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arb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low-carbon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rural logistic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erspective relates to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very rare, only a few studies are mostly in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theor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micro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log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0 引 言
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必须发展符合自己国情的低碳经济,在某些行业率先实现低碳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将低碳经济延伸到农村物流领域,着力发展绿色物流、低碳物流,是新时代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对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的规律,以期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1 农村物流研究现状
农村物流最早起源于国外,于20世纪中期展开研究,但基于国外物流的发展基础而侧重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并向产业化和供应链领域延伸。而国内方面则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物流的概念在国内萌芽,并由王新利于2003年正式提出并对农村物流的概念、内涵、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阐述。随后的10年中,农村物流的研究进入初步阶段,学者们开始从农村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经营模式、市场条件和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有关农村物流的文献呈爆发式增长,研究也随之深入,对农村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微观的研究,包括物流节点的规划、运输方式和载具的设计、仓储环节的防腐措施以及冷链技术的应用等(见图1)。除了按研究的时间分类,国内外研究文献也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展开。
1.1 宏观视角下农村物流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
国外农业物流发展的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运输载具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与工业物流相差不大,因此没有将农村物流提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国内方面,结合我国农村物流的实际发展现状,学者们一般认为农村物流主要涵盖:农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农用物资物流以及废弃物回收物流。分析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农村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农产品生产分散、专业物流人才短缺、销售渠道不畅、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李宏宇,2006)[1]。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及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树立正确的农村物流概念,提高农村物流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农产品物流设立标准化(De-Liang C,2008)[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物流企业的优待政策等(陈秀丽,2006)[3]。此外也有学者从模式和技术角度提出了宏观政策:如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农村物流等(Xu,2013)[4];提高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物流的影响,普及冷链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上应用等(丁俊发,2010)[5]。
1.2 中观层面的农村物流体系模式、平台构建和系统优化
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物流的相关研究较早,且侧重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如Zhang Y(2008)[6]在NET和WAP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和物流信息的传递;Zhang X Z(2007)[7]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信息门户为核心构建新型的信息平台。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用于农业信息通知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在于及时共享农业信息,为促进农产品达到动态的供需均衡(Medjahed B,2009)[8]。其次,也有学者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销售商和农户的合作、信息传递和多式联运等方面(Frewer L,2013;Lee E S,2015)[9-10]。国内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体系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物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农户主导型、加工企业主导型、销售企业主导型、物流企业主导型(向林峰,2012)[11]、连锁商贸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多种农村物流l展的模式,其中以物流企业主导型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艾江,2010)[12]。②平台构建,建设农村物流平台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武玉生,2009)[13]。完善的物流平台有助于提高农村物流网络的通达性、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信息化以及提升网络运行的效率(肖黎,2008)[14]。③系统优化,一些学者从系统角度对农村物流进行优化,如上官绪明(2012)[15]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村物流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利用网络技术把农产品物流和农用物资物流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信息渠道的通畅和供需的动态均衡。
1.3 微观层面的农村物流选址、配送和产品仓储等的聚焦研究
