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

时间:2023-07-24 17:0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诊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

第1篇

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评价作了相应的指导。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内容及目的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望能不断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述及目的

1、概述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诊断初中语文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简单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科学评价等,在这诸多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最为关键的。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信息,并能充分的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2、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来说,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许多改动,其中改动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从此学习方式提出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在这活跃、几乎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晃眼看去,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学生也主动参与学习,但若你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表演课,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群众演员,课堂看似活跃,其实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一到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茫然,交流讨论环节也是自主的说话。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学过分的趋于形式,违背了教学的宗旨,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看,不会写;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及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使得学生渐渐与课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如实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原则

初中语文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运用适当评价的形式,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如实的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①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④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本色实用,可操作性强。只有认真的遵循好这几个原则,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

2、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准确、有效的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解题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也就是对学生读、写方面的训练,然而我国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却始终还存在着一些教学方面的困难,使得初中语文既不能满足应试教育,又不能将学生的素质切实提高。正因为如此,相关的语文教师要能够找出相对应的方法,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解题能力提高,使其能够在考试以及生活两方面应付自如。[1]

1.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1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提高,而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目光聚集到语文课程上,要选用和语文有关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然后还要能够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来。任课教师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要能够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到每一方面的情况,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2]

1.2熟读文章,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

学生在解答语文题目的时候,要能够将整篇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将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并且还要能够将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写作目的进行明确。学生将文章读完一遍之后,还需要再次仔细地阅读一遍文章,这样就能够将初次阅读没有发现的线索发现,但是,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阅读这一步骤,尤其是当考阅读的时候,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学生为了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草草的读过一遍文章之后,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就开始下笔答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够保障答题的正确率,而且还有可能对整张试卷的得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习惯,并且还要能够鼓励学生熟读文章,只有对文章内容了解,才能够了解文章的思想,才能够对文章的内涵了解,才能够掌握好文章的中心与重点。任课教师要能够积极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好处,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分析。[3]

1.3对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关键点

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能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到突破口。很多的学生在进行语文答题的时候,往往只是看一题答一题,不能将所有的题目都浏览一遍,这样就不能从后面的题目中获得提示,不能进行更好地解题。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弊病,在引导学生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要能够带领学生将文章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先浏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再次仔细的阅读整篇文章,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答题效率以及答题的准确率。由于语文试卷出卷者在进行题目的编写时,十分重视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因此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困难这样排列的,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是存在内在关系的,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找到答题的关键。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考试就是初三面临的中考,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对文章下面的所有问题进行整体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理解,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答题,最终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1.4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重点阅读的能力

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重点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浏览之后,就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就需要根据相关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有重点的阅读,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问题进行筛选,最终找到恰当的答案。初中语文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够在文章当中直接找到,因此只需要将原文进行摘抄即可;也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需要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够找到答案;但是还是问题的答案是比较复杂的,那么这一类的问题就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仔细研读文章。相关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重点阅读的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行提高;不仅如此,任课教师还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规范答题,要能够将答案进行全面的查找,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这样就能够保证答题的全面性,不会出现太大的扣分,保证整张试卷的得分。

1.5培养学生赏读文章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进行赏读以及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语文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塑造与培养,那么相关的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对中文进行正确、灵活的运用,不断将自身的语言文字进行积累,将学生的思维、交际能力等进行提高,使当代学生能够成为全能型的人才。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加强学生赏读文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文章当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并记住,以便日后自身在写作过程中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赏读文章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语言的学习兴趣,将语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4]

1.6任课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由于教学评价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大类,诊断性就是对学生目前的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水平进行判断;形成性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完善,而对学生所采取的学习评价;总结性就是在教学活动的最后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任课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变,采取新的积极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探索出新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提高,最终将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董伟伟.浅议初中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培养.考试[J].2012(19)

[2]李婧.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教法[J].2014(4)

[3]林素芳.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能力.青春岁月[J].2014(5)

[4]张兴信.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J].2014(6)

第3篇

关键字 语文 新形式 评价

语文课程,是一门关键的基础课程,要求其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社会沟通技能和人文理解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能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建立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内的全面技能。更高层次的,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语文课程教学新形式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难通过单一的课程进行传授。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将其纳入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语文是对汉语的教学,因此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触手可及。因而,应该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海洋中,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考试分数,重视升学率,而没有从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引导。为此,有必要为目前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形式,并据此制订出新的评价方法。

