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兴趣;制度
新课改的实施,让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人们的视线,却没能真正的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新课改的大力倡导下,“以学生文本”的口号大行其道,而真正的效果却让人不忍直视。教学效果差,是目前我国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没能逃过这种凄惨的局面。那么,该如何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和原因
1.引起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观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状况发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语文课程几乎不教语法,学生运用语法能力不足;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课堂师生缺少互动;老师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模式简单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2.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呢?原因有很多,但大致上只有几个,而且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通过一个或两个问题,又引发了另外的问题。
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只是通过课文朗读的方法和背诵语段词句的方法来教授语文课程,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慢慢的降低。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通常不教语法,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不足,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很容易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引入新技术,所以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老师的一个调查中显示,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大多是中专或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老师占比很少,有部分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课程,这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不科学性,降低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教学最成功、有效的方法。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鼓励学生。人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的交往当中最想要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在小学的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当中,他们是在不断地探索的,不断发现的,在不断的试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孩子会很想得到老师们的鼓励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对学习那门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朗读一首唐诗的时候,不管学生读的好不好,都要及时的赞扬学生。小学生还是小孩子,过多、过严格的技能要求都有些不切实际,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还有在每一次的小测验当中,老师要懂得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及时的向孩子们指出这些小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目前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有些课程设置的很不符合小学生的的特点,造成了小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老师在这个时候要尽量的结合实际,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例如,有些班级的学生以活泼好动的学生为主,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向学生传输知识,显然是取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课程设置,把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融入到小活动、小游戏当中,适应学生好动的这个习惯,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自己感受,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也自然提高了。
第三,增加师生互动。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小学生还小,又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即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造成学生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必须要重视互动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先问问学生,感觉自己那部分掌握的好,那部分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想法,多进行一些互动游戏,少一些“独角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等等。
2.提高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
软件设施指的是学校在招聘语文教师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必须选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老师要能把握好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还的教好学生。例如,在学校招聘小学语文老师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来担当学校的老师,同时,要对语文老师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程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及组织老师参加定期的教学培训。
硬件设施是指学校的一些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些课程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结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是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在日常课程教学当中,老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彭常青.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2009,10:19.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阶段
1.初入岗位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刚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论等都很新颖,其激情四射,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但多数师范生存在教学经历少,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
2.不断探索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积累语文教学经验,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语文的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结课等技能。另外,他们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
3.逐渐成熟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熟练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能分析小学语文试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把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与已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划等号。
4.成为专家阶段。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征体现为:能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拥有高超的语文教学技能,能精准地评课,能命制小学语文试题等。可以说,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1.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刊物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订阅这些期刊,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还要浏览众多的语文教学刊物,了解语文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发展态势。除了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补充新的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等。
2.汲取优秀教师营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向全国、乃至周边的教师学习其优秀之处,从而在不断的观摩与学习领悟中,逐渐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体现。
3.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科研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科研素养,让科研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适合开展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田野式研究,这些研究方式贴近一线教学,通过实证研究促使语文学科教育走向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培养
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的模式,还是对现有模式的解读以及整合,从而衍生出一种更能适合实践要求的活动。只要是对现有的教学实践产生推动作用的,无论是单一模式的创新还是对旧有模式的整合,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创新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及课程资源,创造性的运用教学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广泛性、综合性、自然性等等,同时它又包含了语言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此,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地途径和手段。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指出:“创新对于教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当前教育的任务和改革的着眼点。”
因此,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全面教育任务的着重点,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的需求。小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一核心的思想和理念,创造性的开发了课程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实践
(一)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立足课堂,面向生活,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并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生在生活中、自然里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开发了其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二)创新教学的模式
1.探究式教育模式
