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3-01
0 引言
土地整理即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土地总体规划与调研的基础上,对土地的结构、用途进行分区,并且结合经济、法律与行政等多方面途径,对土地进行综合的整理,从而提升土地效益。土地整理是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法,目前正在大范围推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对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积极采取适宜的措施妥善解决,以促进我国土地资料的合理利用。
1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一些闲置地和坡度较大无法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比如:地改梯田、农林建设或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必须确保土地的生态条件不受影响。但是人类活动通过土地的整理活动,打破了生物和环境建立的长期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但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生态系统,使其变得更加脆弱,大大的降低了系统的缓冲性能,因此不合理的土地整理很有可能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1.2 影响生物多样性
根据影响自然生物多样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是影响自然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由于对高品位的设计过分追求,导致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在田间到处可见,大大减少了绿地地面、自然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区域性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1.3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问题
由于土地在整理过程中,虽然耕地与经济林的面积会不断的扩大,但更多的自然用地土地被开发成耕种,种植各种农作物。当前,人们过于追求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地的肥力,在耕地中施加大量的有机或化学肥料。并且,为了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产量,还会向耕地中喷洒大量的农药。这些肥料和农业的过量使用,产生了严重的农业源污染,从而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大幅度的锐减。这样不仅违背了土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也影响了农业产品的安全性。
2 针对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保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合理控制土地整理的“度”
事实上,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我们的整理对象主要是利用率较低的耕地和散布于耕地范围内的其他地类以及园地林地等,并不是占用其他土地资源,包括沼泽地。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一些山坡荒地可以被用来进行土地整理,但是应当考虑山坡的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只对那些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的山坡进行土地整理;第二,那些受到污染的土地不宜进行土地整理为耕地或者园地,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发为生态林;第三,对于那些水库周围、河道中的滩涂、荒草地,都不能进行土地整理。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生命体的多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是自然界的基本性质由此提供巨大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农业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中保持非目标生物的多样性,在防止土壤侵蚀,促进养分循环,保护土壤有益生物,消除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物种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关键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十分重要,关键物种的消失能够彻底改变一个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营养动态。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对重要物种、敏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2.3 土地整理完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进行耕种时为了增加肥力而施用化肥应建立科学可靠的施肥制度,不要一味的为了增加肥力投入那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药剂,而是根据作物的生理特点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合适的化肥,并确定一个合适的施用量,其次在农药施用时笔者认为应当特别注意多使用那些高效低毒、使用过后残留较少的农药以及那些乳剂、可湿性粉剂和颗粒状农药的使用,在使用量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少用,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抑制病虫害;最后,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要竭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尽量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具体使用时可以推行滴灌或者渗灌等节水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耕作制度的推广。另外,也可以考虑引进抗旱抗病新品种的农作物进行耕种。
2.4 做好土地整理的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土地生态是土地整理中进行环境生态评价的主要因素,确保土地整理建立在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建立土地整理环境生态调查机制,做好环境生态的保护工作。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区域进行划分,同时在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环境生态保护目标,进而实现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对具有环境生态功能的土地进行筛选和优化,将地整理中对环境生态的风险降低到最低,进而提升土地整理的环境生态效益和价值。
3 结论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的化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方法进行土地的整理,最大化的实现土地的利用价值,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07:3837-3839+3842.
关键词:湘乡市 农村 小城镇建设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60-02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
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2.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湘乡市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2.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总之,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2.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2.1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2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2.3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湘乡市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湘乡市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湘乡市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湘乡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湘乡市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湘乡市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4.政府要强化对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学,农村环境保护教材,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009-8
[2]唐辉,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周刊,2010-5
[3]张建芳,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当代农村建设,2009-11
[4]汪庆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形势对策,云南农业科技,2003
[5]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对策,农村经济,2008
[6]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环境科学动态,2008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71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83-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江西省首个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具有深远意义。该区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促进鄱阳湖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发展调查和确定畜禽粪尿计算参数的基础上,估算了该区畜禽粪尿产生量及污染物数量,提出了防治畜牧业污染的对策,可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面积5.12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该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各种牧草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畜牧业生产在江西省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全区(含9市38个县、市、区)畜牧业的调查统计,该区2009年肉类产量129.72万t,牛奶产量6.34万t,家禽产蛋量31.05万t,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3.11%、53.32%和61.41%。2009年全区出栏生猪1 329.56万头,牛45.88万头,羊13.76万只,兔41.37万只,家禽11 636.98万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7.24%、3.36%、15.13%、13.97%和30.72%。2009年畜牧业经济产值约占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的60%,是全区经济总产值的7%[1]。畜牧业发展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也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畜禽粪尿,成为湿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3],也严重影响到全省生态环境的建设。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1 畜禽粪便排泄量的估算
