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育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互动
互动教学即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然离不开互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教授语文知识,并在互动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灵活性缺乏
灵活性缺乏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之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对于现今的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匮乏。当前这一现象虽有所改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灵活性还是较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2.时机不到位
时机不到位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之二。只有准确把握好互动的时机,才能够实现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当前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互动时机把握还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经常出现盲目、无效的沟通交流,难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互动意识欠缺
互动意识欠缺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之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的方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今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互动意识还较为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4.课堂人数过多影响互动质量
课堂人数过多影响互动质量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之四。在我国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课堂人数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而这一现象在短期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从其他方面着手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措施
1.根据教育方式选择互动方式
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不是固定的,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为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答等,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进行提问:“在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对父爱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从“父爱如山”等角度进行回答,使学生通过互动充分认识到父亲这一角色,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2.增加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初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语言沟通交流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亲密度,为学生营造舒适和轻松的学习环境氛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间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严密的思维逻辑,还能够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如,教师在进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学习时,可先向学生分享看过的好的童话,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些童话故事,从而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并且在学生讲述童话的过程中也会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内容虽然较为丰富,但是仅仅以课本为范本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可取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其他书籍,如《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等;教师在教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也可向学生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使学生除了能学习到课堂知识外,还能在课后阅览,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并及时与同学或教师之间进行问题的探讨和心得体会的交流。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根据教育方式选择互动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交流,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贤.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J].考试周刊,201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便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严于律己,积极向善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有深刻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初中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探寻出一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分析,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一系列做人的道理[1]。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分清善恶美丑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并且能对个人言行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强有力的行动能力,无法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潜能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教育
导语为一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如果做好了导语的设计工作,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得到德育教育[2]。以《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事先设计相应的导语,向学生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最后为什么没有人帮小孩驱赶狼群?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我们应当做个诚实的人。随后再继续引导,倘若国家的臣民均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通过设计这些导语,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动机充分调动起来,认真阅读并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升华思想。
2.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1)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政治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语文是通过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借助优美的语言与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教师只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并做好指导工作,便可将学生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强的激情有效激发出来。例如《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课文,其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展开讴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而《岳阳楼记》、《三峡》等课文则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风光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
其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使得他们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容易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的课文。例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人生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从而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三,培养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有关亲情与友情的课文,而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切不可采取单调乏味的说教形式,而是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热爱亲人、重视朋友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景》通过真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将要远行儿子的场景,生动表现了父亲的爱之之心以及儿子对母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羚羊木雕》则通过描述“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后,被父母发现逼着要回来的这场小矛盾,表现了成人世界里的重财轻义与孩子之间的单纯。这些课文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亲情与友情的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情感。
(2)美德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尊老爱幼为我国一项优良传统,《木兰诗》通过描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豪情壮志以及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散步》一文通过描述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平常而又其乐融融的小事,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理解并感悟这些故事,从而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舜、胶鬲、百里奚等普通人最终完成大业的事迹,告知学生只有经受住肉体与精神的考验,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才能实现才干的增长;《爱莲说》教会人们洁身自好的品质,《愚公移山》则教导人们只有下定决定,坚持不懈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些文章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3)人生观教育的渗透
