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时间:2023-07-24 17:0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第1篇

一、当前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战略定位值得重新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迅速,进入门槛低,行业内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新闻报道的导游打人,天价旅游产品等事件层出不穷,突显出一些旅游企业管理者无视企业品牌形象,追求短期利益,舍本逐末的战略定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发展,许多旅游项目已不是传统的吃住玩式的物质消费模式,新揉入了养生、保健、度假、休闲、人文关怀等精神消费元素。旅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在粉丝经济盛行的时代,如何以良好的口碑,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宣传,赢得更多的忠实消费者,是摆在旅游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二)旅游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旅游企业提供的商品是旅游项目,旅游项目相对其他商品要灵活的多,包含吃、住、行、游、购等多个方面,旅游项目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天气情况、风俗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为旅游企业埋下了一定的财务危机,比如今年年初受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紧张影响,两国间的往来游客迅速减少,韩国出境游市场急剧萎缩,中国接待韩国游客也显著下降,对一些专注于韩国市场的旅游企业来说,甚至是灭顶之灾。如不能很好的识别应对这些风险,调整经营策略,企业经营必定受到严重影响。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旅游企业服务的终端客户中存在大量的个人客户,往来结算时常采取现金结算的方式,资金监管存在一定困难。企业间的垫支,三角债问题非常严重,一些往来款项因对账不及时,账目不清晰,导致最终无法按照预期的时间收回,出现坏账损失。旅游景点、酒店、饭店、购物等相关场所对导游、司机的返佣回扣形式多种多样,实际结算价格较复杂,如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较容易发生中饱私囊,侵占公司利润的行为。

(四)部分旅游企业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旅游企业、旅行社采用承包经营的方式,组织架构较松散,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财务机构很不健全,不相容职务混岗。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财务管理制度混乱,使得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常常出现违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和发展。

二、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旅游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企业战略规划应该体现在企业的长远规划、未来目标上,应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创新性、竞争性等特征。要抛开过去的传统认识,转变漠视企业品牌,追逐短期利益的思想。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和落脚点,将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注入日趋多元的市场环境,打造高品质的企业品牌效应,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二)旅游企业管理中应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应对国家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预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企业经营策略。风险评估就是通过量化的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及其造成的后果,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的过程。面对风险不仅仅要有心里准备,还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将货币资金管理作为监管重点,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员负责处理。会计人员对业务的收入、支出、债权、债务的处理加强稽核对账工作,保证往来账目清晰,记录准确。不得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定期检查与评估内部会计控制是否有效,以发现其中的缺陷,采取措施加以弥补。

(四)建立健全的财务机构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合理配置财务人员,实行岗位间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重视财务人员的学习培养,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2篇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不断加深,电力企业在政策支持下逐渐进行转型,一部分企业退出了经营舞台,而另一部分企业以追求最大化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展多经体制改革,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伴随着电力多经体制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由分散型向系统型、细致型、规范型转变,显著地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本文从电力多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分析造成现阶段财务管理问题的内外因素,从而找出财务管理难点和重点,以期帮助电力多经企业突破变革阻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能力,有助于财务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多经企业;重点与难点;财务管理

作为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的比例逐渐扩大,特别是电力方面的多经企业已由原先单一的产品生产转移到为房地产、餐饮、旅游等多个产业服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向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促进企业社会效益增值,进而增加了更多社会财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当前,本企业积极响应多经体制改革号召,注销原有企业成立新公司,此举大力提升内部其它产业经营活力,提高资金流动效率,有效调整企业内部不合理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经营保持稳定。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是不容忽视的,为了与现有电力行业水平相协调,建立一种长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借此作为电力多经企业长远发展的支柱。

一、电力多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就当前情况而言,电力多经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小,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产业经营活动,因而相较于现代企业往往丧失了明显的竞争力,增加了业务结构调整的难度。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电力多经企业仍旧无法摆脱僵化思想,习惯于依赖企业原有经营业务,例如相关电力物资买卖、电力施工以及售后服务等等,由此造成业务链条单一、技术含量欠缺、服务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市场参与度减弱。其次,电力多经企业成立伊始大多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而是一种集体企业形式,该模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分流不同岗位职工,借此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但是该形式具有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明确的弊端,在无法认清两方责任主体的前提下,财务管理就无法利用长效化管理手段对企业财务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调控,致使设置的目标仅仅着眼于短期经营活动,从而降低自我造血能力,影响电力多经企业长远发展。最后,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定位不准确,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只是财务管理必须具有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将实现企业财富的高速增长转变为社会管理活动,然而企业仍旧利用垄断行业优势,在信息不对称上大做文章,间接浪费行政资源,造成其他利益主体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二、当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界环境多变,管理复杂程度提升

电力多经企业经营范围广、覆盖面大、所跨产业多的特点,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受到的制约要大于一般企业,对于环境变动的敏锐程度也是较大的。特别是政策变动、领导者手段、市场金融环境这三者产生的影响尤为明显,政策变动意味着财务管理手段改变,甚至全盘旧有管理手法,才能确保降低管理风险;领导者对财务管理大方向的把控,决定了其管理困难性大小,一旦决策错误,企业将直接承担严重后果;而市场金融环境代表着运行过程的稳定程度,若是产生了一定波动,会造成管理失灵。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关系混乱

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容易引发财务关系混乱。其一,电力多经企业监督机制运行不通畅,主要表现在相关监督标准不统一、内容陈旧,绩效考核没有与财务预算控制挂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流于表面,财务管理各环节权责主体不明确,致使约束机制无法发挥实效;其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结构不完整,甚至有些多经企业不设相应部门,仅由负责财务工作人员开展核算,无形中增加了电力多经企业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评估以及事后监督效率;其三,电力多经企业工程建设前提是资金预算,然而预算管理系统的脆弱性使得理论形式大于操作。

(三)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足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大部分电力多经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同样也是造成企业忽视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企业往往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习惯于通过缩紧电力项目预算,减小投入比例来达到提升实际收益的目的。因此,有些多经企业认为短期投资不需要严格的计划安排,一旦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就会影响资金调配时效,再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外聘人员众多,若是企业发展前景低于其预期,就会引发人员陆续离职的蝴蝶效应,从而不利于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电力多经企业财务管理难点问题对策

(一)改善财务环境,转变应对态度

无论是一般环境还是特殊环境,有些电力多经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要高于其他电力多经企业,除了历史原因积累的发展资源不同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应对态度,消极的态度会损害企业利益,而积极的应对态度能使企业有力低于潜在风险的侵袭,在负载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着眼于拓宽企业生存空间,将单一的利益链转变为多条利益链集合,丰富企业收入来源方式,不断提升主要业务优势,并且要认真研究财务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以便充分发挥预警机制作用,使企业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财务环境中的利害关系也是财务管理研究重点之一,辨明与利益相伴而生的潜在威胁,探索出能够趋利避害的管理手段,为企业顺势而为适应环境、领导者手段与市场金融环境变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树立财务管理威信

这就要求电力多经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财务管理部门,使部门严格遵照财务管理部门安排制定财务目标,特别是对于高层领导者和财务人员而言,也不得打乱正常的运行秩序。在制度设计方面不能出现模糊不清的财务管理条款,理清不同主体之间财务关系,一旦发生问题要切实追究财务管理主体责任,坚决落实惩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控制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诸如领导者滥用权力、虚假财务预算、超额运转项目等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在保有原则性的基础上也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在应对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时,要根据竞争优势与战略计划调整出可行的制度实施方案,摒弃僵化的制度设计形式,树立财务管理威信,实现企业发展动态平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电力多经企业由于经营业务繁多、所跨行业广泛、资产雄厚等特点,在财务管理上难度也较大,稍加忽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故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保持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来监控潜在风险,是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的保障。电力多经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要具有针对性,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形成岗位自查、部门互通、高层互控的内部控制体系,利用制度控制风险、量化风险,将风险管理渗透到各个项目流程中,提升企业面对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和管控能力。

四、结语

电力多经企业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历史作用与定位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国家也相应地提出了对电力多经企业的新要求与任务,在着眼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最基础的财务管理方式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值。本文从电力多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由外界环境的复杂性、风险意识淡薄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财务管理问题,借此提出了包括改善财务环境,转变应对态度;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树立财务管理威信;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应对能力在内的三种解决对策,旨在削弱负面效应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突破财务管理短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曾谦.电力多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4/14.

