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时间:2023-07-24 17:0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1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制度分析结构

在县域治理制度层次中,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操作功能与地位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纵向层次划分,县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为制度的策划与制度的实施环境。制度的实施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而制度的策划则是其内在影响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而言,较高层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层次的宏观法律规定,中等层次的制度层面则包括省级、县级的规则标准,这些较为宏观层面的制度层次在广义上将其定义为制度环境。在县域治理的范畴中,其中组织内部设置的规则、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则是属于制度策划的内容。外在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确定了县域经济活动治理的方向与范围,其结构体系则决定了其实施结构,它为县域治理的活动提供了规则制约基础。制度环境是决定其县域治理结构实施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因素分析

人的实际工作动力,行为准备均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效果,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县域治理而言,县域内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个人的消费规划等活动按照具体制度执行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市场内部人们的活动行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标准,对制度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感,是创造县域内部良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制度导向是决定广泛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具体价值的关键。若社会组成的广泛民众能够对制度产生依赖,预见遵照及维护制度秩序的光明未来,便能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将个人行为活动的作用扩大到社会层面,便能够成为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制度是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另外,县域内部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与其实际情况做到和谐统一,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整体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对的实效性,然而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若相关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假定各县域内部的资源量是一定的,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更新及其区域内部整体结构系统的调整。然而制度的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将其与结构治理动力比较而言,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刺激县域内部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其经济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动力。从我国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言,现已有部分地区在制度更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念的更新、规则章程的变革安排、整体操作机制的调整与创新等。制度的能够为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媒介,为社会市场上广泛的竞争主体与人员活动提供相应的限制及激励条例,能够优化县域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其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言,目前的制度环境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深入确立,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依然对其制度的规划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制度环境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导致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动力层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它是影响整个制度体系制定与落实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体系,将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及其他机制的革新与变化作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重视发挥市场内部经济主体的竞争积极性,促成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管理体制实施整治与更新,关注其服务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制度的变化是影响制度安排的重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旧制度、旧体系进行革新,将制度结构与经济环境的关系结合起来,遵循观念的重要性及体系与机制转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提供强大的激励与约束基础。

作者:张晓砚 单位:黑龙江延寿县委党校

第2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创业振兴”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好”与“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源要素的制约、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转型发展时期矛盾多压力大等,但是作为国贫县,既要讲快,更要讲好。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加重视社会保障,更加重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三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互促互进,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资源要素、经济财力等是硬实力,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是软实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3篇

5小时路程

两个经济版块紧相连

今年5月,连接“林城”贵阳和“花城”广州的高速公路(厦蓉高速贵阳至水口段)、快速铁路(贵广快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先后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这“两高”路的建设,意味着目前两地间20多小时的漫长路途将缩短为公路8小时、铁路5小时。作为南方最大的能源输出基地,贵州将为珠三角源源不断地输送不竭资源和动力,并成为客商投资、商旅、休闲的新的乐土,而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也必将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据了解,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将分为两段建设,其中水口至都匀段全长207公里,投资187亿元,由中央专项资金和贵州省共同筹资建设;都匀至贵阳段全长约78公里,比现有的从贵阳经麻江到都匀高速公路缩短55公里,项目投资约70亿元,这段路在贵州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次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由企业投资建设。贵广快速铁路根据铁道部与黔、桂、粤三省区协商的结果,将成立“贵广铁路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经营,5月28日,铁道部已责成成都铁路局、柳州铁路局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抽调人员组成“贵广铁路公司筹备组”,负责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和公司组建工作。

万山耸峙的高原

从此通途向大海

以“两高”为主的交通建设为何成为当前贵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贵州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交通和能源是促进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两大支撑。“两高”建成后,既为贵州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更将从根本上化解长期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找准出海口”和“拒绝边缘化”两大困局。

作为一个“三不沿”的内陆省份,贵州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出海口。贵州把出海口选在上海,但上海和贵阳之间直线距离就有1500多公里,使贵州面向上海的发展关山阻隔。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曾被列入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但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和内在动力不足,这些区域战略最终只能使贵州跟在西部其他地区后面,亦步亦趋,成为西部的“西部”。

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虽然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和交通枢纽,若不超前布局交通规划,贵州将立即面对被无情边缘化的严峻形势。最近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而且,按照提速方案,原来由成都、重庆开往华东、广东方向的12趟列车将不再走川黔线,而是经由通行速度更快、线路更短的渝怀铁路,“甩开”了贵州几个主要城市。原来贵阳曾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但现在渝怀铁路标准比川黔铁路高,从成都、重庆等地连接中、东部的较为快速的通道又把贵阳甩在一边,贵州正在被边缘化,结果将是人流、物流越来越难流通。

