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07-24 17:0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1篇

[关键词]临床路径 诊疗标准化 临床路径表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常见有3种含义:①临床路径是联系患者与其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②临床路径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的和有效的照顾。它是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来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一种临床服务模式;③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二、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2.1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必须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使用病人版的临床路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临床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对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3、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理专业职能的拓展

临床路径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必将促进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实施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并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在整个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护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个诊治方案及具体执行时间,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由于它是多专业共制定的最佳护理计划,业务全面,操作规范,主动性较强,所以这种工作方式以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的职能正在从广度上、深度上进行拓展。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3.1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临床路径发展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与实施临床路径有关的行政、医疗、护理及辅助科室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3.2设计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广泛查阅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制订出最佳标准化流程,设计出临床路径表。

3.3选择进入路径的对象:临床路径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源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3.4教育及培训:工作组的成员必须经过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以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做到对疾病情况和治疗内容要充分掌握。

3.5执行:①医生在门诊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②各部门工作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3.6评价: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做变异分析,查找变异原因,改进方案。

四、 结束语

临床路径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肯定会逐步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李庆功.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策略[J].中国卫生政策,2002,(8):13-17

第2篇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084-02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1]。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要求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价格。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7月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50例。以入院时间的数字排列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中年龄58~87岁,平均65岁;对照组中年龄55~89岁,平均62岁。排除标准:年龄大于90岁,前列腺大于50 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梗死病史、术后有并发症者。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直接回病房,且在手术方式、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随机进行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检查、住院天数等方面不作统一规定。观察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路径表进行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预期住院天数为7 d。已执行的用蓝笔打“√”未执行的用红笔打“×”,遇到“×”标志时,当班护士必须在护理记录中记载病情变化,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登记于“变异”记录中,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每位病人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后卧床时间是指术后回到病房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自制评分表,包括与本病有关的治疗、护理、饮食、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康复锻炼、用药、出院指导等10个项目的内容,每项设掌握、部分掌握、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越好。由专人于手术前1 d对病人进行评分;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从洗漱、进食、入厕、活动4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前3项设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活动设床上、床边、室外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12分。术后24 h由专人对病人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恢复越好;由专人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其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7.1统计软件。

由表1可知,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争取医院政策支持与多学科人员协作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

我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是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理组长、护士长根据疾病、手术特点、过去治疗经验共同商讨后为病人所作的日程安排,有时间性和顺序性,内容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治疗、护理、药剂、康复训练、检查、饮食、活动、清洁、排泄、健康教育等项目。由于内容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多科人员的有效合作,需要医院政策的支持,使病人每天都可以照常检查、手术;同时科主任支持,医生理解并积极配合。因主管医师负责选择病人,使病人入院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住院医师按临床护理路径的每日进度执行各项医疗活动,病人第1天入院,第2天完成术前检查,第3天手术,第4、5、6、7天观察,第8天出院。手术当日、术后2 d内补液、抗炎、止血治疗。护士向病人或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整个治疗护理流程,明确每天的治疗护理康复内容并积极配合;同时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按进度完成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活动、监测、出院指导等项目。术后监测生命体征1 d,2 h记录1次,并密切观察引流冲洗情况;术后6 h垫枕开始床上活动,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事先将病人所需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每日应介入的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具体内容按时间顺序、护理程序思路以工作流程表的形式设计好,使每天的护理工作具体化;护士可主动有计划地按时执行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了工作中的遗漏和人为导致的延迟,有利于减少差错并有助于护士长进行质量控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避免了护士因知识不足或经验欠缺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异,也可避免一次宣教内容过多病人难以接受等缺陷,因此有利于预期目标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新上岗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处置不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3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

未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科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护理、康复持不同观点,因此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疗护理措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全体医护人员观点得到统一,对治疗护理计划达成共识,能严格按照路径程序表合理安排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从而缩短了手术等待日和术后不必要的住院日,减少了住院天数,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用药等,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为单病种限价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3.4提高了健康宣教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即对整个护理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极大地缓解了病人因对疾病、治疗、护理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病人能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完成各项计划尤其是康复计划,消除了由于担心术后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进食、活动的顾虑。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较理想,病人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后6 h主动翻身、抬臀、活动四肢,次日即能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增强了病人自信心与自理能力,有助于肠蠕动的恢复和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5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士能为病人提供及时、优质的标准化服务。路径中健康教育的贯穿,增加了护患沟通,维护了病人的知情权,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仅获得了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治疗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还获得了疾病的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

4 小结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病人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缩短了住院天数,增加了科室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实践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符合人们对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益、低价格的愿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跃宇.临床路径――质量与效益[J].护士进修杂志,2002,1(12):908-909.

第4篇

【关键词】GIS 系统 问题 应用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采用GIS勘测设计系统,可彻底改变当前在线路路径选线中“凭经验选线”的方法,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资料陈旧、采集数据困难、野外作业工期长、线路通道林木砍伐量大等问题。主要设计方案的决策建立在“数字化”、“科学化”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并可以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个智能可靠的基础平台。

