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24 17:0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2]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第2篇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追究其深层次原因,就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在,从而分析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全局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才能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

我国农村的经济在60年代以来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民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二阶段,这期间弄寻经济发展因受到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第三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到现在,生产了的提高使农村经济上了一大台阶,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逐渐走向小康化。目前,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技术滞后,生产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准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对生产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资金和科技不足的限制,且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1.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薄弱,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导致不平衡发展。

1.4 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1.5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2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要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2.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在资金投让方面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疏通供应渠道,启动农村经济的资金。同时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及渠道。使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2.4 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济。使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创造条件。

2.5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产品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农民素质、知识的提高,从而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创新、经营、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3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现在贫富差距相当大,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局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2]田向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文隆,泉州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建设;

第3篇

1乡镇企业的概念和发展现??

1.1乡镇企业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乡镇企业的理解和总结不同,所以给出的定义也不同。笔者认为乡镇企业是指主要依靠农民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员工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人员,并在乡镇范围内从事生产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重视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的概念,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促进其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1.2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乡镇企业的收入在农村经济总值中占据很大比重,这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乡镇企业的推动;其次,乡镇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良好,经营和管理方面都在进行不断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乡镇企业必须要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乡镇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与相关部门不断增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因此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大量的农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挑战方面,农民意识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机遇,创建了大量的乡镇企业,但是多数乡镇企业集中于一个区域,使其面临激烈的竞争,部分农民则愿意进入条件更好的城市打工,导致目前很多乡镇企业依然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乡镇企业,会不断扩大其发展规模,因为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会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其他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机会,将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这部分由于管理不善和盈利能力不足,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发能力不足,仍延续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模式发展。

2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1提高农村经济总值

乡镇企业有别于传统的城市企业,对农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对促进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解放了很多农村劳动力,使其到乡镇企业中参加工作,但这个阶段中的乡镇企业刚刚成立,所以对农村经济总值起到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改革开放十年后,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更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推动了乡镇企业向前发展。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相较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了诸多弊端,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因此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仍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乡镇企业除了能够推动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是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很多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还能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比如成立更多的超市、便利店以及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店铺,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间接的推动作用;三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可以转移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农村种植技术的不断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农民的福利和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4篇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1农业经济管理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对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解放劳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都是通过财富创造来实现,农民个体通过个人努力,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也会发生转变。

1.2从制度上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农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以及经济发展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扫除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而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扫清道路,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能力不足,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征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协调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具备生态化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向着生态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完善企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依托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外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丰富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因素,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科学管理。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十分有限,需要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拨款的同时,还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融资,得到广大企业的投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

2.3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专业素质高低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在选择招聘相应的管理人才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工作人员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保障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能够紧跟时展,及时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培训结束之后,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之后持证上岗,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在较短时间的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操作能力较强,具备较强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另外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该时刻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农业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身,及时革新传统知识结构完善自我。地方政府部门和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薪资和晋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回乡创业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保证将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够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并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各个渠道加强融资,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各项策略能够顺利执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 改善 对策

一、引言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和现代化建设,农村金融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互相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为适应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创新体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完善信贷机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来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良现状,发挥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一)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基础和资金明显薄弱于城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首先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点逐渐从农村市场撤离,农村金融网点出现断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次金融产品不如城市,且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贷款融资渠道减少,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和贷款服务水平不高,只有少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稳定性较差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非正式金融机构,即民间借贷的出现。这种二元金融体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秩序性和规范性,虽然民间借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它的隐蔽性较好但风险很高,对它的监管还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不稳定性。

(三)边缘化及资金缺口增大

目前,很多国有大型银行已经逐渐淡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导致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而农业发展银行或邮政储蓄银行这些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则缺少新型产品且服务能力有限,它们的农业贷款率正在下降,而且资金正在流向城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导致资金缺口不断增加。

(四)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出现持续发展态势,种养殖业发展迅速、运输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产品出口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金融服务及信贷产品的需求正在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品种齐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发和监管力度不够。而且贷款比较难,因为担保能力不足,但农村地区缺乏有实力的担保人、抵押物,而且贷款手续很多审批时间也很长。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农户的贷款额度很小、期限短但风险大,银行并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提不起兴趣。

三、改善当前农村金融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对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产权改革,并加强对农信社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战略转移,支持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并处理好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问题;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保持其政策性金融优势,健全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借贷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后,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整合农村金融资源面向农民和企业开展“三农”服务。所有这些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完善消费信贷和小额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只是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一个代表,对这些组织要积极规范并整合,促进其合法化和正规化,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的整治力度,为其搭建合法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建立弹性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司法监管力度。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和担保补偿制度,对农村地下金融组织更是要加强法律监管,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后备力量并维护农村金融的稳定。