探究式教育模式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还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要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能更加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2.想象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能够用图画来描绘理解的内容。这种教学的模式创设了情景,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种把对语文的理解通过突发性的灵感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性和灵感思维。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给你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3.开放拓展式教学模式
教师改变学生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语文课在教师学习的常规,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其他的场合,比如所操场、微机室等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设定问题让学生上网或者去资料室寻找相关的资料来获取信息,解决疑问;教师还要拓展引申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们相互之间要交流,共享信息,从而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创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早在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巧弥深”。所以说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便是顺应了这种社会的需求。
在综合性的学习当中,它倡导的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而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还有学习伙伴的自,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学生的最大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习方式的优化,使我们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孩子们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指明了方向,使他们成为祖国发达、民族进步所必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小学语文教学,2002(2):4-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中的探索;趋势;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7-01
1.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自主学习教育,培养自主学习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的偏差,首先,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也不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学宗旨。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最后,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学中的探索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小学语文教学自主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 、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3.1 新课程的呼唤。《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3.2 语文教育的渴求。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时代的呼吁。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俊洁.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6-02
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定位于语文中独立的板块,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其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口语交际逐步受到教师与学生重视。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目前现实中的小W语文教育,仍较为忽视不参加考试且难以量化效果的口语交际教学。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同样具有形成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使命。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口语交际缺乏全面的认识
当前语文教师对于口语交际都具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对其重要性真切认同,但这种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口语交际在应试背景下长期被忽视的历史原因,加上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现实状况,使得教师们掌握的口语交际理论知识非常少,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得也较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以个人经验组织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效率不高。完全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自然无法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系统的口语训练
小学生一天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更多的时间在校外生活,所以家庭和社会对其教育及成长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教师对课外口语交际指导的不重视或无意识,自身也缺少研究和学习口语交际相关的知识,部分教师认为系统的口语训练都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自如地交流,顺利的表达,就已经足够了,就能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课深受学生喜爱,口语交际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被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同,然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所以与进行口语交际系统训练的时间少有关。
3.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
口语交际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较少,考试几乎不占分值,而学习口语交际的时间也少,如此难免有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只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调味剂”、“附属品”之感。口语交际属于社会活动范畴,所以也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密切关联。口语交际课,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对某一主题或话题的内容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参与到讨论、表演、演讲等活动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出来;然而学生因为缺乏经验,心里压力大、生怕回答不到位或出错而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所以没有大胆尝试和表达的勇气。
二、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1.加强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它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了如指掌还要做到真正的领会其理念及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实施起来,落实仍然很艰难,因此教师们更要深刻意识到自身口语交际理论基础的缺失,然后有意识地花费时间来进行补充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充实自我,自觉进行系统的口语交际及其相关理论学习,提升口语交际理论素养。深入研读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有全新、全面的认识。另外,学校应多开展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研讨会,比如相关的教学培训活动,观摩优秀的口语交际公开课。让教师们的理论基础及知识积累在互动中一点点夯实起来,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运用,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用理论概括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2.通过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课是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活动是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载体,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无活动不交际”。生活中离不开交际,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和技能。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处于自由的、自主的、多变的互动过程,使之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为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功能,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设计内容,通过日常话题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基本的口语交际技巧。在阅读与写作教学时也应涉及到相关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进行写作教学训练时,可以将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写作前让学生们先交流写作的素材及其构思思维,写作后让学生互相点评、赏析,这样的做法就起到了“交际互动”的思想。
3.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们对于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各有所爱,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与生活积累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内容主题,设计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将看、议、演的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将听、说、评的活动相结合。但活动需适量,过多活动反而将淡化学习意识。可以确定一个真实的交际任务,即要给学生安排一个真实的、有操作的任务,让学生有自己的身份,身可以是演讲者、听众、劝阻方、被劝阻方等身份。还要确定话题,话题的确立应考虑到其难易程度、是否可行、是否贴近实际生活以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交际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可以是介绍家乡、介绍自己、劝说、采访、问路等话题。抓住话题中的新、美、疑,诱发学生的兴趣,将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就能为学生所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结语
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既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只是初探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无定法,广大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相信只要敢于去尝试,就一定会遇到精彩的盛典。
参考文献:
[1]王新景.浅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J]. 学周刊,2012(35) .
