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地域范围内,由政府调控、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既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
县域经济是作为一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我国人均耕地量很少,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繁荣,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转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当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发展可吸纳的农民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所以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就能够增强县域范围内消化吸收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此举也将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为大中型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县域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来源的主要基地
县域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国家资源的基石。首先,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县域资源中,比如水土、森林、矿藏等,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国家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其次,食品业、轻工业、重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等的生产原料对于县域资料的依赖性也很强。再次,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在劳动力方面为国家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县域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县域经济是促进国内消费的推进器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明显,据统计,广大县域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得到提高,市场容量将会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定会更强。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
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作为我国对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实行的最主要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及其自主性都比较小,导致城镇化率较低,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城镇吸引附人口的凝聚力不强。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县域发展基础薄弱,除了县城之外,多数乡镇的基础建设一直落后,缺乏支柱产业,功能不全,发展没有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存在很多薄弱的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相对比较多等现象。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在农业中,科技含量不高,传统农业比重仍较大;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然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却表现得比较欠缺。其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县域工业在支持农业及其他的产业上还存在着不足,县域农副产品大多数都是以出卖原始的或者是初级的产品,对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还处在起步阶段。再次,在县域层面上各个县域的产业结构差别不大。“千县一品”,各城都热衷于“热门产业”,而忽视了当地地域、资源特色,追求“大一统”模式,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问题,遗留至今,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体制性政策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幅减少,但从绝对量上看,仍有6.7亿农民。据统计,新世纪前10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数量上看每年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事实上,财政支出总的比重却很长时间都处在10%以下,因此,不能满足7亿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另外,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的重点区域来看,大项目、大产业、大建设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受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严重缺乏国家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中国广大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掌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谋划出正确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开放活县战略措施,不断地发展外向经济
推动县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实施开放活县发展战略。首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优化县域的发展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投资决策已经由以往的注重投资政策转向了现在的注重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成为吸引企业资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优化和发展自身环境,才能赢得县域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产业资本的流动规律,扩大开放领域,选准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境外资金、项目、技术、管理和人才,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制约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基础,而是思想。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派出十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为全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44.58亿元,比24.61亿元增加19.97亿元,年均增长6.7%;二产增加值完成67.88亿元,比32.6亿元增加35.2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产增加值完成61.58亿元,比21.31亿元增加40.2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46亿元增长177.2%,年均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长51.9%,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长58.7%,年均增长16.6%。以来,柞水、商南、镇安、商州、洛南5个县区先后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工业税收3.2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4.8%、21.5%、22.0%。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医药园区、洛南黄龙钼业小区、柞水小岭工业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镇安云东钒业小区等16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76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4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产品59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68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24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40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76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全市劳务输出49.7万人,收入达到22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6亿多元,重点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50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53.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比分别增加379万人次和9.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8%和93.0%。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比36.6亿元增加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比37.2亿元增加127.45亿元,年均增长64.2%;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11.43亿元,比3.7亿元增加7.73亿元,年均增长45.6%;招商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208.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66亿元,是5.85亿元的6.6倍,年均增长87.6%。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
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第2页
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6县的平均gdp为18.71亿元,与全省83个县42.25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126.26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县为30.34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290.58亿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县为11897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县107674元相差几乎8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83个县、24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商州区位居24个区的第22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镇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阳、丹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区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16075元低5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凤县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6028元低3411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市工业化水平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个百分点。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商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商洛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商洛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商洛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商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商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6%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业园,涉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10个循环产业链45个项目,并与园区外47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资1208.13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28.97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陕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4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20xx年商洛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20xx年达到100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商洛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40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商洛发电厂、柞水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关键词:融资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2]李富香.浅谈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J].中国商界, 2013(01).
