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峨山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着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族风俗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个性化的民族风俗仅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蒸蒸日上”,远远超出了群众的收入,这种逢节必有“事”的传统习性至少现在还不适宜。还是要从抓物质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后再来追求民族风俗的传承。
科学定量的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是促进该地区和谐稳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基于SPSS和R软件对我国9个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分析,得到了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综合排名及划分。数据表明,所得排名和划分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缩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SPSS &R软件
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具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后,为帮助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做好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及时评价和研究工作显然对解决现阶段边疆问题,加快当前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至关重要。综观文献[4]- [8],从定量角度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未涉及边疆地区。
本文以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构建边疆地区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其次进行发展现状研究的实证分析,以期获得我国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排名和划分;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及边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模型分析
1.1 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如果考虑影响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则问题研究过于复杂,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综合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指标。对于n个地区的每一个地区,在所有影响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因素中选取n个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反映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p个指标。每个地区的p个指标就是一个样本值,它是一个p维向量。n个地区就可以得到n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p个随机变量。由此得到样本原始数据矩阵为:
其中,xij是来自总体X的样本数据,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Xj是n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向量。
1.2 确定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由于各指标的单位不完全相同,或虽单位相同,但指标间的数值大小相差较大,在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问题时就会产生由量纲和数量级引出的问题。因此需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就是消除由量纲及数量级的差别带来的影响,标准化后的数据记为X*j。
对原始数据(1)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相关矩阵R,即[2]
其中,Zi表示第i个主成分,qji为第i主成分在第j个变量X*j上的载荷。
1.5 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减少变量的个数,通过选取少量的m个主成分(m
其中,φm为m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λk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
设φk为第个主成分ZK的方差贡献率,由(5)式得到每一个主成分的线性加权值Zi,对m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1.7 判定样本的社会发展现状类别
通常聚类分析的方法有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法需要计算出不同样品或变量的距离,还要在聚类的每一步都要计算“类间距离”,相应的计算量自然比较大;而K均值聚类分析是一种快速聚类法,得到的结果简单易懂,故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划分[5]。
2 实证分析——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2.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主成分选取及评价模型
由上述流程图,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作定量研究,为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发展现状选取、增长率、公共安全支出、人口密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失业率6个因素组成指标体系。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完成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为获得6类指标的特征值、累积方差贡献率,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其次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进行主成分排序;最后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能反映大部分信息的成分作为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主成分的标准差,即相应的特征值λ1,λ2,λ3,λ4,λ5,λ6的开方;Proportion of Variance表示方差的贡献率;Cumulative Proportion表示方差的累积贡献率。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1.688%,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所以选取前三个因素为主成分,舍弃后三个成分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同理,用R软件得到各个主成分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矩阵(即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3 研究结论
由上表可知:
(1)9个边疆地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辽宁至,且东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综合排名均靠前,而西部边疆地区综合排名相对靠后,这与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是吻合的。虽然都地处边疆且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状况较东部还是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方针时可以针对不同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规划部署,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归为一类,属于社会发展现状较好的边疆地区,主要由于这类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人口密度相对发达地区较小,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相对西部民族地区较少,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经济稳步发展。
(3)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归为一类,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地区,主要由于该类地区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过大导致各方矛盾较为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单独为一类,该地区特点是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达到90%,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高,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重点针对该地区制定细则措施,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社会稳定,加强与沿海及发达地区交往,以全面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宇.应用数理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各省市社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李彦.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察分析因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5]侯金菊,徐世英.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21.
