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优化;运筹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optimizes the content of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course group and strengthens the integration among courses in the group. To reform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heuristic methods and trial methods to solve typical problems in 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we establish detailed optimization model and explore model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optimization for every area of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we explore teaching skills for the precise and quantit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We also conduct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to solve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blems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optimization; operations research; modeling
0 引 言
生产与物流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内容。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包括运筹学、工业工程基础、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与设施规划、供应链管理、ERP原理与应用等多门课程。如图1所示,运筹学和工业工程基础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工业工程基础介绍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运筹学介绍优化与决策的知识,它们是生产与物流类专业课程重要的先修基础课程。由于运筹学研究的数学工具囊括了工业工程专业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因此该课程在工业工程的课程体系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全面介绍了生产过程、物流活动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该课程群所包含课程的数量占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相当大的比例,是工业工程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由于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历史较短,因此目前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材尚不是很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规划建设与改革是工业工程专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目前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主要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如关于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研究[1]、关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2-3]、关于物流与设施规划课程的研究[4-6]、关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研究[7-8]等等。本文从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整体改革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
生产与物流类课程部分问题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可执行性差、过程繁琐、效率低、求解效果差等缺点,而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在本质上是运筹优化问题,采用运筹优化技能可以有效解决。近年的主流商用运筹优化软件功能齐全,性能强大,而且界面友好,具备很强的可用性,这为将运筹优化技能引入生产与物流管理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实际产业应用中,对生产与物流管理问题的求解精度和求解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借助计算机工具,把生产与物流管理教学与运筹优化技能相融合,以运筹优化工具促进生产与物流管理教学内涵的提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能适应实际产业环境的运筹优化技能是目前社会所迫需的专业技能,强调运筹优化在生产与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使运筹优化技能的教学更符合实际需要。
1 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本专业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课程群包含的各门课程的主流教材内容之间有重复之处。比如生产计划与控制和ERP原理与应用这两门课程都重点介绍生产计划的体系、层次与方法,只是讲解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物流与设施规划和供应链管理这两门课程都有一部分内容介绍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知识与概念;精益生产的概念在多门课程都有所提及,然而在这些课程里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哪一门课程能详细介绍其精髓。不同课程的教材之间的重复性使得教学工作的部分重点模糊化,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这些重复的内容在工业工程学科体系里的定位。
(2)各门课程的内容在本质上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但是在目前的课程体系里并没有充分体现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把各课程内容捏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没有很好体现基础课程、先修课程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工程各领域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
(3)重理论,轻实践。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设置的题目和列举的例子过于理想化,缺乏和产业应用实践的结合分析,案例的说服力和实验环节的合理性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工业工程是结合管理与工程性质的学科,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的教学与高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4)各门课程的许多典型问题都采用启发式方法或试验法来求解,并没有运用运筹优化的技能来求解,因此难以求得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启发式方法是一类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方法,它一般由一系列步骤或规则组成,依照这些步骤或规则可以求得解决方案。试验法是一种尝试性、摸索性的方法,它提供一套定性描述的流程,学生根据这套流程通过不断的试验以求生成较优的方案。无论是启发式方法还是试验法都是短视的,不能在全局范围内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瓶颈。有鉴于此,本专业对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各门课程进行系统的调整与改革,重新梳理该课程群的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加强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基于运筹优化技术对生产过程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获得一种在解决问题初期就综合考虑实际限制条件和预设约束的方法。
2 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教学的改革内容与目标
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都存在大量优化问题,求解优化问题最有效方法是建立运筹优化模型来求解,而目前相关的课程与教材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即使采用这种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只给出一个粗略的模型,并没有写出详细的建模思路、布置以及编程求解的方法。因此,本研究把这一点作为主要抓手,主要工作是基于运筹优化技术(主要在运筹学课程里面讲述)对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关键问题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模块,在课程群的宏观层面理清各重要内容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精简各门课程的冗余内容,调整侧重点的分布,并从各门课程中提炼出生产过程管理各领域的一系列有一定关联性的典型问题。(2)筛选生产过程管理的若干典型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合理化的抽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复杂程度适中的考虑因素和限制条件,并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模型(整数规划、0-1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或二次规划等数学规划模型)对典型问题进行建模。(3)基于以上运筹优化模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造情景引导式的教学案例和上机实验指导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筹优化模型的设计理论及其建模过程,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模型理解生产过程管理问题的本质,并通过采用运筹优化软件求解模型来获得生产过程管理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4)通过行业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问题与方法的理解,设计开放式的综合作业,鼓励学生选择生产过程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进行建模并编程求解,巩固教学改革的效果。
