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
艾滋病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传染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青少年学生病例报告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3]。青少年容易受网络等外界的影响,性观念较以往更加开放,更早,若缺乏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易成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但青少年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强,如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减少高危行为,从而更好的防治艾滋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区选取4所初中学校的所有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4个班,867名学生,男生427名,女生440人,平均年龄(14.66±0.67)岁。1.2方法根据以往类似文献,自制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明确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后进行调查。现场调查时统一指导语,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后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调查完毕当场收回并核查,如问卷出现缺项、漏项,发回补填,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评估指标》[4]中艾滋病基本知识的8条核心指标及其态度、行为等。1.3干预措施采取知识讲座、观看视频、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综合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由社区医院资深医生受培训后在学校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每个学校1场;观看视频是利用各班内的多媒体教育设备,在班会时播放;宣传栏是在教室内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版面展示,展示时间为1周;发放宣传资料是向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小册子。在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干预前后均发放调查问卷867份,收回有效问卷86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2.2学生干预前后艾滋病8条核心指标知晓率比较对于艾滋病8条核心指标,总体知晓率干预前88.35%,干预后97.9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能感染艾滋病”在干预前已较高,达到99.19%,干预后99.88%,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条核心指标,干预前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干预后可达到90%以上,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学生干预前后对艾滋病态度比较学生对艾滋病态度方面,干预后正向持有率均有提高,“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握手”由57.21%提高到79.35%,“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一同进餐”由48.79%提高到65.63%,“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由49.13%提高到7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学生干预前后艾滋病行为比较学生艾滋病行为方面,干预后正向持有率均有提高,特别是“关爱和帮助艾滋病朋友”提高明显,由60.21%上升到88.12%,“应该给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保密”由82.23%提高到94.12%,“积极学习并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由88.70%提高到9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广州市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艾滋病8条核心指标知晓率及总体知晓率,干预前已达到88.35%,比同类研究结果要高[5,6],说明大部分初中生已通过其他渠道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识。干预后知晓率在90%以上,已达到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目标规定要求“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青少年达到90%以上”的目标[7],比重庆市的研究要高[5],但与高中生的相关研究相似[8,9]。表明广州市的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统一规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的相关信息和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较全面,也说明开展学校学生艾滋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提高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是有成效的。学生对艾滋病态度方面,干预前,学生普遍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握手、进餐或与其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虽然干预后正向持有率均有提高,学生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一定改变,但一涉及到切身健康,比较注重自我保护,仍然存在疑虑和戒心,即学生更担忧感染艾滋病,特别是“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一同进餐”的人数只有65.63%,说明大家对艾滋病患者仍存在一定的歧视和恐惧。学生艾滋病行为方面,干预后正向持有率明显比态度提高,特别是“关爱和帮助艾滋病朋友”提高明显,由60.21%上升到88.12%,而“应该给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保密”及“积极学习并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分别提高到94.12%及96.08%,说明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愿意为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提供帮助,营造全社会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和谐氛围。综上所述,采取知识讲座、观看视频、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的综合健康教育,能提高初中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及态度、行为的正向持有率。学校应根据学生对艾滋病信息获取途径和心理需求,组织开展最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取得最佳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更好的预防艾滋病。
参考文献
[1]杨晴,罗雅凌,廖清华.江西省2011—2015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1079-1081.
[2]李一,惠珊,于兰,等.黑龙江省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趋势与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5):562-564.
[3]徐园园,朱正平,吴苏姝,等.南京市2002—2014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10):893-894.
[4]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5]朱俊,唐小清,沈静,等.初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5):491-494.
[6]乔敏,梁利花,周艳.郑州市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90-1492.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2-01-13)[2015-05-15].
[8]李建梅,贾学军.新疆伊犁垦区高中生艾滋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2):1119-1122.