[2]靳悦庆.浅谈电力多经企业的集中财务管理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1.

第3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06-02

1 引 言

我国自1984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到1988年终于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此之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到2010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万公里,居于全球第二。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问题,目前在实践中还是直接采用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不符合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客观情况,以此为指导可能给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日常财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特点分析出发,帮助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寻求一个既符合其特点,又能兼顾财务利益的目标,作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日常财务工作的指导。

2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特点

(1)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核心资产是承担高速运输重任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能够方便沿线地区的交通来往,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能单纯地将高速公路作为谋利的工具,其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具有明确的社会职责。

(2)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属于特许经营。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它在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公益、国防效益和民族亲和力上,因此我国高速公路必须走特许制之路。这也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不能单纯以谋利作为目标。

(3)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同样具有自身经济利益。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依然是企业性质,有其收入与支出,并且要筹划收入与支出而实现赢利。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收费站(点)收取形成的通行费收入,一般均为现金收入。而支出主要为养护支出、征收业务支出以及财务支出。这一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能够实现赢利,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

(4)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经营受到特许经营期的限制。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当公路经营企业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时,其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30年,这一特点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与一般工商企业区分开来,即持续经营假设在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上的实用性受到挑战。

3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3.1 一般工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日常业务众多,这些业务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统领才能理顺企业的脉络,引领企业快速、协调地发展。然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并不从来都是正确的,而是经历了不断地批判与改进的过程。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曾经采用“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一目标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严重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结束后,“利润最大化”被广泛用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然而经过实践,人们发现“利润最大化”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第一,它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第二,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第三,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的风险的关系。当前,一般工商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有效地克服了其他目标的缺点,考虑了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也比较容易量化。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受到了普遍认可。

3.2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同样也是企业,但又有其特殊之处,因此不能单纯地以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自身的目标。首先,高速公路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如果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单纯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很可能根本不会参与这样的项目,而转入其他行业。其次,高速公路是特许经营,真正的股东是国家,国家建设高速公路并不是为了实现“财富最大化”,而是从公益的角度出发,提高国内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最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保证高速公路功能的实现,遵守相关规定,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经营,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不能将高速公路单纯地作为谋利的工具。因此,简单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不适合作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自身的种种特点,参考一般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为:在特许经营期内,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遵守相关规定,充分发挥自身自,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4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

(1)实现目标首先必须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这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运作最大的前提。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非常高,大约占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全部成本的五分之一。然而这项成本是必需的支出,不能削减。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快,要求质量水平高,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必须十分谨慎,无论成本多高都要正常支出,以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2)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经营有严格的规范,例如《高速公路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由各省制定,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有很多具体规定,例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和其他经批准的人员在高速公路上作业,必须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作业现场必须按有关规定设置施工警告标志、限速标志、导向标志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夜间和雨、雪、雾天气作业,现场必须设置红色警示信号;养护、维修及其他作业的车辆,机械必须开启黄色示警灯或者设置作业标志等。很多规定都涉及一定的支出,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财务方面,也有很多约束条文,例如《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在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得到严格的贯彻。

(3)积极发挥自主性,增加公司收入。目前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车辆通行费收入,但是这一项收入,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几乎无法控制,因为通行费不能任意设定,而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由实际运输需要和公路连接地段的交通情况决定。因此,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很难自主增加此项收入。除了车辆通行费收入之外,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来源还有服务区收入和经营开发收入。服务区收入主要来源是加油站和便利店、洗车、修车等收入;经营开发收入的形式有:沿线土地开发收入、广告开发收入、物流中心和贸易市场开发收入、旅游开发收入以及其他相关开发收入等。这两项收入对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来说有更高的自。在服务区收入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便利店商品、提高洗车修车技术水平以及改进服务态度等争取更多的顾客,并促进顾客再次消费。在经营开发收入方面,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有着广阔的自主空间,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增加收入的重要领域。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积极开发沿线土地,广泛进行广告招商增加广告收入,并根据公路沿线具体条件考虑建设物流中心和贸易市场。总之,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仍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公司应根据高速公路的自然条件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公司收入。

(4)科学控制成本,节约开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对于成本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控制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该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想,详细分析各项消耗资源的作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经营状况,准确地将各种数据纳入成本计算,将所有成本、费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中,分类进行计算编制,按各职能部门、站、所,定岗定员定费用,将成本项目分解、细化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5 结 论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表现为很强的公益性。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该考虑经营上的特殊之处,参照一般工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本文提出的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综合考虑了其公益性和赢利性的特点,切实可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恪守原则,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理财意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把握时机,利用各种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永华,俸芳,冯利荣.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创新问题研究[J].交通财会,2006(3):42-50.

[2]刘闯.高速公路运营收入预测模型与方法[J].中外公路,2005(6):125-127.

[3]秘慧琴.高速公路运营成本及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125-126.

第4篇

关键词: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81-04

旅行社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目前,中国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指标评估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法。单项指标评估法一般只选择某一主要财务指标,如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等。这种方法往往只能反映旅行社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其整体业绩,并且会造成短期效应。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法是将能够反映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的一系列主要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计算出综合绩效得分,并据此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中国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是2002年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它是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在1999年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的。2006年9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再一次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依据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旅行社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如下:

1. 盈利能力状况。其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

2. 资产质量状况。其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次);资产现金回收率。

3. 债务风险状况。其包括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

4. 经营增长状况。其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

该体系所设置的财务指标与一般工商类企业的完全相同,而对于具有服务性质的旅行社行业来说,这个体系则难以如实地反映其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结合旅行社的行业特性和财务管理特点,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加以调整。

一、中国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全面重点、灵活可行的原则,合理地选取评价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旅行社企业的财务状况。笔者以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托,同时结合旅行社行业特点,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盈利能力指标。笔者选取了销售(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反映旅行社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重点、灵活可行的原则,剔除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笔者保留销售(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原因在于:首先,旅行社的主营业务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其营业收入及利润也主要来源于旅游者所交纳的团费。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是衡量旅行社盈利能力的最关键指标,所以笔者选取了销售(营业)利润率这一指标。同时,旅行社作为旅游服务生产者和旅游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旅游服务生产者成本的限制。旅行社的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许多旅行社的销售收入中,用于支付各种成本费用的款项占旅行社全部销售收入的80%~90%。旅行社企业只有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各项人、财、物的合理利用,才能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所以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是影响旅行社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2. 营运能力指标。笔者选取了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旅行社企业的营运能力。其原因在于:首先,旅行社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除了必要的营业场所、办公设施和通讯设备外,旅行社经营几乎不需要占用更多的固定资产,因此,在旅行社的总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的比重很小,而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则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笔者剔除了总资产周转率而保留了流动资产周转率。其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旅行社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赊销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方式,成为旅行社企业间竞争的一种手段,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应收账款和“三角债”问题,使得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了旅行社资金的流动性和旅行社正常的经营运转,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影响旅行社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保留了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再次,旅行社提品或服务的直接性和无形性决定了旅行社的存货只是为了满足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些存货与旅行社主营业务没有最直接的联系,而且存货的数量和价值比例都很小。由于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比重较小,导致旅行社的不良资产主要来源于回收可能性极小或长期未发生变动、损失可能性极大的应收账款。就目前中国旅行社尤其是中小旅行社的实际情况而言,不良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很小,对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也很小,所以笔者剔除了不良资产比率这一评价指标。