畜禽粪尿产生量与饲养的动物种类、品种、性别、生长期、饲料、天气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4-6]。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确定了各类畜禽粪尿及其污染物排泄系数(表1)[7,8],折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畜禽粪尿产生量(表2)。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共产生粪便2 489.690万t,尿液1 921.921万t,合计排泄粪尿量为4 411.611万t,畜禽粪便污染已经成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畜禽排泄物中比例最大的是猪粪尿,占48.78%,加上猪粪尿的处理难度大[9,10],因而养猪业仍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污染治理的重点;养牛业产生的粪尿占41.44%,居第二位,表明随着人们对牛肉及牛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养牛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一大畜禽污染源;其他畜禽粪尿仅占总量的9.78%。
2.2 畜禽粪便排污量的估算
根据全年畜禽饲养总量、畜禽粪尿及其污染物排泄系数,得出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年产生量(表3)。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排泄物中产生的化学需氧量(CODCr)为115.83万t;氨态氮(NH3-N)10.59万t;总氮(TN)24.15万t;总磷(TP)7.27万t;生化需氧量(BOD5)103.04万t。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畜禽粪尿污染物的流失率为30%~40%[8],按平均35%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畜禽粪尿污染物流失量BOD5 36.06万t、CODCr 40.54万t、NH3-N 3.71万t、TP 2.54万t、TN 8.45万t。
2.3 畜禽养殖业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甲烷的排放也受到人们重视。据测定,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约为15%,其中70%来源于农田土壤、农作物秸秆燃烧以及畜禽养殖业3个方面[11]。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推荐的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的甲烷气体释放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释放总量为18 583.86万kg,其中养猪业对甲烷气体的排放贡献最大,占全区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排放总量的49.41%,其次为养牛业,占总量的47.85%。从全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内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排放总量仍将呈增长趋势。
同时,畜禽粪便还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排放源,约占全球氨气排放的50%以上[12],因粪便中大量氨气逸散所产生的酸沉降大约占到总量的55%左右[13]。江西省是华中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酸雨频率在60%以上。仅2003年,江西省因酸雨造成GDP减少就达80亿元,给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如何减少畜禽粪便中氨排放,对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意义也十分重大。
3 畜牧业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新时期江西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将得到继续发展,如果不加强综合管理和整治,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阻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3.1 综合利用,合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本着“综合利用优先,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畜产品为特征,以生态养殖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推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生态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
3.2 加强调研,完善畜禽污染防治法规
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畜牧业环保工作,在国家制定的GB/T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调研及评价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并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常的环境管理工作之中。
3.3 改进粪污处理技术,推广畜禽粪污“三化”处理
目前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新工艺不断涌现,对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应该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模式,同时针对畜禽粪污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源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特性,对不同的畜禽粪便采用不同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如猪粪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使其中的氮素转化为易消化吸收的化合物作为饲料;鸡粪可以直接堆沤作肥料及作猪、鱼等饲料;牛粪含丰富草子,不宜直接还田,但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一方面生成沼气用作农村燃料,另一方面发酵后的粪便可用作有机肥或掺入饲料喂猪、养鱼等,这样既减少了畜禽粪便的甲烷排放量,又提高了粪便处理率。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减少冲洗舍笼,采用畜禽粪便脱水干燥技术,实现固液分离,减少畜禽粪便的处理量和排放量,使畜禽粪污处理本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三化”原则推广发展。
4 结语
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同时,应防止其带来的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同时使之逐步向生态畜禽业发展,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10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增刊):294-299.
[3] 马再强,薛晓玲,李小珍,等.天水市秦州区畜牧业污染及治理对策[J].畜禽业,2010(2):32-33.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王新谋.家畜粪便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 欧阳克蕙,周萍芳,王文君,等.江西省畜禽养殖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9(2):2-4.
[7] 杨朝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 谭晓光.滁州市畜禽养殖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4):18-22.
[9] 丁疆华.广州市畜禽粪便污染与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3):57-59.
[10] 徐 谦,朱桂珍,向俐云.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11] 史光华,孙振钧,刘成国,等.大城市郊区集约化畜牧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5,41(2):63-65.
关键字: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城市建设速度。在我们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的同时,却发现,城市建设中却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分离,导致城市环境问题频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在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一.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①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在中国,大气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空气的污染,建筑施工中扬尘,排放烟尘等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大气的污染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会腐蚀城市的建筑,给城市建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②水体污染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家庭生活用水、农业肥料排入河流,对地表水合地下水造成污染。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水环境污染严重。也有很多建设项目过度开采城市水资源,直接导致城市供水紧张,水资源时常被污染,对于排污方面也过于忽视,致使一些城市排污系统被破坏,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在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受固体废弃物困扰较大,来自城市生活的垃圾,工业垃圾,以及医疗垃圾等,数量庞大,堆积严重,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其腐化,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随意堆放建筑垃圾,不能有效的处理建筑垃圾,使得我们在建设了一块地方的同时又污染了另一块地方。
④城市噪音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强度的噪音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城市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二. 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建设的前提。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
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关系到现代重大问题的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城市建设时也因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在一些大城市,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城市建设研究及环境研究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好机会,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与城市特色相结合,注重环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完善的生活环境的追求,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是对自然资源和建设的空间环境进行建设,在有限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只有良好的城市建设,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产,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城市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①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站在多方角度,充分考虑环保问题,紧密结合城市具体的环境状况,制定良好的协调各方的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乡协调布局;
(2)城市规划也应对污染源进行同步综合治理
(3)进行具体的城市规划应该与具体的区域环境作为参考,对城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②,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四项原则。系统,自然,经济和生态的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和城市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的总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从区域的角度和区域生态系统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的看法,市规模与结功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实现和谐的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一定要对能源,材料和信息进行传递和转化。