[6]孙伟,王其元.黑龙江省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4.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技市场;高新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00-03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发展快速化的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促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进步进程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虽身处长三角,但经济社会发展较长三角地区落后,而科技发展迟缓、未与经济形成协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寻找促进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的措施,增强淮安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8亿元,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发展快速,不仅R&D投入由2002年的0.23%增至2010年的1%,人均GDP也由2002年的7267元增至2010年的27999元。淮安市科技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从2002的22945.7万元增至2010的13.15亿元,增长了5.73倍。在科技人才队伍投入方面,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18%,2010年已增至0.33%。在科技政策投入方面,淮安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现已形成以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企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淮安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淮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稳步提高,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仅为12.98件/10万人,2010年增至102.44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41.436%。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仅为4.05件/10万人,2010年增至24.35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9.761%。2004年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3.3%,2010年已发展到12.39%,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3.956%。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19.79%。已初步形成以IT产业、特钢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的社会共享平台;是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服务载体。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拥有科技企业15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以上2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3 淮安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投人强度一般大于2.0%。2009年淮安市人均GDP23277.17元,根据200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合美元3408.9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淮安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淮安市2009年R&D投入强度仅为0.9%,2010年淮安市R&D投入强度为1%,也未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5%的下限,因此从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淮安市的R&D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科技人员投入不足。道格拉斯的研究表明,劳动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且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应与区域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纵观淮安市经济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淮安市经济高速发展,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9.5636%,而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速为-4.4236%,淮安市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淮安市人均GDP增速。由此可见,淮安市科技人员投入落后于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3.2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
淮安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科技市场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科技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中介服务不足、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三个方面。
摘要:本文主要就现阶段社会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之间的发展现状,并根据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旨在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互动双赢,以及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景象。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伴随着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若干所高校中兴办的一些高校场所,大多都是由地方有关政府给予高校大的投资,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合作同时还是相互抑制。但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问题在近些年来却越来越突出,如果是想能够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就需要从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根源问题出发,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这两者之间的互动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针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做的额就是认真的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现状
1.1缺乏对高校意识的认知
虽然近些年来大众对高校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关注,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仍然是社会公众和一些地方政府所缺乏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宗旨,通过对科技加以利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快对经济和科学这两者的结合,在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其的重要的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和经济的相互结合也显得更加的紧迫。
1.2缺乏对社会服务意识的认知
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对部分高校的开展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和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部分高校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创新思维的缺乏,对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没有加强重视,从而也导致其激励体制的缺乏。比如,在实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有关领导就会经常心存疑惑,担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经济的产品研究,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进而会干扰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甚至更为严重时会在高校中有一些社会经济纠纷的产生,这些都是在实际高校中经常感到非常忧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大的阻碍,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教师只关注科研教学等活动,但是却没有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学校本来就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最终的宗旨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高校早人才培养上,如果通过和社会经济的结合,并且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问题
2.1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少
众所周知,高校的建设经营和地方政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高校的建设经营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对于高校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型服务性质的场所,在其建设经营的过程中更是非常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对其的大力支持。而现阶段地方高校无法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社会政府所给予的地方高校支持环境并不是非常完善。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公立院校在进行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都是处于一种负债经营的处境,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经费的投入少,对地方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脚步有着非常大的阻碍,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缓慢。
2.2高校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总体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当前我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的贫乏。从大多数高校都分布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高校分布格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城市中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城市只分布着很少的高校,高校在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分布差异的这种显著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一些高校无法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其的战略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贫乏,不管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地方经济社会自身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的,就会对双方之间的互赢局面造成很大的负作用。
2.3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符合
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地方高校和地方社会经济互动之间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从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虽然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所展现的都是非常具有特色而又全面,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专业重复进行设置的现实问题。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对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由于在进行高校的专业设置时,并没有加强重视地方高校和地方的特色之间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下也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并不相符合,于此同时在无形中也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相符合这个层面上来看,地方高校无法为地方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2.4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所体现的问题是多个层面的,同时也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不但包括了经济政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同时也包括了人文生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但是结合当前高校和地方的整个互动情况上来看,更多的是在体现经济政治层面,而对人文生活层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这种现象在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还是说明人们并没有加以对人文文化的重视。高校和地方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因为人们表现的轻文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个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只有全面协调和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和地方之间因为没有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因此也对两者之间的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对于双方之间的合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善,只会对两者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合作带来消极的作用。
3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改善对策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需要,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需要社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就需要针对当前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所存在的现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显得非常的重要。
3.1提高认知,相互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想得到真正的改善,就需要提高对这两者之间的认知。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来看,可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并对地方高校的环境条件加强改善,进而促进高校综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另外一个方面从地方高校的角度出发来看,要积极的和地方经济社会相融合,并对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进行转化,于此同时在社会上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对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将高校科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认知要进一步加以提升,只有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更好的相互协调发展。通过相互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3.2调整结构,共同促进发展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合理布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合理布局的策略上,应该根据当前地方高校分布的不合理,从而进行多元化地方高校教育的构建,在构建不同的高校特色时,需要对地方城市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定位,并根据各个地方特色的不同,进而去发挥各个地方的特长。除此之外在进行高校专业设置时,要对地方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了解,并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时要尽可能的保持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符合,这样能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特色真正的相符合,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3健全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制定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改善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问题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更加规范和科学化显得至关的重要,因为两者之间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个时候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就能够针对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者之间互动过程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好的鼓励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在进行法制法规制度制定时,可以针对高校和地方合作的有关的财政问题,然后进行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提升高校人才质量,让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当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定期的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跟进时展的步伐,以便能够保证在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应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两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创新。
4结语
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其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不但能够互利互惠、相互促进,还能够更好的将这两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而言,一个合理的建设性方法显得至关的重要,这就需要人们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对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从中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比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在对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就能够对症下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高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才会更加的显著。高校和地方社会要想更好的协调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进而实现地方经济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和地方经济双赢的一个局面。
参考文献:
[1]田瑞霞.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9):73~74.
