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时间:2023-07-24 17:0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第1篇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2篇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 团日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0-0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主题团日活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基层团组织开展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基本形式。通过大学生团日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了解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目前大学生的团日活动存在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主题过于理想化等问题。如何指导团员干部科学合理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我院各系的学生代表,了解情况。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于团日活动有较高的期待,他们期待在团日活动中增进对同学的了解,加深彼此的沟通。部分学生干部认为目前的团日活动使他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在问及团日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时,许多同学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团日活动重“以理服人”,轻“以情感人”。有些团日活动内容过于理论化,同学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团日活动的主题过高于生活实际,理论性太强,同学收获不大。二是团日活动开展的活动较为盲目,缺乏计划性。大多数团日活动内容的选择范围分散,缺乏系统性。三是文体活动较多,缺乏思想性。有些文体活动的形式能够一定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表示兴奋之后思想上的收获较少。四是团日活动的目标设定较少考虑个体差异。目前的大学生比较强调个性,对于一般的说教难以接受,甚至有本能的抵触情绪。五是大多数团日活动,都是少数的班干部参与组织,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较低。

三、讨论

高校的班集体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团队既可能助人,成长又可能妨碍个人成长。班集体温暖、健康、支持的氛围能使其成员彼此信任、彼此激发、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反之冲突、消极的班级氛围,其成员较容易产生低落、抑郁、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及学习生活。团日活动对于班级体健康氛围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团日活动是引领班集体思想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团日活动是班级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团日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高校的团日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大学生多元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基本的团日活动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一、思想道德的素养类;二、科技创新创业类;三、文化艺术于身心发展类;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等。这四类活动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班级学生团队心理的发展,但由于许多班级在开展活动时没有根据这几类活动的特点以及班级团队的心理现状进行合理安排和分配,班级团队的信任感及凝聚力较差,班级成员对于团日活动的认可度也较差。因此团日活动需要引进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结合几类具体的团日活动内容进行。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其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1]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力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可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大学生班级团体作为高校学生的基层团队组织,根据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班集体的特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团日活动的开展有独特的作用。

团体心理研究表明,任何团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团队建立的初始阶段,例如班团刚刚组建的初期,这一阶段团体成员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有些成员会担心自己不被人接受而小心翼翼,有些成员会故意表现出令人不快的言行,试试团里气氛是否安全,有些团队还会出现沉默尴尬的气氛。许多班级在形成的初期,没有开展合适的团日活动,相当多的班级就长时间的处于团队初始阶段,凝聚力较低,班级成员各行其事。第二阶段是团体的过渡阶段,各个团队成员初步了解彼此之后,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冲突,出现较强的抗拒心理,焦虑程度和自我防卫都较强,各个成员的归属感不足。第三阶段是团队的凝聚阶段。团体经过冲突之后,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随着互动的增加,成员间彼此接纳,形成共识,凝聚力增强,成员获得更多满足感。班级团体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班级的团队心理顺利地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及第三阶段。

我们应培养班团的干部,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做详细的科学调研,了解班级成员的性格、兴趣爱好、科学评估班级团队所处的心理阶段,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根据不同的团队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团队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3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第4篇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第6篇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第7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效性

1.问题提出

近2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中30%左右有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仅明显高于成人,而且高于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感障碍、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多,精神、心理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1]。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者早期使用更多的测量工具是SCL-90问卷[2],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之后的研究则增添了人格量表[3]、能力量表[4]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5]。研究范式呈现描述性与实证性并存,且以描述性为主,实证性稍显不足。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研究群体的片面性较为突出,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于是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认为其他“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这种工作重心的严重偏斜,导致了大多数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之外,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总之,广大的普通学生获益甚微。其实,心理健康既包括消极情绪的减少,又包括积极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成长中的发展问题,如何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性辅导途径呢?团体心理辅导恰恰较好地适合了这一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行为[6]。它提供的是一种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使参加者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而构成了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7]。

针对上述观点,本研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并揭示出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张贴海报招募,经过面谈和心理量表筛选,最终确定8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60人。