第5篇

关键词: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路径

引言

随着绿色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高节能标准的相继提出,被动式住宅的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而成熟的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是发展被动式住宅、推动被动式住宅市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目前被动式技术及被动式住宅在我国仍处于试行推广阶段,被动式住宅相比普通住宅的建设增量成本过高,加之消费者对这一新型绿色住宅缺乏了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认知,导致被动式住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与推动力[1],规模化发展缓慢。开发企业是影响被动式住宅发展的重要主体,作为开发行为的发出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被动式住宅市场的活跃度。目前我国多数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处于技术跟随阶段,只有少数开发企业掌握被动式住宅开发关键技术,并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因此深入分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及路径选择对推动被动式住宅的规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若能意识到转型开发被动式节能住宅是减少我国建筑能耗的重要举措,将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积极钻研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对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的行业动态有清晰的把握,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加行业内的技术培训,会极大促进企业自身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2]。相反,若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只采取技术跟随的方式,继续将开发普通住宅作为企业的开发重点,那么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及企业战略转型必将难以实现。2)激励机制。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将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以保证开发被动式住宅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已十分成熟[3],若将被动式住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需建立完善的开发激励及技术创新激励。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开发技术创新能力,还能增加员工满意度。因此激励机制对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2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被动式住宅的发展依赖于国家被动式领域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立及被动式住宅开发激励机制的设定,政府能为开发企业创建良好的社会导向及社会环境,保障被动式住宅开发市场的活跃度[4]。在这一背景下,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若想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建设领域占领主导地位,会加快学习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进程,并谋求创新,因此政府在推动被动式住宅开发和企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消费者。消费者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谋求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建设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进而为企业谋取更大利润。因此消费者对于被动式住宅产品的建设及居住满意度是影响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设高质量住宅产品,使消费者愿意并积极购买被动式住宅,形成高质量被动式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则会推动被动式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2路径设计的维度选择

2.1发展方向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即技术跟随阶段、技术参与阶段和技术主导阶段。技术跟随阶段指开发企业接受现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先进技术,技术话语权较低,主要以跟踪、学习其他企业先进技术为主[5],以维护企业在开发被动式住宅项目中的利益。技术参与阶段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积极参与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创新,拥有技术话语权适中。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管理规范,被动式技术水平精良,节能措施到位,市场占有率较高,在被动式住宅行业内追随者较多,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方面起到引导作用。技术主导阶段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能够提出创新性技术,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市场占有率大,技术话语权很高,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2.2发展状态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分为:学习阶段、成长阶段和优化阶段。学习阶段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的经验积累阶段,这一时期开发企业会开始了解国家现行被动式住宅开发相关规定及政策,并为了追逐更多利润,逐渐开始参与被动式住宅项目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该行业优势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企业将来发展积累经验。成长阶段是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运用所学技术经验,充实企业团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时期。开发企业将所学先进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使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活动中。优化阶段是指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开发技术及经验的基础上,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维护企业优势地位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优化。这一时期的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在该行业已达到了技术主导地位,并能通过自身技术改革,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推动被动式住宅开发技术的发展。

3路径选择模型

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是企业实现从学习阶段的技术空白弱势地位到优化阶段的市场主导地位的转换,完成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目标的途径。根据发展方向和发展状态维度,将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初始状态设定为技术跟随,学习阶段,这一状态下的开发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学习先进企业技术发展经验,企业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目标状态为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达这一状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跟随,成长阶段,最后到达技术参与,成长阶段;第二条路径为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参与,学习阶段,最后到达技术参与,成长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二条技术发展路径。由于在技术跟随阶段,开发企业不具备熟练运用先进开发技术的能力,只能在学习中不断摸索,这一时期贸然发展企业存在巨大风险,因此会长时间停留在学习阶段,当开发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时,才会进入企业成长阶段。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主导,优化阶段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参与,优化阶段,最后到达技术主导,优化阶段;第二条路径为从技术参与,成长阶段到技术主导,成长阶段,最后到达技术主导,优化阶段。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一条技术发展路径。当开发企业达到技术参与状态时,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已具备一定影响力,能参与开发技术创新,当开发企业到达技术主导状态时,该企业在被动式住宅开发领域已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已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而是寻求企业自身优化,精益求精。因此开发企业处于技术参与阶段是进行企业改革,优化自身的最佳时期,因此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应选择第一条技术发展路径。

4结语

通过分析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基于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维度构建了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路径设计模型,为开发企业制订了从技术跟随,学习阶段到技术主导,优化阶段转变的主要路径,并得出结论:被动式住宅开发企业技术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技术跟随,学习阶段技术参与,学习阶段技术参与,成长阶段技术参与,优化阶段技术主导,优化阶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建廷.基于多因素分析的绿色住宅开发驱动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6):226-231.

[2]贾林娟.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26-29.

[3]张小玲.我国被动式房屋的发展现状[J].建筑科技,2015(15):16-23.

[4]袁建伟,李生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J].企业经济,2013(5):151-154.

第6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评价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9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94

临床路径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有计划准备、路径的准备、具体实施、评价改进4个阶段。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更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来进行临床路径的使用和管理。

临床路径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有计划准备、路径的准备、具体实施、评价改进4个阶段。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更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来进行临床路径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研究多种评价因素,试图构建一种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客观而又准确的评价临床路径的管理以及使用,并深入探讨一系列评价方法,不仅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来运用和改良临床路径,而且促进了临床路径工作的不断发展。

通过研究多种评价因素,试图构建一种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客观而又准确的评价临床路径的管理以及使用,并深入探讨一系列评价方法,不仅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来运用和改良临床路径,而且促进了临床路径工作的不断发展。

研究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研究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临床路径全面评价的需要: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医疗费用和合理地运用医疗资源,制定和执行临床路径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循环法则,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在循环中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临床路径全面评价的需要: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医疗费用和合理地运用医疗资源,制定和执行临床路径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循环法则,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在循环中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临床路径应用和推广的需要:研究现有的临床路径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现在国情的临床路径评价方式,可以为广泛推广和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提供科学的指导[1]。

临床路径应用和推广的需要:研究现有的临床路径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现在国情的临床路径评价方式,可以为广泛推广和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提供科学的指导[1]。

医疗质量保证的需要:临床路径的科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医疗过程,使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减少,它用图表的方式将全部患者的病情和诊治过程直观的表现出来,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全程监控某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完成质量管理自终末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化。建设临床路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建设临床路径的环节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使用的费用,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居住天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所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医疗质量保证的需要:临床路径的科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医疗过程,使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减少,它用图表的方式将全部患者的病情和诊治过程直观的表现出来,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全程监控某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完成质量管理自终末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化。建设临床路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建设临床路径的环节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使用的费用,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居住天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所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存在的误区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存在的误区