在物流选址、配送和产品仓储等微观层面上,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脉络。对于选址和配送的规划来说,可以按照假设条件和因素的不同把模型分为4类:连续型、离散型、随机型、动态型。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Francis(1983)[16]提出的连续模型,认为设施的地点可在平面曲线上任意点,通常用重心法解决欧式距离选址问题;Tombak基于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选址模型;Canel提出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多种设施的选址―分配问题等。Yasmine(2014)[17]运用多Agent建模方法对供应链中的农产品的库存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国外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农产品追溯方面的应用也有所涉及(Costa C,2013)[18]。和国外类似,国内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很丰富,如郑斌(2011)[19]以物流总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改进了K―means聚类算法,很好地解决县域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优化问题。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对仓储的要求更高,如冷库在保障易腐农产品的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国内的冷库存在数量较少、地址分散、利用率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张喜才(2012)[20]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韩俊德(2015)[21]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配送,提出新的配送方案,可实现生鲜农产品配送各环节在时间上的无缝对接,能够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显著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2 低碳物流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兴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主流,而传统的物流发展理念无法被低碳经济所接纳。因此低碳物流的概念被提出,学术界围绕着低碳物流的探讨也逐步增多。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低碳物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2个方面:
2.1 低碳物流环节中碳排放的计量
对物流环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监督和测量是低碳物流定量化研究的关键。其计量方法可分为大体3种: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法,如韩岳峰[22]运用IPCC的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我国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指出该行业的碳排放量和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②碳足迹或碳追踪的测量方法,如Balan Sundarakani(2010)[23]等研究了整个供应链中的碳足迹,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参考,并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馨[24]探究了PAS2050规范下物流服务碳足迹模型的构建;Ali[25]基于碳追踪角度在企业产品等级方面运用ECP产品获取碳足迹数据来检测碳排放,并提供技术支持。③学者们提出的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等模型测量法。如邹安全[26]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测量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纪建悦[27]借鉴IPAT模型的思想构建了STIRFDT模型,并以测量了海运的碳排放量;吴振信[28]利用LMDI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各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认为仓储运输业在所有要素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2.2 低碳物流发展策略和模式
围绕着低碳物流发展策略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学者认为低碳物流对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增加企业利润、影响生产和消费理念等作用,是现在发展的方向(温蕾,2012)[29]。或是提出货运物流应融入集成理念、一体化服务体系、多方协调运作、寻求共性基础等物流集成化的思想是低碳物流的必要前提(董千里,2010)[30];或是提出三大重视要点,即从宏观上注重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从企业层面上着眼于运输效率和能源强度,从微观上重视新技术的应用(范璐,2011)[31]。而在技术层面,学者们也作出了很多贡献:如碳汇作为新技术应制定合理的标准(Li Y,2011)[32],朱莉(2016)[33]构建了以物流企业利润和碳排放量最优为目的的优化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推导出在均衡条件下车辆配置的方案。ZJ Li(2012)[34]从物流包装环节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发展环保性的包装可以促进低碳物流的实现。其重点在于绿色环保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减少包装材料和研发绿色材料。为了明确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McKinnon(2010)[35]提出将碳标签技术应用在供应链中的产品上。
关于低碳物流的模式,国内学者梁歌(2011)[36]等基于QFD基本原理将低碳物流发展模式划分为源头低碳型、过程低碳型、产出低碳型、消费低碳型和全面低碳型五大类。源头低碳型主要是认为减少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货物运输,即从源头上调整产品的供需,如交通需求管理(TDM)在低碳物流上的应用(姚冠新,2016)[37]。产出低碳型、消费低碳型的相关发展模式主要是供给和需求方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追求或是对物流服务低碳化的偏好程度。过程低碳型则是指物流各环节的低碳化,如徐旭(2011)[38]研究了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低碳化,从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等主要环节的低碳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低碳型则侧重于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如杨东红(2012)[39]对闭环供应链主体的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尚娅(2010)[40]提出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到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流通中,以突破目前低碳物流所面对的桎梏。
3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研究现状
在农村物流研究领域中引入低碳经济,既是低碳经济的新应用,也是农村物流的新方向。目前相关文献侧重于将低碳经济与农产品物流、农村回收物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等相结合,而鲜有研究低碳经济与农村物流的。因此按照具体内容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3.1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
李伟、韦恒(2011)[41]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产品物流所必须面对的5个问题:政策规划和措施不到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废弃物污染物严重、能源开发的技术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罗长翼(2013)[42]、孙琪恒(2014)[43]、朱芳阳(2014)[44]等人分别对四川、辽宁、广西这些省份低碳物流发展的策略或模式发展进行了探析,均认为转变现有农产品生a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模式等方法可以为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的构建提供帮助。在运输配送技术上,孙曦(2014)[45]分析了不同运输模式的碳排放量问题,总结出我国低碳农产品运输因过多依赖公路运输而导致的一系列的配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运输配送低碳减排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此外,低碳经济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再造,具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规模效益和降低滞后等优势,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减排、高效、环保起到了促进作用(郭红霞,2012)[46]。
[8] Medjahed B, Grosky W. A Notifi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emantic Agricultural Web Services[M]. Metadata and Semantics, Springer US, 2009:455-461.
