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

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7-24 17:0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小时代”的一个好处是,永远不缺好玩的事。这不,方舟子和崔永元要打官司了。这两个老朋友的争斗是从方舟子组织试吃转基因玉米开始的,但很快超出了转基因的范畴。本文不打算评论二人之间的是非,只想简单谈一下转基因问题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关于转基因的论战可谓多矣,最核心的话题是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正方说,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推广,反对者不懂科学;反方说,科学界对安全性还没有共识,所以要慎重,支持者是搞科学主义。还有人更直接地说转基因有毒害,应该禁绝。

这样的争论看似有效,实则胡闹,因为把基本概念给混淆了。什么是科学?简单地说,科学就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规律隐藏在现象的背后,现象每个人都看得到,但规律不是谁都懂得的。科学家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发现了规律。谁的孩子像谁,这是谁都知道的,但什么规律在支配着这一现象呢?基因科学发展起来了,我们才明白,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

“反科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对于科学,只有懂得和不懂得的区别,没有支持和反对的区别,客观规律不会给人的主观偏好留出空间。把“反科学”当成个大帽子的人,做的事情必定跟科学无关,因此才会拿一个虚妄的东西来掩盖真实的动机。如果真的有人“反对”既有的科学认识,那么他只可能是有了新发现的科学家,这样的“反对”会推进科学的发展。

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属于技术的范畴。比如,有了基因科学,就知道滴血认亲是不靠谱的,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可以通过DNA鉴定这项技术来确定。

转基因是基于基因科学发展起来的,是一项技术,不是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就可以表达支持或者反对了,因为这属于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把反对转基因说成“反科学”,属于“满嘴跑火车”的行为。实验室里也可以弄出转基因人来,但是否能这么做呢?这事决不可以由科学家说了算。 转基因是基于基因科学发展起来的,是一项技术,不是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就可以表达支持或者反对了,因为这属于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通过技术,人们可以制造产品。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西红柿等等,都是产品。产品的命运由市场决定,是否接受一个产品,或者在多种产品中如何选择,完全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的自主决断。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个人消费倾向的因素,包括对产品代言人的态度,厂商要选择公众形象好的明星当代言人,就是这个道理。

不能不佩服方舟子的议题设定能力,他把是否应该接受和推广转基因食品成功地转化成了一个“科学”议题。然而,在对科学、技术与产品这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清理之后,就会发现在转基因问题上跟着方舟子的指挥棒在科学的层面纠缠,是十分不智的。

而方舟子个人在转基因问题上的所有行为和言论,与科学能扯上关系的实在少得可怜。至于转基因玉米试吃会,则是个标准的市场行为,根本不是什么科普活动,因为试吃会的目的在于推广产品(转基因玉米),而不是向公众讲解转基因食品是怎么一回事。方舟子个人在这些行为中的真实身份应界定为“推销员”,而不是什么科普人士。

因此,方舟子有义务向公众交代他在转基因问题上刻意混淆概念和掩盖真实身份的原因,有责任让公众了解他的收入是否与转基因利益集团有关。当然,对这些问题方舟子一向是回避的。民以食为天,食品无小事。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官司,公众可以对此知道更多。

第2篇

关键词:逆向工程;三点离散数据的获取;点云数据的处理;曲面的划分与重构;Alias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07-01

逆向工程就是通过对某种产品的结构、功能、运作进行分析、分解、研究后,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的产品过程。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就是在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理念的引导下,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为基础,运用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想,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或零件原型构造产品或零件的工程设计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或其他软件,构筑3D虚拟模型的重新设计方法。其主要任务是将原始物理模型转化为工程设计概念或产品数字化模型。

一、数字化技术和建模技术需要应用的逆向工程软件

在逆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包含了两项关键的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化技术)和曲面构造(建模技术)。

数字化技术和建模技术需要应用逆向工程软件,逆向工程软件品牌包括Surface(Imageware)、ICEM、CopyCAD、Alias等,这里主要介绍Alias。

Alias是一个同时具备Nurbs曲面和Bezier曲面建模功能的软件。Nurbs曲面用于快速建模,而Bezier曲面主要用于高质量精准的曲面建模,它是A级曲面的基础,其通过点逼近的方法,获得B样条插值的曲面数学表达式。Alias的造型原理就是根据这种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空间曲面。

基于上述曲面造型原理,Alias具备丰富的曲面造型方法,如路径扫描、旋转成型、四边面成型、填充成型、网格成型等。其中,有3个重要的造型方法使它能将曲面精确性和造型自由灵活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面造型方法,如路径扫描、旋转成型、四边面成型、填充成型、网格成型等。其中,有3个重要的造型方法使它能将曲面精确性和造型自由灵活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Alias软件的逆向造型流程与点云处理

Alias逆向造型过程实际上是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工具,按照逆向建模的一般流程,即扫描数据-线-曲面进行的。同时,Alias又是一个A级曲面建模工具,因此,建模策略、曲面结构分析和逆向流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文将结合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局部复杂曲面造型实例,阐述Alias逆向造型具体流程和方法。

