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的措施

环境污染的措施

时间:2023-07-24 17:0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措施

【引言】:社会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危险品,在这些危险品的生产、运送、使用以及销毁的过程中,因人为忽视或者是因不正确操作而导致的污染源泄漏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事件叫做环境污染事故。像这类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或者是霎时排放出大量污染物,有着十分明显的突发性,因此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以及身心健康。

1 、本地区污染源台帐的构建

建立本地区污染源台帐首先要对该地区各个特大环境污染源展开全方位调查,挑选出主要危害该地方环境的污染源构。一般而言,基层的县(市)级监测站会比较了解该地方中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以及潜在具风险的污染物。因此,在本地区污染源及风险源台帐的构建中一定要保证内容细致,并且是一厂一档。同时每个单位台帐的内容也一定要包含本单位所在的地理位置、最快捷的线路图、原材料的名称以及使用量、产品的名称以及产量等最基础的信息,除此之外,应该规整污染源台帐档案且保留电子版本,以便于日后查阅。有了该台帐提供的基本信息,不管管辖范围中哪个企业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部门都可以按照台帐中的信息及时汇报出现场的基本情况,及时推测出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污染源,为进一步确定污染事件中的污染物提供了有效的根据,从而使得环境应急监测的准备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能更快地做好污染事故的善后工作。

2 、深化环境污染应急措施预案

产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难以预测性决定了应急监测准备工作的经常性,并且从事故发生之前到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以后,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应急监测准备,可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要深化这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所谓应急监测预案,即根据会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而制定能够高效的开展应急工作的条理清晰的方案,并要求内容一定要精简,方便操作。迄今为止,每个环境监测部门均依据要求编写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方案,但是介于基层的环境监测站通常都不会有专门的应急监测工作者,他们的应急人员大多由本监测站各个科室的人员兼任,那么,基层的环境监测部门则应该把握每个机训练应急监测小组的成员们。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身为一名应急监测者该做些什么,不仅要孰知急监测工作程序以及一些应急办法,还应该清楚每一种应急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在何条件下可以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当出现应急事故时可以快速反应并选择出最佳应急监测方案。

3 、提高现场应急监测能力

有了良好的方案,那么有较强的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必然是如虎添翼。因此,能力方面的提高同样不容忽视,必须做到迅速、变通并且要具有可行性。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找出监测因子,根据所得充分的现场资料以及详细的数据库资源对监测因子展开分析并鉴定污染因子。然后按照布点的办法进行严密分析。例如:某一个突发性的化学物品气体泄露事故,因为受其影的范围具有无法预知性,所以要根据气象等来判断出风向、风速,从而找到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并在那里安置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严密布点,再经过检测、分析以及计算,算出污染物浓度并找到其扩散方向以及影响的范围。再者,还要进行跟踪监测,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具有短期持续性,因此在它持续污染的这段时间里应该跟踪监测对污染的源头和环境的质量,从而令事故发生的环境和它周围的环境条件得到保障。最后,污染事故发生后,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民众均会在事故发生以后深入了解与事故相关的环境信息,监测信息。因此,采取标准的方法第一时间发表监测信息,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并且对事情的发展形势也有一定帮助。

4 、深化培训并拔高监测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

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因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会时常发生,与之相配套的环境监测仪器也越发高科技,因此监测人员应急能力的提高便成了应急环境监测中的主要部分,而且一定要由那些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环境监测员去满足现实的工作需求。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对事业单位编制的管理相当严格,编制环节高度紧张使得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去环境监测部门工作变得十分棘手,从而导致了现存的监测人员多半是曾经的职工,而这些员工狭隘的业务知识面并不能迅速顺应新潮流之下的应急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环境应急监测不单单结合了体力和脑力劳动,它还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所以身为一名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其自身的素质要远远高出其他工作。只有深化现存职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应急监测素养是环境应急监测水平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保障。

结语

应急监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判定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源的类型、浓度、波及范围以及会带来那些破坏,如此,不仅使得决策部门可以利用可靠的理论依据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高效处理,同时还防止污染源四处扩散取得足够的时间。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特别注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体系的构建以及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强化监测员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统筹兼顾,尽可能讲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1.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将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水生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2水体污染的危害

    1.2.1危害人体健康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汞、铬、铅、镉、砷、氰、放射性元素、致病细菌等有害物质,它们具有很强的毒性,有的是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1.2.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当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连续排入湖泊、水库、河水等处的缓流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便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失去观赏价值。同时,由于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不断死亡,并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可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从以上两方面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1.2.3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良好的水体内,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由于不同的水生生物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将导致种群发生变化,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3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1.3.1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3.2回收有用物质

    1.3.3发展节水型工业

    2.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2大气污染的危害

    2.2.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极易影响人体健康,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其中又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重金属烟尘、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并具有很大的吸收能力。此外,大气污染对眼、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

    2.2.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通常都是经叶背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然后逐渐扩散到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使组织脱水坏死;干扰酶的作用,阻碍各种代谢机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颗粒状污染物则能擦伤叶面、阻碍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颗粒物上的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还可进入植物细胞内,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3其它危害

    大气污染还可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如酸雨)形成全球性灾难;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危害生态环境;危害臭氧层,使人群和动植物对紫外线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等等。