(2)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应着眼于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绿林,大片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交通。强调城市绿地,郊区绿化,景观和生态相结合的连通性共融。屋顶绿化作为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这意味着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外来物种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系统退化或不利的现象发生,所以在引进时,应该仔细认真。
③依托科技力量,进行良好的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一方面,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城市环境研究单位。通过城市环境的分析和统计,作出合理的保护,防止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以促进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促进当地环保事业的发展。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功能定位,制定的理性环境规划,指导城市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运用高科技技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减小污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④加强政府监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只有通过减少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的减少总排放量,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环保措施。对污染物的控制可以从加大政府对企业和社区环保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使得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达到综合环境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然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在建筑项目正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和经济消费进行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污染,如: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我们要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使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吴家华.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原有的工业化水平低,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长时间的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减少,耕地面积较少等生态问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举措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工业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体来说,各种污染威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这还将最终影响城市人口。目前,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概述。
(1)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特别明显的地区主要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成为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力量。但农村工业化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极端代价。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显示,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虑到乡镇企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当下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的平均处理率,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和农业用地之间相互交织,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的环境监督普遍加强,工业企业不断退出城市,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这样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多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这虽然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工业污染地区的转移,农村的水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在农村地区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由于一年当中雾霾天数的越来越多,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在整个农村地区不容乐观。虽然农村的环境容量大,但是这种污染物由点到面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其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2)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重污染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农药、畜牧业废水、废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富营养化远远大于城市污水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因为地表径流与土壤入渗、降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以评价和控制,整治难度较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牲畜和家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总产值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产养殖业污染的发展趋势。整体来说,各类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业废水,水体中的化学肥料氮磷量已超过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另外,每个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大量燃烧产生烟雾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对雾霾的产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农村,简单的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民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组成特点,与城市类似,其垃圾污染物数量猛增,原有的简单填埋已经不能成为其处理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行政执法力度不足。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专门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条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规条款只是一味原则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够强,执法机构不明确导致国家对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缺乏根据的法律法规。此外,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出现了很多行政机关的常见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容易得过且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导致其与环境资源污染成为“公共财产”,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执法能力不强,很多执法人员不按原则办事,一味姑息和纵容这种境况。
(2)资金投入方面,城市和农村间不公平现象过于严重。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相关资源的获取,以及资金的支持等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当中,即便在城市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到农村的当下,这部分投放的资金还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的完善,污水处理网的建设和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当下,农村的专项环境保护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难适用于污水处理等专项处理。此外,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缺乏适当管理资金,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工业排污费收费,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环境管理困难重重。当下,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部分投放的资金分散的情况还相当严重,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在资金投放和利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远远不能与城市相企及。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引入城市和农村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根据农村的特点,服务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点源的分散,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系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既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从环境污染和扩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对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推出环境政策的创新,使其适合农村地区,或者说是适合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为此,首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利用辅助的一些调控手段,促进该地区的利益,以弥补损害区域。其次,逐步建立环境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保护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境保护科技公司,使其运作于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为以往这些科技公司的设立主要在城市,为此,在解决现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要实现职能的快速转换,使其对农村的污染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理,这里面有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因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处理的终端方法是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农村生活污染种类繁多,污染的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和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实践中,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此外,还应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等。
