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的定义

物流工程的定义

时间:2023-07-24 17:0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第2篇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br>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第3篇

关键词:JavaTM EE;WebService;大型物流;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578-03

Implementation of Log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JavaTM EE and WebService Technology

ZHAO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With being widely used in modern logistics,JavaTMEE and WebService technology is becoming the main technology in distributed-web software developing. This thesis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JavaTMEE and WebServi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has designed a model of secure log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lso provides the scheme of realization based on JavaTMEE platform.

Key words: JavaTM EE; webservice; log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1 前言

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成为了判定现代物流企业成熟度的关键因素。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设计并构建出灵活、功能强大和高质量的信息系统。JavaTMEE (Java2 Enterprise Edition)是SUN公司定义的一个开发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的规范。J2EE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的一种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种基于组件的设计、开发、集成、部署企业应用系统的方法。作为当前企业构建应用平台的首选架构,它是目前主流的企业分布式架构平台。WebServices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应用程序之间通信的接口技术,它构建于通行的Internet标准协议栈之上,提供了一种B2B应用程序的耦合方式。Web Services的基本思想是把软件当作一种服务。开发者可以使用JavaTMEE平台、WebServices技术开发出设计良好的系统。

2 J2EE体系架构概述

从整体上讲,J2EE 是使用 Java 技术开发企业级应用的一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而不是现成的产品,它是一种利用 Java2 平台来简化诸多与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他的主要技术目标是:为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具有高度可移植性和兼容性的安全平台。J2EE 为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他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部署在 J2EE 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J2EE 平台应用各种不同的应用组件(如 Servlet,JSP,EJB),它们构成了应用的主体。J2EE 平台提供的应用服务(如 JDBC,JTS,JNDI),这些服务保证并促进组件的良好运行。J2EE 的应用通信技术(如 RMI,JMSJavaMail)在平台底层实现机器和程序之间的信息传递。J2EE 平台应用多层分布式结构来构造企业应用。企业应用的逻辑根据其功能而分布到不同的 J2EE组件中,组成 J2EE 应用程序的各种 J2EE 组件根据它所在的层被到不同的机器上。在 J2EE 的应用平台中一般分为以下四层:

1) 客户层:客户层组件运行在客户机上;

2) cWeb 层:Web 层组件运行在 J2EE 服务器上;

3) 业务逻辑层:作为解决或满足某个特定业务领域的需要的逻辑的业务代码由运行在业务层的 EJB 来执行;

4) 企业信息系统层(EIS):运行在 EIS 服务器上。EIS 服务器运行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大型事务处理、数据库系统及其他遗留信息系统。J2EE 组件可以通过访问 EIS 来取得数据库连接,这也是 EIS 层应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J2EE 平台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作为企业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标准,J2EE由一系列的企业应用开发技术实现。J2EE技术框架可以分为三部分:组件技术、服务技术和通信技术。整个J2EE技术框架体系如图2 所示。

3 WebService核心技术及Web安全技术

3.1 WebService核心技术

WebServices是一个面向服务的环境,从体系结构上看,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服务者通过三种基本操作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协同工作。三种基本操作用Web Services技术组件实现,Web Services的组件基本部分包括HTTP,XML,SOAP,UDDI,WSDL。服务使用UDDI,查找使用UDDI和WSDL的组合,绑定服务使用WSDL和SOAP。数据交换和表示的标准语言XML与UDDI,WSDL,SOAP标准实现了WebService 。图3描述了WebServices所使用的核心技术。

WebServices核心技术包括:

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Integration):UDDI(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标准定义了Web服务的与查找的方法。UDDI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的商业注册中心的方法,UDDI注册中心由UDDI规范的一种或多种实现组成,它们可以相互操作以共享注册中心数据,合在一起就形成了UDDI业务注册中心。该业务注册中心维护了一个企业和企业提供的Web服务的全球目录,其中的信息描述格式是基于通用的XML格式的。业务注册是UDDI的核心组件,它用一个XML文档来描述企业及其提供的Web服务。在UDDI协议中,注册信息包含四种数据结构:Business Entity,Business Service,Binding Template,Tmodel。

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用于描述Web服务的接口和功能。一个WSDL文档将服务定义为成一个能交换消息的通信端点的集合,或者端口的集合。在WSDL中,作为一个网络端点的集合,Web服务的端点及消息的抽象定义与它们具体的网络实现和数据格式绑定是分离的。这样就可以重用这些抽象定义:1) 消息,需要交换的数据的抽象描述;2) 端口类型,操作的抽象集合。针对一个特定端口类型的具体协议和数据格式规范构成一个可重用的绑定。一个端口定义成网络地址和可重用的绑定的联接,端口的集合定义为服务。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定义了如何使用XML在分布式环境中传递结构化信息。它本身没有定义任何应用程序语义(如编程模型和特定语义的实现),但通过提供模块化的打包模型和模块中数据的编码规则,定义了一个可以表示应用程序语义的简单机制。就是这种与特定语义无关的机制使得SOAP能够用于从消息传递到RPC的各种系统。SOAP由三部分组成:消息框架、编码规则和RPC机制。SOAP消息包括以下三部分:1) EnvelopeEnvelope元素是SOAP消息的最上层元素。2) Header 可选元素,它提供了一种扩展机制,除Body元素传输的消息语义外,允许任何类型的信息存在,WS Security的元素便是放在SOAPHeader:中。3) Body Body元素用于包含SOAP请求或应答。 SOAP还定义了下面几个属性:1) encodingStyle指定SOAP消息的串行化规则(数据元素的编码规则),它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元素中,作用于该元素及其没有指定encodingStyle的子元素。2) Actor一个SOAP消息在到达最终接收点之前,可能会经过多个中间处理者,Actor属性用于指示Header元素的接收者。3) mustUnderstand用来指示一个Header元素对于接收者是强制性的还是可选的,若为强制性的,接收者必须能够处理此Header元素,否则处理必须失败;若为可选的,则接收者可选择对此Header元素是否进行处理。

3.2 Web服务安全技术

安全的Web服务是Web服务成功的必要保证。但众所周知的是,Web服务使用XML来进行数据交换,而XML在默认情况下是明文编码的;同时,大部分Web服务使用HTT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同样,HTTP也是使用明文方式来传输数据的。这就造成了在不加密的传输协议上传输不加密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传输的保密性受到威胁。作为企业级的应用,以上的方式不能满足下列安全性基本要求:

1) 数据在因特网上传播时不应该被第三方看到;

2) 双方必须能够确定消息的来源;

