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时间:2023-07-24 17:0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第1篇

肩负解决城市内涝重任的“海绵城市”,简单说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地,各地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不断推进。近日,本刊记者就业界关注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热点、焦点,采访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得知,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中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但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有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短期的雨季内涝,就否定海绵城市带来的长期水资源效益

汛期“城市看海” 看出城市排水薄弱

近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部分城市遭遇“内涝成海”的尴尬,“城市看海”看出城市排水的薄弱。为了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海绵城市概念,即“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以来,30座城市分两批,成为海绵城市国家级试点,2015年将迁安(河北)、白城(吉林)、镇江(江苏)、嘉兴(浙江)、池州(安徽)、厦门(福建)、萍乡(江西)、济南(山东)、鹤壁(河南)、武汉(湖北)、常德(湖南)、南宁(广西)、重庆、遂宁(四川)、贵安新区(贵州)和西咸新区(陕西)等16座城市列为海绵城市的试点。2016年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

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按照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出的通知要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时间很紧:3年期限,需在试点区域完成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目标。试点城市每年能获得国家几亿元的资金补贴,同时当地也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海绵城市该怎么建 看看河南咋出招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也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避免“逢雨看海”,河南也出实招。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河南省已经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并排出海绵城市建设“施工表”。今后从生态水系到绿地建设,从道路、广场到小区、单位,全面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虽然水利部门只是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但我们一直在积极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

5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河南全省到今年年底,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建成1条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主要河道完成生态改造。

今后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建设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 而单位和居住区现有绿地也要按海绵城市标准进行改造,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10%,公园绿地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20%。今年年底前各省辖市和县级城市要建设1个以上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河南省各类新建住宅小区和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均按照“海绵型”建设标准进行。不仅如此,河南省还鼓励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

实施意见同时公布了河南建海绵城市时间,要求省辖市10月底完成规划。除了鹤壁是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外,河南省确定了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城市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河南省财政对获得试点的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滚动支持3年。

一场暴雨考验海绵城市

一城两种结果对比鲜明

相对于河南其他地方,鹤壁申报成为海绵城市国家级试点后,目前当地市民已经明显感觉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氛围。如今在鹤壁淇河区部分街道,可见“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标语以及施工现场。

鹤壁是河南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据介绍,鹤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位于市区南北发展轴上,西起107国道,北到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

鹤壁市处于太行山东麓,属于湿润气流的迎面风,暴雨频次多,量级大,易形成暴雨。这座城市过去排水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内涝时有发生,现状是,雨水管渠设计能力较低,雨水管渠建设不完善,中心城区的部分排水明渠被改造成暗渠或暗管,还有部分明渠在穿越道路时以管涵代替桥梁,造成过流断面大幅缩小,形成“卡脖子”现象,影响强降雨时径流雨水的顺利排放,易使上游内涝频发。

鹤壁临水而居,因水而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理念更与鹤壁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根据鹤壁市政府通报的消息,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7月8日的一场强降水,让当地淇滨区降雨量最大点达到205毫米。但淇滨区城区经受住了考验,未现大面积内涝,道路交通、居民生产生活等秩序井然。

由于这场降雨强度极大,主城区周边未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情况,泰山路下穿高铁站隧道、新老城区快速通道下穿京广铁路地下道、闽江路下穿京港澳高速公路涵洞积水严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后的路段和公园,由于铺设了透水材料,建设了下凹式绿地、旱溪、雨水花园、蓄水模块等,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迹,反倒“喝”足了水,等待自然入渗以补充地下水。此次强降雨使桃园公园内2个大型蓄水模块首次存满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汇集来的雨水,一共“喝”下了300立方米水,“喝”不完的雨水排入了人工湖。

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的相关负责人对鹤壁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也给予了肯定。河南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相关人士认为,从鹤壁目前对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建设效果来看,一些地方显出效果。而纵观试点海绵城市的建造,应该多从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角度去看待,不能因为一场大雨就全盘否定海绵城市的长远效益。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差距。看到成绩,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更快地推进建设;看到差距,是为了找到问题,从源头上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加强生态城市的维系建设,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不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是以鹤壁这座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来看,当地有关部门人士从政策风险角度分析,鹤壁中心城区系统推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类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因此还存在资金、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创新,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汇聚各方信息,推行中逐步完善,来达到海绵城市的预期效果。

海绵城市被委以重任

生态水利建设是根本

建海绵城市的初衷,是想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不过今年夏季,海绵城市能否解决我国内涝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媒体统计显示,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占比63%。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还包括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省会城市。被委以解决内涝重任的“海绵城市”也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理念。

对此质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海绵城市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成,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这些海绵城市试点,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这个示范意义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

除了媒体盘点出来的试点海绵城市依然内涝为患,也有部分海绵城市试点效果明显。在陕西西咸新区,同样的降雨条件下,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沣西新城无明显内涝,非试点区沣东新城却出现了大面积内涝积水,形成鲜明反差;四川遂宁对阜丰巷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后,小区内涝积水点得到有效控制,以往只要下雨小区就淹水没腰的情景不再。再比如试点城市三亚市,2015年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今年第三号台风“银河”在海南岛登陆,三亚一度开启了大风大雨的模式,但市民们却发现,往年最容易积水的几条主干道路面和平时相差无几,出行很顺畅。

第2篇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景观;场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88-04

1 项目背景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位于《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所确定的深圳城市“双中心”之一的“前海中心”的核心区域,定位为未来整个珠三角的“曼哈顿”。深圳太子湾前海片区作为深圳市发展的示范区域,作为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成片推广区,争取至2030年全部符合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笔者针对片区的发展提出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规划的分析与研究(图1)。

2 现状分析与策略

2.1 片区内涝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临海城市,暴雨发生频率高,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天气过程容易引发内涝的发生。建设规划区域内开发强度大,建筑密度高,硬化面积广,雨水无法下渗,也是引起内涝的重要因素。此外,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不足,在地势低处产生内涝(图2)。

针对深圳前海及太子湾用地现状,结合周边地形、竖向规划、排水分区等,联系内涝产生的原因,准确识别内涝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构建多系统模型,应对城市内涝,为太子湾片区和前海片区的竖向设计、排水沟渠设计和局部节点大雨量的道路行洪设计,提供分析支撑。

2.2 土壤返盐碱的问题

太子湾片区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启动填海工程,海水对土壤的渗透作用导致植被生长状况不佳,填海使用的土壤基质盐碱化严重(图3)。

基地内部土壤基质采用填海造陆,容易封存咸水,保存于原海底岩土层或填土层中的咸水,造成土壤盐碱化,影响地下水化学性质。

对于填海及周边的区域,要滞蓄加有序排放,多维度清洗表层土壤。根据土地中盐碱含量进行绿化分区,针对盐碱地采取相应的适应和生物修复措施。植被的选取应以苗源充足、成本低廉、抗逆性强、防治费用低为原则。铺设地下排水管网应考虑滤水排盐。土壤盐碱度逐渐降低。

应限制地下水开采、人工补给地下水、充分利用当地雨水资源。采用集雨措施、排盐工程、土体结构规划、底泥改性和生物有机肥等相关措施。种植耐盐碱的树种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土壤和生态环境。

2.3 水质性缺水与雨水再利用

前海片区近5年居民生活用水与商业服务业用水分别占总用水比例的42%和28%,工业用水仅占22%,环卫绿化用水量占1%左右。片区内再生水回用对象除工业用水、绿化浇洒、环卫和道路清扫用水外,回用于冲厕与商业性公共建筑的空调循环冷却补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合理控制和引导高开发地区不透水用地的地表径流,通过增加场地蓄和排的能力,辅助再生水的收集与使用。

2.4 太子湾片区沿海污水零排放情况

太子湾片区填海形成的土地地势较平,透水性较差,缺少排水压差,一旦遇到天文大潮,加以台风等叠加,排水难度大、面源污染严重、地表洼地蓄水和下渗能力减弱将导致局部大量超标积水(图4)。此外,填海形成的土地改变了海岸线的长度、形态和地貌,影响地表水的流速和泄洪能力,降水时地表径流增加,峰值流量增多,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导致大量淡水资源流失和局部水灾(图5)。

应合理设置植物生态浅沟、下凹式绿地,适当采用生态透水铺装材料,回补地下水。通过合理的分级导流措施将不同降雨量情况下的超标雨水净化回用。

3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3.1 指标量化可控

规划将设立目标层、措施层和管理层,将控制指标分解至地块层面,并对地块内、道路及公园绿地等海绵措施进行量化建设指引,分级细化海绵管控指标和工程措施。

3.2 措施显效可见

海绵建设措施的组合的不仅要考虑到能够到达控制目标,还要考虑其适宜性、经济性、显效性,通过多系统模型选择针对地块高密度开发、滨海抗盐碱、污水零外排特点的高效率新技术的海绵措施。

