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现状

时间:2023-07-24 17:0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蒙自市;旅游经济;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蒙自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蒙自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并致力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打造旅游品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先后开发了蒙自万亩石榴园、南湖公园、缘狮洞古建筑群、长桥海、哥胪式洋行、查尼皮等极具文化色彩的景区。此外还结合了“蒙自县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蒙自县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等十多项规划,打造长桥海―碧色寨旅游度假区、小东山森林度假公园、法式风情小镇、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及尼苏民族风情旅游小镇等旅游景区。另外,还加大对一些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例如南湖公园、新安所旅游小镇等。

二、蒙自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1.气候优势

蒙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蒙自甜石榴、枇杷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造就了蒙自甜石榴果实大、果皮薄、果粒满、果核软、汁多味甜;以及枇杷的果实大,味道鲜甜,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佼佼者。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

蒙自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极富特色,城内不仅有享有“小西湖”美称的南湖,风景优美,园林建筑风格别致,被称为红河之魂魄;还有位于承恩街口东侧的古建筑――玉皇阁,占地1000平米的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六年,极具清代建筑风格,是蒙自县城里最为古老的建筑。城郊位于鸣鹫镇的缘狮洞被称为“滇南第一洞天”,山奇水秀,依山傍水的缘狮洞在霞光的辉映下,更显气势非凡。龙宝坡天然溶洞鬼斧神工造型迥异,长桥海安静辽阔,法租界旧址引人回首。还有万余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以及碑刻等极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游览。同时蒙自特有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年糕、烤豆腐等更是风靡全国。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万亩石榴园和著名的人帅葡萄园艺场,这里的石榴和葡萄品种优良,赏之使人赏心悦目,食之使人意犹未尽。

三、蒙自市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目前蒙自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也不够健全;同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总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现有的旅游开发中过于偏重天然风景区的建设,而对于人文景区的开发保护力度明显不够,一些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甚至被完全荒废了。此外,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等新兴的旅游方式较为缺乏。旅游商品开发太过滞后,大多属于低档次商品,没法适应旅游市场以及消费者多样的需求。

2.旅游重点项目推进不理想

虽然目前蒙自很多的旅游重点项目在省内外被炒得比较热,但其实项目建设工程的推进却很不理想。如长桥海湿地公园旅游度假区已连续三年被列入省政府旅游重大项目,但至今还未完全完工;碧色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查尼皮省一大会址改造提升等项目的推进速度均较为缓慢,这些也会影响蒙自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很多游客通过各种方式知道这些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来该市旅游观光,却因项目建设的迟缓,盛兴而来败兴而归。

四、蒙自市旅游经济现有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

一是推进旅游业与历史文化的融合,重点推进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法式小镇及查尼皮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与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相融合。二是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建设万亩石榴园精品农庄、蒙自周边村寨特色农家乐和人帅葡萄园参观娱乐美食一条龙服务。三是推进旅游业与林业融合,积极建设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和小东山森林度假公园,发展绿色旅游。

2.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激发游客购买欲望

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尽可能多的开发独具蒙自特色的旅游商品,使外来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时候,有更多重的选择。同时还应对石榴、大枇杷、年糕、方便过桥米线等现有旅游商品升级包装,并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网络销售、开展旅游商品展销会等多重营销模式,将蒙自市的特产向外推广,让更多人知晓这些特色商品,从而激发游客对蒙自旅游商品的购买欲。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为中心,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识经济作为重要经济的一种体系,内容、可观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视,今后的二十年里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国争先恐后地抓知识经济建设,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来划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以济,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叫“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综合30多年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表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刚刚萌芽,许多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来,从已经表出现来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识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

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还表现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作为传统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与物质、能源同样的第三要素,有意识地进行其生成、加工、传输、贮存、利用等活动的总体。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

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所谓的创新,不是单指某种新认识、新原理的发现过程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创新的网络和创新的体系。创新作为知识网络.自多种来源多种渠道。多种涵义。它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既有观念、概念、原理的创新,又有生产、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个人的创新。又包括不同行为者的创新。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许多新思想、新技艺、新产品。

大量共同体互动作用而进行创新可形成一个创新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国家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不断扩展而超出国界,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二)是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是知识传播