3) 双方必须能够确定被传送的数据没有被篡改。

为保证Web服务的完整性和保密性,IBM和Microsoft共同定义了一个Web服务安全模型,WS-Security则为此安全模型的核心。模型结构如图4所示。

WS-Security 描述了如何为SOAP消息附加签名和加密头部,以及如何为SOAP消息附加二进制编码的安全令牌。XML签名和安全令牌联合保证了数据完整性。SOAP消息的保密性则由XML加密和安全令牌共同提供。

1) WS-Policy WS-Trust描述了建立直接或间接信任关系模型(包括在第三方和中介体之间)。

2) WS-Privacy 定义了Web服务中如伺表述个人隐私政策。

3) WS-ScureConversation记述相互交换的信息的管理及认证方法。

4) WS-Federation记述在不同环境下管理及从中协调信赖关系的方法。

5) WS-Authorization定义Web服务管理认证数据及政策的方法。

4 基于安全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5所示。

系统针对物流帐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建立一个安全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型中牵涉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企业、政府统计局、信任服务中心、UDDI服务器等五个实体。在模型中假设模型中牵涉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企业、政府统计局、信任服务中心都应分别拥有一对密钥,在信任服务中心进行了注册,利用PKI来解决企业之间的身份认证问题。

系统是基于XML技术的Web服务体系结构。安全性上是基于PKI的,在PKI的访问和集成上采用了XKMS规范,将许多个PKI协议和数据格式替换成一个基于XML的协议,以此来确保用户的身份有效性。

5 系统设计

5.1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针对成都市大型物流信息的统计与管理,其用户为成都市各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成都市统计局。系统功能构成模块如图6所示。

系统实现的功能有:

1) 物流企业信息上报对物流企业信息上报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功能:对企业自身的注册及信息具体化、对物流统计年月周报表的填报提交、按照审核意见在所得权限内修正或重提交。

2) 针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对物流企业的管理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功能:市政府相关部门对物流企业的注册管理、提供对物流企业的通知功能。

3) 对物流信息的统计管理对物流信息的统计管理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的功能:对统计报表的设计改动、对上报信息的审核批准、对已有信息的数学统计、公共查询功能。

4) 对客户身份的安全性认证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选用Miicrosoft SQLSERVER-2000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支持。

系统数据库结构:

1) 基础资料表:物流企业信息表、客户身份表、管理员身份表。

2) 报表设计表:对应于15种报表的字段设计表15张。

3) 报表数据表: 对应于15种报表具体存储企业财务信息的数据表15张。

5.3 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是基于JavaTMEE的,J2EE1.4新增加的技术大部分和Web服务相关。在J2EE 1.4平台下,开发、部署、发现Web服务变得非常方便。J2EE平台的优点(可扩展性、可靠性、开放性)尤其适用于Web服务的开发。因此本系统采用了J2EE平台来开发。

Web服务可以使用(WSDL )Web服务描述语言)定义,也可以使用Java接口定义。在定义Web服务时,同时定义出Web服务的端点接口(Endpoint Interface ),服务端点接口是一个由JAX-RPC规范指定的Java接口,这个接口扩展javax.rmi.Remote接口,这个接口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

public interface CertService extends Remote

{

/*返回用户提供的信息。*/

public String cent (String Scert)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6 结束语

本系统是基于J2EE与WebService技术的大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以上技术实现了松耦合系统架构,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 Ball J,Carson D,Evans I,et al.The JavaTM EE 5 Tutorial[Z].Sun Microsystems,Inc.

[2] Alur D,Malks D,Crupi J,et al.Core J2EE Patterns - Best Practices and Design Strategies[Z].

[3] Designing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With the Java 2 Platform[M].Enterprise Edition Copyrignt Sun Microsystems,Inc.

第4篇

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大生产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世界的物质财富,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消耗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有损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污染物。人类以稀释排放、末端治理等手段加以控制, 但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迅速扩展, 污染物急剧增加,人类逐步认识到以开发替代产品、调整工艺过程、优化系统配置, 使污染物减至最少。

清洁生产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欧洲产生,于80年代在美国发展成为清洁生产审核,并迅速风行全球。国际公认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是: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 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所作的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我国的清洁生产定义不仅吸收了国际公认定义的优点,而且增加了对实现手段的阐述。我国的法律将清洁生产定位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颇为狭隘。如能将其作为介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既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点,又表明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间的承继关系,似乎更为合理。

逆向物流这一名词,最早见于Lambert和Stock1981年提出的逆向物流概念。目前,关于逆向物流的定义,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有不同的表述。1989年Murphy和Poist把逆向物流定义为货物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流动。1998年,Carter和Ellram认为,逆向物流是指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企业通过这一过程中的物料再循环、再利用, 使其在环境管理方面更有成效。到了1999年,Rogers博士和Tibben-Lembke博士认为,逆向物流是:为重新获取产品的价值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置,产品从其消费地到来源地的移动过程。他们认为,逆向物流的配送系统是由人、过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承运商组成的集合。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物品从终结地到来源地的流动。该定义被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所采用,成为比较统一的一个定义。

上述各定义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关于逆向物流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逆向物流的内涵可以从逆向物流的对象、流动目的和活动构成等方面来说明:一是从流动对象看,逆向物流是产品、产品运输容器、包装材料及相关信息,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沿供应链渠道的“反向”流动过程;二是从流动的目的看,逆向物流是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三是从物流活动构成看,为实现逆向物流的目的,逆向物流应该包括对产品或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翻新、改制、再生循环和垃圾填埋等形式。尽管逆向物流是指物资的逆向流动,但同时又伴随着信息流、资金流,它与正向物流无缝对接而使整个物流系统成为一个闭环。

二、清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

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基本过程出发,明确清洁生产的内容,基本包括四大块,即从产品、服务设计入手,实施绿色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提供服务过程清洁化、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并对产生废料进行综合治理,循环使用。依次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一个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全程实施的过程,是全方位实施治理过程。

1.运用并行工程,进行绿色设计

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直至再生的整个寿命周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经过市场调整、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后,形成产品、服务的概念,在对其进行设计中,要运用并行工程原理,在保证产品、服务功能、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这一整体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实施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

绿色设计要遵守的原则是:产品、服务使用能源、材料最科学、最合理、最少量;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力求做到产生废弃物最低排放;产品和服务对生产者、提供者及使用者形成最小危害;最终废弃物可以化解为无害物等。

目前绿色设计的最常用方法有:回收性设计、面向拆卸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面向服务的设计、产品的成本分析设计、产品、服务生命周期评估设计等,计算机网络的实施,使绿色设计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快速。有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中,绿色设计将会推广到所有产品的设计或重新设计中。

