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矿区生态系统;人为干扰;修复与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8-0096-02
1 人为干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人为干扰的概念
人为干扰是区别于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
1.2 人为干扰的方式
对于中国矿区环境生态系统,人为干扰的主要方式是污染。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
煤矿开采矿区废水的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洗煤污水的污染程度较矿井水为重;煤矸石在露天堆放过程中,经雨水淋溶后部分物质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壤、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时,造成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煤矿开采过程中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种机械设备工作时所产生的,不仅直接影响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2 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1)生态系统受损伤的各种变化都始于结构的改变
矿区水土资源受到污染破坏、物种资源急剧衰减、矿区植被面积下降、植物光和作用的转换效率低,能量流动效率降低、物质循环受阻等,修复矿区生态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的外部力量才能促进矿区生态功能的转变,矿区生态治理和维持成本加大。
2)生态系统过程受阻和功能衰退是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矿区产业结构的演变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和生态修复能力而影响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开发初期,矿区生态恶化程度较低,生态系统维持成本较低,矿区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较强,对矿区生态长期影响较小;矿区形成期,矿区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力加大,矿区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急剧下降,治理成本上升,但是矿区生态治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需要加大矿区治理的力度或实行清洁化生产,以消除开采过程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如果失去矿山生态治理的时期,矿区进入衰退期,整个矿区的恶化程度急剧上升,矿区生态修复的周期长、成本高、修复能力脆弱,对矿区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大,严重阻碍矿区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3)关键组分和过程的状态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回复进程
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才是真正健康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如建群种、优势种、关键的传粉动物、顶级食肉动物等)和关键生态过程,在受损伤的的生态系统中还是否存在,对于受损伤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至关重要。在矿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物种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才能更充分地利用系统自身的潜能,促进矿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3 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矿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才产生的,在人为干扰下矿区生态系统先后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
1)原始型矿区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早期矿区生态系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矿业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不大,生态与矿业开发的矛盾没有显现。
2)掠夺型矿区生态系统
19 世纪开始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提高,对矿产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人们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矿区环境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3)协调型矿区生态系统
这种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指导,必将成为普通存在的先进矿区生态系统类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 矿区灾害很少发生, 矿区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4矿区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
矿区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监测、预测及风险评估技术,管理技术,规划设计 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4.1 监测、预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主要是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动态监测与预测,揭示损害的程度、范围、机理和规律及风险,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选择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4.2 管理技术
主要是对受损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宏观过程管理以及矿山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修复管理。
4.3 规划设计技术
矿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技术包括传统规划法和计算机辅助规划法。在详尽调查、监测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规划技术和手段对矿区生态进行详细的规划。
4.4 工程修复技术
包括回复生态系统的各种工程措施。应根据不同的破坏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破坏的工程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的工程(物理)修复技术。
4.5 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指提高和改善重建系统生产力和环境安全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措施,其中生物工程(含植物修复)、生态工程、化学修复和土壤改良技术等是十分重要的。
4.6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
采煤沉陷是我国两大面广的矿区生态问题,其主要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充填复垦法、直接利用法、修整法、生态工程复垦法等方法。将土地复垦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破坏土地所涉及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5 结论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对中国矿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矿区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在开发矿产能源的同时,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庆先,胡振琪主编.中国矿业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3,12 (7):23-26.
[2] 秦万德主编.煤炭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D].中国煤炭学会,1992年年会论文集,郑州,1992-12-18.