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教学的改革目标是:(1)研究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融合方法与机制,促进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以生产过程管理系列典型问题的定量最优化模型为范例进一步完善运筹优化技能的培养体系。(2)通过生产过程管理系列典型问题的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运用运筹优化技术求解最优方案的能力,包括运筹优化模型的选择能力、建模技巧与建模能力、求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调整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层次结构与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运用主流商用运筹优化软件(比如ILOG OPL或Xpress)求解生产过程管理典型问题的运筹优化模型的能力,通过上机实验培养集合化思维方式和编程求解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全面掌握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新途径。
3 实施方案
本研究主要依托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核心教学环节,结合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沿用理论分析、模型提炼与编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 理清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的重点问题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以运筹学为基础,其他课程都有部分内容与运筹学相关,而这些课程相互之间又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分析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具体联系,找出课程之间重复部分的内容,理清各课程的各部分重要内容之间的层次结构和紧密关系,对各课程的教学重点重新进行系统的规划、调整。
3.2 提炼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的典型问题并建立运筹优化模型。总结生产与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重要生产过程管理问题(如图2所示),把它们分门别类,划分其知识层次、学习阶段,并提炼其本质的运筹优化问题,再根据运筹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运筹优化模型进行建模。以物流与设施规划教学为例,选择物流流程优化、基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这两类核心问题进行抽象建模,改革教学方法。物流流程优化采用线图、多产品工艺过程图、从至表等图表化工具进行描述,优化的本质目标都是对不同工序、设备的顺序进行安排,其实质是运筹学的排序问题;因此借助定量的运筹学数学规划模型对这类问题进行抽象并建模描述。基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包括基于物流量的生产设施布局、基于非物流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以及基于综合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等典型问题,其本质是对多个作业单位在给定范围内进行布局,安排它们的位置,使整个系统的物流成本最小化或者密切关系程度高的作业单位之间的距离尽量缩小。这类问题的实质是运筹学的二次分配问题,因此借助运筹学的二次规划模型对其进行抽象并建模描述。
把生产与物流管理相关问题转化为定量模型,这是一个从文字语义描述到数学公式的转化过程,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针对问题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规划模型表示形式进行建模(包括定义变量、构造约束和目标函数等环节),避免选择太难太复杂的规划模型导致学生有心理负担,丧失学习兴趣。
3.3 运用运筹优化软件求解典型问题所对应的模型,积累教学案例与实验素材。由于建立的模型通常规模不小,因此需要使用专业软件求解。选择OPL专业运筹优化软件来求解模型。运筹优化软件编程是从数学模型到专业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转化过程。商用运筹优化软件的建模语言是解释性、描述性语言,虽然它们的语法没有C++等高级语言复杂,但是其编程逻辑比较独特,采用集合化编程思维,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突出这一点,刻意培养学生“集合化”的编程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结合生产与物流管理典型问题的图文描述、运筹优化模型、程序及运行结果综合编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案例。与常用高级语言编程相比,运筹优化软件编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集合化运算。集合化运算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因此应充分利用软件使用手册的例子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例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集合化运算的思维方式和编程方式。集合化运算是商用优化软件解决大规模优化问题的技术手段,因此学习时要习惯用集合的思想来定义数据、变量和约束。统筹考虑整个模型的所有组成部分,定义若干个底层的基本集合,其他集合均由这些基本集合运算、衍生得到,再利用这些集合来编写业务逻辑模型。
3.4 与传统解决方法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改善模型。对基于运筹优化模型的方法与传统的生产与物流管理问题解决方法从求解步骤、求解效果、运算时间效率、适用范围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进一步优化模型,减少变量和约束的数量,缩短求解时间,降低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通过大量案例与传统解决方法作对比,充分突出基于运筹优化模型方法的优势。
3.5 教学实践与持续改进。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基于运筹优化模型的方法设置理论介绍、案例讨论和实验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建模与分析能力,力图使学生在掌握生产过程管理问题求解技能的同时巩固“运用运筹优化技能”的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并解决由生产过程管理基本问题所衍生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学习。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工业工程学科提倡的P.D.C.A.方法和基本步骤,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改善),根据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调整、改进、完善。
4 实施结果
在课程群教学改革过程中设计生产与物流管理应用问题与运筹优化技术的结合方法,由浅入深地设置多层次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接受、适应这种融合运筹优化技能的教学方式,掌握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流流程优化、生产设施布局等典型问题的建模、求解及分析方法,并主动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生产过程管理领域的其他优化问题。教学的关键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控制好建模的难度和复杂度,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同时面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的行业实际案例,发掘他们的潜力,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空间。
教学改革方案通过长期的实施,获得一定的成果:(1)为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的核心环节教学提供创新性的支撑材料,为改进物流与设施规划、运筹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重要案例,为学生学习运筹优化技术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并为工业工程专业调整运筹优化技能的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2)由于运筹优化应用技能是工业工程教学中日益重要的一类新兴技能,因此本研究为工业工程乃至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运筹优化技能的融合提供范例,使学生培养模式更适合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向集约化转型的实际需求。(3)项目研究成果可在地方性院校的工业工程教学中交流、推广,也可供各类普通工科院校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
5 结束语
本研究加强运筹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工程基础、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与设施规划、供应链管理、ERP原理与应用等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运筹优化技术解决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牢牢树立解决工业工程问题追求最优化的精益思想观念。本研究提出融合运筹优化技术于生产过程管理全过程的全新理念,把运筹优化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课程群的教学,采用产业实际需求迫切的新型运筹优化技能来革新传统的生产过程管理教学,打破一些典型问题采用传统的以启发式方法、试验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善问题求解效果;突出运筹优化技能的应用性及其与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深度结合,力图从全局优化的视角运用运筹优化技能解决工业工程的典型问题,弥补传统教学中部分工业工程经典问题解决方案优化程度低的不足;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学科知识与产业实际的融合,借助运筹优化技术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来强化实践环节,有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快速增长的运筹优化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突出应用型工业工程工程师培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向号,张嗣徽,李明.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1):121-122.
[2] 武跃丽.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 机械管理开发,2008(6):155-156.
[3] 周建发.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36-37.
[4] 王晓芳,蔡临宁,林亨. “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96-98.
[5] 王致民,向号,郑义.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255-256.