3.3 全流程易核查

研究将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投融资的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和支撑,通过规划、导则、审查、实施、评估等环节的介入,达到一张蓝图落实到底的目标,使得海绵建设全流程的各环节能落地易核查。

3.4 全周期可监测

基地海绵城市建设应当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贯穿到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在全生命周期内,全程运用全周期的理念,在设计阶段结合运维要求,使用持续测量和验证发现改进机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校正。可以通过不断检测生态草沟中不同植物对减缓雨水径流的不同效果,来调整下一阶段应该选择的合适植物。

4 技术思路

4.1 多系统模型的构建

首先,需要对示范区的现状水文特征进行模型评估,进而确定海绵建设目标;其次,根据示范区的详细蓝图规划,综合考虑示范区的空g布局、景观要求、经济性、维护管理等因素,进行海绵建设设施的初步布局,并进行模型评估;第三,将海绵建设初步方案的模拟结果与海绵建设目标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进行海绵建设布局方案的优化调整,并再次进行模拟;最后,反复调整直至结果达到海绵建设目标,最终得到海绵建设设施的布局方案。

采用SWMM可有效模拟海绵建设开发模式下的城市区域水文状态,应对城市内涝,为太子湾片区和前海片区的竖向设计、排水沟渠设计和局部节点大雨量的道路行洪设计,提供分析支撑。为城市区域内各建设项目海绵建设设施的布局与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4.2 片区径流控制目标和指标体系构建

4.2.1 径流控制目标的确定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选取是一个技术指标与产出之间平衡的一个过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越高,需要的投入也越大。随着控制率增大,径流调蓄量也有所增加。

分析基地规划设计条件和相关参数,结合基地自身特征分析,制定汇水区划分原则,由浅入深划分;根据方法选取模型参数。根据本底模型与常规开发模型模拟结果,初步设定规划目标。通过模型试算的方法,深入研究影响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的关键因素,确定规划目标值。

4.2.2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确定

要控制分流制径流污染物总量,也要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结合深圳市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一般可采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

4.2.3 指标体系构建

为引导和约束开发单元内各建设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保障控制目标的实现,针对基地土壤返盐碱、填海区域的污水零排放、内涝、水质性缺水及雨水再利用的问题, 构建开发引导控制指标体系。初步建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径流污染物控制率、峰值流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土壤盐碱土盐度控制指标、内涝控制标准等。

4.3 片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

以整体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污染控制率为目标,通过水文、水力计算与模型模拟等方法或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逐层分解,分解至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具体指标。在明确目标可达性后,结合周边用地、绿地、水域等,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注重用地功能、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并将海绵设施进行布局,计算其径流系数及调蓄容积,据此得出地块单元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再通过综合计算校核整体目标达成情况,最终将控制目标落实。

4.4 基于模型构建的海绵设施多方案比选

海绵建设模型的构建基于示范区详细蓝图规划。相比传统开发模式,海绵建设模式是在示范区的下垫面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海绵建设设施进行雨水径流的控制。根据示范区用地规划和雨水管网规划,结合径流组织,将示范区划分为若干汇水区。

海绵建设模型根据基地相关情况定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化屋面、透水铺装、调蓄水箱/水池/模块、植草浅沟、截留式净化溢流设施、雨水收集回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处理、管网、调蓄)、地下室覆土、土壤改良、特性植物选育、道路附属雨水滞蓄净化设施、排水管网及市政调蓄系统设施等多种海绵建设设施等,对各类海绵建设设施的参数进行设置。针对存水区植被覆盖百分比、配置土壤层孔隙率、田间持水率、枯萎点选取参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凹绿地和低影响树池的土壤水力传导率等分别取值;路面层孔隙比、蓄水层孔隙比、绿色屋顶的入渗率、排水层中绿色屋顶蓄水率等进行取值。

以达到海绵城市强制性控制要求为目标,综合考虑海绵设施经济性、适宜性等因素,对各项海绵设施规模和比例进行方案比选,对设施清单遴选、设施占地面积、设施占下垫面比例进行合理配比,使示范区地块的设施选择具有弹性操作空间。

4.5 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实施路径

基于海绵城市规划成果,建立以数学模型为核心的审查决策支持工具,利用系统化、多情景模拟评估技术手段,对设计方案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评估,从建设伊始即考虑到最终验收、考核评估、维护管理等问题。

在项目设计阶段,提供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地块海绵城市建设审批方法,为高规格完成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建设中,通过督导工程实施情况,定时工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工程施工事中控制。项目完成后,采取合理措施指导工程验收、试验,所有工程的验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规范、标准的要求,同时满足工程设计和管理要求,达到海绵城市控制性指标和考核指标。项目运行监测评估阶段,制定项目的海绵城市评估体系、模拟与监测布点方案。

提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效益测算表,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运营和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从设计、实施、评估一系列流程及控制,最终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 建设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5.1 建设成本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各海绵设施的估价,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估算。成本的控制在于设计阶段对设计的合理把握以及工程施工事中控制。

5.1.1 成本费用

海绵建设结合片区排水工程进行,雨洪管理工程投资都是在排水工程基础上所增加的投资,包括各种类型的雨水利用设施及其相关的电气设备和庭院屋面排水系统,但不包括用于装饰或介绍工程特点而花费的费用。

5.1.2 运营费用

海绵建设成本效益主要体现在项目使用和维护阶段,在项目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

5.1.3 维护费用

传统设施中滞留区和人工湿地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3%~6%,洼地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5%~7%。但是,生物滞留区和洼地的大部分维护可以融入到日常景观维护工作中,不需要特别设备;而湿地和水池的维护则需要大型笨重的设备,用以移除沉积物、油类、废物以及前池和开放式池塘中生长的植被。

5.2 经济效益

5.2.1 渗透补充地下水的效益

由于低影响雨水综合利用的实施,通过增加透水面积、绿化植草面积、渗透管沟、洼地、渗水井等设施,增加了雨水入渗量,有效回补地下水。

5.2.2 因消除污染而减少的社会损失

美国环保署研究结果表明,每投入1元环保费用,可减少3元的环境资源损失,即投入产出比为1∶3。海绵建设资金投入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保费,但其减少的环境资源损失也会接近3元。

5.2.3 城市洪涝减缓而减少的损失

城市内涝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5.2.4 土地增值

传统设计将地上建筑与其他设施分开设计,海绵建设所应用的生物滞留等技术则可以融入景观设计,实现建筑主体与附属设施的综合设计。

5.3 环境效益

海绵建设的雨洪管理技术由于采用了生态化、低能化、可持续运行的设施,不仅能保护开发区域水环境、改善建筑设施外部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质量,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5.4 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雨水资源开发利用,可节约优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城市提供大量环境景观用水,重建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体环境。

另外,海绵建设通过引导建设项目开展城区雨洪利用工作,可降低洪峰流量,维护自然水文循环,增加地下水补给,调节片区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规划实施,引导拟建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的综合管理与控制,_到开发建设后径流系数不增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车 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 [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 J ].现代物业2011(7).

[3]李王鸣,刘吉平.精明、健康、绿色的可持续住区规划愿景―美国LEED-ND评估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5).

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77-05

1 引言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于城市建设而不断发展的人文生态系统。发展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城市将会被注入更加科学化、多样化的内涵和标准。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1]。而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态城市建设除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对城市的资源、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水问题

2.1 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

水是区域生态过程规划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生态规划格局的生态因子[1]。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水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新型发展理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雨洪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①主要依靠硬性设施来外排径流雨水,增加了市政雨水管网及水体容纳排涝设施压力。②降雨初期,没有经过植物层的净化,大量污染物随雨水入河,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时雨水大量流失,浪费了大量水资源。③排不出水,但实际又缺水的矛盾。

2.2 传统城市给排水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频繁出现逢雨必涝、地下水补给不足、炎热干旱等痼疾,对城市居民生活形成恶劣的影响。提起内涝、城市看海、地下水供给不足等问题,人们都会认为是下水道设计不够好,或者是过于陈旧。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水沟、绿地全部被硬质化了,变成了房屋、停车场、道路,雨水无处可去,就形成了积水。传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径流的快速排放,避免城市雨洪问题干扰正常的城市秩序、影响人居生活。因此,不再出现“城中看海”(图1)这种问题,不仅仅需要的是大修城市地下管道这些事情,还需要一种在涝时能吸收水,在干旱炎热时又能吐出水的“海绵城市”,这也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契合。

3 海绵城市理念与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

海绵城市发展体系通过结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径流总量,逐步构建并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中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体系,不仅便于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也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在规划阶段生态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可相互指导,但两者的结构布局存在差异。海绵城市发展体系的规划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进而对城市绿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生态城市绿地布局、规模与建设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两者在规划阶段相互指导。