渴望跨越的贵州

从此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4篇

一、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发展环境分析

云南省多民族省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了云南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推动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云南丰富的民俗和历史文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一般被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比重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工业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强省”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几年,全省的工业发展趋势保持较好的水平,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可否认,云南省经济主要是靠要素来拉动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长远的发展中不具备优势,在现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础上,云南省经济增长还需要挖掘新的动力源。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桥头堡战略和一路一带一廊建设的提出,这些战略规划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主要体现在云南省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国家巩固和谐稳定的措施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桥头堡”战略地位的确定,为云南省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条件。除此之外,这些战略的实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南省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使得在云南省内形成了完善的交通体系,从而带动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云南省经济发展环境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虽然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也愈加频繁,然而相较于其他省份云南省外贸实力相对薄弱,没有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形成明显的战略优势。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如何利用好有利环境,破解发展中的桎梏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云南省经济增长潜在因素及有效利用环境优势策略探析

经济良性发展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审时度势,在原经济增长动力源继续发挥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新的动力源。从目前的主要增长动力源可以看出,技术和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发挥技术和创新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济要发展需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小微企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问题,则可以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模式。政府为中小企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促成银行和企业的有效对接,并建立高效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和监管制度。利用金融和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服务。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正集中精力发展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集聚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云南省具有丰富的资源,各个地区都具有自己发展的“特色”资源,因此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聚,这为云南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推力,当然如何解决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紧迫。云南省产业集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集聚水平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三个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关联性不强,第二是产业集聚结构雷同,缺乏“特点”。针对云南省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地区,结合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壮大和集聚,发挥多个产业集聚效应,抓住“桥头堡”发展机遇,深化和完善大中型企业改革,使其成为集聚的核心力量。大中小企业共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三、结语

云南省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有效的增长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源和有利环境,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应该建立创新可行的激励机制,重视技术的重要作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作者:秦绍娟 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79-02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中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1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东经济,2008,(12).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第6篇

摘 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预示着煤炭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煤炭经济形势,抓住当前发展机遇,规划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兖矿始终坚守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兖矿经济 煤炭行业 经济效益

前言:我国煤炭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未来较长时期,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内煤炭总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其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的主导地位巩固了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地位;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国家积极的宏观政策保障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格局是“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将煤炭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战略, 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从火电、钢铁行业的产能增量释放来看,需求仍旧非常旺盛;而煤变油、煤化工的发展,将对煤炭需求结构产生战略性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总需求高增长势头将得以延续。预计未来几年煤炭需求的增长将继续快于煤炭有效供给的增长。国内煤炭市场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兖矿集团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兖矿集团始终坚持生产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布局服从国家战略规划,特别是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省内“一基地三园区”和省外“三个基地”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坚持煤与化工同步发展,最大限度综合开发煤炭资源。

二、兖矿紧抓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兖矿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支撑、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创新作为兖矿品牌发展的灵魂,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研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兖矿品牌发展拓展科技支撑空间。多年来,兖矿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采煤设备选型配套,不断提升安全高效综合机械化配套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不仅是兖矿矿生产经营的坚实基础,也是兖矿矿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煤炭行业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集约化、自动化、信息化开采工作面在兖矿集团东滩矿1303正式投产引起了国内外煤炭同行特别关注的目光。加强煤炭生产配套技术研发,是兖矿多年来的一贯做法。研发成功沿空留巷技术、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及深部巷道支护技术,研制成功半煤岩大功率掘进机,提高了快速掘进技术及装备水平。自主研发的综采放顶煤核心技术在澳大利亚取得专利授权6项,实现了中国采煤技术向发达国家输出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的采煤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兖矿集团是我国煤炭行业最具实力向国外输出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战略的核心竞争实力。

三、兖矿集团跨国策略布局海外市场

2004年,兖矿集团首次进入澳大利亚,收购了澳思达煤矿。当时的澳思达,因井下频发火灾,已经九易其主,成了人见人怕的烫手山芋。兖矿集团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和防灭火技术,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并且连续四年被评为新南威尔士州安全最好的矿井,成为澳大利亚“安全示范矿井”,标志着兖矿集团已成功迈入了收购海外市场的步伐。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拥有独特的技术专利和不断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赢得澳洲人民声誉,获得了跨国并购的开门魔咒,兖矿集团的海外大扩张,自此开始一帆风顺。2011年9月27日,兖州煤业公告称,拟以2.96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8.63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普力马煤矿公司和西农木炭100%股权,并于同日签署了相关《股份出售协议》。 澳思达和普力马煤矿的成功和准成功收购,对于雄心勃勃进行海外扩军的兖矿集团而言,还不是全部。在最近不到一年时间里,兖州煤业已在澳大利亚三度出手。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步步为赢”。 兖矿企业目标就是在进入澳洲、建成综放技术示范矿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综放开采技术在澳大利亚其他厚煤层煤矿中的推广应用,发挥兖矿的核心技术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煤炭产业,为兖矿集团可持续发展出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兖矿集团抓住当前市场机遇,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一基地三园区”和省外“三个基地”发展格局,成功布局海外市场的跨国策略,进一步推动兖矿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度,加快了兖矿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力.兖矿集团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中国煤炭报. 2006.05.19.