[9] Frewer L J, Lans I A V D, Fischer A R H,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agri-foo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30(2):142-152.
[10] Lee E S. Spatial analysis for an intermodal terminal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logistics[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5,38(3):299-319.
[11] 向林峰.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物流模式浅析[J]. 中国商贸,2012(1):190-191.
[12] 艾江.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9(23):42-44.
[13] 武玉生,汤齐. 浅谈农村物流系统的发展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1(6):28.
[14] 肖黎,谭忠真,皮修平. 衡阳农村物流运作平台构建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867-13869.
[15]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16] Francis R L, Mcginnis L F, White J A. Locational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3,12(3):220
-252.
[17] Yasmine A S L E, Ghani B A, Trentesaux D,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the Agri
-Food Industry[C] //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 and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and Robo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145-155.
[18] Costa C, Antonucci F, Pallottino F, et al. 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6(2):353-366.
[19] 郑斌,杨华龙,唐法浙. 县域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1):95
-98.
[20] 张喜才,杨谦.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冷库节点及政府支持[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4):46-52.
[21] 韩俊德,杜其光,等. 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2):54-60.
[22] 韩岳峰,张龙,胡慧欣. 我国仓储运输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分析[J]. 江汉论坛,2013(4):29-34.
[23] Balan Sundarakani, Robert de Scuza, M Goh,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43-50.
[24] 史馨. PAS2050范下物流服务碳足迹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105-106.
[25] Ali Dada, Elgar Fleisch. The Potential of the EPC Network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Carbon Fooprint of Products[J]. Auto-ID labs white paper, 2009(3):1933-1940.
[26] 邹安全,罗杏玲,全春光. 基于EIO―LCA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 管理世界,2013(12):178-179.
[27] 纪建悦,孔胶胶.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79-81.
[28] 吴振信,石佳,王书平.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14(2):85-91.
[29] 温蕾. 基于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2012(10):72-74.
[30] 董千里,董展,关高. 低碳物流运作的理论与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00-102.
[31] 范璐. 低碳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46-51.
[32] Li Y. The Study on Low-Carb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6714-6717.
[33] 朱莉,马铮,丁家兰,等. 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网络的物流企业车辆资源合作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60-266.
[34] Li Z J.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on Low-Carbon Logistic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0:42
-47.
[35] Alan C McKinncn. Product-level carbon auditing of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 or wasteful dis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al Management, 2010,40(1):42-60.
[36] 梁歌,张永,鲍香台. 基于QFD的南京市道路货运低碳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0(11):35-37.
[37] 姚冠新,边晓雨,何勇,等. 交通需求管理视角下我国低碳农村物流系统优化[J]. 物流科技,2016,39(5):66-69.
[38] 徐旭. 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 商业研究,2011(4):183-187.
[39] 杨东红,王伟,孙彦彬,等. 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2,34(4):711-717.
[40] 尚娅,曹琼英. 基于RFID的热带特色农产品低碳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60-16661.
[41] 李杨,韦恒. 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的问题与对策[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23.
[42] 罗长翼,徐菱. 低碳经济下的四川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3(4):974-977.
[43] 孙琪恒,杜文龙. 辽宁果蔬类农产品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技术,2014(5):221-223.
[44] 朱芳阳.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农产品物流优化策略探讨[J]. 物流技术,2014(2):27-30.
[45] 孙曦,杨为民. 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产品运输与配送问题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392-395.
[46] 郭红霞,邵铭. 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再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984-4985.
[47] 姚洋. 低碳农村之路:城市化与新农村社会文化运动[J]. 绿叶,2009(11):74-78.
[48] 邓铁乾. 基于RFID的农资物流分销体系与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 R立新.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林剩余物物流网络构建与利益分配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0] 邢曙东. 石家庄市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7(1):22-25.
[51] 刘学鹏. 赤峰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0(6):147-149.