逆向造型前处理工作主要包括点云的输入和处理,如点云数据网格化、网格缺陷和漏洞的修补。在实际的逆向造型设计过程中,有下列2个重要的问题要经常面对。

(一)逆向数据的失真

数据的失真除了因扫描仪器精度的差异外,还会受模型本身的影响。如油泥模型数据常会因模型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精度难以保证而出现失真。更常见的问题是,在制作对称类型的产品时,手工难以精确对称。Alias的点云前处理包括了丰富的网格修改、融合、裁剪、对称的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逆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和工程师会对现有逆向数据做出修改以形成新的设计方案

由于受产品开发时间和周期的影响,不太可能重新制作模型以获得逆向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Alias提供hybridmodeling(混合建模)功能,用户以网格曲面为基础,去掉需要修改的部分,构建修改后的曲面,然后将曲面转化为网格,并和已有的网格数据融合,就可以获得新的网格数据,这种方法使得单纯的逆向复制和创新设计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

三、结语

以上结合逆向工程工作流程: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处理、曲面的划分与重构、重建CAD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简要论述了逆向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要点,列举了部分的逆向工程设备和软件的应用。鉴于逆向工程是一门较新的高技术,无论是测量设备,还是应用软件都还存在一些不很完善的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应用这门技术的技术人员还不是很多,希望本文的论述对逆向工程技术的普及有所帮助。可以预见到逆向工程技术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绿色理念;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应用分析

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绿色环保”、“节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策略,目前绿色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机械制造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绿色理念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要求,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并没有融入环保意识,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后期加工废品也并未得到正确的处理,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极大的限制了机械制造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设计制造中注入绿色设计这一全新元素,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1 绿色理念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内容

机械设计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机械设计水平直接决定机械性能,其主要是结合机械产品的使用要求,对产品的结构、零件材料、零件形状、零件大小、运作原理、运行方式、能量传递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精密的计算,进而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考虑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以及开发周期等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设计产品对资源以及环境的影响,以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为导向优化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总量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绿色设计主要将产品的设计眼光投放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将绿色产品设计的要求作为设计约束条件,提倡无废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技术。绿色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产品以及零部件的回收以及循环利用,降低机械的更换频率,大体可概括为“Reduce(减少)”、“Recycle(循环)”以及“Reuse(重新利用)”--3R理念。

2 基于绿色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对于绿色机械设计的研究内容比较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宽,很多人将绿色机械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等。和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理念相比,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首先立足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等基本属性,并且需求反复的修改,往往会导致设计过程以及产品制造周期延长,生产后不易拆卸,产品以及回收难度较大,部分产品在报废之后,可能无法回收,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可节省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进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主题,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3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 绿色设计方案

目前比较常用的绿色理念设计方案包括生命周期设计、可拆卸性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三种,生命周期设计主要是基于环境保护、机械产品的成本需求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考虑,包括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成本、产品代替以及污染物的处理等问题;可拆卸性设计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有规律拆卸,主要针对产品的再利用设计以便产品生产后期的维护;模块化设计主要是考虑产品的功能以及模块,通过产品模块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系统,既可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充分利用率。最后应建立健全绿色机械设计数据库,设计人员可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数据以及需要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储存,以便日后查询以及绿色设计的理论基础。

3.2 绿色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应首选环保、健康的制造材料,综合考虑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相容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机械制造产品材料主要包括汞、铅等特殊的有害化学物质构成,产品在使用报废后,回收利用率低,对环境有极大的损害,为了实现绿色机械制造工艺,应从源头开始抓起,慎重选择机械制造材料。机械设计的绿色选材应选择能够满足产品需求的基本性能,保证材料的可用性,选择高温性能、抗冲击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材料,避免选择有毒材料。其次应加强绿色材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审核材料的性能、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并加以标注,在材料投入实际生产后应实现材料的动态管理,及时回收和有效利用设计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废弃物。

4 绿色机械设计实现的基本要求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若想要真正实现绿色理念设计,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产品设计人才以及先进的设计技术,人才是实现绿色设计的核心力量,首先应加强对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的对象应该是高中职院校中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强绿色理念设计的概念,让他们重视绿色设计。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绿色机械产品支持政策,加强社会以及广大群众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监督力度。同时应不断学习、引进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积极实现产品的创新,尽量优化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绿色理念是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实现机械制造产品的低耗能、低成本、高利用率以及高回收率,大大的提高机械机械产品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路径,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I2(9):288-288.

第4篇

关键词EDA技术;电子工程

1EDA技术的基本概念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测试)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集数据库、图形学、图论与拓扑逻辑、计算数学、优化理论等多学科最新理论于一体,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的结晶。

2EDA技术的发展过程

EDA技术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近代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的一段历史进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

1)初级阶段:早期阶段即是CAD(Computer Assist Design)阶段,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已经出现,传统的手工制图设计印刷电路板和集成电路的方法效率低、花费大、制造周期长。人们开始借助于计算机完成印制电路板一PCB设计,将产品设计过程中高重复性的繁杂劳动如布图布线工作用二维平面图形编辑与分析的CAD工具代替,主要功能是交互图形编辑,设计规则检查,解决晶体管级版图设计、PCB布局布线、门级电路模拟和测试。