二、语文课程教学新形式的开展手段

首先,通过新老交替,努力打造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语文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将语文的文化传承性加以拓展,更无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通过新老交替,将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感和基本的教学技能;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比赛,促进青年教师钻研业务;新老交替将产生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转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善语文教学结构。当前教育经费大量投入,为语文教学多样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开展。而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坚持适应性优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考虑克服过去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多方设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而无法看到的事物,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增强学习效果。

再次,通过多方吸纳,形成特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充分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结合当代的价值观去粗取精,加以改革,为我所用,并与学校和学生的优势和教改特色融为一体。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外部教学方法的一些经验,加以筛选,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这样,语文教学便既有学校特色,又有“杂交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新形式的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确立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保证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方面基本技能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改进教师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新的评价目标,即:充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帮助中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形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树立起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教师提升认识,改善教学方法。

其次,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系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指标。语文教学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评价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标的设定应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拓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融入学生脑海中,同时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后续教学的有效改进。

再次,健全中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教师应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体现在实现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还应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机制。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同时还应注意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起培养和完善教师技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通过“互评”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对初中的作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探索,切实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效率。

一、注重日常积累,提升作文素质

作文是抒感的重要途径,有话想说,才能丰富作文内容,避免为完成作业而敷衍作文的情况发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摘抄,将读书看报时见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摘抄或者剪贴下来,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日记习惯,及时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记录,通过大量的练笔,有效保持写作水平。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对于同一事物的体验也各不相同,鼓励学生记日记,能够为学生作文注入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作文抒发学生的真正看法与真实感受。只有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积累素材,勤于练笔,才能拓宽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

二、运用创新思维,引导个性发展

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合理发挥想象与联想,创新思维方式与作文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水平,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使学生作文散发出应有的活力。例如,在写作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时,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描写自己的童年小伙伴,有的学生建议刻画自己的同桌,甚至有的学生准备将家中的小狗作为描写对象。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原有描写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描写对象塑造成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构思平台。初中作文的写作应当尽量降低作文内容与形式给学生造成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与表达的愉悦。

三、拓展教学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热情,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在结合作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题目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寻找春天,观察春天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感受春天的和煦微风,将自己的感受写入作文,构筑出春意盎然却又各具特色的春之图景。在描写具体人物时,可以提前布置写作要求,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写作对象,抓住其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为增强作文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除此之外,作文讲评对于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评阅作文,有利于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诊断,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汲取他人长处,进而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以自己的视角抒发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借鉴,让写作训练不再是单调乏味的任务,而是表达观点的有效途径,让写作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学生在热情的引导下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好语言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才能,占33%;2.智力,占20%;3.动力或坚持性,占33%;4.其他,占14%。这其中,语言才能和智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关注与培养。而兴趣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启动、调控、提高的作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基本常识,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合本人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了几点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中国的先贤也有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语文感兴趣。在这种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设课堂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组织、激励、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续写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开展认知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使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思维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推动了语文后续学习。恰到好处地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模糊认识趋于明朗化,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更可以深层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的气氛推向。在教学中多采用些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强到达彼岸的自信心。适当的成功感则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对学生来将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要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以期盼的心态面对他们。防止造成教育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多种评价方式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六、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着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语文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兴趣;作文素材;评改方式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然而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作文教学却有许多与新课改精神相悖的地方。如部分教师把琢磨应对当成自己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中理性意识偏重,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出现“新八股”现象:语言苍白无力、感情虚假失真;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不能真正参与其中,最终导致学生害怕写作,不愿意上语文课。那么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已的几点看法:

一、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是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去做的事情。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于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首先必须开启他们兴趣的大门。在作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愿望,他们便乐于写出自己心底的故事,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样写作对于他们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而将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和美好的诉说过程。这样,教师有了学生的兴趣做基础,通过结合每单元的写作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作文,指导他们写出自己的内心,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而教师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也要有所改善,做到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前提,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再只是注重安排详略、条理清晰、表达方式方面,而是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要让学生放开种种思想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丰富作文素材,让学生“能写”

1.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细心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作文教学应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捕捉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积累书本素材。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基石。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其目的也在于此。多读多背,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体会语言的妙用,领悟写作的技巧,以达到不待老师讲而自能作文的目的。积累书本素材,教师要加以指导,如怎样选择阅读的书籍、如何分类写读书笔记、如何分类收集名篇佳句等都应提供技术支持。

