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的概念

物流工程的概念

时间:2023-07-24 17:0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国际工程 项目 跨国物流管理 初探

国际物流一般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物资的运输,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看出,国际物流是实现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高效的物流才能保障国际工程项目的平稳实施。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跨国物流也属于国际物流的一种,是以国际贸易为载体,使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而进行的物资的传输,控制和管理好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跨国物流环节,是项目能够顺利执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国际物流和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对物流管理的理解

物流管理指的是根据产品在市场流动的规律,运用科学而全面的管理方法,对物资的运输进行有规律的管理,使物资的运输、装载等环节能够在有序的组织下进行,同时能够将物资运输的环节加以管理和控制,从而在最低物流成本上实现最高效的运输。物流的各个操作环节则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将物资从产地运输到需求地,确保物资能够准确而及时地运送到位。

(二)国际物流的理解

国际物流指的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间进行的物资运输活动,国际物流实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物资运输。国际物流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种新型的物流形式。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跨国物流,其实质为国际物流的一种。

二、国际工程项目中跨国物流管理的内容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跨国物流中的物资主要是由项目设备、工具、材料和后勤物资等构成的。物流对象的多样性,导致了实现跨国物流形式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对大型不可移动设备一般采取海运形式,同时物流部门要酌情配备平板车等方法以利于装卸;而对于精密仪器等则一般采用空运形式等。由于不同的项目设备物资在国际物流中运输、存储、包装、搬送的运用形式和方法区别较大,这就为跨国物流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跨国物流时要根据项目和物流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系统、节约的物流管理措施,采用适当、灵活的管理方法,使整个物流环节中运输、存储、包装和搬运过程实现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对提高国际工程项目中跨国物流效率的管理方法分析

跨国物流包括海运、空运、内陆运输等,形式多样,环节复杂。因此,在进行跨国物流管理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到物流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要用系统化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讨。虽然形式不同,但单种形式的物流工作却有其共同性,主要仍由运输、存储、包装等环节组成,其中各环节管理方法不同,管理观念也应有所差异,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统筹考虑和系统分析。

在物流管理中运用系统化的方法,首先,遵循物流的各个环节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环节信息共享,提高货物追踪效率,确保项目物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其次,要将物流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保证各个环节的衔接效率。第三,在物流管理中要运用系统管理的方法,要分析整体,而不是只分析局部,环环相扣才能保证整个流程有序进行。当物流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要分析其对某一个环节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分析其对物流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物流管理中运用系统的方法,能够避免物流运输中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确保物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使物资及时地送达,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四、对控制国际工程项目中跨国物流成本的管理方法分析

在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跨国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要分析物流中的关键环节,重点管理物流的运输、储存环节,控制环节成本,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对人员、财务、设备等进行协调管理。例如,在物流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运输环节,当运输的距离长、规模大的时候,就能够降低运输的成本。因此,可针对几个项目,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物流方案。例如,提高单一承运船舶的货物配载量等,以实现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双赢。其次,要对物流中的具体活动进行计划管理,要明确物流的计划,分析物流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和配套设备,准确预估成本。例如,在物流过程中,要制定物流设施、设备、工具保障计划,确保物流设备和工具能够按计划到位,如海运的船期计划保证,对特种装卸工具的提前制作、准备等。这样可以减少临时、额外成本,同时能够确保物流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五、国际工程项目中跨国物流管理的两个重点事项

(一)制定完善的物流计划

制定完善的物流计划能够促进物流管理。在制定物流计划时应该针对实际的情况,制定的计划要具有针对性,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使物流计划具有全面性,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客观地分析利弊。就针对性来说,就要求对物流的设备和工具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的物资来决定。例如,对影响项目的关键物资,在发运量小的情况下可酌情选用空运,以确保物资及时到位等。而计划的全面性指的是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及其衔接点,不能产生遗漏。物流计划的客观性则要根据物料的规模来制定计划。

(二)在物流环节中要严格把握物资采购的质量和时间点

物资的采购在整个物流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物资采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能够得到保障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物流的效率。因此,在物流采购中,采购人员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实现规范性的物资采购,采购人员要按照物资在规模、技术方面的差别进行采购,按照项目进度,合理规划物资交货时间和数量。因此,采购员在采购物资之前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在确保物资物美价廉的情况下,还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物资的生产、检验和交货计划。

六、结语

在进行国际工程项目跨国物流管理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到物流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实现整体物流过程的最高效率;要分析关键环节,进行计划管理尽量降低成本;要重视物流计划的作用,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客观地分析利弊,在制定物流计划时要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要对接好项目物资采购环节,充分体现项目物流的服务作用,确保项目按时按量完成。

(作者单位为中铁建中非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孙焕荣.天津电力建设公司EPC工程物流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 刘金娟.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 张晓君.国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23):191-192.