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EDA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即进入到CAE(Computer Assist Engineering Design)阶段。由于集成电路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电子系统的日趋复杂,人们进一步开发设计软件,将各个CAD工具集成为系统,从而加强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该时期的EDA技术已经延伸到半导体芯片的设计,生产出可编程半导体芯片。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一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个晶体管,这给EDA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EDA技术的大发展。各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大规模的EDA软件系统,这时出现了以高级语言描述、系统级仿真和综合技术为特征的EDA技术。

3EDA技术的特点

EDA技术代表了当今电子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它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即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就是可以描述硬件电路的功能。信号连接关系及定时关系的语言。它比电原理图更有效地表示硬件电路的特性,同时具有系统仿真和综合能力,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代化EDA技术大多采用“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程序,从而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和优化,避免“自底向上(Bottom-up)”设计过程使局部优化,整体结构较差的缺陷。

2)HDL给设计带来很多优点:①语言公开可利用;②语言描述范围宽广;③使设计与工艺无关;④可以系统编程和现场编程,使设计便于交流、保存、修改和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在线升级。

3)自动化程度高,设计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使设计者能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免设计工作的浪费,同时设计人员可以抛开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的开发上,保证设计的高效率、低成本,且产品开发周期短、循环快。

4)可以并行操作,现代EDA技术建立了并行工程框架结构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和支持多人同时并行地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4EDA技术的作用

EDA技术在电子工程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首先采用系统仿真或结构模拟的方法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只要确定系统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数学模型)便可实现。这种系统仿真技术可推广应用于非电专业的系统设计,或某种新理论、新构思的设计方案。仿真之后对构成系统的各电路结构进行模拟分析,以判断电路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及性能指标的可实现性。这种量化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电路特性的优化设计

元器件的容差和工作环境温度将对电路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就很难实现整体的优化设计。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便于确定最佳元件参数、最佳电路结构以及适当的系统稳定裕度,真正做到优化设计。

4.3实现电路特性的模拟测试

电子电路设计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是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但是受测试手段和仪器精度所限,测试问题很多。采用EDA技术后,可以方便地实现全功能测试。

5EDA技术的软件

目前EDA技术的软件很多,如EWB、PROTELL等。

1)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EWB是基于PC平台的电子设计软件,由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 Ltd.公司研制开发,该软件具有以下特点:①集成化工具:一体化设计环境可将原理图编辑、SPICE仿真和波形分析、仿真电路的在线修改、选用虚拟仪器、借助14种分析工具输出结果等操作在一个集成系统中完成。②仿真器:交互式32位SPICE强化支持自然方式的模拟、数字和数/模混合元件。自动插入信号转换界面,支持多级层次化元件的嵌套,对电路的大小和复杂没有限制。只有提供原理图网络表和输入信号,打开仿真开关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仿真结果输出。③原理图输入:鼠标点击一拖动界面,点一点自动连线。分层的工作环境,手工调整元器件时自动重排线路,自动分配元器件的参考编号,对元器件尺寸大小没有限制。④分析:虚拟测试设备能提供快捷、简单的分析。主要包括直流工作点、瞬态、交流频率扫描、付立叶、噪声、失真度、参数扫描、零极点、传递函数、直流灵敏度、最差情况、蒙特卡洛法等14种分析工具,可以在线显示图形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⑤设计文件夹:同时储存所有的设计电路信息,包括电路结构、SHCE参数、所有使用模型的设置和拷贝。全部存放在一个设计文件中,便于设计数据共享以及丢失或损坏的数据恢复。⑥接口:标准的SPICE网表,既可以输入其他CAD生成的SHCE网络连接表并行成原理图供EWB使用,也可以将原理图输出到其他PCS工具中直接制作线路板。

2)PROTEL软件。广泛应用的Protel99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用于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原理图设计系统(Advanced Schematic)和用于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印刷电路板设计系统(Advanced PCB)。

第5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TD404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上个世纪20年代初,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产生并伴随企业管理的实践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质量巳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低成本、高效率、低损耗、高收益的前提下,质量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的质量概念已经不断地发展、扩充,体现产品综合质量的过程质量逐渐替代满足规范要求的质量概念。

1 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概念

1.1质量和质量特性

质量管理的概念伴随企业管理的实践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产品不断扩充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由最早受人们关注的“符合性质量”扩充到“适用性质量”以及适合现在质量概念的“广义质量”不断发展并且成为质量的代表性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中将质量定义为:“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作为质量控制的研究对象,质量特性代表的是与产品以及过程相关的固有特性,足评价质量、检验质量和考核质量的指标对象。产品质量的特性因顾客的需求而定,如可靠性和安全性。质量特性的分类方式众多,通常以定性和定量区分,并且不定性的质量特性可转化为定量的代用特性。

1.2过程及过程的波动

过程是一个基本概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过程的概念加以分析。每一个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制造过程通常被定义为把输入转换为输出的方法、骤和活动。ISO9000标准中重要的飞跃就是以过程的概念描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过程的输入有两类因素构成,一类是无法或难以控制的随机因素,另一类是可以确定或识别的系统因素。通过对过程输出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价,衡量产品质量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的方法