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括工业发展、能源利用、农业供给、城市建设、人口控制、国民教育、国际贸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新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五、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前途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而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评价了教育和大学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教育和大学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它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因为通过学习.掌握高技术和高知识,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有了这种劳动者'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创造更多的知识商品,还能保持经济的小断增长。真是一举多得的经济模式。

六、知识经济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机遇主导性。第一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更多地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这主要因为我国己基本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而知识经济又具有对工业经济的改造功能,它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这些观点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肯定。

(二)是挑战主导性。第二类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强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有为难情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为严重。

(三)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性倾向。第三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国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能增加财富,改善福利.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在新一轮的赶超中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落后。

七、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曰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才选拔、资源投入等多方面迎头。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见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第四类学者的观点认为:首先应根据国情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较发达,应制定出一个总目标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状;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从全球化角度而言,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买入国际的门槛。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持续性还比较强。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速将变得越来越缓慢。社会的两极分化还会加重,消费不会快速增长,加上各种资源价格的改变、工资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增长相对趋于缓慢的阶段,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仍然有条件保持一种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机遇,即有高的储蓄率、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有很大的制度改革空间。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了四个方面的挑战,资源的制约、经济结构的失衡、人口老龄化、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富带后富是一种发展模式,但这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化,当然,现在也一再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发达的地方带动欠发达的地区。城市与农村是出现贫富差距的两个比较重要的主体,由于贫富之间的差距,还会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等现象。当然,除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之间的差距还有增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西部大开发、鼓励群众到西部就业创业,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实行税收的减免或者补贴,对高收入者适当地增加税收等,都是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力措施。国家出台的各种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将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并且尽量杜绝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2.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要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日益上升的经济水平使得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上升,对资源的浪费也日益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在资源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还应加大重视的力度。为此,我们在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要制定合乎实际的发展策略,对于绿色环保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并且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方面,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理念,在排污排废方面要加大管制的力度等,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例如,信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能力加强、资本充足率提高等。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信贷扩张的压力加大、贷款的潜在风险有增加、经营风险的趋势也增大等。在信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方面,都出现一些问题,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我们也应该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要创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其次,要加强外汇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完善,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第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和预警系统,最后,要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完善各种金融业务的程序。

4.投资型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投资型增长指的是由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是技术型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在有的行业,这种投资的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尤其是以能源为主的行业,有可能因为能源不足等原因造成投资的膨胀等。一般说来,导致固定资产增长过快有两个原因,意识流动性过剩,二是各地政府投资的一种冲动,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措施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本轮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应通过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这两个闸门来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要不断健全并且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市场的完善,并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由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我国经济发展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很大的提升,在逐渐国际化的社会中,我国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各个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 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通过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转移人数逐年增多;(3)劳务收入逐年增加;(4)农民转岗就业能力逐年增强;(5)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增大;(6)就地就近就业增势强劲。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务经济总量不大、转移质量不高

虽然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均连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发展总量比重还很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水平与发达省份比还比较低。

2.2 投入少,工作运行困难

目前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投入经费少,工作运行主要靠国家阳光工程项目经费。尽管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工作规范性强,组织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投入较少,工作运行经费紧缺,全省广口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主要是自发、无序的。在经费投入上,我省与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2.3 示范性培训规模不大

每年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近20万人的培训规模与几百万人的培训需求比,缺口很大。

2.4 培训结构不优

就全省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还处于初级层次阶段,与培训一定比例高技能人才、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第6篇

Abstract: Enshi city is located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Qingjiang, there are Tujia, Miao, Dong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so it not only belongs to the minority areas, but also in economic conditions.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i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backward area. Because of the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because basic education funding is limited, they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dragging in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The basic education level is in the backward phase, so it is urgent to be promoted and strengthened. Th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peed, efficiency and its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Basic education in Enshi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economy needs fa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基础教育;地区经济发展;影响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21-02

1 基础教育的含义及其价值

基础教育是指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学问在先期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含初中及以前的所有教育。狭义的范围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是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基础教育具有多功能性。无论是对人自身的成长,社会道德的形成、政治环境的净化、社会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广泛的积极作用。

