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24 17:0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第1篇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造开放而活泼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探究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究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如何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呢?这也成为我们现在急需探讨的一大课题。对此,我们务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改传统知识传授为探究能力培养;改传统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改单纯智能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平均教育为因材施教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针对课后习题作文章分析,并提出自己读课文的疑问,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尝试教学分析,在他们过把老师瘾的同时,也需分析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疑问,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整个课堂中,教师只需注重课堂的引导并把握课堂学习流程,适时点拨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比以往更为大胆,思维争辩更为活跃,语言交际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与文学探究能力均得到相应提高。通过教学实践,这样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不但参与学生更多,而且课堂更为活泼,更为高效,更有实绩。

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教材的变化日新月异,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一套试用教材刚刚普及,又一套实验教材紧跟其后,令老师们难以适从。原先推行的大纲停止使用,换上阵来的是更符合人性特点的课程标准,一统天下的应试教育这座大厦逐渐被,随之而的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参与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各种新的教育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切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的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新的观念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学习,多看教育类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讨教,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前的教育动态及信息,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得到解放。有了新的观念,我们的心态才能平静下来,我们才能面对现实,我们的工作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不会辜负新教材编者的期望。不然我们会穿新鞋走老路,终会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成为落伍者,成为淘汰者。

三、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创新

其实,人人都具备创新能力,只是,创新需要信心和勇气。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肯定他们一些新奇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拥有信心和勇气去表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很活跃,但有时也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联系很多相关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议论性作文是语文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应该从同学们完成的作文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励他们继续研究创新。

四、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2篇

关键词:目标;语言教学;兴趣

在实施新课改后,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想方设法转变观念,对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能力水平,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使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本人结合多年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现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和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工作或者学习,是盲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都要对每一节课、一个时期或者一个阶段制定一个或者几个明确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认真准备。目标制定的好坏、科学不科学、可行不可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发现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标制定得不太合理,有的老师把目标制定得很高,比如在学习《花木兰》一课时,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所有同学将这节课的内容以及里面隐含的深层意思全部接受和理解,这个目标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或者有的老师把目标定得很低,这样的做法也是不行的。为什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大纲理解不深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知识、能力水平了解不透彻,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造成的。此外,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存在教学目标制定模糊,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等问题。有的老师对课堂教学抓不住重点,讲课时面面俱到,使学生听起来很茫然,不知道该重点掌握什么,每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让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而教学效果却很差,这都是因为老师对课本内容没有吃透造成的。那么如何合理地制定好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解读,找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的内容和时间,结合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和落实性,我想只要教师能做到这几点,一定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语言类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要对教学语言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合理的掌握,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应对语言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听明白、搞清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适合的位置和教学点运用具有思想性强的语言,营造出课文内容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要达到语言的思想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钻研语言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使语言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富有吸引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每一位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在教学中缺乏语言的规范性,不但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在课堂上做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和考试中的正音、正字、朗读等环节。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初中语文课文文章众多,每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各异,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有喜剧、悲剧、感情剧等,如果语文教师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使用同一种教学语言,必然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也不能使学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所以,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意思,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的语文学习成绩一定不会理想。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个老师讲课是否精彩有趣,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讲述的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导入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金色花》一课时,为了表达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第一段,可以引导学生跟唱,欣赏几幅影片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母爱,由此导入课文,让学生们明白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深刻体会到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之后,导入正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文章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文章的魅力,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程度,教学成果十分显著。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教学语言的培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桂霞.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敲开情感之门[J].教育创新,2010.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 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部分初中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了眼,“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二、扩写仿写,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新探》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我们认真学习语法”是四个词。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在扩展练习中,老师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易扩展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或是让学生随意写出自己认为容易扩展的词语进行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让他们乐于表达。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不少学生将写作当做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的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

教学质量兴趣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28-02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2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初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初二还好但比初一少,到了初三就很少了,越到高年级越少。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就能使师生之间具有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讲授汪曾祺的《端午的咸鸭蛋》(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再如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你看到题目想知道哪些答案?学生纷纷的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失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3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质量。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前提在于备课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有效性 体会