(3)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强各级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法律依据,填补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针对农村法律法规问题的空白,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公共事业,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多层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污染事故进行通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才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在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才能针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制定适合现有农村情况的法律法规。
4结论
一、走近文本,做生态环境的关注者
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盲目性开发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然后围绕文本设置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了?怎样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交流,同作者对话。通过讨论,明确了课文阐述的“盲目的开发,不计生态成本的建设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恶魁首”这个道理。接着,我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当今社会出现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涝旱灾频繁发生,鄱阳湖、洞庭湖水面锐减,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在问题和对策的思考中,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得以升华。
二、探究文本,做生态环境的反思者
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需要平等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可惜的是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结果往往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自然界的惩罚。而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认识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朦胧意识中,因而借助课文,引导学生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环保问题,大有必要。
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热带雨林的有关图片,并动情地解说道:“热带雨林不仅美丽富饶,而且它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主要角色。可是如今热带雨林已面目全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这篇作品带给我们哪些沉重的思考。”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在研读过程中,学生了解到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我趁热打铁,在学生齐读文中“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旬,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后,让学生探究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通过探究性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把地球建设得更和谐、更洁净。善待人类的惟一家园――地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人在环境问题上,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这或许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
语文教师可将环保教育与开展语文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素,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寓环保教育于活动之中。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大量的采矿选矿企业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苦不堪言的环境污染:过度的开采导致山体滑坡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企业排放的污水使涧水中鱼虾绝迹,等等。我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观察、实地调研,撰写“钱铺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热情高涨,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走乡串户,调查分析,写出了很有价值的文章。几个摄影爱好者还将拍摄的有关环保的照片,在街中心位置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环保摄影展,帮助群众认识到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结合作文,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作文如同做人,让学生平时写一些环保类的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争做环保的自觉实践者。
在每学期作文训练序列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写一两篇环保类题材的文章,比如“我为环保鼓与呼”、“环境与我”等,将树立环保意识和开展环保活动有机的结合。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水污染、大气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如今,地球在,在哭泣。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爱护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他们自觉成立了“环保行动小组”,不仅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而且还带动其他班同学加入到洁净校园优化环境的活动中。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recognized tha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sts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issue and proposed advice 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
Key words: oil and gas;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4-01
0引言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决策者已越来越重视工程项目的论证、预测和评价,已将整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平面空间上的上游普查一中游勘探开发―下游加工利用及邻近区域的生态影响,时间上的过去―现状―未来等构成的多元研究体系。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看,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环境保护研究历史较短,经验和认识方法不足,已有的成果与石油天然气工程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相比,广度和深度尚不适应,距其环境保护的论证、决策、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可操作性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1.1 轻视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限制了其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只考虑完成工程本身的直接费用,而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往往是只定目标,而未考虑目标实现所需的资金来源,最终形成设计的环境保护目标因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实现,甚至转嫁环境风险。
1.2 对地下生态影响的分析较少现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往往注重其本身成果的多少、经济效益的高低较多,而注重其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较少、形成了局部利益胜过全局利益的现状。显性影响分析得多,隐性影响分析少。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对显性的直观的环境影响分析较多,如水体的污染、农作物的损害、土壤的污染等,而对地下生态影响的分析较少甚至未加分析研究。在很多油田企业,用现代的环境价值观来研究和指导石油天然气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尚未引起重视。
2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对策
2.1 强化价值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指导作用所谓评价本身就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对事物的量度的评判。离开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准则,失去了评价的标准,评价就成为空谈。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按环境科学观点及其相关的价值取向,就工程项目影响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预断,因此,在整个研究和评价的过程中,从研究范围的圈定,研究重点的选择,评价体系和边界的确定,评价因子的筛选,到权重的权衡,环境经济分析的定值等,都以一定的价值观惯穿其中。尤其是地下资源、地下环境的长期影响和评价,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评价就难以下手。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要就其工程的影响作出科学的评价。其次,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必须针对价值的时效性进行探讨,石油勘探开发环境评价必须突破传统的价值的观念。传统价值观念的致命弱点就是在于实际上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而忽视甚至无视经济增长永远不可摆脱其制约的生态背景,把经济活动孤立起来,企图在这个非线性动作的生态世界里实现永久的经济线性增长。经济利益实际上成了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杠杆和最高目的,其它目的都沦为从属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是生态价值在勘探开发工程决策过程中往往被决策者们在口头上予以承认,但在实际行动上则加以排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开采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线性增长的令人忧虑的后果,因此,石油勘探开发环境评价理应从人类持续发展这一角度,以多样性的价值体系为尺度来进行评判,将这种价值观深深融入决策者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并转化为一系列可以操作实施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2.2 加强石油天然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研究在研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必须认识到,工程引起的环境条件变化、环境质量变化、资源利用条件等必定会影响到经济开发的易难,开发成本的高低,开发效益的大小。因此,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价值因素加以研究和评价,并突出以下特点:①开展环境影响的损益分析。