(三)大力发展合作金融

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及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合作金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恢复农村合作社的本质,建立互利互助的合作性的资金融通机构;规范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户、集镇、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而且重点放在种养殖业贷款业务上;对已经形成的农村合作金融进行监管和规范,它可以促进现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

合理的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可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结合金融生态环境、产业政策和信用环境来检测农村金融的运行状况;②监督民间借贷的数量、价格、信用评价等并进行引导和规范;③当地政府要发挥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置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而且,在农村信贷需求及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的今天农村金融已经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需求了。针对这些现状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民间借贷、开展合作金融以及提高其信贷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以稳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日本模式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6(12).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原因分析 对策措施

谈到发展,我们必须先了解何为农村经济?所谓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尤其对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意义。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首先,大部分农民沿袭的仍是传统的耕作思想和技术经验,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投入:其次,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仍然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最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却不知道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要顺利解决这些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矛盾,既要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又离不开农村基础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改变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投入,积极探索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新路子,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努力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关键所在。国家可以向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义务教育补贴,减免学杂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充分履行政府应尽的法定义务教育责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管理。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建立合理的农村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差别很大。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总而言之,国家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舒马赫著.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邱共华.农业剩余劳动力难解[J].当代经济,2005,(2).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化差异

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在以前的建设关注重点都是城乡的差距,并且也在逐步的改善城乡差距,但是,在现今的社会,随着发展的加深,出现的问题也就更为的基本,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就成为了当前阻碍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在山多路陡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要落后许多,当然这也不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唯一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应个简单的讨论的,本文就结合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

出现差距的首要原因在上文就已经提到过,是由于中国的地势原因,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也就造成了各个地方的耕地面积、土壤质量、自然资源,各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是人为自身很难改变的状况,所以相对来说就也就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二就是经济基础原因,在我国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说就更快,发展的相对因素也就更多,也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就比如东西部的农村发展相比,东部相对来说经济基础要好很多,海陆空的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而在西部地区,虽然它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要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相对滞后,这也就是我国大部分较贫困的农村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之一,其三就是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人口的素质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但是同时在素质教育相对来说的地方,农村发展也就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较高的地方,人们通常会逐渐的创新劳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行的,所以人口因素也就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其四就是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是影响乙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决定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沿海地带,这也就是现今东部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如今政府也逐渐的开展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的经济也就逐步的开始得到改善,以上的四个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就为改善差距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较大,所以单靠较差的一方自己进行改善和促进的较为困难的,所以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渐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也逐渐的克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不一致带来的劣势条件,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的也不只是劣势的一方,带来的更多是双方的互相促进,例如说在适合种植某方面的地区和适合加工出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一个完美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不仅解决原材料和加工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看来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来不断的缩小差距,促进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合理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中,最重要的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的控制总量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很大范围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没有生出儿子就一直生,这样的思想为控制人口数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二是提高人口素质,在这方方面更多要提的是素质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且逐渐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自身的价值,其三就是合理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我想即使是不用过分强调大家也知道如何解决,其解决办法就两个方向,一是留在农村,逐渐的深化农村的发展,二就是流向城市,在城市中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这三个方面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办法。

(三)发挥国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政策扶植是促进一方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各地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来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当然国家还可以适量的引入高新科技,利用创新的技术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农村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的缩小由于其他原因带来的差距。结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现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依然存在的,这并不是我们通过这些办法就能一下扭转局面的,毕竟在发展的过程中,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的速度自然更加快速,我们也只能依靠着这些政策和手段,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的缩小差距,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正确对待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渐改善差距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国升,高旺盛,陈源泉.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协调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2).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区域经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构建了线上线下紧密联系的网络平台商务模式,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其发展速度始终处于高位,规模与市场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国内电子商务的巨头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逐步向农村等细分概念市场渗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已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广泛实践,事实证明,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生产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立足本地的优势资源,将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低成本进入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仍在不断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新方式,但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信息资源掌握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网络运用技能、地域特征、信息化水平、个人或组织的参与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1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了农业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现代化

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农产品销售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农产品的质量;二是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且农产品的质量是可控因素,而如何进行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的拓宽,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过去,网络信息未有如此发达,农村信息传播能力较差,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与渠道,无法使农村丰富的农产品向更大的范围推广。在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农产品品牌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拓宽了产品的宣传范围与渠道,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度。农民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塑造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销售。