[3] 萧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环境监测;健康;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X83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2009(2016)01-0001-04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与化学品使用量和品种的不断增加,新型环境污染层出不穷,化学性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影响的问题更为突出,积极应对化学性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已成为迫切需求。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中第39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明确了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开启了我国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法制化的新征程,对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控制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1-2]。今以江苏省典型区域为试点,开展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研究,在总结、分析试点应用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对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作探讨。
1环境与健康监测现状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将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与健康管理机构,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等,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工作,如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淮河流域环境污染与癌症风险评价、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等。然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环境与健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环境与健康的现状不明,底数不清,致使一些急需开展的工作难以实施;二是缺少透明、公开的公益性环境与健康基础数据库,部分特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资料,以及部分疾病和死亡的人群资料;三是现有环境与健康管理缺乏整体性,基层环境健康工作基础薄弱等[3-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和预警及风险管理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环境与健康监测是环境风险预警和管理的基础,监测信息是环境风险评估所需要的资料[6]。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针对环境与健康监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导致此方面的工作无章可循。从江苏省环境监测的现状来看,尽管已开展了大量的常规监测,以及污染源、土壤、饮用水等多项专项调查,但这些调查和人群健康结合较少,加之环境与健康监测尚未纳入常规工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为直接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基础数据缺乏,不利于政府部门实时把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状况。鉴于此,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研究有望弥补此项监测技术内容,为获取环境与人群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常态化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奠定基础,也为支撑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及预警提供科学保障。
2环境与健康监测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
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原则:一是环境与健康监测应具有全面性,需综合考虑影响人群健康的多种环境要素。当前,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呈现出多介质污染(室内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多途径(呼吸、饮食、皮肤暴露)、多种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新型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复杂健康风险的特征[7],要摸清环境与健康问题,应全面调查分析环境空气、水、土壤、尘、食物等多种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二是充分基于现有环境监测工作和资料,保证资源节约。多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与健康监测作为监测体系的一个新分支,应充分利用现有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拓展,避免重复监测。三是环境与健康监测在满足自身特定要求的同时,应与我国现行的空气、水、土壤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监测方法和规范等技术要求不应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四是与目前实际监测工作水平和能力相适应,使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风险评价所需的监测数据科学、合理、严谨。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总体思路是以保护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为目标,以历史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人群健康情况等为科学基础,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特点,结合常规性环境监测工作,因地制宜,重点加强与健康相关的特征污染物调查和研究,充分反映空气、水、土壤、尘、食物等多种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和基础工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框架见图1。
3环境与健康监测领域分析
环境与健康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工作属于环保和卫生部门交叉管理。环保部门主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保障人体健康,卫生部门主要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来指导人们尽量避免环境暴露,由此决定了环境与健康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监测。按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来归纳,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人体内外暴露、健康效应监测等方面(见图1)[8],从而获得环境污染状况、暴露途径和强度、健康损害等信息,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撑。从目前环保和卫生部门的职责划分来看,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体外暴露监测属于环保部门的职责范畴(即图1中虚线包含部分),而内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则属于卫生部门的职责。今研究的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的内容主要基于环保部门的职责,探讨在选定污染区域开展污染源、水、空气、土壤(尘土)、农产品等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要素监测工作。
4技术内容及相关要求
4.1现场考察与资料收集
现场考察与资料收集作为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基础工作必不可少。现场考察是为了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等情况;资料收集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情况,收集内容包括该地区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排污企业情况、人口、农药使用、人群健康状况等资料。通过现场考察和基础资料分析,了解选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现状与演变历史,以及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人群生活方式等,筛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特征污染因子,确定污染区调查范围,同时选择无明显污染来源地区作为对照区开展监测。
4.2污染源调查监测
开展工业污染源调查监测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该区域污染物尤其是特征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为寻找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一定的支撑。污染源调查包括历史污染源调查和现状污染源调查。历史污染源调查需收集调查区内相关污染源企业的基本情况、运行时间、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原辅材料、污染物排放历史、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污染源调查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源现场实测,收集污染源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种类、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废水和废气排放方式、废渣处理处置方式等。污染源监测指标可以从2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企业的原材料使用、生产工艺及历史环境监测资料等,选择企业可能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二是与环境质量调查相对应,选择其筛选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为研究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和转换规律提供依据。污染源监测在每年生产旺季和淡季各1次。
4.3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空气、土壤监测等,以全面了解可能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因素。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较完善的点位和较全面的监测项目,此项工作的开展应以现有监测工作为基础。4.3.1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包括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应结合例行监测工作,同时考虑当地与健康相关的特征污染因子。地表水水质监测应选择对饮用水源影响最大的河流作断面布设,包括已有国控、省控和县控断面,以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的重点断面。饮用水源地分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分散式供水(多见于农村地区)。对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在典型区域范围内,至少选取代表该地区水质状况和水源类型的一两个点位采样监测。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多为深井水,而根据历史资料,更早时很多地方仍然饮用浅层地下水,由此可见,分散式供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由于分散式供水往往量大面广,综合考虑工作量,可以选择与人群健康最密切相关的地区布设监测点位。水环境监测频次可以每半年1次。4.3.2空气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是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特征污染物水平;二是了解选定污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或特征污染物排放水平。根据典型地区的污染源资料、气象资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该地区的点位分布和数量,监测项目包括常规指标和特征指标。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尽可能选择国家、省、地方原先设置的点位。污染区域布点依据主要风向和扩散途径,污染源下风向可参照无组织排放监测规范布点,影响人群健康的敏感区域可采用网格布点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同时在污染区上风向设置参照点[9-10]。空气监测频次可以每半年1次。4.3.3土壤监测土壤监测宜优先选择污染地区土壤、农田土壤、与人群密切相关土壤、社会关注热点土壤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研究土壤污染与当地人群健康的关联。土壤监测采用网格布点,在污染扩散途径及与人群密切相关的区域可以加密布点,在污染影响较小的地区可减少点位数量[11]。土壤监测每年1次。
4.4外暴露监测
根据污染区和对照区人群分布情况,开展外暴露监测。外暴露调查包括经口摄入、呼吸吸入、皮肤接触3个方面,确定重点关注的特征污染物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介质及影响途径。根据人与环境污染物的接触途径和方式,外暴露调查主要包括:一是经口摄入的饮水和饮食监测;二是呼吸吸入的室内空气监测;三是皮肤接触的水和尘土监测。调查采用抽样方式。饮水在调查人群家中抽样采集管网水、水缸水或井水等;饮食抽样采集家庭粮食、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奶制品等;室内空气在居民家中采集空气样品;尘土采集居民家中或院落地面的灰尘。外暴露调查点位布设在受污染物影响明显的区域,频次为每年1次,监测项目主要为特征污染物。
4.5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参加监测的实验室必须通过计量认证,人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开展监测工作。在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全过程实行质量保证,现场采样、样品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质量审核制度。采样、样品交接、前处理、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等记录应归档齐全[12-13]。
5结语
环境污染因素在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风险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环境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今从环保部门的角度,对环境与健康监测作初步探索,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环境与健康工作在我国逐步兴起和发展,其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泛,各方面工作互相关联、互相支撑。环境与健康监测作为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基础,需及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的系统性调查,建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制度,有效完成环境与健康监测任务。
[参考文献]
[1]段小丽,魏复盛.我国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健康影响现状和问题及科研发展方向[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12):1111-1114.