[6] 江志刚,周敏,蒋国璋,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2012(6):58-60.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将天津滨海新区“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要求,天津海关专门研究制定了《天津海关在“十一五”期间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措施》。这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规划,全面描绘了天津海关在“十一五”期间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
2006年6月15日,在天津海关召开的“天津海关:三项工程全力支持滨海新区”新闻会上,天津海关关长黄胜强说,天津海关规划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实现滨海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将实施“改革、促进、建设”三项工程。
这三项工程分别是:深化口岸通关、保税园区和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改革的改革工程,包括推进大通关制度改革、深化区域通关改革、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区联动改革等11项任务;进一步发挥对口岸、保税和临港产业进出口物流发展促进作用的促进工程,包括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维护口岸进出口秩序、促进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建设天津保税物流大体系等10项任务;以建设合理的监管格局、优化的海关机构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包括重新规划海关监管格局、优化海关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7项任务。其中深化区域通关改革、扩大电子通关、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区联动、实行“量体裁衣”式监管模式、建设天津保税物流大体系、发展临港产业物流、建设合理的海关监管格局等等,都是天津海关为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需要而研究推出的新举措。
据悉,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
因此,天津海关将推进保税园区监管业务的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将努力推动区区联动改革,全面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统称为“保税园区”)海关监管业务信息化,统一各类保税园区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跨园区的保税物流信息平台,扩大与有关部门、区内企业的联网数据交换范围。预计到2010年,海关与各类保税园区管理部门、企业、物流单位全面实现联网管理;简化港口与各类保税园区之间、区区之间的转关作业流程,开辟“无障碍”快速物流通道。到2010年保税货物在各类保税园区之间全面实现监管作业信息化条件下的自由流动。
另一方面,天津海关将整合各类保税园区功能,结合滨海新区区内保税园区功能齐全、地理集中的特点,研究对各类保税园区实行统一优惠政策和海关监管制度,提出改革建议报请海关总署批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开展“境外入区保税、区外入区退税、区内出区征税、区内免征增值税、消费税”等统一税收政策调研,积极争取保税区“入区退税”、保税仓库存入一般贸易货物的政策在全国率先试点。
据介绍,天津海关目前已经在区内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在今年将主要完成以下6项任务:一是年内争取东疆保税港区和两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得到国家批准,并以此为统筹,对滨海新区现有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进行功能整合;二是针对物流和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模式,主动为企业“量身定做”新型监管模式;三是落实各项便捷通关措施,提高通关应急处理能力,实现每月进口货物申报7个工作小时内放行率达到85%,当日放行率达到70%,出口货物申报7个工作小时内放行率达到98%,当日放行率达到85%;四是全面落实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现场会精神,大力推进天津电子口岸基础建设,积极推动更多的、与大通关密切相关的管理部门、口岸物流单位在电子口岸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为构筑天津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管理与服务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一卡通”、“一站式”服务奠定基础;五是大力推动区域通关改革,积极开展海关总署批准的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改革试点工作;六是扩大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年内要新增联网企业100家,联网企业电子账册通关金额达到天津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90%。
目前本专业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课程群包含的各门课程的主流教材内容之间有重复之处。比如生产计划与控制和ERP原理与应用这两门课程都重点介绍生产计划的体系、层次与方法,只是讲解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物流与设施规划和供应链管理这两门课程都有一部分内容介绍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知识与概念;精益生产的概念在多门课程都有所提及,然而在这些课程里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哪一门课程能详细介绍其精髓。不同课程的教材之间的重复性使得教学工作的部分重点模糊化,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这些重复的内容在工业工程学科体系里的定位。(2)各门课程的内容在本质上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但是在目前的课程体系里并没有充分体现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把各课程内容捏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没有很好体现基础课程、先修课程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工程各领域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3)重理论,轻实践。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设置的题目和列举的例子过于理想化,缺乏和产业应用实践的结合分析,案例的说服力和实验环节的合理性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工业工程是结合管理与工程性质的学科,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的教学与高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4)各门课程的许多典型问题都采用启发式方法或试验法来求解,并没有运用运筹优化的技能来求解,因此难以求得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启发式方法是一类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方法,它一般由一系列步骤或规则组成,依照这些步骤或规则可以求得解决方案。试验法是一种尝试性、摸索性的方法,它提供一套定性描述的流程,学生根据这套流程通过不断的试验以求生成较优的方案。无论是启发式方法还是试验法都是短视的,不能在全局范围内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综上所述,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瓶颈。有鉴于此,本专业对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各门课程进行系统的调整与改革,重新梳理该课程群的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加强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基于运筹优化技术对生产过程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获得一种在解决问题初期就综合考虑实际限制条件和预设约束的方法。
2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教学的改革内容与目标
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都存在大量优化问题,求解优化问题最有效方法是建立运筹优化模型来求解,而目前相关的课程与教材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即使采用这种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只给出一个粗略的模型,并没有写出详细的建模思路、布置以及编程求解的方法。因此,本研究把这一点作为主要抓手,主要工作是基于运筹优化技术(主要在运筹学课程里面讲述)对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关键问题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模块,在课程群的宏观层面理清各重要内容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精简各门课程的冗余内容,调整侧重点的分布,并从各门课程中提炼出生产过程管理各领域的一系列有一定关联性的典型问题。(2)筛选生产过程管理的若干典型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合理化的抽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复杂程度适中的考虑因素和限制条件,并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模型(整数规划、0-1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或二次规划等数学规划模型)对典型问题进行建模。(3)基于以上运筹优化模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造情景引导式的教学案例和上机实验指导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筹优化模型的设计理论及其建模过程,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模型理解生产过程管理问题的本质,并通过采用运筹优化软件求解模型来获得生产过程管理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4)通过行业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问题与方法的理解,设计开放式的综合作业,鼓励学生选择生产过程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进行建模并编程求解,巩固教学改革的效果。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教学的改革目标是:(1)研究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融合方法与机制,促进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以生产过程管理系列典型问题的定量最优化模型为范例进一步完善运筹优化技能的培养体系。(2)通过生产过程管理系列典型问题的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运用运筹优化技术求解最优方案的能力,包括运筹优化模型的选择能力、建模技巧与建模能力、求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调整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层次结构与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运用主流商用运筹优化软件(比如ILOGOPL或Xpress)求解生产过程管理典型问题的运筹优化模型的能力,通过上机实验培养集合化思维方式和编程求解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全面掌握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新途径。
3实施方案
本研究主要依托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的核心教学环节,结合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沿用理论分析、模型提炼与编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理清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的重点问题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以运筹学为基础,其他课程都有部分内容与运筹学相关,而这些课程相互之间又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分析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具体联系,找出课程之间重复部分的内容,理清各课程的各部分重要内容之间的层次结构和紧密关系,对各课程的教学重点重新进行系统的规划、调整。
3.2提炼生产与物流管理各领域的典型问题并建立运筹优化模型。
总结生产与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重要生产过程管理问题(如图2所示),把它们分门别类,划分其知识层次、学习阶段,并提炼其本质的运筹优化问题,再根据运筹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运筹优化模型进行建模。以物流与设施规划教学为例,选择物流流程优化、基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这两类核心问题进行抽象建模,改革教学方法。物流流程优化采用线图、多产品工艺过程图、从至表等图表化工具进行描述,优化的本质目标都是对不同工序、设备的顺序进行安排,其实质是运筹学的排序问题;因此借助定量的运筹学数学规划模型对这类问题进行抽象并建模描述。基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包括基于物流量的生产设施布局、基于非物流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以及基于综合关系的生产设施布局等典型问题,其本质是对多个作业单位在给定范围内进行布局,安排它们的位置,使整个系统的物流成本最小化或者密切关系程度高的作业单位之间的距离尽量缩小。这类问题的实质是运筹学的二次分配问题,因此借助运筹学的二次规划模型对其进行抽象并建模描述。把生产与物流管理相关问题转化为定量模型,这是一个从文字语义描述到数学公式的转化过程,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针对问题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规划模型表示形式进行建模(包括定义变量、构造约束和目标函数等环节),避免选择太难太复杂的规划模型导致学生有心理负担,丧失学习兴趣。
