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形式,只是起个过渡作用。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当然,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新课改;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知识更新的加快,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语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一、有效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要求更多。有效课堂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配合教师的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高效吸收所学知识,教师高效传授所讲知识。
初中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为未来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激活,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初中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有效教学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势必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有效教学的实现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
对于初中有效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无非有两点:
(一)教师为主导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讲课风格幽默轻松有趣,学生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大脑思维就会活跃,对教师讲授的语文知识就更容易接受。反之,教师讲课风格死板,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就会容易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不高。所以说,教师作为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教学行为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教学的实现。
(二)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学工作就难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实现。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教学成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实现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PPT课件的制作,将课本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转化成配之以图像的PPT课件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书写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前演讲
在语文课开始前,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3分钟或者5分钟演讲活动。课前演讲并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演讲活动调动起语文学习的气氛,同时通过课前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那么,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也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行语文课堂知识讲解。
(三)多样有趣的课后作业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课后作业的设计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样会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配合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与布置。比如,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的预习备课,然后课堂上转变角色让学生上台讲课等等。这些作业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讲解前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实现有效教学很有帮助。
总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观念,更是一种实现教学改革的动力。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将使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呼啸.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11.
[2]贾大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结构[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
[3]苏锋志.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
[4]徐培林:《语文有效教学途径的探讨》,教学探索,2007(10):25。
[5]周小艳:《谈语文有效教学》,语文教学,2009 年 1 月(下旬刊)。
[6]许咏丹:《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广东教育・教研,2009(6)。
[7]朱金全:《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实现语文有效教学》,教研论坛,2009年 5 月。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师 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
义务教育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与类容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改环境下的基础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任务。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积极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颇为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因此,作为我们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
什么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所谓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更新教育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从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创新是创造、革新,与守旧、墨守陈规是相悖的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注重于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应试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能力不强,往往高分低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即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可见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当亦如此。
二、研究初中语文教师的意义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这里对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首先初中语文教师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创新意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颠覆了滞后的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现代学生创新能力的禁锢。再次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提升自身的能力,更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服务。为当代基础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作为一名具备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回忆自己参与的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研究活动,总结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他说:“要经常保持好奇心,对总结正在进行的工作感兴趣,并辛勤地工作,力求达到最终的目标。”给予我们深刻启迪。可见一颗好奇心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2、要成为一名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这里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除了吃透课本知识外,还要大量的阅读专业杂志,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校本教研等多渠道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非专业知识方面,作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词汇、新观念,这里包括网络新词汇等等,要知道,既然存在就一定有道理的。不管哪方面的知识的积累,都希望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习惯性的“拿着笔读书”,做好读书笔记,并不断反思,每过一段时间,还应该去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做到温故而知新。
3、要成为一名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运用知识。“实践出真知”,大量的知识积累起来不能堆弃在一个角落,而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中。知识不断用,反复用才能在熟悉的情况下,跟上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
4、要成为一名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求新思路,新方法。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去尝试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实践,不怕失败,做好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成就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教学模式。
5、要成为一名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善于留意教学灵感。很多时候我们积累多了,运用多了,实践多了,偶尔就会出现丁点的小念头。这种小念头也就是教育灵感,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的微妙想法都是灵光一现,教师要善于捕捉到这来之不易的小念头,小想法。并大胆尝试,或许不经意间,就会成就全新的成功课堂,打开学生创新的思想大门。
三、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在不同教学领域里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的观念要努力创新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别人的崭新的品质。它旨在开发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它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观念上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 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他的人格的独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和做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而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更感到亲切和自然,它胜过了许多教育。
