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开始受到关注,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研究中职德育课如何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1.1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原则不一
德育课教育是以人本为原则,主要是在政治方向,而忽视了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疏导性为原则,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心理上进行疏导教育。因而,这两者的原则不一是目前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难点。
1.2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不统一
德育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对人的培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完善自己的道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因而,两者在教学目标上面难以统一。
1.3功能整合不到位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整合是个难点,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功能上依然存在很多差异。德育主要是外在的品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内在的心理素质,两者的功能效用不一样,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整合上面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
2.中职德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2.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发展的基础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方面做到位,有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相反,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2.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赖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德育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赖于德育的进步,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3.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的融合是中职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两者在原则方面的融合就是需要将政治原则与心理疏导性原则相统一,在两个原则当中寻求到共同点,从而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2加强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统一
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得教学目标混乱,因为两者的教学目的不一样。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比如都是人本教育,以人性为中心,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和规范的一种教育,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形成对世界和生命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稳定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让自己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同时遇到心理问题也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解决和化解。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主要讲解毛概、思修等内容,偏重于内容传授点形式,让学生获取这些书本理论知识,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以及心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心理体会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不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途径
2.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教育。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是以人脑为载体、以现实物质为内容,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是培养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构建完整良好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需要从心理方向寻求一个突破口。因此,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方向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2.2教育原则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保密原则和换位思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公开原则和价值导向原则。虽然这两种教育的原则都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互动交流中、思考探讨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移情原则,在心理教育中也要遵循价值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原则,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2.3教育方法的整合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能力等不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进行融合整合,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关键词】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0-01
识别的需求,从古至今都有,现在对识别的重视更加明显。在视觉系统中,识别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样式识别、图形识别、色彩识别、字体识别等。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传递到人们心里的。视觉识别最主要的特征是外在、直接、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容易被公众接受。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通常都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也就是说,视觉是人们接受健康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
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中,视觉识别要素几乎就是全部信息载体。视觉系统混乱就是信息的混乱,视觉系统缺乏美感就难以在健康传播中达到效果[1]。设计人员运用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对材料的样式、图形、色彩、字体等进行甄别,并与传播目标相联系,分析健康信息的有效性,这是实现传播材料价值的前提。健康传播材料的视觉识别设计在传播中不仅愉悦受众的视觉、情感审美,传递特定指向的目标信息,也是在传扬鲜活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传达健康精神以及健康理念,不断影响、促进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态度,继而有效地传播健康信息。
视觉识别美学原则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战略性设计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疾病谱在改变。据统计,60%的致病因素是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现代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策略性的特征。通过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传达健康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督促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建构视觉艺术基础上健康信念传播的基本学科定位,将传播材料设计提升到视觉语言和传播艺术的高度。
2 理念核心设计原则
健康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健康传播信息,协助和促进个人及群体形成健康理念,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保持和增进健康。“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思考一旦出现偏差,执行力越强,犯的错误就越大。”思考力与理念有关,因此,传播过程中,健康理念的传播不能忽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是借以传达健康理念的重要载体,而脱离了健康理念的材料只能是废纸一张。传播材料设计的枢纽,是在设定出健康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最有效、最直接地传达正确健康理念的材料,受传者接受所传播的健康信息,并对信息中倡导的健康理念认同一致,最终使受传者的态度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2]。
3 情感性设计原则
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疾病流行,各地健康问题千差万别。注重情感性设计原则,是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能否达到传播效果的枢纽因素之一。我们开展宣教活动时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需求和起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传播材料。把群众关心的、需要的、实用的健康知识作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使人感到被关心的亲和感,这是现代传播材料设计的基本点。对受传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社会文化背景及健康需求的正确评估,传播材料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通俗的视觉识别元素进行无声的沟通交流,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3]。
4 习惯性设计原则
设计过程要兼顾视觉识别图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原则,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不同的图案及色彩禁忌。在传递某一价值增值预期的时候,如果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还原受众记忆中的场景,则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进而以其熟悉的思维路径达到信息传播的预期评价。我们在设计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关注受传者的生活习惯,选用恰当的合乎受传者习惯的设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5 实用艺术美设计原则
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作为小空间意识的静态表达,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内聚性,以高度概括、清新、明快、强烈、准确、平面化的视觉图式体现生活,反映社会,传达信息,主导着强烈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客观需要,最终使人感受到共享视觉空间的存在与引导,达到传递健康的目的。功能性是设计的内容,审美性则是设计的形式。从设计史上来看,过度的追求功能性而忽视审美或过度追求审美性而忽视实用性都不会被长久的认可。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健康教育传播过于工具化而忽视受传者的美学感受,传播材料形式单调、枯燥[5],画面呆板,是不可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的。
任重而道远,谋远者先行。要求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增强健康理念,关注受传者社会背景与生活习惯,回归基本的美学价值取向,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将传播的内容以优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传者,提升传播的效率,让受传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晖.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文艺理论,2006:84-86.