2.2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农民开阔眼界,借助电商平台,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提升信息获取的能力,及时掌握市场上的农产品需求及动态,从而对农产品的种植与培育提供导向信息。农民还可以立足本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形式各异的特色农业,建立起规模适度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推动城乡要素的交换与配置,有助于实现城乡的经济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3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后,各地纷纷颁布相关扶贫政策,农村电子商务也成为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布为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农民能够在产品信息、推广及品牌建设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良性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来说,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它们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从而依托其产业优势实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高农村的创收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大学生往往选择去发展前景更好的大城市就业,农村地区面临大学生流失的现实,这也致使农村经济缺乏人才支持,陷入越发贫困的境地,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农村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当前,已经有许多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使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人口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电子商务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3.1进一步落实农村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

政策扶持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造良好电子商务发展外部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针对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制定与落实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升电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电商扶贫工作之中。其次,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资金扶持力度。农村电子商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需要政策保障之外,还需要资金的扶持。因此,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民,可以通过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简化贷款流程的方式提升他们开展电子商务创业的热情。最后,还需要提高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准度。在当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要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精准”是电商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如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对象、如何精准选择电商扶贫方法、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的范围等问题,简言之,也就是“扶谁、怎样扶、扶多少”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电商扶贫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中,充分结合现有的扶贫政策与计划,保证扶贫政策的连贯性。另外,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精准识别出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脱贫的人员,再对这些人员进行细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帮助他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对于那些没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可以依托电商企业,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从而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溢出收益。

3.2借助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电商平台建设

农村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已是毋庸置疑。如何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是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借助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融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打破了媒体间的平台限制,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媒体资源实现互融互通,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范围。将融媒体与农村电子商务相结合,能够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体电商创业者进行市场营销策划与宣传,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融媒体的各个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专属品牌。另外,农村电子商务还需要与融媒体平台及时进行信息互换,从网上、网下不同渠道做好产品推广工作。可以说,“融媒体+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有效整合了线上与线下的销售渠道,兼顾了产品的传播与销售两个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农村电子商务中,借助融媒体的优势能够进一步吸引客户,使客户获得信赖与放心的产品销售渠道。融媒体平台中有着大量的新闻资讯,可以借助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客户进行引流,对接优质的电商服务资源,从而打造出集新闻与购物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影响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3.3注重产品升级,培育电商品牌

农村丰富的产品资源是其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与优势,对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发。因此,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就要立足本地的产品特色,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挖掘与开发产品优势,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与升级。在培育特色电商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度。农村在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不断培育本地的电子商务人才。针对本地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扩大基础性人才的数量,注重深层次人才的培训,从而培养全方位的电子商务人才以适应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在培训中,还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创新。加强对农民电子商务实践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要想真正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融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优势为突破口挖掘产品文化,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文化故事的推广与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农村电子商务的特色经营战略,在打造电商品牌的同时,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10篇

关键词:农户信贷 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消费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户信贷模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存款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了存款、贷款、理财等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农户信贷模式突破了社会资源的束缚,促成了农村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农户信贷的需求分析而言,信贷主体行为的意愿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同时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较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系统的结构优化,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模式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农户信贷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并促成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相应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农户信贷的基本特征

(一)农户信贷行为的特点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户信贷行为需求和农户收入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农户信贷的主要用途分别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盖房修缮及生意投资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用于个人生活需求消费的信贷比例提高,人们的农户信贷需求也逐渐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投资经营商业性活动的需求增长,农户信贷的动机较为强烈,这表明农户信贷行为特点更侧重于收入性生产和商业性活动。

(二)农户信贷规模和结构特征

当前,针对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机构的覆盖范围较低,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性质的信贷项目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主导的信贷业务。我国构建了系统的农户信贷体系,囊括了各大银行和把农村信用社,并建立了正规的金融机构来引导农户信贷发展,解决了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农户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取生产、经营、生活的资金来源,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国小额信贷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银行提供的失业担保、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这是政府针对农户工作和子女上学所设立的信贷扶持,再者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度贷款,但是农户通过信贷组织贷款额度较低,同时资金成本较高,不能真正服务于农户信贷。因此,加强农村信贷金融系统的建设依然国家的重中之重。

三、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和消费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农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方式

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未来的消费贷款中,生产型信贷的生产效率开始显现其社会作用,农户贷款对农业生产建设的支持力度越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就会显著增加,农户信贷就能发挥其规模效应,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极大提高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信贷结构取向和农户类型有直接的关系,尤其和农户实际收入水平有密切的关联,对生产型的信贷农户而言,当生产规模投入较高时,农户信贷的额度就会增加,同时其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商品和劳务价格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会直接刺激其消费水平,农户的消费意识增强,其对未来收入抱有乐观的心态,当前阶段的消费投资就会提高。因此,农户信贷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提供了动力,农户行为取向需求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并通过收入来影响信贷用户的消费行为。