    2.3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不仅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还形成酸雨,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而,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1)大力开发利用水能;

    (2)有步骤地发展核能;

    (3)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

    (4)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3.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的污染与防治

    3.1土壤污染与防治

    3.1.1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1.2土壤污染的防治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3.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3.2.1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3.2.2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3固体废物的防治

    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技术可行、产品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或其中的有害成分无法危害环境,或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3.3噪声污染与防治

    3.3.1噪声的污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3.3.2噪声的防治

    构成噪声污染有声源、声音传播途径与接收者二要素,控制噪声污染可从这二方面着手:降低声源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3.4放射性及电磁、热污染

    3.4.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从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天然放射,可以视为环境的背景值。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核工业;核电站;核燃料后处理厂;核试验等。

    3.4.2电磁的污染及来源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以及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是研究当电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对人体机能产生的破坏作用。

    人为的电磁污染来源于:

    ①脉冲放电;

    ②工频交变电磁场;

    ③射频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中、短波频段电磁场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失调,发生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及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3.4.3热污染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形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即时和潜在的危害现象称为热污染或环境热污染。

    热污染能改变地表状态引起灾害;形成热岛效应;影响渔业生产。

    3.5生活环境污染。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3-03

1 引 言

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产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均隐含着不同程度的突发事故因子。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力争做到最佳状态,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2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概述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而进行的环境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因此,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应急监测工作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科学、客观、准确地报告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使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判别污染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建立科学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是监测站做好应急监测工作最基本要求。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应该规定应急监测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步骤,站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该工作启动的时机和层次,科室之间的协调关系,对该工作仪器、环境、人员的特殊要求、现场应急监测方案的编制、监测分析工作、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制要求和报发时限以及人员培训、演练等等方面的内容。程序文件应以简练、明确、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它应该被监测人员熟悉和掌握,过程简洁高效。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依据工作程序监测站能够组织有力,方案科学,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第一手的客观、准确的监测信息。

3.2 编制完整的应急监测支持文件

(1)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原则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因此,各种记录文件均应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原则予以编制。应用时只要对照勾填,这样既便于操作,又能起到紧急情况下必要的提示作用。

(2)支持性文件的种类这部分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规范各项具体技术性作业活动、指导操作的指令性文件。主要有:应急现场采样方法,样品保存和运输要求、现场监测分析项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殊防护设备操作规程等等。②质量记录。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活动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的文件。质量记录应依据应急监测工作的特殊性编制一些相适应的记录文件,以方便操作。③技术记录。技术记录是在技术活动中,客观记录原始观察数据或导出数据的文件,是监测人员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技术记录包括现场采样分析记录和化动,检验和保证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3.3 实施有力的保障措施

3.3.1 人员保障

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配置合格的技术人员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要求。应该坚持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加强对应急监测人员的考核和培训,确保各级应急监测人员均能持证上岗,从根本上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监测站的应急监测专用设备都必须两人使用,使用者必须精通所用装备的技术原理、操作程序和维护要点。还要积极组织各类应急监测技术学习交流活动,并通过培训、考核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检验和保证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3.3.2 装备保障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不同于日常监测装备,由于其使用频次不定,很多情况下可能长期不用,加强对装备的日常技术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就尤显重要。必须专门配备责任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负责应急监测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设备管理人员要切实按程序定期进行检验、检定、校准,仪器使用前功能性等工作。各类检测试纸、检测管、化学测试组件等按规定的保存条件要求进行保管、定期更新,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应定期用标准物质对标准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器等进行性能检查并实行标识化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随时保持良好状态。

3.3.3 技术保障

应急监测采用的采样分析方法应该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者是环境主管部门认可的分析方法,就此监测能力应该得到能力认可或认证。对没有国标或行业推荐的方法,应该按相应程序进行技术确认,并能通过能力认证。应建立应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本地区环境风险源动态,确保应急监测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和应急监测效率。各级监测站都要依据本地区危险源等潜在危险因素制定周密的应急监测演习方案,设定不同的事件假设和事发场所,定期组织近似实战的技术演习,以提高人员的应急监测实战水平。演习中尤其要提倡以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中心为主体,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联合演习,以提高应急事件处置整体水平和协同能力。

3.3.4 资金保障

一方面,根据监测能力现状和本地区的危险源风险程度,编制好经费需求计划,列入各年度财政预算,坚持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偿试建立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专项基金,补贴监测站对应急监测技术装备的日常保养工作。遇有突发事件时,根据事件大小,复杂程度和延续时间等情况专项基金先予以补贴;此外,在突发性事件善后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应急监测投入,依法判定由肇事单位赔付,以补贴应急监测支出。

3.4 日常质量控制手段与方法

3.4.1 强化和创新现场质量控制手段

现场监测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分为现场采样和现场测试两方面工作。对应急监测的现场监测工作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应急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原有的现场质控手段。要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规范管理采样和现场监测,完善监测方案的编制和确认,加强现场记录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新的现场质量控制手段。在现场监测中,可设置现场质量监督员,监督现场检测和采样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站质量主管对现场监测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活动,陪同监测,现场考核;对于突发事件,现场监测时应直击生产现场和排污口,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的蛛丝马迹,采集最为客观的技术证据。