我国开展临床路径的建立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对临床路径的评价都集中在临床路径实施的结果上面,实施后的经济指标是选择评价指标的重点,例如多用药物药价的高低、住院时间的长短、所花费用的多少等。片面的从实施效果方面来考虑临床路径的好坏是不科学的[2],由于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最终结果会受到很多未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的前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纯的从实施结果方面来评价临床路径的存在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推进和改善临床路径存在很大不利。因为执行路径的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的基础差别很大,实施过后的评价指标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其结果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反应实际情况。

我国开展临床路径的建立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对临床路径的评价都集中在临床路径实施的结果上面,实施后的经济指标是选择评价指标的重点,例如多用药物药价的高低、住院时间的长短、所花费用的多少等。片面的从实施效果方面来考虑临床路径的好坏是不科学的[2],由于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最终结果会受到很多未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的前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纯的从实施结果方面来评价临床路径的存在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推进和改善临床路径存在很大不利。因为执行路径的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的基础差别很大,实施过后的评价指标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其结果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反应实际情况。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确定筛选指标的重要性:筛选指标的重要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3]:①指标筛选的意义:这一指标能否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②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指标能否反映患者、政府、社会所关注的问题。③干预的敏感性:这一指标的变化是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服务的改善能否积极的干预该指标的变化。

确定筛选指标的重要性:筛选指标的重要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3]:①指标筛选的意义:这一指标能否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②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指标能否反映患者、政府、社会所关注的问题。③干预的敏感性:这一指标的变化是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服务的改善能否积极的干预该指标的变化。

确定筛选指标的一体性:作为一类很多相互关联的医疗活动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临床路径有着高度一体性的特点,因此,一体性是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构建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组织环境以及科学评价各种相关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正确掌握评价问题的相关因素。

确定筛选指标的一体性:作为一类很多相互关联的医疗活动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临床路径有着高度一体性的特点,因此,一体性是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构建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组织环境以及科学评价各种相关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正确掌握评价问题的相关因素。

指标的引导性:评出好坏名次和优劣程度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被评价的对象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统一评价控制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引导其向最终目标靠近,即是目标的引导作用。

指标的引导性:评出好坏名次和优劣程度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被评价的对象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统一评价控制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引导其向最终目标靠近,即是目标的引导作用。

指标的可对比性: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是通用可比性,即是横向和纵向对此。纵向对比,即某一对象在另一时期同这个时期作比较。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有通用可比性,其条件是所用的指标体系与各项参数、各种指标的外延和内涵保持绝对的稳定,用以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值各个标准值不变化。横向对比是指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共同点,按照共同点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应该有比较普遍的统计学意义,使得评价指标能够实现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

指标的可对比性: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是通用可比性,即是横向和纵向对此。纵向对比,即某一对象在另一时期同这个时期作比较。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有通用可比性,其条件是所用的指标体系与各项参数、各种指标的外延和内涵保持绝对的稳定,用以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值各个标准值不变化。横向对比是指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共同点,按照共同点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应该有比较普遍的统计学意义,使得评价指标能够实现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

指标的可操控行:在满足最终评价目的需要的基础上,评价指标概念应该足够清晰,有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设置指标体系是要尽量避免堆积庞大的指标群[4]。指标数据应容易采集,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简单的评价过程,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较少成本以及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指标的可操控行:在满足最终评价目的需要的基础上,评价指标概念应该足够清晰,有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设置指标体系是要尽量避免堆积庞大的指标群[4]。指标数据应容易采集,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简单的评价过程,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较少成本以及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分析临床路径的管理过程和操作流程,明确路径的控制点,确定路径评价的要素。通过对各种文进行回顾、比较和归纳,筛选并确定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价指标;依据临床路径管理流程的主因素、分因素等绘成流程图,全面而直观的将临床路径流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分析临床路径的管理过程和操作流程,明确路径的控制点,确定路径评价的要素。通过对各种文进行回顾、比较和归纳,筛选并确定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价指标;依据临床路径管理流程的主因素、分因素等绘成流程图,全面而直观的将临床路径流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构建:为了进行进一步论证,应使用4轮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从而确立科学的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构建:为了进行进一步论证,应使用4轮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从而确立科学的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讨 论

讨 论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掌握临床路径的结果和缺点,为此后的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而且有了评分标准的身患,尽可能地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掌握临床路径的结果和缺点,为此后的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而且有了评分标准的身患,尽可能地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炯,徐卫国,李劲松.临床路径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变异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28-29.

1 杨炯,徐卫国,李劲松.临床路径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变异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28-29.

2 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3-24.

2 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3-24.

3 董军,李军,周亚春,等.临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70.

3 董军,李军,周亚春,等.临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70.

4 刘永.基于临床路径的信息系统设计[J].系统研发与设计,2009,4(3):67-59.

第7篇

关键词:送电线路;路径;杆塔定位;架空送电

前言

架空送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精确的计算、经济合理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和日常的运行维护,这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笔者从线路走径、杆塔定位等方面,阐述了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诸如直线耐张、绝缘子串倒挂等方法,保证了线路的可靠运行。

1 线路走径和铁塔定位

线路走径选择

架空线路的路径选择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下文主要从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多种情况考虑论述。

线路走径选择的原则:选择线路路径时应遵守我国有关法律和法令。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结合交通条件及地质地形情况考虑。沿线交通便利,便于施工、运行,但不要因此使线路长度增加较多。若条件允许,最好将路径选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现在的施工及运输一般都由较大型的机械来承担,若交通不便,势必影响施工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路径长度最短、转角少、角度小、特殊路越少、水文地质条件好、投资少、省材料、施工方便、运行方便、安全可靠。