3.积累网络素材。网络资源、影视歌舞、电子书籍等媒体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写作资源,可有选择地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生也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作文,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在日常的授课中贯穿作文教学理念

语文教材里选的多数是名家的作品,而且包括各种体裁,教师将读文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是积累掌握课文文章的字词,重点是对优美句子、哲理性句子的仿写,如果能在每节课堂上抽取一些时间当场训练仿写,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定语后置短句的独特句式,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再者是借鉴课文里的构思与写法。比如学习《山中访友》通篇的拟人手法,《羚羊木雕》中插叙的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借鉴《散步》里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巧妙运用过渡句,等等。

当然利用课文教材不仅仅是模仿与借鉴,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一是进行续写型的训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使他们享受到虚构的乐趣。如我们在学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以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安排皇帝回宫以后的故事情节。二是进行扩写型的训练。有的文学作品只提供了一段简洁的记叙性文字(如部分叙事散文和诗词等),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景物描写更加细腻。如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不妨让学生将这首叙事诗中宫使爪牙仗势欺人、巧抢豪夺的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让其具体感受一下唐代中期“宫市”的黑暗。类似的扩写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石壕吏》。三是依托课文阐述新观点与认识,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写作,比如《桃花源记》可以就环保问题谈谈新思路,有人开发桃花源,造成环境污染等等,再如把《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中的主人翁的故事进行改编,让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进行交集,从中揭示新主题。当然我们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所以从课文教材中积累材料,让它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学生的作文中去,这是个有效提高作文的方法和途径。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新课标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组织他们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新课标还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学生评改作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自评自改。在对自己的作文反复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评价。

2.互评互改。两人一组,你改我的,我改你的,改后发表批改意见及评价。

3.轮流评改。你改我的,我改他的,他改你的,批改完后相互交换意见。

4.小组评改。四到五人一小组,由一位“小先生”执笔,让所有参加的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评改。

第7篇

二oo八年可谓多事之秋。撮其大者来说,我们咀嚼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苦涩,品尝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悦。沧海横流,否去泰来,或悲或喜,使我们对国、对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形而上”的思考。二0一0年也是业务工作繁忙充实的一年。围绕教育厅的中心工作,,教科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教育部有关课改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增强了服务意识,要时刻想着基层学校的广大师生,切实为他们做一点实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满足已有的一点成绩,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争取再创佳绩。

业务工作完成较好。一二三月份修订会考纲要,编制、校对各年级期末考试题、全省高考诊断试题,四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走进课堂”调研活动,听课、评课,为期一周。并参加了城关区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五六月份中考会考命题审题,同时到云南昆明考察,提交了《云南省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并完成了教育厅基教处交付的《XX年年冬季全省会考语文试卷评阅质量报告》。五月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讲师团到庆阳市镇原县讲学。做了《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六月参加高考阅卷质量监控,七八九月份举办了语文学科优秀论文、优秀案例的评比等等。今年十月份,参加中英项目培训初中语文教师的活动,为期一周,担任讲授和辅导工作。十一月参加全省会考语文试卷命题。十二月份,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语文优质课课评比活动、并担任评委,听了十几节课,并做了评课总结报告,受到欢迎和好评。

二oo八年共2篇。它们是:《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与考生答卷分析》等,分别发表在《教育革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其中《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被国家级刊物《课堂内外》全文转载。今年除担任《甘肃省高中会考复习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初中毕业会考指导纲要》两本书的主编外,同时还主编龙门书局《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平时能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尽职尽责;维护团结,维护大局。由于年事渐高,事业心、进取心渐趋平淡,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低调做人的想法,今后要注意克服这一类消极情绪。还是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者(我仅是学习者)是不可能“退休”的,况且我离退休还有几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啊!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写作能力;作文训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

想要写好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新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综合性学习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应该在开学初级开始着手准备,分阶段完成六次学习,让学生根据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愿组合活动小组,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资料,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这种设计,既可以调动每个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尝试探究的方法,经历了研究的过程,探究精神与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运用,保证它们的完全开放,然后把这些感觉到的形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细致描写,这样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将观察到的生活放进作文中。

二、鼓励学生注重积累知识,经常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 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评价标准 多元评价 情感评价