3. 偿债能力指标。在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所设置的债务风险状况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带息负债比率和或有负债比率主要用来衡量旅行社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则用来衡量其短期偿债能力。根据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全面重点原则,同时也为了达到各方面指标数量之间的相对平衡,笔者选取了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这两个指标,其原因在于:与已获利息倍数、带息负债比率和或有负债比率相比,资产负债率是中国旅行社企业更常用而且更能全面地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衡量旅行社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与速动比率相比,该指标对短期债权人的保障程度更高。

4. 发展能力指标。笔者选取了销售(营业)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反映中国旅行社企业的发展能力。选取净利润增长率的原因在于旅行社作为盈利性质的企业,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利润,净利润的增长既是旅行社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又是对投资者进行收益分配的前提;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这四个指标只有在大型的旅游集团或旅行社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里才偶尔被采用,而在中小旅行社企业里几乎不被运用,不具有共性,故笔者对之加以剔除。

二、熵值法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财务绩效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由专家评定法、主观经验法或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这些方法由于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往往会导致财务业绩评价结果偏离实际绩效。而熵值法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接近客观现实,其分析步骤如下:

1. 指标的同向化处理和标准化变换。(1)指标的同向化处理。在选取的指标中,有的为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有的为逆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还有的为适宜性指标(指标值落在某一区间内最好)。为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所有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在笔者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率为适宜性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适宜性指标的处理方法是取此项指标的数值与此项指标的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2)指标的标准化变换。指标间的量纲和数量级不一致,导致数据间的差异很大,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缩小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变换。指标的标准化变换公式如下:

三、中国旅行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笔者以中国7家旅行社上市公司2006年的财务绩效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

2. 分析工具。笔者运用SPSS11.5和EXCEL2003进行熵值法的计算和相关性分析。

3. 分析结果。通过熵值法的步骤,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各方面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2和表3)。

4. 结果检验。为了验证笔者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我们用证券之星网站提供的评价值作为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分析总得分和评价值之间的Pearson积矩相关性和Spearman秩相关性,以证实它们在数值和等级上是否相关,分析熵值法的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所示。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等于0.812且在0.05的水平上双尾显著,表明总得分和评价值在数值上是极显著相关的;Spearman相关系数等于0.786且在0.05水平上双尾显著,表明两者是等级极显著相关的。由于两者在数量上和等级上都相关,并且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本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地衡量2006年度中国旅行社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

四、结论

笔者建立了中国旅行社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该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对于中国旅行社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步淑段,等.财务管理理论模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玉凤.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游达明,许斐.基于熵值法的区域旅游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5).

[4]王元华,曾凤章.基于熵值法的顾客满意度测评[J].商业研究,2004,(22).

第5篇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旅游产业己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新形势下,旅游企业的财务会计问题就成为当下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通过笔者在旅游企业财务部门任职多年的经历和实践经验,通过对现行财务会计体系的运行情况分析,总结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的旅游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新经济形势下旅游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旅游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将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及突出问题剖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78年的开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目前,旅游企业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我对重庆市某县的调查,全县人口50万人,有旅行社8家,每家员工3-5人;旅游景点5家,员工5-30人;旅游宾馆200余家,员工50人以上的5家,其余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家乐100余家,每家员工3-5人,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二是经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由于旅游淡、旺季的存在,造成旅游经营波动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政府主导项目多头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色彩较重,重要景区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占较大比例。由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政府干预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旅游企业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会计难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企业涉及多种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一个旅游企业往往经营多种业务。比如,重庆市某县的一家旅游企业,员工规模约60人,其涉及的业务包括景区门票、餐饮、商品生产及销售、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演出、房地产开发等。由此可见,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多,一个小型旅游企业就是一个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同时,旅游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所配备的财务人员少则1-2人,远没有大型公司配备的财务人员多。因此,要求旅游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对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业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要具有处理同时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会计核算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要具有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对财务人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初涉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三)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创新欠缺。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决定了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从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在国家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新兴旅游方式,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预测,未来10年内,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会成为一个人才、信息、资金聚集的产业,旅游业将会有大的变革发展。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旅游业的变革发展,必然要求财务会议也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旅游业财务会计基本上只能完成基本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和思考

(一)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如果旅游企业整体的管理需求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旅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必然提升企业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的重要性,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会计科目,解决旅游企业多业经营的会计核算难题。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不同行业的经营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成本、费用、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也有所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有所区。比如:

1.旅行社的营业成本,包括各项代收代付费用,可按交通费、房费、餐费、景点门票费、文娱费、地接综合费等设置明细科目。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的净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

2.宾馆业的营业成本,包括餐饮原材料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及其他服务项目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等。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作为销售费用进行核算。旅游景区会计核算业务类似。具体会计核算可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1992)财会字第68号)。

3.文化演出业,在劳务成本科目归集各项创作、排练成本,然后按零毛利法、固定毛利率法、计划收入比例法、场次比例法等方法分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具体可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9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4.农业企业,要注意“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

资产”科目的正确使用。具体可参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是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

如果是各业务板块使用同一帐号,则需将以上科目设置融入同一科目体系之中,如一级科目涉及两类以上业务,可以按业务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在一级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旅行社业务成本、宾馆业务成本等。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1.提高理论界对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关注度。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高等院校、专业学术团体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工作及其创新,提供了条件。理论界要自觉把握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的趋势,更多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2.加强旅游财务会计创新实践,服务企业发展。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财务会计要自觉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会计创新实践。比如,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财务会计创新方向。环境会计体系即:根据对环境资产、成本、负债及收益四方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通过环境资产计量中的收益现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环境成本中的维护成本法、生产率下降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等进行计量确认;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环境信息的原始记录,列出环境方向的项目支出和收益,以便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充分借鉴国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相关地位和作用,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

3.通过多种渠径提高旅游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一批优秀财务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三是搭建各种财务会计专业交流平台,加强旅游财务人员交流学习。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优化;结算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集团资金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集团公司日常管理的核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资金又是连接母子公司、分公司的重要纽带。对集团资金进行必要的管理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可以提高集团公司资金的安全性,可以使资金在母子公司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更可以有效的防范各种资金风险。同时,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优化也是加强集团公司内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整个集团公司内部资金优化管理,可以有效地使集团加强对集团资金的控制,进一步健全对子公司的管理,为进一步实现整个集团的战略目标服务。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集团公司一直在努力找到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优化的模式和方法,并不断地随着市场变化及集团发展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进的资金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现金管理领域,而是涵盖了资金流动管理、债务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资金集中管理是集权体制下的必然结果,它包括从编制资金计划,到处理集团和分子公司资金流入流出、内外部结算、筹投资活动等资金运作经营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以及长短期的资金预测,以此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为集团公司带来健康的资金流。

二、当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现状

当前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有资金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集团资金的使用依然不科学,优化程度不高,资金管理优化的观念依然比较落后,尚未建立起健康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集权程度过高。集团公司为了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规避资金风险,对整个集团公司内本地下属公司的资金进行了高度的集权管理,统收统支,资金高度集中。 虽然有助于集团实现全面的收支平衡,提高现金的流转效率,降低资金的沉淀,控制现金支出,但是不利于调动各子公司开源节流积极性及经营灵活性。

2.集团内部对资金管理和监管依然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集团公司对外地子公司资金管理过于宽松,权力下放。集团公司内部资金闲置与短缺无法调节,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降低了集团公司对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掌握,削弱了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增加了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风险,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3.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现代企业管理以应该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功能是其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功能。然而当前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在整个集团中的地位和职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集团的资金管理优化难以持续有效地进行。

4.集团财务人员尤其是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及地位有待提高。目前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资金管理优化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优化的观念依然比较落后,难以对集团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优化。这也与财务人员重核算轻管理的传统管理手段及财务人员在集团公司地位不高有关。