[52] 上官绪明.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2010(9):111-114.
[53] 徐世玉.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 中国外资月刊,2012(8):126.
[54] 余波. 农村循环物流系统的机理和发展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2006(6):148-149.
[55] 张英杰,李婉,方媛. “新网工程”建设视角下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14-115.
发达国家对低碳资源和低碳产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项重要的财税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多所供给的消费量。发达国家通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对节能减排的推动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补贴扶持政策。
(一)实施战略
1.针对生产者采取的补贴政策。以德国和美国为例,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中实施关于对生产者的补贴政策。德国政府为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针对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形式进行制衡,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由于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除水电外)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且成本较高,电力传输网络也没有单独的渠道,无法传送给用户。针对这一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的颁布实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入网措施和能够为发电企业赢得收益的收购价格进行确定。同时以天然气优先为原则,获得管道运营商优先天然气的输送权,而后根据天然气的价值标准进行市场定价,以明确补贴的金额。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一些风电项目也实施了投资补贴政策。但这一政策却使投资者过于看重补贴的获得和设备的安装,而忽视了项目的性能。因此美国自1993年根据相关能源的政策法规将联邦政府对风电的投资扶持改为对风电的生产过程进行扶持。其补贴时间自项目投产起长达十年,并随着通货膨胀率作及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策略,其对生产税收优惠的表现形式为价格补贴,主要还是意在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税收返还。2.针对消费者采取的补贴政策。在汽车、房地产和家电领域实施关于对消费者的低碳补贴政策。美国曾对使用柴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在2007~2011年返还了最高达3500美元的税收金额。同时在实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并明确规定新建筑如能达到国际节能标准的46%以上,便可获得3000美元以内的单套房低税奖励。同时减免使用住宅节能设备的居民税收,甚至于居民在住宅中对室温调控设备、节能窗、冷热设施等进行更换也能享受减免10%以内的税收优惠。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已开始实施了对太阳能热水器用户提供的不低于30%的补贴政策。法国也自2006年起,可再生能源或热泵能源设备的减免税收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实施背景
低碳补贴作为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不但可以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扩张的形式刺激低迷时期的经济。所以各国在遭遇经济危机时,或传统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影响其优势地位时,通过低碳补贴的形式来推动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实际成果
低碳补贴的考察标准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新能源的领域里主要针对生产者的低碳补贴,从各国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即可说明一切。通过各国风力发电的发展情况进行如下阐明:美国十年间的风力发电量增加达33000MW,年复合率平均增长了30%;德国十年间的风力发电量也增加达17000MW,年复合率平均增长了13%。在汽车、家电和房地产的节能建材领域里主要针对消费者的低碳补贴。美国自2007开始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由于扶持的力度较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虽然轻型汽车的销量在最近几年呈下滑之势,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2009年之前却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可见,低碳补贴的实施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总结
通过分析各国低碳补贴情况的实施,总结如下:1.低碳补贴以扩张的形式,刺激低迷时期的经济,尤其在传统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时,政府通过低碳补贴的举措,推动了低碳产业的发展,避免了经济衰退的发生,重新获得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此举的扩张性,在经济成熟时期却不宜应用。2.中下游产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对象。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其下游产业的兴衰成败由最终需求直接决定,所以一般采取补贴消费者的方式;而中游产业因具有相同质量的产品,进行补贴的对象以生产者为主,以鼓励对其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的应用。
二、发达国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
政府是否给予低碳技术的政策扶持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效用如下:(1)有益发展能源使用高效,能源消费低效。(2)有益于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增加低碳能源的消费比例。二者都有效地抑制了碳的排放量。
(一)实施战略
