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它和哈尔滨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芸.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2.方益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关键词: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的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就是所说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包含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等内容。虽然新课改大纲中要求语文学习更重视实践以及扩展语文学习范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并不代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就要被忽略或者忽视,不管何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学生未来在语文上的造诣。
一、中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语文基础知识是对语文学习有关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以及学习方法的总觉,因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以及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语文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虽然古人并没有学习过语文知识,可他们却是从语言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且付出远比现代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的。而新时代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弯路,少花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历程上的进步。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教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潜能刺激以及完善潜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更重视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因此需要语言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引导与刺激,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就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依靠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以及摸索所学知识的含义,必须将学习态度改变为非自觉性,任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指导的大纲知识,
3.语文教育被赋予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语言文学赋予新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将信息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并且信息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表达效果最大化。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生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还达不到完美标准,因此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满足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就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很好的教学功能,用科学的语言和知识来辅助、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情感正是开始形成阶段,因此,在该阶段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或者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显得更生动、更活泼,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佳。
2.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需要讲述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让学生对各种语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语法、修辞、标点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作为引导者存在,利用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语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将其转化为学习能力。
3.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章分析,还要将其和语文基础知识相结合来讲解文章内容,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文学魅力,并且了解语文中各个语法、修辞以及逻辑带来的作用。同时,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在讲述一节基础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其掌握的情况来找寻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并重新重点讲解。
4.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中语法、词汇、修辞、标点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句子的时候,必然要先将词汇、标点以及修辞等知识掌握,不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逻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十分必要,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5.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讲解时,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如果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可以查字典学习,如果还是不懂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所学语文知识也更加深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它是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和需求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促进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
参考文献:
[1]李秋实.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教育实践研究,2010.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一、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无论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分析,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的,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其有效教学自始至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穷无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的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基础。
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偏废。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 合作探究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时数高居榜首,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相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与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追本溯源,我以为古代教学法值得吸取与借鉴,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可以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这一点古人,今人认识一致,而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大相径庭;古人是强调“多读”“多诵”作品;今人多是侧重“多讲”“多学”语文知识。实践证明,古人之法有其合理因素,值得借鉴,今人之法有其明显的缺点,确实应该改革。
语文基础知识是很少的、零散的,而在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学殿堂里,全靠“多读”而成为大演说家,大写作家和大学者的如夜空繁星,不胜枚举:“韦编三绝”的孔子,“头悬梁、锥刺骨”的苏秦,“讽诵诗书首家之言”的东方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司马迁,“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贪务得,细大不捐”的韩愈……至于近代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读书之多更为人所知。这些人由于读得多,虽然没系统地学过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但却能“说”起来折服听众,生动形象,“写”起来文思泉诵,有如神功。
多读作品的综合受益难以尽言,单单对于“说”“写”能力的提高,其直接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丰富素材,丰富语汇,丰富技法,培养语感与鉴赏能力。也许古人是早认识到如此之多的好处,所以他们不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上下功夫,而只是想尽一切办法“多读,凿壁偷光”地读,“囊萤”“椎雪”地读……
以至于有“咄之于口、入之于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今人是谁想起来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来提高,“说”“写”能力的呢?这是个事倍功半的法子,但现在看来,其弊病、其不科学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说”与“写”是最根本的基础。语言的掌握、丰富、提高主要依靠语言的广泛接触--多听演说,多读作品和自己多说多写,而不是靠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从小孩子学说话中可得到有力的证明。因此,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主要精力去作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实在是舍本而逐末。
2.各类语文知识。只有放在各种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并发挥其特有功能,而将其抽出用大量时间单独学习、研究、缺点是很明显的,例如:现阶段语法知识断裂,因失去具体“语境”而使其功能大减,再是其“功能的多样性”难以“概全”。即使了解掌握了某些语文基础知识,但其整体语文水平不高,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因而难以发挥语文基础知识的特有功能。