3.4.2 灵活使用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与现场质量控制手段相比,方法大多比较成熟,并获得较好的实践与应用,对实验室分析全过程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目前,实验室质控方法主要有:空白实验、平行样测试、标准曲线、加标回收实验、有证标准样品测试、留样复测、混样测试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合理安排,将大大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污染事故多种多样,在应急监测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在所难免,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才是更好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更好地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国刚.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 Kathleen M Day.R Quentin Grafton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anada:an Empirical Analysis 2001.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 污染 环境 治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农业生产用水不断增加,也引起了各种淡水资源争夺的日益加剧。因此,为了解决现有的水资源匮乏和供需矛盾,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淡水资源进行治理和开发,从而保护水资源、减少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

一、水资源概述

水是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一,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和生产都离不开水。可以这么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自于水,以后假若没有水的存在,那么生命也必然随之消失。在古老的时代由于人口的较少,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少,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也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不断增多,不仅造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上升,也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的严重。所以,在当今水资源日益匮乏且污染严重的新时期,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制约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成为国家政策、经济、技术上所面临的主要话题和复杂难题。在传统的统计工作中,人们普遍的人为水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是经过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表明,这种概念与看法是一种极端错误和品面的认识,也是自然接种最能够为人们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加大淡水资源研究力度,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水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水资源匮乏,使得人均用水量日益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项难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础所在,也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命影响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水资源的应用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有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严重缺水现状,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为了解决城市现有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多年以来,各个城市市委以及政府都将城市供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这种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城市建设中水的影响与制约因素,也促使了城市经济的顺利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世界整体性水资源分析,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我国,水资源就更为匮乏,我们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我们仅仅拥有世界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当前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水资源再度污染的现状也极为严重。

在极度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珍惜,在对大自然肆意地索取着宝贵水资源的同时,又在盲目的破坏和污染着水资源,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更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水质监测工作者应该振臂呼吁,启蒙和唤醒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来,来自于我们水质监测一线的水质污染数据显示: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3、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详细介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第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们的生活用水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第二,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不断下降。由于农业用药和工业生产而造成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由于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剧增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地下水形成漏斗区,给海水倒灌提供了便利;第三,过度开采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人们不断开采水资源,从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三、解决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1.全社会都要树立一种节水减排和防污治污的环保意识

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既要有节水意识,也要把防污当作每日必省的生活常态。只有当全社会都树立起了一种节约用水,降低排放的环保意识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可能重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对于一些有污水排放的重点企业,也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效益的追求上,应该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在治理排放上增加投入。作为国家管理的层面上,要在总体的高度搞好环保教育,力所能及地保证环保投入,在实际的行动中把治污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针对农村水治理环节的薄弱,要切实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就更要树立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

3.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第5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生活废水;环境保护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达的象征,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城市环境日渐突出,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目前我国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的大气进行了监测,中国就有8个城市在全球10大污染城市之中。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已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中悬浮颗粒物含量普遍超标,在调查的三百四十多个城市中,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规定浓度的城市占64%,30%的城市颗粒物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规定浓度。

(1)二氧化硫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是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6%。

(2)悬浮颗粒物污染

有关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多数大型城市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本地粉尘及沙尘暴。其本地粉尘主要来自于城市建设中的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和市政管线工地等。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现象也逐渐频繁,大规模的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了空气的质量,给人民生活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机动车尾气排放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量就直线上升。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7亿辆。在经济发展,汽车数量增长的同时也使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总量逐年上升。而汽车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这就造成了汽车尾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日趋恶化,每年全国因大气污染问题导致的死亡人数就高达17.8万人。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一旦超过环境自身所能承受的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这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2.水污染

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人,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我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一直高居不下,严重污染城市的水资源。城市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据统计,近几年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400吨,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几乎相等。

(1)工业废水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一些违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小作坊,其污水排放量在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中占有一定地位。

(2) 城市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相比工业用水却在逐年增加。1997年比1990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就增加了一倍,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都十分严重。例如,在一些发达地区,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日趋恶化的水污染,已对人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3.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环境的现象。

目前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废弃物、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而这些垃圾在 处理方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城市垃圾填埋

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的是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式来处理城市垃圾,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和危害。特别是填埋场的城市垃圾渗沥水,没有进行收集和处理,导致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

(2)城市垃圾堆肥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堆肥是用混合收集的城市垃圾生产出来的堆肥,但其肥效低、杂质多、成本高,不能用于农田,也影响其市场的发展。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及污水等未进行有效处理,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3)城市垃圾焚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才刚刚兴起,目前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国内的技术设备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正常运转和满足污染控制标准。

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1.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手段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可以有3个解决方案;

(1)调整产业结构

调节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进行淘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

(2)改变能源结构

改变我国的传统能源结构,不在使用煤炭,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新能源,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减轻大气对环境的污染。

(3)城市绿化建设

采用生物措施,以植物绿化城市,有效地防治城市大气污染。调节二氧化碳和氧的气比例的作用,以此减少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

2.对于城市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防治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进行集中处理:城市要建立专门的城市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尽可能地将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进人城市废水理厂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但工业废水的水质必须满足进人城市下水道的水质标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应在工厂内部先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水质满足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 加强宣传

节约用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城市居民养成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良好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因此加强城市水污染的宣传,增强国民意识,循环用水,形成人人爱水、处处节水。对水环境的治理工作的开展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将回用水用于工业冷却或洗涤、城市绿化带灌溉、道路冲洗等,既可缓解水资源紧张,又可减轻水污染程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管理