[2]王冬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林腾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探讨———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59.
[4]贾素娟,陈爱祖,王会君.高校实验室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1~46.
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78万,解放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临沧、保山3个州市的9个县(市、区)22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共80个自然村。由于地处偏远、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原因,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2005年,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深入云南省普洱市、德宏州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调研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并经国家民委同意,确定结对帮扶德昂族,并经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将帮扶云南德昂族列为“十一五”沪滇对口帮扶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实施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2005年12月,上海市与云南省共同签署了《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通过上海民宗委五年的帮扶,要使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2006年以来,在两省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市民宗委、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部门与云南相关部门、州市加强合作,全力配合,本着“精心规划、认真实施、热情服务、注重实效”的帮扶发展思路,通过发动和依靠德昂族干部群众的努力,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06至2010年,按照“分批扶持,整村推进,重点突破”的帮扶思路,上海市投入帮扶资金3688.764万元,云南省民委相应配套1162万元,共安排457个项目,对80个德昂族聚居村寨全面实施了整村推进和社会事业、人才培养等帮扶措施。经过共同努力,德昂族各项事业发生可喜的变化,受帮扶农民人均收入由帮扶前的 835元增长到3038元。
上海市民宗委拆除了村民居住的茅草屋,并对危房进行改造装修,共建造安居房659户,新建、改造1222口沼气池及其配套圈厕等设施;修建村内道路85.2公里,并在道路两侧和村内栽种树木花草;建蓄水池24个,铺设水管 94.42公里;修水利沟渠14.7公里;建农村文化活动室及场所27个。如今,这些村寨美观整洁、环境优美,道路畅通宽敞、出入方便,活动场所宽敞漂亮、设备多样。同时,广大德昂族群众精神状态、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上海云南两地民(宗)委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探索出一个颇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案例。“创新性”体现在帮扶工作定位、思路和举措的创新。“示范性”体现在对口帮扶中对象明确,不求大而全,量力而行,其经验对于在其他人口较少民族开展与其民族特点相适应的帮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育基本规律;主动服务;“桥头堡”
作者简介:郎耀秀(1961-),男,山西代县人,河池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广西宜州546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A0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05-02
20世纪80年代初,潘懋元教授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并在其后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1世纪初大量涌现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顶层设计还在构建中,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正在实践中探索。运用教育基本规律理论指导办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律的认识,可以提高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主动服务”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外部关系规律的重要表征
潘懋元教授认为,在诸多的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简称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基本规律,简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这两条规律的内在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运行要受外部关系规律所制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起作用。[1]
这一理论一经面世就受到高教界与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理论进行了解析。有学者认为,大学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了现代大学对社会需求作出的积极回应。“主动适应”是现代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或者说是教育的外部规律。[2]笔者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前身长期在地方办学,已经深深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水乳相容的特点。“主动服务”较之于“主动适应”更能反映地方院校与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规律,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外部关系规律的一个重要表征。
1.“主动服务”既体现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也是地方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
20年前,潘懋元教授运用教育外部规律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区域化)是必然趋势,高教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直接产物,“主动服务”地方应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主动服务”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制约”的一种反作用
教育在主动服务中体现子系统对大系统的“服从”或“适应”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对社会文化的主动引领、先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功能,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和尊严。
3.地方高等教育于“主动服务”中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地方(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社会需求是其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及社会服务的导向。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也增强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为社会提供服务。周而复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就在良性的互动中实现双赢。[4]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主动服务社会中面临的困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处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关系中面临双重困境。
1.社会“急需”高等院校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对大学的作用和功能,全社会有了共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需要大学的参与和作为,尤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在帮助解决当地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经济建设的难点问题以及短缺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有地缘优势也有人脉关系。社会期待本土的高校提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更新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自身实力
总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薄弱,教学和科研条件简陋,“亟待”改善;学科专业面窄,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学科专业较少,为地方提供的专业人才有限,“亟待”拓宽;科研水平较低,应用技术开发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亟待”提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遇到的难题。
总之,社会“急需”与学校“亟待”都是客观现实,必须认真分析和对待。否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中既可能出现在外部关系构建中主体地位的缺失,也可能形成学校内部关系处理失当,办学在低水平上徘徊的窘境。这两种假设都违背教育的基本关系规律,其结果只有一个:学校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成为社会的弃儿。“急需”与“亟待”构成的矛盾既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压力,更是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破解这对矛盾离不开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指导。