[2] Ian M.Newman,薛建平,张莹.用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5,21(10):793-794.
[3] 艾溪涛,民族地区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多样性.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7,23(9):706-707.
【关键词】 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作用;策略
1 妇幼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的作用
1.1 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 我国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签订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一系列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文件,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母亲安全,儿童优生”指导思想,这些文件的签署和指导思想的确立,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妇女儿童的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实际的妇幼保健工作当中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问题,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对此,只有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妇女儿童大力宣传妇幼保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力,从而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深入发展。
1.2 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具体的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当中,健康教育往往都渗入到工作当中。不论是婚姻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还是到计划免疫等工作的开展,健康教育都首当其冲,广大妇女儿童往往是通过健康教育而增强了自身的保健意识,从而接受了妇幼保健的各项服务。其次,健康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也可以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比如以爱婴医院和母乳喂养为例,爱婴医院的十条标准有多条都可以归类于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例如:大力向孕妇推进母乳喂养优越性的宣传工作、新生儿如何用母乳喂养等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可以知道,妇幼保健工作的落实,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健康教育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服务,不仅能够在病患防治、育儿指导和咨询服务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1.3 健康教育是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初步取得成效,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状态。因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妇幼健康重视起来。妇幼保健工作当中的健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在宣传教育群众的过程当中提高妇女儿童的自觉性和相关知识水平。比如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和育儿能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的运用知识、技术对妇女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工作和医疗服务,可以有效的解决婴儿过早死亡和身体素质差等问题,预防妇幼疾病的发生,从而落实我国优生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政策。
2 妇幼保健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政府提高重视,获取社会支持 就我国当前妇幼保健工作形式而言,在整个卫生工作当中妇幼保健这一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而相关的妇幼保健教育工作甚至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全国各地对妇幼保健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其中健康教育人员十分缺乏。考虑到这一工作辛苦、难度高的特点是其一个较大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从妇幼健康教育的本质而言,健康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之内,所以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能仅仅当作妇幼保健机构的任务,其他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部门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正因如此,健康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
2.2 完善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健教人员素质 就妇幼健康教育来看,其实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仅要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员和机构来对妇女儿童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考虑到人群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想满足广大妇女儿童的需求必须要完善妇幼健康教育结构,并提升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在这一环节中让妇女儿童尽可能多的接受到健康知识,但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妇幼健康培训班的方式来对当地各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宣讲工作,并进一步加强骨干培训来切实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素质,从而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选好突破口,针对性开展 在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同时还应该选好该工作的突破口,掌握妇女儿童真实的健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符合妇女儿童需要的健康教育服务。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选好工作的突破口,应该遵从一下两个原则。首先是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其次是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得妨碍上一原则。从以一个原则来看,必须要做好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从第二点原则来看,应该针对妇女进行教育工作,而且妇女一般是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因此只有加强妇女的保健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妇幼保健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田本淳.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2002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2002]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自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颁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须处理好其中各方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一)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主要包括干预与中立两方面内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询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主观臆想和判断。比如咨询者的自我面试,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导性”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又可以实现心理上的共鸣,可以使当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逐渐放松,并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价值中立关系。其次,我国的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是价值干预严重。因此,西方国家追求的价值中立与我国传统思想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询对来访者不作主观判断和臆测,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我国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干预较为强烈。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大学生身心情况,适当借鉴西方咨询的优点,实现中国化改造。(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拓宽教育渠道。首先,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特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过程中,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德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情感的培养;二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心理方面,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三)发展性与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大学生适应性。适应性也称为调试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四)生活化与课程化。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教育的特征与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与方案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以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处理各种困惑,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关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现阶段,教育专家积极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了相关的解决措施[2]。