2.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选择使用清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的含义是:对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如采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实用比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积极研究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等等。

对待清洁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要选择加工能耗低、污染少的材料;优先选择可再生材料,以便于回收再利用;尽量采用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有辐射作用的材料。所有材料应易于利用、回收、再制造和降解。要减少稀有材料的使用,多选择代用品材料。

选择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属于绿色设计后清洁生产的前端内容,十分关键和重要,材料和能源选择不好,本身带来的污染就十分严重,也为以后的生产转换和使用带来极大的麻烦,加大了污染、危害治理的工作量,后果比较严重。

3.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清洁化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清洁化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中间环节,在这一环节应集中关注的问题是:认真改进生产、服务的总体布局,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有利于实行循环经济的角度,规划生产布局,压缩、砍掉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服务,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合理调整生产配方;开发新产品;大力筹集资金、引进技术,更新改造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等。让产品、服务提供过程中清洁化,减少污染。

4.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并对产生的废料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清洁生产的末端环节,要把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提供给用户和社会;对生产及使用后的废料进行综合回收、治理;要积极开发副产品,让循环经济真正运作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绿色产品是指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资源利用率高,消耗能源低,对环境污染无害及危害极少的产品。透过这一概念,绿色产品强调三点。其一产品生产过程以能源和材料为主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对环境造成危害,这实际上与清洁生产第三阶段内容是一致的。其二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使用者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其三是产品在使用后废弃处理时及其后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三、逆向物流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逆向物流是一种延伸的独特的服务产品, 能帮助企业通过逆向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了整体产品的概念,整体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顾客某种需求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三个层次。从本质上说,逆向物流处理的是顾客满意问题,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因此可以认为,逆向物流本身就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独特的延伸产品。

二是逆向物流影响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技术和市场外,还与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及合理的成本有密切的关系。先进的逆向物流管理,不仅能减少新产品开发成本,而且能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产品设计迎合市场需求。新产品在设计上考虑包装的材料的可回收性、可再用性等,都应符合降低逆向物流成本、方便货物回收处理的要求。如果产品在搬运和储存方面有特殊要求,也要在设计和开发中予以适当考虑。

四、结论

通过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了解,我们看到只有将两种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方式可实现循环经济,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逆向物流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逆向物流可进一步的促进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考虑清洁生产的问题,能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公司利润,通过逆向物流还加深了供需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成为它们的关系纽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的协同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正向物流充分结合,利用正向物流活动积累的经验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来进行逆向物流活动,开发综合性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来强,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贺生超:逆向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管理科学

[2]黄桂红:论逆向物流与企业营销的协同发展[J].流通经济

第5篇

【关键词】物流中心;拣货流程;实际应用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节约物质资源和降低劳动力消耗来提高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降低商品成本中的物流费用,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当前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以批量为特征的市场逐渐细化,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愈来愈高,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特征愈加明显。物流的发展向着“价值链物流方向转变,使所有的产品在流动中实现最优化。

二、配送中心概况分析

(1)配送的定义。按《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定义的配送: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集货、加工、分货、拣选、组配、配货、送货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2)配送中心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规定,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和组织,应复合下列条件:一是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二是配送功能健全;三是完善的信息网络;四是辐射范围小;五是多品种,小批量;六是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物流企业操作指南标准的定义:“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3)配送中心的作用。在没有配送中心的情况下,物流系统的结构比较混乱复杂,造成配送效率低下、复作业增多、物流资源浪费、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弊端(图1),在构建的配送中心之后,物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洁清晰,完善了输送和整个物流系统、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多品种小批量可集中发货、通过集中库存,可使企业实现降低库存或零库存、简化订单手续,方便客户采购、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图2)。

(4)配送中心的功能。配送中心与传统的仓库、运输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仓库只重视商品的储存保管,一般传统的运输出只是提供商品运输配送而已,而配送中心是重视商品流通的全方位功能,同时具有商品储存保管、流通行销、分拣配送、流通加工及信息提供的功能。

三、仓储企业的flexsim拣货仿真评价

flexsim 由位于美国的flexsim software products公司出品,是一款相对较新的商业化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 已成功地应用在多个领域,特别适合于生产制造、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等物流系统领域。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具有开放式的柔性仿真平台,贴近现代的建模思想和用户需求,在高校、科研和企业领域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它保留了许多对外的接口,可以方便地与外界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它基于c++平台,高级丌发用户可以直接使用c语言来创建和修改对象以及控制对象的行为活动,还可以使用c++语言实现动态布局,提供自动化建模的可能性。物流系统仿真一般步骤为调研系统、建立系统模型、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分析、仿真结果输出、系统方案分析、修改系统参数、重复仿真运行和分析,直至仿真结束。

四、总结

在设计配送中心时分拣货环节是主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拣货成本占配送中心总成本的60%以上,拣货时间占配送中心作业总时间的30%~40%。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规划、建设和评估可以避免建设和运营的盲目性,应该大力发展对模拟设计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对flexsim系统仿真软件在配送中心分拣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目的是为企业进行最优化管理带来极大的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岑运华,苑云英译.有安健二按需物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29

第6篇

航空装备制造具有单位价值高、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制造装配所需资源多、生产周期长、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飞机制造对过程质量严格控制要求其物流过程的透明性、可跟踪性和可控性。但是,由于环境、体制等原因,尽管我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民用飞机制造而言,我国飞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方面,企业不但面临大飞机研发和制造的生产任务,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等压力,更重要的,建立和完善飞机制造物流管理体系是目前和未来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因而,在深入剖析我国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以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为核心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体系。

二、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采购、配送、生产、仓储、发运等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尽管我国的部分飞机制造企业也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在人员素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信息采集、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中心的运转效率,主要体现在:

1.流程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物流中心的各个环节上还未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处理方法还主要依靠在卡片、表格等方式,没有做到数据一次生成和有效管理。

2.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的流动性比较低。在飞机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普遍存在由于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当半制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停留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同时,由于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工序间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此外,大量工装夹具的使用、存放、流转、日常耗材的管理等也给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与控制不合理。目前飞机制造企业虽然更加重视物流运作的结果,但是常常忽视了生产物流过程,对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停工待料等,存在现场管理无序、管理流程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较差的等现象。

4.物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应用水平低,不合理运用,造成在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解释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

5.主制造商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不畅,特别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支撑,降低的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不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

6.缺乏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尽管目前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构建和规划整个物流管理体系,一方面制约了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物流资源的整合、流程变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带来隐患。