3.3运用运筹优化软件求解典型问题所对应的模型,积累教学案例与实验素材。
由于建立的模型通常规模不小,因此需要使用专业软件求解。选择OPL专业运筹优化软件来求解模型。运筹优化软件编程是从数学模型到专业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转化过程。商用运筹优化软件的建模语言是解释性、描述性语言,虽然它们的语法没有C++等高级语言复杂,但是其编程逻辑比较独特,采用集合化编程思维,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突出这一点,刻意培养学生“集合化”的编程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结合生产与物流管理典型问题的图文描述、运筹优化模型、程序及运行结果综合编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案例。与常用高级语言编程相比,运筹优化软件编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集合化运算。集合化运算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因此应充分利用软件使用手册的例子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例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集合化运算的思维方式和编程方式。集合化运算是商用优化软件解决大规模优化问题的技术手段,因此学习时要习惯用集合的思想来定义数据、变量和约束。统筹考虑整个模型的所有组成部分,定义若干个底层的基本集合,其他集合均由这些基本集合运算、衍生得到,再利用这些集合来编写业务逻辑模型。
3.4与传统解决方法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改善模型。
对基于运筹优化模型的方法与传统的生产与物流管理问题解决方法从求解步骤、求解效果、运算时间效率、适用范围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进一步优化模型,减少变量和约束的数量,缩短求解时间,降低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通过大量案例与传统解决方法作对比,充分突出基于运筹优化模型方法的优势。
3.5教学实践与持续改进。
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基于运筹优化模型的方法设置理论介绍、案例讨论和实验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建模与分析能力,力图使学生在掌握生产过程管理问题求解技能的同时巩固“运用运筹优化技能”的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并解决由生产过程管理基本问题所衍生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学习。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工业工程学科提倡的P.D.C.A.方法和基本步骤,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改善),根据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调整、改进、完善。
4实施结果
在课程群教学改革过程中设计生产与物流管理应用问题与运筹优化技术的结合方法,由浅入深地设置多层次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接受、适应这种融合运筹优化技能的教学方式,掌握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流流程优化、生产设施布局等典型问题的建模、求解及分析方法,并主动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生产过程管理领域的其他优化问题。教学的关键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控制好建模的难度和复杂度,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同时面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的行业实际案例,发掘他们的潜力,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空间。教学改革方案通过长期的实施,获得一定的成果:(1)为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的核心环节教学提供创新性的支撑材料,为改进物流与设施规划、运筹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重要案例,为学生学习运筹优化技术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并为工业工程专业调整运筹优化技能的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2)由于运筹优化应用技能是工业工程教学中日益重要的一类新兴技能,因此本研究为工业工程乃至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运筹优化技能的融合提供范例,使学生培养模式更适合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向集约化转型的实际需求。(3)项目研究成果可在地方性院校的工业工程教学中交流、推广,也可供各类普通工科院校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
5结束语
关键词:森林工程;传统学科;教学改革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虽属于工学门类,但与林学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国内林业院校组建最早的几个学科专业之一。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学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该传统专业的改造与提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
森林工程专业,前身为森林采伐与木材运输机械化专业。1980年代末,不少学者考虑到同国际接轨,主张把原专业名称改名为森林工程。1993年7月16日,教育部以高教[1993]13号文颁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明确地把原森林采运工程专业更名为森林工程专业,并覆盖了原森林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存在与发展紧密服务于林业建设。对林业建设、森林资源的增长、国土与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集土木为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位”的学科专业[1]。
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危机
由于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长期偏重于采运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森林资源匮乏的国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与理解,使得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发展缓慢,市场空间越来越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2]。
1980年代末期,国有林区先后进入资源危机、经济围困的境地,而南方国有林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1990年代中、后期,遵照国家提出的遵照“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教改方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先后从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中剥离出去,独立发展,导致森林工程专业无法借助原相邻学科的专业载体,推动自身的学科发展,出现了招生与就业困难(1997和1998年两年合计招收新生仅20人),学科发展陷入困境的危机。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
面对发展危机,学校及专业教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通过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不断地对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进行改造与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依托原有学科专业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创办新型专业方向
1990年代中、后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大批基建项目纷纷上马,出现了建设机械设备生产与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新局面。面对社会需求,结合森林工程专业原有的森工机械与采运工程等学科专业基础,成功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专业方向。
1990年代末,物流理论和知识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物流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愈来愈大。结合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一直为林区物流工程培养和输送本科人才的这一实际情况,又成功创办了“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2.2 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传统专业改造
对传统专业成功实施改造后,根据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按照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同时强化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删减了原采运和道桥知识体系中的一些课程,另外还相应地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如改“贮木场机械”为“起重运输机械”,改“林用道路配置”为“道桥工程”,把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林用索道”改成了包括了客运索道、货运索道、吊装技术及林用索道的“工程索道”等;在专业任选课程中,按照“起重运输机械”与“物流设备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针对“物流工程”专业,构筑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三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增设了“交通运输工程学”、“数据库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按照“物流设备与技术”和“物流规划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2.3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以机械工程为主,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为辅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管理类课程,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充分利用同一学科群体中相关学科之间的综合优势,培养基础踏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注重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大型国企中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及科研合作基地,通过提高实习教学环节重视程度、完善实习教学规章制度、聘请实习基地的高工担任实习老师等措施,确保实习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注重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开设了多门课程设计类课程,如金属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工程索道课程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课程设计等,并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设计程序,且融入适当的创新内容。
最后是注重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毕业课题选题上,采用双向选择与开放模式相结合的机制,即将教师选题与学生结合就业方向在毕业实习单位的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双向选择的目标,并努力控制创新设计型课题、逐步完善型课题和基本设计型课题这三种类型课题的比例协调;在毕业课题内容上,充分考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课题的比例协调。