一、区域空g尺度
纵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历程,以县域空间为单元,可以明显看到县域经济优劣是衡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绝佳视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发达县域经济单元基础上逐次演替过程,长三角集中众多全国百强县便是最好例证。长三角发展后劲强于珠三角、京津冀,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及竞争力优于北、广、深,正基于其有强大的县域经济基本细胞单元组成强健的体魄、丰厚的沃土提供充沛的营养。正如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内在机理惊人相似,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的强劲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区域空间功能体系;京津冀长期以来的相对劣势,则可以归咎于畸形功能体系造成县域机会缺失、停滞甚至衰退,最终使得区域整体后劲不足。以此推想,理论上区域空间尺度内核心与基质之间是否存在类似黄金分割的最佳比例?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实质是省―市―县三级空间单元相互博弈演替的过程,尤其省、市对于县域空间争夺,也进一步印证区域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具备鲜明的生命体征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要相应的空间治理手段。
河南省近几十年的县域经济空间演进也有力支撑了该理论假说,百强县集中区域也正是中心城市实力最强劲、经济最具活力区域;反之亦然。因此,空间政策应分类引导,核心圈层内强调中心极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圈层应强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削减中心城区规模指标及对县域空间资源的低效掠夺。当前核心任务在于释放县域活力,对于核心圈层如何实现中心极化、都市区一体化,撤县改区是必然;外部圈层,尤其三山一滩、黄淮四市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于强县扩权、省直管,而非拔苗助长,切忌政策一刀切。
二、县域空间尺度
以县域空间尺度审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清晰看出一条主线,所谓不同县域经济模式,实则若干特色镇域产业集群与城区产业集聚有机耦合,与其说县域经济,不如说特色镇域经济更贴切;未来县域发展核心在于三大抓手:县城产业集聚与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培育、县城与特色镇域空间格局构建、村庄人口流动畅通机制保障。在此过程中需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发展主导产业与产业多元化关系、引进外资与利用民间资金关系、向政府要钱与向市场要钱关系、营造良好环境与提升县域形象关系。
县域发展大多基于资源、区位、产业、企业或村民自发发展、集聚、转型、提升而来,规划只是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适当加以规范化,尚未出现由于规划而从无到有产生的新型县域经济形态和空间实体。不同模式间最大区别在于发展理念不同,这是学习和总结不同模式的核心。必须认识到任何模式都并非完美,不能简单机械套用。任何县域都不是单一经济模式,而是多模式的综合,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选取主导发展模式,同时借鉴其他模式的合理理念与方式,融入地方实际发展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各县域的特色化发展。
当前关于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不胜枚举,当多数眼光专注于成功县市的聚光灯下时,更需要对曾经的明星县市的衰落进行反思,逆向思维尤其稀缺,成功经验固然重要,县域衰退的例子更具警醒意义,县域发展中也需要吴晓波“大败局”式研究。
三、乡村空间尺度
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在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必须认识到乡村地区城镇化是一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但乡村不可能消亡,过渡至一定阶段将会达到长久动态平衡。重在判定不同阶段、解决不同时期核心问题,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内蒙古必须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内蒙古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 “新常态”下内蒙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提高认识、强化服务、健全机制 实现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内蒙古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 影响内蒙古电子商务扩展的动力机制因素分析 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内蒙古民生发展的新思路 团结动员各族妇女为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发展建功立业 新常态下内蒙古能源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选择 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内蒙古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政府扶持研究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把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66号,2015-11-19.
[4] 内蒙古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区GDP的63.6%[N].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2015-06-14.
[5] 孟超,胡健,陈希敏.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驱动[N].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5-17.
[6] 周振华,等.走向新常态的战略布局:新增L 新结构 新动力[M].格致出版社,2015,4.