2 恩施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2.1 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认识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场所。孩子最先受到社会化的地方就是家庭,且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家庭观念落后,因此,只会用简单的说教和打骂措施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又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希望,这些仅表现在对分数的关注上。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只会训斥和打骂,时间久了便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

2.2 学校教育的现状

全州现在共有1122所小学,教学点602个,在校的小学生有320352人,现有16056名小学教师。目前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95,从总数上看似乎超编,但是由于很多农村的小学教师中有50%“民转公”过来的,50岁以上了占了30%以上,这部分教师具有体弱多病以及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因此,每年都要具有一定的补充数量。恩施市舞阳办事处鸭子塘小学现有14名教师和290名学生,师生比为1:20.7,表面看超编一人,但是由于该校35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名,50岁以上的5人,还有4人长期患病不能授课,因此,该校不得已还聘请了2名临时代课教师。此小学处于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管辖,师资尚且如此,其他偏远地区的小学尤其那些一校一师的小学可想而知。此外,教学点和班额不足也是造成超编的重要原因。

全州现有167所初中,在校初中生167489名,现有初中教师10034人。师生比为1:16.69,虽然总体看编制持平,但这也是相对的。省定的编制不包含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但是近些年为了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州大力建设寄宿制学校,除了为学生安全着想外,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由于农村初中改为寄宿制,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占了1015个编制,从而使得初中教师也变得十分紧张。

在备、教、辅、改、考及学生的管理方面,老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载,但福利待遇上升几乎为零。教师的套改工资与公务员相比,教师只能拿到相应职称档位的最低工资,而公务员则拿到相应档位的最高工资。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每年9600元,到位情况约6000元,半数只拿到4800-5400元,而公务员每年全额发放12000元,少数还有年终奖,理由是教师具有寒暑假,从而大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恩施地区经济落后,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仅有33%的初中生升入高中。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奖励等也是根据中考和高考成绩。教师为了达到升学目标且拿到更多的奖金,考什么教什么,直接跳过素质培养。

3 基础教育对恩施地区经济的影响

3.1 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3.1.1 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只能分布在加工这样的较低的层次上,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分工则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从而导致物质循环的某些环节出现流通不畅甚至中断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程度并造成环境的恶化。因此,导致恩施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素质不高。

3.1.2 低素质的人口还不愿或无力保护和利用环境和资源,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自然资源的传统性依赖。由于贫困,人们迫于生活的需要就会掠夺式的开采森林、耕地以及草地等资源,从而造成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和困难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1.3 由于低素质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且不能正确把握变化的方向和相应的转变速度,从而造成传统产业堆积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施无力从事,导致环境污染以及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1.4 人口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3.2 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人才、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逐步取代财富、资本和权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配力量时,教育从社会经济舞台的幕后走向前台。恩施市是湖北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之一,在全州率先承担实验任务,经过周密筹备,从2002年9月开始,我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了课改实验,至今,初中已经完整地经历了一轮改革实验,小学的课改年级已经推进到了四年级。我市课改实验实施以来,经过乡镇结构和学校布局调整,到2005年底,有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4所初中、302所小学共6万多名学生4000多名教师参加课改实验。我市各学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强化管理、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我市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各实验学校,所有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正以满腔的热情和饱满的斗志,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高质量的恩施教育体系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恩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教育作为传播和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场所,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以及促进经济建设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化产业均需要集聚生产要素,而劳动者作为生产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恩施地区正为迈向城镇化而不懈努力,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10%,那么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从而提高5%的农业工资。

4 提高基础教育的作用

4.1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先行

教育水平决定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程度,并且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从战略高度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新城区开发建设,学校先行

根据新城区的发展经验,人们由于留恋老城区的生活而导致新城区发展缓慢,当今社会,人们最重视的莫过于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在建设新城区时优先规划和建设优质的学校来吸引老城区居民,从而达到快速繁荣新城区的目的。

4.3 教育促进区城经济发展,投入先行

增加投入不仅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自身也能得到发展并创造效益。两者呈现辩证互利关系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投入教育就是投入经济建设。

4.4 打造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人文”先行

为了打造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软实力”,必须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凝结人文动力优势。

参考文献:

[1]顾胜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抚州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恩施市教研室课程改革调研组.恩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报告[R].