地质方面一般应观察记录沿线地质地貌现象,对土、石、水等做必要的物理与化学分析,如土壤种类、湿度、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程度等。除按上述常规经验选择外,还应特别注意避开采空区,以免地面塌陷而危及线路安全。如一些采掘业发展史较长的省份,采空区相当多,再加上部分小矿私挖滥采,造成了许多地区地面塌陷而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另外,线路应尽可能避开森林、绿化区、果木林、防护林带、公园等,必须穿越时也应选择最窄处通过,尽量减少砍伐树木。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免拆迁,减少拆迁房和其它建筑物。线路应避开不良地质地段,以减少基础施工量。应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应避免和同一河流或工程设施多次交叉。

如:该线路引自某区域变电所,全长3千米,沿线翻山越涧、地形复杂,起伏较大,进出线走廊十分狭窄见图1。因此,该线采用双回路铁塔共杆,鉴于当地属多雷区,全线架设架空避雷线,其导线为LGJ-185,避雷线为GJ-50。按照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尽量使线路最短的原则,考虑地形、地物、电力和电讯线路等外部约束条件,以及计算线路对铁路讯号的干扰影响后,选择线路路径如图1所示。

图1110千伏送电线路路径平面图

1.2 电线弧垂应力计算

考虑到线路短,地形复杂,外部约束条件多,使得线路转角多,代表档距小,可以适当放松导线,选取安全系数为4,可计算出最大电线平均运行应力为71N/mm2。根据气象条件(见表1)和导线的比载,可以计算出有效临界档距lj=90m。即0

表1 当地气象条件

若已知某代表档距为l,气温tm、电线比载gm条件下应力σm,而待求气象条件下gn、tn的应力σn、弧垂fn,考虑到电线的弹性伸长和温度伸长,可得电线的状态方程式[1]如下

式中:l―线路的代表档距(m);α―电线的温度线膨胀系数(l/℃);E―电线的弹性模数(N/mm2);gm、gn―已知和待求气象条件下的电线比载(N/m・mm2);σm、σn―已知和待求

气象条件下电线应力(N/mm2);fn―待求气象条件下电线的弧垂(m)

以A、B控区的控制条件为已知条件代入式(1)、(2)可求得各有关气象条件下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如图2所示。同时,以避雷线+15℃无风、无冰时应力为已知条件可求避雷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如图3所示。据此,可以计算杆塔强度、验算电线与杆塔的电气间隙,进行杆塔定位及电线防震设计和施工架线弧垂计算。

图2 导线应力弧垂直线图3 避雷线弧垂应力曲线

铁塔定位

在已经选好的线路路径上,进行定线、断面测绘,在纵断面图上置杆塔的位置,称之为定位。它是线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方案与安全。因此,必须进行细致的工作,排定出杆塔配置的最佳方案。

定位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应尽量避免孤立档距,尤其是档距较小的孤立档,它易使杆塔受力情况变坏,造成施工困难,给检修带来不便。

(2)山地定位时,除应考虑边坡的稳固外,尚须保证电杆的焊接排杆、立杆、临时打拉线紧线等条件是否具备。

(3)立于陡坡的杆塔,应考虑其基础有无被冲刷的可能。

(4)引拉线杆塔应注意拉线的位置,平地应注意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池塘洼地,山地应注意避免顺坡打拉线使拉线过长。

(5)在重冰区,应尽量避免大档距,尽可能使档距均匀一些。

本线路纵断面及杆塔布置如图4所示。杆塔型号见表2。

表2 铁塔一览表

图4 线路纵断面简图

2问题的处理

2.1 直线耐张

由图4可知,杆塔N15、N16间水平距离为315m,高差达53m,垂直档距较大,使得导线悬垂角超过线夹允许悬垂角。验算表明,N15塔经常处于上拔状态,所受上拔力较大,又考虑到两杆塔间相当于一个大跨越,所以直线杆位N15选用90°耐张塔DSnT390。

2.2 耐张绝缘子串倒挂

当相邻杆塔高差较大致使位于低处的耐张杆塔上绝缘子串上仰时,其裙边将积水,从而降低绝缘程度。验算表明,杆塔N15、N16的绝缘子串须倒挂。

2.3 交叉跨越

如图4所示,杆塔N1、N2间线路与煤气管道交叉,且线路与管道的垂直距离仅2m,而设计规范要求3m。因为加高N1铁塔(3m)投资大,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提高N1塔的标高,考虑加高基础1m即可满足规范要求。杆塔N2、N3间线路与某6千伏临时电力线交叉。为满足规范要求,在施工前临时线路尚未拆除时必须将其标高降低。

2.4 降低施工基面

由于线路大部分的杆塔位于山坡下或山腰间,横断面坡度大。如以中心标高为施工基面,则杆塔基础埋入地下部分太浅,为满足基础受上拔力或倾复力时的稳定要求,杆塔计算基础埋深的起始基面应降低到杆塔中心桩高以下。施工基面值可根据土壤的上拔角或抗剪角计算。

2.5 杆塔中心位移

由于铁塔横担较宽,为尽量减少转角塔两侧直线杆塔所受角度荷重的影响,杆塔中心必须与线路转角中心桩有一段位移距离S0,可以计算出各国转角塔中心位移值如表3所示。

2.6 导线换位

其主要作用是减小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流和电压的不对称。因为不换位线路的每相阻抗和导纳是不相等的,将引起负序和零序电流,而过大的负序电流将会引起系统内电机的过热,零序电流超过一定值后有可能引起灵敏度较高的接地继电器的误动作。由于线路短,只在进入总降时才进行一次导线换位。

表3 转角杆中心位移值

3 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3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16

[本刊网址] http://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质量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能否长足稳定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与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桥梁。基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通过对就业质量样本详细分析,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结合当今时展要求,总结出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根本途径。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涨,除去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2016年高校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人数高达12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65万人,中职毕业生435万人,总数上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万人,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待遇不公平