3.提倡合作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一步解放语文教学,实际上实施起来困难多多,大多数老师是“满堂的讲或“问”。语言的美感是由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各自的特有功能充分发挥而综合形成的,因此,当把美好的语言肢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部件”后,其整体的美感也就大为消弱,因而学起来也就显得枯燥无味甚至味同嚼蜡了,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学耗时长,教师讲解耗力多,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再说,即使是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列和老师所讲的全部语文基础知识,对“说”和“写”能力的提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说”与“写”的能力,毕竟不是各类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
由以上简单分析可知,要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可行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多读”。如何读,古人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苏轼的“入面受敌”“以众击寡”等,比较各种经验,我以为袁枚说:“文学韩、诗学社、犹之游山者必登岱,观水者必观海也”。
然而使游山观水文人终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复知有愿庐,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妙,则示不过泰山一樵夫,海船中一舵工而已矣。具体来说,即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政治、经济、文史,地理,哲学等广泛涉猎,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与写作素材:并让学生精读大家名作(包括教材所选文章)逐字逐句地读,思索品味,读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程度,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所读作品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上述方面外,主要在于:(1)向学生介绍、推荐《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篇目;(2)向学生“传达”自己阅读作品所获得的美感;(3)分析美感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日益泛化
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越来越大了,而且越来越趋社会化,日益地走向生活。中学生关注和求索的对象为各种报刊、书籍、戏剧、影视、招牌、广告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这些对象都可以作为他们深入学习的教材,可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对于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早已不单单的局限于课堂的范围内,正是由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泛化,才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智力背景给初中生学习语文,让他们拥有一部生动而且丰富的教科书,让他们有大显语文能力身手的用武之地。
2.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日益分化
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开始分化,有的人是始于小学的高年级,有的是进入中学后日益的明显了,并且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
3.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得到强化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理解并运用语言时都离不开思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互依伴的过程实际上便是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语文学习自身来说,也属于思维训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爱国的情感、社会主义优良道德品质、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好语文的自信及良好习惯。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关心当代生活中的文化,并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想象力和创作的潜能。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
依据巴班斯基的观点,有效、最优成为了衡量最优化理论的标准。要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要通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来完成,只有使这五个教学目标达到高效,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达到高效。
1.打牢“基础知识”关
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决定着其语文能力发展的快慢。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这种教学是立足于运用的基础之上,做一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负责的语文教师。
(1)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修辞、语法、基本的文体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
(2)实施策略
首先,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基础知识当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减轻负担。第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四,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五,把基础知识的教学立足于文本,恰当的运用。对于基础知的教学,也应立足于文本,给学生以训练的机会。
2.有效落实阅读教学
首先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要“能够快速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扩宽阅读范围,开拓自己的视野。”三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拥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浅显的文章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四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五要培养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树立终生读书学习的信念。六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3.让写作教学也变得情趣盎然
(1)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应完成以下培养目标:“要有感情写作,力争表达出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受和真实体验;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写作,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能在写作中总结出经验,体会到进步。
(2)实施策略
首先,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须明确。对于初中学生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小事、热爱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写作思维需培养。写作思维的核心内容便是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辩证的看问题,会使文章立意变得很新。
4.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施策略。第一,应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该总结出听与说的基本要求。第二,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的结合。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口头语言便没有书面语言,第三,把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第四,在学生的讨论回答中渗透口语交际教学。第五,为学生提供展示口语交际能力的平台。
5.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自主的举办文学活动,具备组织、筹划、协调和实施能力;能主动的发现并探索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备合作精神和参与精神,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策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她们成为学习、活动、评价等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她们的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尊重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打破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打破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体现出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和学习资源的综合等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掌控,旨在通过科学安排语文基础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为语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如何掌控语文教材,提出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当,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教材的掌控目标不明确,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对教材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仅仅按照大纲的教学要求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书中的知识,而没有结合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所讲解的内容。(2)目前很多小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譬如大部分学生除了能够读写词句之外,对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等,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内容举一反三,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思维局限在教师的“标准”要求范围内。