一、“色彩斑斓”未必春
传统的语文教学太多的说教,凝重的理性,总让课堂显得沉闷;现在呢?很多的语文课又一味地求活,“活”得有点花哨,花哨得成了形式的热闹。
现在听公开课,总让人觉得有太多的表演成分,“秀”出来的精彩,已是司空见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装酷”完美的课堂,挖空心思改装、刷新:美妙的视听材料,喧闹的学生合作,多样探究的表现,惟妙惟肖的师生表演,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门道少,热闹多,收效低。甚至部分教师常常会把课本落在一边,文本还没读熟,却以各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学生表演辩论。失去了语文课堂中最本真的东西——语文阅读、理解、记忆和实践应用。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本没有错,但有人在课堂上曲解了它的本意,许多时候,有的小语课堂教学活动展现的是各种形式:有自主学习,有合作讨论;变亦歌亦舞,或写或画;有图片显示,有戏剧演示,有故事佐料。一个个活动仿佛是一个盛大的宴会,排起队来“上菜”。
“色彩斑斓”未必春,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出现异化,出现了“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倾向,使“小语学习”变为“满汉全席”。
二、追寻本真春满园
(一)夯实基本功,春到花千丛
袁微子先生说过:“知识之中有技能,技能之中有知识。学生从具体实践中获得新知,综合成为能力。这样反复进行,不断提高,便成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便是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因此,夯实基本功,尊重文本,文本是多少大家和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精华所在,文本中提供的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通过理解,要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基本能力。听和读是摄取,是内化的吸收,属于理解能力;说和读是输出,是外化的表达。听和读是读写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听、说、读、写必须要全面训练,不能忽略。只有夯实基本功,才能迎来小学语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1.突出语文的本体,理解祖国语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祖国语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把“非语文”或对“双基”实践没有好处的东西砍去,让语文课堂远离喧嚣与浮华,变得纯粹而简单。语文教学删繁就简意味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地凭借文本、生本、师本的三者统一,对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时,课堂变成了实践的场所,教会学生写字,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阅读、写作,享受语言的魅力,突出语文的本体,理解祖国语文。
2.加强语言积累,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言
加强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语文教学应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立足于文本,让学生读、背课文,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在他们自己的语言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的积累。
3.重视语言的运用,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注意语言的应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内容去理解情感、表达方法、思路和结构特点。站在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指导阅读和写作。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内化,是让学生能说会道,能写习作。
(二)净化三维度,灯火阑珊处
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认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是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技能的关键是训练。语言训练主要是净化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也是语文训练的基础,1.了解文本 “说什么”;2.理解文本“怎么说”。第二个维度,积累语言。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读背,实际上是强调书面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第三个维度是使用文字语言,其中的重点是语言培训。
净化三个维度,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口语和书面语言训练为重点。从课堂教学入手,对不属于小学语文的“特性”或“特色”大胆删除不讲或少讲。例如,审美教育、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如果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那一种课就和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背道而驰,就不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了。
【案例解读】《江雪》教学片断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光靠一问一答是苍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和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觉,让对话过程充满智慧。
一、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训练能力、陶冶情感、锤炼品格和培养习惯四方面构成,是相辅相成的。
训练能力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等;同时,辅之以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字、词、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换言之,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语感训练、读写训练。其中,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功,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陶冶情感就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意识。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固然要从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入手,但自始至终要强调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为人,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的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文道统一原则包含双重含义,一是语文课文本身是文道统一体,即以道显文,文以道存,因而语文教学过程同样需要做到文道统一,即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二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地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把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符号的学习和做人之道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锤炼品格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教育。小学虽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但也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格训练,为他们逐步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系统性、准确性、具体性、生动性、明确性的训练以及语言构造(字、词、句、段、篇关系)与语言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语言文字品格训练贯彻始终,又要注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要求、不同训练重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格训练中,应以语感训练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通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确定表述中心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培养习惯的培训主要包括写字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作文习惯以及识记习惯、观察习惯、思维习惯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至他们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一般习惯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锐、思维快捷的多方面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二、深刻了解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1、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倡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素质人才。
2、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要明确到位,做到既适度又具体,操作性强,最好是能够将整个小学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网络化。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江苏省小学语文网络培训,在这段时间我观看了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精彩课堂案例,各位学者专家的交流、品析......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的精彩内容,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作为一名新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时常无从下手,而袁志勇老师的系列讲座《2011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给我以后的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袁志勇老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内涵,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袁老师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袁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落实新课标修订稿,更具体说则是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袁志勇老师认为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对于袁老师的这三点教学理念,我深有感触,也有一些自己浅薄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缺什么。袁老师认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找“准”学生缺什么,通过袁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学生缺的是“正向的心智模式”。学生缺少这种心智模式的是因为学生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过程;缺少认知发展的图式。