关键词:县域竞争力 聚类分析 预测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样本聚类和变量聚类。样本聚类又称为Q型聚类,是根据反映被观测的对象各种特征的多变量进行聚类;变量聚类又称为R型聚类,根据所研究问题选择部分变量对问题某一方面进行分类。在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当中适当应用聚类分析,有助于各县级单位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竞争力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有 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WEF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这些已取得的成果都可以为研究者借鉴。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专门针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聚类分析与预测研究的文献较少[1-8],因此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山东省经济现状,在构建的指标体系框架和分析预测理论基础上,对山东省2009、2010两年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评价和预测分析。受数据所限,2006―2010年的数据长度中2006―2008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不包括科技竞争力,2009―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涵盖经济实力、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和政府竞争力,因此主要对2009―2010年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同样由于科技竞争力数据长度不足,预测部分将分别预测各类一级指标竞争力。
二、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经济实力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资源承载力和政府能动力四个角度出发,构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实力竞争力从GDP、财政收入、对外依存度、产业结构等角度反映县域经济基本发展能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从科教文卫,以及居民收入方面反映县域社会发展建设水平;资源承载力表示县域经济发展密度,包括人口密度和GDP密度两个三级指标;政府能动力指标反映县级政府充分运用县内外资源,主动且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具体指标体系略。
三、2010年县域竞争力聚类分析
应用SPSS15.0软件,对山东省92个县域5个一级指标得分与各自权重乘积作为聚类变量进行Q型聚类分析,进行了聚类分析,表1给出了2009年的总体聚类结果。使用最远距离法,选择欧氏距离作为分类,将山东省92个县市划分成6种类型,聚类分析的ANOVA数据显示,将山东省92个县域分为6大类在统计学上是科学的,是有意义的。第Ⅰ类包括文登市、龙口市、荣成市等11个县市,这类地区是省县域经济的领跑者,综合竞争力较强,一级指标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竞争力在所有县域中具有明显优势,资源环境和政府分别略低于第Ⅲ类和第Ⅴ类县域。第Ⅱ类包括诸城市、胶南市、青州市、平度市等14个县市地区,综合竞争力较好,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政府竞争力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资源环境较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Ⅲ类包括即墨市、桓台县、广饶县等9个县市,这些地区资源环境竞争力高于其他5类地区,社会发展也处于领先水平,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政府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Ⅳ类型包括宁阳县,长清县,平阴县等24个县市,这些地区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领先县域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实力等均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第Ⅴ类型包括高密市,巨野县,曹县等9个县市,这些县市政府竞争力优于其他5种类型,资源环境竞争力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科学技术竞争力在所有类型中处于最低水平。第Ⅵ类有垦利县,齐河县,临朐县等26个县市,经济基础较差,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竞争力预测分析
由于各地区资源环境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数据时间跨度不足,无法进行预测,因此本部分将对经济实力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政府竞争力进行分项预测。使用指数平滑方法中的Holt模型进行预测,对于该预测方法的实际预测效果使用2010年数据进行误差检验。这里使用2000―2009年的经济实力竞争力数据预测2010年经济实力竞争力数据,并进行排名,与2010年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表2),以进行验证。由名次对比可知,排名前30名总体保持一致。其中有6个县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前30名内有21个指标预测排名与实际排名相差2个名次之内;前30名仅有1个县的排名预测排名与实际排名大于10个名次。对比各个单项指标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可以说从排名上来看,我们对于2010年的预测排名与实际排名的基本上是相符合的。
五、结论与展望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县域若想提高本地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发展和政府能动方面齐头并进。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 将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加强对外开放作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能动力代表地方政府调控当地宏观经济的能力,这要求各地区增加财政支出在占GDP的比重;而与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指标相对应,政府在增加财政支出占比的同时,政府需要增加教育和卫生支出以强化当地社会发展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寿波. “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J].江南论坛,2005(1):16―18
[2]王贤海. 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06(10):68―73
[3]黄源湘,魏峰. 安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50
[4]薄锡年.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4
[5]罗哲,李树基.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 开发研究,2007(6):72―76
[6]周春蕾,骆建艳. 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消费导刊,2008(24):69―71
[7]刘定青. 关于建立县域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乡村建设,2009(04):81―87
[8]孔凡萍,于俊凤.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探析[J]. 科学与管理,2011(1):34―37
[9]丁华,杨晓丽. 山东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动成因研究――以2006―2010年山东省部分县域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增)