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学历上不占优势,处于上不不下的尴尬地位,形成就业困难、去向单一的现象。由于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上市企业对学历要求较高,高级白领、公务员、事业级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岗位较少,高职院校毕业生趋于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工作岗位,并且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就业城市以二三线城市为主且从事非核心岗位,就业保障与待遇普遍较差,经常被企业安排从事劳务派遣岗位,部分企业单位即使应允保障五险一金,按实际金额少之又少。根据我国颁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指出,劳务派遣虽然是临时的、可替代性岗位,劳务派遣岗位中临时员工工资待遇应与正式员工同薪同酬,但实际情况往往存在较大偏差。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R恍裕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频繁跳槽,造成社会就职人员流动性较多的现象。

(二)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不利于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就业前景呈现出严峻的发展趋势。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出现放慢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的引进也使得企业对劳动人员的雇用数量减少,然而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多,因此,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高职院校从1123所增加到1297所,并且依旧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这种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是互相矛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多选择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会受到波及,势必影响日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二、 我国职业院校指导就业存在的弊端

(一) 就业指导作用严重忽视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力度体现了该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如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指导能力,并且就业指导教师多为辅导员或者本校教师,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很难组织校园招聘会,能力较强的院校即使组织了专场校园招聘,但大多数学生反应反响不大,招聘会企业提供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数量有限,或者与所学专业差距较大,存在企业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前来招聘的情况,甚至自家企业根本没有录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打算。

(二) 教师教学管理不够严谨

一方面,随着学校扩招人数越来越多,对学生管理人手有限,相关工作开展实施陷入困境,指导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刻,缺少对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导致整个班级不正之气上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上个世纪的模式,教学单一、死板、缺乏实践经验,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对本来基础欠佳的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管理,学生经常迟到、逃课、厌学,对于学生上课纪律、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及时反馈给领导阶层,导致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课程学分推迟毕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是一味地迎合社会需求,使课程缺乏合理化与专业化,例如一些特殊专业课程,艺术类、烹饪类等,由于自身基础不够加之学校管理松散,使他们自身专业课程得不到指定学分,同时英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也没有达到合格标准,更加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三)就业指导课程数量缺乏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厌学旷课等不良情况时有发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思考能力,性格懒散不成熟。因此,在就业指导时要对此类型学生加强管理,聘用指导较强的专业辅导人员进行辅导,让学生从心态上改变对就业的看法。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质量令人堪忧。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建立专业班级约为160个,负责指导就业教师28人,而专业指导就业课程教师只有7人,按照就业指导要求,每个建制班级每学期都应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但事实情况该高职院校指导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师人员严重缺失,导致学校只能临时选用兼职教师为学生辅导,以此来满足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需求,造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业性且形式感十足,不能有效为学生提供有建设性的就业指导意见。

三、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主要措施

第9篇

关键词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生涯与技术核心标准;研制过程;三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68-05

2012年6月18日,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of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Consortium,NASDCTEC)和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基金会(National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Foundation,NCTEF)一起颁布《共同生涯与技术核心标准》(Common Career Technical Core,CCTC)(以下简称《标准》)。这是美国职业教育史上第一部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共同基准。42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帕劳直接参与了标准研制,其他州也或多或少贡献了力量。作为一项由州主导的教育改革成果,《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各州在“成功的职业教育项目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哪些核心知识和技能”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1]。可以预见,《标准》将对未来美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一致性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生影响。

一、《标准》的出台动因

(一)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面临重重挑战。2010年春季,由美国各州及领地中、高等和成人职业教育主管组成的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在成员们的支持下发表了题为《反思、变革、引领:生涯与技术教育新愿景》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若想保持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认真审视本国的劳动力培养情况,确保更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所必需的关键知识与技能。据此,报告为美国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与变革设计了五大原则,其中,开发达到国际水平的《标准》被列为实现这些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2]。

(二)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带来美国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从仅仅帮助学生为特定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逐步转向帮助学生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3]。2006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帕金斯法IV》中,“职业与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VTE)这一概念正式被“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所取代。该法案还首次引入了“学习项目”(Programs of Study,POS)的概念,要求凡是接受法案拨款的教育机构都须开展至少一个学习项目,以此来变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不同,学习项目不再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进行人才培养,而试图把所有职业都纳入到宽泛“职业群”(Career Cluster)体系之中。所谓职业群就是把一些普通的职业按照其宽泛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将数种性质相近的职业归纳成一组或一群[4]。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发了国家职业群体系(The National Career Clusters Framework),该体系包括16个职业群,代表美国存在的16类经济产业。每个职业群下设若干个职业路径(Cluster Pathways),每个职业路径又包括若干个具体职业。在《反思、变革、引领:生涯与技术教育新愿景》报告中,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也认为学习项目将会成为未来美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对研制更加适切的新标准提出了需求,同时也为《标准》的研制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框架。

(三)改变职业教育标准混乱的现状

在《标准》研发工作启动前,联邦层面、州层面甚至产业界都已经在国家职业群体系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如职业群和生涯途径知识与技能清单(Career Cluster and Career Pathway Knowledge and Skills Statements)、教育联盟标准(Education Consortia Standards)、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产业认证(Industry Certifications)等[5]。这些缺乏一致性、种类繁复、质量参差的标准,往往导致职业教育实践陷入混乱,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在多变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为此,各州职业教育主管自愿支持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协调开发一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共同基准,以确保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无论生活在何地、处在何种教育系统中都能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通用的关键知识与技能。

二、《标准》的研发过程

(一)研发设想

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存在着四个基本设想:一是《标准》为了州,来自州。研发《标准》的直接动力来自《反思、变革、引领:生涯与技术教育新愿景》――一份由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在各州职业教育主管支持下的报告。42个州、华盛顿、帕劳直接派出专家承担《标准》的研发工作,但从参与编写委员会到为标准的草案提出反馈,几乎所有州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二是《标准》的规定贯穿整个学习项目的学习期望。与现存大部分课程层面的标准不同,《标准》指向整个职业教育项目的成果。也就是说《标准》是结果导向的,其规定了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项目后应当具有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三是《标准》提出了全国通用的核心期望。由于《标准》并不试图全面替代现存的数量庞大的其他标准,而是希望保证所有参加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都能带着共同的知识和技能离开。因此,《标准》尝试就各种标准的通用部分制定伞状标准(Umbrella Standard),以使得各州可以便捷地把《标准》当做基准来比较他们自己的标准、课程和学习项目。四是《标准》同时关注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的和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双重任务体现在单个《标准》的呈现上:一方面,它们是相当宽泛的,允许各州在这个框架下填入地方的、州的、国家的工业标准;另一当面,它们在对学生的期望方面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掌握知识的内容与深度等方面[6]。