所谓损益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利观点出发,凡是利用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生活的影响为益,以经济或货币形式来评价为收入;凡不利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生活的影响为损,意味着经济的价值降低或补偿投资的货币支出。因此,对工程引起的各种影响,应从经济开发出发,将其转换为可比性的货币加以计算,以定量的形式来说明损益有大小,但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有些现实的难度,即一些因素难以用货币定值,需要进一步的探索。②着重综合投资效益的研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应进行综合投资效益分析,尤其是不利的影响,应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这些都应引起特别注视,即在项目的论证、设计时应充分论证、设计环境保护项目,并力求实现既定环保目标,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开展风险分析由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存在着某些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地质条件的变异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本身投资的风险和环境影响方面的风险,尽管环境方面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合理开发,仍然潜伏着长期的环境危害。甚至有可能引起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对石油天然气勘探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是环境方面的风险分析。一个石油天然气勘探项目一般都有相应环境对策和政策,但实际上对策实施的可能性如何?贯彻政策的彻底性如何?对策中各种因素乃至各项对策之相互制约的程度如何?保证对策实施的经济条件如何?都直接关系着生态与环境未来的命运。目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中的环境设计简之又简,多未慎密思考,设计的内容与工程工艺的设计相比,显得单调、空洞,与生态环境问题相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更难体现可操作性,要深化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研究,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对环境保护作出科学的设计,将生态与环境的利益和经济综合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统一权衡。
参考文献: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一并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品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1 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 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 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人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问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有机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改良对策
高尔夫球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久,但传播速度之快、普及之广却是非常明显。这项被视之为高雅的运动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公众无法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平衡生态环境与高尔夫球场之间的关系,为高尔夫产业提供无后顾之忧的发展道路。笔者将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严谨的研究,从而使高尔夫产业在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高尔夫球场草坪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对土地资源的抢占及对草地环境的污染。不论是对土地资源的抢占还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草坪环境的污染,都使高尔夫球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遭受非议,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1.1施用化肥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量使用化工肥料来保持高尔夫球场草坪的茂盛是目前高尔夫球场建设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大量使用化肥不仅会因为化肥中各元素未被吸收且大量流失而对水土环境造成污染,更会因为化肥本身的生产会发而产生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不论哪一方面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此外,由于高尔夫球场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草坪坪床时会选择有较大间隙的沙壤类土壤,而这类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都非常差,在面对人工源源不断提高的化肥时,就会出现营养流失等情况,而所流失的化肥又会与水循环产生关系,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因此,大量施用化肥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与水资源。
1.2施用农药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时刻维持草坪的植被绿化,高尔夫球场会大量施用农药,消除草坪病虫害。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人工对草坪的频繁修建,地面害虫基本消失殆尽,而深藏于地表下的害虫,又无法通过杀虫剂进行捕杀,因此大量喷洒农药毫无意义,其效率远低于利用捕虫灯所进行的害虫捕杀;不仅如此,在对长沙周边高尔夫球场进行详细走访调查后,笔者发现,害虫并非是高尔夫球场草坪唯一的敌人,甚至不是强劲的敌人,真正对高尔夫球场草坪造成威胁的基本都是真菌,因此在喷洒农药时,除真菌的相关药剂消耗量最大。不论是捕杀害虫的农药,还是消灭真菌的药剂,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化学产物,过多喷洒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与上述化肥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影响类似,过量农药的喷洒同样会因为所用量多于消灭标靶动植物所需量而发生参与从而造成对土地、空气及水资源的污染,使空气遭到污染,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
1.3打球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给顾客提供良好的打高尔夫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球场草坪进行维护,且是相较于城市绿化更加细致谨慎的养护[2]。但在养护过程中,同样会存在一定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高尔夫球场中最重要的区域是果岭,因此在进行高尔夫运动时,玩家必然会不断重复的踩踏这一场地,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土地硬化,既造成草坪的难以生长也使该片区域无法满足高尔夫球场对草坪蓬松度的要求。此外,由于高尔夫球需要在草坪上进行击打,因此为了满足高尔夫球直线运动的要求,草坪一定要具备草面弹性,且草坪面必须整齐平坦。而这依赖于对草坪所进行的日常基础护理与修剪。球场方面一般会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高尔夫球场修剪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工成本,但使用机器所带来的电能消耗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问题改良对策
2.1控制肥料及农药污染施用
只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降低肥料农药使用量,才能有效解除水土富营养化危机。但这并非意味着禁止高尔夫球场使用化肥农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农药化肥,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能够有效提高绿色植被的存活率;同时,为高尔夫球场降低管理成本[3]。不论是化肥还是农药,其基本流径大致相同,主要通过挥发、深入地下以及淋溶等方式进行扩散。当使用过量时。多余的化学物质就会通过这三种方式进入空气循环与水循环中,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高尔夫球场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农药喷洒量,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草坪面积一定,不论是化肥需求量还是农药需求量都会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相关管理者一定要进行仔细的研究,计算出其所在草坪所需化肥、农药量,合理安排化肥农药喷洒,减轻肥料污染。其次,规范养护制度,改善养护方式,使化肥及农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通过喷洒、点灌等方式实现高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以此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维护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营造良好生态景观,增强生态稳定性
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生态系统物种单一,资源能量难以循环。因此,不论是调节能力还是维持能力都远远低于自然生态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球场需要在满足高尔夫球场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植物配置,增加植物多样性,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提高球场草坪的负载能力及修复能力,从而使其更加稳定更加持久。因此,球场在进行草种引进时,为了其能够快速适应球场土地,应首选乡土草种,降低草坪种植成本,在最大限度内提高收益。同时,使用本土草种还可以有效避免物种入侵事件,达到维护本土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在进行草种引种时,必须严格挑选,确定其具有相关动植物检疫部门所颁布的检疫合格证,避免因不慎引入不良生物而造成的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
2.3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
草坪养护不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对水资源同样有很大需求,因此球场方面必须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有效节约水资源。高尔夫球场除了必备的球场草坪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水域景观。因此,在进行球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域景观与草坪灌溉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水域走向,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域蓄水储水功能。一般来说,水资源供应量最大的是草坪果岭区域,在进行水域设计时,应着重对此进行灌溉设施建设,其余方面则可以选择粗放养的模式。同时,不同草种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各有不同,在进行草种选择时,可以进行合理筛选,选择能够依靠自然降水而生长的生命力较顽强的草种。
3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调节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首先,在选址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所选地址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其次,在进行草坪养护时,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等物品;最后,要加强对高尔夫球场环境的监管。只有完成以上三点才能够使高尔夫产业,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濮阳雪华,戴子云,韩烈保.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及其改良措施[J].草原与草坪,2012(4):145-146.
[2]濮阳雪华,高晨浩,罗红松,等.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2014(10):162-163.