由于海绵城市体系在用地范围的布局上不只限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而是站在更大的维度上来处理城市雨洪问题。海绵城市体系的结构分布解决存在雨水径流与雨水污染问题的区域,均衡了城市中雨水难排的情况。针对局部地段的少量雨水径流,海绵城市体系可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控制雨水径流。针对大面积的城市易涝区,海绵城市体系可通过建设“暴雨花园”实现控制雨水峰值流量、削弱污染的双重目标。对于城市已建成区,海绵城市体系的布局以点状、线状为主,从多个角度结合软化改造、而不是在城区大改大造,相对更多样化、全面化。

4 海绵城市建设概述

4.1 概念和构建原则

4.1.1 概念

海绵城市在涝时能吸收水,在旱时炎热时又能吐出水,并对水体进行绿色净化。从源头植物层开始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相对之前的旧模式,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需要时再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切入点,水循环收集与释放更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图3)。

4.1.2 基本原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2]。要真正地落实这一基本原则,要把更多问题考虑进来。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生态城市水安全的问题,水文条件各地区差异性,和各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的不同状况,从实际出发确定符合自身需要的生态海绵城市的发展路线。

4.2 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

4.2.1 转变城市建设的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道路逐渐被硬化,雨水无处可去。排水功能主要依靠管道这些“灰色”硬质设施,以“快储快排”为主要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无雨就旱的极端局面。而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则要求让城市回归自然,强调优先利用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植草沟这些软质绿色的低影响设施来储存雨水,以慢排储存,先利用绿色植物的源头设施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在利用了雨水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雨涝的问题。

4.2.2 对城市中建设的“海绵体”进行改造

生态城市发展下,对城市中建设的海绵体进行改造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和恢复;低影响开发[3]。首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不受现代开发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例如城市公园、大型湿地、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其次,在生态修复方面,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应运用综合手段逐步慢慢地进行修复,使其水文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再着,通过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透水铺装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加强雨水储存。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扩大绿化规模,设置包括垂直绿化在内的多种绿化形式,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来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4,5],为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和水资源调控提供必要的生态通道;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来修复水生态环境,湿地一直都有“城市之肾”的美称,生态城市建设人工湿地,对保护城市水系统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5.1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或人工后天挖掘的下沉式绿地,收集汇合雨水把雨水储存起来(图4)。通过雨水花园中的植物和沙石过滤层分解储存使雨水得到净化。慢慢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水源,或进行中水利用之后,达到补给景观绿化用水、厕所用水等的用水标准。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土壤层渗透净化雨水、过滤雨水杂质,可改善小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鸟类、蜜蜂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人以新的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最表层是植物层,第一层也称蓄水层。表层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植物根系对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作用,选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再深层的覆盖层和种植土壤层,可滞留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排放,净化水源。可过滤杂质和涵养水源,以导致雨水过滤到砂层和砾石层通过穿孔管收集水源。

5.2 生态滞留带

生态滞留带是一块活的“海绵体”,表现形式为条形或者长条形,雨水篦子换成豁口导入植物中,减慢雨水流动速度,把雨水储存起来,成为活的“海绵体”(图5)。生态滞留带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选用耐涝又可抗旱的植物。本土植物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打造更好的生态滞留带景观。

5.3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指建筑屋顶的部分或全部作为绿化的一种改造景观措施。由植物部分、植物生长基质部分以及屋顶防水结构层一起所组成的一种景观屋顶形式(图6)。绿色屋顶在雨水控制上,在建筑屋顶的源头上来减少雨水径流总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屋顶雨水停滞时间,降低屋顶雨水径流流速,以及净化屋顶雨水水质。绿色屋顶还可减少建筑制冷、降低制热能源消耗。

5.4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绿化范围是指对建筑物外表面及室内垂直方向上的建筑竖向绿化(图7)。作为一种装饰实用技术,附属在建筑主体之上,需要融合于周围的环境,不仅仅是植物彼此生长间融洽,更要做到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最重要的是能丰富生态城市的自然景观,完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虽然垂直绿化成为建设海绵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能计入绿地率等经济技术指标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对整个生态城市发展建设和景观绿化构成呼应效果。据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观测推算,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绿化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同时太阳福射经过植物后,60%~80%会被植物所吸收,这样就削弱了热源的作用,从而使周边温度降低3~8 ℃。与此同时,在相对湿度为47%~53%时,人体最为舒适,当处于干燥环境中时,植物叶子还具有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其周围的湿度。数据可以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垂直绿化也有降温增湿的作用,另外对空气环境影响而言,也起到了通风防风,净化空气的效果。

5.5 透水铺装的应用

现我国城市市场的硬质地面材料常见主要分为:砌块砖、水泥路、植草砖和塑胶地面等(表1)。

现在我国的城市人行道使用的透水铺装以透水砖为主(图8),透水地面由于渗透蒸发能力强,在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渗透到土壤层,防止路面径流缓减市政排水的压力;天晴时蒸发作用可以降温,改善路面上方的微气候,对于缓减城市热岛效应有明显的作用。塑胶橡胶多用于游憩和儿童场地,但不好维护,有一定吸水性(图9)。所以在实际使用时透水面砖是一种生态的,有利于生态的铺装材料(表2)。6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意义

6.1 社会意义

6.1.1 经济性、生态性

老旧城区改造面临空间改造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相比建设大型地下雨水储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道等硬性灰色方案,设置改造软性的海绵设施不妨为更好的方法。在改造设计中,可通过两个大方面进行改造。一是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集中贮存雨水,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城市绿地中,也可利用小区已有内部的花坛、绿地、雨水池等建筑设施空间布置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带;二是城市道路可结合城市道路绿化带、树池、花池等绿化空间,布置成生态树池、生态停车场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地对老城区雨水管理加以蓄、留、渗、排等。

6.1.2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减少城市内涝也有明显改善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将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城市生态水系统需要海绵城市的措施加以解决,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态生活环境。可减少雨水渗透的时间,缓解雨水的压力,补给地下水,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6.1.3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改善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为实现自然生态雨水收集的有效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资源难、排水难的压力。

6.2 经济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跟以往不同偏向重视对已有的对天然水系保护利用,减少了巨大的管道改造工程量,减少工程资金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还减少了城市水灾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避免水灾所带来的城市经济损失。建设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储水设施与城市已有的生态景观、绿地、景观水体紧密结合,丰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成本相对管道的修理与改建较低,还能大大减少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维修费用,降低城市内涝所带来的损失。

6.3 生态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应用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建设。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多进行的是软化改造,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对硬质地面材料也有相应要求。有研究表明,城市越来越多的地面硬化,第一时间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让雨水白白流失了,实际上又是缺水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越来越低。软化改造还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绿地率,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7 结语

我国提出的海d城市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德等国的雨洪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和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城中看海的现象。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发展、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环境美化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发挥出生态城市中绿地系统更大的潜力。生态城市的构建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使海绵城市体系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构建过程更为流畅、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海绵城市体系的构建不要求大改大建,更多的是一种软化的改造手段,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建设结果。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虽可作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会探索出更多合适的海绵城市建设手段和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2~212.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2 ~3.

[3]刘章君,郑志磊,洪兴骏,等.城市雨水径流生态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J].海河水利,2011(3):39~40.

第4篇

2016年5月11日,“立体绿化新技术、新产品论坛”于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同期举办。此次论坛以建设海绵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介绍立体绿化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呈现我国立体绿化的最新成果。本刊编辑部对部分精彩报告进行整理,现刊登如下,与读者分享。

立体绿化与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通俗来讲就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立体绿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立体绿化的概念

除地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都称为立体绿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绿化形式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有人也将立体绿化称为“建筑绿化”,因为大部分绿化都运用在建筑上,而护坡绿化往往被应用于堤坝,是防止泥土流失的一种绿化方式。

立体绿化与海绵城市

立体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最主要作用是:蓄贮雨水、缓解洪水。花园式屋顶绿化可截留雨水64.6%,简单式屋顶绿化可截留雨水21.5%,屋顶绿化平均可截留雨水43.1%。它的生态作用有:吸纳降解PM 2.5等颗粒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热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节省50%空调用电;保护建筑物、延长其使用寿命;创造城市内生物生息空间、完善生态系统;是城市中心区最廉价的绿化方式;降低城市噪音;屋顶农业解决食品安全;创造寓教于乐的生活空间。

现在雾霾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部门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解决,但效果均不理想。所以吸纳降解PM 2.5等颗粒物、净化空气便成为立体绿化另一重要作用,屋顶花园的平均滞尘率为31.13%,屋顶简单式草坪的平均滞尘率为21.53%。虽然屋顶花园的造价稍高,但它的生态效益却比简单式草坪高出近10%。