初中阶段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3]。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存在许多表达积极、正确人生观的文章。例如,《我的信念》一文告诉学生应当相信自己,要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贝多芬传》则通过刻画在逆境之中,贝多芬依旧乐观的形象,从而教导学生不管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时,都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在拓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便是利用课外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与鉴赏,在获得更多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操的培养。例如,《爱的教育》一书深入刻画了国家、民族、父母、朋友等之间的各种感人至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书展开阅读与鉴赏,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2)加强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专题活动,可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拓展技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有关青少年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认识到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烦恼,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烦恼诉说出来,并通过与大家一起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烦恼的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应当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导语引入、课文讲解、拓展教学等各个环节,在实现德育效果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马塘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萍.试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3):101-10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 2011 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语文的听、说、读、写要求,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和倚重某一方面。只关注读或者写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对语文中的读写比较重视,以为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读和写,学生会读会写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其实不然,语文中的读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听、说环节,学生只有在听说环节中听说质量高,才会促进读写。从这一点来说,听说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处理,关系到后面一系列教育教学环节更好地展开。再者,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听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二、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
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主要在于听话和说话这两个层面的目标。
(一)听说训练中的听话能力的目标
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设定听话的目标,有以下三个阶梯层次。初中一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能够礼貌和专注;通过听话训练能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听话训练能够积极地记笔记。初中二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能够集中注意力,在听的同时能够记笔记。能够对新闻广播听出主要内容。初中三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更长久地听话,能够对说话者的话有选择性地听,能够对说话者说出的话做出对错的有效判断。
(二)听说训练中的说话能力目标
跟听话能力的目标一样,说话能力的训练目标也有阶梯性。按年级也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积极地培养初中学生说话的兴趣,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语音准确,语句上能够通顺。初中二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复述,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初中三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能够做到有详略地讲述故事,在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意见有说服力。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的不足和成因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上的不足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听说训练一直是淡化的部分,一直以为只要努力将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其实不然,没有良好的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学生的读写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就目前来说,初中学生的听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初中学生的普通话不够过硬,对一些卷舌音和平舌音区分得不够准确;二是表达上吞吞吐吐,不够通畅,缺乏良好的说话习惯;三是在听话中不能把握住话语的重点;四是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欠缺,不够扎实。
(二)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上的不足的因素
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上的不足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应试教育是导致听说训练缺失的主要因素。因为要考试,学生的笔试是唯一检验形式。为了考试,教师必然要对学生的读写,尤其是书写给予重视。而对于听说则淡化处理,甚至没有列入日常的教学。导致听说训练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二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还处于滞后状态。因为专业的听说教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思路
(一)进行有效地分段训练
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常常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己。可以根据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将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分几个层次。总的三个层次就是“敢说”“能说”和“会说”,具体到年级段就是:初中一年级阶段,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积极地观察哪些学生不敢说话,不善于说话,或者是在说话的时候,没有话可以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进行三分钟的听说训练,组织初中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体验的事情,积极地培养他们大胆说话的习惯,用习惯引领学生敢于说话。初中二年级阶段,由于通过“敢于说”的训练,学生有了说话的习惯,有了表达的欲望,就有“能说”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积极地培养学生能够在敢说的基础上说出道理。作为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讲述中有一定的要求,即表达有重点,说话的语言流畅。初中三年级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会说。同样一个话题,之所以有的学生表达得比较抓人心,是因为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不仅让学生敢说、能说,还要会说,每一句表达都有说服力。
(二)课内外结合积极进行听说训练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跟书本知识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割不断的。在进行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时候,有必要让课堂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地听说训练。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先有感情地说出《济南的冬天》描绘的美丽风景,随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当地的冬天景象,并布置观察作文———《家乡的冬天》。
(三)加强听说和读写的结合,促进听说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听说的训练,有必要积极结合读写环节发挥促进作用。毕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彼此相关的环节。听说环节是读写环节的基础,而读写环节又影响着听说环节的提高。在对初中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时候,有必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读写,有力地促进听说训练。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可以用写家乡的春,训练学生“说”,先说说家乡的春的特点以及意义,从而促进学生说的能力。
五、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理性思考 感性回归
教育总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进一步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初中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策略,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第一人,就需要根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改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对教育的认知,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去筹划教学策略,去制定教学计划,这是宏观方面的控制。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感性角度切入,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
一、理性思考,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对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但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外国文化及低俗文化的冲击下,文化教育日益迫切。这一点,从当前图书实体市场的逐步萎缩,可见一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当前的语文教育背景上看,语文教师在文化教育上需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一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三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和文化追求。这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上述观点,主要是从宏观上对语文文化教学进行阐述,但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细化。笔者认为,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开展初中语文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在《端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的文化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屈原投河的历史故事,端午的各种文化习俗。又比如,教师可以将这一文化探索上升到社会层面,当作一个严肃的话题来探索。具体来说,就是韩国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申请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一点,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反复强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一个小缩影,事实上,还有其他文化也在面临尴尬。这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角度上去探讨,就需要教师增强文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言行中为保护民族的文化而努力,这才算教书育人的精神本质所在。