三、科学把握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办学实力
社会对高等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热切期盼和学校“亟待”提高办学实力的矛盾是新建院校长期存在的“内涵”与“外延”发展道路之争在不同视角下的显现。在传统的观念里,学校只有先练好内功,增强办学实力,才能为地方服务。这从时间梯次上来看似乎比较合理,但缺乏逻辑关系上的支撑,也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相符合。
1.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不是具有某种线性关系的确定性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机械决定论式的思维方式,即强调因果的时序性。[5]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外部规律既不是线性关系又共同作用于教育过程,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6]也就是说,“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在逻辑关系上不是线性关系,可以兼容并存、互促互进。从发展的时间角度看没有时序性,不存在先后问题。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发展的侧重点有所变化则是合理的。
2.我国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高校学科专业加速发展的现实是在以齐头并进的形式同步前进的,这就大大压缩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时间提前量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在校生总量、毛入学率增长迅速,且主要集中在1998年后的十几年间。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并行或略微后行的状况,对现代化建设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提升的空间仍然非常大。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高等教育在强化自身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由此可见,那种“只有先增强实力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点以及“先练好内功再服务社会”的认识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且也脱离我国的现实。把握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内涵,科学协调内外部关系,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价值选择。
诚然,服务社会与增强办学实力虽无因果关系,但有层次之分。办学水平不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差、层次就低;办学实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就大。学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和服务社会是一个互动过程,主动服务社会的过程就是提高办学实力的过程;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处理好学校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就是主动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
四、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
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河池学院几乎浓缩了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7]也面临着与大多数新升本院校同样的困难。为实现主动服务社会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良性互动,学院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当“桥头堡”的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在“练内功”与“主动服务社会”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所谓“桥头堡”思想就是指学院要主动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做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桥头堡”在服务社会中凝练办学特色、锤炼学科队伍、提高办学实力。这一思想的提出基于对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现状之科学分析,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理论的具体化和内化。
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桥头堡”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等几个方面。
1.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学院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上。围绕这一目标,学院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地方(或区域)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核心,以短线学科专业为外延,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发展的学科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一批适应桂西北及广西经济新发展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专业设置向有色金属、化工、特色食品、桑蚕、制药等地方优势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倾斜。在教学实践上,通过与地方的合作,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模式。承担“国培项目”、“中英西部合作项目”等,在师范生中开展“双向培训、顶岗支教”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情境中真刀真枪锻炼,起到其他教育教学实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河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训练基地,构建“学、研、训”合作平台,学校与地方政府联手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以及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参赛等方面合作,集教学、研究和训练于一体,探索出体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2.降低重心,做地方的“智力库”和“技术研发中心”
在科研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河池学院明确提出:
(1)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理论研究、轻视技术开发和推广的观念,着力解决地方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做地方的“智力库”和“技术研发中心”。
(2)充当地方人才交流和技术引进、消化的中转站。对那些靠自身科技实力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则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对自身不能攻克或暂时没能力攻克的难题,则发挥学校信息灵通、与国内外同行有良好业务交流渠道的优势,帮助引进适用技术加以解决,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本土化,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再创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和攻关能力。这种定位符合现阶段河池学院的科研发展现状,能够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同时尽快提升自身科技实力。
桑蚕学科的发展具有代表性。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桑蚕业”成为学院办学所在地河池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学院于2005年在既无专业依靠又无人才支撑的情况下开始了对桑蚕的科学研究。借助广西蚕业总站以及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专家来河池现场指导桑蚕种养的机会,学院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逐渐介入,跟踪学习。学院引进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人才,积极构建桑蚕类学科专业;主动与地方科技部门、农业部门联系,掌握产业发展的动态,了解专业信息,进而联合申报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一些技术难题,学院便聘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与帮助,在实践中培养了人才,也培育了人脉。这为其后的专业设立、研究所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桑蚕研究所从成立之初就把桑蚕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作为其主要职责之一。研究所把实验室建在农家科技大院,帮助种桑养蚕的农户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这种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使学院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桑蚕学科培育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特色学科,对地方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河池学院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桥头堡”的教育实践是对“主动服务”社会的行动解读,是科学处理高等教育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3]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J].上海高教研究,1997,(2).