2.1统计过程控制

统计过程控制(即SPC),即采用统计学理论对质量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根据样本统计数据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受控,通过控制图的实时监控和异常分析及时发现过程的质量波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因素,使其过程在可控范围内运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目标。通过质量数据信息的反馈找出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仅受随机因素影响的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而在系统因素影响下的生产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生产过程中质量特性的波动存在规律性,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质量特性则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反之,质量特性的分布则发生改变。

2.2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分析可以评价工序能力满足质量标准的程度,它与加工精度和成本有关,其基本质量参数主要有过程能力指数、过S偏移系数、过程标准化偏移系数等。过程能力指数作为评价和控制过程质量的指标被广泛的研究,产生多种形式的过程能力指数。目前国际公认的综合性过程能力指数分别为Cpk、 Cpm和Cpmk;其中Cpk已在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Cpm得到国际质量学术界的认可并体现在QS9000系列标准中。过程能力指数Cp描述过程均值与目标值一致的情况,这仅是理想状态。生产过程的实际应用中,产品的目标均值和实际过程均值总是不一致,需要对Cp加以修正。

2.3质量波动控制

提高产品质量的核心是减少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波动。零件的质量波动是由工序流的波动传递形成的,对于单个工序,研究的对象就是工序的独立误差;针对多工序制造过程中,工序之间存在着误差的传递、累积及复映,研究的对象必须综合考虑本道工序的影响因素和前面对该道工序质量波动有影响的工序的误差。

3 液压配件生产制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液压配件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最终得到影响配件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材料因素

液压配件的原材料要使用切削加工和热处理,而操作对材料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材料的质量不过关,更容易造成精度不能保证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在实际磨削前,应对工件的材料进行详细的检测,尤其是影响质量的一些重要的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3.2设备因素

设备是进行构件加工的主要工具,也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质量影响因素之一,如果设备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对设备产生很大的影响。设备的几何误差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很大的偏差,但是针对这些磨削的加工控制点进,异常波动是会由于设备的质量经常出现,因此,设备的质量是不容忽视的。

3.3环境因素

加工环境温度与湿度变化属于不可控因素,但是同样,环境因素对质量异常波动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在很多情况下是能避免的,对于液压缸的制造来讲,这一因素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

3.4测量因素

对于一些构件进行测量,由于测量本身误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性同样是不断提高的,而产生的误差通常也是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3.5工件的热变形因素

液压配件在生产过程中,初期不会受温度影响,便是当开始一段时间后,工件的温度就会升高,加工的尺寸在温度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发生工件的形变。

3.6刀具因素

如果一些刀具的磨损程度比较严重,就会对构件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对加工机械上的刀具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的更换,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影响因素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过程质量分析与调控的实现需要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合格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采用恰当的、适宜的质量分析方法,借助于科学的质量分析工具,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的影响因素做深入的分析,再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得出过程质量分析与调控的重要因素,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质量监控与提高,确保配件质量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使用标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材料力学 考试改革 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学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高校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未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考试形式的改革相对滞后,多数学校仍然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显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充满活力的考试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掌握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考试模式,即采用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引导学生向应用型、创新型方向发展。

1.材料力学考试改革的目标

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简称机制专业)等工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既可直接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又是机械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材料力学力学具有理论严密、系统完整、逻辑性强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材料力学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材料力学课程考试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1.1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难以体现课程的特点,只能简单地考核学生的记忆知识和简单推理的基本技能,无法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2考试内容偏重知识

课程考试的内容大多根据指定的教材或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内容上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查,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外,由于受到考试时间的限制,无法出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的题目,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

1.3重理论轻实践

工科课程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非常多,机制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是机械制造企业就业,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机械设计、工艺分析、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机械地背诵这些知识,而是要学会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现在多数课程考试仍为卷面形式的理论考试,并没有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就应有所改变。在考试内容上,尽量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分析、理解和应用性等方面的考题。考核方式要多样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改革计分方法,把课堂讨论、综合型大作业,口试结果、实验等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分成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和强度理论三大模块,教学目标主要有:(1)掌握材料的变形及破坏规律,了解材料力学性能及主要性能指标;(2)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3)熟悉强度理论及使用范围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笔者根据材料力学课程的能力要求,建立的材料力学考试模式由基础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及实验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的考核成绩组成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2.1基础理论考核

基础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基础理论考核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内力图的绘制,以及构件的强度、刚度计算。基础理论考核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以笔试为主,每部分进行一次考试,实时跟踪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上课内容和进度,形成自觉主动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口试平台主要是由教师将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适合的题目编制成口试题库,包括不同分值的题目。重要的是学生在给出答案后还进一步解释原因,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口试效果,学生分批进行口试,而且口试时间安排在答疑时间进行。通过口试测试内容的设置,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口试平台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表一是基础理论考核形式及所占成绩比例。

2.2课程综合能力考核

课程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综合能力考核是此次考试改革的重点,考核采取全开放的形式,重在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综合能力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组3~4人。每组自选或老师指定工程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包括进行力学建模、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最后提交书面报告。时间安排在教学最后两周进行。

课程综合考核最后组织学生答辩,根据学生答辩情况,书面报告评定成绩。

2.3实验技能考核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也是课程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20%。

将实验内容实行模块化整合,分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根据不同专业适当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技能考核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概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方法。