袁老师指出在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缺少的正是像图一样具体的东西,老师没有给他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缺少图,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是生完成,是硬撑着去完成。语文课程的有效性的缺失或许恰恰就源在这儿。我认为在一节课开始前必须“找准学生缺什么”,即去“向想学生”,而如何找“准”,那就要教学去有效分析地落实,那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去想学生。可以先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先有兴趣;然后再到理性,让学生得到认知发展,在这里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有“认知发展的图示”,可以在教学更有系统性,要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想清自己教什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技巧。袁老师认为有效教学时应有有效思维,他提出有效思维的三元素: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想什么”是有效思维方式的第一元素,也是第一阶段,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确认思维的方向。思维方向明确之后,进入思维的第二个阶段:“怎么想”,这是是落实思维的方式,这就要求必须具体,具体的思维方式。有了前两级思维的过程,“怎么答”是思维的结论。为了让我们对思维三元素或者说“思维三段论”有更直观的了解,袁老师讲解实例-句子写具体,我对“思维三段论”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想教师面对任何一个教学任务,或面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应思考到底要教什么,也就是要“想内容”,我们应该教孩子所缺失的概念知识。正确构建学生的正向心智模式是需要概念知识的支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时应循序渐进,遵循一问,二想,三答的“思维三段论”。
三、落实课上怎么教。其实讲到这里时,也就是我们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袁老师提出“落实课上怎么教”可分为固化(死)、变易(转换)、生成(活)三个阶段,顺序不可改变。袁老师幽默地总结道:整个三段论可以用一个四字俗语加以概括即“死去活来”。有效教学开始一定要有一个死的、规定的范式;然后将其变为多个不同的范式;最终学生可以在碰到实际的问题时运用前两个阶段所学的范式解决新的问题。确实,我们在教学时,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保证了学生学成的概率。接着,“变易”,我觉得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让学生思维迁移。最后的“生成”,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想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三步中每一步都做足,并逐层递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学习了袁志勇老师的这些宝贵的教学理念,我希望我不仅能记到心里,更能将之有效地落实到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文学 教师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的严重后果影响至今。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影响更甚,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回归的热切期盼,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而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重要的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在阶段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小学语文课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小学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都编选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基础文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趋势。实验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相当可观。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体现在教材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幅度提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儿童文学逐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教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笔者对四川部分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老师的调查发现,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作品;少数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一学期的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可能在上学期间选修过儿童文学。因此,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其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发掘人的潜力。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在这方面,儿童文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而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则往往将儿童分解成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两者的不同,正可以在我们认识儿童时形成互补。一般来说,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有别于成人,他们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而是跟着感觉阅读文学,以玩的态度对待文学,他们以身边的真实评判作品好坏,容易受作品的影响,可塑性很大。由于儿童在能力与兴趣上的这些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既要扎根于学生又要超越学生,既要紧紧把握住儿童审美意识又要升华这种意识。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求同思维不一样。在作品鉴赏时,素质教育是欢迎学生质疑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导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中被激活。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具备了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更加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因而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走向,准确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机,游刃有余地掌控住整个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学习,提升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指归,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王泉根教授把迄今为止的儿童文学观念归纳为四种: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童心主义。长期以来,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显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把儿童文学看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实际上儿童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感受力往往是比成年人更强的。教育的意识是把儿童置于更低位置、把作者自己置于更高位置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儿童靠着本能就能感受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积极转变观念,回归儿童文学的童心主义,让儿童文学不再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一个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自身教语文却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而对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内在意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抛弃、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狭窄,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每个人的阅读视野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之中才有进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克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在阅读中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的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那就是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晓波主编.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课堂 教学质量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27-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合作学习,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在践行这一新课改精神,不断进行摸爬滚打,不断在失败中找出一些成功的点滴经验,不断积累,取得一定的成效。以下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理论支撑,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哲学观点认为意识决定行动,一个人行动受其头脑的意识控制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受他的教学观念制约,因此只有自身加强学习,改变以往的观念,方可奏效,不然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农村一些老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转正,语音不标准,受一些历史条件限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没有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自身素质有限,有的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种习惯性教学行为,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经验,以往应试教育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他们的教学方法显得陈旧老套,必须进行彻底更新,否则只会制约农村的教学改革步伐,所以必须进行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二、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大多以感性为主,凭感觉学习和做事,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凭自己的爱好对问题进行探究。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老师要敢于创设情境,还要巧于创设情境,只要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就会发挥巨大的潜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就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善于提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索,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一旦找出问题的答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师生的好评,那就会促进对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感到兴趣,慢慢找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老师也会教得轻松。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桃花心木》,我设计三个问题“种树人那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一下子学生都活跃起来,认真找答案,再用评比的方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刚开始一些学生回答不完整,会有别的同学补充,整堂课很活跃,效果不错,都是学生说为主。