作文教学同阅读教学一样,各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理应同阅读能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然而现在的作文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作文评价策略,提高作文教学效益,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作文教学这块园地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

一、活化评价标准,解放学生手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建议,笔者的观点及做法是:①不能简单地用考场作文的评价方法及标准来对待日常的写作训练。因为对考场作文的评价仅仅是针对文章本身,阅卷者只能见到“文”,而不能见到“人”,不能了解其写作过程。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是考场作文的主题、结构及文采,文章的“语言”成了评价的主要对象,而平时的作文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应该着眼于学生在搜集材料、构思布局、行文表达及修改润色等诸方面表现出的写作能力。②评价标准应随着学段的进程及单元训练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各学段有各学段的写作学习目标,各单元有各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这个目标体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所以,每次作文训练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要更多地关注本阶段或本次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的,而相对忽略其他方面的要求。要体现出评价内容的主次,体现出一定的梯度。③评价标准应因人而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弹性评价”机制,活化评价标准,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拒绝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这样才能解放学生手脚,发挥作文评价的心理调节功能。如对那些写作基础差、缺少悟性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对那些有写作天赋、善于表达的学生,要跳出一般的常规要求,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对个别写作风格有些另类的学生,则要以宽容的胸襟耐心地加以引导,不能简单地用批评或否定的手段来压抑其写作热情。

二、实施多元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作了如下的阐述:“……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评价的已不能为教师所独占,教师精批细改、越俎代庖的现状正逐渐改变。父母、同伴皆可作为评价的主体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其中,学生自改、生生互评是多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评价把修改作文的权利下放到了学生手中,最能凸显学生作文评价的主体性,有助于促进学生习得修改作文的技巧与方法,促进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提升。关于“自读自改”这种评价形式,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四读自改法”:①读通全文,立足全篇,对照习作要求,从选择材料和谋篇布局上,看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逐一进行添改;②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除多余语句;③逐句逐段地研读,改正错别字和不当的词语、标点,修改不顺畅的病句;④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并润色文字。“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家长评价”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有目的的写作意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佳作展示平台,使学生由“作者”的身份转变为“读者”的身份,通过阅读、欣赏同伴的作文,来吸收、借鉴更多的写作方法,进而让作者和读者一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汲取前进的动力。

三、关注学生心理,注重情感评价。

文章不是无情物,评语也应富有情感。“情感评价”是说在评价中教师要融入感情、充满热情、洋溢真情。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融入情感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要满怀激情地写评语,写出饱含情感的评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从评语中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及殷切期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以昂扬向上的进取之心去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训练。二是在批改中满怀呵护之心。修改并不是用红笔简单地将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圈划出来,弄得满张纸都是红色的批改符号,以致让学生读后丧失信心。正确而科学的修改能够恰到好处地指明作文完善的方法,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文批改的价值。

关于如何撰写情感性的评语,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①作文评语因年龄而异,即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心理撰写评语;②作文评语因性别而异,即根据男女性别之差异撰写评语;③作文评语因“材”而异,即根据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不同心理撰写评语。因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学对于写作都有着微妙而特殊的心理需求。如针对细腻、敏感的女生,教师可以用抒情的笔调委婉地表达意见,且以肯定性的意见为主;而对于大方但粗心的男生,则需要提出直接性的建议,突出指导性。对于学优生,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给学生以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指点;而对于学困生,则可以适当放弃写作技术的指导,发掘其作文中的冰点,多多勉励,以克服其心理障碍,增强其对写作的感情。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让笔者认识到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不拘一格地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循序渐进、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在写作之旅上愉悦前行。

第10篇

我既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如何教好语文、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达到寓教于乐教的目的,是我面临的难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办法是设置一本《班级日记》,安排学生轮流值日书写,再在当天的语文课上声情并茂地加以朗读和评价。《班级日记》栏目设计精美,构思精细。首页有班训:“团结、奋斗、勤恳、好学、守纪”和班级口号:“今天我为班级骄傲,明日班级为我自豪”。正文有全班52位学生各自的座右铭、学习上达到的目标、克服自身弱点的格言等。后面便是每位学生轮流书写的班级日记。