[2][6]郭石明,陈杰.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4]马连湘.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关键词:青岩古镇;特色乡镇;特色文化产业
一、青岩古镇基本概况
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r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2005年9月青岩古镇景区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在顶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规划项目中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2010年青岩古镇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率先成为了全国的诗词之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岩古镇不断在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要塞,文化名镇,四教合一
青岩古镇有“茶马古道”和“南部要塞”之美誉。贵州居西南各省之中,地势极为重要。因此,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额尔泰奏请改流时首平贵州,夺取战略要地,以控制西南咽喉。明清“改土归流”最为剧烈动荡的时期,云贵川战事不断,尤其是贵州。青岩作为贵阳南大门,加之为“四达之涂”交通方便,本身土地承载力又强,粮米充足,军事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突出。青岩“四教并存”,道教、佛教、天主教与基督教和睦相处,信众互相尊重,寺庙阁楼独具特色,相互渗透,和谐共存,成为特有的多远宗教文化景观。除此四教以外,青岩少数民族信仰、汉族民俗信仰,以及本土宗教,一应俱全,和谐共存。
(二)民俗传统,特色明显,建筑独特
青岩古镇民俗民风淳朴,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和保护。青岩古镇的正月花灯、舞龙以及布依族的六月六是当地最为盛大的欢庆节日和庆典活动,以民俗民风为载体和表达形式,表达出青岩古镇悠久而又淳朴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又一真实写照和深动体现。青岩古镇的特色美食也颇负盛名,其中青岩猪脚系列、青岩糖系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尤为得名,这也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给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文化衍生消费影响。青岩古镇的另一块独具文化艺术魅力,彰显特色乡镇风采的建筑风格,深动形象地表现了青岩古镇历史文化内涵。
二、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青岩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特色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出军事要塞,文化名镇,四教合一,民俗传统,特色明显,建筑独特等特点。基于对青岩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根据青岩古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究出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保护开发并重,助推旅游发展
青岩古镇具有浓郁的风俗民情、独特的居民建筑、厚重的礼仪宗教,保护和开发并重,是青岩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岩古镇是贵阳市首个5A级景区,也是贵州历史文化对外宣传和推广的一个重要名片。根据地方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其具有时代感,文化性,艺术感的民俗民风,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建筑风格,通过资源整合,历史文化的重新拾遗,宗教遗存的表达再现,地方特色的开发和培育,定能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上形成地方特色和独具历史文化魅力,从而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乡镇。
(二)发展名特优新,培育文化市场,走品牌特色发展之路
青岩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整的基础设施,名特优新的重视和发展是推进青岩古镇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品质和品位的科学手段,是青岩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市场培育,是青岩古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科学性发展道路,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岩古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文化品牌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加快扶贫开发,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投融资助,提高人才科技水平
加快保护传承,强化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投融资助。保护传承是青岩古镇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开发利用是地方资源和挖掘特色,形成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财政投入给发展带来希望,给生产带来雨露,是发展的中流砥柱;投融资是资金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有力手段的体现,是经济社会的联动和带动的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青岩古镇已经逐渐形成产业完善,链条规整,特色明显,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地域发展格局,但是青岩古镇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科学技术有待,人才和科学技术任然是当地发展亟待解决和强化的重要部分,所以青岩古镇,应加大力度人才培养和引进,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文化视野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是发展的实干家、推动者;科学技术不仅能打破青岩古镇传统的开发生产和建设规划,而且能高效有序的实现经济效益和价值,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型和人才培养是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保护膜、催化剂。
三、青岩古镇发展反思
青岩古镇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过程中牢牢坚守以上发展路径并且时刻保持以下几点思考,必将带来更好更大新的发展。
(一)增强意识观念新思想
青岩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开发和保护的思想观念不足,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产权保护意识任是当前意识缺乏表现出来的的主要问题,应增强文化产业意识,使丰富的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二)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意新理念背景下,注重创新创意,是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制度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保障、内容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保障、手段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力保障。应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助推青岩古镇更好发展。
(三)深化转型升级新举措
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有相对的条件和有适中的设施,但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布局,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应该打破传统发展局限,摒弃保守发展观念,以发展模式转型为步调,以产业系统升级为拍子,转型升级、优化完善为思想建设,引领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走新途径、新方向和新高度。
(四)坚持开发保护新常态
青岩古镇的历史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格局和文化资源特质等基本情况,深刻奠定和深远影响了青岩古镇的发展趋势、转变姿态和整体属性。开发是发展的手段,保护是发展的举措,而开发和保护并举,才是青岩古镇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结合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总基调,深入透析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切合经济社会发展,践行“青岩古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增强意识观念新思想,强化创新创意新理念,深化转型升级新举措,坚持开发保护新常态,坚持思想理念革新,深化举措和可持续发展,青岩古镇定能开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前景。必将在贵州民族乡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畅.贵州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分析[M].贵阳,企业文化,2012.