[2]熊跃辉.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J].环境保护,2014,42(23):29-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38(2):45-48.
[4]范清华,张涛,沈.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构建[J].环境科技,2014,27(1):65-68.
[5]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4-7.
[6]王先良,王春晖,江艳,等.中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策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12-16.
[7]段小丽,李屹,赵秀阁,等.“十二五”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的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30(3):210-214.
[8]段小丽.暴露参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吉贵祥,张涛,范清华,等.某农药厂周边空气毒死蜱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1):6-9.
[10]张涛,范清华,吉贵祥,等.典型乡镇饮用水和农作物的污染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技,2015,28(1):54-56.
[11]鲁敏,李荟敏,贺小敏,等.某金矿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3):45-47.
[12]戴秀丽,朱培瑜,王蕾,等.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7(3):52-55.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技术;环境管理体制;环保投资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08-02
一、环境保护现状与问题
环境保护因素主要包括环保技术、环保投资和环保政策与法规等三类,政府在推动和实施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承担着主要责任,这也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主要特征。分析环境保护现状,可从环境保护的三大因素方面进行考虑:
(一)环保技术
环保科技进步是指环境科学在实现一定程度的环境质量改善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环保技术的进步表现在为环保产业生产服务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加强。环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的,重大环保技术的进步,总会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GDP相当于全球GDP总额的4%-5%,但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占全球煤炭资源消费总量的36. 9%,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占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最大的环境污染国。因此,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推广环保技术是必要之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以污染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特征、以循环经济为最终目的的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含量、增强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我国在环保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学者认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水平和环保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与发达国家至少有15―20年的差距,电除尘、袋除尘、无源噪声防治等个别领域水平较高,但也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多年来,凡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几乎都依赖进口。
(二)环保投资
环保投资是用于环境资源的恢复和增值、保护和治理的费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环境资源的再生产和永续供给。环保投资的内涵包括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三个方面,政府和公共部门是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有研究表明,中国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的,投资渠道的一元化使得投资总量总体上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加上政府财政资金本身就很有限,从而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在9 000亿元左右,占同期GDP的1.1%~1.3%,如果在供给上没能实现新的机制创新,将会导致更大的需求缺口。投资结构体现为资金在各污染行业或领域的相对使用量,长期以来,工业污染防治领域一直是我国环保投资的重点,而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部门建设、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中小企业污染防治方面等相对甚少。从历年的数据来看,新建和扩建项目的污染防治资金在环保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以上,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推进,有呈增加趋势,而其他领域所占比例甚少且增长缓慢。投资效率衡量的是环保资金在使用方面所表征的单位资金能带来多大环境治理效果,所以在环保投资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环保投资的效率高低同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直接相关,以工业废水治理投资为例,“九五”期间其年均增长率达到34.1%,但废水处理量和达标排放量增长率仅为9%左右,不仅没有达到同期的增长率,反而相差甚远,投资效率明显偏低。
(三)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包含两方面内容:环境政策与具体的行政干预手段。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有利于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环境污染是一种外部不经济的公共厌恶品,在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等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现象随之出现,而环境政策制定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形式规范微观主体行为,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达成对等,从而制约微观主体污染环境的行为。环境政策是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主要指在环境法律以外的有关政策安排。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过程,由20世纪70年代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排污收费制度,到80年代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试点、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再到90年代的环保标志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2002年开始的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不难看出,国家对环境政策在环境保护领域所起的越来越大的作用的肯定。另外,环境管理体制还包括具体的行政干预手段,也称之为环保管制,这是对环境政策的一种辅完善,是致力于政策执行层面的。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环境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唯独在执行层面有所欠缺。
二、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研究,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投资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用于研发环保技术投资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制定并完善规划,保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规模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是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如上文所指出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趋势,环保投资需占GDP的1%~1.5%;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监管。在环保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用好现有的环保投资,尽量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地方。
(二)坚持环保技术开发,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但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末端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有赖于其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技术的研发并非只是政府的事情,企业也是不容忽视的主体,政府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地引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消化,真正做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实现政府、企业共同推动环保技术进步的局面。
(三)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
严格来说,环境保护领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环保技术、环保投资和环保政策这些具体环节,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针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工作的管理范畴,因此,环境管理体制的制定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环境外部性,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在于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其实牵涉到产权界定的问题,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及产权界定,产权模糊难以定价的由政府制定适当的环境政策、环境标准和法规等直接管制手段加以解决,而这些手段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制定完善环境管理体制。进行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要求根据环境保护现实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比如,环境标准和法规应视企业和行业类型而定,对于中小企业,环保标准要考虑短期经济影响,而对于垄断行业、关键部门和大型企业,则应站在长远角度,环保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技术超前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的需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根本目的是追求环境保护的最佳效果。