学生群策群力,设计出许多栏目,如,“班级花絮”“学习心得”“意见建议”“班级风貌”“目标展望”“心理卫生”“成绩分析”“难题会诊”“网络新语”等等,有的还配上自创的画作。小小班级日记里融进了52颗莘莘学子年轻上进的心声,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点燃了一盏盏自我教育的思想明灯。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做法多次受到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赞扬。在这儿,我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自我教育热情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控力和自觉性不强,加之生活在小康社会的环境中,思想上、心理上、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要他们自觉主动地养成好的品质、好的行为,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学生“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即由他人约束变成自律,是自我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要求学生写值日的班级日记,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讲评,这无形之中的压力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学习成长的诸多问题,并加以正确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一位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小李写道:“日记是要在语文课上与同学们见面的,写得不好会很丢人。我要在书写班级日记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这则日记在教学中公开讲评后,在同学们中引起共鸣,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小。许多后进生爱到了启发,找回了自信,树立了自尊,也努力勤奋地学习,学习风气也自然提高了。

二、展示学生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为了写好一则经得起老师和同学们评价的日记,学生会用心去思考,去搜集整理素材,去观察社会生活发生的事情,努力要写出比别人更好的日记,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素质。有的学生在考后的班级日记中写道:“考试的成绩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要从今迈步从今越,爱拼才会赢,拼吧,拼出属于自己的勤奋,拼出属于自己的成绩。”激奋的语句化成了学生共勉的动力,表达了学生拼搏向上、努力学习的信心,反映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明确的学习态度。

我在每日语文教学的讲评上,都充分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鼓动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扬长避短,主动发展。几个学期来,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班风正气,学风优良。语文教学多次在联考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绩,班级在学校考核中多次名列前茅。

三、形成学生的激励氛围,达到全面进步发展

提高素质教育,要落实到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主动,才有兴趣,才有发展;只有发挥其潜在的能力,才能进步。老师压着学,家长逼着学,而不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写班级日记,充分挖掘了学生各自潜在的能力,又经过老师的“诊断”和师生的点评,能逐步引导学生向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前进。

在日记中,同学们有的阐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丰富内涵,有的陈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厚底蕴。有个学生还充满感情地写道:“我们班级是一个纯洁上进的集体,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集体,是一个乐于助人的集体。我在这种教育氛围下逐步走向成熟。52位同学都希望我们班是全校最好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营造更优秀的班级氛围,使我们班成为明星校园中璀璨的明珠。”自信、自豪的语言表达了全班同学共同的心声,同学们互相鼓励着朝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进取,取得了较好效果,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新北区罗溪汤庄桥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教学策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通过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夯实汉语言文化基础,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文思想。”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感,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因此,初中阅读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朗读形式各式各样,有范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在语文课堂上,听起来书声琅琅,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读,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效果不佳。

2.朗读教学活动没有激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互通,朗读教学往往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一位教师以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读,学生怎能从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比如: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怪腔怪调,还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过程只有形式没有实效

一节课四十分钟,充斥于语文课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许多读书时间,学生朗读的时间甚至不到五分钟。朗读安排了三四次,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没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马上转入下一程序。由此,朗读成了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4.朗读评价太单调

一些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不给予适当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是好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只有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评价语,才能既保持学生的朗读热情,又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能力。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如何消除这些弊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策略。

1.明确重要性

教师必须明确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学习一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的有效信息中发现意境美,强化语文能力。朗读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对课文内容作二度创作,可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

2.兴趣引路

课堂上,重要的是营造朗读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入手点。如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紫藤萝瀑布》,我在讲授前进行了精心准备,搜集了很多图片资料,制作成了精美的幻灯片,并特意配上了一曲笛子独奏作为欣赏的背景音乐。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片,顺势引导读课文,学生读书兴趣空前高涨,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示以模范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我在课上有时给学生配乐朗诵,有时让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有时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这样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达到了学生“想读”的目的。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和亲切的,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比如我在讲《出师表》时,表情严肃,用低缓而苍劲的音调,深情朗读,课堂氛围凝重,激发了学生朗读和学习的欲望。

4.形式多样

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发挥最大能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比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中《皇帝的新装》时,我就把课本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针对性地作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了课文内容。

5.评价激励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2-0259-01

摘要:随着中考命题的不断革新,考测的知识点与面的不断深广,逻辑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考测深入。为了使初三学生能够把初中三年内所学的语文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探索总结出这样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思想;复习原则;复习步骤;关键点