2.2实验材料

2.2.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采用心理剧、角色互换和信任游戏的形式,其主题包括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

第一次:自我探索,其目的是消除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契约书、“刮大风”、“棒打薄情郎”等。

第二次:信任培养,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信任百步行”等。

第三次:自信培养,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他人眼中的我”、“戴高帽”、“照镜子”等。

第四次:生命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写遗嘱、团体讨论。

2.2.2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此量表在国内外已被广范应用,特别是精神卫生领域,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的是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翻译本[8],SCL-90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采用5级评分制(1,2,3,4,5)。

2.3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每周每小组聚会一次,每次聚会时间为1.5小时,共四周。辅导主题内容涉及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等。每次活动之后布置课外作业,在首次聚会前和最后一次聚会使用SCL-90量表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试,把前后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回收问卷81份,全部有效。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与干预后SCL-90差异分析(N=81)

注:*p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被试SCL-90量表中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干预后,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结果讨论

SCL-90中的十个因子,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其得分均值均有所减低,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躯体化因子上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院系,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他们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团体成员的心情高涨,为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而高兴,心情舒畅,这种愉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对身体的不适感敏感性降低。

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可能是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造成的。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彼此接触,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包容他人,从而有效地调节了完美主义倾向。

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明显。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人际关系敏感性比较高;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一些有趣的交往活动,彼此熟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锻炼,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消除了人际敏感。

SCL-90量表中焦虑因子和抑郁症状在干预后也有了明显的减轻。这是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积极地参与活动,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成员之间平静地自由交谈,烦躁感消失。在团体人际交往中,苦闷的情感和心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心理上获得满足,生活兴趣提高,动力充足,从而使抑郁症状得以减轻。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反映在SCL-90量表中令人可喜的是敌意因子、恐怖症状和偏执症状的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所在。团体心理辅导创造的是一个类似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的是一个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已经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包容,能够容忍他人的优缺点,也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成员之间能够坦诚相对,成员的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等观念得到改变,偏执性降低,敌对情绪消失,恐怖症状也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些积极的改变将会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5.进一步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只有扩展到全体学生才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蓬勃发展。如何扩大团体辅导的受益面、扩大它的应用研究范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实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团体辅导的运用结合自然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班会、团队、社团等进行;同时可以开展同伴教育辅导,即团体成员在参加团体辅导和同伴教育培训后,将自己所学到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等利用同学聚会、老乡会、友好宿舍联欢等业余活动时间向其他同伴宣传并提供帮助,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论

(1)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量表中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增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与矫正[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7.7,24(1):88-90.

[2]黄永新.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1994.01.

[3]李永鑫,李艺敏.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4]罗敏,胡文东,文治洪.大学生基本能力和卡特尔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1,16(1):70-71.

[5]刘素贞,蔡溢,许明智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0.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第8篇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 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45-0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取得较大的成效,建立了课堂说教、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全体学生中,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改善情感体验,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 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助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有:(1)效率高。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的过程。在面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时,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缓解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2)感染力强。团体间的互动作用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团体成员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会成为支持他人的力量,团体成员借助彼此之间的动力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3)效果易巩固。团体成员通过彼此间的示范、模仿和训练发现自身的不恰当行为并产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个人生活中。

二 高校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注重班风建设。高校班级在入校建立之后很少变动,成员相对稳定,班级成员在校期间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和课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开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高校班级是一个自然的团体,适合进行团体辅导。

1.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适应阶段是个体心理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学上的第二次“断乳期”。大学生活为人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上的根本性改变也造成很多适应问题,在新生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缩短入学适应期,促进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

2.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贫困大学生因认识偏差与现实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群体对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情绪体验。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增进贫困生与班级其他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倡导团结友爱、真诚接纳、互帮互助的理念,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成长环境,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热情,提高自信心。

3.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课题。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模拟面试、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提高面试技巧,培养求职礼仪。同时,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提升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水平、情绪管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能为择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三 高校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保密原则,注重团体成员的隐私