一、运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频繁的城乡运输要依靠大量交通工具来完成,而城乡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即是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1、大气污染。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成分有:一氧化碳(CO)、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HC)、氮氢化合物(NOX)、铅氧化物、浮游性尘埃等。环保监测部门对机动车保有量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了长期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与机动车保有量的相关系数为0.973,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汽车等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直接导致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大气质量日趋恶化,汽车尾气成为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检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成分中39.1%的一氧化碳、74.8%的碳氢化合物和46.2%的氮氧化合物都来源于运输工具的尾气。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美国大城市大气污染的50%来自运输工具,日本也占到20%。这说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物流运输车辆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和超大型,马力更加强劲,尾气排放量数倍于载人车辆,污染更加严重。大气污染的危害一方面导致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是对人体健康的直接损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大气污染引发肺病致死的人数大约有30到70万。
2、噪声污染。交通工具噪声不仅来源于发动机的轰鸣,还有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热电厂气运行产生的噪声、汽车喇叭、轮船和火车的汽笛、火车行驶与铁轨的摩擦声、飞机起降时的巨大噪音。另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施工也会对附近的学校、医院、居民区带来噪音污染。
二、运输污染的变动趋势
运输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运输数量的增加和运输质量的提高这样两个阶段,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始终是无法避免的。运输数量增加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社会产品大量生产和消费,GDP保持稳步增长,运输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内车流如川,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同时,当汽车保有量超过路网的设计能力时,又会造成交通拥堵现象,从而降低运输效率,使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
在运输质量的提高阶段,运输需求逐渐放缓,运输量呈缓慢增长的状态。以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订制化的特点,运输需求出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变化趋势,用户对运输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频率运输、即时配送方式,物流的高度集中化,物流活动对汽车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汽车运输在货运体系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运输质量提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尽管物流总量并未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卡车运输频率和所占比重的提高,城市环境污染不仅没有好转,还会较以往更为严重。
三、应对运输污染的措施
1、发展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指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特征的运输。实施绿色运输的途径主要有:合理选择运输工具,优化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去返程空驶等不合理的运输方式,提高车辆的实载率;引进新型内燃机技术,使用清洁燃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现阶段一定要重视绿色物流的发展,着重加强绿色运输的发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消除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加强立法和政策扶持。现阶段我国将节能减排作为提高发展质量的主要举措,制定实施了相关法律,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对公路运输的扶持,鼓励铁路运输,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但对污染责任人的惩罚力度显然不够。
3、发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通过优化运输线路,合理配置运输工具,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整体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降低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多式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多式联运不是运输方式的简单转换,而是物流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运输效率。从美国运输企业全面推广多式联运的经验来看,多式联运是企业推行绿色物流的有效途径。
(1)我国出口贸易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仍为出口的主要特征,出口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较大、污染较严重产品。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导致我国资源日渐贫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产出的固体废物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此外,加工贸易比例重大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1%。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绿色技术型产业十分落后,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
(2)进口"洋垃圾"严重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2007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曾报道过:在欧洲被称为欧洲垃圾集装箱的英国,每年都将大量的废物垃圾倒入我国,已经造成严重污染,并严重威胁我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大型出口洋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环境问题,还给英国相应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巨大利润。2012年12月,英国《每日日报》报道,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的生活垃圾被运送回英国。再如,西班牙出口到我国的果汁包装集装箱由于含有残留果汁,聚集了5.5万多只苍蝇;荷兰出口到我国的30个集装箱中,共发现近800吨的走私城市垃圾;另外日本大多企业也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处理废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费用成本,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等废物垃圾卖给我国企业来处理。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5亿吨之多,而其中70%以上都经各种途径运入我国。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问题并未得到遏制,频频发生在我国各地区。"洋垃圾"的跨国入境,不只是给我国垃圾处理增重负担,而且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3)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首先,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标准和环境法规比发达国家宽松且不完善,我国一些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盲目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只看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忽视了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问题。相反,目前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法规及环境意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在本国禁止使用、销售的工艺落后型、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过度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制造业,而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等的缺乏,造成我国制造业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例如,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FDI流入量得到迅速增长,珠三角生产规模随着不断扩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流入珠三角给珠三角经济带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珠三角许多地区"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大幅度的增加,珠三角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2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逐步完善环境政策,加大执行力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含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仍然不够全面,不够完善,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并且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一些标准不明确,甚至于与国际惯例某些条款不统一等问题。面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状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及标准,制定与国际环境标准相一致的、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及其相应的执行标准、惩罚力度等。例如针对前面提到我国进口洋垃圾现状,我国可以严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进口相关法律法规,细分"洋垃圾"的分类标准;明确违法进口"洋垃圾"的企业的处罚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人员责任标准及相应的徇私惩罚。