第2篇

[论文摘 要]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第3篇

【关键词】:电梯安装工程全新的项目管理;概念;控制;重点;关键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电梯已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高楼大厦、高档酒店、大型超市、生活小区等对电梯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用户对电梯服务的要求日益提升,对电梯的使用日益关注,对电梯运行使用品质也不断提高,电梯的安装已逐步由单一产品过渡至多方面乃至全过程的服务。因此,电梯安装工程全新项目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做好电梯安装工程,必须加强质量、进度、安全、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种协调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对电梯工程项目进行控制,只有严谨而制度化的控制,才能保证电梯安装工程项目安全顺利的实施。

一、电梯安装工程全新的项目管理概念及重要性分析

1.1 电梯安装项目管理改变传统概念,树立全新的项目工期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就是指项目经理组织相关的人员根据安装合同的规定,在电梯货物到场后对电梯安装项目的人、机、料、法、环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压缩物流和施工周期方可按时移交电梯使用,如中间任何一环节有问题,则电梯安装的工期进度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全新的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是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演化而来,具体是指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由合同签订生效即日开始,到电梯制造、安装、移交客户的所有管理过程,中间包含了信息确认期,物流周转期和安装施工期三个阶段.这就意味着电梯安装项目管理人员提前进入项目管理阶段,对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策划组织,满足客户的需求。

1.2 电梯安装项目管理之全局新理念

电梯安装项目必须按照企业信息管理体制、程序和要求运作,接受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随着房地产项目和电梯成熟化的发展,在对电梯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其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全局性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即要求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从房地产项目的整体综合角度统筹项目规化,同时兼顾成本优化,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

1.3 电梯安装项目管理之合同全新概念

由于在电梯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合同的全新概念问题。这是因为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做好先期的合同签订确认(同客户的技术要求)及合同管理工作,它将

涉及电梯移交后的使用售后服务.因此,在电梯的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强化合同管理为突破口,并有效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4电梯安装项目管理之全新规划管理

在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安装管理的统筹规划,其中包括合同及信息的管理,施工方案(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的实施,人员的管理,安装工作体系的建立等。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电梯安装工程可成立专项电梯项目组,可配合土建项目,提前对整体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要让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效率、有组织,从而确保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电梯安装工程全新的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对于电梯安装工程全新的项目管理工作来说,需要对电梯安装工程信息确认期,物流周转期和安装施工期三个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方能使项目管理工作有计划的开展执行。

2.1电梯安装工程信息确认期的管理

电梯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保好先期的信息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电梯安装合同的签订时,必须要同客户沟通技术细节(产品规格)和安装现场的土建要求,这些直接影响到电梯的安装进度和质量.那么前期的信息管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

2.1.1安装现场的土建现场是否符合电梯安装要求,比如常规电梯机房的高度、宽度、井道宽度、深度、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承重梁和圈梁的设置,底坑和机房的防雨防水处理等,都需要提前进行确认。

2.1.2电梯技术要求是否满足客户要求,比如电梯载重量和速度、开门层站及装修要求,这些技术要求涉及到土建项目和电梯工厂的配置,是否能达至客户的使用要求,这些也都需要提前和客户及工厂之间沟通确认。

2.2电梯安装工程物流周转期的管理

从传统意义上的电梯安装工程的项目角度出发,电梯安装工程管理人员往往偏重于电梯货物的物流周期。在此期间,如工厂发货周期拖延,如整个电梯产品货物周期被拖延,严重时直接影响到客户土建项目的工期,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提前组织物流,缩短物流组织中的关键路径时间,从而缩短整个物流组织的时间。具体体现在:

2.2.1针对不同电梯安装合同项目,采取不同的物流发货方式。根据目前电梯工厂采用模块化集中生产的特点,结合安装现场的要求,对工期要求很紧的安装项目,可采取分批发货的方式,确保满足施工周期的关键路径上的物流完成时间。比如,安装高层电梯时,可先发运机房部件如机座、曳引机和控制柜,以及电梯井的导轨、支架和厅门,利用土建施工方的外墙塔吊进行吊运,极大的提高了电梯部件周转,降低了二次运转成本。同时,方便了电梯安装人员进场安装。

2.2.2为缩短电梯物流组织的时间,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采用信息化的管理。为保证整体项目的物流顺畅,需要电梯工程安装管理人员熟悉电梯工厂的生产环节,并对电梯部件 的物流计划时间进行跟踪和确认,必要时参与工厂采购和计划部门的协调处理,最大限度的平衡好物流时间和客户的需求,做到工厂和客户双赢。

2.3电梯安装工程安装施工期的管理

为保证电梯安装工程的质量和工期,需在安装施工期注意以下:

2.3.1须提前进行安装前准备工作。货到现场前,须提前对现场进行土建勘测和入场确认,如发现土建不符合要求或入场条件不具备时,须及早向客户(土建施工方)提出并要求整改,以免货到现场耽误安装工期。另外,在货到现场前,提前向当地安管局进行开工申报和安装资料准备。

2.3.2精心策划,精细施工。在货到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将决定施工项目工期的关键路径上的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尽可能压缩关键路径上任务的完成时间。必要时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如project软件),辅助项目管理,把复杂项目进行分解细化,合理安排任务清单,优化施工工期。同时,采用先进的并行安装工艺,将串联安装工艺变为并联安装工艺,从而缩短施工工期。

2.3.3加强安装监理工作,建立安装工作体系。在安装和监理过程中,须注意每一个操作环节和安装程序的先后顺序及每个工序结果的确认,决不能违规操作,冒险施工。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应建立起完善的安装工作体系(包括安装职责,管理办法,操作指导,安全规程及相关的记录表格),以使安装工作及管理更规范化,合理化。

第4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5篇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br>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第6篇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2-01

应用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

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1、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2、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

(三)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

(四)全员参与监督

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二 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

第8篇

但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不规范。在物流概念的炒作下,“大而全”一步到位的全套信息化建设思想流行,但对信息化阶段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在需求方面缺少准确、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IT企业之间的竞争很不规范,信息化项目中常常是关系运作大过需求运作,众多IT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赢利梦破灭之后,蜂拥而上地进行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初级阶段规模化市场被过度分割的现象。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大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大都依赖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和良好应用,但是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或障碍。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

物流涉及采购、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我国的物流企业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而各具特色,其体制的限制、业态的多样化带来了需求的迥异,更导致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的复杂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几十万家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亟待起步。

发展战略暂属空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物流企业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发商和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的物流科技发展规划,协同作战,避免出现无序低效的竞争。

信息化程度低。据统计,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即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的,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而多数开发商普遍认为,物流信息市场在低端不具备开发价值。物流是一个网络,是资源整合,一个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再高,而相关的运输、包装、仓储、分检等环节与之合作的企业没有信息化,彼此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物流信息化人才缺乏。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物流信息化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也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

对信息化需求的层次不高。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国内企业需求的主要内容。最新的信息化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2%的企业仍把OA(办公自动化)建设列为未来一年的重点,86.1%的企业未来一年将上MRP2(制造资源计划),60%的企业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列为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数据的机制。

开发商难以盈利。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因此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对开发商来讲,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就居高不下。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规范信息技术和开发的模式,加强咨询服务,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趋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由于以上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跟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每年我国在物流费用上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尽早实现我国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9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16-03

现代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其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为了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用到现代的物流管理活动中,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抵制物流对环境的危害,即“绿色物流”这一全新概念。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绿色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三是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四是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五是绿色物流是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有效措施。

一、对绿色物流的认识

绿色物流具有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使物流产业有质的飞跃,物流学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科学领域,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物流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物流模式也跟着不断变革,绿色物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二、绿色物流内涵