(3)朗诵教学成为教材掌握的主导形式,古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俨然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打理念,大部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被朗读的时间所代替,在朗读之前没有具体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没有有效指导,在朗读之后也没有评价反馈,使得朗读指导机械生硬,而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教材内涵。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掌控,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针对目前教材的掌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教材掌控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正确认识教材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材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教材的教育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1)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对教材透彻研究,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思想内容等,并查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以便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2)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班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智力水平和差异等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对教材的施教方法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让教材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学生,并结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教学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找出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4)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某些对教材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适当表扬,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多,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进一步提高。关于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有如下几点:(1)引导学生领悟基础知识的掌握规律。譬如拼音的平舌和翘舌发音规律,形声字的前后鼻韵规律等。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填写声旁相同形声字的声母和韵母,让学生辨识音节的发音规律。笔者认为,通过让学生增强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可以减少死记硬背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2)基础知识的巩固方法。在了解基础知识的掌握规律之后,设计课堂的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巩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譬如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生字和句子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参加战斗的影像资料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生字和句子。(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提出复习的要求之后,引导学生检查已经掌握的教材基础知识,并根据教材要求展开小组交流和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和复习的效率。
三、改善阅读的习惯
首先是要做好课堂教学前的教材预习。将预习发现的问题找出,强化预习的效果,以充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通过识字、解词和释句,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再次是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课内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为学生制订课外读书的计划,让学生按照计划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更好地完善课内的知识。最后是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领悟教材的内涵,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通过释疑,让学生获得更高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教师要通过科学安排语文基础课程训练,掌控教材内容,为语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往往存在教材的掌控目标不明确、学生教材基础知识不扎实、教材掌握主导形式的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研究主线,针对教材掌控的问题,在应用教材施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认识教材的教育目的;通过有效渠道奠定学生的教材基础知识和改善学生阅读的习惯,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三语文 复习 策略
老师教学、测试学生能力的主要依据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因此,不管是备考还是教学,课标都是要放在首位的。另外,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非常重视的,因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1.初三复原则
1.1系统性原则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要学习知识点,而对于初三教学、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点,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例如,在学习《故乡》一课时,学生应该系统复习小说中的特点、人物、环境、情节等。
1.2基础性原则
初三学生尽管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仅仅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初三教学、复习过程中,必须要对知识的学习、英语给予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以后,自身的知识总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有助于技能的不断提高。例如,初三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程度、对句子翻译的形象性是老师教学重视的内容,而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以上重视内容的基础。
1.3技能性原则
由于初三学习阶段是学生由基础性学习转向学习能力形成的阶段,因此,老师应该要重视学生在写作、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口语交际,初三学生不仅要强调语法修辞的运用,还要按照相关要求表达清楚语句的涵义。
2.复思路
2.1以课标为立足点
将课标作为立足点,重视教材的教学,在课堂上严抓基础,在课堂下严抓基础知识的延伸,取复习指标为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复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复习的重点,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立足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能够详细说明所有考试的考点、题型,因此,老师一定要仔细阅读考试说明。其一,为准确把握考试命题的方向,老师要深入分析考试大纲;其二,将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的核心;其三,及时引导学生要学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2.3阶梯式复习,讲练互相结合
复习,应该要进行系统式复习,从基础开始,渐渐转向高层次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练习要和老师的讲解互相结合在一起。例如,复习过程中,要进行专题复习、模拟测试等。
3.分类策略
3.1以课标、文本为主,重视基础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确定的,这些课文是艺术性、文学性的典型代表作。因此,在初三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压缩时间,不能仅仅处于考试的目的去教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教学的质量。因此,老师应该以课标、文本为主,重视学生们的额基础学习,让学生从基础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复习,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3.2以专题为复习重点,重视能力的提高
第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口语交际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即在具体的情景中要学会应对、理解,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在复习文言文、古诗时,要重视名句的背诵、默写、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要将常识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础知识。
第二,专题研究学习。学生在归纳、分类初中知识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引,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应该按照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来进行复习。以记叙文的阅读来说,将作者的情感路线、文章主旨作为基础,以此来理解相关不同词义的涵义、抒情的作用、写作方法等;在对记叙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时,要复习不同的修辞手法,找出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对于说明文,应根据顺序、分类、说明方式等来进行复习。
4.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质疑解惑
由于语文知识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应该要团结起来,一同战胜困难。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测试,学生们都应该要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大家一起探讨困难,如果无法解决问题,就要和老师进行及时的交流,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另外,老师应该要对优秀生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采用集中训练、分别突破的方法来不断加大优秀生的比重。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三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对学生成长发展阶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围绕“考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初三语文的复习工作是比较繁琐的,老师应该要掌握整体、做到整理细节,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友所用。