第二、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积累,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而创新教育则注重开发学生创造力。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必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独特的创造力。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课堂设计创新的能力。教师应突破过去“教参一一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深入落实校本教研,习惯总结反思,撰写论文,努力使自己通过教育科研促使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内在需求。
再次,初中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需要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第三、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钻研新的事物。
2、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3、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评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逐步形成较强 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经常、最普遍、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能够结合具 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教师,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着多样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呈现动态化趋势。因此素质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 位更新,才能主动适应创新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要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敢”字,在理念上要突出一个“新”,只要方向正确,我们应该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在行动上要突出一个“实”字,不做表面文章、不人云亦云,学实用的知识、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做有实效的事情。
当然,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才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在开拓创新的意识,重视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采取“开启式”、“发现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但关键一点是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摸索出更多的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务.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创新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 教师的创新素
[3]肖云龙.创造学基础.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4]质与课堂教学改革.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教育和教学的国家,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到近现代的“自主创新”思想都是基于如何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之上的。科技与时代的进步急需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响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想要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语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主旨,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价值改革方法。
一、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中“三个关系”,杜绝教学改革出现偏差
初中语文教学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洗礼之后,教育工作者们愈发看清以后的教育教学之路,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差异,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曲解。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的改革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场彻底而革命性的变革。
1.强调语文人文教育,但不能忽视语言工具教学。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既能够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又能教导学生从各种经典文章中领悟人生的道理,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三观”处于发展形成期的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所以,中学语文学科融合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继承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丰富教学内涵,在以工具性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以此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浮夸不已,学生领悟了人生哲理就丢失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2.自主性是新课标的集中体现,但不能放任学生。新课标教学的理念很明确,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完成之后能够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需要依靠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既能保证课堂基础教学效率,又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集中体现的教学思想。但是目前有些教师误解了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单纯的以为缩短课堂教学时间,茫然的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表面上课堂学习氛围很好,但是却严重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参与其中。
3.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但不能过度开放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组织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下的教学需要。语文学科的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领悟方面,教师虽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应当方方面面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便在于此,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一方面不可过于开放。语文知识的探究教学注重规律性与科学性,如果探究式教学过于随意、过于开放无度,那么注定收效甚微。所以探究式教学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二、遵循新课标教学原则,推行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
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关键在于能够切实改变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足发展。如何正确领悟新课程教学原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结合教育教学规律,给予学生适当教学评价等等方面都将大有裨益。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倡导必须从多个教学方面入手,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美好的教学课堂。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语文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的是否确立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向,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时时刻刻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就如何开展学习,每阶段涉及的学习内容等方面设立学习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巩固。
2.开展多样化评价模式,探索全新教育思路。传统评价模式收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往往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评价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好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鼓励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时期,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以树立其自信心为前提进行,在教育教学时,鼓励型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平衡发展,保护其学习自尊心。
三、肩负起历史使命,勇于创造新的辉煌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一直都未停止探索,正确认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教学主旨和教学目标是推行新课标的首要意义所在。初中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从实际生活而言,它是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表达载体的艺术,它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大力发扬优秀而先进的汉语语文文化,必将激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创造语文教学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
[2]苗红.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几点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3]曾定平,邹永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观的改变[J].读与写杂志,2009(3).
[4]王红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一、以趣味性话题调节课堂氛围
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因素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度;外在的因素则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以话题来营造课堂氛围,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利用话题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都会对话题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去选择话题、制造话题,都必须要注重话题的可探讨性,也就是趣味性。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进行探讨,这样的话题就是失败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必然是冷清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想》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强调理想的差异性,别出心裁地从自然界着手,首先提出:“你们觉得一棵树的理想是什么?一只小狗的理想又是什么?”这个话题,让学生大感意外,而正是这样的意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进行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又提出:“你还记得小时候的理想吗?是当科学家,还是当医生,还是其他的?现在你是否还坚持自己的理想呢?”此问题主要是承接上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具有趣味性的讨论中,思考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话题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以科学前沿话题启发学生想象力