(二)研发团队

《标准》的研制团队兼具专业性与多元性。首先,作为《标准》行动的发起者,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肩负着整个《标准》研制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其次,2011年11月,各州职业教育主管获得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标准》研制工作的机会。最终,42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帕劳签署相关声明,并因此获准分别推荐一位专家组成16个职业群工作小组(Career Cluster Working Groups,后简称“工作小组”)。据统计,各州与属地共推荐专家320余名,这些专家主要从课程顾问、商业界、产业界、中等后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专业群体中产生,他们直接参与《标准》的编写工作[7]。再次,马沙诺研究实验室(Marzano Research Laboratory,MRL)――一个致力于教育研究的独立组织,负责辅助工作小组开发标准。最后,其他数量众多的商业界、产业界代表,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普通大众也都在初稿的公开讨论(Public Comment)等环节中参与了《标准》的研制工作[8]。

(三)研发机制

《标准》的研发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广泛参考了商业界、产业界和各州的已有标准,特别是2011年春季发起的对2008版“职业群和生涯途径知识与技能清单”的重新研究与修订,其成果更直接成为研制《标准》草案的起点。2012年2月,各州结束了16个工作小组的推荐工作。3月初《标准》草案完成。3月下旬,州层面对《标准》草案的评议工作开启,工作小组成员被要求就标准在内容与水平两个维度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此,马沙诺研究实验室专门开发了一个在线调查工具,该工具将评价分为“需要进一步工作”(Need Work)和“达到目标”(On Target)两个等级。前者指标准存在改善的需要,后者则表示标准是可接受的。此外,该工具鼓励被调查者就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评论与建议,以便为《标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鉴于每个州只能完成一份调查,大部分州选择先自行在本州开展范围较大的调查,再将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并据此完成调查。4月,工作小组根据上阶段收集到的调查结果,对《标准》草案进行修订。5月初,《标准》的研制工作进入征求公众意见的阶段。修订后的《标准》再次被放入马沙诺研究实验室开发的调查工具中,接受公众的评价。与州层面的评价方式相同,公众可在线提交自己对《标准》草案的看法与建议。5月下旬,工作小组在仔细研究公众反馈的基础上,对《标准》草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随后,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和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基金会共同对《标准》的文本进行了表达方式上的规范,使得标准在整体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2012年6月18日,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和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基金会共同《标准》,这标志着《标准》研制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标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9]。

三、《标准》的基本内容

新近颁布的《标准》全文共21页,包含导言、生涯准备实践和CCTC标准三部分。导言简要介绍了《标准》的目的、内容等概况。生涯准备实践包括个体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标准。CCTC标准则包括针对16个职业群的知识与技能标准,以及针对79个相应职业路径的知识与技能标准。后两部分是《标准》的主体内容[10]。

(一)生涯准备实践

《标准》明确规定,个体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需达到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标准。具体包括:成为负责任且有贡献的公民和雇员;合理运用学术和技术技能;关注个人健康和财务状况;明确、有效、理性的沟通;注重决策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具备创造力与创新力;使用有效且可靠的研究策略;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示范正直、道德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制定与个人目标一致的教育计划和职业生涯路径;借助科技提高生产率;有效的团队工作和跨文化能力。每一条标准下面都有详细的解释,如“有效的团队工作和跨文化能力”就被解释为“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的个体总能在正式或非正式团体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善于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清除富有成效的、积极互动所面临的障碍。他们能够找到提高所有团队成员参与与贡献的方法。他们计划和促进有效的团队会议”。

生涯准备实践在《标准》中具有最广泛的适用范围。首先,它们不仅适用于职教学生,所有学生都能够而且应当通过学术课程、技术课程、职业探索活动等来学习和强化生涯准备实践。其次,它们不仅适用于中等教育学生,高等教育学生以及成人学习者都需要它们。随着学生水平的增长,生涯准备实践需要通过更为复杂和高期望的学术课程、技术课程、职业探索活动得到强化。最后,它们不仅能在教室、学生组织的活动等校内场景中得到实践,社区、工作场所等校外场景同样可以[11]。

(二)职业群知识与技能标准

《标准》规定了职教学生为特定职业群做好准备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标准。根据美国国家职业群体系,职业群由多个职业路径构成,这些职业路径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都存在一些共性。职业群知识与技能标准正是针对这些共性,规定了学生为多个职业路径做好准备需具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在《标准》中,职业群知识与技能标准的适用范围小于生涯准备实践。相较于生涯准备实践,其适用范围从所有的职业教育项目缩小到属于特定职业群的职业教育项目。以《标准》规定的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职业群的知识与技能标准(Agriculture, Food & Natural Resources Career Cluster)为例,其描述了农业系统,动物系统,环境服务系统,食品生产与加工系统,自然资源系统,植物系统以及动力、结构与技术系统这七大职业路径下,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项目时应当同样具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包括:分析问题、趋势、技术和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属于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职业群的各个系统;评估农业、食物和自然资源职业群的性质与范围,以及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评价与总结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系统对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证明开展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活动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描述在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职业群下存在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以及实现这些机会的途径;分析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各系统在食品、纤维和燃料的生产、加工和管理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使用。