通过多年教改实践,目前已将这个传统国管学科专业发展到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特色学科专业。本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的20余人,发展到目前8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达到95%以上。本学科也连续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我校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本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面向,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专业[3],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性院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改造和规划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新年.面向21世纪森林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森林工程[J].2001(5)∶20-22.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一)全国性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已建成多个合理规模、运作规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构建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培养了多个国家物流骨干基地,有条件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已发展成亚洲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中心。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点影响,使之更加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联盟,进一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不断将核心业务之外的供应、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剥离出来。互联网的普及,是运输业进一步贯穿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体现了运输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一大批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三)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从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各国物流协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尚为数不多,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大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急需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出现了紧缺,高薪的物流总监无人应聘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从全国的物流人才需求初步统计来看,人口缺口达4∕5之多。近几年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专业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二)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持久学习能力为本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国际货物运输已经或正在取消纸张交易形式,代之以无纸贸易(EDI)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开发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系统。同时,可以合作开发或引进进出口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桥吊仿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配载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检查口模拟操作系统等,丰富物流实训教学内容。
(五)加强产学结合,体现专业改革的职业特征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和有效。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针对性,同时了解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毕业后上岗做好实际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技能的应用性
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短,为提高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 “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体系上不求系统,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在深度上,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优势所在,实践教学侧重的就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能优先保证。通过实验、实习尤其是实训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供应操作水平,加之队伍和施教和产业部门的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其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在以必需够用原则下,它们支撑着专业应用平台。在此之上,再根据工作的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成组培养所需的工作能力。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在工商管理的大平台上,设置如下模块:工作对象和手段(物流设施与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技能和诀窍;物流业务的实事、现象和规律性知识;物流业务活动的商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信息获取与技术知识模块等。这些教学模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改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考证、实训和和毕业设计等强制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于产学合作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的常见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较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工作。了解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另外,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报考推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理货员资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课外培养计划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理念引入学校,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三)注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师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做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变其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养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如下:A外语能力、B计算机能力、C物流业务能力、D自学能力、E适应能力、F基础研发(创新)能力。
(四)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措施
1.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勃发的发展后劲。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地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的目录,即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置得。鉴于我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运输国,迫切需要大批精通货物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物流专业的开发与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2.专业内涵“窄中求宽”,扩展专业人才的适应性。从高职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即不能照搬普通大学一套,搞大而全。设置同样的专业,也不能照搬职工大学一套,只搞职业性比较单一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商务储运、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运为专业内涵。商储专业是个传统专业,现在这一领域已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八十年代后出现的新的行业与专业。国际货运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行业与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即掌握国际货运业务,又通晓商业储运业务与集装箱运输管理业务,还了解供应链管理知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加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将不断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形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重知识的现有结论而轻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1.构建强支撑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
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2.构建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收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二)改革实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三)建设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础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关键词:物流实验室;改革;就业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社会需求表明,企业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更注重其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理论与实际更好结合,关乎专业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易适应校外实习环境,从而被实习单位接受,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实验室管理模式。
二、高校物流实验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专业实验课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因此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放式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场所。它在使得设备资源利用充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而物流专业更偏重实务性,但它的实验课大都基于仿真模拟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许多高校的经管学院虽创建了多种类型的经管类应用实验室,但大都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载体,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方式。
三、物流实验课的课改依据
1.从学生需求出发
本文对天津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200多名学生做了调查,在问卷中涉及对实验课及实验室的建议时,有约19%的同学提到了实验室开放时间太短,实验时间少;约14%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约10%的同学提到实验室设备不足;约9%的同学要求多进行实践活动。由这些数据可见实验课的课改已经刻不容缓。
2.从教师要求出发
为更好地了解这个项目的实施意义及改革方向,本文对天津师范大学的多位物流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1)访谈对象。
蒋老师: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任课教师;
李老师:工业工程任课教师;
王老师:物流信息技术任课教师。
(2)访谈内容。
问:您认为在物流教学内容中学生练习哪些模块比较重要?
蒋: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中比较重要的是货物流转和检货作业。
李:工业工程的内容都比较重要,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基础性管理的理论方法,很实用,应用很普遍,它不仅在物流活动中应用广泛,也使用于其他工业活动。工业工程主要包括方法和手段。
王:物流信息技术主要要求学生们掌握三大块,分别为识别技术、GS和GPS、物流经济。
问:您认为学生在实验课上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能力?
蒋:这门实验课要求学生们掌握具体的、重要的作业流程,软件操作能力,硬件的认识与操作使用,业务的基本流程,多接触物流设备。
李:他们应该了解相关设备,锻炼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已有设备,打好基础,以达到厚积薄发。
王:知识方面,应掌握识别技术各自特点及其应用方法;能力方面,应掌握应用能力与设计能力。
问:您认为现在的物流实验教学有哪些不足?