(2)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紧密跟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并通过对先进科技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引入,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在日益呼吁倡导节能减排,我国也应该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损、资源高效循环再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我国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延伸,并加强环境的保护,引导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3)控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
【关键词】农村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制度建设
前言
近年来农村大气环境问题多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人们生活受到一定的威胁,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燃煤及秸秆焚烧大气污染、农药及化肥大气污染、养殖场大气污染、乡镇企业大气污染等。上述污染直接造成农村大气环境日益恶劣,导致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体系受到严重限制,在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及控制中刻不容缓。
1 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依照要求进行秸秆处理,胡乱焚烧,使用燃煤、秸秆、树木等作为生活燃料,在农业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胡乱圈地进行牲畜养殖、构建工厂,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气环境建设效益,导致农村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对上述污染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导致农村大气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乡建设不完善,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上述环境背景下,农村建设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希望通过各项建设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忽略了对农村大气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现代化农村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工业化生产、农畜牧养殖,将经济效益视为一切,过度开发农村环境资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污染气体、有毒气体、有毒物质等,加重了农村大气环境污染。
第二,缺乏相应教育宣传,没有形成保护规范。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并未对大气环境保护进行重视,在工作过程中并未将大气环境保护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这造成大气环境保护的缺失,导致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大打折扣。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将核心放在大工程、大项目上,没有结合农村大气状况形成有效的法律管理条例,缺乏针对性保护制度,仅采取末端处理措施,这根本无法全面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政府并未将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没有在该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大气环境保护操作、保护事项、保护条例等进行明确,缺乏针对性教育,这也导致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受到限制,造成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加剧。
第三,脱离环境保护实际,无法实现高效控制。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与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实际相背离,没有形成针对性控制策略,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组织、资源及环境的支持,无法全面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村镇农业环境监测部门仅为城镇农业环境监测部门的三分之一。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机构明显少于城镇,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大气环境保护需求,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农药使用量明显上升,农村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农村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监测机构,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监测规范,没有依照市场规律对大气环境管理进行调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成其管理质量大幅降低。
2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策略
2.1 构建系统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力度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大气保护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管理制度框架,其具体包括农村大气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农村大气环境整治处理制度、农村大气环境定量考核制度等。
农村大气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明确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内容,对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区域、保护责任体制进行科学设定,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进行调整,最大限度消除职能重叠;大气环境整治处理制度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项处理规范进行明确,对处理流程、处理操作、处理策略等进行制度设定,构建各个环节的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农村大气环境定量考核制度需要对环境保护落实效益进行考核,确定人员是否依照工作制度要求落实工作内容,对其落实状况、工作状况、工作质量及过程进行全方位把握,形成针对性惩处策略,定项定量,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绩效考核。
2.2 把握乡镇统筹发展,构建系统补偿制度
系统补偿制度作为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该策略落实的过程中政府要把握好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强调大气环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将其作为一项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向人们“有偿”开放,形成“谁破坏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大气环境补偿制度。该制度中需明确破坏者的补偿额度及惩处限度,确保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大气资源被无节制利用或污染。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补偿制度中明确大气资源的“价值”,确保大气资源可以像生态产品一样获得回报,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大气资源的“市场化”,使人们能够对农村大气资源污染进行“付费”。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人们主动参与到农村大气环境保护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对城乡统筹建设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 规范农业生产制度,强化大气保护效益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农业生产进行规范,通过构建生态型农业体系降低农业生产对大气的影响,根治农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恶性循环,治标治本,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上述制度构建时要结合乡镇建设规划,在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上融入生态理念,形成大气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制度,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大气保护需求禁止使用“敌敌畏”、“灭虫灵”等农药,引入虫子的趋光性进行集中杀虫;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形成针对性生态环保农业体系,构建针对性农业生产结构,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要构建环境准入制度,对乡镇环境污染进行控制,防止乡镇环境转移,加强昂企业环境保护准入控制,消除城镇企业入村后造成的生产影响。
3 总结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农村农业生产建设状况,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形成针对性环境保护控制策略,对大气环境保护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实现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加速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在上述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不断深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真熠.农村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分析与防治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5,04:23-28.