二、回归感性,深入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收录上是很注重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的,许多文章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毕竟,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对待生活,认真地生活。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还意味着要培养学生成为既会做事,又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可以说,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会生活,比成绩来得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从生活角度切入,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回归生活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向。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本身就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我的思念是圆的》《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就是作者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看法。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上,教师也许可以突破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从“非科学”的角度去教学。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济南的冬天其实一无所知,进行教学时,也只能根据老舍描写的场面来认知。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也是初中语文生活教学的一个方向。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还是需要从“现实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教师可以在快速完成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冬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知,来阐述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然后再回归课文,对比文本的描述。当然,在这里教师需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问题,到底是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还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行教学。如果二者兼顾,那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结束语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做事、做人,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崔延风.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负担[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当代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是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要求。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的教育发展形式,使得初中语文教育工作面临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加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题,对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现状 问题 对策
【前 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学要求规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教学要求的提高,使得当代教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笔者选择初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学生的作文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热情不足。初中生的写作训练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学生很少发自内心地有写作的欲望。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即使不愿意进行创作,也要完成一个作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写作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写作的动力,写完的作文明显具有较低的质量。学生缺少写作的积极性,已经成为限制当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2.作文的质量明显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对学生提出很多要求。包括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时,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写作。所以,一些初中生的作文质量明显不足,其语言表达不具有活力,更没有真实的感情,无法对思想进行很好地表达。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在进行写作时,许多学生会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也不会进行仔细思考,只顾着随意书写,凑够字数。一些学生的文章的结构性不足,布局也不尽合理。另外,初中学生对于标点不能很好地使用,使得词不达意。
3.教师的写作教学态度不足
教师的写作教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写作态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写作教学态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师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经常是三心二意,造成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尽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考虑不足,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进度合理,一学期只为学生安排二到三次写作训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分析
1.加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色化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能力进行提高。教师引导初中学生对周边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从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写起,将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描写得生动,才能使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到文章当中。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生活的体验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琐事有自己的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有效地整理。教师更加重视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加强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建立起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端正的写作态度
学生的写作态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进行激发,是要讲究技巧的。比如在以“母爱”作为写作话题时,教师要利用有效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对这一写作主题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自己与母亲的故事,让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调动,让学生的头脑对母爱这一话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更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写作的目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态度才能端正。
3.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
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对于那些对写作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教师不要对其进行一味地否定,要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走入到写作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建立起写作的信心,用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写作教学建议。希望当代初中语文教师正确对待语文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提高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中语文;侧重点;区别性
一、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更具有主观性,各科的语文教育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更偏向于专业性,从教学挖掘中职教育的专业元素,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相融合,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统一,这也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中职语文对教师授课的灵活度要求较高,教学方法应随着专业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比如教学《天山景物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采取“风景素描”的授课方法,实现美术专业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对于旅游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语和形象表演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将专业元素与语文课本的有机结合,其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2.中职语文教学安排强调使用性
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而对语文专业性教学较注重。同时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像初中语文教学那样精深,而应语言精练、内容具体、表达上通俗易懂,这就与初中语文讲究内涵厚重、语言委婉、感情丰富的特点不同。中职语文的教学更讲究实效性,更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
3.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
与中职语文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这主要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情境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语文教学。
二、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相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制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连续性,同时也具有系统性。但中职语文较初中语文在语法方面淡化了很多。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既要有具体规划,也要明确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系统性,让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体现出初中语文的独立存在意义。
2.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听写训练
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都肩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中职语文教学虽然注重专业教学和实用教学,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中职语文的教学重点,在课程安排上,中职和初中均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必要的语文晨读,在课堂上教师也都给予学生独立表达、锻炼的机会,课外亦创造多种机会给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活动,包括辩论赛等。
3.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具有相同性
中职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都是选用叙述文,这比较适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章的设置上都采取了激情引趣、设置悬念、简洁扼要的原则。篇幅选择上,中职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小篇幅文章,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趣味性教材。同时文章中所讲的故事,通过课堂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情景展示,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现场模拟文章场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及中华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重要意义。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它对青少年的思想启蒙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近些年更加重视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并出台了很多促进教学的政策,提出了若干要求,也加大了支持资金投入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踏实做好中职与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明仙.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万红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1(22):54.
[3]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59.