蒋:目前在模拟实验室进行的操作都比实际简单,而各种限制使实验无法上升至更高程度,如资金、场地限制比较多,还需要实验开发方面的深化、学生更高程度的参与以及现有软件的加强优化。
李:我们学校目前主要不足是硬件不够,资金方面还是比较充足的。
王:当前的教学偏重验证性实验,而设计性实验不足,再就是开放性实验设备不够。
问:您对实验课程安排还有哪些建议?
蒋:目前这门课已提至大二下学期,是比较合适的。
李:加大实验课程强度,争取在将来再开物流综合实验,讲述软件并尽量将这些课程放在高年级,起码得是大三的下学期,学生才会有足够的知识支撑。
王:目前该门课程与某些通修课重复,建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避免交叉。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应适当提前,可以放在专业课之间甚至之前,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打基础。
(3)访谈结果。从上述访谈中可以得出,实验课已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①实验多以模拟流程为主,缺乏对企业真实运行的模拟与体验,学生在正式工作后往往会发现上课学的与工作脱节,难以衔接;②实验课多以课内实验为主,课外时间资源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③一些基础课程安排靠后,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更深程度的实验,浪费时间和精力却效果不大;④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此,教学改革便有了进行的必要,应从以上问题出发,对症下药。
3.从就业形势出发
在就业分析上,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有45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60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有57所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硕士;截止到2010年,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数量被刷新到342所。此外,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已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他们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 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物流实验课的课改思路与建议
①转变以往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企业经营与能力培训型,解决现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基地不足、实验时间不足等问题。②通过角色分配,突破现有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和错误中学习,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思考力、执行力及团队合作能力。③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现个性化需求,尽力做到因材施教。④参与学生社团,使更多学生成为助教;通过其桥梁作用,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⑤最终取得实验课程与校内实践的充分结合,实验练习与专业竞赛的充分衔接。⑥理论课与实验课协调统一,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后者使前者更加高效,所以理论课程时间安排方面要合理并与实验课交错配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转型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43-04
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情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出台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截止2012年末,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为1276所,除、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1]。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拉动了对物流的旺盛需求,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把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开发和建设。本文抽样调查的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抽样的10所高职院校全部坐落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正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动了物流需求,制造业成为本区域的产业龙头。这10所院校顺应本地产业的需要,较早的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分析得出,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在区域上具有代表性,其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2所,省级重点专业2所。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以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集中点,更细分到生产物流、汽车物流、供应物流等专业方向上。说明物流专业的开设主要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尤其是满足承接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大量在供应、仓储、配送、加工、信息管理等物流环节中的高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和提升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4家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超过20万人。但专业积累不足,雷同化严重,普遍存在专业定位趋同、专业功能单一、服务(产业)对象模糊,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亟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稳定性,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对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成果分析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起到引领专业建设向服务地方产业方向靠拢的作用,西部示范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承担着自身专业转型和提升的重任,也担负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创新作用。
第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承接产业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传统的操作工人,而且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西部现有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发电厂”,但其教育理念、层次、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急需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新思维、新格局。
第二,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从“散、乱、弱”向“专、同、强”转型,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后发性产业,物流教育的历程还不到十年,示范性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绝大多数院校一样存在着“散、乱、弱”的情况。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向“专、同、强”转型,就是要围绕地方新产业设置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达到“专业、专门性培养,协同性教学、联动性实践,逐步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的强大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与人才输出渠道”[2]。
第三,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近几年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体系得到不断推进,但在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进产业和企业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将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完全揉合在产业服务过程中,用教学工厂、教学企业、产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是各示范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内容之一。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型
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地方产业主导企业联手共同开发专业建设内容,围绕服务地方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这方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经验如下。
1.服务西部物流中心,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毗邻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学校先后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实现资源共享、供需对接、服务共赢为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三级系统化分层校企合作机制,由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物流行业协会(园区)+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校友会、专业教研室+教师工作室+合作企业组成,分别承担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决策保障、任务执行职责。
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的基于职业情境的物流管理专业“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为重庆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服务的生产性物流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3]。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方面,以“533”课程开发方法,开发了基于职业发展过程的物流业务流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由14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和7个专项实训实习项目构成。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的工学交替方式,以项目化课程+情境化课程增强“做中学”效果。
3.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分类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既可以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学习情境方式,还原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真实工作过程来构筑“做中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需要,避免传统上完全由教师来主导教学内容取舍的弊端。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采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PDCA(Plan-Do- 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思维逻辑,创设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TTCTE项目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通过TTCTE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利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5步教学流程,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通过改革教师配置制度,核心专业课程的TTCTE项目教学采取“双教师制”,由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西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门针对地方主导产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和地方主导产业完全融合起来。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汽车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1.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市汽车产业已成为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总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柳州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5家,总资产472亿元,从业人员5.6万人。柳州2012年全年生产各类汽车170万辆,产量达全国汽车产量的8.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柳州汽车工业物流企业,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汽车工业物流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环节工作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方法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适应汽车工业及其他行业物流服务营运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全都是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汽车产业而进行设计和实施,是西部示范性院校中唯一一所针对单一产业进行教育模式创新的物流专业开设院校。
2.“二维”课程体系模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按照“汽车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初步形成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四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第一课堂中的专业课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和地方汽车企业紧密相联,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技术大赛、创业实践都紧紧围绕汽车产业和企业相关内容开展,毕业生走向岗位时,能基本承担汽车领域的供应、配送、运输调配、信息处理等事务,毕业生受到许多汽车物流企业的欢迎[4]。
参考文献:
[1]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2]范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培鉴”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2-45.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当前流通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大量的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流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方法上都应有所创新,以培养适应现代物流运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与各种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与很多专业都有密切关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等专业,因此该专业具有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互相支撑的鲜明特点。然而通过对若干个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调研发现,其安排或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师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
这也是大部分工程类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直接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到高校任教,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由于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对于本土企业或者国外先进企业没有直观感受,更谈不上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所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要不是脱离企业实际超前,要不是安排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节奏。使得即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到企业实习过程中仍然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无法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2.2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各高等学校尽管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与物力,投放了很多设备,但是由于教学与科研资金十分有限,而购买设备又都是大额支出,所以一个设备相对完善的实验室都是经过若干年才建立完善。而当今社会,无论是机械还是信息技术都是快速发展,企业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更新换代,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不可能做到像企业般即使更新教学设备与相应信息系统,因为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相应需求。
3提升综合能力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1)人文素质层面:培B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公民。(2)专业技术层面: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流领域基础理论和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面向流程信息管理中的物流大数据处理、物流交通运输及运输网络等关键工程技术方法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3)应用能力层面: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以及物流交通规划设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并针对专业实践教学需求,通过整合丰富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开发和设计更多的课程实验,开设独立实验课,编写物流实验教程,新建成了配送中心业务实训、物流经营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模拟仿真试验、物流分析软件实训、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项目策划等独立实验课程,将夏季小学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为集中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3.1校企联合
与各种相关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既能满足教师科研与参与企业实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与实践的需要。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北京盛世华人物流公司、百胜集团、中都物流有限公司、日本通运(中国)国际物流公司、北京国际图书配送中心、北京伍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烟草配送中心、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众诚一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已挂牌北京物资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与各物流公司签订的各种经理班、订单班及解决了学生就业需求,又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3.2引入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模拟大赛等物流赛事,是全国各高校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的