(二)创设活动情境
把语文课堂变为活动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全身心投入活动当中获得一些感悟理解,通过老师学生给予评价批评,学生的进步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高涨,而且在体会重点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方面效果很明显,降低了语文课堂的教学难点。 比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我设计让两人表演渔夫和桑娜,进行对话表演,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学生能够把当时人物的内心变化情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体会出渔夫和桑娜那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那一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朗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朗读也是一种能力,朗读能读出感情,读出水平,读出理解能力,而往往我们老师平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忽略了朗读的作用,在一堂课当中安排朗读的时间很少,怕知识要点讲不完,耽误教学;殊不知朗读也是在用有声的语言进行讲解,只要身临其境有感情进行朗读那么学生就会在读中感悟,读中进行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当中更显得朗读的重要性,几乎整节课都是在朗读中进行,不断地读,不断地进行理解,感悟。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第一位的观念①。”教学文言文我基本上先让学生自学,再听朗读带进行朗读指导,学会断句,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教学散文时,朗读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的快慢、轻重来读出文中要表现的感情,有助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分化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②”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能学到知识,真正做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小组学习方式的时间保证
农村小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而且意识不强,刚开始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每人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在课前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准备,课堂上才能有序进行小组学习;课堂上也要有时间保证,让学进行合作学习失败的时间尝试,还要不断进行鼓励,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热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参差不齐,有优生也有学困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优生可以带动学困生,给学困生排疑解难,帮助老师进行学习指导,有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小组与小组之间会形成竞争意识,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汇报学习效果时可以互相评价、批评,有利于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教学《中华少年》时,我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比赛,各个小组非常积极,从指导朗读、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热情高涨,经过朗读比赛之后,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感情变化了如指掌,而且背得很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很好。
五、采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农村教学实践当中善于因地制宜,我经常采用朗读带进行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享受,让学生欣赏到音韵美与语言美,又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改变一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学会制作课件,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在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有配置简易多媒体,经常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要不断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新观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不断进行尝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我将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基本理念,第三页。
【关键词】课改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73-02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那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远离城镇,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这样一来,往往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呈现出了:教学思路公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教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流于形式,还依然恪守“应试”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这一硬性指标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把语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只是添装的“容器”。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要开放思路,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学生一开始画得大多不像苹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让学生打开书,开始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让学生照着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就画得很像苹果。这例子就像我们当前新旧课堂教学的差异。所以我们应把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自然引进我们的语文课程,以此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在实践学习语文,从而画出更真实的“苹果”,学到更实在的语文。
(二)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新课改最关键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要制止在课堂上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综合、筛选,选取一些关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有效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走进了课堂,我们汲取着新课程的营养,也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
所谓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①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②关注教育教学效益。③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④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⑤有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⑥有效教学也有一套策略。
(三)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
1.关注学生。
2.关注发展。
3.关注过程。
4.关注研究。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课堂氛围不够和谐。
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认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来自于师生的真诚相对、情感相融,尤其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民主、平等、理解和激励。“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然而,长期受“师道尊严”影响的老师们认为农村孩子生性玩劣,如不严格管教就像脱缰的野马。于是,课堂上师者说一不二,学生正襟危坐,课堂一片静悄悄。而另一种现象是课堂上热闹非凡,教师任着学生性子跑,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叽叽喳喳一言堂,剩下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瞎起哄。这种课堂还被一些教师谓之为“课改下的新型课堂。”这两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比较普遍,不和谐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
(二)使用教材疲于应付。
对于新教材,农村教师们的意见比较多。有的说新教材与课程标准不配套,课程标准要求低,而教材要求高,无所适从;有的说新教材内容多,负担重,拼命赶进度;有的说新教材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对教材中的情境感到陌生等等。于是,有些教师整天围着课本转,疲于应付,甚至于加班加点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笔者有一次听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执教教师教完了要求会写的生字,又教要求认的生字,还要教学生读课文。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但学生仍是大部分既不会读生字也不会读课文。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什么要把几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挤到一个课时来完成,她无奈地告诉我:不这样赶时间就上不完课。