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设计

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是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涵盖了从采购、库存到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过程,整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产品物流这三个方面,其基本功能包括生产排程、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客户服务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生产排程

(1)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前提,按照、生产任务及公司规划编制年度生产规划大纲。

(2)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中定义需求,对各设备、部件、零件定义确切的产品信息定额。(3)通过定义需求,做出准确的年度预算,并将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大纲及年度预算。

(4)将生产规划、预算信息下发至各个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

2.材料采购

(1)确定采购需求,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建设规划,主动进行采购计划安排。

(2)将产品进行分类,设定合格供应商清册,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3)按类别、材料划分向不同种类的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比价,保证了采购的公开、公正。

3.供应商及订单处理

(1)汇总各类订单的信息。

(2)统计费用发生及支付情况。

(3)统计货物交付及质量情况,及时反应逾期的交付情况,以保证所采购产品能够准时准点到达。

(4)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供应链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日常质量监控、供应商协同设计与质量改善等。

4.存货管理

(1)将各类设备、产品、零件数字化,统计各类库存信息。

(2)通过前期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定义,自动比对生产计划,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及采购员,及时补充缺少零件。

5.配送

(1)不仅仅局限于主制造商,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合作供应商。

(2)将配送信息及时的反应到库存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6.仓储及客户服务

(1)将日益扩大的仓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保证对货物的控制。

(2)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引进先进的物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链接,保障货物的安全性,降低仓储安全的使用成本。

四、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意义

飞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个专业子系统综合和协调的结果。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依赖关系。一个恰当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支持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和连接,使它们可以集成和协调起来共同完成整个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客户支持等工作。由于民用飞机制造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通过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保税仓库进行链接,加快清关、报关的速度。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加强与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规范供应商的供货习惯等,以达到提高整个物流流转速度,降低时间成本。因此,通过建设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可以实现:

1.功能内的协调,即企业内部对作业、流程、信息的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效益。

2.功能间的协调,即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

3.组织间的协调,即从整体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组织与其他组织间通过协同规划和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无缝协作,如根据生产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

第7篇

[论文摘要] 配送中心是企业生产和流通领域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合理化是提高供应链生产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配送中心的设计和仿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以AutoMod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在配送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1.引言

配送中心是对货物进行储存、保管的重要场所,是构成整条供应链和物流网络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城市和企业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配送中心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物流效率,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会加重社会的运行成本,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因此,对配送中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配送中心设计具体指通过对货物种类、存储量、周转率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确定配送中心的类型和面积、所需的作业区面积和相对位置、所需的人员人数和设备型号与数量。配送中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和缩短作业流程,实现进货、储存、拣货、出货四个主要功能协调配合,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配送中心物流系统的设备及人员的配置、场地布局评价、工程计划以及物流系统工艺的设计论证是一个空间、时间与随机变量交错的复杂课题,难以用方程式或简单的表达式来解决。并且随着物流行业生产 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越来越复杂,生产节奏越来越快,管理者对生产改进的每一决策,都需谨慎考虑。决策不当,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传统的配送中心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二维的设计模式,设计者通常以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作为设计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对于方案的思考、推敲也更多的是在二维平面内进行草图的修改。直到以3DMAX为代表的三维建模软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标志着建筑设计进入了三维的时代。但是无论是二维建筑效果图还是三维建筑效果图,只能提供静态局部的视觉体验,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不能有效预知设计的不合理性。正是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快节奏和柔性,要想预测每一个决策给系统带来的后果,已经是人的火脑无法胜任的了。虚拟现实技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仪成为物流系统管理者的有用工具,而且成为配送中心设计人员的得力助手。

2.虚拟现实技术概况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简称 VR)一词是 80年代初美国VPL公司的创建人之一Jaron Lanier提出来的,当时主要应用于美国宇航局和国防部。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及传感装置所创建的一种崭新的模拟环境。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之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一个好的虚拟现实环境是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传感器、语音处理、网络等技术所构成的大型综合集成系统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多感知性 (Multi.Sensory)——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浸没感 (Immersion)——又称I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典型的系统为虚拟现实大屏幕立体投影系统。

(3)交互性 (Interactivity)——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4)构想性 (Imagination)——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而且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根据用户参与虚拟现实系统的形式及沉浸的不同程度,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分为四类:桌面虚拟现实系统、沉浸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现实系统或混合现实系统。

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人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未来的建筑物进行身临其境的全方位审视,可以从任意角度和距离观察场景,可以选择切换多种运动模式,如行走、驾驶、飞行等,并可以自由控制浏览路线,并且在漫游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多种设计方案、多种环境效果的实时切换比较,这是传统的建筑效果图与三维动画所无法达到的。

3.虚拟现实技术在配送中心设计上的实现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在配送中心设计上的实现就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现实世界中配送中心的三维场景并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驱动整个三维场景,响应用户的输入,根据用户的不同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三维环境中显示出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等。该技术的实现可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1 虚拟现实硬件系统

简单的虚拟现实系统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设备,只要具有输入、输出功能的设备即可,简单的计算机桌面互动系统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桌面虚拟现实系统。如果要充分实现虚拟现实系统带来的多感知性、浸没感、交互性和构想性,就需要专业的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信息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数据手套、力反馈方向盘、手柄等,信息输出设备包括高性能显示器适配器、单通道或多通道投影仪、立体眼镜、头盔显示器等。

3.2 虚拟现实软件系统

建立可视化三维模型从技术实现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几何建模,主要建立所需三维场景的几何构型;第二步为形象建模 (也称物理建模),主要对几何建模的结果进行材质、颜色、光照等处理;第三部为行为建模,主要处理物体的运动和行为描述。目前,用于建立可视化三维模型的物流系统仿真软件主要有 AutoMod、Flexsim等仿真软件,现主要介绍 AutoMod仿真软件。

AutoMod是由美国Brook Automation公司开发的产品,它是 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三维离散性事件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制造系统、仓储系统、物流处理、企业内部物流、港口、车站、配送中心,以及控制系统等的仿真分析、评价和优化设计等。AutoMod主要包括了四大模块:AutoMod模块、AutoStat模块 、AutoView 模块 以及一些辅助模块 。