本科生和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的一个专业比赛活动。参
加此类物流类赛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利用所学的先进物流技术与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师,也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引入大赛的目的不仅于此,因为最终代表学校参与决赛的队伍通常只有1-2队学生,不超过10个人。但是如果教师将大赛案例引入课堂,同时在举办校园选拔赛时,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都参加比赛,同时配备指导教师,这样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学习最新物流技术与装备和理论的一个好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搭建实验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思想,物流工程专业在积极整合和利用我校已有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物流博物馆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近年来不断积极申报和筹备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城市物流网络、区域物流网络及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大设施的规划为主要对象,通过物流规划软件、城市物流规划模型等初步搭建了交通运输规划平台和设施规划设计实践平台,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建设物流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完成仓储管理模拟信息平台、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应用服务信息平台和物流过程追溯信息平台等实践资源的建设。
3.4提升教师工程素质
除校内实践资源的建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寻求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4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适应国际现代化和物流产发展趋势产生的新兴专业,为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物流产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基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建立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传授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多种形式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将来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忠和,马常松,李俊松.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2):30931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物流管理;CDIO理念
作者简介:陈强(1967-),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卞华(1982-),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朱小萌(1996-),女,江苏海安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ZZ20),主持人:杨泽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58-04
物流业作为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西方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早期物流业只注重于传统运输业的模式,公司也只选用教育层次低、只懂得对库存货物进行简单的收、发、存的职员。如今国外的物流从业人员具有相当多的物流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并将此作为教育行业面向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国外高等院校已形成十分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密尔管理学院、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等都设立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本科专业,同时进行了世界级的物流管理学术研究。这些高等院校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较早为优势,结合发展十几年的物流业,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学院的物流核心课程设置围绕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因素展开,基础课程包括配送路线系统设计、仓储程序规划管理、\输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结合的学习与使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规划更为细致,主要强调供应链学习,基础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开发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原理等,并且结合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进行,体现其特殊性。在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中,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发展迅速,亚洲部分国家高等院校在此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日本对于本国的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视,其物流业水平实际也相当出色,这归因于日本发达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为日本物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建立系统、规范、严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计划,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
一、基于CDIO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更加合理、完整。CDIO代表的内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可以实现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等方式学习,强调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将实践、主动和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提高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具备技术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实践环境中对物流管理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CDIO教学理念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得以应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素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提高道德素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阅读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熟知管理学、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在库存管理、订单操作、业务管理等方面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能胜任港口维护、送货、跑单等工作,能进行现场控制、理货验货等工作,具备物流系统设计能力,能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制定出最优服务方案。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实际操作能力联系非常紧密,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一)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以理论讲解、课堂教学为主,所授知识内容和体系逻辑性和抽象性均较强,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知识的理解吸收,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高职院校虽安排了实验实训课程,但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部分实训课程只注重表面文章,学生以完成学业为目的,难以深切领悟所学内容,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多为概念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学生已习惯用突击学习来应付考试,这种依靠短期记忆的学习方式,仅能完成卷面成绩的考核,对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并无裨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物流管理R到淌Σ唤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来源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操作能力,对职业岗位具体专业技能要求知之甚少。尽管各高校也安排教师团队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但企业实践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实践内容单一,徒有其表,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吸收行业最新知识,与行业动态脱节,不能有效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趋势,甚至有的教师未真正接触过叉车、分拣流水线等基础物流设备,对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无法灵活处理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践问题,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存在不清楚怎么教、如何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但在对接企业方面,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头热”现象,企业缺乏积极性,缺少内在动力,大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互相挂牌层面,未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未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访,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践、维系和后续跟踪。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是到企业实训操作,但事实上只是徒有其表,企业人员并不能像教师一样进行教学,放任学生自行学习,导致企业实训没有任何成效,学生也浪费了宝贵的时光。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培养模式,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大多为流水作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系统的体验物流工作。高职院系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缺少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安全保障,基本处于粗放式的“放羊”管理。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过于强调学科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没有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成本、供应链管理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失去了自身办学特色,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复制版,造成学生们分不清职业方向,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树立良好的就业方向。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一直处于探索发展的状态,理论系统化不够,教材也出现系统化不强,多本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冲突现象,导致物流管理教学面临设计难,内容安排难等问题;部分教材直接引用国外理念,专业术语内容生硬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要求,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基于物流系统化和专业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实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物流专业相关管理软件,掌握相关系统的实际操作,教材选用方面也要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或开发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符合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要求的教材。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MOOC、微课等新媒体手段,积极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和应用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物流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考证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机制培养模式,为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通过人才引进、培养进修、项目研究等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物流管理仿真实验室、物流实训基地、模拟仓储实验室、模拟沙盘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职业教学特点,可从物流管理企业中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兼职教师,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发高职校本教材,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除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还可以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让这批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结成对子,互相学习,企业人员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操作,使他们在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要提供机会给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安排他们分批、分期参与国内外进修、进行专业培训,并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顶岗实习、专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有物流管理企业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应建立长远的规划,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找到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点,通过“校中厂”、“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校企联动机制,充分了解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从而培养出一批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以建设校企联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设校外岗位实习建设作为重点,与物流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先选择生产规模大、影响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与物流管理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双证结合等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的核心是教师水平,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通过卷面考核,还可以以案例形式考核学生,给出案例让学生提出自身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终以演讲的形式与大家交流;还有通过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实际操作等形式全方面的考核学生。
(四)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院校要明确清晰地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国外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通过各专业交叉式学习,让学生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CDIO理念,将基础能力、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三阶段融为一体作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符合物流管理的实际应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为中心,可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等三个方面升华为三个教学体系,并结合区域物流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出合理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根据CDIO的组织结构要求,第一阶段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能力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物流基础知识,让学生先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知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重点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物流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让学生理解物流管理的深层内涵。第三阶段则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学校实训软件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业务,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应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模式,总结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知识、素质方面等要求,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了解物流战略发展方向,熟悉物流相关理论知识与熟练掌握物流物流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运用的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物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储备,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银银.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3(11):50-51,57.