一是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二是绿色运输。绿色运输目的是减少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三是绿色包装。包装是现代营销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白色污染。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建立包装回收利用制度等。四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逆向物流,是指与资源循环、资源回收利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循环经济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循环经济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废物回收制度和危险废物处理制度,现在我国循环经济效益尚不明显,还局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实施绿色物流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1)一是政府管制,树立绿色物流观念。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是政府应该重视的事情,政府在物流绿色化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保证物流企业绿色化顺利进行。政府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转变观念,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订“绿色计划”,实施“绿色工程”,使绿色观念深入人心。

(2)二是强化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的集中加工减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 题。

(3)三是开发绿色物流技术。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现代物流的发展立足于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同样,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目前我国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及网络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20年的差距。要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否则绿色物流将无从谈起。

(4)四是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所谓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将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营销的高级阶段。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利用绿色营销,企业能够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开拓。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

(5)五是加强绿色物流的倡导。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的法规建设外,还必须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积极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向绿色物流的推进主要表现在通过车辆的有效利用提高配送效率和车辆实载率、选择最佳的配送路线、从自用型向营业型货车转换、配送的集约化、库存的集约化等。

四、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制造理念发展工业工程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的制造业必将与世界制造业全面接轨, 这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方法、手段等一系列方面首先转变, 适应制造组织方式的变化, 跟上时展的节拍, 从而使国内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产品产量及质量达到一个新高度, 真正使“中国制造”成为一种骄傲。

一、当前制造理念的发展

1、绿色工程概念

美国工程师协会(SME) 对绿色制造的定义为: 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 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其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零或极小, 资源消耗尽可能小,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化。绿色工程覆盖了与工程实施相关的所有环节。

2、敏捷制造概念

这是美国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制造系统空间扩展到全国, 通过全美工厂网络建立工业信息高速公路, 建立全新的企业( 虚拟企业) , 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动态公司, 进行企业大联合, 共同冒险共同获利, 以便使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可以通过这一网络在全国寻找合适的伙伴, 各个专业的自制单元通过工业信息高速公路组成完成某一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装配、销售和维护全过程。从策略上讲, 虚拟企业不强调企业的全能, 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开发、制造。

3、全球集成制造

主要表现形式为组合企业(Modular Corporation) 。其组织就像积木一样, 除了保留极有限的核心活动外, 其余功能从运输、零部件制造、财会甚至到人员培训都可以外包, 因此有很大弹性, 结构也简单。组合企业的核心活动可以是设计或行销, 关键是它们必须是组合企业中最擅长的或表现最好的领域。在这个基础上组合企业再精选、细选各种各样的外包商。组合企业拥有两个竞争优势: 其一, 单位成本及投资较低, 新产品开发时间大幅度缩短; 其二, 有限资源可以集中用于已建立的优势领域。通用汽车公司于近年出售了五家零部件生产工厂, 企业改变高成本的经营方式, 朝组合企业迈进。

4、柔性制造技术

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中的批量制造技术逐步萎缩的情况下, 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自动检测技术构成的软硬件制造环境, 实现生产系统中物流对象的自动切换, 从而使物流中的不同加工对象真的流动起来。精益生产概念( Lean Production)是二战后在日本汽车工业中发展起来的, 它的核心技术是对技术和生产进行全面管理, 它成功的秘诀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和能力, 消除一切无用和不起增值作用的因素, 以尽善尽美的产品供应用户, 从而达到不断降低成本、无废次品、无缓冲库、产品多样化,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LP 主要技术基础是并行工程( CEU) 以及作为三大支撑技术的成组技术( GT) 、准时生产(HT) 和全面质量管理( TQC) 。