中学生处于成长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思维较为活跃,新奇事物往往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话题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科学前沿话题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想象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这一不利的局面,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思想,充分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想象力。
如在《探索月球的奥秘》教学中,有教师以“你认为天宫一号现在可以接待航天员了吗?你认为太空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为话题,让学生就我国的航天事业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这样的话题启发下,学生发挥了无尽的想象力。此外,有教师以“有人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的登月,是假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国旗在月球上是飘动的,还是静止的呢?”这样的争议性和科学性相融合的问题,引发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遇到问题爱想、敢想的良好习惯。
三、以社会性话题拓展学生视野
如果说,趣味话题和科学前沿话题,是为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奠定基础,那么,在社会性话题这一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对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知识的熏陶,更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也是探究性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话题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要求,正因如此,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有教师从民间艺术寻找话题,提出“当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不断的消亡,‘社戏’在舞台上已经越来越少出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电影的普遍,是否对此产生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保护民间艺术?”让学生对当前我国大量民间艺术不断消亡的事实进行反思,并学着寻找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以探究性话题强化学生思辨能力
所以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话题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探究活动。这意味着,话题是引导学生前行的方向标,话题的质量和话题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话题的探究性,必须使话题具有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话题的组织上进行思考,努力让话题“活起来”。所谓的“活起来”,就是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反思精神。关于自然的思考,无疑是当前人类最为关注,也最为矛盾的话题之一。大力发展工业与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与保护土地资源等,都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整个社会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或许稍显深刻,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语,也是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抓住了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出:“上个世纪,我们大力提倡‘开发北大荒’,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北大荒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荒’森林面积缩减,湿地和水源慢慢枯竭,你认为我们应该让‘北大仓’退耕还林,变成‘北大荒’吗?这样会不会危机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当前我们面临的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在探讨的过程中,意识到合理开发资源与敬畏大自然的必要性。
注重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3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3.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的实践能力。
3.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4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4.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这只是教育者的口头禅。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4.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结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同时也是基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的。不管将来的考试如何改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着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167.
[4]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5]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科书 插图 科学化建设
1.引言
插图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在语文学科建设中,教科书中的插图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插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
2.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现存问题
2.1偏于正文讲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课文内容本身进行讲授,而很少对课文中配备的插图进行讲解。一些教师直接选择对课文中的插图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其实,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插图进行课文教学,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插图是课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2.2忽视细节真实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插图,还有许多具有高写真度的照片和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许多插图在细节处存在一些问题,与课文内容互相矛盾。这些问题虽然很微小,但使插图质量大打折扣,还有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难度。如七年级下册《一面》一文中,写到鲁迅“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但是从本文所配的插图来看,鲁迅却是用右手拿着烟嘴的,这一点很明显与课文中的描述不相符。课文中的插图不是只对课文起到点缀作用,应该尽量杜绝课文内容与插图相互矛盾的情况,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应有作用。
2.3重视大家手笔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多来自于大家手笔,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等多方面能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大家手笔做课本插图的程度,因为前辈留下的这些宝贵资料其实有许多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出版社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面向全社会征集课本插图,不断完善和更新,使课本内容更符合当代教学的需要。
3.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
3.1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
许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配的插图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重视插图,认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利用插图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导入新课程。优质的插图可以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引人入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三峡》这节课时,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们面对图中壮阔的三峡时,肯定会很震撼并激起对三峡的向往之情,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教学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讲解。有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课文内容与插图相结合,使学生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一目了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核舟记》一课,如果不结合插图讲解,则学生对核舟无法有直观的认识,也就无法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果配以插图,让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插图中核舟的形状、构造,就很容易理解课文。
3.2运用插图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将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平常教学相结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文插图就是写作教学和课文教学的重要桥梁,教师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素材,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源泉。如《孔乙己》一文中,插图内容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插图为学生拟出一系列写作题目,如“孔乙己人生的最后画面”、“悲惨的孔乙己”等,带领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插图的观察,训练相应的写作能力。利用插图随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3根据课程需要自配插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利用课本中配备的插图外,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运用各种方式自己配备插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弥补不足。首先,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自配插图,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节,新课本中在这一节中是没有插图的,学生单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法深刻体会纪念碑的雄伟和壮观。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重绘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更深刻的解读。还可以通过数码相机、电脑等工具制作插图,如学习《春》一文时,就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利用数码相机对春天里大自然的各种景物进行摄影,再组织大家一起对拍到的照片进行评选,选出最符合文章描述的照片作为课文插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师生交流。
4.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书中的插图对课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03).
[2]袁静玲.初中语文课文插图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8(10).