[2]陶品竹.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的困境与突破――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例[J]. 学习论坛,2015,04:69-73.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宏观调控;兴业银行;发展现状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义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绿色信贷的政策上以及发展的模式上等诸多层面充分考虑。通过此次对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对解决实际的绿色信贷发展问题就能提供有益思路。希望能在此次理论研究下,对实际绿色信贷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胡易明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明,应鸣岐,王靖添.绿色信贷在交通节能减排方面应用现状和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6,(09).
[2]李虹.滨海新区碳信贷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刘艳.绿色信贷:喊得很热做得不多[J].经济观察报,2016,(02).
[关键词]管道工程;施工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管道工程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影响施工现场及其周围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
管道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若在施工中不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必将会影响生态环境。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施工建设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包括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因此,加强对管道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尽量减少各类污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管道项目建设所引起的区域内,如果由于项目施工,引起的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变化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破坏,必然会引有关部门的注意,更严重会引发企业资质的是否延续问题。因此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施工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管道运营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例如,管道所经过的山林过度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河流的开挖,造成水体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等,实行施工中环境保护,就是为了防治人类在管道建设中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时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
3. 施工中保护环境的措施
3.1施工污染
管道建设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噪声、废水、废气、粉尘、固体废弃物等,施工结束后,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施工废料、试压清管废水若不妥善处理,后期产生的污染物不仅影响人体健康,也会污染周围环境,影响范围大,且作用时间长。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所以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施工结束后对环境生态的修复,都尤为重要。
3.2施工保护措施
3.2.1 施工管理
一般而言,在管道施工中,人们仅重视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重视不够,导致施工现场成为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的工地。
在工程施工中,应坚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针,坚决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实施“三同时”制度,注重“预防为主”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生产,成立环境保护领导与实施机构,并建立环保专项投资。
3.2.2 具体保护措施
因此,管道在沿线施工当中应从以下4个方面注意环境保护:
(1)噪声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设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对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产生影响;其次,建设施工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对道路沿线两侧居民会有影响。据测试,推土机噪声级78dB-96dB,搅拌机噪声级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 88dB-93dB。
防施工噪声:主要是科学安排施工,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进行科学安排,尽可能将施工作业时间安排在白天。在居民区附近路段,严禁晚上进行大规模施工活动,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除此之外,还应从施工工序方面进行合理选择,在一些环境敏感区附近施工时,要及时调整施工设备,增加轻型震动设备,减薄路基每一层填料厚度,增加铺筑层数,增加碾压遍数,减少施工设备震动和噪声对沿线居民产生的影响。
(2)废气、粉尘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为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道路凹凸不平或装运过饱满等原因造成的抛洒及车辆身后真空吸力所造成的道路扬尘;其二为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面干燥松散由吹风所引起的风扬灰尘。
施工期间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要排放大量尾气,而尾气中含有许多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大气或土壤中,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防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设置各种防护设施,防止施工中产生扬尘及废弃物。所有建设工地必须设置围栏,施工道路要硬化,工地出入口有车轮清洗设备;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有专人清扫路面,按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有扬尘控制措施;站场楼层建筑垃圾严禁凌空抛散及乱倒乱卸,应垂直清运,禁止现场消化石灰、拌石灰土或其他有严重粉尘污染的作业。
(3)固体废弃物
道路建设施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要废弃大量固体材料,如砂石料、石灰块、水泥块等,这些固体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在施工工地周围,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来自施工现场的土石粉粒、粉煤灰、石灰、水泥以及定向钻穿越施工产生的膨润土废泥浆,粉状建筑材料中的悬浮物在施工期间由于地表水的冲刷而流失,一部分沉积在工地周围土壤中,而另一部分进入当地河流中,对土壤和河水都会造成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
1)施工废料设立定点废料处集中收集,段落施工结束后,清理线路,依托当地职能部门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
2)施工中产生的弃土石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一部分可以用于修路垫路基使用;一部分可以用于水土保持工程使用;剩余部分也可以设专门渣场堆放,渣场的选择要合理,应避开当地的泄洪道,并征得当地水土保持和环保管理部门的同意。堆渣场应修筑拦碴坝、截水沟,并进行平整绿化。管道建设工地运输车辆的车厢应确保牢固、严密,严禁在装运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
3)废弃膨润土泥浆的处置:对于采用定向钻穿越施工产生的膨润土废泥浆,工程结束后,膨润土大部分都能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的膨润土废泥浆,进行固化处理,在当地环保部门指导下采用定点挖坑填埋或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理,同时恢复地表地貌。
4)施工垃圾主要是废包装物,基本上属无毒、无害类垃圾,应及时收集,可再生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其它不能回收利用的应送当地环卫部门的垃圾站。施工产生的废弃焊头,不得直接丢弃,应在每个人焊接作业点配备铁桶或纸箱来收集,施工结束后集中回收处理。
5)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的处置:对施工人员产生1kg/人•日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施工现场设立定点废料处,依托当地职能部门及时清运。