成功案例

中国常州“树立方”

中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屋顶绿化、露台绿化、室内绿化的科研楼。实现了“借地球一亩地,还地球四亩绿”理念的超大绿量的景观效果。

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

世界第一对绿色公寓,在高约110 m和80 m的姐妹楼外墙体上,共种下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万株草本植物,故称为“垂直森林”。建筑采用温带落叶植物,夏季可以为室内遮阳,冬季可以保证充足的光照。对于温带城市来说,“垂直森林”的设计非常值得学习。

日本立体绿化

日本立体绿化设施非常完善。2000年至今,日本新建筑屋顶绿化率达100%,建筑能耗仅为中国的九分之一。

新加坡金沙酒店屋顶花园

世界上最高的屋顶花园,3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净高可达200 m,建筑每层都实施了露台绿化和室内绿化。

功能基质特征及其在屋顶绿化的应用

功能基质的概念

功能基质是根据对象植物对水分、空气、养分、温度的特殊需要和种植环境的实际情况,添加特殊功能组分和物料,在工业化生产线上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的专用基质。功能基质除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各项条件外,还能够提供用户特需的容水功能、抗旱功能、抗旱功能。

基质原料

功能基质组成成分分为有机组分、无机组分和添加剂三部分。基质中有机原料普遍为泥炭、树皮、树木纤维、稻壳、椰糠、堆肥等,其中以质量均匀稳定的泥炭资源优势最为突出、应用最为广泛。在欧洲,专业基质的86%是使用泥炭作为原料,家庭基质原料的69%也是泥炭。

泥炭原料的优势

泥炭具有容重小、吸水性极强,导热性与水分相近等特点。属于天然有机质,可自然降解,回馈大地,是农业与人居环境的绿色安全物质投入;富含水溶性腐殖酸,生物活性强,未经化学加工,不携带化工成分,无不利环境影响;不含病菌、虫卵、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可减少或避免剧毒有害农药投入;重金属含量低,不含化学污染物,可提高食品安全级别;矿物营养、酸性低,便于根据用户需求柔性定制,按需生产。泥炭矿层呈水平分布,便于控制品位,提高开采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泥炭资源效益多样,一次资源投入,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泥炭的来源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400万km2,现开采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年新生泥炭200亿m3,而每年开采量不到新生量的1/200。现在泥炭资源可以满足供应,毫无资源枯竭之虑。

概念混淆与不切实际的保护观念是制约泥炭地开发的障碍。泥炭地与湿地有本质区别,开发泥炭地并不会破坏湿地。湿地是指泥炭沼泽地,而要开发的泥炭地为已经退化的湿地,退化湿地泥炭的积累已经中断并且开始加速分解,不再具备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不属于湿地保护范畴。所以分类管理,合理利用,抢救性开发衰亡泥炭地中的资源,是采用市场化机制将优质资源重新配置的正确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对功能基质的需求

海绵城市建立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措施,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消纳和利用降雨量的80%,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分为屋顶绿化、城市绿地、城市湿地、雨洪公园、渗水道路和地下蓄水。其中屋顶绿化建设难度最大、对基质的要求最高。屋顶绿化基质应具备容重小、不含有害物质、结构稳定、质地疏松、施工方便、热容量大、抗极端环境能力强、便于维护、促进各种植物健康快速生长等特点,但现有基质普遍无法同时达到这些要求。功能基质的使用可以完美解决屋顶绿化基质的需求问题。

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在立体绿化灌溉管理中的应用

无线网络中央控制的概念

近几年,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3G、4G网络的普遍覆盖,无线网络使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无线网络具有覆盖广、信息传输速度快、费率适中等优势,如何结合节水灌溉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是我们目前新的发展方向。

以色列佳控GALCON无线网络中控,是基于无线网络(3G或4G)进行信息传输,中央控制中枢在服务器上,与传统中央控制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信号传输方式是无线的。用户可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对灌溉项目进行管理控制和编程。

GSI网络中控系统工作原理

通过分布在场地内的若干分控箱,根据系统传过来的指令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检测并记录流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的信息,向服务器反馈灌溉数据和警报。服务器是网络中控的核心,用户通过服务器对分控箱进行操作和监控,分控箱将数据传回服务器,同时,服务器还可以下载网络上的当地气象数据,帮助系统实现ET自动灌溉。管理员可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登录GSI网站,对控制系统进行管理、监控、编程等操作。另外用户邮箱还可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报警信息。

GSI智能灌溉系统的主要功能

网上编程:用户只要一台电脑上网即可完成灌溉程序编辑,灌溉程序可在电脑上随时更改,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实时监控: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登录中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灌溉情况,查看阀门运作状态,当前流水量等信息。

远程控制:可以用电脑和智能手机远程实时控制灌溉系统,实时开启或关闭阀门。

报警功能:在发生无交流电、短路、无水流、低流量、高流量、连接错误、漏水等问题时,控制器会在第一时间将警报发送到用户指定邮箱,并可以通过设置,在异常情况出现时采取相应的紧急动作,如关闭阀门,停止灌溉,强制报警等。

自动施肥:结合压差定比例施肥器,GSI控制系统可以进行施肥控制。每个灌溉阀门都可以设定不同的施肥量,定期、定比例的自动施肥可以保证植物的更好生长。

数据整理:使用电脑系统可生成月度、季度、年度报表,通过数据全面的了解灌溉系统用水情况为科学合理灌溉提供依据。

无线网络中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无线网络中控的控制距离不受限制,管理便捷;控制范围大,控制项目多,真正实现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其拥有报警功能、升级简便、节约投资、施工便捷、售后便捷等优势,实现了智能灌溉系统一个用户,多项管理,所有项目灌溉情况尽在掌握,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5篇

1.社会绿色发展趋势解读

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土壤沙漠化、河流污染、空气雾霾等等问题的出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从小事做起”就能够改善,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已然不能阻止环境日益恶化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必须“绿色化”,企业对绿色的解读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降低环境负担或是使之稳定在可承受水平。[1]

1.1?l展新能源汽车是环境和汽车产业的迫切需求

与传统汽车相比,每辆电动车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52%。由于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左右,2020年,到假设纯电动车占汽车保有量的10%,那么电动车的替换将使整个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从而,汽车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将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整体排放量减少1.5%。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绿色浪潮将更为猛烈并席卷全球。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这一切都显示着绿色产品在未来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2]

1.2 推进风电行业发展

风能取之不尽,没有原料成本。风力发电1亿千瓦时,可节约3万吨标煤,减少约9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淡水20多万立方米。当然对于一些学者认为随着风力发电场的增加,可能会对自然风速产生影响,使其流动速度变慢,成为全球变暖的问题之一,也是需要企业综合考虑的。

1.3 海绵城市是未来环境治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海绵城市是指具有良好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的城市体,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

2. 东方园林的绿色发展过程

2.1 盆景:一个起点

众所周知,东方园林是从一盆盆的盆景起步的。从对盆景的销售,到对苗圃的生产,与绿色植物的结缘,以及它所带来的商机,奠定了企业的发展基础,也暗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一定与绿有关。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买房子就是买环境”的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园林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东方园林也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会,对于当时的东方园林来说,什么是绿色战略,以及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仍然都处于探索时期。

2.2 公园:一个目标

随着业务发展方向的转变,企业将现阶段的“绿色”体现在城市中一座座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中,不仅重视人们视觉、触觉上的感受,也开始融入了生态的概念,这也是之后一系列环保理念产生的萌芽。

100个城市建立100座公园,这时的绿色还是有形的绿色,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乔木、灌木、草坪等等,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成了人们业余时间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设计、工程部门已经开始考虑环境问题,无主观意识地形成了绿色的概念。

2.3河流:一种责任

水是生命之源,在园林绿化业务发展成熟之后,企业发现公园建的再美,公园中的湖水不干净,公园也不会漂亮。城市发展的再好,母亲河被污染了,城市也不宜居。对于各地区的流域治理是所有环保企业都应行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商人对于企业发展的眼光,更多的是如何为后代留下可以赖以生存的家园。

绿色也不再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绿,而是一种无形的象征,环境修复、环境保护、生态宜居等,都是绿色的体现。水活了,城市就活了;水活了,景观才能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需要将绿色的观念融入每一个城市建设的项目中。

2.4地球:一种使命

不要忘了,没有地球母亲的滋养,我们这些人类子女根本不知何去何从。没有地球母亲的健康,我们根本无法奢谈未来。土壤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2015年年会上,何巧女董事长提出了“心系地球”的使命,把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保护环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但是身体力行是另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从园林到环保的企业,东方园林积极参与到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带领并呼吁更多的同行企业投身于这片事业。