三、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优化的措施

资金的优化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应得到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集团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应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中心,对集团内部资金和市场风险实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公司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资金集中管理在集团公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集团公司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适当加强下属公司的灵活性相结合。集团公司对资金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由集团统一调度和集中管控。本地下属公司的各种收入上交集团,对外支付由集团公司统一核定额度,及时下拨。外地子公司实行计划控制,支出实行审批制度,在审批范围内自收自支,月末结余上报集团公司,统一调度。通过对资金流入、流出的总控制,了解下属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随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通过对下属公司收支行为,尤其是支付行为的有效监督,实现对下属公司经营活动的动态控制,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集团公司采取资金的集中化管理更能优化集团的资金使用,通过建立全面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集团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整个集团的资金更加合理的使用,不断实现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应该给予下属公司一定程度上的财务处理权,提高下属企业的资金灵活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实施集团公司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适当加强下属分公司的灵活性相结合起来。

2.明确集团结算中心的职能范围和权限。结算中心作为整个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是资金管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产物,是整个集团的结算中心、现金调控中心和贷款中心等。能够实现对集团的现金流动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从而控制资金风险。结算中心能够集中分、子公司闲置资金,发挥集团资金整体优势,能够掌握集团资金动态,发现资金缺口,便于及时调控,能够开展集团内部贷款,降低集团财务费用 ,能够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能够统一对外融资,降低集团融资成本,能够规范投资行为,降低投资风险,创造更大投资收益 。

3.加强对集团内部尤其是对下属企业的资金的预算管理。集团公司内所属公司在制定下一年度预算时,同时制定资金预算;集团公司根据审议通过的预算,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重点”的方针,合理安排资金。

参考文献

[1]陈小茜.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方法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64.

[2]迟红.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130,132.

[3]吕雪蕾.关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2(04):16-17.

[4]刘春艳.集团公司资金统一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7篇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危机管理,围绕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健全和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三个问题来展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法规,如美国颁布了《洪水灾害法》、《灾害救济法》、《地震法》和《海岸带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来规定和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及其行使,并规定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为自然灾害管理机构。而日本则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险法》(1964)、《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6)、《灾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项防灾法律,并规定内阁府为国家灾害危机管理机构。国外政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专项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对此进行严格监管,对保险公司赔偿限额以外的部分给予补偿,并分担保险公司的风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政府加大在防灾和监测系统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强事前预防,做到把风险分散在灾前;利用国际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来分散风险,将灾害风险向国际市场转移;发行巨灾保险债券,利用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推出自然灾害金融衍生品,如灾害指数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分散风险。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方面,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政府补贴,建立健全巨灾保险法律制度,规定巨灾保险为强制险种。同时,对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将巨灾保险从一般商业性保险业务中分离出来,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来经营,由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政策扶持。而保险赔付已经占据灾害损失救助的主导地位,在分担巨灾损失、履行政府责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来提高整个社会体系抗灾救灾的效率,而对企业内部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具体财务问题较少涉及,也没有作深入的专题研究,所以联系微观层面研究企业内部自然灾害财务问题还不够。

对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救灾资金筹集机制和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灾害资金的筹集机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其他资金形式作为补充。救灾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保险理赔、救灾基金、银行贷款和国内外捐赠等(李可可,1996),巨灾证券的发行作为救灾资金来源的一种尝试(滕帆,2002;韩天雄、陈建华,2003)。国内学者从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村灾害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了对灾害经济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着重从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并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原则出发,提出了资产价值评估法和资源价值核算法(张文华,2003),并进一步从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的层面,提出了评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方法和模型(于庆东,2004)。在将农村灾害经济评估划分为预评估、灾期评估、灾后跟踪评估、减灾效益评估四种类型的基础上,严立冬(1998)根据农村灾害的灾前、灾中、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出一套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另外,国内学者还对灾害风险的应对、灾害资金的补偿机制和救灾款物审计作了一定的探讨,包括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的视角提出了灾害风险最小化目标和合理途径(何爱平,2002),从建立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建立我国多形式结合的灾害资金补偿机制(苗崇刚、侯建盛,2007),从救灾物资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救灾物资审计的要点。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者对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经济的资金筹集和价值评估,而对企业灾害财务问题的研究只是在相关文献中零星可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研究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世界上1/3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这种状况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的袭击,旱灾、洪灾、地震、台风、强雷暴雨、暴风雪和风暴潮陆续上演,在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灾害席卷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庆、四川、济南、云南等许多大城市损失惨重。2008年1月,我国中南部地区迎来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停水断电,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线紧张,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继雪灾之后相隔不到四个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数超过69000人,失踪18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万间,供水、电力、交通及通讯全部中断,余震不断,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创,灾区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汶川大地震后,东汽集团在汉旺镇的一个公司80%的厂房倒塌或受损,1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省仅旅游业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就超过6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0亿元之巨。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自然灾害已经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渐演变成为企业环境的常态,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我国企业必须直面这一环境巨变,强化风险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战略,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而企业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自然灾害研究企业的财务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构建系统科学的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支撑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实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理论体系

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首先说明对传统企业财务的衔接与拓展,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企业环境常态的情况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直接催生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在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以及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如图1所示。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特点。企业自然灾害财务与传统财务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理财环境的巨变。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企业因灾严重受损条件下导致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的特殊财务问题,主要包括抗灾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监管问题,具有全局性与专门性的特点;其次表现在要贯彻以人为本、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放在首位的原则上,要把保护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和减少企业财产损失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自救,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是建立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和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的基础,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环境、自然灾害财务假设、自然灾害财务目标、自然灾害财务对象、自然灾害财务风险、自然灾害财务战略、自然灾害财务投融资、自然灾害财务调控、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其中,自然灾害财务机制是核心和纽带,它将其他的灾害财务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企业的自然灾害财务机制包括灾害财务预警机制、灾害财务应急机制和灾害财务补偿机制以及各种灾害财务机制的调控机理、不同灾害财务机制的协调和运转等。

3.自然灾害财务的应用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企业选址、国家自然灾害财务体制建设、企业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的设立和运行、自然灾害基金的提取和监管使用、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监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企业内部损失评估和基于产业链的损失评估)、自然灾害税收问题、自然灾害财务保险、巨灾证券发行、自然灾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资产证券化、灾后重建财务问题、非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捐赠效应以及企业灾后财务战略调整等。

4.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将自然灾害财务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环境财务、社会责任财务、人本财务、柔性财务、战略财务、风险财务、资本市场财务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梳理脉络,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路径,为发展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我国自然灾害财务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二)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还处于自发和摸索阶段,缺乏实际经验,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企业灾害损失预防及投资项目预算缺位,企业防灾抗灾资金救助机制不健全,灾后重建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需要加快推进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建设,培育企业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形成企业防灾抗灾救灾资金长效机制。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与企业设立。

自然灾害财务风险巨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灾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不加预防或处置不当,极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其丧失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导致企业灾害财务问题向破产清算财务问题转化。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的财务机制,使企业财务系统在抗灾、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冲击。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统一的自然灾害预报中心。目前,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预报工作隶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即便是同一类型自然灾害,其探测、评估、分析、预报等工作也划归若干部门主管,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各机构、各部门缺乏对自然灾害的全面、系统把握,造成预报工作效率的低下。实际上,自然灾害发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质、气象、生物等方面,机构和部门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给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带来困难。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建立在国家自然灾害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全国统一的灾害预报中心,企业财务系统可以根据灾害预报所涵盖时间范围(长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间范围(全国、地区、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应,以规避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且,当企业涉及对外业务关系时,还需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灾害预报,避开或阻断自然灾害风险链,提升国际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设立时的地址选择必须依据全国灾害预报中心提供的各地区灾害预告信息进行正确决策,尽可能避开地层断裂带和灾害频发地区。所以,正确的企业选址是企业应对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的一种初始投资策略。汶川大地震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惨重,企业管理当局没有重视汉旺处于地震断裂带,长期内将会发生地震这一长期预报信息,企业选址失误,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投资损失。所以,结合灾害财务风险预警作出正确的企业选址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与投资项目预算。