二、制造理念的发展对工业工程设计的影响

1、厂房

通常的砖混结构厂房造价较高, 工艺布置和车间面积利用率受到结构跨度的限制较多, 一般只能选在12~ 24m之间, 且随着跨度的增大厂房造价大幅提高。另外, 砖混结构厂房的施工工期长, 影响施工质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而在企业工程项目中, 厂房是增加成本且不能直接创造效益的, 工程设计的初衷是在满足工艺和生产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降低厂房的投资, 缩短施工工期, 降低工程成本。在此前提下钢结构厂房应运而生。钢构厂房较之传统的砖混结构的厂房, 造价低, 主要构配件为工厂化制造, 可现场拼装, 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构件的精度和建筑质量亦有明显提高, 还具有建筑单元拼接的弹性空间, 为企业今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发展基础。虽然钢构厂房的经济柱距为8m左右, 但采用钢结构厂房有利于加大厂房的结构跨度( 钢结构厂房单坡长度可达到50m) , 能最大限度满足生产布局的灵活性。另外它的建筑成本比传统砖混结构厂房低10%~ 20%。适应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及车间工艺布局越来越灵活的需要, 钢结构厂房已成为国内外工业建筑的首选, 大型钢结构联合厂房也日益成为当前工业工程设计的首选。

2、企业物流方面

长期以来物流工作没有得到国内企业应有的重视, 对物流的认识仅限于原材料从进入生产车间到产品进入仓库为止的这种物质流动的过程。西方国家统计发现, 在生产活动中, 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 物料真正处于加工检验的时间只占生产周期的5%~ 10%, 95%~ 90%的时间都处于停滞和搬运状态, 这充分说明了物流是现金的流失、库存是流动资金的积压的道理。

企业物流指从购进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及相关辅助材料开始, 中间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直至制成成品进入仓库为止,这一流动过程即为一个生产周期。物流活动所占的时间少则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生产物流。工业工程设计中物料搬运是一项重要活动, 产品必须有人接收、分拣、组装, 以满足顾客的定货要求。用拙劣的方式进行作业时, 物料搬运也会产生实质性的破坏。有理由认为产品搬运的时间越少, 产品损坏的可能性也越小, 仓储的整体效率也会增加。因此, 为了有助于提高搬运效率, 典型的做法是把各种罐状、瓶状或盒装的产品结合进更大的单元, 最初的单元称作“马斯特箱”(MASTER CARTON) 。制造阶段, 物流最基本的责任是参与和制定生产计划, 并保证材料、零部件和在制品、存货的及时可得性。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物流合理化, 即各种生产设施配置合理, 减少物料的迂回、交叉、往返等无效搬运; 减少库存和在制品存量, 缩短物料的停滞时间; 采用适当的装卸搬运方式和机具, 厂内外运输近便、协调、有机衔接。

3、生产线布置

在工程设计中, 由于安全和物流的需要, 以往的做法是先确定好车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主通道, 机器设备、人员按加工、装配的工艺过程顺序布置, 生产线的形式大多是直线式, 占地面积大, 物流路线长, 且要求车间通道都是一通到头, 造成浪费。这种做法对于机群式布置方式, 它的缺点还不是太明显, 而随着用户对产品要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生产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大批量、品种单一的生产方式。因此, 要求生产线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新的趋势是一切根据产品工艺流程决定, 生产线可设计成U型、􀀁 型, 尽可能使某种产品的生产线集中在厂房或车间的小区域内。这样可以缩短物流路线, 节省能源, 提高车间生产面利用率, 有利操作者互相沟通协作, 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总之,当前的生产线是以产品为设计单元, 以工艺流程为主导来布置的。

4、设备选用

以往的大批量生产过程中, 普遍采用钢性流水线或自动线设备, 生产品种单一, 很难适应用户多层次的要求。现代制造业不仅需要高度的自动化, 而且需要具有更高的柔性。在设备的选用上已趋向大功率、适应性强、柔性化的加工中心或加工单元。这样在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期内, 可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和劳动消耗, 提高设备和生产场地利用率, 实行更合理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如资金不足宁可适当选用普通高效机床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 也不选大批量生产时应用较多的适应性较差、针对性强的专用机床。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45-03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但如今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由于物流业成为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业之一,使得企业急需各类物流人才,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十多年来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增大,使得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又出现“就业难”的困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也迫在眉睫。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

1.1本科物流教育目标定位研究

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在欧洲87所开展物流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有54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美国有50多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国外课程着重战略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注重学生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学者物流研究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我国学者在比较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培养物流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1]。事实上这种理念近年来一直为国内物流教育界所推崇。同国外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开设较多的是功能类课程、系统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战略类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在物流人才的战略素质培养方面,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要求,即企业管理通用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能力、物流流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物流装备与技术的应用与设计能力[2]。