企业的格局在提高,与其说是企业战略市场布局在扩大,更确切地说是企业家有对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环境回馈的想法。

3.东方园林业务的绿色战略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中,东方园林形成了园林企业共性与自身特色结合的绿色战略。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经营方向,也是企业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对社会来说,企业希望可以做出更多除了商业之外的贡献,为造福后代尽自己的全力。

3.1建设、治理双管齐下

如何在现阶段建设过程中,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伤害,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慎重考虑的。

东方园林最初做景观,发现公园及周边的水源污染严重。于是,东方园林开始做水污染的处理、水生态修复,但随后又发现,水污染的核心原因在于环保问题。为了解决系列问题,东方园林扩展了公司的业务领域,但随即发现,国土生态问题越来越多,东方园林解决问题的责任感越来越强。这就是东方园林“心系地球”使命的初心。

作为在大自然环境中施工建设的园林环保企业,东方园林提出建设与治理并行的方式,双管齐下。低影响开发建设、生态治理,新建设项目须以绿色环保为前提,已破坏的项目须以生态治理为向导,在未来的时间里,用行动还世界一片绿色。

3.2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

东方园林创新性提出以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涉及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7大方面,从治水、净水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景观打造的系统性思考及作业模式。

东方园林以全方位解决中国生态问题为己任,聚焦水环境治理,布局全生态产业链,主营业务从景观建设全面升级为生态环保产业,在技术层面上促进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地,合理进行水系、水体规划,对河流湖泊等水系的连通、疏浚、清淤及防洪排涝等一系列工程提出综合解决方案;运用三位一体技术集成优势系统布局水污染处理设施,全面解决雨洪调蓄、雨水径流量大、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河湖及河道水质恶化、黑臭水体、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问题,

力图“让中国的河流清澈而美丽”。

在项目开发建设初期,整体进行规划、梳理,以景观、水利、水生态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分析。水资源管理及水环境治理,实现水利、城建、环保等不同涉水部门的协同联动,水利、生态、环保跨专业融合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城市综合水管理。以景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相结合,构建项目的生态系统。

3.3企业使命,绿动未来

东方园林构建了一个大生态商业平台,包含四大集团。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为主营业务的环境集团,企业愿景是在200座城市,让200条河流清澈而美丽,并且专注于乡村水务,让污水不再污染中国的乡村。还构建了以解决危废为主的环保集团,目标是遏制中国污染最危险的源头,“让种出来的粮食可以放心吃”。产业集团以“守护最美风景”为使命,根植全域旅游, 打造休闲运动新生活。田园度假集团首创“田园综合体模式”,打造最美生态田园。另外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金融中心,保障四大集团的快速发展。

东方园林不仅仅关心企业的成功,更关心整个地球和大自然。心系地球,为大自然疗伤,这是企业的最终使命。心系地球,为大自然疗伤,这是二次创业的东方园林的使命,更是一个环保企业对未来中国生态最大的期许。

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作为阿拉善SEE环境产业联盟暨公益基金的重要推动者,她表示:“我们期待,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联盟内部形成化学反应,共同组建一个环境产业的大商业平台和大技术平台。同时组建一个大公益平台,并通过公益联盟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只有我们在一起,才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开始,一个种子萌芽的契机;只有我们在一起,我们才能不再孤单,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只有我们一起,我才敢说,许诺地球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4. 结束语

第6篇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济南的“7-18”暴雨事件(图1)等,导致城市道路被水浸,交通几乎瘫痪,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的改善受到高度的关注,结合实际案例的推敲与总结,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表1)。

(二)LID优点

1.LID定义

LID是一种生态化的土地开发(或再开发)技术,它将雨水管理尽可能地模拟成自然状态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同属综合利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项技术手段来减少径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

2.LID与传统的对比

相比于传统的雨水管理技术,LID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表2)。

二、低冲击开发( LID)技术的应用

(一)LID技术体系

LID技术体系(表2)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其中,所谓结构性措施就是通过小型落地辅助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渗漏、过滤、存储、收集、处理、存储等手段。

1.雨水滞留系统

当径流较大时,LID雨水滞留系统主要通过降低流速、延长汇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术措施来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的形式存在。

2.雨水渗透系统

透水性路面(图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径流能够很快地渗入下一层的土壤中,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问题。

渗透管渠:作为雨水渗透设施,对于材料和管径坡度的进行十分严格的设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渗透管内的流速,避免沉积物在管道内聚集,通过水体的自重来缓解其他设计和造价的供应。

渗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渗透井和渗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汇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渗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贮存系统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统的两种存在形式:单体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统和小区的集中系统,流程包括集水区一输水系统一过滤系统一储存系统一配水系统,需要时还可与储水池相连。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工程技术处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现有地块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砾石材料,使雨水暂时储存在砾石间,在减少降雨径流的同时,还能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减少水体流失。

(二)LID技术应用与创新

1.LID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LID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全新理念,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生态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树盒、过滤带、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术措施,结合相应的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从每个环节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系,结合植物的自身的净化特点与多样性特征,使园林绿地在美观的同时还具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功能。

2.LID建筑单体运用

单体建筑作为构成整个城市运作的实体单元,在对城市雨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顶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尤为重要,它是降雨过程中与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过屋顶花园以及相关的储存材料来达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屋顶形成径流的过程当中,溶解出屋顶中沉淀的许多污染物,使屋顶雨水成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可将单栋建筑作为一个循环单元,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区运用

通过对居住区进行场地的功能划分、确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居住区作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量单栋建筑的聚集地,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组图3)。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区雨水生成的源头以及住区径流排放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居住区内部宜人的绿地景观(包括建筑周边绿化、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综合绿地等),将雨洪管理景观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

三、LID技术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区示范区

(一)光明新区LID技术的具体运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被确立为低影响开发( LID)技术示范区,对于低冲击技术的运用及绿色城市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规划先导

总体规划层面基于“LID技术”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立三方面的实践项目:公共绿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园绿地项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2.完善新区生态环境基础_严格控制新区河道蓝线以及水生系统修护

深圳市光明新区(约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态保护线的调整优化基础上(约83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河道蓝线(组图5),全面保护区内山一水环境、湿地、低洼地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技术示范项目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实施落地,照新区管委会所编制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要求,规定了年径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控制不低于40%的强制指标,同时,细化具体的控制指标: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必须配套雨水综合设施;对新建项目,在两年一遇24小时降雨条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总量。对改建项目,不替换现有雨水管网基础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项目类型细化落实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二)光明新区LID技术运用的思考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技术上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主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技术操作,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但是,低冲击开发基于宏观层面的量化分析较弱,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实施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持,后期应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让低冲击技术被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四、结语

低冲击开发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化、景观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在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该理念应广泛运用到如今的建设当中,如景观设计、市政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结合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绿色居住、单体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成功地将雨水作为城市的生态之“源”、景观之“源”,尽不是城市的废水之“源”、污水之“源”。

参考文献:

[1]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周轩浅谈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在绿色建造中的探索与应用

[J]技术与应用,2 014:7

[3]张善峰.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4]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

[5]赵林波,李龙,陈新等,城市雨洪管理新模式——低影响开发[J].Value Engineering, 2013

第7篇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城市转型是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路径。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资源、经济和产业等发展现状,分别从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构建循环模式,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路径,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城市转型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3116)。

作者简介:孟戈(1978.01—),女,汉族,河南长葛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0引言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它模拟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链,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从而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物质封闭循环的实践模式。

产业共生网络,是将本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的资源,这一过程恰好促进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而生态产业园则是三大产业融合的代表[2]。

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融合方式,已经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之一。它模糊了原有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新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黄石市为目标城市,对它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

1目标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凭借其资源优势,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过大。近年来伴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黄石市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食品饮料、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和化工医药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黄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4:62.4:30.2。工业产值占比依然较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目标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2.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 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3]。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

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 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3.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4]

在企业之间把骨干企业作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详见图1。

3.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5]。

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

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3.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

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4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5结论与展望

产业融合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促进产业更好的融合,两者不可分离。以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切入点,以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追求为动力,构建循环模式,延伸产业链,在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霆,王芳.循环经济理论与“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融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9-21.

[2]Murat Mirata.Experiences From Early Stages of a 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s in the UK:Determinants and Coordination Challenges[J].Cleaner Production,2004(2):967-983.

[3]黄霞,彭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中国矿业,2009,18(2):40-43.

[4]武健鹏.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J].理论探索,2012,2:103-105.