[3]刘道尊.基础教育经济价值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5(3).

第7篇

[关键词] 江西省 民营体育经济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广义的民营体育经济是指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体育企业(独资、合伙经营、股份制)、集体体育企业(含挂集体牌子的个体或私营体育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体育企业(含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且外商对企业具有控股权)等经济形式。民营体育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民营体育经济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效率要求,并且民营体育经济还是推动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必不可少的力量,是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昌、赣州、宜春、九江、上饶、景德镇市针对民营体育企业经理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消费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方式,消费金额等。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54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1)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面积与注册资金情况

通过对60家民营体育企业的营业面积与注册资金调查可知,目前江西省95%民营体育企业的建筑面积都在500平方米以下,只有5%在五百平方米至一千平方米之间,不具规模,都是小型企业。另外,目前江西省95%民营体育企业投资额几乎都在50万以下,都属于小型企业。

(2)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和建立互联网网站情况

近年来江西省民营体育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资金不足,民营体育企业连最基本的顾客信息数据库都没有建立,更不用说建立互联网网站和电子商务系统,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3)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赢利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状况良好。在所有调查的民营体育企业里面有36家经营状况良好,赢利比较可观,16家经营单位是微盈利,8家经营单位保持持平衡状态。同时,民营体育企业的盈利表现出季节性,一般在春季和夏季的经营状况较好,而秋季和冬季的经营状况较差。这一现象正好与大众喜爱参加运动健身的季节相吻合。

2.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1)年龄

在被调查的体育消费者中,10岁~20岁年龄段占25%,21岁~30岁占44%,31岁~40岁占31%,41岁~50岁占0%,50岁以上占0%。从年龄结构上看,消费者21岁~40岁者居多,占74.8%。表明:体育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龄段。分析原因,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体育消费者是白领与工薪阶层,由于这些阶层工资收入高,用于可支配消费能力强。所以他们愿意把一部分钱用于体育消费中去。

(2)教育程度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者的教育程度与消费情况见表2:

从上表可得,在文化程度上,高中(中专)、本科学历占78.6%,表明体育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3)体育消费方式

通过对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行调查得出,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和健身房锻炼上分别占45.9%和30.3%,占总数的76.2%。参加体育技能培训的占16.3%,其他占7.4%,由此得出消费方式较单一,集中。说明江西省体育消费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相对落后,有待经营者的引导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出更多体育消费方式。

(4)体育消费者的信息渠道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健身者获取消费的主要渠道是同事朋友、电视、家人影响,同时也说明健身锻炼者信息量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在对体育消费进行宣传时,要特别注意消费服务的口碑、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等重要渠道。

(5)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职业与消费

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收入和不同的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倾向和需求也不一样。抽样调查显示,体育消费者的职业情况与消费关系表现为:企业人员占 17.8%、公务员13.3%、技术人员 12.6%、个体经营者 14%、农民与待业人员较少(分别占 3.1%、3.7%)。在所调查的健身者中企事业人员、公务员、技术人员占43.7%,他们由于工资较高以及单位福利的原因,体育消费次数多,学生以健身为目的的比例上升,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强,但体育消费的积极性高,应当加以鼓励。

(6)消费者选择消费场所考虑的因素分析

消费者选择消费场所考虑的因素中服务及条件设施、价格和名气分别占39.3%、23.7%和14.1%,考虑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的占22.9%。所以民营体育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硬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价格应根据实际江西省消费水平来定。加大经营场所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3.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

调查得出,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发展的因素分别为育事业的发达程度、体育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经营方针与经营策略、经营环境、当地政府部门对民营体育经济的政策法规。因此,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发展时既要注意主观因素,又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当地体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江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带动体育消费的增涨。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多种体育消费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从目前的经营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和健身房。而体育技能培训和其他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所以,江西省体育经营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相对落后,有待经营者的引导,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出更多的经营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江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2.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

充分各种传播方式加大广告宣传,尤其是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联的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上网了解所需要的信息,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民营体育企业可凭借电子商务的网页浏览功能,在 Internet 上发播各类信息。消费者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在对体育消费者进行宣传时,要特别注意经营单位的口碑,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等重要渠道。