何谓有效教学? 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不能只用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资源,以促进学生较好成长的教学。有效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体现在:高效率,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效果;高效益,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效益;高效应,通过教学师生在心理、人格、思维、情感、价值等方面产生最大效应。下面结合自己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们要心中要有数,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灵活处理教材,达到"减负增效"

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呢?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

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在浦口作者与父亲惜别时父亲的背影的刻画来表现父爱这个主题的。处理教材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文章为什么以"背影"做标题,文中哪几处写到背影,最让作者感动的背影是什么地方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处理了教材。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①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为什么不怕人?②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③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吗?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童趣。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能否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学习方法得当,提高学习效果

学科不同,其学习方法有别,把握其语文学科的性质,给以引导,掌握其规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关于语文的学习常见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感知了。

2.学会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

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3.学会使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主要是字词的音形义问题,这就要借助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都不要轻易放过。教学如"丧"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如何记着并理解它。《新华字典》注明:①与死人相关。因此,奔丧、丧事、丧葬等词皆应该读"sān"。②丢掉,失去。因此,丧失、丧胆、丧权辱国、丧尽天良等词皆读"sàng"。这样学生就在今后的多音字学习中做到音形义三者结合记忆理解。又如"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如果追问一下,什么是"墨守"呢?我们查阅《汉语成语词典》我们就会明白,原来这个词义和战国时的墨翟有关系,因为他以善于守城著名,所以后来称善守者为"墨守"。学生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并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词典,将会受益不浅。

4.学会独立思考

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

5.学会在文章中批注

就是在文中做上标记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问号(?)标注,重点之处用着重号标注(…),深刻含义的句子用双横线标注等,形成一套独特的约定。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注的可用红色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做好批注,以便课后随时查阅,课后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6.学会质疑

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节选的某些片段,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7.学会记录

就是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可以记在书本上,有的可记在语文学习笔记本上,课后随时能够查阅,巩固,加深理解。

四、教学朴实无华,教学方式有效

语文老师在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时要重视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义。

1.要提高启发式的效率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要关注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难度的。

要适时中恳的评价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五、使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但教师在使用现代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抛开课本,忽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只追求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把握教学内容呈现时机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对石拱桥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识,这时候呈现有关石拱桥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石拱桥的效果图,相信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现代技术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另外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六、提高教师素质,引领学生发展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课堂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课堂语言抑扬顿挫,体态大方,板书思路清晰,爱好广泛,品格高尚,为人正派,内涵丰富,善于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就为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总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充分挖掘出普通学生的学习潜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最有效的。当然要实现有效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个体不断的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我相信国家通过对教师有计划的专业化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学习,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6篇

一、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2.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3.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

4.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传统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把传统的“我今天该怎么教?”改变为“今天学生该怎么学?”在课后还要思考“今天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课前准备尤其重要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1.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三、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2.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训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四、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师还需积极反思,及时调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减少遗憾。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课后反思的形式应采取自我反思,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如教学中的失误,成功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突发灵感等。课后反思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对教材,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可以是对某一教具或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是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或是对某些学生反应的再认识。美国一学者曾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分析。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①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②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③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④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⑤“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8篇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尤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管提高,各种思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的大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包括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娱乐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1,2]。所以,加强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祖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是举足轻重的。但长时间以来,语文科目的重要性在初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更是扭转困难。导致很多学校中语文的教学就是为了中考,一切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都是成功的教学方式,而严重忽视了语文科目内在的美。本文拟通过多措并举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旨在构建适合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体系,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有效性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2.1 开展趣味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关键还在于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趣味教学在培养学生产生内在学习驱动型上具有较好效果。趣味教学一般包括例趣、喻趣、形趣等一系列内容,旨在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习与能力的提高。趣味教学是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教育方法[1,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趣味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来引入课程。教师可以讲关于孔子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关于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冷热不均的原理;再如学习《孟子》中古文的时候,可以给大家讲孟母孟母为了孟子学习而三迁其居所的故事。以此,既能让学生们既学到了部分历史或文学知识,又能引入课程内容中的正题以此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教学正题。实践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教学效果远好于单纯灌输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人以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推进分层教学,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个小组,目的在于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尤其语文这种语言类课程成绩的好坏,与个人语言天赋有很大关系,再加之后天学习方式的差异、兴趣的差别,个体情况的差异比较大,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而且分层教学又能比较有效的克服了 “快慢班”教学弊病,为学习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成绩好的同学创造一个继续提高的机会[3]。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班内学生分成几个等级,比如第一、第二、第三共三个层次,甚至也可以把整个年级按学生具体情况打乱重新分级组合。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考核与评价分层[2]。