日本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日本各届政府始终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宣传推广,呼吁低碳社会的创建。终于2007年6月,一部有关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基于法律的强硬手段,使节能减排的预期措施得以全面施行。此外,日本还成就于化学能源的减排技术,如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技术创新,成为国际环保的领先行业。同年9月,德国也实施了高新技术战略,鼓励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以期成为世界未来科技市场的领头军。次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又实施了基于高新技术战略的气候保护技术战略。鉴于此,联邦教研部倾注大量资金进行气候保护技术的钻研,同时工业界也对此作了大量的投入。2002年末,英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新技术发展进行了政策扶持,对于近海风能、能源作物、光伏以及新一代新能源技术的全面研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政府在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时经历了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展示两个不同的时期:(1)开发时期,研发新技术的初期都必须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性较高。(2)展示时期,大量资金的有效投入,可以加快工业活动的发展,其公共资金的投入对于这两个时期来说相当重要。
(二)实施基础
发达国家早就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技术力量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但具体的实施基础与碳税和低碳补贴有所区别,并没有紧密联系外部的经济环境。由于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展是一项长效工程,发达国家大都采取持续的大量投入来普遍实施。其实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1)确保财政收入。一般只有发达国家实施低碳技术的补贴政策,因而对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他们是具备充足的财政实力的。(2)灵活筹资举措。低碳技术的研发可利用碳基金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扶持。
(三)实际成果
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在能源、建筑、汽车等行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减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低碳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如英国,突破了低碳技术瓶颈,实现了经济环保,随着低碳技术的深入推广,经济效益也收获颇丰,又实现了环保经济,最终使低碳科技发展达成“双赢”。英国政府二百年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仅在过去十年间就得以实现,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所实现的产值达上千亿英镑,圆了上百万人的就业梦,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也降低了10个百分点。英国最终实现环保经济主要通过低碳技术出口,以这样的低碳技术输出模式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经验总结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转贴于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旅游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商务区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物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碳排放权交易介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
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网站资料.http:///
main-1.asp?id=32&pid=4634.
[3]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R].Sep,2001.
[4] 李,宋晔皓.综合解读三大评估体系中的绿色
社区指标[J].世界建筑,2010,(8):118-119.
[5] 国内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出台.http://unido-imr.
org/main-1.asp?id=30&pid=4899.
[6]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J].S3聚焦气
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2012,(9).
[7] 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
河南科技,2010,(8).
[8] 欧盟计划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
化.http:///main-1.
asp?id=46&pid=3697.
[9] 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
[J].科学决策,2010,(4).
[10] Bed ZED.http:///Peter
Harper - Low Carbon Living.http://
/videos/eco-innovation-
seminars/107-peter-harper-low-carbon-living.
[11]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低碳地产先锋:实战模式与绿色项目解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 台北县低碳社区标章认证制度作业要点.1999年
10月27日北府环碳字第0990101439号令修正.
[13] 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
市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综述[R].2010.
[14] 晏功明.欧美群宅运动对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的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
(1):77-78、83.
[15] 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
现代城市研究,2010,(8):30-33.
[16] 气候组织.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城市[R].
2010.
[17] 北京市政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课题组.北京生活
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研报告[J].城市管理与科
技,2009,11(2).
[18]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Homes Energy
Efficiency For Tomorrow. http://london.
gov.uk/priorities/environment/climate-change/
energy-efficiency/homes-energy-efficiency-
fortomorrow.