在真诚、温暖、理解的团体氛围中,团体成员可能会暴露出一些个人隐私。但如果团体其他成员在团体外有意或无意谈论个人隐私,会给暴露者带来伤害,也会损害整个团体。因此,在团体开始前,应制定严格的保密原则,说明保密的重要性,要求团体成员遵守。

2.注重团体指导者的培训

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是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最理想的人选,而目前我国高校此类人才的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高校班主任一般具有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信任感。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专业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工作能力,并让班主任担任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可以有效缓解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普及。

3.对团体辅导效果实施评估

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根据成员在团体内的表现,团体目标达成的程度,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等资料,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提升团体指导者的领导技能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传统的职业指导模式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其只能停留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以及对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无法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而外显为行为的力量[1]。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仅强调知的因素,忽视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那么行的动力必然很微弱[2]。这也是导致目前教育的效果难以在行动中有所体现的主要原因。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重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寓于活动和游戏中,避免空泛的说教,使成员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3]。最重要的是,团体辅导还能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成员能够较容易地将在团体辅导中习得的行为习惯迁移到真正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增强了辅导的有效性。因此,团体辅导能够加深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有利于其确立职业目标,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加获得就业成功的机会。可以说,团体辅导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佳形式。

二、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将龙岩学院招募到的大一至大三40位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统一进行前测后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置作个简要说明,从而选出愿意参加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20人。再对其进行鉴别性访谈,以不具有精神病性、神经症或严重的人格障碍类问题、能坚持到整个活动结束为标准,最终确定出符合研究要求的16位作为实验组。再根据以上条件选取出相对应的16位大学生(四个维度因子分差异不显著、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一致)作为对照组。据了解16人中个别几人曾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而大部分成员在此之前甚至从未听说过团体心理辅导。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4]进行测验,本量表系林香君(1992)依据国外 Osipow,Caney & Barak,(1976)所编,后经陈金定(1987)修订后再行修订,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高达0.960。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生涯决策能力,共 26 题,以李克特(Liket)五点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用反向记分为 5、4、3、2、1。得分越高,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越低。

(2)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

本次团体的名称定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采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式设计。方案设计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为基础,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分为四个单元,每隔一周便进行一个单元,从第一个单元的“认识你我,从心开始”到最后一个单元的“成长回顾,笑迎未来”全程贯穿着“相识一自知一改变一行动”的辅导思路,每个单元的团体都按照“创始一过渡一工作一结束”这四个阶段进行,每个单元为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共进行四周,并随时根据团体成员的心理动态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团辅方案实施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32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前测。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2名成员再一次接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测试。

三、研究结果

1、研究前提的保证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后得出对照组的总分及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的前后测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在这一时间周期内对照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未发生变化。

2、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后得出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前和接受干预后,被试的各项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职业生涯定位得到较大改善。

3、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团体辅导在提高实验组生涯规划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四、结果讨论

1、团体辅导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有效探索

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接受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之后,自我认识维度的得分显著增高,而对照组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得到了显著提高。

2、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本研究中实验组自信心提高的程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表明团体辅导为成员创设了一个信任、尊重的氛围,使成员能够冒险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寻求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不断地提升自己,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3、团体辅导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

本研究通过“生涯幻游”和“价值观拍卖”等探索活动的进行,使被试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实验组成员在生涯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更有了显著的提高。