关键词: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会计科目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中,环境会计应运而生。该文从微观方面讲述了我国环境会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更好的为解决环境问题而服务。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
二、在微观方面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环境会计的目标不明确;(2)企业对环境会计确认、计量的认识不全面;(3)企业设立相关环境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
2、我国环境会计信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这主要体在两个方面,一是披露比例偏低。二是披露内容不全面。在有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只是对某些会计科目中或者是比较明显存在环境问题存在的环境信息做一些简要说明,并没有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反映;披露的项目也不完整,只集中在排污费、绿化、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上;(2)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在我国环境信息的对外披露大多数是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的方式,没有固定、规范的形式,所以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在同行业间或不同行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3)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根据调查研究,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认为企业应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需求也非常强烈。但是,环境会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已经有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按照《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披露相关信息;(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大多受国家法规强制要求。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受国家法规强制,在环境会计处理中,也主要是绿化、排污费等,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了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3、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看,大多数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能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的研究较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
4、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指导作用。从目前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比较注重研究理论,诸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和构建等问题,对于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核算方法运用到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中则缺乏具体的研究。
5、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健全,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实际生产中企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利益上有冲突,所以造成了相关法律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还有部分人认为如果执行了法律来保护环境的话,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对环境问题普遍比较敏感。其实,归根结底敏感是因为环境问题牵涉到企业的成本问题,大家只会片面地看到环境问题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而没有看到他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这种片面的看法也是因为我们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
三、对我国环境会计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环境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基本理论问题,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得到完善。
2、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我们应当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明确规定。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应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较少环境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但目前企业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只靠法律力量,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有何益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很少对外公布环境会计信息。而发达国家的贷款机构、金融家以及投资者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能严重影响一个机构及其资产的价值,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顺利得到低息金融资助。
3、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大多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的方式,不能够全面的披露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使用环境报告书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因此,我们为了更好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应当发表一份独立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单独的书面文件。
4、加强多种学科与会计学研究的合作。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在我国环境会计十分缺乏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因此,为保证环境会计的系统性,我们就需要生态环境学家、环境资源评估师、生态工程师等与会计学家的合
作,环境、生态、资源等工作者与会计工作者的交流与协作,才能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价方法可以更加完善。
5、加强企业员工及会计人员的教育。要强化企业的环境意识,就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环保教育,使其对环境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环境会计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学科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仅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知识讲授,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处理水平。由于财务人员在实施环境会计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业应加强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快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争取在各种高等或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中开设环境学选修课程,努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二是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环境知识培训,使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观念;三是加强会计人员与企业内部的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建立环境会计的有效途径;四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论教材,培养适合企业开展环境会计的适用性人才。
6、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我国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随时对环境负荷进行把握和评价;(2)制定环保经营方针,并要在企业内部分步骤地制定环保目标和行动计划;(3)对本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检查;(4)建立并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国内外环保组织及所在社区的环境信息交流。
7、设置环境会计的相关科目。我国的环境会计起步比较晚,因此对于环境会计科目的设置也不太完善,针对环境会计科目设置较少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资产类科目可以设置“资源资产”、“资源折耗”等进行反映,“资源资产”账户核算各种类型的资源的原始价值的增减及结存情况,而“资源折耗”账户可用来反映各类资源资产由于使用、开采等而累计损耗的价值,其设置的实质与“固定资产”和“累积折旧”相差无几;负债类科目可以在“应付账款”科目下设置“应付环保费”二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也可以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成本费用类科目主要设置“环境消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发展成本”等科目;收入和利润类科目设置“其他业务收入――环保收入”及“环境利润”科目;所有者权益类可以在“实收资本”科目下设置“环境资本”二级科目,来反映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这笔款项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传统会计科目的设置如出一辙,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传统会计的科目来设置环境会计的科目。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指标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依据
煤矿区生态环境是一个多个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互动反馈的复杂系统,为了科学预测采煤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构建一组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化分析。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科学地反映煤矿区生态环境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程度及方式等方面的属性特征,并按相互之间的层次隶属关系组成有序的集合。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思路
基于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系统的观点把资源、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纳入到一个统一体中,即资源-生态-人系统,通过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煤炭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得出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此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严密而适用的量化纲量,依据各个指标的表现和变化,既可以分析、比较、判别和评价矿区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进程和发展趋势,又可以预测其未来演化、模拟其对策方案预选和监测预警,它可以作为决定者、实施者和社会公众认识、把握煤矿区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为此,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部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单项指标与系统的关系明确,对系统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②层次性强,具有严密的等级体系;③具有对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把握的能力;④可操作性强,每个指标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监控环境项目,并提供具体的计算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依据