[4]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一、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积累一些成语,并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成语信息的深层含义,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度过文化休克期,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2.有利于提升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我国的学者将成语大致分为四字格与非四字格两种,其中主要以四字格的成语比较常见。此外,成语可以根据其起源和创作背景进行细化分类,还可以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按照语文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成语分为动宾式、偏正式及联合式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展成语教学的策略
1.帮助学生学会解释成语。
(1)要鼓励学生多多了解古汉语中的成语解释。语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才能够逐渐积累。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类型,而成语就是其中一种。从初中语文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类别的成语解释,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加深对成语信息的掌握。在古汉语的教学课程中蕴藏着很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成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接触它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安之若素”这一成语,其中的“素”字需要怎样理解呢?关于这个“素”字曾在古汉语的《活板》中出现过,文中写道:“有奇字素无备者。”我们可以将“素”字理解成为平常与平素,换到“安之若素”中也是相同的意思。再如“置若罔闻”中的“罔”字,教育者就可以联系到《核舟记》这篇古汉语文章,其中“罔不因是象形”这一句中的“罔”是没有和不存在的意思,通过这种延伸教学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古汉语中的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要加强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汉语当中,绝大多数汉字都为形声字。初中生已经对形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形声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为声旁与形旁,在汉字当中,形旁所表示的是汉字本身的含义,而声旁所表示的则是汉字的读音,教育者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才能够让他们更轻松地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例如成语“病入膏肓”,其中的“肓”字,很多学生都会将它写成“盲”字,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形声字的组成结构与实际含义。事实上,“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中出现的“肓”字是一个典型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通常情况下,由于“月”字在古时所代表的是“肉”,因此但凡是与人体有关的汉字基本都会加上一个“月字,而“盲”字则与我们的眼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病入膏肓”的本意是药物所作用不到的地方。
2.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在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一个成语的含义时,教育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深入分析成语故事的由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了解成语的内涵。其次,教育者要运用联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成语的内在含义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故事和场景,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再次,语文教育者要从多个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成语的由来、成语的引申义及成语的情感色彩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后,要经常开展一些成语类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扩写和续写成语故事的课堂作业,并让他们在成语故事的解读中加入独有想法。
3.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开展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1.多元智能理论的针对性
要想合理地应用多元化智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来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改中,因材施教的观念已深深地印入教师们的心中,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学生之间的性格与其智能高低是不可能相同的,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做到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教学,肯定可排除学生间因智能高低所产生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做一名小记者”的口语课时,教师就可组织一次真实的采访活动。教师可通过平时对学生特点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的分组,并且布置不同的任务给每一个小组去完成。在任务中可细分出录音、摄影、笔录等小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间有自己单独任务的同时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也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成长。
2.多元智能理论的多样性
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初中语文教师已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根深蒂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也不少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路的单一化,而且会渐渐地让其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进而让多元化智能难以实行。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就有人提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喜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底蕴。其中还特别强调,教师应正确地指引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理解,让其在生活中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汉字阅读能力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进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的特长智能都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对其中的场景、对话进行演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叙述等能力。丰富学生对语文的感悟与兴趣,让学生从根本上喜欢上语文课。
3.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殊性
初中生是一群正处在思想活跃期的孩子,所以,如果在初中教学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及时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忽略学生间的智能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那么将会造成学生出现明显的差距,其个人特长优势也都得不到表现与发展。而多元理论则明确地表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及时地发现和体现出学生间的特别之处。这一理论的诞生,使教师在教学中能不断地反思,也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从而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让其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成才发挥,这样才有利于推进多元化理论的前进。如在学习《窗》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表演,让平时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写出另一种结局,喜爱表演的同学负责剧本演出。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比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应正确地看待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们不同的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效率。
作者:苑德昌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学校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语文味
语文味的提出,是我们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进行历时性的思考与共时性的思考。
首先,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发起了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提出“反对把初中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1987年以后至20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于是,“真正的语文课”的“谜底”因为前人的大量研究而“呼之欲出”了。正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从语文课本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
其次,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语文课“串味”非常常见。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课堂。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有鉴如此,借新课改的契机,语文教学应使“语文味”回归。
第三,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含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执教者和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初中语文课教得有“语文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用如下的文字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
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几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地说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由于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当时的背景,文中词汇文白相间,有的词语,有的语句表达与今天极大不同,疑难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忽视,所以在课文学习中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准,对情节冲突中误解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自主探究文章的“味”道。
2.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上网观看纪录片,阅读作者传记体味其成长经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和其家庭的变故,在各种变化发展中体会文“味”,把握主旨,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课学习的意趣之所在。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李白为什么能“斗酒诗百篇”,贾岛为什么有“推敲月下门”的故事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使他们体会到语言锤炼的重要,体味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就是“语文味”的淋漓尽致的显现。因此,笔者在此要大声地呼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程少堂.《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我国若要实现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则必须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改革,使其能够与当今时展的主题相一致。文章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予以阐述,以提升国内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前言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首要工作。教师们应当充分领会新课改的内涵以及当前时代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将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懂的地方放在课堂上解决,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1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前提