关键词:县支行;履职;金融服务;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县支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继保监会、证监会分立后,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再度与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分离,成立银监会,专门行使银行业监管职能,这也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的确立。人行从大而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中脱离出来,进而专司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职能。在这种大背景下,人行总行比较顺利、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中央银行的转身。总行集中了技术优势,而且有良好的履职理念,上收了更多的宏观调控权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新职能和新任务。但八年来,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及县支行职能的转变应该说还没有完成,一直到现在还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县支行,其地位不断被边缘化,传统的职能在不断调减,新增加的职能授权赋责不清,地方党政机关对人行的工作也不予重视。加上最近十年县支行实施“不进人”政策,使得基层人才缺乏,人力不足,增加了履职的困难,特别是有些县支行发行库的撤销,保卫人员充斥到营业厅等业务股室之中,还降低了这些股室的综合履职能力。近年来,总行提出建设务虚型调研型央行,这使得县支行除了完成基础业务之外,还要完成更重的调研任务,这也对县支行的综合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县支行要完成中央、国务院、总行以及地方政府所赋予的职责还存在许多难以绕开的现实问题。
(一)话语权弱化
2003年,人行把仅剩的银行监管权分离出去后,使得人行本来所具有的证券、保险、银行等监管职能全部丧失。金融监管权的丧失,使得人行在当地经济发展的话语权逐步弱化,在金融系统的核心地位也逐步弱化。尤其是县支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新业务又赋权不清,货币政策的制定又与县支行基本无关,只是从事一些业务性的国库、征信、反洗钱等服务型工作。县域商业银行认为人行的工作可有可无,地方党委、政府对人行工作的支持也少之又少,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费用的拨解上,更是体现在对人行具体工作的支持上。
(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基本功能逐步边缘化
县支行的传统业务,如支付结算、事后监督、会计等业务,以至于金融调控的政策工具,有的已经上收了,特别是有的县支行把发行库也撤销了,这使得县支行的传统业务逐步淡出,人行县支行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窄。另外,人行缺乏金融监管权,使得县级人行有效敦促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和措施乏力,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和金融调控的作用十分有限。这种窘境也使得有些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对县支行的关注度不断下降,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三)干部的年龄、学识、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现行人行县支行的履职要求
人行县支行“十年不进人”政策实施到现在,县支行的人员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员年龄、学识、知识结构等基本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另外,大量发行库的撤销,保卫人员填充到营业部等其他职能股室,这种状况使得县支行难以满足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和上级行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42岁-46岁;二是干部只出不进,缺乏活力,加之上级行又把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向上级行选调,使得县支行干部的综合履职能力不断下降;三是业务能力相对降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履职要求;四是县支行人员的第一学历主要以高中和中专为主,还有一部分退伍军人和其他学历组成,对于职称,绝大多数干部没有职称,拥有中师职称的不到20%,高师几乎就没有。这种年龄、学识和知识结构等综合素质显然是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总行对县支行的期待以及社会对人行的期待是不对等的。
(四)县支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人行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财政部、地方党委、政府对人行系统的关注度也在下降,再加上人行独立的养老统筹等问题,使得人行系统的经费相对比较紧张,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县支行连起码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的窘境,福利待遇下降得很厉害。相对于目前高涨的物价,干部的日常生活经济压力增大,而近一段时间内,公务员、教师、军人频频加薪的冲击下,使得人行县支行干部对人行的工资待遇很不满意、情绪比较低落,极大地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展瓶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需要县支行在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和窗口指导上发挥有力的作用。“三农”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只有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金融的充分支持,为其发展输送足够的、健康的血液,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处理,才能做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最终适应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然而,人行县支行的发展瓶颈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有碍于“窗口指导”作用的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往往只关心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只以信贷的增速来论英雄,而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政策性银行因业务量太小,逐步退出了县域金融市场。截至2010年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突破123亿元,但贷款仅40亿元,大部分资金外流,政府不重视金融,金融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的分支机构日益增多,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单薄,为了创造业绩不择手段拉存款,争客户,投放贷款,加大了风险隐患。米东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了争夺贷款客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一年的贷款额度用完,这种过快贷款,必然会加大贷款风险,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加大金融风险。而县支行的不利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县支行金融卫士的作用,不利于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不利于支行队伍的稳定。
县支行作为央行最基层的组织,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巨大优势,其提供的窗口指导、货币政策传导以及经济金融调研能为当地政府、企业以及总行决策提供支持。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县域经济之时,作为县及农村经济金融核心的县级支行渐呈边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县支行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管理,切实搞好金融服务
目前,县支行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县支行的管理机制改革,努力提升支行的运行效率,敢于打破以往吃“大锅饭”的恶习,建立一套有效的履职、考核、评价,给予相应的奖惩机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要进一步推进业务机构和岗位的整合,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盘活人员存量、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和精简高效原则,优化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实行派驻制和内审上收制,狠抓风险点防控,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另外,对于一些传统业务和新增业务也要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处理业务中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领导者的姿态,积极投身到金融服务中去。如果依然抱着对过去的无限怀念,把服务当成一种权力,那么金融服务肯定搞不好、做不大,被忽视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必将失去未来。今天的县支行要不断发展,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好金融服务工作,使自己所提供的服务成为金融市场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县支行的设立要做到依法设立