(三)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考证评价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是一个极具复杂性与艰巨性的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在思想上和设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经费的不足、设施的欠缺、教学网点分散、培训力度不够、信息闭塞、师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让农村小学面临新课改显得措手不及。加上近几年没有分配年轻教师,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有很多是乡村聘任的代课教师或民办转正的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师范教育,学历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因而其参加课改的能力和水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对新课程理解不深。
虽然农村部分教师参加了培训,但是,由于受自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对新课程的理解还是不深,认为新课程就是由旧教材变为了新教材,或者认为新课程就是运用现代化设备上课。有些教师尽管学了新课程标准,但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浅层次的。他们抱怨新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实践还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深入到课程标准的精神世界中。因此,课堂教学是说一套做一套。换言之,新课程理念还只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果教师对新课程有畏难情绪和排斥情绪,那么,无论课程构想多么完美,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五)对新教材钻研不透。
新课改实施中,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使自己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然而,教师长期习惯于“教”教材,对新教材在培养目标的全面关注,教学创造空间的拓展,知识编排的更新等意图缺乏深层次的钻研,于是,在意识上悄然地抵制着,在行为上被动地实践着。
(六)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低劣还在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三、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才是硬道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针对现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个性等弊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减负”高效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一)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我们农村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我们才能在教育之道上越走越远。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我们教育教学有效高效。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曾经有一位家长问孩子所在校的校长:你说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呢?校长反问道:你认为呢?家长说:我觉得是为了学习未来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智慧。家长的话很有道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是使人成“人”的过程,即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于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师送生接”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前提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2)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充满喜悦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2.准确解读教材,实现有效重组与整合。
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力,但是当我们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的时候是需要主见、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创造的,而静下心来正确解读教材、悟透编者意图、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前提。只有在准确解读教材之后才能抓住教学内容本质进行有效重组与整合,实现在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现直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精心设计一些对学习内容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启发、质疑、解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使他们在乐中学,乐中探索。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四)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渠道。
在农村基层教育中,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发达等诸多原因,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和城市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突出特点就是无法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在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条件下,我们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善于发现区域的独特性,就是要发现所处地方的优势条件。
小学教师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在于引导他们对大城市的某种异样繁华的向往,而是应该从基础出发,从自身出发,从带领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田野树林出发,进而逐步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外在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点,主动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之中,带领学生感受故乡的一山一水,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草木变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敢于带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如果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事物的了解,我们就要主动将学生们带到课堂外,在尽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步骤。例如在上小学四年级语文《秋天》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一抹金色的阳光、一方成熟的稻田、一条清澈的河流,一片盛开的野草地就构成了教学的天然课堂。
1.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乌鸦喝水》一文,可以请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理解;学习了《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然后仿照课文配上优美的文字,这样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内容,将科学、音乐等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兴地发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3.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田地参观,参与劳动、采访,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懂得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情。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科技意识,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劳动技能。
(五)注重有效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更要对学情进行有效的评价。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通常是双重的,一方面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孩子们对知识的运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学习如果不运用就是一种盲目的数量积累,有了知识但是对知识毫无感受能力,对知识没有情感、没有想象力就显得呆板麻木。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只看重分数,不看孩子们的思维创造能力,看不到孩子真挚情感的抒发,这种语文教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
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可分为三个小层面,即认知评价、拓展评价和综合评价。认知评价是指对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的评价,那些对知识记忆牢固的学生需要给予鼓励。拓展评价指的是对学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一些学生在语文课堂虽然在单纯的识字记忆方面并不突出,但是他们极具想象力,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综合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态度,接受程度与运用程度的综合评定。在小学语文课堂结束新课的时候,要注意问一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上完了,但是你们学的怎么样呢?”然后让班级成绩上中下三个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一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教学的公平,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回忆学过的内容。在老师给予评价之前,学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一种自评,自评之中就包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与复习。在学生们依次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自我评定,老师要认真听取,然后一一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视同仁地给出指导,这样既节省的教学时间有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在童年的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心智水平都处在较低阶段,一些好的方面有待发展,一些不好的方面需要给予耐心指导,孩子们看重评价,也往往因评价的不合理无意间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考的能了,不能以偏概全,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的各科目中,有了它的特殊性,即它是一种知识与思想想交互的学科,语文教育同“立人”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带有人文关怀。
一个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不仅促进了他们的自评能力,而且缓和师生之间的刻板印象,收到了“师有所尊,生有所用”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