[19] 鲍敦媛,张聪钦,等.台湾低碳旅游发展现况与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碳税;碳交易机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城市担任主战场和领导者的角色。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以城市为单元,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城市成为各国共同的追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道路。
二、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低碳城市的概念。虽然国内外学者尚未给低碳城市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不过一般意义上可以把低碳城市理解成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量研究。第一类是基于计量经济分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估计方法,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第二类是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第三类是基于解聚的指数因素分解法,常用的是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它是指将一个总量变化分解为几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常用的分解公式有IPAT方程和Kaya等式。IPAT方程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人口、人均GDP和碳排放强度。而Kaya等式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GDP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四个因素。因素分解法凭借简单明了的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学者现阶段主要运用的方法。(3)碳税手段与碳交易机制研究。温室气体的排放属于一种负面的外部性。对于如何修正外部性的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中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基于庇古理论的修正的手段,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碳税的意义和影响、征税对象及征收途径的选择、碳税税率设计、碳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及碳关税等方面对碳税进行了大量研究。另一种观点是基于科斯理论的碳交易机制。国外学者在碳交易方面的研究从政策层面的探讨到具体交易制度的设计,再到获得利益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都逐渐向纵深发展。而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相对滞后,国内有关碳交易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4)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前主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复合指标法,即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量化,然后赋予一定的权重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潘家华等(2011)从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着手,构建了包括碳生产力、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在内的12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5)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以英国的伦敦及丹麦的哥本哈根为例,在能源方面,伦敦通过采用分散式能源供应系统、鼓励垃圾发电及其应用、建设大型可再生资源发电站和鼓励碳储存等政策向分散式、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结构转型。哥本哈根则通过将燃煤发电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木屑发电、建立新能源发电和供热站、增加风力发电站、增加地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烟道气压缩冷凝机改进垃圾焚烧场的热能效率、完善区域供热体系等来转变现有能源结构。在建筑和交通方面,伦敦实行绿色家庭计划和包括建筑改造伙伴计划、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等在内的绿色机构计划;改变伦敦居民出行方式,加大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上的投资,鼓励低碳交通和能源,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并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哥本哈根则通过通风、温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4个维度进行节能管理,并重点计划将风能作为电动汽车和氢气动力汽车的充电来源,并为这类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在公众意识方面,伦敦政府建立起众多的教育项目,对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节能减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减碳有深入的了解。而哥本哈根政府专门建立了气候科学中心,以儿童和青年为对象开展以气候为主题的活动,并培训教师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并且18岁以下的公民每年都有一次机会参加气候科学中心主办的活动。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上,我国毋庸置疑还需要走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我们都需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摸索中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列春.以低碳城市为主线,发展低碳经济[J].工程机械.2010(1):72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3]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
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及对策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策略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刍议
广东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我国旅游就业统计中的隐患
论新旧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融合
低碳经济浪潮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廊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
发展“低碳经济”之我见
西部地区投融资体系创新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问题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路径探索
加强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海外投资项目融资担保风险防范
对规避残损人民币兑换风险的建议
作业成本管理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来稿须知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分析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冀中南经济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研究
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分析
川南五市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
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意义
后危机时代高新区的战略选择
论“订单地产”运营模式
加快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根本症结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对策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
河北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业务活动谈研究所内控风险
招标中采用“招标控制价”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流转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通山县柑橘生产调查分析
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分析
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关联性研究
建立渝东北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与策略
郴州月峰瑶寨风情园旅游开发对策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对比分析
近代欧洲与中国:国家竞争环境影响比较
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房地产开发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河北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对策
新疆金融机构区域结构不平衡问题与对策
浅淡煤炭企业筹资管理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新能源;科学技术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实现“三化”(即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这种经济主要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相关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之中,此项文件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削减60%,从而在根本上将英国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低碳经济国家。”①
在2007 年7 月,美国表明了走低碳经济道路有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点在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中可以看到。在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的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并以此应对气候变化,此“路线图”提出西方发达国家需在2020 年前将碳排量减少25%至40%②。在此意义上,“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开始迈向低碳社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本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近些年来,由于要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相关安全问题,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在发展低碳经济层面上做出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一)控制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控制碳排放总量,据此,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都开始制定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以及与相关政策措施。
1. 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英国政府于2003年2月为本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订立总体目标:到20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降低20%;至2050年,在此基础上减少60%。
2.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关于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正式的法律法规制度来限制、控制碳排量。
(二)降低碳排放强度。主要做法有以下几项。
1.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低碳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低排碳、低污染、低能耗等特性的产业,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内容。
2.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当下由于面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气候迅速变化的双重压力,以及油价不断攀升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逐渐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努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善本国能源立法。
3. 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事实上,低碳技术不仅包括了化工、电力、冶金等相关传统产业部门,更是遍布所有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行业,而且也涉及到了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新型领域。
(三)提倡低碳型生活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家庭消费节能。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有关家庭用能及生活用能的比例都在显著提升。所以,针对消费尤其是家庭消费方面的节能问题,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 发展低碳型交通系统,做好汽车燃料清洁化工作。具体措施大致包括:着力发展以自行车为主的小型交通系统,与此同时,重点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倡有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辆等相关措施。
四、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相关发展战略
(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定位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大体上可确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以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为先导,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以提升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以改变消费理念为契机,提倡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二)发展低碳经济战略
根据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碳排放量,调整和优化结构,全方位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面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加快中国新型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加入“到2020年整体实现碳排量降低40%~45%”这一具体指标要求,并且将其作为相关约束指标纳入到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期望真正做到低碳社会的建立。
2.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其中优化结构,包括了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的不断优化升级。
3. 做到全方位创新发展。这要求从技术加工到产品外观,从外部体制到内在机制,从思想理念到管理工作等各方面都必须进行创新。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要立足于国内,更要做到面向世界,要全面地融入到国外市场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正所谓“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以,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切实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体上说,发展低碳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要做到彻底的转变旧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处理好眼下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必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2003.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7]王家诚.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J].当代石油石化,2010(3).