[2]麻勇斌.论推进贵州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路雁冰,刘俊娟.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M].贵阳贵阳学院学报,2011
[4]黄浩.贵阳市青岩古镇的特色及其保护[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1998.
[5]曾芸.贵州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发展道路探究[M].贵阳,当代经济,2010.
[6]贵州省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7]金元浦.贵州文化产业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J].当代贵州,2010.
[8]吴文仙.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三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J].当代贵州,2016.
[9]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
作者简介:
[摘 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在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重要性
>> 绵阳市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分析 绵阳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研究 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绵阳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探析 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烟台市港口现代物流产业发展SWOT分析 潍坊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包头市现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四川省绵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绵阳市中小企业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 图们市物流产业发展前景设想 鞍山市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内陆A市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绵阳市高校足球课余训练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绵阳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绵阳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绵阳市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绵阳市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探索实践 绵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绵阳市: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2(1):122-125.
[4]绵阳交通运输局.绵阳物流业现状及主要问题[EB/OL]..
[5]范静,袁斌.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9(5):301-302.
[6]易万里,徐明凯.对绵阳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1(15):26-27.
[7]杨小娟,谭华林.南充构建物流中心的竞争力和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4(5):50-53.
“十二五”期间,我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型增效、跨越发展总体要求,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培强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文明和谐新__”。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清洁能源开发步入了风光互补综合开发的新阶段,全县风电装机151.9万千瓦,光电装机19.6万千瓦;现代农业向高效、集约、园区、科技、有机、休闲“六型”迈进;生态旅游实现了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现代产业和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为加快发展积蓄了动力。城镇建设方面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民生改善方面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近四年多的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初步确立了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围绕建设“生态、活力、和谐__”目标,立足县域实情,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补齐产业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崛起。在产业发展方面,把生态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__联合申奥”机遇,强力推进“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产业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空间格局方面,根据区位、资源分布情况,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在民生保障方面,以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改革方面,重点突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
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初步确立我县“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是做大做强“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突出“县城建设、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环境优化”四项重点工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新型能源。抢抓我市打造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创新示范特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多能互补共建进程,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到2020年,全县新能源建设总容量突破700万千瓦,其中:风电总建成规模突破300万千瓦,光电总建成规模突破300万千瓦,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届时,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建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稳步实现。
2.现代农业。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完整、质量效益品牌兼具的现代农业体系,全力推动农业向高效、集约、园区、科技、有机、休闲“六型”现代农业跨越。稳定粮食、蔬菜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农民收入的有效提升。到2020年,将__县打造为中国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3.生态旅游。高标准编制整体规划,将产业、生态、文化等高度融合,打造__精品旅游景区、精品路线。以__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为核心,有序开发__河、__河旅游线路,结合__山、__旅游开发,打造精品旅游节点,对接草原天路,打造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区;结合新能源示范区建设,推进__湿地公园开发,打造草原风情、风车观光旅游区;办好__大会,把__节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美食、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盛会,成功塑造成__特色品牌。到2020年,实现环京津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建设目标。
1.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县域内交通主通道全部纳入国家路网规划,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依托国省干线公路,完善公路网格局,增加农村公路密度,推进县乡公路网的升级改造,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强化农村路网勾通,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县道相结合的“三纵三横”公路网主框架,以乡道为支线,以村道为补充的多层次公路网格局。
2.教育方面,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和配备,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和改造县、乡中心幼儿园、在中心村开办幼儿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改善学
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3.医疗卫生方面,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为重点,加快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县医院综合改革,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护队伍建设,形成中西医并重、县乡村三级医疗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急危重病不出县”。
4.文化建设方面,完善科技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乡、村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改善群众文化娱乐环境。
5.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参保,城乡居民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公租房覆盖所有低收入人群。