[3]叶圣陶.重视书籍的绘图工作[J].课程·教材·教法,1991(0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行为;策略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很特殊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与否将很大程度的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解释,业界内一般认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形式的一种表达,具体的包括其课堂语言、动作、表情等。我们将其系统的分为主教、辅教和课堂管理三个方面。所谓的主教行为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具体指导;辅教行为包含的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课堂管理行为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将课堂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比以前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从侧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完全贴合我国制定的新课程改革。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具有有效性
任何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都是在教学目标下来进行的,因此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主线。它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和反映出的问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必须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盲目和随意,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因此具备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我们主管意向中的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它还囊括了在课堂范围内学生与教师对知识的交流、分享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关注这个“过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此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和暴露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教学行为能够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具有延续性学习热情的激发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R两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效知识应该是包括最新观点、最新材料,是他们不知道不懂得的知识。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效知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知识处理,必须是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科学的安排,以教学材料为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发展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目标,其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保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制定明确、科学的的教学目标。1,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性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是着眼于结果而应该更加看重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教师应该做的则是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挫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2,兼顾课时目标和远期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既要从细节出发,对每一课时目标都要做到精确、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从全局出发对待远期目标,对其进行科学的分解、归纳、总结,让每一个部分都堆课时目标进行很好的指导和规划。只有正确看到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才能将其功效最大化,并促进教学目标由部分到整体层层递进。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
教学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制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调控首先要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的速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有效知识越多,学生的思维就会越发主动、活跃,通过实践表明,在课堂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讨论、举例回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学习中让大脑保持长时间的活跃状态,这样的课堂密度就算是比较高的。但是,需要额外注意一点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密度也并不是越大越好,有效知识的难度和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那么很容易影响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知识难度的适中,科学合理的知识量,在这种基础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语文学习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灵感、教会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只有明确了这样一个最终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来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氛围。就目前实践教学来看,运用比较广泛的氛围营造方法有:情感交流法、语气引导法、文学艺术渲染法等。
(二)教师应当注意情绪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受到外界情绪的影响更为明显,教师如果保持良好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得语文课堂轻松活跃;相反,则会让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其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中的问题和亟待提高的方面,这样才能将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指师生之间从多重角度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感,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在思想和心灵上形成良性的互动,便于教师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此,具有自由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启发学生从多层次的视角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一、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营造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语文阅读的核心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和交流,只有自己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才能在教学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通常教师会选择以情激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的情趣,在仔细阅读和字字斟酌之间体验阅读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收获。例如,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有关亲情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此激起学生对亲情的共鸣,为课文的阅读和讲解埋下浓厚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讲述的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父亲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用朴素的文字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种爱没有轰轰烈烈,而是渗透在平凡的事件中,体现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令人感动。教师对于作者在写作时运用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收获语文写作知识和提升阅读欣赏水平。
二、通过定位阅读,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阅读