县支行的设立要兼顾效率和成本,不是每个县都应该设立,而是要按照经济发展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因事设置”的原则,根据辖内金融的现状及工作实际情况,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上收部分职能;辖区内支行众多的中支,可把业务量少、经济发展缓慢的支行的业务撤并到就近的大支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速度快、业务量大的支行,则要发展、壮大、强化县支行的建设。人行县支行的改革基本沿着因地制宜的主导思想进行,不要搞“一刀切”。改革要让县支行的从业人员感到有事业感,有奔头。
(三)加强培训,提高县支行的履职能力
针对目前县支行干部年龄、学识、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履职要求的现实,要开展多样的培训项目,如县支行自主开展多样的培训科目、外派干部到省会中支、外省进行交流学习等。通过开展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切实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宣传、传导和信息反馈,做好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推进辖内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支付结算与账户管理、做好国库业务和国库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人民币管理、发行库管理和反假币工作、监测辖区内的货币信贷和金融运行情况,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四)有为才有位
正所谓“有为才有位”,就是县支行要在丧失金融监管权的大背景下,只有狠抓落实现有业务,积极作为才能重树以往在金融界的核心地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积极投身改革,不要妄自菲薄,创造性地、主动地、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充分发挥其金融核心地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党政机关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有了更多的支持,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县支行引进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县支行要打破“不进人”政策,招兵买马,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县支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其综合履职能力,为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祝世京.以一体化的思路加强央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J].南方金融,2009(11).
2、张华.关于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职能定位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9.
3、霍建华.对基层央行人员岗位整合必要性的探究[J].河北金融,2007(5).
4、石建平.对人民银行县支行职能定位的管理学思考[J].甘肃金融,2007(7).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质上转换脑筋,转换思维。我们在比XX考察时,XX给我们讲一个事例。他说:大家想一想招商引资征地费昂贵的问题,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能否欠农民的征地款五到十年后再偿还,达到自觉自愿,形成招商引资的特色,行不行?如果行的话,现在是座山,五年后是座工厂;如果不行,现在是座山,五年后还是一座山。这个简单的事例,引发了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我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每提到XX的县情,我们都会说:XX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由于地处滇中,无过境公路主干线和铁路,缺乏区位优势;工业簿弱,农业脆弱;等等。我们此次考察的山东省梁山县、湖南省宁乡县都是农业县,但他们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使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了72%,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这些县(市)相比,我认为我们的差距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在我县还存在着思想解放程度不深,观念更新不够的问题。在口头上,谁都不承认自己思想不解放,而在现实当中,遇到实际问题就过不了关。总是拘泥于“框框套套”,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新意识不强;总是拘泥于传统观念,站在农业的角度看县域经济,把烤烟作为我县唯一的经济支柱。
二是机制不活,行动滞后,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不强。当全国就要对过热的经济环境采取降温措施,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列车才刚刚启动。
三是环境欠佳。除了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民间资本积累和工业基础十分簿弱外,少数单位和部门对实施“工业强县、引资兴县”战略认识不足,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不力,服务不到位。更缺乏“梁山无三乱”、“进了梁山门,就是梁山人;来到梁山县,事事都好办”的良好环境。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一)要在解放思想上念出真经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要解决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怕担风险、怕承担责任的思想意识和转变思维方式的问题。因此,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解决思想认识的差距,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发展为新、发展为先、发展为上”的理念武装头脑,启迪思维,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解放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要在优化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作文章文秘站版权所有
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制定发展思路。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导向和扶持政策,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
1、制定政策要用发展的战略作指导,结合我县实际,降低准入门槛,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本着先富商,后富县的原则,用最优惠的政策让利于外商,激发外商到我县投资的激情和信心。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认真清理和制止“三乱”行为,对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二是适当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要净化法制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四是要转变职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创造一个群众放心、外商满意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我县对外开放力度,宣传我县的优惠政策、资源优势、人文风俗,提高我县对外开放的知名度。二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论证储备项目,对外招商,发挥项目的聚集效应。三是要创新招商机制。要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可采取走出去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等形式,大力招商。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明确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制定奖惩,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民招商意识,使全县上下形成重商、亲商、爱商、为商的氛围。