1.2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我国学者提出KAQ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综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浦震寰通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在物流专业内部可以再细分,然后按专业方向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有机结合,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3]。

1.3教学手段研究

国外教育手段方法成熟,存在多样化发展,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邀请物流人士来校做报告,定期组织研讨会等形式与企业互动,使用交互式互动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将学生编组,用案例交换分析方式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效果则非常显著。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物流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个人交流技巧。

1.4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研究

国外物流专业主要设在商学院,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展开,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同时,还注意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教学环节上的运用,如仿真技术、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在纵深研究领域包括配送战略与规划、配送管理等课程。而国外物流职业教育则有针对性让学员有选择地学习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课程,课程设置更加具有实战意义。

1.5关于教材内容研究

国内学者分析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学科特征,提出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的特色性、教材的规范性;同时还强调要提高教学手段,必须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清晰地表述其内涵。比如综合能力、转移能力、通用能力、可雇用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等概念都曾被用来定义过个体的就业能力。从内涵上看,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就业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就业能力概念;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影响个人获取就业机会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归纳出就业能力概念。现阶段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就业能力概念是由 Harvey在 2001 年提出的,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从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文献看,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观点都试图去清晰地表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彼得・奈特和曼滋・约克共同提出的,简称 USEM模型,该模型是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两个维度构建的。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通用和专业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组成,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专家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概念是指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地组织人力、资金、物资与设备、技术、信息等物流资源,协调物流的包装、装卸和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继而完成物流任务的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效益领先的今天,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培养方案制订得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基地建设,建设教学资料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外部评价与“开放式”考核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建设思路。

3.1突出能力提升,构建“四层次”课程体系

(1)学校通识类课程涵盖以数理为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2)学院平台核心课程由《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和其他类基础课程组成,旨在建立专业思维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目前,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课程,经对世界217个大学的样本研究,供应链管理在美、英和中国香港均名列第一,在对44个大学的样本研究后,得出本科层次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与供应链管理分属前三门必修课。

(3)“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其基础背景,强调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

(4)“做中学”专业课与专门化方向课程则按照“在做与用过程中学习”的逻辑安排课程。学习时,学生主动自学和创新实践,教师整体策划,全程指导。

3.2完善基地实践教育环节

(1)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与广西区内外的交通运输部门、保税区、港口和大型物流企业基地联系,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管理和实践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突出知识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的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形成初步调研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负责将调研报告整理形成该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调研报告及南宁市物流业调研报告,为各级政府部门物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突出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检验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通过任务分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3构建区域特色教学资料支持系统

(1)根据区域性特色,鼓励富有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教材讲义,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优质教材,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规划教材,参加各类教材评奖,凡由本校教师主编、参编和独立撰写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以及由本校教师主编或撰写的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教材给予重点奖励。

(2)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教材、“十二五国家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和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推荐的教材,使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和主要基础课选用优秀教材率达到90%以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奖励多媒体课件和精品课程课件建设。

(3)构建科学的教材研究评估制度。对本校教师承担编写的教材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分析,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该教材的意见,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增强教材选择的先进性和教材使用的实际效益。

3.4强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1)建成优质高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集成教学科研力量支持教学。对在职教师,一是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鼓励科研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学科前沿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给长期在教学一线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专门的进修机会,支持和鼓励他们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在促进教学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

(3)优化师资,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性提高。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师资队伍的管理中来,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他们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

3.5开放式教学质量评估,共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广西产业需要,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校园网,企业、家长、学生、教育厅、用人单位等及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另外,在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按照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式办教育的基本思路,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复合,并组建外部评价系统。

3.6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1)考核遵循客观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本人教学和科研业绩为基础,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根据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检验师资的培养效果。

(2)建立师资管理系统,将师资考核结果纳入系统管理,形成帮扶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围绕“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创新力”的培养目标,由“五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构建的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和“实践基地+社会物流调查+专业竞赛”构建的项目实践平台形成方案。

参考文献:

[1]胡亚娥,刘桂云.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12):158-160.

[2]王长琼,黄花叶.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8(5):53-55.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42-02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洋,伍京华,王冬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14,(20):63-64.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

[3]冉雪峰.论高质量物流微课的制作———学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2):129-131.

[4]张园园.论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新校园(上旬),2015,(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