精神层面的阅读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和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定位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以便完成定位阅读的目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章《春》时,将阅读主题定位为:“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语言效果”,体会:描写小草的生长用“偷偷地钻出来”、描写各种花竞相开放用“赶趟”形容、把对风的描写比拟成“母亲的手”等语句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在掌握拟人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外,还能体验这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给学生的精神方面带来阅读上的愉悦。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的阅读与生活化的教学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经常熟悉的案例或者是与文章有联系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灵感,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风筝》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视频展示有风筝的故事,勾起学生对事物有关的想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通过文章中对小时候关于风筝事件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小兄弟“虐杀”而无怨恨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自省的精神。由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自己生活中有关风筝的故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多样化,还要标准化,不仅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还要加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方式的发展。此外,阅读教学中还要侧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如,想象力、听说读写、观察力以及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以此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为调整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要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调整,不断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升华的沃土,成为不断创新阅读的有效途径,完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多层次化的解读过程中重塑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一、概括知识类型,析清来龙去脉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有规律富有内蕴的学科,加之学生自身也存在所受规范教育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等多种主观条件制约,仅靠他们自己,很难从繁杂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到清晰的学科脉络。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在一个单元,或相邻的几篇课文中,将同一类型的知识,作衔接性教学、反复性教学,以求得知识的连贯和完整,并逐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张纲领清晰、经纬分明的知识大网。
如七年级上二单元,编者是按照内容“金色年华”,将《往事依依》等四篇课文放到一起。于是,教师通常会将重心落在文章事件的厘清、语句的赏析、情感的体会等方面。而笔者会一直紧抓知识点不放,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教学重点外,笔者还会在知识目标中增加表达方式的辨析。因为在这四篇文章中,除了说明之外,其他四种表达方式都有较为具体和难度适中的实例,尤其是其中的描写最为详尽,包括五种人物描写和两种环境描写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仅仅戛然止于该术语,还要做到用具体的句、段、章说明其本质,让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当然这一单元也可以关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只是在一个单位板块内,不要贪多图快,特别是对尚未完全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初一学生,最好是从比较简单的单个内容入手,让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从而避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很不可取,那就是很多教师喜欢等到初三总复习时,才帮助或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其实完全不应该这样,知识堆积太多,容易让学生感觉压力大,一旦跟进太难就会放弃。笔者通常会将这些知识点分散,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开始,就有计划地一单元一重点进行训练(后期可以视学生的学情增加至两个重点或三重个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将之单独列为一个作业。
这是从散置在课文中的知识,到规律形成的归纳能力的迁移。
二、示范迁移方式,提示个中规律
知识归类的目的,从大方面说,能够帮助学生对初中语文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拥有大语文观;从小方面看,能够为迁移运用作好知识准备。学习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常见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就是举例分析法。
当学生掌握了十种说明方法及分辨方法之后,老师可以举些例子,作为实际的运用示范。如提取说明文阅读中“文段第x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的题目,离开文本“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等。这样的判断是基本的,因此必须是理由充分而准确的。
而后进一步展示十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记忆。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关键词自己造通顺句表达。渐渐地,学生便掌握了“回忆答题思路、抓住关键词、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三步骤答题法。
以例示之后,还应提示或引导学生归纳其中的规律,以便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范围更广的知识内容。于是平时在学生眼中习题答案的神秘面纱,也被豁然揭开了。
这是从一道道题的知识运用,到答题步骤形成的整合能力的迁移。
三、提点学生训练,区分本质迁移
最后一步是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自主状态下不能做好的,首先找同学探讨,尤其应向班上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寻求帮助,通常他们提供的是思路而不是答案,这才是高效的援手;然后才考虑向老师求助,一则因为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二则老师的讲解是上对下的提点,具有指导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缺少一些同学间探讨时争强好胜、尽力挖掘潜力的氛围。而所谓“适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包括答题基础、接受能力,运用能力等),给予一定量同类题型的训练,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思路答题,并能在组织语言时考虑用词的准确性,即可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训练时,通常是循序渐进地顺势迁移,即掌握知识点,分辨、判断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答题。如果想更深化和强化迁移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例文,以知识点作片段作文训练,如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林对人类的作用。说明反思过程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其中的本质与迁移,即所举的“一”和被举的“三”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坚守“一”的性质,向四面八方伸出试探的手,总结出所能够抵达的“三”。
这是从练习到创新的创造性能力的迁移。
以上侧重阐释了初中语文中,关于阅读文段之知识点答题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就是知识的迁移、多种能力的迁移,换言之,也是迁移能力形成的过程。虽然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探索其本质规律,持续运用进行训练,就能够将之缩短,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养成更高质量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之友,2012,(11).
[2]王红枫.论学习迁移及其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6).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语文课程实施课改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2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转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
2.2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
2.3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
2.4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们迫切关心的是现在考试如何考,试题如何出,很显然,教师们思考问题的落脚点依然在“考”上、在“分数”上。这也难怪教师,在学校、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分数”上的今天,让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确乎有点难。教师们对分数不敢怠慢,与其冒险搞课改,还不如实实在在抓应试。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就定位在学习的结果上,不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了。
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3.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师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而费尽心思,然而,不少学生却不与老师响应、配合,让老师们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或者课题,以减少和克服盲目重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转化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样就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去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3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面对着新教材有时也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教材的内容是全新的,老师没有老本可以吃了,必须进行研究教材,然后又要查找资料备课才可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为了扭转教师吃不透教材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教案,改进教学方法。
3.4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常常出现“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要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由注重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以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映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