[2]牛克洪,马金泉.兖矿集团新时期战略定位问题初探.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03.

[3]来静思.兖矿集团成为外商投资热点.中国煤炭报. 2001.08.09.

[4]钱建韶.兖矿集团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中国煤炭.2005.05.

第7篇

【材料】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也迫使我国加快调整和提高供给结构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中求进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体上已初步形成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统计,2016年,我国消费、就业和收入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投资以较高增速增长,作为投资增长稳定器的作用趋向增强;房地产局部过热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结束下降趋势,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制造业投资增速开始止降回升。实践证明,确定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成绩再次表明:稳中求进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为了求进,稳是大局,稳能够为进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优化结构。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在战略上,我们要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确保“稳”字当先,这个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

【试题】

1.就你的理解,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应该在哪些方面“稳”呢?把答案写在下面空格处,不超过100字。

2.材料指出,稳中求进战术的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结构优化来确保“稳”呢?要求:指出优化方向,简要阐明原因,不超过500字。

【答案要点】

第一问:

稳宏观政策、稳经济运行、稳消费增长、稳社会就业、稳市场物价、稳居民收入、稳社会稳定,稳房价、稳出口、稳汇率、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

第二问:

(1)从产业结构上优化,为“稳”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最根本的是产业结构失衡,特别是产业结构处于中低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有力推动经济稳步发展。(2)从技术结构上优化,为“稳”奠定更高水平的技术基础。经济发展质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创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3)从制度结构上优化,为“稳”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制度是根本,是保障,是我国创造经济发展“中国奇迹”的重要经验,只有坚持完善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内实现稳步增长。(4)从经济与自然结构上优化,为“稳”提供强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我国绿色发展的空间巨大,通过节能减排,可以在F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确保经济发展持续稳定。(5)从居民收入结构上优化,为“稳”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条件。收入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导致经济停滞,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只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调节机制,促进共同富裕,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得更好更稳定。

第8篇

搭乘新旧动能转换列车,打响业务创新攻坚战

——银行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典型做法

去年以来,大连农商银行按照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要部署,围绕监管部门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观动能,加快自身改革转型,提升支持新旧动能转换能力,持续不断地为全市转型升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连城支行在大连农商行高新管辖行的领导下,展开了全方位的业务营销工作,搭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列车,为我行业务全面开花打好攻坚战。

一、优化资源配置,践行地方银行社会责任。

作为全省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支农银行,助力全市经济发展责任意识,紧跟全市战略布局,用活信贷资源,加大对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贷支持,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去存量,逐步压降安全不达标、异地授信、关联担保等潜在风险,加大对个人住房、综合消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促进信贷资金“腾笼换鸟”。2018年4月以来,我行定期开展对辖区企业地毯式走访,累计走访企业达30余户,重点走访了先进制造业、医养健康、高端物流行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企业,较为全面的了解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产业结构及填制资金需求问卷调查表。

二、加快金融创新,着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立足金融行业实际,结合现代金融业务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扎实做好以下改革试点。一方面,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根据金融发展形势和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我行融合大零售营销模式,加快推行我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易购购物平台、互联网等新业务、新产品,加快与金融互联网+融合,积极应对现代金融发展挑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同时,结合我行现有品种多样的信贷产品,搭建与小微企业的资源优化,为优质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特色业务品种。加强与小微企业信用促进会合作,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方式,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三、深化银企对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实效

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银行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了解融资结算需求、积极开展营销工作的现实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大连农商行连城支行将继续助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9篇

一、加快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石永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8月底完工;加快推进东北部新区及安置房路灯安装工程进度,11月全面完工;做好垃圾处理厂扩建工程跟踪、协调工作,确保垃圾处理厂扩建顺利有序推进。