(二)影响农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农户信贷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户信贷结构和农业发展有着正比增长的影响关系,这种变化体现在农村经济总产出增长上。根据农业信贷和经济发展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农村小额信贷和产出模型和全要素的关系是构成农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资本在农业生产性流向对农业产出呈现典型的规模效应,相反消费性流向对农业总产出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农业总产出和信贷农户数量是正比增长的关系,伴随着消费信贷农户数量增大而减小。因此,对农户信贷而言,信贷生产性取向对于提升农村总产出和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户信贷的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户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总产出,并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内需,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户信贷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并间接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增大,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农业产出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消费意愿和习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学群.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1(05)

第11篇

关键词:农地流转 农村经济 发展状况 研究

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地流转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流转的速度极快。农民在与其他集体户或者个体交易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也就是农地流转,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农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能够扩大土地经营的规模、能够提高农地的生产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农地流转的发展规律极其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强化农地流转的认识,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能够对农业产业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这就导致农业不能够实现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也无法提高。这就要求加快土地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其经济效益。

2.农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收入渠道也越来越多,而土地生产的收入只占据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通过外出打工或者经商来获得。农户小规模生产所获得的低收入与非农产业所获得的高收入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就给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农民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渐渐淡化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结,还能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最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3.农地流转能够避免农业遇到各种风险问题。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并且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避免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量不够理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需要不断加快农地流转,推动农地大规模的经营与生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改善恶劣的生产环境,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来避免农业遭到各种风险问题,提高农业的产量。

4.农地流转能够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并对其产生优化作用。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经营者必须要以工业经营理念为基础,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有效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农业的产量。

5.农地流转能够巩固农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好农产品的供需关系,采用贸易、工业、工业相结合的市场机制进行农产品的营销。通过农地流转可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取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来生产出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地流转加快的必要性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地流转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趋势,我们只有了解到当前农地流转的发展现状,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地流转的速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经营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地集中化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农地流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集中化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农地流转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降低了其基础建设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要求实行农地流转。过去,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就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农地流转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

3.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求实行农地流转。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很多农民为了提高其收入水平,纷纷涌入城市,此时在农村留守的大多都是老弱妇孺,很多农村土地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此时要求农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无法提高。如果实行农地流转能够将农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1.提高农民的意识,强化他们对农地流转的认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转变农民的固有观念,使他们正确理解农地流转问题,只有转变他们的观念,正确理解到农地流转问题,才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资源进行农地流转,在当期较快的推行农地流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2.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经过市场调研之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以此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首先,我们需要将农村土地资源的价格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之后建立一套地价评价体系;其次,为了更好的管理,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库;最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土地流转交易所来集中对农地流转进行管理。

3.全方位多模式探索适合我乡农地流转形式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具有人口多,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耕作率和生产率低的特点,这是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大力发展反租倒包和四荒地拍卖。

4.加大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农地流转领导机构,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指导、监督、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纠纷复杂化。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监督,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四、结语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农地流转的现象越来越多,通过农地流转可以适当的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可以推动农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采用先进的设备、高技术人才进行农业的生产,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加快农地流转之前,经营者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逐渐淡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结,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专业,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言之,农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发展 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通过政策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对资本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农村金融市场上资本极度稀缺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农村信贷政策体制,加快农村金融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定位

农村的资金需求主体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以简单再生产为主要需求的贫困型农户;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需求的一般性农户;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主的市场型农户。农民的资金需求主要是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和劳动生产条件,建立初级社会保障资金,如养老、医疗和教育费用等。农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保证季节性农业资金短缺,维持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农村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包括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以及公共体系建设资金,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当前加快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二是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向非农领域转移。与之相应,农民在这些方面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特色经济(如开展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参加技能培训和资助子女就学、扩大家庭消费等。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对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农业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季节性的资金短缺,为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变当前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落后状况,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信贷机构数量增长快,农村信贷资产规模不足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在优先发展城市经济、优先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金融业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的力度相对不足。受商业银行趋利性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逐步撤离了农村,大量网点已经撤离回到城市,出现了农村金融机构“远离”农村的现象。一般而言,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一般有三类,他们分别是农业商业银行、农业合作银行、农业信用社。农业商业银行是由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通常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是农业占的比重少;农业合作银行由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主要在市场经济发达、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是一种资本的联合。在我国,农业很显然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商业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667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