做好“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工作,既要适应新常态,又要有新作为,确保经济社会实现“积极有进”的目标。
(一)强化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大总量、加快发展的总抓手,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以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十三五”期间,重点在三大产业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档次、提规模。全力以赴推进京尚高速、抽水蓄能、太阳能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着眼构建“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推进南北两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跻身省级农业园区行列;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发展,用足生态、民族文化等各种资源,打造“__节”、__湿地公园、草原天路等旅游精点品牌和景区,生态旅游产业出具规模。
(二)实施创新驱动。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推进产业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借助__联合申奥、京津冀协同发展、创建可再生能源应用综合创新示范特区等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三大产业建设,对产业模式、管理、技术等方面全面创新,破解产业发展不快、质量不优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放大产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新能源产业上要实现“从薄到厚”,切!实解决风光电装机到应用的问题。现代农业要实现“有中生新”,通过发展南北两大农业园区,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生态旅游要实现“从小到大”,通过集中打造精品景区形成__特色品牌。
__县交通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__“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进程,推动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__尽快“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__交通发展现状
__境内既无航空、铁路运输,又无大江、大河,公路运输是该县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客、货运量占全县客、货运量的99%以上。
从公路分布情况来看,县境内成渝高速公路从东南方向经过青杠街道和丁家镇辖区;国道319线东西横穿县内璧城街道和河边镇辖区,分别连接沙坪坝区和铜梁县;省道108线南北纵贯璧城街道、青杠街道和丁家镇辖区,连通重庆主城区和永川区;县道来津公路连接江津区,县道福八路连接北碚区、合川区;县城与所有镇(乡)有县道或乡道公路连接。全县151个行政村于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简易公路,其中39个村在国、省道公路及县、乡道公路周边,占行政村总数的25.8%,另外的112个村远离干线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4.2%。
从全县公路通车情况来看,__县基本实现“半小时__”,镇镇通水泥路(油路),村村通公路率达100%,社社通公路率达94.5%,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18.722公里(不含高速公路)。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70%(全市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为97.4%、57.5%)。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其中,国道23.2公里、省道37.1公里、县道285.177公里、乡道178.443公里,厂矿专用公路8.787公里、村道986.015公里。按路线技术等级划分,其中,一级公路15.56公里、二级公路161.36公里、三级公路16.21公里、四级公路382.637公里、等外级公路942.955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合计575.767公里,占总里程数的37.9%(全市比例为48.6%);等外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2.1%。全县公路密度达到166km/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126.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和,!通畅率达到65.9%、72.8%和30%)
从以上几组主要数据对比看,__县的公路密度是全市的1.3倍;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比全市分别高34.1、27.2个百分点;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比全市分别高2.6和12.5个百分点。但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视交通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看交通运输需求,从发达地区看__县交通发展差距,从服务对象的愿望和要求中看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们清醒地看到交通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运输方式单一,缺乏大运量的区域交通联系方式。二是等级公路比例较低,通畅率不高,抗灾能力弱,舒适性不好;三是运输市场矛盾较突出,村通客车率不高;四是行业安全防控体系不够完善等,交通的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交通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加快推进__交通事业科学发展,就是建立能够适应__又好又快“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要求的交通体系,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体系。具体地讲,促进交通科学发展,就是要建立公平共享,法制有序、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公平共享,就是要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民众都充分享受交通发展的丰硕成果,并使其交通利益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这是交通科学发展的价值趋向。
法制有序,就是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所有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交通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是交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便捷高效,就是要使交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通达度和机动性,做到能力充分、衔接紧密,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这是交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就是要使“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的可靠性,努力实现“零死亡”交通和全天候运输服务。这是交通科学发展的重点。
三、加快推进__交通科学发展的措施
(一)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想富,修公路”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是对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搞好公路建设,建立适应__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路交通网络是交通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快打通璧城至大学城隧道,争取轨道交通一号线早日进__。推动成渝高速公路中线、成渝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等一批通道工程的尽早动工,尽快形成畅通的__对外通道,使__从时间空间尽快融入主城;二是加快g319线__段公路、重要县道和出境公路改造步伐,提升骨干公路通行能力和通行水平;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油(硬)化改造,力争20__年前完成420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建设,101个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油)路,努力构建适应__发展需求的区域交通网络;三是积极推进通道森林工程,力争到20__年,全县所有通道可绿化路段实现全面绿化,全县公路绿化率达到80%,实现全县道路林荫化。
(二)加强交通执法队伍建设,为交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搞好公路建设是硬件建设,执法队伍建设是软件建设,硬件再好,没有软件的支撑,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能。搞好队伍建设,一是从培育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岗位竞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手段,不断优化执法队伍,提高整体档次。二是不断强化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法律知识掌握水平、业务水平,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精通法律知识,熟悉业务工作的执法人员,打造一支精英队伍。三是