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要求企业必须对经营环境及其所蕴含的风险进行动态的、全程的监测,发挥财务系统的预测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生活设施投资项目预算以及高强度抗灾的生产建筑物与设施投资预算。企业建厂之初,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对关系职工生命安全的厂房、宿舍和其他生活与生产设施的投资要优先考虑抗震防灾的资金需要,坚决纠正只重生产忽视职工生命安全的错误观念。其次,在编制和执行投资项目预算时,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施工、采购、监理、验收、审计等,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规范,保证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质量,建设和谐、健康、稳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企业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重构——基于企业自然灾害补

偿基金的设置。

(1)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按现行制度规定,中央财政设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用于解决灾民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治病等费用,以及按规定设立的专用救灾物资储备资金,并未对受灾企业救助进行专门规定。我国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国际社会援助、国内社会捐款在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缺少灾害保险险种,能够抵抗重大风险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还没有形成。面对重大、特大自然灾害,仅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一般不能解决问题,而能享受到财政拨款的企业仅限于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多数受灾企业不得不自行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主要损失。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首先,可考虑借鉴我国设置交通强制保险险种的经验,建立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新设企业抗灾防灾救灾强制保险险种,即“灾强险”,用法规形式规定各企业每年按一定保险费率向国家社保部门上交灾害保险费,交由财政专项监管与拨付使用,形成抗灾防灾救灾长效资金的来源。其次,加速推进建立一个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体系,把目前保险公司无力承担的风险逐级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国际再保险公司、结构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市场、国家和地方财政等各个参与方。最后,积极开发其他形式的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手段。例如,发行巨灾债券和赈灾福利彩票,提供企业自然灾害政策性贷款,开发自然灾害金融衍生产品等,都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业、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和社会各界等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由内到外共同出资的立体的社会救助机制,有效地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更广泛、更深层面上给予灾区企业员工生活和生产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笔者建议,在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各种灾害发生后的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制度规定。(2)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仅有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形成机制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反映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和取得,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则对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保险公司与企业之间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均存在委托关系。鉴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各级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和法律法规的制度缺位更加扩大了这一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审计和财政等监督主体的职能,对受灾企业补偿范围、补偿额度以及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国家审计署成立企业灾害补偿基金审计处,直接履行企业自然灾害基金的监督职能,及时在审计公报中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收缴、使用和结余情况,杜绝贪污、挪用、截留等腐败行为。此外,还应积极发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为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企业灾后重建财务管理。

(1)基于产业链的灾后损失评估。对受灾企业灾后损失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评估是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定企业因灾补偿范围和补偿额度的直接依据。笔者建议组织力量开发一套企业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信息系统,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对受灾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灾后重建提供依据。(2)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机制。通过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保险、银行、证券、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来解决重建资金的筹集问题。灾后重建资金筹集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技术改造升级等问题,以增强建筑物和设施的抗灾能力。(3)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投资机制。确立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灾后重建投资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调整产业结构等要求,恢复重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满足发展循环经济与减排的投资需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使企业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4)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救助资金使用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审计、财政、纪检、监察、企业内部审计、媒体及公众的综合监督作用。

5.非灾企业社会责任与捐助效应。

(1)非灾企业的赈灾责任。当代企业肩负着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提供税收、就业和产品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低义务标准。此外,还应在确保最低义务标准能有效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当代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使命,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等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采用和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失业、贫穷、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都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关联,企业理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对此加以修复和补偿。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环境下,非灾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非灾企业在参与赈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非灾企业的捐助效应研究。非灾企业捐助包括向受灾对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书面或口头上的支持、激励和承诺。在我国,社会责任可以视作“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世界银行,2003),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思想。非灾企业积极投入到赈灾活动是其愿意并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直接体现,那么,非灾企业的捐助行为就至少会导致其改善自身经营环境,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等积极效应,最终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实现非灾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非灾企业安排特定的捐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投资,或者是一种改善形象和公共关系的广告策划,对于提高非灾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改变了企业生存的环境,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并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企业财务风险从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对国内外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财务问题、我国研究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自然灾害财务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形成我国独立的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与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何爱平.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灾害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6).

[4]滕帆.巨灾风险债券及其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

[5]韩天雄,陈建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保险研究,2003,(12).

[6]严立冬.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系统与估值技术[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10).

[7]于庆东.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评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6).

[8]于庆东,沈荣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J].灾害学,1996,(11).

[9]于庆东,沈荣芳.试论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特点与原则[J].自然灾害学报,1995,(4).

[10]张玉,宁大同.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

[11]张文华.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J].山西统计,2003,(3).

[12]苗崇刚,侯建盛.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地震动态,2007,(2).

[13]杨恒田,谢新年.地震救灾款申报管理问题多[J].中国审计,2004,(14).

[14]OECD.InsuranceandFinancialMarketIssuesRelatedtotheManagementofLarge-ScaleDisasters,FinancialMarketTrends,No.86,March2004.

[15]GAO.FinancialMarketPreparednessImprovementsMade,butMoreActionNeededtoPrepareforWide-ScaleDisasters,September2004.

[16]ArmedForcesComptroller.FinancialManagementinSupportofNaturalDisasters,RichardFlores,CDFM.Spring2006.

[17]EdwardJ.Kane.UsingDisasterPlanningtoOptimizeExpendituresonFinancialSafetyNet.AJE:September2001,vol.29,no.3.

第8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分析体系 特征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吸收了现代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是财务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具。它是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经营人级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或依据。尽管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规模、经营特点不同,作为运用价值形式迸行的财务分析,归纳起来其分析的内容不外乎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二、集团公司的特征

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和成员企业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和资产配置;成员企业为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集团公司的实质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由此决定了其决策者最关心资本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财务分析报告应当关注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与风险、行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为其在价值创造、资本流动和战略变革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总体需求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涌现出众多的通过资产兼并重组、行业联合等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如果管理和发展好这些企业集团,如何从财务上为集团发展把好关,成为当前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我觉得为能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构建完备的财务分析体系是其必然选择,这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构建完备的集团公司财务分析体系,可以更加清楚明了地判断出集团公司的财务实力。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计算相关指标,可以了解集团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负债水平是否合理,从而判断集团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获利能力等财务实力,揭示集团公司在财务状况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融资时,各大银行无不是主要据此来判断企业实力的。2、构建完备的集团公司财务分析体系,可以在评价和考核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同时,也能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指标的计算、分析和比较,能够评价和考核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状况,揭示其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问题,找出差距,得出分析结论。3、构建完备的集团公司财务分析体系,可以进一步挖掘集团公司的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分析,应保持和进一步发挥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扬长避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4、构建完备的集团公司财务分析体系,可以评价出集团公司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可以规划集团公司的发展趋势,预测其生产经营的前景及偿债能力,从而为企业领导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避免因决策错误给其带来重大的损失。

四、集团公司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

(一)设计财务分析体系架构

财务分析报告的架构大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存在的重点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其中“重要提示”主要阐述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以简洁、精练的语言进行高度浓缩。“存在的重点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汇总阐述,集中分析。

“具体分析”部分,是财务分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例如:本集团公司下设十六个子公司,涉及主题公园、酒店、温泉等文化旅游产业、商业地产、文化创意产业等公司。财务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子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期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前两年同期分析―同行业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二)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构建财务分析体系时要注意,它是服务于其战略目标的,应当是使得财务分析的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战略目标的制定离不开财务分析体系的支持和论证。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财务目标的看法是不统一的,要想使得二者达到统一,首先要明确财务分析目标,这是基础。而企业的目标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得资本保值和增值,因此说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都应当以保证资本最大化为目标。财务分析要结合经营数据在产品定位、业务拓展、重大经营措施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战略的高度剖析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现状,预测未来,使得财务分析报告具有“导航器”作用。