城市水污染不仅影响着环境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废水的回收利用,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标准和规范,科学引导各部门对再生水的利用。。强化城市污水处理措施,完善配套污水管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通过有效途径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真正实现城市水体污染的综合科学治理。

(3)加强监督

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颁布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学习。强化执法力度,严格实行监督政策。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排查,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效率不高的现象。

3.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手段

垃圾污染要从量上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改善垃圾回收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1)破碎技术。便于城市垃圾进人填埋场,可以预先对垃圾进行破碎处理,主要有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等此外还有专有的低温破碎和混式破碎等。

(2)焚烧和热解技术。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可以使有害的废料分解成无害的物质。此外,近年来由于垃圾中可燃物比例的逐渐增加,我们把焚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综合利用。

(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同时还可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垃圾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目前主要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三、结语

随着科学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在逐渐提高,但城市环境却逐渐恶化。在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研发新的防治措施,更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创建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第6篇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和服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机,但由于我国纺织业早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极其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纺织行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1 废 水

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噪声三个方面。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一般都在11亿t以上,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约为30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废水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达标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

第7篇

1概述

1.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中,需要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员,都自觉的把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按照规定分类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类别[2],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上发挥作用。使它们不能成为污染源,而成为城市的资源。

1.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污染问题还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虽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中国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和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对于这些都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些城市污水处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处理工艺为一体,然后再选择利用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这些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就可以使这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设备可以在城市环境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于污水量较大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和小区建筑物,非常实用的利用这种设备,来解决污水的处理问题;还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区,他们也会产生污水,也需要处理污水。虽然在工业废水处理上,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的污水处理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些成果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废水处理工艺得到发展,这使中国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经常使用工艺新型的各种设备,尤其是这些设备在中国已经都能生产。这使中国在建污水处理厂,几乎可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这对于污水处理具有很大优势[3]。在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国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关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一般都采取卫生填埋法、焚烧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将这些废弃物堆置于郊区,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进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处理废弃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点。但对于这些生活垃圾来讲,中国处理方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与焚烧三种方式来处理固体污染物[4]。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现状

2.1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就全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城市污染企业需要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这种措施是一种可以处理污染物处理设备,它可以来处置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产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单位运行本单位的环境治理设施,这样也可以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是企业自己负责城市环境的运营管理;另一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来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这是一种需要依靠政府筹资,来建设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用这种方法来统筹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关于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实施进入市场化模式,就是要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专业的、具备污染治理运营资质的企业,就需要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也能够更好的使污染物达标排放,提升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会化,时至今日,这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6]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这种模式只是在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较多的地区有较好的实施,显然,对中国来讲,要实施这种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还需要做较大的努力。

2.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有了较大发展,从1999年计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到2004年,中国施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已经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运营机构。目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在中国有效期内的持证单位约2100家。几年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营在中国,尤其是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主要表现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稳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加快了工业污染集中处理(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工程领域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步伐;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规模化运营,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运营人员水平。

2.3现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从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运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7],在这些城市中也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还比较薄弱,亟待快步赶上去,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3.1传统的“两种模式”的问题在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过程中,长期应用“两种模式”,来实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会在资金的使用上带来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无论是排污单位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还是利用公共性措施来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对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较大的,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来讲,压力都是很大的;同时还有在技术上、管理人员急需的困难,目前,在一些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出现他们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难使他们在工作中,达到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再加上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两种模式”,这些问题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运行难以与企业运行模式统一起来,这里主要存在着效益问题,对这种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来说,如果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还可能出现亏损,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就很难见到实效,必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2.3.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以南京的环境污染治理为例,2012年南京在继续推进“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城市部分黑臭河道开展新技术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术,启动实施内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彻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因此,南京市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中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具备运营资质的单位中,还没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的证书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在运营类别上只是临时资质证书,显然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不容忽视。

2.3.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两县全年关停污染企业41家,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家。但从全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

3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就可以解决“两种模式”弊端,在一些企业中,在观念上还没有认可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意义,这就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就难以形成城市环境治污的优势,这就不利于城市环境治污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3.1环境污染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中国开展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工作,这种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和推进环保服务的市场化,也可以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促进作用,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对运营单位实行城市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污染问题,这样就会对排污企业的环保工作产生动力,就会鼓励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发展。因此,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强法律层面的作用,尤其应加强对城市环境治污的立法调研,才能在城市环境的污染中,尽快建立具体和专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利用法制的优势,来严格制定城市环保污染治理与社会的管理,才能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应该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就会提高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积极性,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就可以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得到良好的发挥,可以在经济上发挥规范城市环境污染的治污市场,才会使政府和治污行业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费用,通过治污企业形成竞争性的定价机制;才能使治污企业在税收上得到优势,就会有利于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单位获得减免税制度。

3.3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才能使城市环境治理采用双赢机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既有利于用户,又发展了自己。才会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运营市场,得到认可,才可以实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排污企业的双赢局面。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防治

1.引言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对于环境污染反应也愈发激烈。而其中大气污染同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统作为城市污染中四大组成要素。如何应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议题,也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2.1空气污染