(三)要搞活机制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事在人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围绕经济发展制定用人机制,用能人,发展能人经济。二是营造良好的能人经济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企业的发展,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制定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老板的社会政治地位。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要在指导思想上作适当调整。
思路不出问题,再大的问题也是小问题;思路出了问题,再小的问题也是大问题。
随着神武高等级旅游公路、十房高速、谷竹高速和十宜铁路的开工建设,将彻底打破制约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房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大变局,为此,作为经济主管部门,特对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提出以下思考。
一、2009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009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30%,占年计划28.5亿元的116%;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51%,占年计划7.5亿元的131%;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3.4%,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61%,全县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办大工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工业经济的比重增加,块头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工业企业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9家,完成总产值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7亿元。2009年,全县新增规模企业22家,总数达到71家,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52%,占年初计划11.8亿元的119%,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产销率达到94%。聚达食品、神农本草、武当动物药业、神武山珍、钻石水泥、天马医化、恒达纺织、昂欣布业、庐陵王酒业等工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带动了全县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11月底,全县建设中药材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4万亩;年均接待旅客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年产食用菌300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以上,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6402户,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集聚性增加,规模工业贡献份额突破性发展。
3、工业税收入成为财政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商税收6411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5.7%。2009年预计完成工商税收790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9.5%。建材、水电、纺织、制药化工、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汽配、矿产骨干工业中规模企业完成税收460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8%。随着钻石水泥、恒达纺织等亿元企业的建成投产,华兴磷化、天马医化、神农本草、武当药业、鑫宝水泥公司的扩能增效以及三里坪电站、润田矿泉水、兴祥万吨黄酒等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工业工商税收的份额将会突破亿元大关。
4、工业项目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动力
2008年,全县开工建设工业项目2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占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3.3%。2009年,全县开工建设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40.1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44.5%,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32.3亿元,当年完成10.5亿元;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10个,总投资5.8亿元,当年完成3.3亿元;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项目17个,总投资2.6亿元,当年完成2.13亿元。
5、园区建设成为引资创业的主平台
2008年,全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8家,实现总产值4.9亿元,增长2倍,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5倍,在全省107个县市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34位。2009年园区新入园企业增加5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9亿元,增长40.8%,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25.7%。正在建设的泰山庙工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首期工程1200亩,目前完成投资5500万元,已签约入园项目5个,协议投资10亿元。
二、确保2009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1、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
全县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坚持一个战略,打造两个平台,实施三大工程,培育支柱”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平台,大力实施“亿元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民创业工程”,重点培育建材、纺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矿产、水电、汽配等支柱产业。
2、培植了一批增长潜力好的工业企业
一是大力培植龙头,带动一批企业。2009年以来,县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四月份开始,房县在现有规模企业中,筛选了钻石水泥、恒达纺织、华兴磷化、天马医化、神农本草等十二家企业作为亿元企业重点培植,鼓励骨干企业扩能增效,设立新增规模企业奖,对亿元企业、在扩能新增土地建设期间免征土地使用税,存量土地使用税征收上实行征40%减免60%优惠政策,亿元企业在道路运输、用电用水、规费征收、融资贷款、招收员工培训、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办法逐一扶持,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全民创业,催生一批企业。鼓励乡镇、国有农场、村利用集体土地建厂房、办企业或以厂房出租形式合资,合作办企业,让他们同样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3、做大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重点产业
2009年,全县在坚持推进骨干工业的同时,重点企业引导向产业集群上发展,为做大产业集群,重点对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建材、汽配、医药磷化工六大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这些产业完成投资5.5亿元,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到11月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家,实现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企业达到7家,实现产值3.5亿元;纺织企业达到8家,实现产值2.5亿元;建材工业企业达到7家,实现产值3.8亿元;汽配企业达到12家,实现产值1.5亿元;医药磷化工企业6家,实现产值4.2亿元。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外贸出口,预计全县今年实现外贸出口1500万美元,其中聚达食品公司出口有望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