二、实行收费清单管理

进一步清理涉企相关规费,取消未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

三、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1.强力开展“双违”治理。继续保持“双违”治理高压态势,坚持巡查力度不松、督查力度不软、拆除力度不减,严打增量,消化存量。对新增的“双违”建筑,发现一起,坚决拆除一起,确保“双违”零增长目标。对剩余的468户城区屋顶重楼搭棚排查分类,落实领导,分片包干,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推进拆除工作。为县城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规范城区市容市貌。规范、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将坚持“全面清理、重点整治”、“依法整治、规范管理”的原则,堵疏结合,分类管理,实行主要道路严禁,次要道路严控,背街小巷有序,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搞好城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脸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局将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推行“保洁人员包段、清运人员包片、管理人员包责任区”的管理机制,落实24小时昼夜巡查机制,对城区街道实行定人、定段、定责的网格化管理,加大城区清扫保洁力度,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县城。美丽宜居的园林是一座城市优美的外衣,是吸引投资,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契机,强化绿化管护,做好苗木绿篱修枝造型,加强黄桷树公园管理,切实提高绿化质量,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精品园林县城。做好城市形象名片,为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做好城区亮化。路灯是一座城市夜间的指路人,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设施。我们将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本着服务市民的宗旨,严格落实巡查机制,按时管护,及时维修破损灯具,实现城区亮灯率达99%以上。加快推进无灯街道路灯安装工作,杜绝照明盲区。强化公园、广场、桥梁、楼宇夜间亮化的管理,打造特色景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完善城区市政设施。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镇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我们将牢固树立“亲民为本,利民为先”的理念,以市政设施完好为目的,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多措并举,开展城市道路、桥梁、涵洞、人行道、车行道、排污干道(下水道)等市政设施维护工作,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完好水平,打造畅通邻城。为县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载体。

第10篇

【关键词】中高速增长 协调发展 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实现6.5%以上的增速应该成为“十三五”的重要目标

其一,6.5%以上的增速是一个比较适中的速度。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在起飞阶段增速达到10%左右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所形成的巨大潜力决定的,也是由人们急于摆脱贫困和物质匮乏的主观愿望推动的。同时,这种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规模经济支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开始由同质性排浪式消费向异质性个性化消费转型,靠要素投入和规模经济支撑的增长模式就要向集约化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行自然会发生。6.5%以上的指标,在经济增长速度的诸档位中属于中高档位,是经济增速减缓而非急速下跌的具体表现,保持6.5%以上的增速,可以确保中国经济稳定高效地运行。

其二,6.5%以上的增速是一个有助于化解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的速度。确保6.5%以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民生改善依然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其中要使现行贫困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每年需要提供1千多万个就业岗位,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是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因此,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不断改善民生,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6.5%以上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速度。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世界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巨大优势为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具有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下行态势,但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十三五”期间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理由是:其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增长动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大大提高区域集聚度、产业聚集度,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推动以城带乡、以工带农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投资机会和消费需求,使中国经济获得新的持续发展动力;其二,中国广袤的国土有待深度治理,其中包括江河湖泊的污染治理、土壤质量改进和生态恢复、森林和草原的养护和开发以及沙漠化治理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商机,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其三,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防震等级低下的危房、旧房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等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亮点,构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四,大中小城市地下排水、输电、送气等管网设施改造和完善已成当务之急,并构成增长动力;其五,中国人口众多,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卫生、教育、保健、体育、养老、旅游等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消费潜力,对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其六,计算机产品和制造程序的改善创新优势显著,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的普及水平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它们构成了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无限潜力和动力;其七,高铁技术、核电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庞大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继续加强这些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

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使之保持协调

要实现中国经济6.5%以上的增长目标,须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使之保持协调和和谐,这是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定型与继续深化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在思想上坚定信念,还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加以完善,使之制度化、定型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个别生产关系环节还要积极进行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完善,更好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助于各种经济形式合作和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应对经济下行和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上,政府要有所做为,要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更好发挥作用。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解决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发展制造业实现的。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但这并没有改变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推动以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业投资将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轻视高新技术的投资,片面强调消费,将消费与投资割裂开来,会导致工业化进程停滞,实体经济萎缩,经济增长缓慢,民生改善失去物质保障。为了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发展目标,确保6.5%以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通过创业创新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通过体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第11篇

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城市化本身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实上,城镇化本身也是民生在工程,但鉴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样注重都不为过。大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民经济所依仗的消费内在需求,中到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和基建行业,小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城镇化进程都能带来诸多新鲜的活力,有着使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潜在推动力。

然而,城镇化是一柄双刃剑,过分利用其机遇而忽视其挑战,就不能正确面对所伴生的问题。从1978年城镇化率不到18%,到2011年城镇化率首超50%,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堪称世界翘楚。在取得城镇化优异成绩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不遗余力地解决与其伴生的相关问题和应对未知的复杂形势。