第8篇

关键词:开放绿地;形式;空间形态

1 概述

徐家汇公园与上海最大的徐家汇商业区为邻,它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占地面积约7.27万m2,它是城市里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同时它在设计的初期就定位为一个开放式绿地,这个与它的周边环境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多个出口的设计能够方便吸纳人流,如同多孔的海绵一样,便于吸纳水分,对徐家汇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为了能够纵观全园,最好的参观路线是从保留烟囱处的南入口进入公园,沿着人行天桥经过儿童乐园――小红楼,最后到天平路和衡山路交叉口。这条路线的好处是先从高处将整个徐家汇公园纵览一遍,然后再逐步观察不同的景点。

首先从这座120m的观景天桥开始,它犹如一条时光隧道,一路前行,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一一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昨天的代表是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它象一个地标,站在了起点处,远远望去,让人有着无尽的怀念;今天的代表是预示着黄浦江状的公园湖,以及架设在湖上的“徐浦”、“卢浦”、“南浦”、“杨浦”4座大桥,并在湖面第一个弯道处设计了豫园景观;未来的代表是运动着的青少年活动区(篮球场和儿童活动场),应该说公园很好地展示了人文景观主义的特色。

2 设计风格

徐家汇公园的设计手法是现代的造园手法,该设计的材料和细部的形式都是现代的,它的平面布局是直线条为主,互相穿插结合了部分的曲线条,这也是一种明快的设计方式,这个与它周边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徐家汇公园座落于繁华的徐家汇地区,在其周边地区融合了上海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因此,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原则,从环境协调到细部设计,都应该充分反映并体现出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历史。

徐家汇公园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城市公园,其主要作用是要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局部环境,为市民在闹市区提供一个安静、休闲的场所,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具有明显的观赏效果。因此,设计在形式上必须首先服从这一基本功能,在基本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再进行设计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同时领会场所精神,延续城市文脉是每个城市公园需要能够体现的,徐家汇公园很好地利用了原有的中华橡胶厂和唱片厂的一部分保留建筑和构筑物,这样能够使公园体现出它独有的特性,使得它是独一无二的,有文化内涵的。

3 设计手法

徐家汇公园主要运用了6个不同的设计手法来组织它的景观要素:(1)公园肌理。通过直线条的景观轴线、铺地图案和块状灌木植坛构成独特的公园肌理。(2)文化标志。徐家汇公园利用两处保留建筑作为“标志”。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高30余m,修饰后成为全园的空间主景,而原中国唱片厂的法式别墅位于公园北部,是南北向带状广场的对景。(3)空间围合。徐家汇公园中最主要的围合空间沿着水面蜿蜒展开,水面两侧的绿树草坡构成该空间的边界。此外,伴随着植物和建筑物的布局,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开敞程度变化丰富的围合空间。(4)空间下沉。徐家汇公园中的下沉空间有3种类型。①水体下沉空间,也就是低于周边地面的水系。②园中园下沉空间,法式别墅东侧的下沉庭园自成一域,闹中取静。③表现特定形状的下沉空间,公园中有一个下沉花园,模拟上海老县城的形状,与人工河共同成为上海黄浦江和老城厢的缩影。(5)空间抬高。和其它新建绿地不同,徐家汇公园没有营建大面积人造山地,作为抬高空间,而是采用了一些小尺度的“抬高”。(6)轴线衔接。徐家汇公园中的景观天桥横贯东西,天桥与蜿蜒的湖面、滨水主园路以及2条主要轴线道路立体交叉。不仅使桥上和桥下空间互动,而且创造出丰富的视点和画面,轴线将整个园区很好地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4 徐家汇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人机交互;伦理关爱;儿童;输液室座椅;设计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人们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儿童的身体成长与身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医疗、教育、食品等方面,其中儿童医疗服务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儿童患病的时候,家长带儿童到医疗机构希望得到的是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就包括不希望儿童在输液环节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对于输液的配合性较差,因此常常产生输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般来说,完成一次输液过程最少要一个半小时,有时候由于药品较多甚至可以长达两三个小时,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过程,通常没有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尽量保持姿势不影响输液直至顺利完成。他们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可能有各种情况,包括要求小便、喝水、吃零食、散步、玩玩具,这些活动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输液部位,导致针头松动或是偏移,造成输液外渗,输液处肿大起来,使得患儿哭闹,护理人员不得不将针头拔出重新扎针,然后又造成儿童再次输液时的哭闹,碰上资历稍浅的医护人员,被小孩子的哭闹干扰会产生紧张情绪,愈发扎针不准,或是因为反复扎针,找不到合适的血管加上儿童血管较细,屡屡扎针失败,最后有的小孩输一次液最多能够重复扎上四、五次针。这时有些家长会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反复扎针情绪激动,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打骂护士,发生医患纠纷,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常常在儿童输液室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发生。我国的独生子女几乎占据了整个城市家庭,在农村也占据了一半的家庭。每个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期望的是护士“一针见血”,静脉穿刺作为患者评价护理技术的最直观项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基于这些情况,有什么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设计制作一款应用于儿童输液室的特定座椅,该座椅需要具备舒适性、可固定注射位置、可移动性,它能较好地辅助儿童输液,降低儿童在输液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耐性、活泼好动,使得针头松动、跑针渗液,导致反复穿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1儿童群体的特征

儿童的特点与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有关。实验表明,大脑皮质是注意的主要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强度、稳定性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直接相联。而幼儿大脑皮质正在发育之中,大脑皮质的两种机能,特别是抑制机能还没充分发展,兴奋机能与抑制机能不平衡,容易产生兴奋而且难以抑制,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这就在生理上心理上影响了儿童的稳定性,使得儿童在输液过程中缺乏耐心,难以维持固定状态,影响到输液过程的顺利性。

2

目前儿童输液室座椅研究的现状

输液座椅是医院输液室专用座椅,在医疗设备设计中加强人的使用性研究和了解人的心理感觉及审美需求对医疗设备人性化设计的有着重要意义。儿童与成人在输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一样,因此,更应该针对儿童的特征研究专门的座椅,使其更好地配合输液过程。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外,有很多人对儿童输液座椅进行研究。

苏联厂家在20世纪90年代生产了一种适于儿童输液时使用的肘关节固定装置,这种装置可以使儿童的上肢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因而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及其他不良影响。把患儿的上肢别关节略为弯曲,然后有前、后部外壳接合在肘关节位置处,并用布带系紧固定。采用这种固定装置可以保证儿童肘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而不至于过紧,同时儿童的肩部、腕关节都具有足够的自由活动范围。这种固定装置使用性能安全可靠,能够防止输液管脱落现象的发生,并且不会引起儿童的恐惧感。

孔祥凤研制了一种儿童输液固定器并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用于120例患儿,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所用材料包括尼龙搭扣、托垫、固定带、热水袋等。托垫为采用木板外包海绵纱布制成的一端呈弧度的直板,可根据儿童体型及固定部位不同制成不同规格,托垫两边左右对应上、下各1/3处缝有一组弹力固定带其中一根内侧固定连接有热水袋。每组固定弹力带自由端均缝制尼龙搭扣。输液时将儿童手臂放于托垫上,两组固定带的自由端用尼龙搭扣连接扣住,松紧带根据儿童手臂适当调仪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将输液管道置于热水袋下面。该输液固定器可将输液管道牢靠固定于患儿手臂上,从而有效制动、避免针头脱出血管外;周围环境较低时可给药液加温,发挥肢体保暖作用;可清洗、消毒后反复使用;所用材料价廉易得、经济实用,使用非常方便。

曹文娟研制了儿童输液用固定夹板,它不但可以保证输液顺利进行,而且可使患儿手部保持休息状态。经过1年多的临床使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其材料为三层板、海绵、弹力布、棉布、粘扣带。根据掌指关节的休息位,用三层板制成一端呈圆形弯曲的固定夹板,将海绵置于三层板上并用弹力布包裹,用棉布制成与固定夹板大小适宜的套,用粘扣带做成两条约束带,分别固定在距弯曲前端和距夹板后端。将带有粘扣带的棉布套套在固定夹板上,开口端以松紧带封口。使用时将被穿刺手臂放在夹板有海绵的一面,使掌指关节处在夹板有弯曲度的位置上,并用约束带上的粘扣调节松紧,固定。这款固定夹板的优点是安全舒适,在确保输液顺利有效进行的同时,保证患儿手部处于舒适的位置。避免了长时间过度伸直给患儿造成的疲劳及因揭粘膏造成的疼痛,制作简单,造价低。同时可根据年龄,在制作时适当增加夹板的长度。

儿童输液座椅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在沈优军的调查中了解到很多院门诊输液室,每天进行300人次左右的小儿静脉输液,其中4~10岁的儿童大约占1/2,这部分儿童坐在与成人一样高的座椅上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室护士操作时弯腰幅度特别大,眼与穿刺静脉之间距离较大,护士在寻找静脉时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儿童静脉较成人细,小儿易动,配合性差。另外,小儿坐在普通输液椅上,在选择静脉穿刺时,护士多把其手抬得较高,不利于静脉充盈,影响静脉选择,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时间。这些因素都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工作效率。因此,能够采用带扶手脚踏式能升降座椅,穿刺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穿刺成功率及速度可明显地提高。