3.考试改革实施效果

在注重应用能力考试方法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材料力学这门课的重要性,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课程综合能力考核是此次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对开放性的考核表现十分积极,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综合题目内容包括弯曲刚度设计、弯扭组合变形、拉压组合变形等部分,这些题目计算量均较大。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经过小组同学的研究配合,均圆满完成任务。例如“钢板轧辊直径计算”,学生的知识面已深入到专业知识领域,学生需要参阅参考书,了解设计方法,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积极自学的转变,学会了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力学模型,利用弯曲刚度条件设计直径。令人欣慰的是两组同学分别采用了叠加法和积分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4.结语

考试能反映教学效果,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估的依据。因此,考核模式的改革应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只有评价体系改变,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深入开展。

考试方法的改革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也有很多困难要面对。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时刻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探索、总结更加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方法。改革不能只是形式,更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的工作。考试方法的改革应该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中,考试制度的改革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不断地深入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永寿,支希哲,等.工科理论力学考试改革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7:212-213.

[2]聂永芳,张素君,曹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工程力学课程改革[J].力学与实践,2010,32(5):98-99.

[3]唐静静,范钦珊.基础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8,30(4):88-89.

第8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 标准化 特点

自古以来测控技术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出现的测控仪器日晷,一个测量时间的原始时钟,各种长度、质量测量仪器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市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质量差无法和其他工业强国竞争,所以着重发展测控技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与世界接轨,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测控技术一般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应用于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测控技术的特点

(一)测控技术的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嵌入式处理器技术不断完善,该技术被应用在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建筑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1956年被提出后,被不断地研究和拓展,如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部分繁重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测控技术变得更快、更准确。

(二)测控技术的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各种网络聊天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技术与测控技术结合起来,组成系统的网络测控系统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测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一)测控技术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测控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很多领域。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测控技术被不断的完善、提高。但是我国的测控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努力提高测控设备的技术水平,减少与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工业强国的愿望。

(二)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测控技术逐步趋向世界化、网络化。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不断密切,现代测控技术将发展的更加智能化、网络化。

(三)测控技术的发展意义。现代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世界工业技术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各种科学研究大部分离不开现代测控技术,它被应用于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增强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现代测控技术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几点建议

(一)了解目前测控技术标准,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经大量数据的测试后建立符合测控系统需求的现代测控系统标准体系。

(二)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时不应一成不变,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测控系统,完善其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科学先进的思想使测控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适用范围更加广阔,效果更加明显。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结合这些高新技术,使测控装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强系统的可靠性,增加新功能,扩大应用领域,为用户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

(四)测控装置的微型化网络化,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降低功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功能更加强大,覆盖面积更广,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每一部分,增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将生产执行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信息化工厂。

(五)测控系统体系应能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增强工作效率;强化网络能力,便于信息的交流,使处理信息高速化;发展集成化软件,使用开放性的标准接口,将测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安全技术,例如冗余技术、容错技术、热插拔技术、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等,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六)测控技术作为共性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应具有完善、科学、独立、现代化的特点,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包涵内容更多,专业性更强。

五、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

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次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代号为BV。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分为六个分层次(1.共用标准体系,代号BVA;2.信息获取标准体系,代号BVB;3.信息传输标准体系,代号BVC;4.信息处理标准体系,代号BVD;5.运行管理标准体系,代号BVE;其他相关标准体系,代号BVF。)第二层次的每一个分层次包含十个支体系,这六十个支体系构成测控标准体系的第三层次,支体系名称和内容的确定一般按照专业和按照使用载体这两种方法分类。其中按照专业分类是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以信息获取标准体系( BVB)为例,共分为00~09十个支体系:共用标准体系(OO);光测标准体系(01);遥测标准体系(02);遥控标准体系(03);脉冲雷达标准体系(04);连续波雷达标准体系(05);微波统一系统标准体系(06);机载专用标准体系(07)。

第9篇

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软件工程方向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信息技术类专业知识者试说明

本考试说明以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 《 计算机应用专业》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编写,以 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 目录为主要参考教材。

本说明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平面设计案例教程)、 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 4门核心课程,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范围和要求

(-)计箅机 网络 技术

1.计算机网络概述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系统组成和分类。

2.数据通信基础

(1)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及数据交换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l)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2)掌握 Iso/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3)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4)了解常见的局域网标准。

(5)掌握 TCP/IP网络协议。

(6)了解广域网。 '

4.计算机网络设备

(1)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 )。

(2)掌握网络设备的安装及调试方法。

5.结构化布线系统

(1)了解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2)掌握双绞线、光纤的应用。

6. Internet垂善 石 出

(1)了解 Intemct的主要功能与组成。

(2)掌握 Intcm⒍地址和域名服务。

(3)了解 Intcm哎的接入方式。

7.网络安全与管理

(1)了解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及网络管理协议。

(2)了解黑客入侵的防范及防火墙的相关内容。

(3)掌握常见网络故障排除方法。

8.局域网的组建

(1)掌握小型局域网的组建。

(2)了解无线局域网。

(二)图形 图像 处理 (平面 设计 案例教 程)