(4)废水
在道路施工工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施工人员工作和生活,这些施工人员每天都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粪尿及生活垃圾,以及管道投用前清管试压所排放的含悬浮物、铁锈等固体杂质的污水,如不及时处理,也将造成土壤及环境污染。
防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
管道投用前清管和试压需要排放一些含悬浮物、铁锈等固体杂质的污水。为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废水排量,水资源重复利用。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水源重复利用率达50%。清管、试压排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铁锈和泥砂,这部分废水,经沉淀处理后,排放到附近的可受纳水体,仅对当地水环境质量产生轻微的影响。
4. 结论
管道建设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管道建设的环保教育和宣传。在管道施工时,要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按道路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完善有关审批手续。在进行管道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对管道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管道施工期间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管道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田宝华,肖正直.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5.
[2] 许桂森. 建筑施工污染减控措施[J].建筑工人,2001,04:24.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发展分析
一、绿色营销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市场最具有生命力的五种营销方式分别是“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及特许经营。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问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釆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已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二、绿色营销的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的主要特征是:
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就绿色产品购买意愿而言,绿色消费者除了关注购买和消费过程,还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置问题(如可回收等)。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日渐出现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人们开始关心消费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据市场调研报告表明,91.6%日本主妇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大约50%的法国人、80%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在美国,有30%的消费者声称他们关心大公司的环境记录,有84%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声誉。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朝流。
2.“绿色”标记贯穿于绿色营销的整个过程。绿色营销与其它营销方式根本区别就在于,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分销和售后服务等活动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联,并将其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
3.绿色营销在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并由此取得利润的同时,要符合环保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长远利益。它表明企业在发展中享有正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的环境的权利,但又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4.绿色营销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在获得持续利润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
5.采用绿色标志。采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我国现行的绿色标志,是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意义
1.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2.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以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企业及其经营者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的高尚思想境界的体现。追求绿色形象的企业,其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的楷模。
3.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了。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也以环保为名,构筑起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强化绿色观念,重视绿色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包装,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等措施来实施绿色营销,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四、我国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企业的绿色营销在博弈中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中国绿色产品市场还处于市场引入期,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绿色消费水平还很低,绿色产品引入市场需支付巨额费用,并导致利润为负值(绿色产品成本含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使广大企业陷入“囚徒博弈”的营销两难困境。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绝非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五、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建议
1.实施绿色营销的原则
实施绿色营销需要贯彻“5R”管理原则,即研究(RESERCH):“重视研究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少(REDUCE):减少和消除对有害物质的排除;循环(RECYCIE):对废旧物资进行处理和再运用;再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会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2.政府主导
(1)政府应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和绿色标志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
(2)制定和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对照国际标准,在现有法律、条例、法令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4)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现阶段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生产出既符合消费者绿色需求,又符合环保质量标准,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的产品。
进入21世纪,美国掀起了一场被称为“再制造”的回收热潮,从汽车蓄点电池到打印机墨盒和电脑,几乎任何旧的东西都能够得到再生利用。日本环境省也出台相关政策,迫使企业对60%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在面向未来的绿色营销浪潮中,与其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一展高下!
参考文献:
[1]王韩民,郭玮,程濑兰等。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1,(2):141.
[2]漆雁冰.绿色导向企业管理新概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7):28.
[3]郑继方.跨世纪的绿色文化[J].中外管理导报,1995,(1):54.