3儿童输液室座椅设计研究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要人性化,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关怀。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成熟,但我们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也要基于人性化理念。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并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将对儿童生理上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进行儿童产品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功能性、安全性和趣味性。

第10篇

关键词:模块式;立体绿化;建筑节能

现今社会,国内对模块式立体绿化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少。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建筑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外观,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加强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利于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推进。

1 模块式立体绿化与建筑节能

1.1 模块式立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

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在工程建设的层面上,运用绿化模块对建筑物表面进行绿化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外表面的美化和节能环保、减少材料消耗和改善环境等诸多功能。按其绿化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屋顶绿化的整体系统是由具有良好蓄排水功效的绿化模块,可以预防基质流失,且具有防腐性质的透水土工布以及自动化的喷灌系统等3部分结构组成。垂直的绿化系统包含这几部分:由主板和辅板相拼接组成的绿化模块,具有良好吸水和储水功效的防腐烂水土工程,可以提供内部种植土的植物培育袋,在墙面上固定设置供安装模块的安装架和自动滴灌系统等。绿色模块安装后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改换和调配设置,植物的品种按照需要进行种植,具有自由拆装十分便捷的特点。

1.2 建筑节能与模块式立体绿化的联系

伴随着20世纪末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世界性的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建筑节能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逐渐在全球展开推行。建筑节能着重于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各国为此开发了大批量的产品、技术支持和应用推广,节能效果日渐明显。模块式立体绿化作为建筑节能的战略之一,在不同模式上做绿化可以影响室内环境的温度值,减少室内对空调的使用,以此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例如,绿化屋面比非绿化屋面的辐射温度要低,它所发射的长波辐射就少,这有利于降低能量损耗,有利于改善建筑物的热状况,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模块式立体绿化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对建筑外表也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融合建筑技术与绿化艺术,使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化植物的多种效益得到完美结合和充分发挥。

2 当前模块式立体绿化城市建设及其对节电的影响

2.1 模块式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建设

城市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在城市的范畴内,最大程度运用地面上多样化的立体条件,选取各种优良植物种植在人工环境内,从而改变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利用植物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在夏季更为明显,而且可以使墙体昼夜温差变小:一方面减少了高温对墙体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了白天由墙体向室内及外界环境传导的热量。立体绿化可以充分地占用城市范畴,比如,建筑垂直绿化和对屋顶的绿化,城市中对坡面立体的绿化和从河道上进行绿化以及对植物的立体组合进行绿化。

2.2 模块式立体绿化对空调电风扇用电的整体影响

通过对垂直绿化建筑、屋顶绿化建筑和裸建筑的空调平均消耗电量和节电率的影响进行调查,所调查的建筑内部空间为54.6m3、屋顶的全部面积为18.3m2。调研时,屋顶绿化建筑的每天节电量为0.69kwh,立体绿化建筑每天的节电量是2.45kwh。和裸建筑作比较,屋顶绿化建筑单位面积可节约用电量0.0501kwh/(d.m2);单位容积节电量为0.01451kwh/(d.m2);立体绿化建筑单位节电量为0.1452kwh/(d.m2);单位溶剂的节电量为0.0511kwh/(d.m2)。

3 模块式立体绿化对建筑节能影响的意义

3.1 有效保护建筑物

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护结构温度波动变化的减少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直接映射和酸雨对建筑物的侵蚀。在减少结构裂开现象和碳化现象的同时,增强建筑物的持久耐用性,延长使用寿命,使建筑物能在各种自然天气下不受到破坏。

3.2 模块式立体绿化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模块式绿化通过在建筑物外部遮住阳光的照射,降低建筑物的室内温度,从而减少夏季居民对空调和风扇的使用量。根据测试可知,植物所能遮荫的范围,阳光照耀的强度只有阳光直射面积的几十分之一甚至1%。繁茂的枝叶如同一件厚重的“大衣”,大大降低了太阳的折射力度,同时,也降低了温度。尤其是城市墙面和路面的反射热度最为明显,进行立体绿化,能够显著地避免这方面的影响。但凡是被植物覆盖的墙面温度都可以降低3~8℃,特别是朝西的墙面,建筑被绿化覆盖后降温的效果更为明显,极大地减少了对空调的使用。立体绿化可以使建筑物保持热量,防止热量流失,有利于提高居民居住的建筑冬季取暖的效果,增强能源利用价值。

3.3 有助于控制雨水

立体绿化可以吸收大量的降水量,具有强大的暴雨雨水管理功能,可以作为一种纯天然的水温调节器和净水器。夏季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对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雨水严重侵蚀建筑物表面,一些积水长时间会致使地下建筑物发生水灾损失严重。立体绿化像是一块强大的海绵,可以推迟并且缓冲暴雨带来的损害和压力。

3.4 对卫生和健康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紧迫的城市生活给我们身心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城市中的绿色建设,勾画出绚丽多姿的绿色风景,形成千姿百态的绿貌,同时,遮掩建筑的不雅之处,使枯燥刻板的物体变得生机盎然。将我们的身心与自然紧密相连接,从而释放人们的压力,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通过立体绿化,为黯淡无光的墙体装扮上绿色画面,缓解身心压力。

3.5 净化空气

立体绿化通过自身可以吸收空气里的有害颗粒,从而显著提高空气质量。有些植物的枝干和叶径有着细细碎碎的绒毛或者凸起不平的脉络及分泌油脂黏液等,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灰尘,起到清洁和过滤空气的作用。与此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CO和CO2的一个过程,并且一些特殊的植物还可以吸附SO2以及碳化物等有害物质。

3.6 吸收噪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城市中机动车和建筑工程越来越多,我们的周围常常被噪音和振动所萦绕,减少城市噪音已经被我国环保总局提到了正式日程上来。模块式立体绿化为噪音形成了一个缓冲区,当噪音通过繁盛的枝叶传来时,不同程度的受到反射和折射。另外,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和绒毛能够吸收声音,大概有1/3的噪音会被吸附掉,大大缓解了居民区与工作地的噪音传播。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改变城市绿化用地紧张问题,模块式立体绿化被广泛地应用和深入地研究。城市中的建筑墙面,大多是由无机材料建造而成,而大自然中的阳光和热量被不断地反射,使墙面的热度向空气中扩散,导致建筑周围环境温度提升较快。近年来,为抑制这种现象,立体绿化被列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与建筑节能同时进行,极大地利用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参考文献

1 黄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立体绿化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山 东建筑大学,2013

2 吕伟娅,陈吉.模块式立体绿化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 2012(10)

3 陈吉,吕伟娅.模块式立体绿化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运用[J].住宅科技,2011(12)

第11篇

关键词:污染;危害;治理;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尽管环境污染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在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控制,因此,探讨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 水体污染与防治

1.1 水体污染的危害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环芳烃、酚、汞、铬等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同时一些生活污水连续排入湖泊等处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一些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物之间相互制约,使水环境条件改变,导致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2 污水控制措施

1.2.1 推行清洁生产。本着节约用水、少排污的原则,对形成的污染进行控制。通过调整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生活洗涤污水可直接排入排污系统,厕所、厨房产生的污水应经处理系统。设置排水沟和沉淀池。这样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2.2 施工污水的处理。砼养护、砂石料冲洗等产生的污水应先排入沉淀池,较严重的施工污水,应在沉淀池中自然干涸蒸发,不得排入污水。

2 大气污染与防治

2.1 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在生活活动中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2.1.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污染物中吸入颗粒物、霉菌、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人们关注机械、款式的时候却忽视了装潢过程中无疑要使用化学制品,造成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甲醛超标问题,生活着这样的污染物环境中可以导致机体皮肤、免疫等系统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汽车尾气中还含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含有多种致癌物质,HC和NOX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大气污染对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生成化学烟雾,对人体影响甚大。一部分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使人贫血,智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2.1.2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逐渐扩散到植物的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阻碍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机能,影响光合作用,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 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2.2.1 改进燃烧技术。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这些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空气和燃烧料充分混合是实现完全燃烧的,根据除尘过程中粒子分离的原理,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 采用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器。需要注意及时清灰,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2.2.2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主要控制方法是清洁能源替代;将煤炭转化为清洁二次燃料,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利用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可按使用吸收剂或吸附剂的形态和处理过程将回收法分为干法、湿法两类。

2.3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的局面

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高效优化发展煤电,鼓励煤电联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以煤炭为主的污染型能源转变为以电力、天然气、风能等优势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