[2]卞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8):98-101.
[3]王银银,朱志海.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4(35):32-33.
[4]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2009(3):92-93.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 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 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 所示:
在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 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 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 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 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 -CDIO化制定
基于KAQ 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 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 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 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 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 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弘, 于善波. 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
[2] 林燕. 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8)
[3] 潘云鹤. 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2).
[4] 邓一飞.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10).
[5] 丁红燕, 李年莲. 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8(4).
[关键词] 数学 物流工程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随着时代的演变,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逐渐迈向全球化的目标。物流工程指的是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把物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最低的物流费用,最好的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物流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使物流活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合理化,系统化,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方案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依靠一项项物流工程建设,依靠各个层次物流系统的运营来实现。物流工程包括物流基础工程、物流设施工程、物流管理工程、物流技术工程和物流运营工程。其中物流基础工程,物流基础工程网络是实现物流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集中了物流系统的主要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动人员。这些生产力要素配置在由物流节点和物流线路所构筑的实物物流中。而物流运营基础工程是由国家建设的,如铁路线路建设工程、物流基地(中心)建设工程、货运站场建设工程、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货运枢纽建设工程、港口码头、货运航空港建设工程等,对物流的运营起到平台支持的作用。在现代物流中,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水平。一个能够有效共用的、高技术水平的、标准化的平台对提升物流运作水平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数学在研究投资主体在满足工程项目预定目标条件下如何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达到最小,如何投资和管理物流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的作用。
线性规划(LP)是一种当决策者一些限制或约束因素下进行决策时用来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项目方案中选出最优组合的数学方法。它在投资和管理物流工程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某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和。提供利润产品1是3元/单位,产品2是4.5元/单位。但是用于两种产品的原材料可以得到100吨,公司每生产1单位产品1用原材料0.02吨,每生产1单位产品2用原材料0.2吨;每输出1个单位的产品1和产品2需要某种成分的材料1公斤,而这种成分的材料最多可以提供1000公斤。该公司签订200单位产品1合同,求该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组合。
用线性规划(LP)的方法可以容易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线性规划(LP)的公式:
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
约束:原材料限制
某种成分的材料限制
合同要求量
,这个简单的两变量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线性规划(LP)软件包()求解。
再例如,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财务分析中,数学提供了在单利和复利情况下,本金与利息之和的计算公式:单利情况时,公式为:,其中PV为本金(原投资额),r为利率,n为计息周期数,FV为本金与利息之和;复利情况时,公式为:,其中PV为本金(原投资额),r为利率,n为计息周期数,FV为本金与利息之和。
又例如,我们可以把某项工程形象地描绘到网络图上去,用离散数学的知识,应用网络图形表示某项工程中各项施工过程的先后施工顺序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网络图各种事件参数的计算,我们可以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通过不断的修正和改进网络计划,选出最佳的进度计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的协调、监督、控制,保证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用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设(V,A)为有向图,V={1,2,……,N}是节点集合,对应于1至N事件。A为有向弧集合,对应于不同的活动。事件1和事件N是特定的,事件1是工程的初始事件,事件N是工程的完成事件。实数表示活动的工时即活动持续的时间,除了外均为非负,是整个工程的周期上界。令D表示具有元素的向量,即D位有个元素的行向量,于是三元组(V,A,D)构成一个工程图:
1.每个事件i都位于1到N的有向路径上;
2.每个有向圈包含弧(N,1),而且有向圈的工时之和非正。
设是i的直接前继事件集,是i的直接后继事件集。显然有:;。当(V,A,D)为工程图时,因为,所以。假设时,有。
最后,在物流工程项目中,费用预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指的是预估完成项目所需资源的费用近似值。常用到的方法中有经验估算法,因素估算法,类比估算法等,其中,经验估算法需要进行估算的人有专门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给出一个近似的数字,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方法,不能称为估算,只能是近似的猜测,对那些要求详细的估算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类比估算法是把一个新的分系统与具有精确费用和技术资料的现有分系统或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进行项目费用估算的方法,要求估算者对感兴趣的系统和某些老系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一个主观评价,它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技术人员和估算人员所作的主观评价,因而估算的不确定性还是非常大的;而因素估算法是比较科学的数学方法,它以过去为根据预测未来。基本方法是利用规模――成本图,根据描绘出的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体现出规模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确定项目规模后,利用这些线找出成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近似数字。
以上仅谈了数学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相信数学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将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邱苑华:现代项目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