当前城市污染中,空气表现最明显。随着科技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交通工具也成倍增长,机动车尤其是汽车数量普遍应用,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但仍是当前城市空气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尾气排放而引起的空气污染,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包括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均在承受着雾霾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2噪音污染

2.2.1交通运输噪声,具体是指机动车辆在城市交通干线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源中40%以上来自交通噪声。

2.2.2工业生产噪声,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在对固定或辅助设备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周围生活环境产生干扰的声音。其噪声波动幅度较大,从20dB-125dB不等,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2.2.3社会生活噪声,是指除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及工业噪声之外的,因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对周围生活环境有干扰的声音。

2.3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以及垃圾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具体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包括厕所、浴室和厨房等排出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2.4土壤污染

城市土壤污染严重危害着生态景观植物。当前对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的集中分布,使得的城市土壤面积不断缩小,合适种植环保型植物的原生土壤已经基本退化。部分城市因为水污染严重,如铅、汞等重金属向土壤中渗透,对城市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建筑物的翻新重建也会造成大量的固体垃圾遗留,导致绿化环保植物的栽种必须另行购置土壤;

3.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大气污染措施

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型新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引起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完善资源分配结构,利用先进技术净化工业及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从高污染车入手,抓重点排放源的消减。政府应加强监管,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减少工业事故型无组织废气排放。

3.2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噪声的防治是比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实际难度更大。因此,对其的治理,必须应用多种方法配合综合进行。例如,将声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强化法律宣传力度,提髙群众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加强噪声声源、传播途径、接收处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体系加强城市绿化,充分利用城市绿地降噪的功能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实现城市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水污染防治措施

集中处理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建立专门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废水水质只有在满足城市下水道标准后,尽可能的将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城市废水合并处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在工程内部先进性适当预处理,才能排入下水道。加大节能节水宣传,提高城市用水循环率。

3.3土壤污染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需要完善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植被修复法,利用植物较快的吸走或降解土壤的污染质,而达到进化土壤的目的。土壤污染污染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及建筑固体遗留。

结语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范围仍在不断加大,而城市环境污染源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做好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强政府的监督与调控。通过政府与社会市民的共同努力,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琳.浅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低碳环保措施[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

第9篇

一、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以及核、生物化学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级

(一)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

2、有人员中毒死亡的;

3、事件危害可引起大面积污染,跨区域污染,并有迅速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二)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

3、事件危害影响到周围地区、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三)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中毒症状的事件;

3、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围内,经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控制,并无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四)一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环境污染事件。

三、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

(一)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必须立即向市政府、所在镇(处)、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市政府、镇(处)政府(行政)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接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及时动员受到环境污染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强行组织疏散。

(二)凡属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三)事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四、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一)市政府成立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指挥和组织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处理处置工作。

(二)发生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由本市指挥部负责指挥应急处理和组织调查。

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本市指挥部及事故发生地所在镇(处)在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三)本市指挥部组成人员:

指挥长: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指挥长: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副市长

成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联系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维护社会稳定办公室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市公安局局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市民政局局长,市卫生局局长,市建设局局长,市经济贸易局局长,市水利局局长,市交通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监察局局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市电力联营公司经理,电信公司总经理,移动通讯公司经理,联通公司经理。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环境保护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和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传达指挥部的指令,负责召集协调各应急处理专业组统一行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事故处理进展情况,负责组织对外事故处理的各种信息。

五、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一)发生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所在镇(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市指挥部,由市指挥部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发生较大和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市人民政府及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分别通知市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并上报上级指挥部。由指挥长或其授权的副指挥长决定启动应急预案,指令指挥部成员及市有关单位负责人按应急处理专业组的分工,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及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应急监测设备赶赴现场,在市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事故处理。属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在报上级人民政府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后,按上级指挥机构的指令实施事故处理。

(二)指挥部下设10个专业组,各有关部门和专业必须按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作出应急处理,各专业组的组成和任务:

1、专家组:由市环境保护局选定专业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形成原因,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事故应急处理对策,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污染现场处置专业组:由市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本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和危险化学品管理专业人员组成,负责现场环境监测,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3、现场保卫警戒组:由公安及当地驻军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现场警戒,维护治安秩序,疏散撤离险区人员和实施重要财产的抢救工作。

4、医疗救护专业组:由卫生部门、医疗急救中心、事故单位就近医院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抢救受伤人员,保障医疗器械、血液和药品的供给。

5、交通运输保障组:由交通、建设、公安交警等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组成。负责运输车辆的组织和现场专业人员、设备的运送:保障道路交通畅通,确保应急车辆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必要时对相关道路依法采取道路交通管制等特种措施。

6、基础设施保障组:由建设、供电、电信、移动、联通、公安部门指挥中心和镇(处)负责人组成,保障事故处理现场的供电、供水和通信畅通。

7、后勤物资保障组:由市指挥部、财政、经济商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提供抢险救援所急需的资金、物资装备,负责参加求援人员的生活保障。

8、事故善后处理组:由市指挥部、市维稳办、市办、事故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公安、财政、工会、保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因环境污染造成损害人员的安抚和理赔等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

9、事故调查组:由市指挥部、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调查事故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中长期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拟定调查报告,提出对事故的初步处理意见。

10、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门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的关新闻单位参加,统一报道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工作情况。