(三)职业路径知识与技能标准

《标准》规定了职教学生为特定职业路径做好准备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标准。作为职业群的下位概念,职业路径同样由多个具体的职业构成。职业路径知识和技能标准同样针对各个职业的共性制定,规定了学生为多个职业做好准备需具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在《标准》中,职业路径知识与技能标准的适用范围最小,仅适用于属于特定职业路径的职业教育项目。以《标准》规定的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职业群下的农业系统职业路径知识与技能标准为例,其描述了学生为该类职业做好准备需同样具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包括应用管理规划的原则;使用记录来完成目标,管理预算,并且遵从法律与规章;运用被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来管理现金预算,信贷预算,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信贷;为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开发商业计划;使用销售和市场的原则来达成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原则。

表1 《标准》的三级标准(以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职业群下的农业系统职业路径为例)[12]

职业群知识技能标准(农业、食品、自然资源职业群) 分析问题、趋势、技术和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属于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职业群的各个系统

评估农业、食物和自然资源职业群的性质与范围,以及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

评价与总结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系统对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证明开展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活动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

描述在农业、食品及自然资源职业群下存在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以及实现这些机会的途径

分析AFNR各系统在食品、纤维和燃料的生产、加工和管理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使用

职业路径知识技能标准(农业系统职业路径) 应用管理规划的原则

使用记录来完成目标,管理预算,并且遵从法律与规章

运用被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来管理现金预算,信贷预算,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信贷

为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开发商业计划

使用销售和市场的原则来达成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商业原则

四、《标准》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统一标准,把控职业教育质量

在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已有标准的基础之上,《标准》明确对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共同的高期望。如此一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成果评价等都有了可遵循的基准。当然,《标准》从来不打算彻底取代现存的职业教育标准,而只是希望确保所有完成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在离开时都获得一系列共同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只要确保职业教育项目能为学生带来《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标准,各州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三种选择:用范围更加宽泛的职业群或职业路径标准来补充(Supplement)现有的针对特定职业的标准;参照《标准》,增加(Addition)或删减(Deletion)现存的标准;取代(Replace)现存的标准[13]。这有利于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同时也确保各州拥有足够的自,最终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国家竞争力。

(二)规范研发过程,确保标准的高质量

《标准》的研制过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拥有明确的研发设想。这些设想始终引导着《标准》的研发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其次,拥有多方参与的研发团队。《标准》的研发工作在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的领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教育专家、教育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商业界代表、产业界代表、一般公众等共同组成的兼具专业性与多元性的研发团队。最后,拥有有效的研发机制。《标准》是集思广益的成果,据统计,至少有3500余名相关人员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了《标准》的研制过程[14]。如何既实现研制过程的多方参与,又保证研制过程的经济高效?信息技术提供了理想的方式。工作小组时常采用在线研讨会的方式交流讨论标准研发工作。马沙诺研究实验室还专门在网上建立了一个互动、反馈的网站,州层面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针对标准的内容,在线提交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分级标准,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职业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帮助学生为特定职业作准备,而应当着眼于为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作好准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还要为学生提供“通用”的教育。《标准》的三级标准,既考虑到了不同职业间的相通性,又兼顾到了不同职业的特殊性,使学生成为既“通”又“专”的人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适应性。

第10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引言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即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问题尤为重要,而其中重要的是解决有关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从人口构成看,城镇化率名义上较高,达到52.57%。但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人在城市并不享受完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的社会权益。其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收入也比从事相同劳动的其他城市居民要少10%-40%。这部分人占大约有17个百分点。

第二,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也越来越突出。

第三,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规模发展不协调。多数的城市群,如长三角、环渤海、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整体来讲,大多数的城市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小城市,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开发出来。而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不仅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第四,从要素投入上看,中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是不强的,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简而言之,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就要推行新型城镇化,即如学者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本文选取五个方面的因素来设计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由于影响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因素的单位不同,取值大小悬殊,所以如果选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差异将会很大,无法深入研究各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此选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二)回归分析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R=0.9997 R2=0.9994

AdjustR2=0.9991

F-statistic=4072.32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回归系数通过了t检验,方程整体也通过了F检验,而且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AdjustR2=0.9991),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人均GDP的弹性系数是0.059,说明人均GDP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均GDP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指标,所以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城镇化水平也将越高,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的弹性系数是0.061,说明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促进作用,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是描述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城镇竞争力的潜力的指标,所以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大,将会提高城镇竞争力,那么其城镇化水平也将提高。

第三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弹性系数是0.137,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是描述产业发展的指标,因为第三产业会吸收大量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所以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非常大。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是 -0.017,说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率有反向的抑制作用,人均固定投资是描述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由于中国目前投资结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结构不合理,部分项目盲目投资,过于发展大城市忽略小城镇发展,房地产投资过热等,使得人均固定投资没有起到应有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城镇化的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是 -0.057,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描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的指标,虽然理论上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越大,但是实际上可能由于城镇生活压力大、消费高,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上还存在障碍,所以实际数据与理论相违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农业生产水平的弹性系数是0.429,说明农业生产水平对城镇化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是以农业机械动力来表示农业生产水平的,农业机械动力越大,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走向城镇,加快城镇化的速度。

以上这些因素是在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时所不可小视的因素,当然从实证结果来看,与现实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吻合度,对将来如何继续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中国的人均GDP排名还比较落后。所以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综合国力,要让居民更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发展的传统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

打破制度障碍,使农村人口真正城镇化,在户籍制度改革中配套设计相应的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等。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减少其在城市落户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使其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三)推进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以往产业都是城镇化的“配角”,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而现在要进行的是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

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中央强调,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四)多渠道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加快社会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

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体作用和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公共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我国大多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出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基础设施,特别是竞争领域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进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法规,通过各项法规或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管护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有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全会还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土地整理项目是为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推出的一项国家投资项目,作为国家和省商品粮生产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一国家投资补助政策。同时,要创新土地制度,无论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国用地,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土地制度。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带乡”的城镇化,要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要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6)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