3.政策支持

促进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带动体育消费的增涨。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及时出台与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建立行业协会。同时在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培育与商业性民营体育企业发展相关的机构组织,促成江西省整个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凤婷:《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营与民间投资参与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5,26(4):57-58

[2]周毅辛利:《广东省民营体育健身服务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制度建设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

2.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4.5%。

3.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71.9%。

(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

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6.3%(见图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和40.0%(见16页图2)。

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3)。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86.1%。

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主要问题及困境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对比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如表所示)

3.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二)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

2.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仍然较大,很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当前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为主要就业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

(三)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65.8%。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依托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服务,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1)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构建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服务,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三是培训服务,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联合发起,吸收职业教育和行业里的专家、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等,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

1.统筹规划,形成区域性错位发展的格局。当前中职生源趋向萎缩,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还难以从“规模经营”的漩涡中走出来,专业设置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从区域性专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来看,必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实行错位发展,在特色领域以及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培育。(1)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2)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一般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基本条件。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市、区)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一般不能重复设置。

2.合理布点,着力打造区域性专业集群。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与产业集群基本匹配的专业设置,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他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1)按照“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相关产品”的“产品关联”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链或专业纽带。区域性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应着力推进机电类、数控类等专业集群化发展,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按照“关键岗位—相关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的思路,形成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分明、相互结合的专业群。针对某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体现专业性和层次性。对于变动性较大、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托岗位群的整合设置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利于扩大就业面。① 

    (三)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1.避免“重技轻能”,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应强化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适应多种职业和现代技术升级的综合素质。(1)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以渔场”的理念。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是关键能力发展的“渔场”,关键能力重在“渔场”中培育与积淀,而不是游离于“渔场”的技能教授。中职学校要强化“渔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或社会环境,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建立全真顶岗和仿真学习机制,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提升关键能力。(2)树立“行动是为了学会行动,更是为了能力”的意识。行动导向是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围绕任务的自主行动中学会行动,但也必须看到技能本身以外更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2.避免“重智轻德”,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传统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应试教育体制又是对“重智轻德”的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跳出“智力崇拜”的怪圈,强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当前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三个层次来培养:第一层次是理想和信念。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第二层次是道德水平。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忠诚守信。中职学校要进行德育教化,使他们具备“本分”“诚实”“守信”的品质。第三层次是心理品质。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能力。意志品质必须重视实践性锻炼,可挖掘一些典型的以高强度重复训练为主的项目,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锻炼意志,增长技能。

四、结语

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

[注释]

①黎琳.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9(12):147.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发展;金融聚集;经济增长收敛性

一、空间计量的概念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在由J.Paelinck提出后,通过Cliff和Anselin等学者的进一步的拓展后,使得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在构建中更加有效。打破了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中认定的地理空间的均质性的假设,认为各地区间的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等要素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不是均衡分布的,所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开拓性发展,发现并解决了原来忽略空间因素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判定而存在的与实际经济不相符的问题。区域之间的距离和发展的差异会影响地区间的贸易活动,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是必不可少的,对空间因素的关注使我们不再局限于时间经济学,使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得到发展和更好的应用。

二、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前景

从各国发展格局来看,经济聚集会在少数地区出现,在产生经济聚集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正是因为规模效应的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地区间差距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些影响区域经济聚集的因素还会产生溢出效应间接地对地区间发展有显著影响。

但是,我国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仍只有少数研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外部性与经济集聚实证研究;第二,空间关联与经济增长的地理溢出效应研究;第三,地区财政支出的空间外部效应研究;第四,地理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因此,对空间计量方法的研究具有切实意义。

三、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空间地理分布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的理论,把空间理论引入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空间计量理论经过不断发展,通过空间加权矩阵将空间因素引入模型内,迅速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分支,并发展形成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模型估计和检验中引入空间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新问题。目前,我国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应用在区域经济增长,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空间计量方法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等等。

(一)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研究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上,正因为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实际研究中的很多结果也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的优化配置,和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金融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从而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增强经济行为向一个地区靠拢的力量,这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研究的过程是,在理论依据基础上,首先对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检验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建立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集聚溢出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金融规模和金融资源流动性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并对两种途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建立时间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空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不同模型的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出金融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溢出方式,然后对各个地区和各个年度的影响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主要结论。