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引入多方位监督,保证交通执法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三)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交通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促进交通科学发展要提高[,!]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即着力提高交通运输适应__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和建设市场的依法监管、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方面的能力,为__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优质服务。当前,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增添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促进运输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一是坚决推行客运公司化经营,做到“成熟一条线路,推行一条线路;成熟一辆车,推行一辆车”,逐步实现客运公司化经营目标。二是继续保持打击“非法营运”的高压态势,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切实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三是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着力编制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大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力度,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__〕112号)文件要求,制定出台加快我县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农村客运,提高村通客车率,方便群众出行。
(四)促进交通文化建设,为交通科学发展增添精神动力
交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服务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行业精神,为交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针,加快交通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交通建设和改革发展,自觉地将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学四建一创”活动,通过开展模范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切实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行业文明程度,推进交通文化建设。
(五)协调各方面关系,为交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交通事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树立“大交通”的理念,这种“大交通”是全方位的、全社会的,不是关起门来干交通,不是凭一家之力办交通,而是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所用,将各方面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交通事业向前发展。交通部门要主动向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和理解;主动上门向各部门、各乡镇征求意见,寻求相互合作与支持;主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与批评。
(六)狠抓安全稳定,为交通科学发展打造和谐环境
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交通工作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努力做好水上交通安全、道路运输安全和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工作,认真抓好公路“安保工程”,努力实现所有通客车公路高路堤危险路段安装防撞护栏的目标,尽快完成危旧桥梁改造,消灭安全隐患点;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狠抓安全责任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坚决杜绝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诉、举报等制度,通过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和突发性事件,切实解决行业中的热点、难点,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安定团结的交通发展环境。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第27个教师节。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是黑河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学前教育迎来发展良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成教育服务功能增强,对俄教育交流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的高度重视,归功于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更归功于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特别是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人民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对教育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再一次向尊敬的人民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我市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去逐一破解。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日趋繁荣的时期,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存度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机遇前所未有,困难也前所未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高度,努力把握教育发展大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教育大计系于教师。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为榜样,讲究师德,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增强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学生爱戴、群众满意、社会尊敬的教师。
各位老师、同志们,振兴黑河教育,黑河教育人责无旁贷。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励精图治,扎实苦干,把我们的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孩子的成长、黑河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努力在振兴黑河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教职工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一、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妇女儿童工作地位
1、在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纳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内容,我局根据国家、省、市和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要求,结合我县妇儿发展现状,将妇儿发展纳入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将妇儿工作纳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在监测和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同时,对妇儿工作提出发展思路,为“十二五”妇儿工作规划指明方向,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妇儿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3、明确妇女儿童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把积极促进全县妇女儿童规划实施,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作新世纪、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妇幼保健院建设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妇儿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在工作中,我们把与妇女儿童生活设施相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建设等纳入了投资计划,为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框架和操作依据,对推动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妇女儿童工作现状
为了加强对我县妇女儿童工作现状的了解,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储备项目。为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就县城区及各乡镇的妇女儿童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运行情况,我们结合“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一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发现我县妇女儿童事业设施建设仍需要加强。就调研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专题报告,提出了加强妇女儿童事业设施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三、积极争取投资,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为将我县妇儿工作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我们想方设法跑项目,积极衔接争投资,全力支持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过认真调研,我们把妇女儿童事业相关联项目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市发改委进行了申报,今年,我局加大对妇女儿童项目争取力度,为妇女儿童保健和育龄妇女保健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内容,积极促进全县妇女儿童规划的实施,继续把妇女儿童事业当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纳入规划和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