AutoMod模块提供给用户一系列的物流系统模块来仿真现实世界中的物流 自动化系统,该模块主要包括输送机模块(辊道、链式),自动化存取系统 (立体仓库、堆垛机),基于路径的移动设备 (AGV等),起重机模块等,用户可以选择适当的模块组建 自己的相应模型。AutoStat模块为仿真项 目提供增强的统计分析工具,由用户定义测量和实验的标准,自动在 AutoMod的模型上执行统计分析。主要特点是:基于发展策略运算法则的最优化分析,多 CPU并行计算等。其仿真结果输出形式有多种,如表格、饼图、曲线和数据文件等。AutoView模块可以允许用户通过 AutoMod模型定义场景和摄像机的移动,产生高质量的 AVI格式的动画。用户可以缩放或者平移视图,或使摄像机跟踪一个物体的移动,如叉车或托盘的运动。该模块可以提供动态的场景描述和灵活的显示方式。AutoMod辅助模块包括模型间通讯模块、三维图形生成模块等等,通过这些模块运用可以实现一些特殊功能。例如,通过 MCM模块,AutoMod可以实现半实物仿真。

应用 AutoMod进行建模,首先从系统层定义模型所包含的子模型,然后在每个子系统内部定义或者声明实体,再编辑实体的属性,包括图形等等,并对物理单元进行布局设置,最后编写资源文件,控制整个仿真模型的运行逻辑。应用 AutoMod进行仿真分析,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模型文件夹,定义模型的名称;

(2)建立模型的子系统,绘制子系统模型,例如对配送中心的仿真,要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 、输送系统(Conveyor)系统等等;

(3)创建 process系统中的资源 (resources)、载体(1oads)、队列 (queues)等单元,导入相应的3D模型;

(4)定义 prates:主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实体单元和逻辑单元以及属性;

(5)编写资源文件,即编写系统控制程序;

(6)定义模型控制、输出等事项;

(7)运行模型,确认校正模型;

(8)分析、优化模型。

4.结语

在配送中心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形成直观立体的三维仿真动画,避免了建立物理试验模拟系统的投资,减少了设计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精确计算和验证分析物流系统的生产量,确定瓶颈位置,报告资源利用率,从而校验物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在今后配送中心的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3G;GIS;区域多配送;优化调度

中图分类号:TP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2

Application of Modern Commercial and Distribution Based on 3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Xu Qianqian

(Tai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aizhou318000,China)

Abstract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of rapid growth of the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space technology.

Deployment problem(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 vsp)'s logistics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area.The application based on 3G technology is an softwar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scheduling,dispatch of the theory and scheduling,using th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system.The author in Zhejiang with a large business background,integrated logistics systems engineering practic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ies 3G the area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algorithm to the relevant issues.

Keywords:3G;GIS;Area deliveries;Attempter optimization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它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因素,物流配送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基于软件GIS技术项目化就是应用现代管理调度思想、调度理论和调度方法,利用软件信息技术,有效地管理物流配送,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车辆调度问题是物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减少企业物流配送成本有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者以浙江某大型连锁企业物流系统为背景,结合工程实践讨论基于3G技术的区域多配送中心物流调度的数学模型建立及其算法设计、优化等有关问题。

二、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它们都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获得、存储、编辑、处理、分析与显示地理数据的功能。一个完整的GIS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空间数据反映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GIS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从软件向服务的转变。尤其是2001年以来网格计算概念的爆发,在学术界和信息技术领域掀起了一股网格的热潮。GIS作为一个与生俱来的分布式系统,在标准和互操作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

三、问题描述

VSP问题基本上可分为无时间窗口约束的vsp和带有时间窗口约束的vsp。主要讨论带有时间窗口的车辆调度模型,问题描述为:从多个物流中心用多台配送车辆向多个客户送货,每个配送中心的位置一定,每个客户的卸货位置和货物需求量一定,每台配送车辆的车载重量一定,要求将货物送到的时间窗口一定,配送中心要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要求合理安排车辆配送路线和车辆行车时间,使目标函数得到优化。带有时间窗口约束的vsp要求每项配送任务必须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若超出这个范围,则给以一定的惩罚。车辆在要求时间之前到达客户卸货位置,则车辆在此等待,产生了机会成本损失;若车辆在指定的时间之后到达客户卸货位置,则服务被延迟,需要支付一定的罚金。

四、数学模型建立思路

从配送成本上考虑,在规模大的城市内单一配送中心的成本较高,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多数大型物流公司在同一个大城市内一般会设立多个配送中心。对于多个配送中心车辆调度的问题,首先,把需要配送的客户划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配送中心,可同时由多辆车辆进行配送,然后,对每个区域进行最有线路的求解,以配送费用最小为最终目标。

五、禁忌搜索法算法设计

禁忌搜索算法是求解最优解的智能化算法,它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仿效人类行为,并应用一些学习规则确定搜索方向,以避免解的局部循环。

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骤:选定一个初始解Yu;令禁忌表tabu list=Φ;

第二步骤:如果满足终止准则,则转第四步骤;否则在一定搜索方向产生移动值Move,并在Yu的领域D(Yu)中选择出满足禁忌要求的侯选解CD(Yu),转到第三步骤;

第三步骤:在CD(Yu)中选一个最好的解JieBest,使得Yu=JieBest,更新禁忌表tabu list,转到第二步骤;

第四步骤:输出计算结果,停止程序。

六、3G技术(GIS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运用

物流配送的原则是由一个出发点到达多个分散的客户点的多点路径,出发点一般定义为配送点所在位置,也可以定义为某些个特殊的位置,例如某个发货点;多点则指所有客户的送或是经营地址,这些信息点在系统实施优化之前需要进行采集,采集到经纬度信息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

GIS运算的前提,仍然是将配送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地理环境可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五个工作日,每日一个区域内纳入GIS运算的客户基本在400~800个之间。这800多个信息点的确定,一方面仍然需要线路规划人员的经验判断,与以前不同的是,面对可视化的地图界面,系统提供了客户的地理位置、道路信息、近三个月的平均配送量等信息,结合以前的经验,使得第一步的划分较之从前,快捷、准确、预见性更高。

GIS软件技术线路优化具体模块:

(一)车辆调度。日常情况下,可以用系统默认的车辆排序,也可加以人工干预,由车辆调度人员安排,这对于峰值期间的配送任务合理调度分配意义尤其重要,当以后纳入GIS的配送区域不断扩大,这种调度的意义就超越了简单的任务分配,达到一个对全局配送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境界。

(二)每日线路优化。对每一辆车内的配送线路进行优化,计算出最合理的线路。由于单车涉及的计算量已经比较小,可以实时运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必作预先处理。计算完毕,分车的数据就可以交给物流货物分拣部门按序分拣,同时通过GPRS将配送任务发送至各车的车载终端。