(一)教育学生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文娱活动
初中生物“运动”一节中,讲述了青少年骨易变形的特点。结合这一节,教师可举例说明坐,立,行姿势对体形及健康的影响,运动的作用等。结合“心脏和血管”、“骨骼肌”、“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提高工作效率。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的营养,使骨长得更粗壮、坚固。同时,体育锻炼也能使骨骼肌获得更多的营养,使肌肉的工作能力提高。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可以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交替活动和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
(二)教育学生合理膳食
合理营养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体质的需要量能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最有利于人的健康,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保持合理的营养尤其重要。在生物学课本中编排了“关注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讲清楚偏食挑食的危害性。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吃早饭;吃饭狼吞虎咽;周末回去暴饮暴食。针对这些,教师应着重阐述其危害性,让学生感悟到其危害性,从而杜绝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三)教育学生讲究卫生
介绍与学生学习、生活较为密切的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讲卫生、讲科学的生活习惯。例如,通过“牙齿”和“口腔卫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牙齿的类型、结构及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口腔卫生以及牙齿的卫生保健。通过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和细菌等,可提高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谈的良好习惯,可利用生物角设置专刊,讲述痰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为了让学生深信事实,可用痰制成涂片,供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给予适当的解释。在事实面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
吸烟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时髦、气派、好玩,更有甚者是进行模仿。结合生物教材中“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香烟烟气中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性作用最大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烟碱)和含有致癌物(苯并芘,二恶英)的焦油等长期吸烟的人,易患冠心病、肺气肿、癌症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为了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首先以身作则,全部戒烟。而且开展全校性讲座,列举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由于烟草疾病而死亡的事例,用大量数字来说明烟害。同时还可结合“世界无烟日”对学生进行教育。
喝酒对中学生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教师应向学生讲明酒中的主要物质――乙醇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危害,特别指出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会造成智力衰退,注意力涣散,对中学生影响很大。另外,告诉他们假酒或陈酒还含有甲醇,饮后易导致失明。此外,给学生展示酒后出事的各种图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五)教育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性
现在的学生成熟越来越早了,中学生早恋现象不是稀奇的事。中学生早恋弊端颇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学生学业不良,影响思想进步,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班风的建设。为此,着重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有:①什么是青春期?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③认识与建立正常的男女同学关系,爱情与友谊的界限。并开展主题班会,畅谈早恋的危害,教育早恋学生,使早恋现象得到根本的好转。
(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方法研究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初中生在初中阶段能否正常学习,同时也关系着教师能否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将自身的思想加以完善,让自己的学习不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师配合学生来不断地进行完善,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也就能够合理地展开了。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关系着初中阶段教学的重大难点。初中生在初中阶段由于会有性萌动,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感,如果处理不好与异性的情感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往往也会处于消极状态。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表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不积极,满脑子想着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处理不好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阻碍了学习的进展,所以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以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水平。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转移注意力
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适当地参与课外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好处有,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树立对于自身的信心,并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转移注意力,自然就会改善自身的心理。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男女混合分组,来加强学生男女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男女混合来跳绳,加强男女之间的交流,消除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当然,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初中生出现的男女感情之间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所以,适当的课外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2.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
学校想要处理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心理服务室的教师需要具备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问题的耐心解答。热线信箱的开设也能起到一个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写信来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倾诉自身的想法,并且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不管是心理服务室还是热线信箱都是很好地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要积极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诉求表达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只有表达出来,才能有解决的机会。学生通过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可以很好地解决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完善自身的性格,让自己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3.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掌握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相对于教师而言,更了解学生的性格;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该对学生展开什么样的心理教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例如,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需要找到家长了解该名学生在家里是否也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有了家长的帮助,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很顺利地开展起来了。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商讨最好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与教师和家长处于良好的沟通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最需要教师重视的,并且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让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之中。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完善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一、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初中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自卑心理大。
2.耐挫能力差。
3.学习方式不适应。
4.情绪调控能力差。
5.人际交往不适应。
二、初中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五个方面:
1.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勇敢战胜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2.坚强意志。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有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
3.冒尖精神。一个人如果具有了冒尖精神,那么在自身奋斗过程中就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靠自己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做出冒尖的成绩。
4.竞争能力。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调动自自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敢于冒尖,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
5.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断地创新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由于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1.在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3.锻炼坚强意志。
第一,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第三,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4.提高耐挫能力。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
5.鼓励冒尖精神。
由于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少初中学生缺乏勇气和创新精神。例如,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既使会也不说,害怕出错,影响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信誉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冒尖。
6.培养竞争精神。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初中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
7.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8.培养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
常见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如下三种:
1、心理忧郁、情绪低落如今,走进农村,村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出外打了。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老人过,有的托付给亲戚,有的寄宿在学校。由于长年累月见着父母,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孩子们成功时得不到欣赏,失败时得不到鼓励,进步叫得不到表扬,退步时得小到指点,这将使孩了在思想、心里、行为上容易发生偏差。这些学生表现出缺乏活力,丧失兴趣,自责自怨,多愁善感,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人发生怀疑,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成为所谓的受痛苦折磨的差生。
2、迷恋赌博、耽误学业赌博在农村较普遍,身处其的儿童有的直接依偎着成人允当参谋,有的私下里三五成群地嘶一赌,他们常用玻璃弹子、扑克或零星小钱等为嘶具、赌资。有些竟然参与大人打麻将,玩“三公”。这都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中小学生也参与到地下赌博的行列。在学校里,有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上课时间,交头接耳地猜码,把零花钱凑在一起,集体买码。更有甚者,因为没钱赌码,骗取偷窃同学或家长的东西拿去变卖,这种种情况的发生,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青少年心理还未成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容易沉迷其中,耽误了学业,忘乎所以。