(三)夯实经济活动分析

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演绎着一个故事,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业务,了解经济业务发生的来龙去脉,核查经济业务过程的合规性,判断财务数据产生的合理性,通过业务行业与财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解决方案,使财务分析报告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四)践行财务精细化管理

对于企业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反映了社会分工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对于精细化管理是立足于日常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它要求把财务分析工作要细化到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随着财务管理活动不断走向精细化,集团公司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统一的系统平台,制定统一的编码,编制统一的报表,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各项供决策的信息。

(五)深化人力资本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发的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分析:首先,量化指标分析:1、研发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对研发人员数量的分析,能分析出企业对新产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视程度,彰显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2、企业人力资本所占的投资比重。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吸引人才的专项经费、员工的岗前培训费、岗位进修费等;3、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的分析,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能明确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衡量投入与产出。其次,非量化指标分析。主要包括员工教育背景、员工综合素质、员工满意度、学习机会等。

五、结束语

集团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不仅是对于各项财务指标的建立,而且还可以指出集团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团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对于集团企业的各项管理具有一个指明灯的作用,也是集团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总之,集团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是整个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对整个集团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容少华,赵珊花,程丽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8)

第9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旅行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部门,是旅游业的销售系统,担负着招徕游客和接待游客的职能,是旅游风景经济化的主要操作组织。我国加入WTO以来,旅游市场对外开放度更大了,其市场环境也更加复杂,旅行社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如何在旅游市场这块蛋糕中分得更多都是旅行社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旅行社有一套评价自己经营情况好坏、自身的优劣势的标准。目前来看,我国旅行社发展晚,数目多,且中小旅行社不断涌现,其发展体制还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关于绩效的有效评价体系。所以,研究我国旅行社绩效评价的方式和准则,构建旅行社绩效评价指标显得十分重要。

二、理论方法介绍

美国学者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主体》一文,指出从“顾客和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和学习、财务”四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较为全面的绩效考评。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更能科学、客观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能为政府、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企业经营发展信息。

三、我国旅行社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财务指标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是目前国家对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考评方法的较新规定。从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旅行社财务评价指标包含“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四个方面。具体指标涵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等等。总体来说,是关于资产、成本费用与收益情况的。

财务指标建立旨在明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判定企业经营状况。旅行社属于服务性质的行业,很难通过简单的财务数据就反映其财务管理状况。所以结合其行业特点及管理特性,从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还债务、发展性状况四个方面构建旅行社财务评价指标如下:

1、财务效益。旅行社的主营业务是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其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带团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是衡量旅行社盈利情况的关键指标。所以,在旅行社财务发展评价方面,本文选取旅游业务利润率。旅行社在人、财、物配置方面是否合理极大的影响其成本,且提供的产品存在成本不确定性、复杂性。旅行社在扩展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时候,也要注意成本控制。所以本文选取旅游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衡量旅行社成本控制情况。

2、资产运营。旅行社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产品的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型企业不同,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现金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据很大比重。所以,衡量旅行社的资产运营更多的关注流动资产周转率情况。当然,要想体现旅行社资产总体运营情况,还必须考虑总资产周转率。

3、偿还债务。资产负债率是中国旅行社企业常用且能较全面地反映其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衡量旅行社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总体负债能力的指标,旅行社资产构成中流动资产占大部分,所以也选取流动比率。

4、发展性。旅行社也是盈利性的组织,经济效益最根本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利润增长情况,所以本文选取利润增长率指标来反映旅行社的持续盈利情况。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出游服务,其主要业务发展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旅行社发展情况,所以本文也引用旅游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

(二)市场和顾客指标

旅行社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加强与现有顾客的联系,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顾客满意度,又要在维护老顾客的同时寻找潜在顾客,做好市场的拓展与销售工作。所以,新顾客的获取和老顾客的满意度十分重要,这体现在指标体系上即是:新增顾客比率和顾客投诉率。

(三)内部运营指标

内部运营指标的设立旨在报告企业内部效率,关注导致企业整体绩效优劣的过程、决策和行动,特别是对顾客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企业运营过程。旅行社能否根据顾客的需要,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组合,或者能否为顾客设计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旅游路线是旅行社提高顾客满意度的一大重点。基于这点考虑,本文选取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率来变现企业适应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能力。除此之外,游客出行也十分关注安全问题,只有提高好的安全保障,旅行社才能招徕更多顾客。所以,在这层指标中,本文加入了旅游安全指数。

(四)学习和成长指标

旅行社实现产品服务的过程主要是人的劳动,所以判断其学习成长能力难免和其员工知识水平、技能情况、受培训情况等方面挂钩。本文在选取其学习发展能力时采用的是全员岗位培训率、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比率。

(五)指标体系汇总

1、财务指标。衡量财务效益状况:旅游业务利润率(旅游业务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旅游业务成本费用利润率(旅游业务成本费用/总成本费用)。衡量资产运营状况: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衡量偿还债务状况: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衡量发展性状况:旅游业务收入增长率(旅游业务收入增长/上年旅游业务收入)、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

2、市场和顾客。新增顾客比率:新增顾客人次/顾客总人次。顾客投诉率:顾客投诉人次/顾客总人次。

3、内部运营。旅游产品或服务创新率:旅游产品或服务创新数量/总量。旅游安全指数:(年旅游总收入-安全事故总额)/年旅游总收入

4、学习和成长。全员岗位培训率:受培训职工人数/职工总人数。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比率: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人数/职工总人数。

四、结论

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理念,从财务方面、市场和顾客方面、内部运营方面、学习和成长方面分别构建旅行社绩效评价指标。通过构建这样的指标体系,旅行社能更好的,更有方向的,更有规划去进行绩效评价,从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指标体系构建比较简单,不过代表性强。本文仅仅简述了旅行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缺乏具体的运用,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不过,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DEA绩效评价方法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个不足,具体的运用就不陈述了。(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玉芳.中国旅行社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

[2]王艳,毛端谦,危曼华.基于AHP/DEA模型的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旅游研究,2012,2(04)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绩效评价方法;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引言

企业绩效评价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价值的关键。如何进行系统有效的绩效评价,选取科学稳健的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会计教学内容重点介绍了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实施步骤。现行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沃尔比重法、及平衡记分卡等,这些评价方法存在数据需求量大、计算量大及评价标准较为主观等缺陷。因此本文尝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熵权法及聚类分析等,以达到促使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更客观科学的目的。在会计教学中引入统计学分析方法,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动性,对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绩效评价方法创新也属于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种,要求任课教师了解会计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二、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从单一财务指标分析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等过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最早产生于美国,19世纪末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思想,通过事前控制成本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率,是当时行之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首创杜邦分析体系。该方法主要采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战略决策提供依据。20世纪30年代,沃尔提出沃尔比重法,根据财务指标与其权重,计算出企业最终绩效得分。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财务指标数据的评价方法,企业通过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等财务指标来测量企业绩效。财务指标源于三大财务报表的信息,如成本、利润等,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财务指标的可信度。因此以会计利润为计算基础的财务指标评价法,并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公司价值,也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近年来 “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VA)”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出现,弥补了财务指标评价法不能兼顾相关利益者利益这一缺陷。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发展,企业高管、政府监管部门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客观性有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绩效评价方法的创新。张立军(2003)分析了旅游服务质量的具体要素构成,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旅游行业。吴玲等(2004)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熵理论,提出了利益相P者框架下企业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宋杰鲲等(2006)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多目标决策的逼近理想解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炼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杜娟等(2010)在知识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讨聚类分析在知识型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牛似虎等(2017)基于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供应链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中小企业运作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闫华红等(2016)提出分类考核评价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改进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程、加强考核机制与薪酬奖励挂钩的建议。