1. Photoshop 基础知识

(1)掌握图像基础知识和图像的基本操作。

(2)了解 Photoshop Cs6(或CS5)的工作环境及辅助工具。

2.图层和蒙版

(1)了解图层的类型,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

(2)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层混合模式及图层样式,会为图层应用混合摸式和图层样式。

(3)理解蒙版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快速蒙版、图层蒙版及矢量蒙版的使用方法。

3.图像色调、色彩的调整、通道

(1)了解调整图像色彩色调各种命令的作用及相应效果。

(2)掌握对图像色彩、色调进行调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了解通道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掌握通道的分类及基本操作,掌握通道面扳的使用。

4.常用工具的使用

(1)了解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功能及选项栏的设置。

(2)掌握选区的创建与编辑方法,能够对图像进行填充、移动与变换:

(3)掌握工具箱中裁剪工具组、图章工具组、修复工具组、模糊工具组、历史记录画笔工具组、画笔工具组、橡皮擦工具组中各工具和各种修饰工具的使用方注 :

5.路径

(1)了解各形状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2)掌握路径面板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钢笔工具组及路径的编辑工具创建和编辑路径。

(3)掌握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灵活使用。

(三)常 用工具 软 件

1.系统工具

(1)理解有关系统工具的类型、造成系统资源不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掌握硬盘分区魔术师PartitionMag忆 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一键 Ghost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掌握 Windows优化大师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5)会用Partition Magic 一键Ghost、Windows优化大师等工具软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2.压缩与光盘工具

(1)了解关于文件压缩的概念、压缩格式。

(2)掌握压缩软件 WinRAR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光盘刻录软件Nero Express的 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会用 WinRAR、 Nero Express等 工具软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3.图像世界

(l)掌握相片管理器 ACDsee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掌握Flash Cam的 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 snagIt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会用 ACDsee、 snagIt和 Flash Cam等 工具软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4.多媒体处理工具

(l)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及流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

(2)掌握暴风影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格式工厂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掌握音频处理软件 GoldWave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5)会用暴风影音、格式工厂、GoldWave等 工具软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5.上传下载工具

(l)掌握P2P、 P2SP技术的相关知识。

(2)掌握迅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优酷PC客户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会用迅雷、优酷PC客户端下载工具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6.杀毒与安全防护工具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性及分类。

(2)掌握金山毒霸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掌握瑞星个人防火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会用金山毒霸杀毒软件、瑞星个人防火墙等工具软件综合解诀实际问题。

(四)计箅机 组装 与维修

1.认识计算机

(1)了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2)掌握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3)了解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

(4)掌握主板结构的组成。

(5)了解 CPU、 内存、硬盘的发展历程。

(6)掌握 CPU、 内存、硬盘的结构、性能指标及相关知识。

(7)掌握显卡和显示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性能指标。

(8)了解计算机的其他设备。

2.计算机硬件安装调试

(l)掌握计算机配件的选购搭配原则。

(2)了解装机前的准备工作。

(3)掌握安装注意事项。

(4)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顺序。

(5)了解装机后的检查与调试:

(6)掌握装机过程中常见故障与排解。

3.计算机软件安装与调试

(1)理解 BIOS与 CMOS的 区别。

(2)了解 BIOS的基本功能。

(3)掌握 BIOS自检响铃的含义。

(4)掌握常用 BIOS 的基本设置。

(5)了解硬盘低级格式化的方法。

(6)掌握硬盘分区的概念、分区类型和不同分区类型的优缺点。

(7)掌握硬盘高级格式化的方法。

(8)理解硬盘分区管理的方法。

(9)掌握无线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4.数据安全存储与恢复

(1)掌握驱动程序的各份与还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2)了解硬盘数据恢复的基本概念,掌握硬盘数据恢复的方法。

(3)掌握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清除方法。

5.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

(1)掌握计算机故障的分析原则及解决方法。

(2)了解计算机故障的分析流程。

(3)掌握对计算机故障的排除方法。

二、试卷结构

1.试题内容 比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 约 30%

图形图像处理 约 20%

常用工具软件 约 20%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约 30%

2.试题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 50%

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应用题 约 50%

3.试题难易程度比例

基础知识 约 50%

第10篇

【关键词】 启迪创新思维 先进制造技术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54-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特征[1]。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者在强烈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问题富有新的创意。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得千方百计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2]。

随着现代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已成为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主要内容有: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生产制造模式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范畴,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方法,开阔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4]。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工程实践能力,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针对本校该课程的课程性质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

1 采取团队教学方式

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深入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以团队为基础,强调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工作上的配合与协作。不仅有利于课程建设与课程优化,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1 鉴于本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的特点,采取团队教学方式。授课期间,由一名主讲教师负责总体协调、策划和教学进度安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根据课题组老师所擅长的技术领域和研究领域,把握先进结合科研安排专题讲座2-3次。

1.2 鉴于本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明确需求导向,注重生产实践,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内容。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邀请企业高工,按照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生产实际,以案例教学的方式,着重讲解先进制造装备、工艺及原理,掌握所讲的理论及实际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从课堂中学到能够应用于制造业生产的实用技术。