3、攻击较严重近年来,社会的各种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一些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充斥了大量不健康的或小适宜学生的内容,而中学生既好奇又模仿,且鉴别力低,抗诱惑力弱,这就容易导致攻击行为的萌发。加之多数家长对子女教育无方,管教不严;农村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流氓成性的“小混混”,偷鸡摸狗,打架斗殴,可谓“乌烟瘴气”。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于是纷纷仿效,在学校常打架、欺凌弱小、进行人身攻击。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应该从原因入手,寻找规律,对症下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疏导:
1、在心理辅导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应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或将要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学生在交往中怎样处理与同学的矛盾,学生怎样克服自我中心和任性、考试焦虑等,力求在心理辅导课中。设计各种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学科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
针对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寻找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训练对应点,如语文课中英雄人物的行为,使他们把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实践的动力,在教学中,提倡教师采取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辩论,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形成乐学、会学的好学风,从而让学生有良好健康的学习情绪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和力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农村儿童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直接来源于其家人的影响,有的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所以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不定时的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
5、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7-02
一、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生物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利用生物教学这一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是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落实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优势
生物教学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之一,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生物学科具有开放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等特点,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其次,生物学研究目的之一是保障人体健康,现行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与健康相关联,可渗透健康教育各方面的内容。
最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还与生物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健康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
(二)初中生物教材中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健康教育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有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保健的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本文以初中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为例,渗透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三)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法
1.课堂讨论法。结合生物教材内容,采用课堂讨论法,有效地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课堂讨论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其健康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讨论如何与异往这一问题,让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勉励,用更积极的思想和学习劲头克服青春期的心理波澜,用更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去与异往。
2.课堂讲解法。课堂讲解法是开展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整个中学生物学的健康教育中。如通过遗传、变异、生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过程等。同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季节特点等,如每年春天是细菌病毒快速的季节,流行性感冒呈大流行趋势,可提前介绍有关感冒的预防保健知识。
3.引导阅读法。教师配合课堂讲解内容,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科普读物,如,当讲授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时,可给学生提供以下书籍:《男孩日记》、《青春期女性健与美》、《青春期性发育30讲》。此外,还可以推荐学生浏览“青少年健康网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当然除了以上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渗透健康方法外,可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小报等进行宣传,开辟健康知识专栏;也可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如性生理卫生讲座。
总之,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新理念渗透健康教育,同时不拘泥于单科教学,能够发现并利用学科优势,把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但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只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该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值得去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琴.高中生物课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04).
[2]徐启发.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杂志,1998,(04).
[3]郭进.中学生物教学中性健康教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科无关。实际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系统,应以各种形式贯穿于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在初中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健康关系最为密切。我们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从教学内容看,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每一节教学内容和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从参与教学的对象看,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在一起,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等有选择地吸收、把握。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好生物,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2.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3.利用课外时间栽种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努力参加绿化、爱护野生动物、爱国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述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在学习上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约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的大脑无多大的区别。所以学习成绩优劣,不是先天的,并举出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他们去观察和独立思考。如讲授膝跳反射时,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一个扮演“实验者”,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
3.活动性的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校园的主要植物(乔木、灌木)进行调查分类,并对其挂牌标签。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实地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整理观察记录,共同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结果。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
4.激励性原则。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学知识竞赛、认识校园植物的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只有在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离异等原因使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单亲学生;心理健康
一、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的原因
西部农村单亲家庭增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轻的男性都要外出打工,造成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缺少交流与沟通,夫妻感情淡漠,一旦产生矛盾就会导致离婚;第二,由于农民工所做的工种和环境,造成了较高比率的工伤和恶性死亡事故,出现单亲家庭;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于婚姻家庭观念的理解和重视,在面对婚姻危机时不再隐忍或委曲求全,而是提出离婚解放自己。
二、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单亲家庭里的孩子无法获得健全的爱,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一)学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是安全需求。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作为后盾,面对复杂的世界就会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从而变得紧张、彷徨。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周边的环境,更别说适应环境、实现自我。
(二)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一个完整的家庭变为单亲家庭时,周围的人可能会用异样的目光看待这个家庭的孩子。父母双方离异,整个家庭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父母双方对于子女日常生活开销互相推诿,长期冷战或争吵,潜隐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自卑的孩子缺乏自信,他们和人相处首先采取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模式,长此以往,在人际交往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孤独无助。
(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不良品行
家庭的解体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下,他们对别人的言行不加区分地反抗和抵制,与人交往困难。有些学生经常与教师作对,故意违反学校纪律。还有些迷恋电脑游戏,沉迷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出现说谎、骂人、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盗窃等行为。有统计显示少年犯中离异家庭孩子占到40%。
(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生活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家庭破裂又使他们的心灵收到重创,他们面对生活悲观消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一)学校应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应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合理利用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分析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促成心理疾病的因素,对症下药,及时疏导,使其养成自信、自尊、自助的良好个性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培养单亲学生的健康心理