参考文献
[1]陈瑜.如何有效激活初三语文复习课[J].广西教育.2013(14)
[2]林淑萍.浅谈初三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激活求实的几点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3]刘新波.初三语文复习的有效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9)
叶圣陶 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教好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减轻学习负担,从而培养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以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观点为原则,进行了求实的、客观的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所设的各门学科是基础中之基础。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又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学科的学习。语文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指语言、修辞、逻辑、文字等汉语习惯和规范;基本能力指听、说、读、写语言的4种能力,也就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前提,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把所获的基础知识转变为熟练的技能技巧,这是一个全过程。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传道授业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汉语言习惯和规范,从而获得运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
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师傅引进门,学艺靠自己。”一是学生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离开了教师也会运用这个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学生就有了终生受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把语文这个工具交给了学生。
二、“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不教”也会自学
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习就主动了,效率也就高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教学生阅读一般分为5步。第一步,通读全文,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在相应的书页上注出音和义,这一步的任务是了解语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第二步,摘抄词语和佳句,增加文字、词汇的储量,丰富语言。第三步,重读全文,划分段落和层次,分析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学习构思谋篇的方法。第五步,思考问题,检查阅读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设计了“预习—听课—复习—练习”的四步学习法,并进行具体训练。
l.预习指导。字词句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重点难点的分析,自己练习的设计。并规定不带问题不进课堂。
2.听课指导。学生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凝神静听,边叫边想边作课堂笔记。
3.复习指导。整理课堂笔记,边上课边复习,不集中在期中、期末才复习,不复习不作练习。
4.作业指导。不仅先复习后作业,而且先思考后解题,最后自我检查、修改、更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解题能力。
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一旦完成了这一任务,学生就会用掌握的一般方法去自学,也就达到了叶老的“不教”的境界了。
三、“教”学习语文习惯,为“不教”也能自觉
光指导学习方法,而不使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形成规范、科学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主动了,汲取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下面谈三种学习语文的习惯。
l.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顾问”,是不见面的老师。所以,首先要训练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告诉学生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查阅中,指导学生如何辨别,选用准确有义项。不仅要求学生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看报、看影视中,遇到生字词就去查。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和使用多种参考资料的方法。
2.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汉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要想积累大量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除勤读、勤记、勤写之外别无捷径可走。读书就要作读书笔记,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写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摘抄、写心得、编目录。特别是前两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并养成习惯。摘抄的内容包括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或优秀的句子等。写心得分二种:分析摘抄的内容,从摘抄的诗文引起联想,写文章的结构提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写笔记,但写的不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白觉写的,实际上是转抄老师的,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只有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才要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读书就不用写笔记。其实,你要学生自己写,他们也不一定会写。因为他们习惯于老师说啥就写啥,一旦老师不说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就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了。他们虽然每节语文课都写笔记,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写笔记和自觉写笔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写读书笔记,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3.养成总结交流学习方法的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是,各自的学习方法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为此,语文课上,老师应经常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同学间也相互交流各自的读书学习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取长补短的目的,达到学生能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四、“教”学生思考,为“不教”而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知识迁移能力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老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材料无非是个例于,凭这个例子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老师就是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是一种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可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有效的,才能算完成了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到高中,到高考,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基础知识的训练,从小学到高中呈现难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各个阶段的要求也不一样。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以字词为主,只是字词的难度要大很多,范围更广,主要还是以综合辨析为主,更注重字的音、形、义。在辨析方面,这方面的训练内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字、词的准确性。而基础知识的训练仍然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所以说,语文根基在于平时,应该是有道理的,教师应不放过每一个字词教学的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掌握其特点。
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学生基本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只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涵盖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语法知识。从最基本的句法,比如,对于各种句子的处理,修辞手法的使用、句子成分的划分、词组的类别、运用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一边教学新的内容,一边在学习中强调学生引起注意,这样,可以慢慢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复结的时候进行专项训练,予以强化,既可以巩固新学的内容,也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积累运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积累的知识体系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首先从最基本的字词汇集,到各种词类的积累,从现代名篇段落或者全篇的记忆,到各类古典文学名家段落和短小经典篇目的背诵,这其间,在不断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不断得到增强,字词句篇积累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在无形和有形的记忆背诵中,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视野不断扩大,对于文学的爱好也在逐步增强,同时文学对于学生内在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也在不自觉地深入。