2 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鉴于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将本课程课堂教学按1:1的课时安排教师启发式的讲授和学生主动性的课堂讨论。启发性教学方式中,教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和应用场合做画龙点睛性的介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列举的主要参考文献和出处,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查询。按照班级人数,将学生组成团队,在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阅读大量文献制作本团队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授团队见解。而后,在教师引导和点评下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结论。这种灵活性、感性化的教学形式,不仅对于学生建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散性思维及创造个性的发展。

3 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相结合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内学时有限,本课程除安排了大量的思考与分析设计练习题课外作业外,还结合课程相关专题内容,要求学生作课外综述报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将自己的综述报告提交,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批阅和修改,为学生反馈,并将课外综述报告作为课程考核内容。这对于学生掌握概念、综合运用知识、锻炼分析设计思维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现场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实践性特别强。依托学校的数控工程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先进制造设备,充分发挥辅助教师和实验教师的工程实践优势,完成该课程部分内容的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4.1 先进制造技术要与时俱进,把握“先进”,通过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柔性装配生产线等内容的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积极参加工程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

4.2 工程实践环节不占用理论课时。学校拥有数控工程技术中心等开放性实验室,对于先进制造技术,专门开设了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快速原型制造和数控电火花等开放性创新型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3 通过上述两种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工程实践能力,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做好准备。一方面,学生积极参加SPR项目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分析,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成网络,展开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全国大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如“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综合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训练技能、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具有涉及内容广、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及先进性的特点,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课程建设、课程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求异性,逆向综合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菩提路小学科研课题组.激发感官 启迪创新思维[J].教学理论与方法,2001.5(9),20-21.

[2] 沈志奇.启迪创新思维的新尝试[J].小学语文教学,2001,z1期:91-92.

第11篇

关键词:ERP;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311-02

ERP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的概念,蕴含着众多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运用成果,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其功能覆盖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ERP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采用,并成为企业信息整合与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从ERP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出发,简单介绍了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1 ERP的基本概念

ERP是由美国Garter Group Inc.咨询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总结MRP-Ⅱ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它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一。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来开展自己的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ERP随着Internet的广泛普及,它又有了自己更深的含义。达文波特在其著作中,将ERP称之为企业系统,并如下给出其定义:“我们将如下信息系统称为企业系统,也就是著名的ERP系统,它们是一些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支持企业(或者非盈利组织、大学或者政府机关)众多的、甚至是绝大部分的信息需求。ERP的称谓反映了这些系统的来源,它们是在MRP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ERP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系统,它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首先,ERP是一种集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业务流程操作,并及时向管理层面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第二,ERP系统是一种功能非常全面、强大的软件包解决方案,通过共享的信息和数据流整合企业的流程。它试图将企业内所有部门和功能整合在一个单一的计算机系统中,并满足各部门的特定需求。

2 ERP的发展历程

ERP是管理信息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发展。ERP的发展经历了MRP、MRPⅡ和ERP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呈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前一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和发展。ERP汇总了MRP和MRPⅡ的优点,又结合了最新的Internet技术,从而发展为功能更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换言之,ERP在MRP和MRPⅡ的基础上,实现了通过网络信息面向供需链的管理信息集成。下面分别讲述MRP、MRPⅡ和ERP的管理思想与功能。

MRP主要面对的是制造业的“产供销”信息集成管理,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基本流程是从供应方购买原材料,经过加工或装配,制造出产品,销售给需求方。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其顶层是出厂产品,是属于企业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和配套件,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于其间的是制造件,是生产部门的业务。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MRP解决了企业的物料信息,是管理信息的一大进步。但MRP对于企业的重要业务――资金管理却无能为力。为了实现对企业资金信息的管理, MRPⅡ应运而生。

MRPⅡ是MRP的进一步延伸。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了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还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甚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MRPⅡ把传统的账务处理同发生账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账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说明事务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账、应收账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账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账)”同“物流(实物账)”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和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

MRPⅡ比MRP更加功能强大和完善。但随着企业多元化、跨地区和全球化的发展,MRPⅡ也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ERP的概念,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出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和变革。这一推论现在早巳成为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许多跨国企业已迈向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层次――ERP管理。

如前所述,ERP是MRP和MRPⅡ的进一步演化和发展。ERP和MRP、MRPⅡ是一脉相承的,但ERP的功能更强大,适应性更强,应用更广泛。ERP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现了面向供需链的管理,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适用于各行各业。

3 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优点

ERP是先进管理经验的集成,在帮助企业改善库存管理、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ERP以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因此可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如订单、采购、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决策管理等。ERP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4 我国企业实施ERP现状分析

(1)对ERP的认识存在误区。①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认为,中国ERP的实施已进入普及化,对ERP的真谛、内涵、复杂性及其对企业自身基础的要求知之甚少,草率行事,导致应用水平低,甚至失败。②企业未能形成或明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且未能在领导层达成高度一致,只是以为ERP系统的实施不过是使用一套ERP软件而已。③企业对实施ERP系统所需进行的前期工作不够重视,从而未能使整个企业的上上下下对实施ERP系统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

(2)对ERP实施风险估计不足。未能正确协调企业与ERP厂商、ERP开发商和ERP技术联盟的关系,企业过分依赖外界的帮助,不能很好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如ERP的应用范围广与数据准备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ERP的高度集成性与各部门协调难之间的矛盾;减员增效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等等,缺乏对自身管理薄弱环节进行改造的积极性。