1.1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只有构建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有所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以提高对其内涵的理解,并发挥个人的主动能动性,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构建中去。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其教育理念的创新,使教育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们要做的是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师们必须要创新其教育理念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1]。
1.2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兴趣对于学生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时一定要一改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时便会主动去参与学习活动,其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这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2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措施
2.1教学目标及规划的制定: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当依据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进行其教学目标与规划的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当将学生发展作为其原则,并制定高质高效的教学规划,以实现高效课堂的全面构建。首先应当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导入,初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课程的导入,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以及题材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导入,比较常见的有故事叙述法以及悬疑解答法等,以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大前提。其次则是要寻找有效地课堂突破口,由于语文教学本身在内容上较为多样且复杂,若要在短暂的课堂实践中实现全面深入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要寻找到合理的切入口,分清教学中的主次关系,从而做到对重点内容的重点讲解,以免出现主次不分的现象。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改变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将作者介绍、文章背景分析、文章中心思想总结等教学内容程序化,而是要使其与当前的新课改要求相结合,制定创新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
2.2情景化教学的应用: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传递,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与教育的意义是极为不符的。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则应当改变原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而情景化教学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情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场景布置,将课文作为剧本,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各个角色,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通过熟记人物台词以及对白来逐渐加深其对于该角色性格特点的了解,并让饰演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交流,继而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皇帝的新衣》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应当教导学生通过台词以及人物举止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大致的通读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确定角色的分配以及具体的演绎方式,在最后则由彼此的交流与总结来提升学生们对于全文的理解和记忆[3]。
2.3教师评价与总结:初中的语文教学若要确保其高效性,则必须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挖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其能够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这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于表现活跃、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当予以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应当予以鼓励,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对于不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则应当做好其心理辅导工作,舒缓其心理压力,聆听学生的心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定期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于高效课堂构建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反省并予以解决,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3总结
由于国内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因此若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仍是一件复杂且漫长的工程,它不仅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文学储备,还要对新课改有深刻的理解,并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从而促进高初中语文教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彭兴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89.
[2]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2,(35):95.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培养;语言环境;素质训练
提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中,教师往往追求的是学生在语文书写能力方面的培养,最终把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忽略掉。追根溯源,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这主要是与高考应试教育有关。在高考的考卷上,一直都只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从来不会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导致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使写和说的能力严重失衡,变成了一个哑巴似的语文教育,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局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成学生语文能力整体的有利要素也是听、说、读、写能力。它们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更加相互促进。听、读是对语文及各种知识信息的吸收,而与之对应的说和写,则是对知识信息的灵活运用的手段,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敢说、想说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都不敢在大众面前讲话。
二、国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有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口头表达能力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它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起来,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事实上,外国的许多先进国家,也都开始重视对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教学进程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就一直是学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如西德,在西德的语文教学中,除了通过教科书的讲授练习学生的德语口头表达能力外,还专门编写了大量的说话训练的辅助教材。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国际教学的一种趋势,势在必行。
三、训练和培养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要使口头表达能力自然有度,大方得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语文课前朗读。语文课前朗读可以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安排朗读课,讲授朗读的小常识、小窍门。朗读的内容可以包括教课书上的课文以及课外的文学作品等等。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提问,穿插对话。从源头来说,这也是口语训练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在教学训练中不断提高。由重复性提问过渡到理解性提问,最终变成学生主动提问,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重复课文中现有的语句,根据教科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巩固加深记忆,最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自行重新组织的能力,实现用自己的话语来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安排故事作文。通过故事作文的训练方法,可充分结合课文的内容,并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较典型的课文,摘选出文章的几个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分角色的形式绘制成一张张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画来复述故事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材料可选自课内,也可以摘选课外读物中的插图,但最好所选文章带有较宏伟的场面,这样寓意较为深刻。
(四)每周或每天安排课前三到五分钟的演讲。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到五分钟的时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演讲可以是即兴的,也可以是有准备的,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至五分钟的演讲。首次开展这项活动时,要求不能太高,要事先做好准备,只要学生所演讲的内容积极健康,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吐字清楚,演讲时可以脱离讲稿,就可以鼓励褒奖。久而久之,通过这项训练,将会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交往,所以,训练和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意义较为深远。为改善由于长期语文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以致大部分学生出现“有口难开”的局面,要求语文教师应自觉养成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意识,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要性,并不断学习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希望语文教师从授课的第一节课起,在教学中便灵活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不断通过加强朗读,讲读课文,复述内容等等方式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更富趣味性,在学生得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阔视野,陶冶自身情操,培养综合素质,一举数得。
参考文献:
1.罗军,《浅谈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基础教育参考》,2012
2.李海燕,《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甘肃教育》,1997
3.陈道新,《谈谈加强初中语文基本训练问题》[J].安徽教育,1980
4.袁微子,《“读写例话”和它的教学》[J].江西教育,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