4、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生涯决策是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所采用的能够使其获得最高报酬并将损失减至最低的方法[5]。在本研究中,只有实验组的生涯决策得分显著提高,也就是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之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结果的分析,实验组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上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而对照组则没有得到改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的提高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入进行,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在高校生涯教育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清,林小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的研究[D].广东,广州,2013.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琛.专业不满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干预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第11篇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尽管团体形式工作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的团体心理咨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备受重视。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教授松原先生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邀请来华讲学,介绍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1991年10月樊富珉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技巧。此后的几年里,樊富珉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高校培训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同时也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研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团体咨询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经贸学院杨眉在社交焦虑的治疗中一直探索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于1995年出版了《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一书。1996年樊富珉出版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进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普及了我国。2000年后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2001年9月开始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由樊富民讲授。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团体心理辅导逐渐升温。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1可以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环境生活的突然变化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面对,对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通常会导致部分同学郁闷,不知所措,出现适应综合障碍。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系列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同学之间的各种行为方式,能够互相沟通、容纳、尊重对方,以使大一新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或恐怖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渴望真诚的友谊,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甚至对交往产生恐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基于人的心理问题根源与人际关系之中的理论背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学会了社交技巧,可以逐渐良好的与同学沟通。

3可以合理处理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各种发展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学习技巧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我肯定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友谊,树立团体意识。

4可以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级心理委员的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短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观看心理电影等团体活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能提高心理辅导效率,可以缓解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还能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团体训练概念混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参加者超过10人则为团体心理训练。这三种概念决定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活动源泉、目标、对象、活动性质、活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会混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造成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2将团体心理辅导等同于团体游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以团体游戏为基础展开的辅导活动,其重在运用团体游戏中的合作、沟通等方式,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参加者对团体活动的体验。通过经验与感受分享,获得归属感;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来看,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团体游戏,参加者的分享不足,人数较多,体验不够深刻,理解程度不高,基本以娱乐为主,达不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不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些团体心理辅导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为了增加活动吸引力,忽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有的效果。指导者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事先设计好的操作规程并一定能够遵守,部分原则事先未被强调,依据的原理未能进行解释,导致参与者只能按照团体游戏的心理状态进行活动,无法进入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状态,导致效果较差。

四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的技能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参与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或者是与同行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团体心理辅导技能。

2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操作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大部分指导者,设计团体活动不规范,操作相对简单,省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活动对象以及基础理论,直接从团体活动实施开始,导致其和团体心理游戏相差无几。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程序,确定每次活动的目标及主题,提前制定好实施活动计划,以熟悉每次活动如何进行,进入规范性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他们极易出现各类心理疾病,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成长为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环境下应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学术性和娱乐性较低,比较侧重于沟通和疏导,通过创造丰富的主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挑战,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另一种是体验式,由教师创建各种类型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某种心理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这两种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纯的讲授知识或是体验活动都无法让学生领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学生要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缺,无法专心投入;要么被热烈的活动氛围所吸引,忘记了活动的初衷,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体验式教学常常应用以下三种活动项目:

第一,角色扮演。即让学生来扮演某个小说或影视剧中的人物,按照所扮人物的为人处事方式来行事,使其切身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对彼此扮演的角色更加了解,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心理剧。这是让学生扮演特定心理活动下的某个角色,将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达到宣泄情感,消除压力的目的。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是学生分享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会将心中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的辨识出情绪的类型,掌握情绪的控制方法,从而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游戏辅导。游戏是很多学生热爱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刺激,使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入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环节中,毫无防备的将心中的真实想法呈现出来,以便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获得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前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叙事接龙、头脑风暴、放松训练、时间拼盘等,用多样化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加易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三大部分、六大模块、九大专题,分别为导入篇、基础篇和提升篇,下面说明各个篇章的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导入篇,该篇只有一个模块即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以走进心理健康为专题,讲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可看作是整个课程开篇。重点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有个整体的认知。主要采用小组组合、相识接龙、问卷自测和情景体验。

第二部分,基础篇,设有发展个性、职业生涯辅导、学会学习三个模块,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四项专题。这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其正确地认知自己,积极地看待成长中的问题,以宽容、善良、开发地心态对待外界评价,不断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优化个性、健全人格。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角色扮演、职业探访、头脑风暴等。

第三部分,提升篇,设有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两个模块,专题有人际交往能力、挫折与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此部分内容是从大学生的现实实际出发,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合理管理时间。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爱在指尖、成长四部曲、情绪训练营、生存选择等。

三、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会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并能够与其他学生友好和睦的相处,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应受到高职院校的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