(三)应急处理措施

1、封锁事故现场。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事故危险区域,开辟应急处理专业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2、控制污染源。根据发生事故的技术特点和事故类别,采取特定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大,消除污染危害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3、抢救受伤人员。迅速、有序地开展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或安全转移。尽最大可能降低人员伤亡,减少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4、根据事故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迅速展开必要的环境监测等技术检验、检测工作,必要时,应果断迅速地划定污染危害的范围或区域,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

5、清理事故现场,消除危害后果。针对事故对人体、空气、水体、土壤、动植物所造成的现实的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技术措施进行事故后处理,防止污染危害的蔓延。

6、对受到污染危害的人员做好安抚等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

六、应急处理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处、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务必强化责任,服从统一指挥、协调动作、责任到人,高效有序实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环境安全。

(二)制定方案,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并按各个专业组的分工,组织落实本部门专业人员和必备的专业设备、器材、物资清单,报市指挥部备案。

(三)熟悉预案,组织演练。各镇处、各部门要组织人员认真熟悉本预案,使其明确任务要求和处置措施,并组织训练和演练。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保险;发展经验;低碳经济;借鉴

1前言

狭义的绿色保险是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指当企业发生污染环境的行为导致第三方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后,由保险公司在约定的限额内对其进行赔偿,并且也应对治理污染的费用进行补偿。[1]广义的绿色保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保险,即融入了环保意识及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险经营活动,通过保险业的绿色转型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及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文章所指的绿色保险是指狭义的绿色保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中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各类灾害频发,污染事故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家环保部统计,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4643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2]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绿色保险发挥了转移风险,防损减灾的职能,自2007年我国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绿色保险制度来完善我国的绿色保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保险起步要早于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实验,借鉴其发展经验有助于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

2美国绿色保险的发展经验

历史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先在美国实施,1966年之前是事故型公众责任保险单承保环境责任。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断得到逐渐完善,目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引起第三人人身财产损失,从而承担的赔偿责任;二是自有场地治理责任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因污染造成自有或者所使用的场地损坏从而必须花费的治理费用。美国的环境责任保险采取的是强制保险模式,对企业排放有毒物质或者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引起的环境损害责任实施强制性责任保险。虽然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推行中遇到了较大的压力,但是相关法律一直是其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保护环境,美国制定了许多联邦法律,比如《空气清洁法》《清洁水法》《有害物质控制法》《资源保护和赔偿法》等,甚至对有异议的保险条款出台了法律性的规定,比如针对20世纪70年代一般综合责任保单中的“突然和意外”措辞,于1980年制定了《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进行了界定。这些法律中都对环境损害规定了相当严厉的罚款或者其他惩罚措施。除了联邦法律,各州也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有的甚至比联邦法律还要严厉。在美国司法实践中,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法院在审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问题上,往往偏向于受害者,对造成污染的企业给予较为严厉的惩罚。被告污染企业往往被判给受害人超出实际损失的巨额赔偿金,以防止个别污染企业宁可罚款也不治污的乱象。除了法律上的保驾护航,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也是较为特殊。1982年,美国成立了污染责任保险协会,即由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的承保联合体,1988年,由政府出资设立了环境保护保险公司,由美国政府进行实际控制和监督,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一家政策性公办保险机构,专业性强,又有政府的强制力和公信力作为后盾,因此能够使受害人获得充分的赔偿,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障范围上,美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般只承保意外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排污行为所致的累积性的损害不含在其中,但是可以通过特约承保。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非常丰富,包括清洁费用限额(CCC)、承包商污染责任(CPL)、错误和遗漏(E&Q)、污染法律责任(PLL)、储罐污染保险(STPI)、补充环保汽车责任(SEAL)等等,涉及侵权责任的多种情况。在事故的预防上,保险人为在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提供更低的保费,从而督促企业做好环境风险的防范。此外保险公司还雇佣专业的环境评估专家组成环境评估小组,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督促企业进行整改,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在索赔时效的规定上,美国采用日落条款来约定双方的权益,最长的索赔时效长达30年。

3德国

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是在一般的责任保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品种比较少,只包括某些方面的污染,比如水域污染责任保险,只规定了水污染方面的保险,保险范围比较狭窄,直到1990年《环境责任法》的颁布,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进一步拓宽,该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行业,特别是化工相关企业,都要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同时《环境责任法》中明确列出了环境污染风险等级较高的特定设施,这些设施的所有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其环境污染风险,并且在发生污染事故后确保能履行其赔偿治理责任,这些设施所有人可以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可以向金融机构及政府寻求财务担保。如果设施所有人没有按要求实行,则被禁止运营,同时还要承担严厉的惩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责任保险显现出比财务担保更加明显的优势,于是逐渐向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转变。德国于2007年修订了《保险合同法》,详细规定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具体操作细则,同年德国颁布了《环境损害法》,开始推行新险种———环境治理保险,因此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主要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环境污染治理保险两类,前者对应公法,承保的范围是企业发生污染时带来的赔偿责任,后者对应私法,承保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后的治理责任,这两种保险互为补充,完善德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保障范围上,德国起初仅对突发的、意外的污染事故进行承保,一直到1965年,保障范围扩大,对水体逐渐污染造成的损失也进行了承保。另外,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规定的索赔时效一般都在3年以上。德国的环境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环境法律的立法、执行上都十分严格,环境法制体系比较完善,法规中所用的环境标准十分严格,被称为“最绿的环境法”,环境法律所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包括公法及私法,且在法规中对各种风险的类型规定得十分详细,如《环境责任法》直接以附件的形式详细列举了各种高风险设备,覆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说明这些设备造成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由设备所有人负责赔偿,这些明细的规定明确了赔偿责任,减少了理赔纠纷。