可以说,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背诵这方面记忆的多少,学生积累的知识越多,对语文的理解越能融会贯通,越容易受到不自觉的熏陶,从而在阅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应地,写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妙笔添花。因此,学生积累程度的状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爱好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这一教学环节紧紧地贯穿在教学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从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个方面着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整个文章的布局谋篇上开始,包括主要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手法的指导等等,这一块内容的训练,既贯穿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也涉猎到课外大量的阅读篇章上,可以肯定地说,好的阅读能力和大量的阅读篇目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还应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不自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独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能力就会得到不自觉的提高。而写作手法的指导,必要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某一种修辞手法时,才能甄别不同的修辞手法,以及在文章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仅只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常用的一些文言词汇的记忆、运用等。可以说,文言文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学生在对文本基本含义的理解上,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其实是一个对常用文言词汇大量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独立去阅读文言文,能够独立翻译一些句子或者段落,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能力也才会随之提高。
四、作文能力
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积累的字词、句段、写作手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各种文体都能在学生手里运用得得心应手,对于最基本的写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学生在这个时期突破这个高度,将作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作文能力的训练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文体着手,每一种文体写作的关键因素,学生都能烂熟于心,都能运用自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水平。
在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散文的训练可能相对有些难度,需要在写作时把握好一个“神”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在这种文体上花费相对多的精力,让学生能基本运用这种文体来进行写作。当然,其他文体的训练也不可放松。
关键词:高职教学;语文教育;实用性;科学性;自主学习
高职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要根据其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实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目的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只有将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才算是对知识有了真正的掌握。高职的语文不像高职的专业课一样,实际操作能力很强,所以其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其特点来安排和实践。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高职语文同一般的高校语文一样,都是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学习。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汉语表达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语文能力”。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的融合,是中外语言文化的碰撞,是各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各种能力的保障。它能够帮助人更好地表达思想,达到目的;能够相互交流,促进进步;能够传承文明,延续文化;能够固本培元,促进科技进步。另外,语文能力也象征着我们的学习能力,怎样对知识点文字进行正确的理解,怎样让知识点更好地和实际结合,这些在语文教学中都会有所涉及。所以,虽然语文看似和我们的专业课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是我们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我们自我提高的保证。
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是对知识点的直接应用,是对知识点完全的一种理解后的深层次掌握。所以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也不能仅仅限制在学生背过语文课文,或是记住语文诗词,而是对语文字词句、正确的段落格式、或是语言的顺畅表达。这些实际应用的东西才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和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的。
二、实用性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巩固语文知识的基础
高职学生在文化课方面普遍要弱一些,但是要想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绩,就必须将其语文基础知识打牢。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涉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检查其学习质量。高职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面,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要强调这个方面,给学生树立基础提升高度的概念。利用课堂和考试来不断督促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修正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2.结合专业课,增加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在专业课之中,会有对文献的理解和对专业文字的理解,这些都会使用到语文当中学到的知识。例如,语文中会有文献格式的教学,这对学生写专业性的论文、写专业性的文章有所帮助。其实语文对每个专业课的贡献是“默默无闻”的,深入多个方面,但是却很难让人发现。有的人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是有的人却差强人意,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语文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语文知识和学生重视的专业课联系起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质量。
3.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相信都有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学生的力量,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说举办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通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来表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可以以学生所学的专业为主体,进行专业知识的对决。这样既将语文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又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促进中不断成长。对于语好者,可以组织一个课外小组,承办一些和语文相关的活动,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普遍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4.改变语文教学的出发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际教学
一、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理
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知识点,在开始高三复习之前,老师就要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按规律去复习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首先可以把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语文试卷的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然后对各个方面再细致地划分,这样有规律性、目的性的复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表达、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这样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能够省下不少的精力。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学生有层次地复习,并在做题中耐心地指导和鼓舞,让学生能够有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强化问题
着重强化学生的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高三语文的复习阶段,每一堂课老师都会讲一些做题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要从老师讲的方法中总结经验,做到灵活运用,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其次,在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注重素材的积累,多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时候有足够的素材进行运用。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学生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高考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占有很高的比例,只有平时加重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才能够保证基础分不会丢失,这样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有效的复习。
总而言之,高三语文的教学复习方法老师一定要做好系统化的规划,针对各项能力进行强化巩固,加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够使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