2.3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结合“新课改”中:“推进素质教育,让课堂活起来的原则和宗旨,初中语文课堂可以适时的将演讲、知识竞赛、话剧、辩论、书法比赛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引进来,从教学源头上丰富语文课堂,让初中的语文课堂一改“教师讲、学生听”呆板陈旧的面貌,使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们,在激情碰撞中学习知识,升华知识[4]。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的上网、进图书馆、调查等方式查阅资料,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创作的作品,生活的年代以及家庭背景等。最后由教师将这些资料汇总,各小组分组展示,并进行互评打分。这样就能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达到了自学能力的锻炼与课文背景知识的掌握。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因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语文课程本身,同时语文也是为了各阶段求学中其它科目打基础,而且这种学习的结果,包括学到的语言组织、写作、文学修辞等知识会伴随人的一生。尤其随着初中生的知识越来越多,对于语文的要求也就越高。但过于强烈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举步维艰。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人员,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以不断丰富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途径,逐步的完善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思路[5]。同时,不断摸索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方式,本身也是对教师自身对语文科目认识的一种凝练与升华,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成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

[2] 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

[3] 颜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益;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放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出初中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家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陈颐说过“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些都表明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自行地进行知识学习,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多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那么宇宙里有些什么呢?”随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有关宇宙的科普类视频,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引入教材教学“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加大语文课堂教学阅读量,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教学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量的积累。要想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仅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并不能够满足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除了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要适当地引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应当广泛地阅读各种种类的读物期刊。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应当要多引入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选好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而言,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多记是关键。较大的阅读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文字感悟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益。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论美》的教学时,教师在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引入《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中的一些片段,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对上述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别说说这些人物都具有哪些美”。

三、引入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更为强调教学的交互性。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互动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保障。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在交互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交互性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入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理解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环节的进行,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有关的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以“我的童年”为题进行课堂演讲,为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或者教师还可以在每一章节结束后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现代教学更为注重对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应当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开放性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学离不开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初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而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问题式教学的本质,多设置一些开放性较强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出问题式教学的优势。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苏州园林》的教学时,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时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师所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进行了探讨,具体的措施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情况为依据去制定。

参考文献

[1]强聪英.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3(05).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提问;阅读;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一、有效教学的概述

1.有效教学概念

所谓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教学水平得到最好、效率最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质量,实现教学要求的目标,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2.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需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教学的产出与投入具有高效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运用反思性教学;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进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为此,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二、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现如今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是一样,必须注重课堂的效率。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存在偏差,教学活动盲目,教师提问时用心不够,缺乏铺垫,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低效等问题。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有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如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师生关系好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效率也就提上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感为纽带,注重情感教学。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培养起来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2.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设置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抱着巨大热情开始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课内有关的奇闻异事,必要时也可以放些有关的小电影等。通过这些奇闻异事和小电影等,学生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进行参与,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堂有效地进行提问,有效地进行阅读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有效地提问是一门学问。问一些质量高、有水平的问题,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问些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4.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有些接受能力强,有些就较差一些。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力争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提高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配合,探索出适合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学生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1).

2.姜汉库.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1).

3.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11).