[4]万后芳.绿色营销.高度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问题和措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市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该城的景观建设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现今发展中,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愈来愈快,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涌现出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高质、友好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最广泛的呼声。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杨俊.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andan city type d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is located in Shanxi four province area at the confluence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upstream, is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must pass through, the ecological location advantages. Howev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 to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not only reduces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t also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e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ust develop a long-term,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
1、环境质量现状
(一)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邯郸市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其中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尤为严重,其污染负荷占到了总污染负荷的75%。1996—2000年邯郸市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污染较为稳定,属中等污染。2000年末,大气环境质量较1995年有较明显的改善。
(二)水环境质量现状
邯郸市生活饮用水源地——羊角铺地下水源地和岳城水库水质清洁,适宜饮用;地表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氮类化合物污染和有机污染为主要特征;地下水体水质较为稳定,主要为无机型污染,整体上属轻度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硝酸盐氮和氟化物。
(三)城市声环境状况
邯郸市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污染类型属轻度污染。
(四)自然生态状况
邯郸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末,森林覆盖率为19.2%,水土流失面积为2732平方公里,全市每年水土流失量达到了4600万吨;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体污染现象普遍,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占用耕地现象严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滞后,自然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能力薄弱。
2、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
1、区划原则与依据
依据生态功能分异及景观生态结构一致性原则、主体生态功能突出,局部灵活多样的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等,根据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宜性,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有关远景发展规划,制定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
采用主导因素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水资源图、工业布局图、城镇及农村人口分布图、交通旅游图、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结合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行政界线和大的景观类型斑块界线与远景规划,在计算机上提取各区划单元界线,以生态系统基本单元外部界线为准,确定各功能区间的界线。在ARC/INFO中建立拓扑关系,形成区划单元多边形,统计各区划单元中所有生态功能单元的特征,根据区划特征确定每一个区划单元的适宜类型与生态功能。
2、区划方案
根据以上原则和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全市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的功能特点、景观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及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把邯郸市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域(见图1)和11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域(见图2),4个一级功能区域分别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和城市生态功能区。见附表1-1~1-10。
图1
图2
附表1-1~1-10
3、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
1、岳城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岳城水库、漳河(观台断面以下河段)、清漳河(涉县城以上2公里至刘家庄断面河段)及周围陆域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漳河及支流和相关的陆域保护区。
2、东武仕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包括滏阳河(张庄桥断面至河水厂取水口下游300米河段)及相应的陆域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包括东武仕水库、滏阳河(水库出口至张庄桥断面河段)及相应的陆域保护区。
3、京娘湖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
4、羊角铺地下水源地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总面积0.67平方公里,包括水源地所在的羊角铺村行政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包括水源井周围4公里范围。
4、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原则
一级保护区的保护原则为确保直接取水口卫生安全;二级保护区保护原则为在充分考虑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下,确保取用水源的卫生安全。对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认真组织生态重建与恢复,基本遏制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5、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
1、制定和颁布《邯郸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和《邯郸市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2、制定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单位,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和工作程序,尽快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和保护区管理工作。
3、尽快制定城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详细规划。
6、水土流失重点控制区
(一)水土流失重点控制区范围
全市主要水土流失区域面积为2732平方公里,包括磁县、峰峰矿区、涉县、邯郸县和武安市的38个乡镇、266个自然村的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区。
(二)水土流失控制与保护措施
1、在《邯郸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规划。
2、结合邯郸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坚决关停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石场和采矿点。
3、对允许运行的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要求资源开发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承担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4、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按照地质灾害危险区—河流和输水渠道附近—居民点附近地区—交通干线两侧的顺序开展工作,首先对尾矿和矿渣场采取固定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和环境污染加剧,逐步开展生态恢复工作。
5、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支持布设鱼鳞坑、水平沟、 修建梯田、建设谷坊坝、拦沙坝等拦沙工程,科学合理兴建塘坝、水池水窑等小型水利工程项目。
6、划定封育区,区内严禁陡坡开荒、毁林开荒及幼林地放牧;加强造林绿化、封山育林育草,坡度大于25°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7、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提出与进展的改善
目前,邯郸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再创新高,达到320天,比上年增加9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21,较上年下降4.33%;滏阳河、洺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岳城水库和羊角铺水源地稳定达到饮用水质标准。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2009年共安排限期治理工程和减排项目96项,完成投资16.2亿元。全市电力企业大型机组全部完成脱硫任务,全市安装脱硫设施的烧结机总数达到16个。全市集中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19座,15个县(市、区)垃圾处理场全部完成主体工程,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2009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5%和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深入开展“拔除烟囱、净化蓝天”活动,对废弃烟囱实行。全年计划拆除208根烟囱,实际拆除219根,完成任务的105%,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美化了城乡环境。从2009年7月起,在滏阳河、洺河、漳河、老漳河、留垒河等5条河流21个跨界断面全面推行水质目标考核,对超过断面水质标准的县(市、区)实行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目前已收缴生态补偿金20万元,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奠定了基础。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8
0引言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x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
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
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
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