注解
(一)低碳经济基础理论文献
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学者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制造业能源强度,并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的结构差别。有的学者进行了CO2排放量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总结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特点、发展途径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巨大,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能途径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
四、结论和建议
摘 要 该文综述了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并从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低碳经济与区域转型双重背景下应作出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 区域转型 低碳经济 产业化发展 规划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2]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城市发展研究.2009(1).
关键词:低碳景区;管理;工作;决策
一、目前大部分景区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大部分的景区中景区整体的环境建设存在不协调的因素,各种的设施在外形、风格和景色等方面不协调使得景区的低碳环保工作难于实现。另外景区的现代化开发导致各种的资源的过度开发、各种的自然景点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效率低下。没有带来最大程度的坚持低碳、经济、实惠等原则。
(二)低碳技术实现受到的阻碍
不同的地区的旅游景区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应用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等存在着差异性。低碳的技术和材料是建设和管理景区的重要内容,但是底层的经济资金严重地影响着景区的低碳化和环保性。目前影响大部分的景区的低碳建设的直接因素是景区的旅游收入。要在景区全面实现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转型和建设是很困难的。旅游收入、成本开支、利润等因素都是景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游客给低碳景区的实现带来的影响
游客素质的高低不等、环保意识低下给景区低碳工作和活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大量的垃圾、各种的破坏等使得景区的低碳景区建设受到了各种的挑战。这也给广大的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低碳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原则
(一)低碳环保原则
无论是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要将低碳环保根植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景区的建设,将景区建设成为游客心中的最好的放松的地方,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技术突破原则
低碳很大的一部分取决于景区各项工作和设施中的技术含量,应用最环保的材料进行设施的搭建,用最低碳的方法进行工作和管理。技术的突破时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景区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三)经济实惠原则
经济实惠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着景区的各种的建设和管理的环保程度,在景区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将经济实惠原则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景区建设成为游客心中的满意的景区,不断地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游客的回头率。
三、关于低碳景区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旅游部门的扶持
政府部门对旅游景区的宏观调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各种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的出台和颁布直接地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内容。低碳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的内容,如土地、森林、交通、文物等。政府部门如何进行科学的、整体的调控和引导关系着低碳景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设管理的内容。景区应该充分的应用政府部门独特的作用来为自己发挥作用,利用政府部门每年的大量的公益广告和各种的群众宣传工作来倡导人们从自己开始做到碳、环保。配合政府部门各项的制度实现景区的科学发展模式。
(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决策
在各种低碳景区中设施、管理的方法等都应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最科学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实现景区的低碳指标。景区管理人员更应该时刻的重视低碳指标的实现。在各种的活动中从每一个细节出发来完成低碳指标。低碳景区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最基础的设施建设、游客的管理、各种工作的管理中来进行实现。各个项目和环节的低碳、环保指标是整体低碳实现的必要保证。这有从每一个步骤和管理工作中逐渐的实现低碳。
(三)重视低碳思想的宣传工作
低碳思想的宣传活动在社会媒体上得到了很大的宣传,但是实现却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景区管理工作者可以在景区举办一系列的低碳旅游的宣传活动,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低碳、环保思想。在这一系列的环保教育中不断地提高人们的低碳旅游意识和观点。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的环保,在实际的行动中不断的饯行低碳、环保。在欣赏自然景物的通用是还能感受到景区的人文感受。这样既能达到广大的旅游管理工作者的效果,也能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身心的愉悦。
四、结论
低碳景区是低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阻碍和困境。但是采用各种的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管理方法等可以大大的促进景区的低碳发展和建设。作为旅游管理者更应该加大各方面的资源调度工作。从不同的方面来加强和实现景区的低碳指标。从游客、政府、工作者几个方面来进行支持景区的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优化都能在低碳景区的建设和决策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从技术创新、坚持原则、方法革新等方面来实现景区的低碳、环保。让景区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石培华,冯凌,吴普.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
[2] 葛全胜,宁志中,刘浩龙.旅游景区设施建设与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6872.