4.邹永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 初中语文 导读 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教育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我国农村教育中的问题较多。如何发掘适合农村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是所有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

通过对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的梳理以及了解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正确理解语文导读教学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改进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又称“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其理论指导“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不是三个并列概念的静态排列,而是一个彼此联系又起着相互制约和促进作用的整体。今天,如何认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依然很重要,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和学的关系。语文导读教学法在操作层面上采用的四种“基本课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基本课式”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农村学生实际状况需要设计一些“基本课式”或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灵活有效实施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

要继承和发扬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就要用好用活它。用好,主要是指继续发扬语文导读教学法好的方面;用活主要是指教师在使用方法时不能机械照搬,而应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背景等灵活变通的运用,使之符合当前教学需要。

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的“基本课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和复读式”,使语文导读教学法在操作层面上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正因为如此,它的机械、刻板的一面也相对突出。如果每堂课都按照“四式”来操作,必然难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难以照顾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步调,还可能使教师和学生对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产生倦怠。尽管如此,本研究认为用好用活语文导读教学法,仍能发挥其长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文本的“基本课式”,如有的文章难度较大,学生自读后很难消化,教师可以着重采用教读式;有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教师可以规定时间,并列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作答,让学生自己自读,这样可以控制学生的阅读情况。

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提出的“训练为主线”,其训练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读”。用好用活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可以采取把训练延伸到校外、扩展训练场所的方法,让学生的训练既能在课堂上进行,也能自己在课外进行。为保证学生的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了解学生为什么读、读什么,从而在课堂训练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需要的读物,并辅之以一些实用性的阅读技巧,打通课内课外的训练,使课外训练落到实处。

三、创新发展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

创新是教育方法发展的核心部分。从笔者在多所农村中学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除了一些初中教师对语文导读教学法的长处没有用好用活之外,还有不少教师对它一点不了解。这说明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这一最根本的教学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慢慢地远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创新就是教学方法的得到发展与突破的根本保证,它需要教师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要创新发展首先应该开放,开放就是要眼光朝外,善于发现和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精华。例如,虽然“讲读”法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滔滔不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教授也是可取的。如果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能够在上课开始时,抽出至少五分钟对文本中所设计的一些基本文体知识进行辅导,引起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视,就可以弥补其重读、重训练,轻讲,轻传授的不足;如果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能够在每堂课结束前,留出一部分让同学们自己对课文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感情朗诵的时间,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保护和激励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又有利于学生强化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还应该从其他阅读教学方法那里汲取营养,让它们成为取长补短、变通运用的摹本,这样才能保证其创新发展。

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要创新发展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初中语文导读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创新发展中,农村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还应该注重教师在丰富与发展教学法中的主体地位,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法既是教师教学中使用的对象,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它需要教师用,更需要教师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因此,初中语文导读教学法要创新发展应提倡大家都来使用它,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实践中,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改善。更重要的还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上找到反馈效果,进一步对导读教学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农村语文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毕田增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恒花.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探索.2006.6

第12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环境

近几年来,国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推广,而且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道德标准,丰富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下面对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探索。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初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国学经典进行了吸收,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个方面。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和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古代诗歌,而其都具有音韵美感。加强初中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和课下诵读的训练,有助于使其培养良好的音韵感和汉语语感。此外,通过阅读大量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经典是古作的典范和模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还包含有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这些文章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借鉴的意义。加强对古代教育学习方法的借鉴和改进,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第一,培养初中生把握意境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古代文人通过所书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初中生要加强对诗文及其表达的意境的了解,就必须学会把诗文联想成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解说,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与音乐的使用,启发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画面中,提高文学修养,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文字来勾勒画面和表现意境。第二,加强对诗文的诵读。古代教育方法是不追求精深的讲解,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语文着重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古代的文章和诗歌都有极强的韵味,十分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加强对诵读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和把握好轻重快慢、高低长短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第三,加强文字的抄写。在我国古代,抄写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抄写文字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作品,还能够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蕴。此外,抄写文章还能促进习字教学的进展。

三、建设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环境

环境对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目的是为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打造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美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经典因素,使用学校的有声语言传播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等形式来塑造书香校园,为初中生学习国学经典打造良好环境。通过对家长传统文化知识和观念的培养,来使家长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国学经典培养。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优秀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环境中,必定能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喜爱和学习,从而促进其加强对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学工作方式也会得到改变和发展。

国学经典记载着我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加强对其学习,能补充我们所需的精神营养和文化食粮。初中生是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中学语文通过对初中生开展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可以美化青少年的心灵,增强其建设中华的思想意识。因此,要大大地加强国学经典和初中生语文教学的结合,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复合型爱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25.

[2]王君.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