(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国内关于交通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特定交通方式和具体交通设施对区域旅游的影响、交通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等。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在进行变量的选择时,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就会受到限制,会使其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能有效地解决变量存在的空间相关性问题,把与地理位置及其空间交互作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纳入到了经典计量方法中,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把地理位置与统计变量联系起来,从而来识别空间变动的规律与空间模式的决定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是交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但现有研究对于两者的内在关系仍存较多争议。鉴于此,也可将交通可达性不同概念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构建关于可达性与经济增长的二阶空间滞后模型,试图从空间计量视角探讨可达性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同时,注意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效益。

(三)经济增长收敛性与空间计量方法

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比如在: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但收敛的经济增长更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增长收敛主要是研究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论述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两种不同框架中的收敛理论,概括性地回归了其发展脉络,并总结出了两大收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的两大分析框架――基础MRW模型和内生化MRW模型,来检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两大收敛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系统回答了这两大收敛机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分析了两大收敛机制能否起作用及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增长收敛性进行了检验。

四、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在目前的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首先,在变量的选取方面,在考虑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上可能存在误差和缺漏,使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在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立上,要考虑到经济权重的因素。最后,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上存在数据量的不足等问题。在空间计量的研究与应用上,仍然有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完善和探索。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圆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经济计量[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第10篇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

2.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9.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讨及对策研究

10.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11.浅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3.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4.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交通运输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1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

18.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9.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20.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1.关于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4.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6.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7.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2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9.试论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30.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1.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3.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

34.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35.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37.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8.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

41.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应用

42.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3.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4.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

4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4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7.试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4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探究

49.浅析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0.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研究  

51.对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52.“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论》交通运输经济思想研究

53.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54.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部署模式探讨

55.浅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6.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57.燃油税对国民经济与运输冲击的CGE模拟

58.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9.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和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60.促进衡水区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考

6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62.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63.201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65.浅析转型期的交通运输经济及影响

66.《中图法》“F5交通运输经济”类名的规范化

6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

68.201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9.河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70.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1.交通运输经济首季运行保持平稳

72.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73.浅谈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74.论无车承运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我国重视北极航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

76.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77.淮安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78.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79.试论“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80.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81.201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82.运输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若干研究重点及启示

83.浅析当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形势

84.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85.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6.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效度评价

87.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88.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9.西宁市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90.谈谈“非典”对株洲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91.山东省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思 

92.2016年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93.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94.七月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95.2013年前3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96.1~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97.思南县交通运输经济与财务管理初探 

98.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湖南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是统筹规划、均衡发展的必然举措;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又是人才储备、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能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要想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此提出了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供大家参考。所谓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有以下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高职教育内部和区域经济各自内部的互动。对于前者而言,它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宏观上的互动;对于后者而言,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微观上的互动了。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在湖南省各地也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区域经济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则需要发展不平衡的高职教育与之互动。否则,两者之间就无法实现彼此的协调。例如,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1]在这段引文里,通过其对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发现互动性协调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因为,在这段引文里,作者描述的不协调现象正是互动性策略所强调的、宏观上的互动性研究的具体内容。互动性策略的另一个内容是微观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内部的适应性调整。对于两者的协调而言,可以有两条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第一条途径是通过宏观层面上的两者互调来实现;第二条途径是通过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内部的相互适应性调整来实现。例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可以调整办学规模、调整课程设置、补充专业来完成。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地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2]这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的调整都要依托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在分析清楚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高职教育也好,区域经济发展也罢,它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实现彼此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互动性策略而言,辩证的理解尤为重要。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的内涵还应该有第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即针对特定区域而言,本地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与其它省份或其他地域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进行互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互动,才又诞生了后边的另一个借鉴与创新策略。所以,在此虽然有提及,但对其第三个层面上的互动不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

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是另一个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于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而言,它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最为明显。它需要毕业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后者,它更是高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以高职教育为中心任务的高职教育院校与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学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因为,高职院校与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是最能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关于这一点,有研究者这样说: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校企之间搭建的良好平台。[3]因此,校企合作是合作式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校校合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解决。在湖南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彼此的差异,而消除这些差异也可以在某种程度缓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例如,虽然针对张家界而言,虽然它本地缺少相应的、以旅游为核心的职业院校,但在其他各地却还有许多旅游专业很好的职业学院。因此,如果能够实现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培养,那么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还是非常有利的。