一、复习指导思想

复习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总结和操练。应体现对学生学过的知识与已有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复习的目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应关注使学生主观上“要复习”“爱复习”进而“会复习”。

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要不切实际地凭过去的经验进行无限制的拓宽和加深。

二、复习原则

(一)是抓“标”扣“本”,有效复习。“标”即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本”为现用的六本初中语文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要求的依据,也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标”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另外,教师应尽量对本地区“中考考试说明和要求”也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领会命题思路,掌握复习重点。

(二)是系统归纳,分清脉络。在总复习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不计其数的字词,经典的古诗词、歌赋和近现代文章,不同文体知识,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文体知识项目与写作,小到具体的字、词、音、意,句子语法,文学常识等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知识树”。

(三)是专项模拟练习,做到有的放矢。找齐2008-2011年的广元市中考题和2012年利州区两套模拟诊断题。通过仔细研究自08年地震以后的中考题并形成试题分析,明确领会中考的命题思路,归纳出传统考题的要求、创新考题的方向;基础题目的考点分布、压轴题目的迁移方向,明确近几年广元市中考语文改革的脉搏,通过统计分析,准确把握中考高频考点,从而为精心筹划,科学安排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并总结复习步骤。复习的时候,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搜集、积累学生平时在各方面出现的错误,对症下药,逐题突破。

(四)是保基础,抓中档,争高分。任何一份完整的中考试题,都由一定比例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组成。比如我们广元地区习惯于7:2:1或者6:3:1的比例,中考成绩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往往是基础题失分多,所以不能轻视基础题。特别是针对中等生,教师一定要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复习扎实,对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难题可弃则弃;而对那些先进生的要求则不同,在保基础的前提下,再给他们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通过抓中间力量、带后进、争先进,力求在中考取得高分。

三、复习步骤

第一轮复习:(3月10日―4月23日)

紧握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复习与训练阶段。完成我县2012年一诊考试并做好测评分析。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点的地位和相互联系,全面地把握重要考点,做到点面结合。“点”即中考考点,针对考点进行专项整理与练习,对考点从多角度进行掌握。“面”即知识体系,也就是“知识点--应用空间--综合提升”的知识体系和整体的学科体系。 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复习方式,讲解和提问结合,辅以随堂小测验等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模糊知识变得清晰化,为解决专项问题打基础。

第二轮复习:(4月24日―5月23日)

以教材为依托,以新课标为准绳,进行专题复习,完成我县2012年二诊考试并做好测评分析。

围绕高频考点和传统题型,进行专题归纳,使学生对中考的重点内容、考察角度有一个更系统的把握。压轴题重在掌握解题的思路。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答疑解惑,精讲精练。从而达到掌握字、词、句、篇和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变客观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并熟悉广元地区语文中考考试说明以及新课标及中考语文试卷题型,仔细地归纳小结,总体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轮复习:(5月24日―6月13日)

模拟训练,补缺补漏阶段,完成广元市2012年利州区两次诊断考试并做好测评分析。多渠道搜集模拟试题,模拟中考考试时间、考场氛围、统一估分。通过做广元市利州区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题和模拟广元地区近三年中考考试题目,测评到位,查找盲点,发现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同时应该注意选择难度与中考试卷相似或略低的试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训练,把握中考走势,提高做题速度和质量、熟悉中考题型,把重点地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使学生对热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从中积累教训与经验,整理每次已经做过的试题,就是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个人的具体问题了。

四、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一)抓好复习过程中“常抓”与“巧抓”的关系。

1.常抓字、词、句、篇,夯实基础,保基础,保住中等生与后进生在考试中得分。把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解题技能的提高融汇到每一节课中,这不是进行简单地进行几次模拟考试就能够达到的。在抓基础的过程中要重视中考评分标准,让评析有的放矢,重在指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给学生指明出路。

2.巧抓,抓好中考考察热点话题,精评,重在高效压轴题目评析与专项训练,突破重、难点,培养综合思维的意识、用前瞻性的眼光和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眼睛不能只盯着答案,也不能局限于一题一项的分析,而要重在方法的点拔、步骤的总结、技巧的概括、通过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是备战中考成功的一半,让先进生吃够,在考试中得高分。

(二)规整两种意识。

1.效率意识。毕业班的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和学校领导商议反对加班加点,打“疲劳战”,“题海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尊重科学的学习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体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