从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来看,一般是分类评价,如财务评价、市场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等,最后根据权重进行加总,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企业管理系统的运行结果,无法有效评估企业的收益与风险。而现有会计教学材料中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阐述仍以杜邦分析体系为主,未能与现有研究前沿相结合,无法将理论与实务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有悖于会计教学改革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引入统计学分析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层次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从企业经营和国家宏观层面分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为例,探讨因子分析、熵权法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并综合分析三种方法的评价效果。因子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降维”,即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将众多指标浓缩成几个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因子,以达到合理赋权的要求,因此因子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信度。相比因子分析,熵权法运用了信息熵的原理,使赋权过程更加客观,增加了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聚类分析虽为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但能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新思路。

三、案例分析

选择钢铁行业中36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熵权法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其2015年进行企业绩效评价。

(一)钢铁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钢铁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虽有发展但仍暴露出较多问题,如企业创新不足、产业资金链脆弱、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等。钢铁企业绩效评价能为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21世纪初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为主。胡俊芬(2005)通过计算财务指标对钢铁企业2003~2004年偿债能力进行评价。潘开灵等(2006)使用了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方法,选取了15个指标对钢铁企业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朱正伟(2003)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8项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钢铁企业绩效评价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的钢铁企业2015年财务数据进行绩效评价。剔除数据不完善、主营业务非钢铁产品的企业后,最终得到36个企业样本,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2.数据处理

(1)根据钢铁行业特点,共选取了11个财务指标,为变量X1~X11,如表2所示。

(2)由于所选财务指标的量纲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采取正态分布Z分位数线性变换的方法将变量的量纲进行统一,经过变换后可近似地认为数据分布为正态分布。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适用性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发现,KMO值为0.548,大于0.50,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364.606,自由度为55,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也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公因子,本研究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详见附录。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初始方差均为1,由SPSS22.0出结果显示全部变量的提取量均大于0.7,因此可以认为提取程度较高,提取的成分能较好地描述变量。

(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与累计贡献率,其中四个特征根(也即四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共计85.892%,大于80%,可以认为所提取出的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全部变量,详见附录。

(5)对四个因子归类,并根据累计贡献率分别计算所占权重。通过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变量在4个因子上的载荷,根据载荷绝对值的大小对各变量进行归类,详见表4。

(6)根据得分系数矩阵与各因子权重确定企业最终得分,利用下述公式以及得分系数矩阵的输出结果,可以计算出4个因子的得分情况,最后对4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得到最终企业总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

3.结果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之间绩效差异显著,除了盈利能力以外,其他指标均有企业得分为负。总体来看,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不好,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绩效排名较前的企业为永兴特钢、浙江中拓和上海科技,但以往的钢铁行业巨头如宝钢、鞍钢、武钢等已较为落后。总体排名靠前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指标均良好,如排名第一的永兴特钢,第三个因子即盈利能力表现较差。因此企业通过年度绩效评价,能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管理目标与经营战略,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三)基于熵权法的钢铁企业绩效评价

1.熵权法简介

因子分析主要是通过降维,即把多个指标的数据集合到一个因子上的分析方法,其中因子的设定与命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相比之下熵权法的分析更加客观,利用了信息熵的原理,使赋权更加理性系统。熵权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熵权法研究对象,与上述因子分析法一样,均为3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15年度的财务指标,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

根据熵权法的客观赋权结果,对线性变换后的指标进行加权,可得各企业的熵值得分,详见表7。

3.结果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12个财务指标中,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大的前五位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钢铁企业绩效评价排名前三位为永兴特钢、浙商中拓以及杭钢股份。由结果可知,钢铁企业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对钢铁行业的经营绩效更为重要。大型钢铁企业成长空间狭小,如今全球经济萎靡,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也在逐渐下降,因此企业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成了钢铁企业绩效提高的重点。

(四)基于聚类分析的钢铁企业绩效评价

聚类分析是利用样本信息到中心点的远近程度对样本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常见的聚类分析有系统聚类、k-means快速聚类等,本文将分别通过这两种方法对钢铁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1.系统聚类分析

本文选取钢铁企业11个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利用SPSS22.0做系统聚类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详见附录图1),将36家钢铁企业分为3类比较合适。第一类包括永兴特钢、凌钢股份、浙商中拓、上海科技与包钢股份;第二类有韶钢、西宁特钢、重庆钢铁以及八钢;其余公司划为第三类。其中,根据财务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公司为绩效最好的一类,特别是永兴特钢,其财务指标都排在行业前列,第二类为经营绩效较差的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排名大都处于末位,第三类公司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2.k-means快速聚类分析

由于11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会对聚类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上文中因子分析法所提取的四个公因子得分作为k-means聚类的指标变量。将样本分为四类,定义k-means聚成4类,并使用SPSS22.0输出方差分析表,如表8所示。输出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永兴特钢;第二类包括三钢闽光、浙商中拓;第三类包括韶钢、西宁特钢及重庆钢铁;剩余企业均为第四类。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可知,经营绩效最好的是第一类,其次是第二类、第四类,第三类企业经营绩效最差。根据综合方差分析表,除去第一个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在0.2附近,其余三个因子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可以认为钢铁企业总体具有显著差异。

(五)对比分析

因子分析与熵权法分析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公司在钢铁行业内的企业绩效排名,而聚类分析仅可以将绩效水平相近的公司聚为一类,虽然没有列出具体排名,但也为经营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

因子分析与熵权法分析的结果不尽相同,但结论相似。因子分析法排名前三位的公司为永兴特钢,浙江中拓和上海科技,排名后三位的公司为韶钢,八钢和重庆钢铁;熵权法分析结果为永兴特钢、浙商中拓和杭钢股份排在前三位,而西宁钢铁、重庆钢铁和八钢排在后三位。虽然两种分析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是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前两种分析结果相照应,得出的结论也是永兴特钢、浙江中拓等为行业领先,韶钢、重庆钢铁等经营情况较差。

因子分析法可以具体分析企业存在的短板,以便企业通过绩效评价尽快发现并补齐短板;熵权法无法提示企业经营绩效的短板情况,但是赋权更加客观,剔除了人为的主观想法;聚类分析利用指耸值之间距离关系将各企业分类,因此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都能更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四、结论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在企业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量化各级目标并给出决策建议,比如杜邦分析法。这些方法更多地关注历史的、静态数据,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指标评价体系已无法客观系统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更难以有效地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建议。现行财会教材仍以介绍杜邦分析法、沃尔比重法等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为主,但这些方法的评价标准主观、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介绍专业前沿分析方法,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文以钢铁行业36家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为例,探讨了会计教学中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效果。本文使用因子分析、熵权法及聚类分析三种统计学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后,进一步综合分析了三种方法的评价效果,发现因子分析法可以起到绩效短板的预警作用,熵权法赋权更为客观,聚类分析能为企业科学分类,三者都能全面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立军.旅游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85-88.

[2]吴玲,任佩瑜,陈维政,贺红梅,管理系统中的熵理论及利益相关者框架下企业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软科学,2004年第1期,36-39.

[3]宋杰鲲,张在旭,张晓慧.一种基于熵权多目标决策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炼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146-149.

[4]杜娟,黄蕴洁.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知识型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94-100.

[5]牛似虎,方继华,苏明政,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1期,64-66

[6]闫华红,邵应倩.完善国有企业分类绩效评价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财务与会计,2016年第18期,30-32.[7]胡俊芬.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1期,127.