3 土壤污染与控制措施

3.1 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2 土壤污染的防治

3.2.1 生物治理措施。取土场和弃渣边坡绿化土地整治,以农田为优先考虑。重视事前保存表层土壤,才有利于事后恢复。

3.2.2 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利用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设置危险目标为装臵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4.1 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这些濡染唔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2 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

4.2.1 施工现场产生的废弃物.一般不可回收生活垃圾应统一倾倒至现场指定的垃圾堆放点。施工中产生的碎砖瓦、砂石等废料,应由施工班组清运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有后勤部门联系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对于一些无害化污染,固体废物的无害污染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无法危害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4.2.2 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由产生废弃物的部门统一存放,在现场指定地点,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资源。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由产生部门放在现场指定投放点,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并检查执情况,应立即纠正。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5 噪声污染与防治

5.1 噪声的污染。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设备轰鸣声,机械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等等,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5.2 噪声控制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严格控制如材料切割\开孔、钻洞等强噪声作业时间,早晨作业不早于6:00时,晚间作业不超过22:00时,避开午休时间。

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采用安装消声器的措施。以隔声、吸声为主屏蔽性措施。如:利用天然地形和保护对象之间的屏障,或利用构筑物做隔离屏蔽;或安装声屏障等。产生强噪音的机械设备,应安装在有护的工作棚内以降低噪声扩散。依据图纸预留好孔的位置,确需开孔、钻洞的部位,施工单位项目部环境管理人员做好噪声监控。

参考文献

[1] 孙瑞菊.城市建设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及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0.10.

第12篇

关键词:大跨度; 立交桥; 施工; 质量问题; 预防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arge span bridg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ten meet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to large span bridg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on quality issues to discus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big span; Overpass;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车辆也在迅速的增加,这给我国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交通的压力,政府部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交通的压力,大跨度立交桥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大跨度立交桥在施工的过程中,质量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大跨度立交桥来说,质量问题是其多年来的通病,它给桥梁带来极大的危害,轻者致使桥梁裂缝,严重者导致桥梁的毁坏。不仅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所以,对大跨度立交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预防性的提出一些施工的建议,无论是对社会效益,还是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1 桥梁裂缝

大跨度混泥土立交桥是城市桥梁建设中常用的建设形式,而这种桥梁经常因为开裂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影响交通,是城市立交桥施工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立交桥在建设时,普遍采用预应力连续钢梁,从而导致个别腹板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斜裂缝。这些裂缝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难题,它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混凝土的应用问题,混凝土的材质问题,钢筋的型号符合标准与否,以及施工是否合理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讨论施工中引起的质量问题。

1.1成因分析。

温度是造成桥梁裂缝不可轻视的一个原因。立交桥桥面浇注的早期的过程中,由于水泥的自身原因,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的内部不容易散发出来,从而使得混凝土的内热很高,但是模板拆除后,其热量迅速的散发,从而使得内部温度急降,导致内外温度不均衡,内外热胀冷缩的程度也不同,使桥梁混凝土表面膨胀应力。此外,在浇注的早期,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很弱,若由温差引起拉应力过大,就会引起桥面混凝土裂缝。

振捣不实。立交桥桥梁腹板中内应力管道较多,在施工时,腹板混凝土下方的管道振捣不实,导致漏振,缺振等问题,从而导致腹板不够结实,有松散的空隙或者空洞,使整体的硬度下降。

有效预应力在施工中不能达标。施工中由于放线的原因致使预应力管道不精准,直接的后果是预应力管道出现问题,局部段落出现弯折,进而导致预应力筋和实际位置有所偏离,进而使得这部分桥面发生应力突变。并且,不平顺的连续预座力管道也易造成预应力束的断丝滑丝现象。预应力的不足降低了腹板的抗剪能力,容易产生腹板裂缝。

1.2预防措施。

在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于温度引起的裂缝,可以在混凝土浇注时控制温度,并采用分层浇注的方法进行浇注,还可以进行合理的预防,给浇注的混凝土洒水保护,在其上面使用草垫、薄膜等进行保湿保温处理,从而降低温度应力的发生,消除裂缝。

提高施工的技术含量。在浇注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振捣,在腹板内预应力管道密集的段落,避免出现漏振和欠振。确保浇注达到桥梁建筑的标准。此外还要根据桥梁建设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必要的养护。

2钢筋骨架变形问题及预防措施

2.1质量问题及现象

钢筋骨架在装卸、运输和堆放过程中发生扭曲,外形尺寸或钢筋间距不符合要求。

2.2原因分析

成型钢筋堆置过高,底层钢筋压弯变形;搬运频繁;运输工具不当。

2.3预防措施

成型钢筋堆放要整齐,不宜过高,不应在钢筋骨架上操作;起吊搬运要轻吊轻放,尽量减少搬运次数,在运输较长钢筋骨架时,应设置托架;对已变形的钢筋骨架要进行整修,变形严重的钢筋应予以调换;大型钢筋骨架存放时,层与层之间应设置木垫板。

3桥墩砼的浇筑质量及预防措施

3.1质量问题及现象

砼表面出现蜂窝、麻面;钢筋的保护层偏薄;分层印迹明显;砼表面出现水纹。

3.2原因分析

使用水泥品种不合适;材料级配发生了变化,致使坍落度变化较大;当桥墩的高度超过2m时,由于未设置串筒致使砼发生离析,振捣时漏振或过振;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不当;两层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或振捣时振捣棒未深入到下层砼中,致使两层砼未结合好。

3.3预防措施

勿用矿渣水泥,因为使用矿渣水泥后,砼表面易出现水纹;严格控制砼的坍落度,保证砼的和易性;当桥墩的高度超过2m时,在浇筑砼时要设置串筒,或泵送砼接串筒至分层浇筑部位;分层浇筑振捣的厚度一般每30cm一层,振捣时振捣棒应深入下层5cm左右,不可超厚,否则振捣效果不好。砼应该连续浇筑,两层之间的浇筑不可间隔时间过长;钢筋保护层的垫块要沿钢筋笼四周均匀设置;使用整体模板,尽量减少接缝,接缝时垫海绵条或橡胶条并紧固密封。

4 墩柱顶部出现水平裂缝及预防措施

4.1质量问题及现象

拆模后,在距顶面40cm左右范围内,有细小裂纹,有时会沿箍筋形成环状水平裂纹。

4.2原因分析

墩柱顶部砼的压力小;过振造成大石料下沉,柱顶部分骨料减少,易在最上层箍筋处形成环状水平裂缝。

4.3预防措施

在砼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采用二次振捣可以消除因塑性沉降而引起的内分层,改善骨料界面结构,提高砼强度和搞渗透能力;拆除最上部的箍筋;二次振捣完毕后,在墩柱顶上压砂袋,以增加对上部砼的压力。

4.4处理措施

当裂缝未形成环状时,可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不封闭裂缝;当裂缝形成环状裂缝,且深度达到箍筋或超过箍筋时,应将裂缝以上部分凿除重新浇筑。当裂缝深度未达到箍筋位置时,可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封闭裂缝。

5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对梁体危害问题及预防措施

5.1、质量问题及现象

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不能便预应力筋与梁体砼牢固粘结为整体,还会引起预应力筋锈蚀,从而影响预应力梁的寿命。

5.2原因分析

压浆时锚具处预应力筋间隙漏浆;压浆时,孔道未清净,有残留物或积水;水泥浆泌水率太大;水泥浆的膨胀率和稠度指标控制不好;压浆时压力不够或封堵不严。

5.3预防措施

锚具外面的预应力筋间隙应用环氧树脂胶浆或棉花、水泥浆填塞,以免冒浆而损失压浆压力。封锚时应留排气孔。

孔道在压浆前应用压力水冲洗,以排除孔内粉渣杂物,保证孔道畅通。冲洗后用空压机吹去孔内积水,但要保持孔道湿润,使水泥浆与孔壁结合良好。在冲洗过程中,若发现有冒水、漏水现象,则应及时堵塞漏洞。当发现有串孔现象而不易处理时,应判明串孔数量,安排几个串孔同时压浆。或某一孔道压浆后,立刻对相邻孔道用高压水彻底冲洗。

压浆应缓慢、均匀进行。一般每一孔道宜于两端先后各压浆一次。对泌水率较小的水泥浆,通过试验证明可达到孔道饱满时,可采取一次压浆的方法。

保证压浆压力。压浆应使用活塞式压浆泵,压浆的压力以保证压入孔内的水泥浆密实为准,开始压力要小,逐步增加,当输浆管道较长或采用一次压浆时,应适当加大压力。每个孔道压浆至最大压力后,应有一定的稳压时间,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然后才能关闭出浆阀门。

6结语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交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施工中要严格管理,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抓住关键问题和重要工序,严格遵守设计及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控制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城市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军,王菁. 小议桥梁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6).

[2]季源渊. 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