七、结论

本文在对区域多配送中心物流车辆配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该问题直观描述的数学模型,并考虑了较为接近实际的约束条件,并结合模型的特点运用信息软件技术设计了禁忌搜索法算法。最终通过工程初步实践,表明了上述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MARC GOETSCHALCKX,GEORGE puter Aided Design of Industrial Logistics Systems.Industrial Systems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1994:12-37

[2]丁立言,张铎.物流配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水泥厂、熟料生产线、EPC、总承包、设备、标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TK26 文献标识码:A

EPC总承包模式是国际工程采用的主要的承包模式,也是近年来国内工程组织形式发展的新方向。EPC工程设备具有种类多、数量大、采购区域广、供货单位多、仓储工作量大、管理工作持续周期长等特点,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EPC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针对设备管理在运输、仓储、安装过程中不同的工作特点,在某水泥厂熟料生产线项目EPC总承包工程设备管理中,我们将色环标识法、二维码标识法和铭牌标识法进行了综合运用,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设备标识方法简介

(1)色环标识法

色环标识法的原理来源于电阻和电容的色环标识法,即用不同的色带表示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色带组合表示设备的综合信息。色环标识法在设备管理中的使用定位为设备粗放管理阶段,如厂家发货清点及物流安排、施工现场库房分配、出库设备查找粗定位等阶段的工作。

(2)二维码标识法

二维码是一种基于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编码,是将设备信息与某种编码进行对应,以便用信息手段完成工作内容。二维码标识法在设备管理中的使用定位为设备精细管理阶段,如设备的库房管理、设备的安装、设备的调试等阶段的工作。

(3)铭牌标识法

铭牌标识法是一种常用的设备标识方法,即在设备铭牌上标识好设备规格、型号、电压、电流以及设计图纸安装位置编号等设备具体信息。铭牌标识法在的使用定位为设备安装阶段,即安装工作人员确定设备安装位置时使用。

二、设备标识方法的设计

设备标识是设备在工程中身份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即不同的标识方法只是表示方法上的差异,但是实质上表示的内容是统一的,即是对同一设备的不同表示方法。设备标识方法的统一关系需要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详细设计之前确定。

在设计标识原则时,我们考虑了如下几种方法:(1)分部、分项工程原则,按照施工的分部分项设计;(2)工艺位置原则,按照设备安装部位的工艺布置设计;(3)图纸原则,按照设备在图纸中的编号设计;(4)施工单位原则,按照设备安装工作的实施单位设计。在设计时,综合考虑项目整体进度计划及实施特点,最终确定了以方法(1)和方法(3)相结合进行设备标识设计。

用方法(1)作为色环标识法的设计原则。根据整个工程的分部分项划分原则,除尘系统均属于通风分部工程的子分部,除尘系统的具体安装位置为分项。将红色定义为通风系统,蓝色定义为除尘系统,分项可自行选择其他颜色进行定义,我们选取两台风机为例,分别用绿色和黄色代表风机所在的分项工程。这样就用色标将两台风机(下文中简称为机1、机2)的位置进行了定义。

红蓝 绿红蓝 黄

分部子分部 分项分部子分部 分项

机1色标标识机2色标标识

用方法(3)作为二维码标识法和铭牌标识法的设计原则。在工程中,设备在设计图纸中的位置编号是唯一的,因此可作为设备的身份编码。

二维编码标识法的使用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包括扫描终端、便携式扫码器、计算机、数据服务器以及配套的软件系统。对于二维码的设计,我们除根据图纸中规定的设备编号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设备主体和配套设备、附属配件的编码,建议将设备整体按照设备编号进行编码,对于设备主体、配套及附属,可用尾标表示。以机1、机2为例,除尘风机包括风机本体、电动机、法兰、螺栓等,编码要分别给予编制,如机1编码为2917、机2编码为2918,为了将设备标识清晰,我们选择将小风机本体、电动机、法兰、螺栓二维码定义为2917-1、2917-2、2917-3、2917-4,2918-1、2918-2、2918-3、2918-4。

铭牌标识法中,铭牌上有设备规格、型号、电压、电流以及设计图纸安装位置编号等设备具体信息,其中设计图纸安装位置编码是设备安装位置的唯一表征。对于机1、机2我们在设计铭牌标识时,只需对本体和电机进行标识,即2917-1、2917-2和2918-1、2918-2。如果主机的配件如法兰、螺栓为特殊材质制造,也必须进行铭牌标识。

完成设备的标识设计之后,三种标识之间就有了内在联系,对于机1、机2,色标法表明了该设备现场安装的分部分项工程、二维码表明两台设备在信息化系统中的身份码、铭牌法表明了两台设备在工程中的具体安排位置,可以说三种标识法是一种内在统一。

三、设备标识方法的应用

为了保证设备标识方法在工程中顺利使用,色环标识法和铭牌标识法需要设备供应商完成色环的标识和铭牌的制作工作,二维码法需要总承包方在设备进场之前完成信息化系统软硬件的配套及人员的培训工作。

1、色环标识法的应用

(1)色标法在设备物流中的应用。在设备出厂检验过程中,设备监造人员能根据色标进行数量清点,确定各区域设备数量,从而保证设备不但在总数上符合合同要求而且在各区域都满足要求,如果发现问题,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在设备出厂过程中,色标是设备厂家确定运输批次的唯一依据,设备厂家根据色标,能直观的确定设备批次,从而确定设备的发运顺序及组合原则,在源头上保证了设备物流的有序性;在设备运输、转运过程中,按照设备出厂的组合及色标标识进行物流安排,切实保证设备整个物流过程的有序性。此时,机1、机2的运输批次,则根据色标中的第三条色带或者第二、第三条色带颜色确定,这主要取决于该分部分项同种设备在同一厂家制作数量的多少,物流原则是尽量满足同种色环排列的设备同一批次运输。

(2)色标法在施工现场仓库分配时的应用。EPC工程设备数量大、种类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施工现场不可能将所有设备放进封闭仓库进行存储。设备进场后,需要根据设备性质进行分类,除了部分怕水、怕潮的设备外,大量设备需要露天存储。为了节约设备二次甚至三次倒运的费用,大部分设备会在其最终安装地点附近露天存放。在仓库分配时,色标是设备安放地点判断依据,能有效的节约设备存放地点辨识时间,节约设备场内运输所发生的机械费用。

2、二维码标识法的应用

二维码标识法是借助现代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设备在整个工程中的管理,其对设备状态的动态管理,减少了各专业衔接工作中由于消息不畅带来的工期影响,也为整个项目决策层了解设备工作动态、调整项目执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1)二维码标识法在仓储过程中的应用