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健康状态,二是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心理症状、心理健康、亚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要展开针对性、层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时,教师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预防方案,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及时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碍,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二)合理把握教学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把握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具体教学与心理辅导中,教师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要想进一步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处理和协调好我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咨询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则,展开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小红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原则 机制 实践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老师。但是,相当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光顾者甚少,学生把心理咨询室看做精神病患者进去的地方。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地方。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勇于适应环境,并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于少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咨询与辅导。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对心理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发展性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3.全体性原则。
教育的对象要面对所有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置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
4.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可能不尽相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要因材施教,帮助解决各种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5.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在学生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娱乐与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肯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应该重视学生完善人格,良好个性品质发展。
我认为具体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机制方面的建设: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1)构建心理教师团队,打造自己的心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要提高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途径是培训教师。鼓励有需要有兴趣的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应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解决个别的心理障碍。学校还可以引进心理学专业的老师,逐渐完善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形成强大的科研力量。一些学校把知识水平低的,无法胜任课堂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心理咨询室值班,其实是错误的,是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的。对于专兼职的心理老师,在政策上、在福利待遇上予以经费保证,使心理学老师有实在的物质保证,安心工作,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注重对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学知识与原则。
个别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了。课程学习了高深的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的辨别。这与真正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正面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的能动性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人人参与,全员教师的参与,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特别是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创建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并且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3)建立一套学生会帮助参与、教师参与、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硬件设施上予以保证,构建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设置悄悄话信箱等。广大教师队伍了解学生、学校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与保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心理学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4)课程设置中,增设心理健康的学科。
课程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普及心理学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适应环境,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调动内心的正能量,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享受各方面的成长。
2.实践方面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板报宣传。
成立学生会和心理健康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剧。
艺术节增设心理剧比赛。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编排成情景剧。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表演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心理信箱、悄悄话。
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由心理老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进行解答。如果这些困惑存在于大部分学生中,那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和辅导。
(4)请心理专家做心理讲座。
对于网瘾、亲子沟通障碍、青春期困惑、考试焦虑等,可以用专题的形式,搭建平台,请社会心理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并现场解答同学的疑问。借助社会力量,共享心理教育的资源。
(5)家长论坛。
开通家长论坛,构建家校一体的心理交流网络。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邀请家长和热心教育的人士,参与指导学校心理学的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6)教师心理减压工作坊。
把心理咨询室建成学生欢迎、教师乐去的休闲地方。这里有芳香疗法、音乐疗法、按摩椅等放松的地方。这里有调查问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
3.在实践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下列心理素质,达到心理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目的。
(1)自我认识。
在青春期,同学面临诸多困惑。很多同学无法认清自我、自卑或自负,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很大。指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可以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学生,而且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往往在与同学、与同伴、与老师相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很多同学无法与同伴合作、无法协调与同学的关系。无法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自卑、嫉妒、挫折等心理不适很容易摧毁一个同学。让同学有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学会自我调控,才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能平静地对待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问题。
(3)自我成长。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后,往往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很高。因此护士必须负担起疾病知识教育的职责,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断评估和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使患者及家属长期受益。
二、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
1.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个体性,实用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应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2.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健康教育内容是用药常识,因此,作者加强了用药常识的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3.77%的患者想了解肢体被动及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作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知道肢体瘫痪和失语者要尽早给予肢体康复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活动“宁早勿晚”活动方法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远及近,先下后上,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4.调查显示70%的患者需要了解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因此,作者指导患者生活需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5.疾病发病原因患者需求率50%。作者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方法、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后的随访需要三方面的需求率较少,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该病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其中37%患者希望采用宣传手册,30%患者希望通过个别交谈和小集体授课,17%的患者选择了板报方式。据此,护士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采取患者乐于接受并能掌握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调查活动,真正了解到患者与家属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