4日本

日本于1974年9月开始实施《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规定如果公众因为公害而导致健康受损,可以得到补偿,类似于一种环境责任保险。1987年9月实施《有关公害健康受害补偿等法律》,主要目的是促进综合性环境保障措施的实施及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预防。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被保险者为消除污染支付的费用,赔偿第三方的损失,以及被保险者的诉讼费用等损失都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在费率方面,保险费率与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高低挂钩,风险越高,费率越高,另外,双方签约的时候商定的保险金额越高,保费就越高。与美国、德国的强制保险模式不同,日本采取的是任意保险模式,即不管企业的环境风险如何,均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保。但保险公司对参保企业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在企业申请参保前,保险公司会对该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进行调查,如果没有达到保险公司的要求,则会被拒保,直到企业按照要求整改达到规定的水平,这样有利于督促企业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日本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土壤污染责任保险、废弃物排放责任保险、加油站漏油污染责任保险、一般环境责任保险、承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附加场地污染治理费用的环境责任保险、附加设施损坏赔偿责任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不断完善,承保手续不断简化,同时保险公司也在寻求降低费率的模式,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责任保险服务。

5英国和法国

英国和法国的实施模式与美国、日本不同,其采取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模式。国家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强制投保的行业(如石油开采、造纸、核能源等),所规定行业的各企业必须强制投保,除此之外,一般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投保环境责任保险。英法两国先后制定环境相关方面的法律,法国1998年颁布了《法国环境法》,明确规定了环境责任保险的相关内容。英国在污染控制方面,采取较多的行政措施,司法措施比较少。随着英法两国经济的不断深化,两国还联合建立了再保险市场,对承保机构的风险进行分散,同时也扩大了承保的范围,将渐进式、反复性的污染也纳入其中,为保险人建立灾难风险后备资金储备库,使受害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承保机构的选择上,法国成立了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保险费率的厘定、污染损失的确定上均做出严格的要求,确保专业化经营。英法两国采取的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保险模式,能对不同风险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投保策略,既能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散,也能根据风险的情况筛选投保对象,可以满足各地区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能够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进行因地制宜实施。同时加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保险市场发达和国民保险意识较强,因而两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既能激活保险市场,抵抗大型风险,又能为政府节省行政成本。

6国外经验对国内绿色保险发展的借鉴

6.1实施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西方国家在绿色保险的推行中,都有较为完善的环境立法体系作为后盾,大多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对象、保障范围以及违规的具体惩罚金额、惩罚措施都明确列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比如美国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德国的《环境责任法》和《环境损害法》、法国的《法国环境法》等这些国家级法律都有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内容的明确规定,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才能够披荆斩棘。

6.2设立专门保险机构

在确定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时,大多数发达国家是采取组建专门的环境保护保险机构的方法,如美国于1988年成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专门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法国成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技术委员会,同时由本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公司组建成再保险联营集团;荷兰则是筛选国内的保险公司来组建了专门的环境保险公司。这些环境保护保险机构,专业性比较强,在保费的确定上,可以通过对环境风险的专业评估来厘定合适的保险费率,在理赔定损时可以迅速准确地评估损失,确定赔偿金额,减少理赔的环节,降低理赔成本。另外有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作为背景,也能督促企业主动参保,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6.3强制力度强,对违规企业惩罚严厉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外大多是以强制性模式来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比如美国采取强制模式,要求排放毒物质和废弃物可能引起损害的企业必须参保,且在司法上对致害人所判处的赔偿金往往超出实际损失金额,对致害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德国采取的是强制加财务担保的模式,对违规企业要求停止营业并进行严厉的处罚。英法两国虽然采取柔性渐进模式,但是也对一些重污染行业规定必须强制参保,违规者将进行处罚。英国甚至在某些案件中的罚款没有上限,严重的则要承担刑事责任。这些严厉的处罚提高了企业的污染成本,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主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6.4保险产品丰富,涉及面广

美国及日本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比较丰富,产品类型细化,囊括了各行各业的污染情况。不同的环境风险,保险费率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选择跟自己的实际风险相匹配的保险产品,满足企业的需求。

6.5保障范围逐渐扩大

在早期的发展中,各国均只是承保突发的、意外的污染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失,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及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保障范围也在逐渐地扩大,把渐进式污染也纳入了其中,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提高了保险的保障力度,加强了保险业对环保事业的促进作用。

第11篇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对环境和农民自身的健康均带来一定隐患和威胁。鉴于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阶段,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是珠江和长江,其中海河的污染最严重。在我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只有1个满足二类水质,满足三类水质的有5个。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加之任意排放农业废弃物以及在乡镇企业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水质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农民的健康状况、农业生产等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诸多污染源中,由禽畜养殖造成的污染现象较严重,且污染面也比较大。在很多农村地区,禽畜养殖呈现出一种无序分散的状况,且养殖数量通常比较多,产生的粪便、尿液,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到河沟等处,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影响到农民饮用水的质量。