煤矿区生态环境在未开发建设前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的生态系统,由于采煤活动改变了生态环境因素,使得煤矿区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的、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煤炭开采在建设、开挖、掘进、闭井等不同的活动阶段对矿区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采煤工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除考虑生态评价的一般指标外,还应考虑采煤的特点。为此提出构建指标体系依据如下:①开采时期和工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在建设、生产、闭井等不同的开采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在建设阶段,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常规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的影响基本相似,但是在生产和闭井期,采煤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设置评价指标的非常规性。②短缺因子对整体生态环境有决定作用。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每个因素都在发生作用和产生影响,但按照“水桶原理”,矿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根据短缺因子(主导因子)进行设计,这样指标体系既可表征、描述、预警矿区生态环境的状态和趋势,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决定性和调控性。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分、土壤因素影响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地等。③采煤对矿区经济发展有益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煤是以煤炭的开发利用为目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特殊的社区,即矿区。经济发展在矿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煤炭是矿区经济的基础,影响到矿区社会生产力、矿区职工生活水平和自然生态意识水平,同时经济发达水平直接影响着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程度。④矿区人为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前提,矿区环保部门的工作力度直接决定着环保政策的落实水平,矿区领导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环保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环境保护得以实施的保障。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以及方法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地度量采煤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指标体系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能为政府、环保部门决策者和科研人员把握和认识矿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提供依据。所以,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守以下原则:①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较全面地反映煤矿区生态环境状态,能够真实反映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变化,充分阐述各个子系统指标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较好地度量建立指标体系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②综合性和主成分性。这一原则要求指标体系涵盖面广,能综合反映矿区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及方向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指标体系往往涉及到大量繁杂的指标,必须按各类指标的特点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建立简化而有效的指标体系。③不可重复性。每一个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表示对生态环境一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各个指标之间应避免反映生态问题的重复性。④层次性。矿区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可以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子系统,子系统又由更下一层次的子系统构成,这样的层次关系可以递阶到具体的矿区生态系统特征。各层次上的指标可以适当的调整,但最多只能调整一个层次。⑤适用性和易得性。评价指标要概念明确,易测易得,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很难达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考虑我国矿业发展水平,无论从方法上和人力、物力上,均要符合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各个技术部门的能力。为保证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价指标应尽量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有足够的数据量。⑥动态性。采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于度量和描述的矿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矿区生态在不同的采煤阶段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⑦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法令。根据有关环境标准及大自然保护法令确定评价指标。国家、地方、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环境标准是必须选取的评价指标;地区发展规划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也是选取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
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法
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指标选取及指标结构关系的确定。矿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相互结合。定性分析主要是从评价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性以及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协调性等因素,是主观确定指标和指标结构的过程;定量研究则是通过系列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的构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指标初选的过程和指标完善的过程。
①指标体系的初选。选用分析法进行矿区指标体系的初选。具体步骤是:将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状况按照指标体系设置依据和原则,分成几个子系统,并继续细分,到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实现。
②指标体系的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获得正确的统计分析结论的前提条件,而初选后的指标体系未必是科学的。因此必须对初选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测验,即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化处理。
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能够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一定目的和功能的指标组合。选取指标时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采煤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其次,生态状况、技术水平、社会及经济指标也是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时应从采煤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生态状况、人为影响、生态恢复力及社会经济指标中选取。
1、生态环境影响指标
(1)移民搬迁
采煤使地表变形,当地表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破坏地表建筑物,必要时必须进行移民搬迁。搬迁次数、搬迁量、搬迁面积、搬迁后的产业规划、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素、搬迁过程中对搬迁区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影响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涉及到的评价指标为迁移规模、迁移方式、原居民区未来产业情况及周围生态是否存在潜在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迁移规模越小,迁移次数越少,与周围环境的同质化程度越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小;反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
(2)生态环境污染
煤矿区生态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废水、煤矸石和声污染。目前我国采用征收或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的方式制止污染物超标排放,所以本论文的生态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以《超标排污费征收标准》为依据。采煤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评价因子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NOx),评价标准分别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和《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7-2006)。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对地表水的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因子主要有:PH、COD、BOD、氨氮、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离子等。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地域区划和生态环境特征,把对地表水影响最大污染因子设置为评价因子,评价标准执行。
(3)生态环境破坏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问题、水均衡破坏和地质灾害。土地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占用土地、破坏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降低,其中采煤破坏土地的主要形式是地表损害,而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表损害造成的土壤孔隙和土壤水分的改变,根据选取指标的不可重复性原则,选取占用土地和地表损害作为土地问题的评价因子,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所以把这两个评价因子调整为所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三层。
2、生态状况及治理技术水平指标
(1)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状况通常用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和生态资源来反映。非生物因子包括水、气、土壤等;生物因子包括物种多样性、层次级别数、种群密度、物种优势度等;生态资源包括物质贡献量,能量转化率、环境贡献率等。在评价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时,非生物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的第三层次上已单列出来;在煤矿区对生物因子影响比较明显且评价标准比较成熟的评价指标有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分别用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表示;由于采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根源是覆岩破坏和地表变形,所以生态资源指标应从体现土地、景观资源的物质、能量中选取,即本论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为土地生产力、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破坏度,土地利用类型可用土地动态度表示,分为单一土地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动态度,它是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的指标。五项指标划分等级标准如表。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2)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采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根源是水分、土地和大气,由此引发景观破坏、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以加以缓解,如果技术到位,甚至能够阻止某些问题的发生。煤矿区废水治理主要是指矿井废水治理。对于地表水系的改变,运用较好的治理措施就是因势利导;目前尚没有治理地下水系破坏的成熟技术手段,只能通过改变采煤方法,优化开采工艺参数、调整采煤工序等措施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系的影响。矿区废气包括锅炉废气和生产废气,前者的治理属于锅炉废气治理的范畴,我国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后者的治理难度比较大,在煤矿区多数属于无组织排放,无法准确测量排放量,主要是从产生源头上加以治理。因此废气治理的定量化仅局限于锅炉废气、生产及运输性粉尘及扬尘等能够在现行技术水平下能够测量的废气污染因子。
