才予以验收,这样就会促使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2.3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是施工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首先,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市场,确保购买价格在市场价范围,同时要跟生产厂家联系,以获得更为实惠的价格。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施工准备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中,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调控施工现场的人和事。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现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得到落实,同时可以把握现场施工进度。特别是对隐蔽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视现场的每个环节,加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2.5切实贯彻电力工程项目监理制增加经济效益

监理制就是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监理制可以督促施工方以高质量为施工目标。制度首先必须是完整合理的,因此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项实施要求,同时要加大工程的检查力度和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把工程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施工完成都要经过验收。另外,要着力于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于质量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以制度和标准切实约束施工过程,才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完成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结语

第11篇

目标任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0家;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12%左右。

1、抓好党建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导向。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重要会议、重大部署、重要文件精神,着力营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良好氛围。落实班子成员带头上党课,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养,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定落实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清单,对年度重点工作廉政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经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做好维护社会稳定、计生、文明创建等常态化工作。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汇聚整合集约资源,着力提升开发区集聚发展能力,力争在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考核中处于较好位次。依据制造强省等系列政策,制定我县推动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计划,大力发展生产业,支持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发展,着力传统产业“促转型”,引导企业建立智能车间、智慧工厂;进一步化解金融、人才等要素制约,切实推进企业“降成本”。实施“去产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补短板”,大力实施两化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力培育集群产业,进一步强化环保安全监管督查力度,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狠抓工业项目建设。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调度管理机制,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制、按月调度制、定期通报制、领导联系制、部门包保制“五项机制”,保障落地项目顺利推进、按期投产、尽早达效。对已开工的工业项目进行梳理,符合纳入统计口径的,及时与统计局联系,准备好相关资料,及时纳入投资统计库。加大项目调度力度,深入各个建设项目现场,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力促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集中力量破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扎实开展四送一服。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切实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定期走访联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时对接,及时给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集中资源和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县级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给企业干货,助推工业发展优势新动能快速崛起。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本土“创二代”和企业接班人。

5、持续推进返乡创业。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