第11篇

关键词:宁波 服务外包 核心竞争力 路径

一、服务外包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参考Hamel和Prahalad的观点,他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1990)一文中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价值性。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2、稀缺性。这种能力必须是稀缺的,只有少数的企业拥有它。3、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替代它,它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目前,国内外学者专家从发包方角度对服务外包的动因分析,得出的基本一致的结论是,服务的主要动因是: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降低成本;集中主要资源与能力于产业核心环节以进行更大比较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和能力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核心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标准出发,综合服务外包的特点,从承接服务外包方角度,可以认为一定区域或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1、人力资源;2、服务业基础、特色及发展水平;3、服务技术与制度创新;4、商业环境与相关支持。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是指能高质量完成服务包外包业务同时又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影响服务外包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服务业基础和水平是保障承接服务外包质量的经济基础,服务业的特色则是相对竞争对手而言形成独特优势的重要因素;服务技术与制度创新是确保竞争力持续提升与不断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保障;商业环境与相关支持是形成服务外包核心竞争的外部支持与强化因素,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增进外包双方交流沟通效率和提升相互信任商业文化因素,保障各方利益和服务质量政策制度与法律因素(如包业别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能降低交易成本政策措施与相关支持(如:市场效率、基础设施保障、优惠政策、金融与信息支持)等。

二、宁波服务外包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特别是宁波开发区,平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承接境外服务外包发包来源已突破100个国家和地区。早在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了宁波服务外包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2011年制定的《宁波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更是强调,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打造享誉国内外的“宁波服务”品牌,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强市。宁波编制了全国第一份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研究发展规划,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城市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政府服务外包暂行办法》。

目前服务外包主要业务函盖这些领域:软件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物流、人力资源服务、动漫等。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宁波依托先进的制造业优势,在软件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软件服务外包方面。软件产业以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生产为主。现有宁波嵌入式软件产业园、宁波国际软件园、宁波软件产业园。例如,上海晨峰软件公司设在宁波的4家分公司,分别从事对日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研发等业务;宁波信雅达软件公司与日本IBM、NEC等公司开展软件外包业务,还有美国盛世信息服务集团与宁波易科公司就软件外包业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些方面的软件服务外包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声誉,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物流业务外包方面,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近些年来持续保持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在物流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为发展物流外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创意产业外包发展上,宁波市正成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后起之秀。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集动漫创意、设计、后期制作、发行等一条龙的动漫产业链。宁波水木动画公司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2009年年底,全球娱乐业巨头迪士尼在宁波成立分公司,成为在美国本土以外首个网络动漫制作基地。

(二)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服务外包在得到宁波市政府和产业界的大力支持后,发展速度在全国二线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和全国基地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一是,服务外包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领军企业和先进的外资服务外包企业,相对缺乏,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还没有真正形成。尽管到2014年外经贸局的统计中,截至2014年8月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1002家,从业人员3.9万人。但大多数都规模较小,有国际服务外包资质的更是不多。二是,制造业全国领先城市的惯性某种程度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尽管市政府早已强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是未来战略重点,但由于起步晚,制造业转型的难度大,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一线外包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宁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各方面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展开。宁波港口物流在全国的优势,生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强大制造业基础,以及处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之间独特的区位优势等,这些方面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形成转化为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四是,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相对缺乏。虽然宁波市政府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较为重视,并与杭州、上海等地重点院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宁波市本身的高等教育在同类城市中也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但与服务外包一线城市相比,服务外包人才的供给培养相对较弱。

三、宁波服务外包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路径选择

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路径选择,简言之,即为了形成并不断强化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科学路线和有效发展轨道、途径,并采取什么的推进和保障措施。具体地,即从什么样的基础出发,经过怎么样的时空规划和安排,通过怎样的措施实施与保障,不断整合和优化影响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诸因素,进而形成和增强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宁波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路径选择,应当从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影响因素的一般性理论分析出发,结合宁波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应的资源和能力禀赋,作出如下思考:

(一)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形成基础的建设路径

一是加快推进宁波产业转型步伐,充分利用宁波良好的经济基础、充裕的民间资本,引导资本、技术和各种经济力量进入服务外包领域,迅速壮大服务外包的规模;二是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或搭建有效平台,有效整合宁波现代服务业资源和服务外包力量,为培植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条件;三是充分发挥几大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积极推进具有宁波特色服务外包集聚区的形成;四是继续发挥宁波特色的“企业+高校+政府+中介机制”协同培训人才机制的良好作用,通过内培和外引的主动方式,迅速积聚和壮大宁波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本。

(二)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形成标志――宁波服务外包品牌的打造路径

从宁波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出发,通过引进与培植相结合,实施跨跃式发展,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的服务外包基地和具有较大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一方面充分利用宁波港口物流优势,以及有强大制造业作依托的生产服务业,加快推进业务流程外包(BPO)步伐,完全有可能在相应领域迅速形成宁波品牌,并在同类城市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先进服务外包资本的引进工作,不仅通过强化与杭州、上海等服务外包基地分工协作,错位竞争,迅速提升自己的服务外包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和基础建设、交通通讯优势,继续保持与印度、美国、日本等服务外包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引进发达服务外包跨国公司,并在参与分工和积极合作中,高起点地培养自身的服务外包品牌。

(三)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持续强化的保障途径

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促进服务外包的商业环境建设,健全服务外包双方的利益保障机制(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外包合约执行的法律法规等),进而增强宁波对服务外包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服务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创新。通过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紧跟国际服务业产业转型与更新的步伐,确保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的持续保持与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陈丹.我国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商业经济研究 2013(28):106―107

[2]赵晶,王根蓓,王惠敏.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对离岸发包方需求决策的影响――基于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2011(10):66―68

[3]刘艳.发展中国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基于26个主要接包国的面板数据研究.经济经纬 2010(1):42―44

[4]于刃刚,李竹兵.提升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之对策.经济与管理2009(5):89―91

[5]邵金菊,姜丽花,刘冬林.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02―203

第12篇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