其次,化肥以及农药等造成的污染。我国的化肥施用量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化肥的利用率却不高,化肥的大量流失致使农田土壤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并进一步影响到湖泊以及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最主要的水体面污染源。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非常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且其中有80%以上流失到水体以及空气和土壤中。

再次,农民生活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农村人口越发集中,小城镇以及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非常大,与此同时,生活污水的来源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厨房污水、家庭清洁污水等,此类水污染较为分散,给治理带来了困难。在农村地区,几乎普遍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农村河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最后,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其流入到农田、河沟等处,致使周边水环境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加之随意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向小城镇转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加剧。

2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

2.1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策略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不可一蹴而就,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和环境等。鉴于我国农村水环境恶化的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治理,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在具体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宜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并考量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政府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2.2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2.1 倡导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为此,宜提倡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清洁生产得以有效实现。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水环境污染。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合理施用氮肥,并适度增加有机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用量,应用生物防止病虫害技术,使化肥以及农药的总体用量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生态平衡施肥技术以及生态防治技术,使水、肥的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使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满足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2.2 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这里所说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得到同步推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宜致力于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以及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宜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使得治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并使得禽畜的粪便逐渐减量,降低其对水资源的危害,将沼渣以及沼液有效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使农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3.1 集中处理模式。在人口总数比较多且产生的污水量比较大的村镇,比较适宜集中处理模式。通过管网将污水有效收集起来,建设并完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使相关污水可以进行有效排放或者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活性污泥法以及SBR等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2.3.2 分散处理模式。现阶段,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的技术主要有以下种类:土地处理系统以及高效藻类塘技术、厌氧沼气池技术等,以上技术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其中土地处理系统是现阶段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净化技术。在高效藻类塘处理系统的应用中,可将藻菌共生生物体当作净化手段,使污染物得以被有效去除。采用该种方法,不仅效果好,且实施成本较低廉。选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以及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厌氧沼气池技术,其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结合,使污水中的相关物质经过处理后有效转化为生活

用能。

2.4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措施

目前,要想对县镇企业水污染进行有效防治,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同时应使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污染治理,使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逐渐得到显著提升。为此,可以参照以下思路:一是对乡镇企业进行适度引导,使其向工业园区集中,以此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二是参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标准,使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产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得到提高,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作用。对城镇污水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水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状况得以缓解。

第12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监测;应急监测;要点

前言

针对于环境染污事故,需要环境监测可以对其应急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信能够有效的预防,而且对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处置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a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和人身带来的危害。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作为公益,主要由政府授权,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其通过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从而为政府部门有关环境法规、决策及管理工作的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时还能够为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通过环境监测,对一种或是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对其对环境的影响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来对环境质量的好坏进行监视,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

2.1突发性事故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隐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污染因素众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所排放的形态呈现为气体、液体、固体及放射性物质等,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会涉及到较多的行业和领域,所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

2.2突发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事发原因较多,事故具有突发性,而且发生后控制难度较大,具有不可预测性、偶然性及瞬时性等特点。

2.3突发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其会带来较强的破坏性,会对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给国家财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2.4突发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因素呈现为多样性特点,而且事故发生突然,这也给事故监测及处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相较于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上更加复杂。

2.5突发事故处理的艰巨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的范围较大,很难进行有效处理,需要针对污染物质属性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而达到彻底清洁的目的。而且在处理过程中还要在最短时间内阻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处理的艰巨性。

3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3.1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或是降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所带来的威胁及损失,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度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即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应急处理方法、突发事故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方案。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是性,而且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巨大能量及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加之事故诱发因素较多,因此一旦事故发生后,要构建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以此来控制灾害的蔓延,降低事故风险,有效的减轻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3.2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1)应急监测。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需要通过应急监测来对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程度进行确定,从而为快速对事故反应和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在事故发生后,监测人员及时进入事故现象,利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仪器,采用实验手段来获取污染物的各种信息。在应急监测中分为定量监测和定性监测两种形式,通过定期监测来准确查明造成事故污染物的种类,通常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开始阶段会采用定性应急监测措施。而通过定量监测来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并对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进行确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监测能够查明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2)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需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处置,同时还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首先需要找出环境污染事故的泄漏源,并对泄漏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对于污染物泄露及扩散态势、影响范围等进行查明,以此来对污染物信息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并以此来及时做好应急监测,通过实施科学的监测来将污染现状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为采取进一步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消除危害后果及做好现场恢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人体、土壤及空气带来的危害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避免其继续对人及环境带来损害,以此来对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4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

4.1对监测仪器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4.2监测人员要求

作为应急监测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监测技术,而且在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具备较高的应急污染事故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通过技术培训及应急学习等来更加熟练的对突发性应急监测工作的流程进行掌握,熟练操作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以此来提高应急监测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应急事故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4.3监测技术要求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时,应该遵照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为达到质量保证要求,需带标准样做实验或做加标回收实验,确保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污染指标判定应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或国家认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并强调要严格数据审核,确保监测数据不能错报、误报。

5结束语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通过对整个事故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有效的掌控污染事故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通过掌握的各种数据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应发事故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平壤人民,将其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7.

[2]米同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