父母离异的子女经历着痛苦的感情磨砺。作为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师爱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班级环境,使单亲学生不受歧视和冷落,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其自卑感、孤独感;发掘他们的特长,加以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多鼓励单亲学生,帮助其树立对生活、人生的信心,正视挫折,培养他们奋发图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意志力。
(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单亲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问题,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帮助孩子走出心灵困境,也应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
(四)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农村单亲家庭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通常是和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一起生活。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缺少与子女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家长必须做出改变,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敢于面对并解决问题;为孩子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子里,让生活无限接近从前,将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12):184-185.
[2]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J].家庭与家教,2004(4):5.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渗透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于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的个人形象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然后,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就是渗透性原则,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与传统说教式教育相比,更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第二就是针对性原则,班主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第三就是以身作则原则,班主任的模范效应,可以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当前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厌学是当前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会出现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学校的差别对待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从而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渐渐地成绩不理想,教师不重视,造成学生焦虑不安和自卑,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除了学习方面出现心理问题之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初中生出现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和班主任的人际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初中生很容易和班主任产生对抗心理,而班主任不理解学生且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和同学的相处交流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同学间难免会有摩擦和小矛盾,就容易导致其和同学的关系紧张不融洽,从而致使学生情绪波动大,或者使其形成孤僻心理。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一般都进入了青春期,进而青春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中生容易封闭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在青春发育期,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改变,很容易出现压抑和抑郁的症状,这时候父母和班主任的不理解,加之学生缺乏可以倾诉的对象,时间一长,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和班主任交流最多的场所,就是在班主任的课堂中。所以,班主任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来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并且可以有效地利用初中教材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净化心灵。
(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能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和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完成活动。班主任需要在活动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这样就能利用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关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这样的关系会阻碍学生和教师的平等交流,更使得教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内心情绪变化,不利于教师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为了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和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并且愿意和教师沟通交流。班主任可以通过写周记的形式,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人格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就很容易受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加强自身的品德和素质规范,和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其今后的成长,班主任作为初中生学习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必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当中,通过运用合理而全面的健康教育方式,来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中学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态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作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初中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辩证关系
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校园建设为直接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们对校园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实践证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进行理论宣传。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宣传媒介,必将起到良好的理论宣传作用。由于中学拥有较为活跃的宣传队伍,通过理论宣讲深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将和谐校园的理论以朴实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外广泛宣传,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初中政治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和谐校园理论的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传授给当代初中生,帮助学生对和谐校园理论进行解读,然后通过学生将教育的效果宣传到校园内外,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造条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初中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主体,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人才的培养上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作用。其实,“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
2.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为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总之,和谐校园的构建必将为初中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第二,构建和谐校园为增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根本保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的美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只有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全面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也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和谐校园构建进程中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确受外界影响较小,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保证初中生健康成长,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对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过去我们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点是“管理学生”,甚至是“监管学生”,视角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初中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初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为高中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2.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当今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切实扭转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每况愈下的不良局面,只有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此为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关键要抓住结合点、闪亮点和技术点,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体讲:一是创新科技型工作载体。有条件的中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积极开拓校园信息网,通过网上谈心、通气、讨论问题,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从而实现把教育功能体现在网络服务之中,把思想导向渗透到虚拟的空间中去。二是创新情感型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创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民主精神和真诚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创新文化型工作载体。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课外兴趣爱好型社团,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关键要抓住社会实践环节和健全育人机制。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开展切实有效的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初中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些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初中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提供必要经费。要注意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二是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社会与家庭要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为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大力加强以中学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初中生思想治教育队伍建设,逐步增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做好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二是领导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校长统一领导、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三是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机制。要不断加大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要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中学办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中学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把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开创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3.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