采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是对土地的影响,覆岩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直接影响到景观和土地生产力,土地复垦是恢复损害土地和景观的一种有效方法;矸石淋溶和废水渗透把重金属及土壤异质性物质引入土壤,土壤治理就是通过生物化学手段使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地质灾害是一种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瞬间对生态造成极大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是消除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措施。
对此由于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复杂,因此需要继续加深对各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扩充矿区调查资料,充实评价指标资料及统计数据,减小定性指标定量化偏差,并时刻注意定量化指标研究动态,不断完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系统;草地;矿产;开发;影响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其中主要原因有过牧 [1~4]、开垦 [3,5] 及矿产开采[3,6]。其中草原矿产开采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草场也出现过度放牧和内蒙古部分旗县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7],使得草场退化。
内蒙古草原区域的不合理、无序开发各种经济资源导致草原退化,其中矿产开发和乱采滥挖滥伐现象尤为突出[3]。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对地表资源产生不利影响,大规模地开采对地表原有的植被产生破坏,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矿产开采不断地缩小草地资源的面积而且影响其质量为其中最主要的方面 [6]。目前,全区矿山企业采矿、选矿产生的煤矿石、废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累计存放量达1.18 亿吨,且仍以每年1 000 多万吨的速度增长,它们占用了大量土地,严重污染土壤和水资源,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业“三废”达标排放率低,造成地表水、土壤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危及人类生存环境 [8]。而且,由于内蒙古存在大量的小型矿山,占内蒙古矿山总量的46%以上,受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的约束,矿产资源的开发仍使用传统的粗放式开采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巨大 [9]。
从事该方面的研究颇多,从对植物个体的影响,到对种群、群落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做了大量且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国内与国际接轨,借鉴和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生态安全与保护,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和矿区复垦等。
一、内蒙古矿产开发现状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GDP平均增长10.25%,这得益于内蒙古强大的资源后盾,目前内蒙古90%以上的一次能源,85%以上的工业原料和45%以上的饮用水均来自工业原料,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腾飞的引擎之一 [10]。
据2003年底统计资料,全区有上表储量的1 018处矿产地中,已开发利用的761处,尚有约25% 的尚未开发利用[11]。内蒙古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和地热,其中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截至1999年底,内蒙古已经探明煤炭矿区331处,累计探明储量为2 260 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预测总远景储量达12 000 亿吨,也居全国第二位。全区共有煤炭企业1 722家,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矿业总产值的50%左右,内蒙古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有广泛发展前景,在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等13个盆地中均探明有油气资源,其中6个盆地已见工业油气流,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76 亿吨,总资源量预测为30 亿吨;天然气查明的地质储量7 903 亿立方米,预测总资源量约15 000 亿立方米[12]。
但内蒙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地质勘察资金投入不足、矿业市场秩序混乱、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矿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主要问题[12]。就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煤炭资源从开采到加工、消耗,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是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二是在煤炭的加工利用过程中;前者主要表现在对开采的破坏,后者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因此环境保护要在每一个过程当中都要考虑进去[6]。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破坏了资源或污染了环境就等于减少了资本,也就减少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可能性。
二、矿产开发对草原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影响
1.矿产开发对生物个体的影响。(1)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中小矿开采项目在基建施工期、生产运营期的作业和机械噪声,将对矿区及周围一定范围内野生动物的活动和栖息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是由于项目的建设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而引起[13]。开矿也会减少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旱季和雨季都会使动物种类减少[14]。(2)对植物个体的影响。矿产开发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矿山开采,污水处理站导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排放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矿井涌水、选矿废水、生活污水等。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原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小溪断流、湖泊干涸、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会直接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改变植物的形态特征[13]。
粉尘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煤粉尘在运输、遇风等情况下,随风飘扬,陈将在植物叶片、嫩枝、树干等上面,堵塞气孔、皮孔,影响气体交换,水分蒸腾,提高叶片温度,破坏正常的光合作用,甚至伤害组织,进而影响植物的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15]。
2.矿产开发对种群的影响。内蒙古草原原生植被总体处于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变化,稳定性降低,盖度下降,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上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减少,且退化越严重,物种丰富度指数越低[11]。而矿山开发建设对该区域的草原植被和植物生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以及工程在开发建设中,矿井、配套设施和公用工程等建设将占用一定面积的草地,破坏施工区内的地表植被,也造成周围植被和土被的破坏,从而改变了自然景观,减少了植被的种类和生物量,影响了矿区内及周边植被的生长环境。
从群落结构来看,施工活动所破坏和影响的植物种类均为广布种和常见种,故工程施工一般不会造成某一植物种类的消失[16]。
三、矿产开发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矿区生态系统是指在矿区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周围环境组成的系统。矿区的生物部分包括矿区范围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部分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15]。由于人类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的胁迫,必然使其呈现出不健康的症状,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地质灾害和矿区人口健康状况下降等众多现象[17]。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厂建设及采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生产力下降,重者导致草地植被完全消失[18]。永久占用土地的植被破坏是不可恢复的,其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完全消失,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14]。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曹建民.内蒙古草原退化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9):101-102.
[2]王云霞,曹建民.内蒙古草原过度放牧的解决途径[J].生态经济学报,2007,(7):58-59.
[3]文明.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经济根源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4]恩和.内蒙古过度放牧发生原因及生态危机研究[J].生态经济,2009,(6):113-116.
[5]李建廷,曹润霞.甘肃天然草原开垦状况及诱因透析[J].甘肃农业,2006,(5):2-3.
[6]晶晶.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7]王欲鸣,柴海亮.内蒙古部分牧区出现大面积开垦草原现象[N].经济参考报,2009-10-09.
[8]张苏琼,阎万贵.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措施[J].草业学报,2006,(15):11-18.
[9]贾凤珍,杨刚强,孟霞,等.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5,(2):11-14.
[10]蔡,徐国权.内蒙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部资源,2006,(10):17-18.
[11]李政海,鲍雅静.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状况及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2008,(6).
[12]耿林,彭润民,刘晓玲,等.内蒙古矿产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J].矿产利用与保护,2006,(3):12-17.
[13]武焱,朱丽,田建华,等.荒漠草原区小铁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阴山学刊,2007,(22):46-48.
[14]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侯庆春,汪有科,杨光.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区建设对植被影响的调查[J].水土保持研究,1994,(4):127-135.
[16]刘晓.煤炭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神府矿区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