4、完善了一套支持工业发展的硬政策
尤其是2009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修订了《房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整了《房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职能职责》,下发了《房县四家班子成员和县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意见》,印发了《关于加快亿元企业发展的会议纪要》。在此基础上,一是设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200万元,专项用于工业发展奖励;二是实行工业项目固定投资补助,对投资2千万—1亿元的工业性固定资产投产项目,项目竣工后,按1%给予一次性补助;三是实行新办重大企业政策扶持,对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或带动性、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工业项目以及跨省、跨县工业企业将总部或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迁入房县的项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5、打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破解工业用地难题,修订调整土地二次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3000万元、3000—5000万元、5千万—1亿元的生产性企业,分别按土地挂牌出让收益的50%、70%、80%进行奖励。二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加强政企银合作,多次开展银企融资洽谈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向工业企业贷款。通过政府协调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给予金融部门负责人1%奖励,并对单位一并给予奖励。完善县级担保中心,财政拿出500万元注入担保资本金,使担保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提高担保实力,今年全县担保中心累计为企业担保额达到1.4亿元。三是破解减负难题。成立的房县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对企业实行挂牌监控,禁止任何单位以任何形式向工业企业集资摊派,并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保护,确保了县内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今年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直接减免规费收入430万元,给企业减轻了负担。
三、2010年房县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与任务的思考
2010年是房县实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抓好工业经济发展,意义更加重大。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关于“推进思想新一轮大解放,谋求经济跨越式大发展”的战略措施,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543”发展计划要求,结合全县开展的“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四大战略的实施,对全县2010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工业经济总量实现40亿元。全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增长21.2%,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增长22.5%,工业直接提供税收1亿元,增长26.5%。第二,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增长35.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增长30.4%,利润总额增长15%,亏损额下降5%以上,两项资金占用率升幅控制在5%左右。第三,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亿元,增长28.5%,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33%,规模企业提供税收6000万元,增长30.4%。第四,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2%以上。第五,新增规模企业9家,累计达到80家;力争亿元企业达到8家,其中进入市“双亿工程”企业达到6家,实现产值销售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3家,产值销售过5000万元、税收过300万元企业达到8家,产值销售过1000万元、税收过100万元企业达到15家。工业企业提供劳动岗位18750个,增加2500个,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增长18%。第六,全县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3个,预计总投资5.5亿元,推广运用新技术35个,开发新产品350个,仅此实现新增产值3.5亿元。
四、确保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建议
1、坚持工业项目拉动作为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任务
2010年,全县在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坚持以在建续建工业项目、新开工项目和扩能增效项目为抓手,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全力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力争尽快投产见效。2010年全县在建和续建工业项目10个,其中江西润田年产2000万件,产值10亿元;华宝科技年产5万吨硅铁矿,产值1.5亿元;鑫宝水泥60万吨扩能,产值1.8亿元;神武山珍1500吨食用菌深加工,产值8000万元;陵丰公司10万吨高效复混肥,产值2.4亿元。水电开发在建项目除三里坪2011年投产外,平渡河、白沙河、阴峪河和鸡鸣口电站力争2010年建成投产。在建和续建工业项目力争新增产值16.5亿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
二是新开工项目。2010年全县新开工工业项目11个,其中湖北房县兴祥万吨黄酒项目年产值1.5亿元,税收3000万元;湖北房县太子贡公司年产3000吨太子贡黄酒项目,年产值5000万元,税收500万元;房县神农饮品公司年产万吨饮料项目,产值1.3亿元,税收800万元;房县喜来客门业公司年产3000套防盗门,产值2000万元,税收150万元;房县高档包装材料公司产值4000万元,税收300万元;房县瑞丰食品公司年产500吨木耳香菇深加工项目,产值5000万元,税收200万元;房县武当生物药业公司,产值6000万元,税收500万元;房县佛山箭茶公司年产1000斤高档茶,产值1500万元,税收150万元;房县煤炭加工项目产值1500万元,税收150万元;新开工项目力争新增产值5.3亿元,新增税收4000万元。
2、坚持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监控网络,重点对71家规模企业完善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运行情况。二是搞好信息的交流与,坚持月分析、季例会制度,及时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正确引导。三是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落实好用电、用煤、用油合同制,推进煤、电、油长效供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和重要原材料运输。四是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营销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协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3、坚持统筹兼顾,狠抓乡镇工业增量增效,提升县域工业总量
2010年,全县将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产业引导、信息服务、技改扩能、项目贴息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力争全县乡镇工业产值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27.4%,确保全县40亿元工业总量目标的实现。
4、坚持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企业发展,政府受益”的理念,牢固树立为业主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企业维权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实行“企业宁静日”制度、“企业零干扰”制度、“企业检查报告许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