三、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

补短板式的协调发展策略是针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状中那些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补短板式的协调策略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整、人才培养途径的改革、以及招生规模的缩减与扩大等;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结构性设计、生态性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具体的途径来完成。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与上边的互动式策略有明显的不同,它主要侧重于从高职教育自身或区域经济发展一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这个策略的运用更侧重于微观上的、某一方面的内部改革。在运用补短板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从多维的层面上,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短板”进行详细地分析:首先,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短板及其表现。例如,办学规模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及时就业,在一定程度就是两者不能相互匹配造成。因此,保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无疑是最能保证及时就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这样的短板应该辩证地分析,也正是这样的不匹配,才使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优先获取了工作,从而在一定的层面上改变了入学就能毕业的局面。这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的短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在表面上看是两者之间的事情。但这种不协调事实的产生还与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短板密切相关。例如,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院校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特别是后者,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院校与其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上,也表现在院校内部的不平衡上。再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第一个层面上,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可以分为多种多样的表现。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种类的不平衡等。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不平衡是指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不平衡,它都会在与高职教育相互联系中表现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四、借鉴创新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存在于各个省份之内,它并非只是湖南省发展现状中的独有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创作协调策略进行改革现状的实践。在具体的操作中,借鉴创新式策略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第一点,从借鉴的地域上分析,借鉴的对象可以是湖南省内相关经验,也可以是湖南省外的相关经验。这也就是说,凡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都值得研究借鉴。第二点,从借鉴的内容上讲,既可以借鉴省内高职院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经验,也可以借鉴省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创作培养人才方式的改革。凡是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都可作为相互参考的内容。例如,在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这样的事实:首先,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基础之上,总结和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广东省地区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外在联系;其次,结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的不同发展,决断的差异性作用等层面,分析和探究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4]在这段引文里,作者针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相互对照的协调研究。而这正是上边提及的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等方面所分析的关键性内容。第三点,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由于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的差异,势必会导致这些借鉴的经验不能直接运用本地的协调实践。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管理者进行有创新式的改革后才能运用于本地的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发展之中。第四点,借鉴的效果上分析,不同的借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借鉴效果。对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与不发达地域的区域经济而言,它们产生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他们改革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策略,一定不会适用于解决其它地区所面对的类似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创新式地应用。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以上四种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1][2]汪华丽,田双喜,田艳媚.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5(03).

[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05).

第12篇

>> 陕西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河南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嘉兴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枸杞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 金华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 短距离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镇江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网红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在贵州农村电商中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湖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面向货代的航运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外贸电商最新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陕西省金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2-29.

[2]魏延安.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EB/OL]. ,2016-11-15.

[3]魏延安.关于电商扶贫概念与内涵的再探讨[EB/OL].,2016-08-02.

[4]王发合.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陕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2016.12.

[5]李岚.陕西农村电子商务稳步快速发展,全省电商卖家已超过18万户[EB/OL].,2016-12-01.

[6]崔春华.农村电商已成陕西省全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EB/OL].http:///content/2016-11/23/content_14274056.htm,2016-11-23.

[7]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农村电商发展调查:物流仓储滞后[EB/OL].http:///20150408/130369.shtml,2015-04-08.

[8]张祚本.发挥电商优势 实施精准扶贫――陕西省武功县农村电商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6,03:62-65.

[9]汪向东.四问电商扶贫[J].甘肃农业,2015,13:18-20.

[10]喻林.县域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5,03:24+28.

[11]牛丽丽.电子商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J].辽宁经济,2015,03:45-50.

[12]陈海宇.县域电商发展的突破口[J].决策,2015,09:89.

[13]牛禄青.县域电商:意义、动向与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6,03:44-50.

[14]杨世龙.我国县域电商“大生态系统”运作机理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60-69.

[15]黄红玉.县域电商发展模式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6,21:272.

[16]魏延安.从县域电商到电商经济的跨越――关于武功电商模式的初步总结[J].新农业,2014,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