由于前两类银行成立较晚,在全国各地的营业网点少,加之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当前主要的支农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6%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以及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面向广大农户的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发放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支农服务功能发挥最为充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增长较快,但其信贷资产总量占我国金融业资产比重并不高,截至2011年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仅为15.2%。农村信贷资产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困难。

2、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展除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如商业保险、汇款、证券投资、银行卡等业务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手续繁琐、提供资金有限,一些农民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信贷资金供应量不足导致农户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投资机会丧失,农村中小企业也很难扩大再生产,经营发展中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了困难,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品种较少,不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

3、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农业企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在种植业、养殖业、零散手工业等得以良性发展的同时,农户借款的需求不断增大。农业生产由于受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大,农业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安全性、盈利性较差。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了这一系列问题,因此提供的金融服务有着严格的借贷条件、复杂的借贷手续和借贷金额限制,其金融服务无法真正地服务于农村农户的农业生产,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目前,民间金融市场处于彼此分割的状态,资金、信息难以自由流动。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大多数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小规模经营、地域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明显带有区域局限的特征,他们的组织和经营活动范围受区域限制,没有自己的网络系统,异地存取、转账结算、支付、清算无法开展。民间金融组织规模小,经营范围窄,资本实力小,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则会发生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4、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对理财、保险、金融咨询等业务都有着更高的需求。目前,作为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仍以存贷业务为主,而其他金融机构对县以下网点的大量撤并使得农村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的电子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票据业务、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信用贷款、网上银行、信用卡、取款机、证券、国际结算等业务并未普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当前我国农村已形成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农村中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大量出现,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增强,在家务农、外出经商、劳务输出、办厂创业等都成为农民的选择,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住房、添置家电、购买农机、外出旅游等也逐渐成为农民新的金融需求,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仍以“存、贷、汇”三种传统业务为主,其他金融业务没有普遍开展,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要求。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为借鉴,在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其中,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主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发挥补充和调节作用,全方位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大力发展层次性较强、覆盖范围较为广泛、职能分工明确的农村金融机构,既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又包括合作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各个机构之间相对分工和相互合作,同时又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共同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对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农业投入风险大、周期长,加之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特质,都限制了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手段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政府需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合作金融和激励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银行网点,满足农民基本金融需求;对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研、技术、自然灾害救济和环保等方面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其拓展业务。

2、建立资金回流机制,扭转农村资金流向“非农化”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通过对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免征利息税、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减少存款准备金、放松利率管制等方式和手段,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财政补贴,充分支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同时,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跟踪回访和经营指导服务机制,定期开展贷后调查,跟踪了解贷款人生产经营、资金使用情况,帮助贷款人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情况,从而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的“非农化”是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资金流向的“非农化”现象就不会消失。同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会进一步恶化农村和农业经济投资环境。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现阶段在开展支农金融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资金引导,使信贷资金更多的应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不断提高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形成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的良好局面。

3、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以提供满足农户基本需求的金融业务为出发点,提供符合农户基本需求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产品。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严格控制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以信息化技术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一是创新产品。积极研发和引入多样化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逐步将在城市开办的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等新产品推广到广大农村,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创新业务合作。大力拓展业务领域,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积极开展银团贷款和业务,探索担保、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农村金融业务合作机制。三是创新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在风险可控、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开办电子银行,为“三农”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四是创新监控与评价体系。发挥监管政策对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引导作用,建立农村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及时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此外,必须重视农村金融服务的人才培养。招聘合适的信贷人员,加强业务培训,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招聘熟悉情况、具有基本金融知识、能够完成基本业务操作的人员来从事具体工作。

4、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进一步拓宽“三农”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形式的存在有效弥补了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缺口,是一种直接的、灵活的融资形式,它为农村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断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引导民间资本走健康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探索。发展民间资本服务于农村经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包括数量和品种),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开放民间金融,将非正规金融逐步纳入正规金融的轨道,是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实现充分、自由竞争的最佳制度选择。同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农村小额支付体系、农村抵押担保机制和平台等,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基础环境。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小规模经济金融服务的最好办法,应该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引导和规范民间、非正规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对其采取保护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使民间、非正规合作金融合法化,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此外,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龙头公司等合作组织,放开农民在金融、保险、购销、加工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借助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进一步拓宽“三农”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章文渊: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特区经济,2012(5).

[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http:///subject/subject/nianbao2011/1.pdf,2011.

[3] 赵栩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农村经济,2012(8).

[4] 徐彬:基于效率的我国农村金融创新探讨[J].商业时代,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