[3] 孙权.建设“低碳”旅游景区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0(25):232.
[4]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
[5]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6] 吴晨,李东和,汪燕.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
[7] 靳非.我国低碳景区构建方式与保障机制研究[D].2012(5):21.
[8] 谭锦,程乾.论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构建——以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为例[J].
[9] 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3):6163.
[10] 张朝,胡道华.中国低碳旅游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湖北武汉.
[11] 曾曼琼.论低碳经济下旅游景区的创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9110.
[12] 房茜,王亚琳.低碳旅游视角下的景区发展[J].经济研究,2010:33.
[13] 王辉,宋丽,郭玲玲.低碳旅游在海岛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探讨[J].
关键词: 建筑 节能 低碳 二氧化碳减排 低碳经济
一、引言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实际上,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措施建议
1、发泡水泥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建筑保温材料,与中空玻璃一样能够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降低能耗,符合国家节能政策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另外,纤维石膏板是一种暖性材料,热收缩值小,保温隔热性能优越,且具有呼吸功能,能够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3、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隔绝噪音,降低能耗。
4、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5、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6、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三、发展建筑节能与低碳建材
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GDP的建材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建材产业对我国建材行业来说,确实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当然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建材显而易见的几个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就是要快速提升先进生产力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已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更要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重复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建材工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建材业窑炉消纳固体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建材行业一直在为此而努力,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水泥吨能耗已降低了40%以上,但我们还有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我们要抓住发展低碳建材产业的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子,用事实改变人们对建材行业的误解。二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建材发展。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中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与建筑材料紧密相关的有建筑节能和节能材料等。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建材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出台多项调控政策,激励建材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积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有效控制资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推进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利用。
四、结语
建筑实质性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是发展低碳建筑的根本手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态必然是紧凑型的、有较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以减少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在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形势下,低碳建筑应更多地采用回收的废旧建筑材料,更多地发展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减少废弃物和固体垃圾。在建筑能源利用上,要实现“高效、低碳、集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另一方面将节能作为一种无碳替代资源。同时,要重视能源规划和低碳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
>>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新视点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 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新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营销发展战略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动力培育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之我见 浅谈体育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我国体育产业视角下浅谈体育经纪人未来的发展 奥运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3] 智研咨询.2016―2022年中国体育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EB/OL]. (2016-04-29)[2016-10-28].
.
[24] 周爱光.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 体育学刊,2009,16(11):1-4.
[25]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6-05-05)[2016-10-28]. .
[26]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6-07-13)[2016-10-28]. .
[27]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EB/OL].
(2015-09-18)[2016-10-28]. .
[28] 胡祖才. “十一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26.
[29] 杜德军,杨越.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 调研世界,2016(2):36-40.
[30] 张林,黄海燕.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83.
[31] 搜狐财经. 健身行业市场研究报告[EB/OL]. (2016-01-06)[2016-10-28]. .
[34]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6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发展情况预测[EB/OL]. (2016-04-12)[2016-10-28]. .
[36] 周爱光. 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 体育科学,2012,32(5):64-70.
[37] 李博.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2):52-58.
[3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0-28) [2016-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