设备按照色标法进行分类进库后,设备进入细致的仓库管理阶段。信息化系统中要对设备进库、盘点、出库、退库、损坏等内容充分进行考虑,使系统能完成所有的仓库管理工作,使仓库管理员运用手持终端能完成大部分仓库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基础是二维码,通过手持终端对二维码这一设备唯一的身份编码进行扫描,系统将所收集信息进行自动汇总,完成仓库管理全过程的信息收集。由于设备放置较为分散且存在露天存放阶段,信息化手段能较大程度的减轻库管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在盘点过程中,通过系统数据对比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解决方案。

(2)二维码标识法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应用

在本公司,设备的安装单位和调试单位为不同的分公司。两个单位之间的工作衔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即调试单位不能及时掌握设备安装单位的工作进展。二维码标识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安装单位完成机1、机2的安装工作后,用手持终端将两台设备的安装完毕信息输入,调试单位通过系统立即可了解到机1、机2可进行调试。在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同样运用手持终端将设备调试完成的状态录入系统,确认设备的调试完成信息。

3、铭牌标识法的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物流运输规划;运输网络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而且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创造着物流的空间效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长期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长期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运输工具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得运输体系的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的社会旅客和货物运输量迅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更促使了物流行业发展效率的提高。未来的物流运输量需求的变化对运输路线、中心点的配置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巧妙合理的设置配送中心,根据各省市的交通实际情况(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里程)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物流运输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运输线路的规划问题,不仅要对我们的物流行业十分了解,还要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统计软件,对我们的一些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更优的运输网络,节约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本文运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软件,所用的统计方法是聚类分析方法。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部分地区的运输线路进行分析找出作为大型物流运输中心的省份或城市。

一、聚类分析

(一)基本思想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样本或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本或变量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或变量聚合为一类。

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中聚类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其思想是将n个样品看成n类(一类包含一个样品),然后将性质最接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类,我们得到n-1类,再从中找出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变成n-2类,如此下去,最后所有的相似样品均在一类,将上述聚类过程画成一张图便可以决定分成多少类,每类各有什么样品。系统聚类分析法具体到算法上,需要定义两个类变量距离测量的方法,定义距离测度方法等等,关于类与类之间距离的定义方法很多,每一种定义用到系统聚类程序中,就得到一种系统聚类法。本文采用的是类平均聚类。

(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步骤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包含六个步骤,如图1所示:

二、应用举例

聚类分析方法在物流运输规划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了解下物流运输规划。物流运输规划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基本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不能为区域物流系统公司的运输规划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和理论依据,导致我国物流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重复建设、设施冗余、服务瓶颈等等。为了提高我国物流运输规划和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加快物流的发展,形成科学、操作性强的决策方法是我国物流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当务之急和重点研究方向。物流运输的合理化有利于加速生产过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加快了物流速度、节约运力,还能节约能源。影响物流合理化地主要因素有: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线路(网络)等等。本文是通过聚类分析,探讨最合理的运输网络,为物流运输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表1为国家部分地区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里程。本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表中的20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相应的分类结果采取相应的物流运输规划方案。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类平均聚类,生成图2所示的聚类分析树形图。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表2的全国部分省、市聚类表,可以把全国主要省市分成五大类大型物流运输中心,经检查符合实际的情况,有时聚类后的结果有明显的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应做适当的调整。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较合理的划分,并划分出以它们为中心的若干区域并对运输进行合理标定,以便建立起衔接各大经济区域的运输快速通道网。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人力、运力、财力,使大型物流运输健康快速的运行。

三、结束语

用聚类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全国部分省、市内的物流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所得结论客观、可信、较有说服力,为省、市物流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利用得到的聚类分析图,可以避免重复问题的出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及软件可以培养我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摸索、探讨适合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若我们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将成为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锦晶,谭锋.《F1as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

[2]刘云桥,王东红.Flash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第1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逆向物流管理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呈现中高速发展状态,连续几年,GDP都一直稳定增长,我国GDP在世界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这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方面高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生活环境及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受到了极大伤害。为了生存与发展,我国要采用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特别是物流业更要在逆向管理过程中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逆向物流所带来的益处。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最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具体指在一个生产的系统里,用现代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依赖性的经济模式。所谓的循环经济观,具体是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背景下,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表现出对客观规律尊重的一种具体认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低消耗、高效率,经济增长模式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本变革则表现在对那些传统增长模式的改变。循环经济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表现为对产品的循环,对环境采取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时,尽可能小的消耗目前资源和产生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压力方面可以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需求,让资源的约束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第二,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要实现逐步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弱化,强调彼此间的和谐共处发展。

(二)逆向物流及其相关概论

1.国外学界对逆向物流概念的界定。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Stock教授最早提出逆向物流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极大丰富逆向物流的含义。在当时,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根据调查研究,对逆向物流做出了具体定义:逆向物流表现出来的具体目的,主要是从原材料、制成品和相关信息这些方面着手,从消费地到最初开始阶段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一种流动方式,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展开计划、实施以及具体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回收残余价值和恰当处理废弃物的目的。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就逆向物流给出了另外的定义是:由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中间库存、分销或使用点开始,慢慢扩张到恢复点或适当处置点的这样一个具体过程。

2.我国学界对逆向物流的定义。

针对以上这些定义,我国一些学者认为:逆向物流应该是一种物理性流动的原理。对于这方面的具体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对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从循环经济理念角度,可以将物流划分为正向物流、逆向物流,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而从下游企业开始着手,或者从消费者这一具体层面开始进行,返回到供应商的这样一个特定过程叫做逆向物流。

(三)循环经济与企业逆向物流的具体关系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要通过借助逆向物流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系统。一定要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体系,这样物质才能实现具体的循环模式,如果不从这方面入手,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具体结果。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接受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逆向物流理念的推广存在阻碍。逆向物流主要表现在产品、信息等从消费点到生产点的过程,在实际过程中包括重复利用物料循环、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不同方面挖掘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潜在使用价值,使得这些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逆向物流将一些残次品经过再次的处理、加工,可以再次投入到生产使用中,变为可利用资源,再次发挥其价值,对于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废物应当要经过焚烧之后再埋入地下,防止其污染环境。因此想做好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逆向物流,只有创建了合理、科学的逆向物流,才可以真正实现循环经济。逆向物流能够为残次品的回收、再利用提供平台,减少社会资源的消耗,降低企业成本,让顾客对企业更加满意,为企业赢得优势。同时还能让企业提升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