(3)人员素质低。企业从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当代管理思想和最新信息技术了解太少,缺乏一支技术过硬的ERP专业技术队伍,对于ERP系统运行和维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使得系统实施偏离企业实际情况,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5 企业如何正确实施ERP系统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是其管理思想的贯彻过程和管理方式的实现过程。企业在实施ERP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ERP的实施意味着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它会给企业带来全面深入的变革,触动多方利益,势必会遇到许多阻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整个变革的过程能给予足够的、积极的、热情的、全过程的支持和投入将会有利于项目实施的顺利推进。

(2)明确企业需求,制定实施策略。在ERP实施之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明确目标,使实施ERP系统有清晰的方向,保证整个项目合理、有序的展开。同时,有利于平衡投资与受益,树立企业信心。

(3)认真做好企业流程重组。对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其适应ERP系统的要求。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物料、销售、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系统运行的整体继承性、数据共享性和数据一致性。。

(4)选择合适的软件和软件商。计划实施ERP的企业来要明确自己的生产类型,清楚该生产类型对ERP软件的具体要求,然后在满足这些要求的ERP软件中挑选合适的供应商,应考虑软件商的规模、信誉、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因素

(5)充分认识ERP的实施风险。我们对ERP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决策信息风险必须有充分认识,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ERP实施成功率。

(6)重视人员培训。实施ERP系统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的所有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加深他们对ERP的理解,是保证ERP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

6 企业中ERP应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ERP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软件,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ERP应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思想上体制的创新:ERP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并保证每个员工都自觉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工作。

(2)带来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给员工制定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标准。

(3)供应链管理是ERP企业管理思想的核心:供应链跨越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

(4)客户关系思想为前台重要支柱的管理思想:ERP增加了客户关系管理后,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

(5)ERP通过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管理思想:ERP不断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网络时代的ERP将使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所引起的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当前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在我国企业推行、应用浓缩和集成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ERP系统已是当务之急。正确有效地实施ERP,将有利于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管理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郗蒙浩,王慧彦. 谈ERP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 经济师,2007,(2).

第12篇

关键词:EDA技术;仿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EDA即(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英文简称,是现代电子通信工程领域的一门新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完善,它为电子工程师及计算机通信设计工程师提供了电子系统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同时在高校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掌握EDA技术是电子通信类高校学生在高科技类企业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我校在计算机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都有EDA的实验室,到目前都没有发挥她的应有作用。

一、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相关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有幸先后教过电子系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对理论知识通过实验仿真非常感兴趣。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读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学好这门课也尤为重要。同时,该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学好这门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配合一定数量的实验(含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过去一直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实验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将EDA引入电子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是解决教学中上述问题、提升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相关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电子EDA技术发展迅猛,逐渐在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方面:几乎所有理工科(特别是电子信息)类的高校都开设了ED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鳞握用佃L描述系统逻辑的方法、使用扔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课程的模拟仿真实验并在作毕业设计时从事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

三、EDA技术在电子类相关专业课堂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EDA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学科。属于电子技术等基础学科与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交叉前沿学科门类。该课程立足于电子硬件设计,但同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设计的工具和辅助手段。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EDA已经成为电子设计的主要手段,使工程师们在高效设计的同时,可以进行精确的硬件抽象和仿真,保证产品开发的短周期和高质量。

由于本EDA课程是以可编程逻辑芯片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首先会介绍硬件基本知识和相关设计技术,让学生在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前,具备充分的硬件设计思想。在硬件描述语言课程的讲述过程中,同时配合相应的上机试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EDA设计能力。同时,还会引入部分较为复杂的案例作为参考分析,使学生获得一定难度的技术知识和系统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有相当的灵活性。在完成基本试验之外,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交流并参与相关更高难度项目设计,提高技术水平。

EDA设计的发展依附于相关硬件的技术提高和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在大规模的FPGA 器件已经相当普及,电路规模从最初的K(千)门级发展到现在的M(百万)门级,对应的逻辑单元也数量巨大。而制造集成电路的技术也一日千里,最新的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可以达到0.09或0.06微米,保证了在同样大小的半导体材料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单元。而多层金属互联和单元参杂技术的进步,产生出更多相同功能但是工作原理不同的基本单元,为大规模,低能耗,高度集成铺平了道路。FPGA内部也开始集成CPU软核或硬核,同时提供复杂DSP的专用电路IP,在某些领域,可以替代CPU+DSP,提供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使得SOPC的设计思想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

相关技术的发展随时都在牵动EDA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保证EDA技术的基本要点讲解的同时,专门安排了本课程的前沿动态的讲座,使同学能够及时掌握EDA技术发展的动态,了解由此带来的系统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我们也对EDA实验室进行了改造,使实验室同时具备基础实验的要求,也能够开设SOPC的前沿性设计内容的创新性实验。

四、EDA技术虚拟实验应出现的历史背景。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

总之,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型企业对综合复合性人才需要,作为培养理工科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探索EDA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参考文献:

[1]周政新,洪晓鸥.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与训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2]邓肖粤,胡晓云.EDA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与探索,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