在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未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方向。报告中指出,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报告》中,也提到了把更加注重将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目标,包括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等广泛关注的问题,皆以明文加以明确。

诚然,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和难题,只有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在城市化中易被忽略的群体得到良好的安置,城镇化本身才能称之为成功,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才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到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意味着我国成为30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们能否像城市人一样生活,享受到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该如何看待中国城镇化进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过去十年时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成就。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委员认为,从社会发展来看,最大的内需在于城镇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于城镇化。而且,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2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为此,中央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要求,指明了今后五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结合江苏实际,本文谈一下围绕主线和“五个坚持”的具体要求,寻找2011年开局突破的几点建议。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牛鼻子”抓住不放。无数事实表明,尽管在某一时期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甚至城乡结构可能很合理,但如果本地产业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中的分工层次和地位缺乏升级能力,那也仅仅是低水平、暂时的稳定状态,开放条件下其它地方新产业的兴起必然打破这种平衡。远的不讲,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交替互动对比中可切实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江浙两省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崛起,一度领全国之前;但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借助港澳台产业转移,家电产品独领,铺天盖地涌向全国;之后,苏州、昆山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后来居上,产业层次与珠三角平分秋色;现在,我省光伏、风电、物联网产业勃发,新兴产业稍显领先之势,昭示新一轮发展的前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实也是从凯恩斯需求拉动理论的迷雾中走出来,回归经济发展动力的本质――“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这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通过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以往路径有明显不同,过去主要是从港台、日韩以及欧美直接引进生产型企业的多,见效快,但终究“长大的是人家的孩子”;这一轮是要在引进研发团队上下更大功夫,在促进本土企业新技术攻关上下更大功夫,见效较慢,但毕竟“养大的是自己的孩子”,通过积少成多、集木成林,使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把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各地科技支撑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不可否认,目前国际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头主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之地。在现有条件下,我省各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打通利用这些资源的渠道。过去,我省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将所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环节集成在园区内,既引来了跨同生产企业,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后,我省各地无论是引进集聚高水平研发团队,推动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等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还是培育像尚德太阳能一样的国际性科技企业爆发式成长,都离不开类似于工业园区这样大的平台来运作和推动,因此科技型园区建设要作为首当其冲的任务来突破。调查表明,我省无锡市近几年已作了较为成功的探索,精心构建了以“Park”系列为主的科技国区,全市相继建成以I-Park(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D-Park(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B-Park(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园)、K-Park(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T-Park(太湖国际科技园),以及锡山、惠山开发区的S-Park(锡东创新科技城)、O-Park(软件外包园区)等Park系列同区,推动了工业设计、医药研发、IC设计、软件动漫和流程外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新建或推动部分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在园区内集聚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园区为运作平台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既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又是当务之急。

把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来抓。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扶贫、社会救济等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要求看,主要是促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也要看到,尽管社会总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利得等在大幅上升,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明显下降,我省从最高1985年的49.3%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7.2%,之后在富民优先政策引导下回升到2009年的43.6%;这种分配关系,导致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11月显下降,从最高1980年的48.4%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26.8%。全国也是如此,居民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50.8%下降到2009年的35.1%,这是人民群众对经济福利水平真实提高的感受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放在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上,把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作为检验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尺度,作为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是否公正公平的重要标准。不仅要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上下功夫,还要加快落实我省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从调整劳动分配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者地位,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缩小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狠下功夫。

把建设生态市(县、区)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来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内涵丰富、范围较广。去年我省已提出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生态省正是我省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不仅包括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检查考核的工作,也包括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绿色消费理念等事关长远、促进社会进步的事项,各地可结合上述相关事项,把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作为推进“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来抓,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探索,同家已将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十二五”的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目前来看,各地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首先确定自己的小“三江源”范围,作为维护本区域生态功能平衡的屏障加以严格保护。进行休养生息;其次是确定重点开发区,在该区域内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推进建筑空间向空中和地下延伸,大幅提高上地利用率;再次是确定限制开发区域,在该区域内引导人口有序减少,形成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村新社区为主的居住结构。

把激发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尽管我省开放度较高,各地之间的开放水平、开放层次并不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是哪个地方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得好,哪个地方就发展得好。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江苏先后创造出华西村和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同区建设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巫大经验,涌现出吴仁宝、常德盛等带领基层群众创造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改革发展的步伐。今后,我省加大文化、卫生、教育等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改变单纯依赖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都迫切需要基层和群众的新探索、新创造。各地要形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大力弘扬我省善于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优良传统,满腔热情地支持基层的新探索,尊重基层的新创造,总结基层的新经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