2.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升利润,同时也能够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通常只重视内部管理,而不重视外部残次品及废旧物品的回收加工再利用,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而逆向物流能让废旧产品和残次产品经过加工之后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因为残次产品价格低、数量较多,将其进行回收再利用还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尤其是当前经济不断进步而资源越来越匮乏,就更加突出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

3.改善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造成环境破坏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重的,是具有延续性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可能会因为经济的进步而得到缓解,但是环境问题则相反,它可能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更加严重。人们的生产、消费与物流损害了生存的环境。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注重管理废弃物品,也不重视保护环境,进而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而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更高层次,它倡导将保护环境和生产、消费同步进行,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在考虑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环境保护。所以,结合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是最佳的环境保护方式,不但能够通过再回收利用来保护环境,还能够有效减少原料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二、逆向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逆向物流发展时间很短,从开始出现到现在也才二十几年的时间,可是逆向物流的具体效果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彰显出来。但逆向物流的具体作用并没有被我国企业重视,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物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理解存在误区。逆向物流是一门新兴行业,在我国发展历史短,企业运用逆向物流的意识不强烈,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从传统角度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逆向物流,都是增加成本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是没有价值的。不少企业看到的只是这个理论的表面现象,对逆向物流能够减少成本、提升内在形象、增加效益等方面的认知还不多。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去理解逆向物流的内在要义,借力做好企业的经营,进而获取更多的经营资本发展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在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存在不足。对于逆向物流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况,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掌握。逆向物流在物流企业的经营实践,对很多物流企业来说是个新概念,较之于传统物流企业,一些尝试经营逆向物流的企业对其概念等方面的认识也还不够,很多地方还需要在经营实践中探索,这就为企业在逆向物流的经营方面带来了一些问题,阻碍了逆向物流的实践。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于逆向物流来说,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成本得到节约,可是逆向物流的复杂性使得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扩展。并且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对传统,无法同时代的步伐相协调,不少企业不愿意在这一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企业这样传统的做法导致企业经济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

(一)从思想上正确理解企业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作为一个具体的活动过程,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它的运行具有复杂性,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必须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不能让它依附在其他部门。企业对逆向物流要表现出足够的关注,正确理解逆向物流,明确逆向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把具体实权给予物流部门,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企业经营中要遵循的逆向物流原则

1.产品设计原则。

企业在产品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逆向物流的需要,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回收产品的再利用和循环。设计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说应该多选取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同时要尽最大努力使得产品标准化、可拆卸,这样可以让产品进行充分循环生产。

2.回流量化原则。

产品回流是不可避免的,但企业可以从退货的发生入手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具体退货机制,减少退货并且能够控制产品的可重复使用,让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让循环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逆向物流管理系统

1.构建企业供应链物流系统。

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施逆向物流,一定要从供应链这个方向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形成一个完善的循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众多企业间应该构建起一种和谐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资源等多个方面实现共享,这样可以有力推动供应链上企业的全面发展。

2.完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逆向物流的一些具体特征表明,假如只是依靠人工管理,在时间方面一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对进入具体领域里的产品就能够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可以让逆向物流处理周期缩短,可以让不同的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有效合作。

3.积极推进企业逆向物流相关技术的研发。

企业要改变设计方式,在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到以后的产品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方便性。同时,企业要将重心放在对废旧产品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创新上,增强产品利用率。逆向物流具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所以必须要对产品信息加以重视。例如,企业可以使用条形码录入回收产品的相关信息,创建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产品信息的管理与追踪,减少逆向物流的时间。

4.增强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动力。

如果单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来刺激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尽管能够将一些残次品再利用,但这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还相距甚远。通常来说企业愿意回收的产品都是具有较大再利用价值的,并且来源较为充足,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产品,还有一些产品回收起来较为困难,并且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小。因为大部分工业残次品的回收及再加工的成本较高,技术也难以达到,同时在管理方面还有缺陷,这让很多企业不愿进行回收。我国的逆向物流正处于起始阶段,政府应当要予企业相应的鼓励,实施激励政策,鼓动企业积极创建具有循环经济思维的逆向物流系统。综上所述,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及环境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害,人类已经开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逆向物流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举措。逆向物流能够为保护环境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企业必须加强物流意识,实行逆向物流。政府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例,以推进逆向物流的科技进步。总而言之,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逆向物流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社会公共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结局。

参考文献:

1.赵慧慧.我国逆向物流发展问题浅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2.高波.逆向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

3.王西.国内外汽车逆向物流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5(12)

4.温平川,包旅游.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市场,2015(50)

5.朱芳.基于4PL旅游逆向物流服务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6.梁昌顺.逆向物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索[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06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物流 运作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并没有将“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分开来研究,物流概念是从配送深化而来。1915年美国经济学家shaw.A.w开始注意到物流在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提出:“物流就是把产成品从生产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全过程的活动,1965年,日木通产省委托日本财团法人机械振兴协会对物流现状进行了调查,最后给出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就是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移动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动态联盟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在农村物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对美国和英国的粮食分销系统的集中模式、水果和蔬菜供应链管理、美国新鲜蕃茄冬季市场一体化行为、新鲜水果和蔬菜销售体系的体制等展开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我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我国学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物流规划技术、供应链理论、物流组织模式等物流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在物流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物流联盟。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不完善。

河北省农村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很不完善。从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需求市场来看,企业对自营物流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程度,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看似科学,实则低效的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大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工具和设施,实行包装、储存、卸运一条龙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几乎所有物流活动都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从物流供给市场来看,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供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供给企业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规模,能力分散,规模及服务水平都较低,工农业产品运输仍然存在许多私营车进行物流运输,未形成大流通格局。从市场合作来看,物流企业和分散的运输业主与物流需求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薄弱,发展不合理。

河北省农村物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物流在交通枢纽、仓储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也未将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当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

(三)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低。

河北省农村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是标准不配套,导致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转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统一(统筹)规划。

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仓储、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必须加以统筹协调考虑才能使物流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物流资源的效率到最优,因此,制定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河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和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效率。河北省农村物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着城乡分布和交通运输方式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应尽快形成配套的合理的运输网络,促进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经济与物流长期协调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农村物流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政府应充分考虑其经济与物流长期发展的协调性,并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育第三物流市场,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政府应鼓励从事运输、仓储、货运和批发配送等服务业务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再横向和纵向上延伸物流服务,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较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领域转变,并加强这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联合,促使这些企业发展成为优势物流企业。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它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内容广泛,给农村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城乡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流动的纽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对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133015)

参考文献:

[1]姜璞.关于农村发展现代物流的儿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