第1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陈安,广西航空遥感测绘院会计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062―05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执行、部门预算评价分析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不在于组织和筹集资金,而在于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即用好管好有限的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较弱化,笔者就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专项资金的管理。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转付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

其主要表现在:(1)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事业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有如下问题:(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油维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3)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每年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盲目、重复购置资产,加之资产的购建、使用、占用、处置权均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配置资产基本没有可能,致使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也难以调配,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有的转让、拍卖资产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六)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

我国事业单位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这样势必会出现以下四方面的缺陷。

1.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会发生合理损耗,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使用情况。

2.影响固定资产的及时更新改造。按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是通过修购基金来支付的,而修购基金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这样会导致收入多时多提,收入少时少提,使得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量极不稳定,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及时更新改造。

3.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4.不能正确体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事业单位从事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会发生

固定资产的损耗,企业是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成本,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特别是改革后,单位经营收入比重增加,成本核算越来越重要。折旧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能得以体现,会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切身利益,使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七)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一部分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已建立了内控制度的单位,部分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缺乏合理性。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在执行上大打折扣。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各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中存在的缺陷有:(1)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3)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三)财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工作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80%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多数是作为一个部门的一部分职能,由一人或多人。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形成了“室室有收费,科科有财务”的混乱局面,违犯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出现了“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这是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1.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2.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3.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1.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单位有关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2.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3.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2.积极开展经费收支及效益财务分析。需对单位所有的经费收支情况作出分析,分析各类经费

支出占总经费支出的比例情况,对单位所有当年的经常收入与支出分析,分析经费的收入总额及人均经费收入额;分析经费支出中各项开支的结构与数额,以便充分了解各类经费收支运转情况和经费支撑度,为收支结构调整、选择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提供财务信息。

3.对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作出分析。对专项项目的效益分析,应与计划、执行等部门一起共同对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好专项项目的效益分析,以帮助提高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一经下达,就要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是:(1)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3)会计系统控制,制定符合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4)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5)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6)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尽量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内审部门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

(五)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变“资金”观念为“资产”观念。破除重投人、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躲避财政监督;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定期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七)增加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第12篇

一、期刊的品牌经营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已成为各行各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点和核心。期刊的品牌一旦形成,期刊的名称也就转化成某种期刊出版文化的象征。例如美国的《时代》周刊,1923年创办,目前已经是美国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的品牌效应。《时代》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各版内容基本相同,占据着巨大的国际市场,成为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每年推出的《时代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语言学的专家们甚至指出:“要学好美语,读《时代》杂志乃是一条捷径。”其杂志之影响,可见一斑。在我国,《读者》杂志也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的成长之路。现在,《读者》的品牌价值高达40.83亿元,发行量连续7年高居中国期刊榜榜首。

如何加强期刊的品牌经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第一,设计并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完善期刊的品牌形象。以《读者》杂志为例,具有生命张力和象征意味的“小蜜蜂”1995年正式成为《读者》的刊徽,准确地诠释《读者》的形象和社会功能。杂志社随即连续注册了刊徽、英文名、汉语拼音名、赵朴初题写的书法体“读者”,并利用这些商标要素完善了《读者》的封面格式、版式和版序。这一组完整的品牌形象注册,标志着《读者》首次对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商标注册和版权保护。截至目前,《读者》品牌在45类商标135个小类中注册,涉及服饰、软件、计算机、旅游等。这是《读者》品牌建设的又一次提速。第二,从打造品牌入手,找准刊物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也就是读者定位。一个好的刊物,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主读者群。刊物给谁看,刊物为谁服务,编辑、记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编辑、记者只有广泛调研市场,对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心知肚明,才能独辟蹊径,策划出读者满意的选题来。创刊于1956年的《萌芽》杂志,近50年来坚持以“造就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为己任,目前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纯文学类品牌,2010年该杂志发行达35万份,在全国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第三,做好期刊品牌营销宣传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得会吆喝。只有这样,刊物才能真正走向读者,才会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刊物的编辑、记者,不仅要做好策划、组稿、加工等案头工作,而且要走向市场,到读者中去,了解读者的需求,开发出读者真正需要的选题来。

二、期刊的内容经营

内容是期刊的核心,也是决定期刊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期刊社在加强期刊品牌经营的同时,还要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在期刊内容上坚持已有特色,不断创新。以明天出版社的《幼儿园》为例,该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在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份额,在全国同类杂志中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2002年初,明天社决定对它进行全面改造。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业咨询后,他们理清了办刊思路,决定将“倡导最新的幼教理念,营造轻松快乐的阅读氛围,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智力与情感的健康发育”作为内容定位,同时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采用普通16开的时尚国际开本。这些举措都为《幼儿园》这一品牌的升级与换代铺平了道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时代,期刊还要与时俱进,满足读者需要,走期刊电子化的道路,在方便读者的同时,扩大期刊的阅读量,提高期刊的收益。期刊社既可以通过销售电子版期刊盈利,也可以嵌入广告盈利。通过网络发行的电子期刊依然采取收费阅读的方式,例如龙源期刊网、读览天下等,均需会员付费阅读。而以掌媒、V8电子杂志为代表的手机杂志,则向读者提供的是免费阅读服务。目前,手机杂志的运作方式主要是技术运营商与各杂志社签约,整合大量的内容资源,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客户端软件,采用免费的方式,吸引大量的读者,然后通过广告盈利。

三、期刊的广告经营

广告是期刊向读者推荐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期刊经费来源困境的有力措施。广告能力已经成为期刊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期刊广告经营虽然在世纪之交出现过快速发展时期,但随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加强期刊广告经营,是拓展期刊资金来源、提升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期刊广告经营的商业化运作是摆脱计划经济影响、实施专业化经营的根本出路。商业出版者出版经营是国外期刊实施广告经营策略的主要模式。商业出版者经营期刊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因此十分重视期刊的广告经营活动。如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年广告收入高达1亿美元。期刊的广告经营采取制,广告公司是期刊社及其他媒体和广告单位之间的中介。他们广泛联系广告向各个期刊社推荐,供期刊社刊登。这种专业化的操作可以减少期刊社联系广告的成本,保证期刊社获得比较稳定的广告收入。同时,广告经营的商业化运作也可以为期刊广告的合理定价提供基本的保障。其次,要合理选择广告主,提高广告信息的质量。第一是要合理选择广告主。虽然同一份期刊的读者群是确定的,但是其广告的目标受众比率会随着不同的广告主而呈现不同的值。所以广告主的选择是必要的。广告主的选择同样要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基础,从读者的信息需求出发。第二是要注重广告版面的创新与控制。广告处于期刊不同的版面位置,其所受到受众注意程度是不一样的。期刊的广告版面资源有限,这就需要开发出较多的、注意力价值大的广告版面,如封页拉页广告、内页联页广告、期刊目录页广告、内文标题页广告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中的广告数目越多,受众受到广告刺激干扰越强,每则广告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也就越不深刻,从而弱化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时,科技期刊内容是决定读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广告版面所占比重,容易被读者视为其购买期刊价格中浪费的比例。第三是要注重广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广告信息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与形式质量。质量好的广告,在内容上要求定位准确、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可靠。在表达形式上,一是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二是要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令读者快速理解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并留下深刻印象;三是要注意广告与科技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协调。此外,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适当给予广告主一定程度的价格折扣,以避免广告业务的流失。

总体来说,期刊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由品牌经营管理、内容经营管理、广告经营管理三方面来决定的。如何选择期刊的品牌营销方法,树立期刊的品牌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期刊经营管理的前提。内容经营管理则是期刊的核心,也是决定期刊经营管理成败。只有成功加强期刊以上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才能使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广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年第3期

[2]刘晓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10期

[3]韩金玲:《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年第5期

[4]刘安:《企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梁镇等著〈企业管理创新〉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盛秋生、王维、李青山:《论企业管理创新》[J].《发明与革新》2000年第1期

[6]杨丽娟:《管理创新促通信企业发展》[J].《中国新通信》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