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环境污染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7月28至7月31日在北京举行,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IGEA)主办的“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了2011年度的“全球绿色财富(中国)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1全球绿色财富(中国)企业100强IGEA排行榜”的得出是参照已获社会公认的每年度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的营业收入(简述为产值),调研和测算对应能耗与环境数据,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组织,卡尔实验室(国际)与辖属美国经算研究室、非诉研究室,共同调研和运算财富指数、能耗指数、原材料绿色指数、环境贡献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影响力指数6项指数,综合得出“绿色财富”的评价指数,充分主张高财富、高材料绿色、高环境贡献、高影响力、低环境污染、低能耗的绿色财富价值,2011排行榜经中国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北京信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支持。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于2009年开始酝酿全球经济变革与企业财富发展轨迹的研究与思考,并于2010年在全球首创推出“全球绿色财富排行榜”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凝聚了国内外权威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运算,最终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专家团和卡尔实验室(国际)系统研发。已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财富评价体系。首轮排行榜单已于2010年11月23日在中国揭晓和,引发了经济学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与高度认同。
全球绿色财富排行榜,旨在为改写新经济时代的财富主流格局和引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而作出有意义的贡献。“绿色财富”已逐渐成为全球企业财富发展的统一秩序与追求方向。也希望借助专业环保类媒体,呼吁更多的人支持和推动“绿色财富”排行榜,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引领性的贡献。
全球绿色财富(中国)企业100强-IGEA排行榜”首席评价师路昕光介绍,财富全球500强的评选是在每年的7~8月之间。始创于1929年,发起人是《财富》杂志,英文名为FORTUNE。由该杂志信息资料库中11000家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至今,这一排名都是依据销售额指标排定的。此外,也有其他项目的排名,主要包括:利润、资产、股东价值、员工人数等。
目前,全球500强排名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决策。每年排行榜一公布,就立刻会引起股市的波动,特别是某些项目排名下降很快的公司,其股价就会应声下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CEO和总经理们发现,他们的薪水也与500强及《财富》的其他排名息息相关。
但传统意义的财富排行榜已不能起到引导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作用。因为一个企业的财富价值很高,却是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铸就的财富,非经济转型时期的价值主张。全球经济转型的目标特征是:绿色GDP发展。
而财富排行榜转型的主体特征应该是对应“绿色GDP”的“企业绿色财富”。
经济转型背景下,一个企业的财富地位,需要综合测评它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因为这些能源是人类共有的,也需要测评它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
关键词:问题和措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市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该城的景观建设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现今发展中,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愈来愈快,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涌现出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高质、友好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最广泛的呼声。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杨俊.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关键词] 突发性污染 死鱼事件 应急监测
1 前言
当前,我国水体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广的当属渔业水质污染事故,据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2005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28次,污染面积9万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4亿元,其中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45.9亿元。表1列出了我国从2001年到2005年发生的渔业污染事故统计。
2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管辖权问题
根据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五十三条作了明确规定,即排污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调查处理;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分别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调查处理。根据农业部相继颁布的《污染死鱼调查方法(淡水)》、《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和《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渔业监督管理机构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时,应当采集鱼样、水样并由具备渔业污染事故鉴定资格的单位做出鉴定结论,从而确定死鱼的性质、污染物及污染源。赋予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职责。
这是否意味着环保部门对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就没有责任呢?事实上由于渔业污染事故首先一定是水污染事故,而水污染导致的各种危害事故,其情况十分复杂,单靠一个部门去调查处理,往往难以完全胜任,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成立渔业环境监测站。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处理水污染事故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7年5月6日,国家环保局环法[1997]284号),对于非划定的渔业水体死鱼事件仍应该由环保部门负责。另外,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国务院2000年3月20日)第十九条规定,造成渔业水体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向事故地的渔政管理机构报告,渔政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通报情况,并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为了使水污染事故(包括渔业污染事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查处理,为人民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应当通力合作,互相配合,环保部门负责水质现状的监测评价,评估水质有无突发性变化及其原因,查明周围排污者的生产及其排污情况;渔政部门负责损害事实的调查,估算损失量,剖析鱼类死亡的原因等。然后,各方再就各自负责获取的信息共同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各方资料的同一性、关联性和矛盾性,从而认定鱼类死亡的真实原因和相关责任。
3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分类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一般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严重超标污水集中下泄导致下游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二是面源污染造成水体本底不好,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导致水质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三是点源污染企业虽然达标排放,但由于污染物的富集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弱化,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导致水质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四是某一排污者的事故性排污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五是自身喂养管理不当、他人投毒等其他原因引发的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
4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应急监测
4.1 应急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应携带必要的简易快速检测器材和采样器材迅速赶赴现场。根据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立即调查布点采样,利用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快速检测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并给出定量或半定量的监测结果。现场无法鉴定或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事发水域地区的污染物质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帮助查明事件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调查结果,从而认定鱼类死亡的真实原因和相关责任。
4.2 应急监测的实施
接到报告后,首先要弄清事件发生的地点,启动应急监测软件系统,初探周围可能有哪些污染源,可能有哪些污染物,尽可能做到心中有准备。到达死鱼现场时,需先进行调查,如死鱼发生的水体类型,环境特征,死鱼范围和品种,周围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并做好现场记录,记录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采样时间,水体感观性描述(味道、颜色、浊度、漂浮物、泡沫等),溶解氧,pH值,天气状况,采样人员,标出采样点位等。
4.2.1 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
为了对可疑毒物给予进一步确认,并初步确定毒物的来源需进行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具体的调查项目可根据中毒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对污染物和污染源情况比较清楚且能说明问题,可只调查一项或几项。
(1) 死鱼水体及其周围地区固体废弃物情况调查
(2) 农药、化肥使用及流失情况调查
(3) 污水库、污水管泄漏、溢流情况调查
(4) 水上化学物运输情况调查
(5) 水下工程(如疏浚河道)情况调查
(6) 化学物容器清洗情况调查
(7) 化学物加工情况调查
(8) 化学物投放情况调查(如灭螺、杀蚊等)
(9) 人为投毒情况调查
(10)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污情况调查,特别是非正常排污和事故排污情况调查(如超标排放、超量排放、不应排放毒物的排放、工厂运行事故后不可避免的毒物排放等),应调查其排放时间、方式、路线、排放量、排放物的性质、种类(产品、中间产品、原料等)。
4.2.2 采样
(1) 各种样品的采集应在污染死鱼事件发生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以提高其可靠性,死鱼现场、参考点、污水排放口,渔业用水进口都应设采样点;
(2) 河流参考点应放在死鱼区的上游没有发生污染死鱼的水体,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参考点应放在远离死鱼区的水体,池塘参考点可设在条件相当,相邻近的没有发生死鱼的池塘;
(3) 布点应考虑样品的代表性。较宽河流可在一个断面两个近岸水体及河流中间设三个采样点,较窄河流可在每个断面中间设一个采样点,大面积死鱼可设2―3断面。并考虑沿水深上、中、下三层取样,但根据受损鱼的生活习性,取样深度应有所侧重。
4.2.3 分析
一般根据死鱼事件的大小损害及污染情况,选择分析以下几种样品。
(1)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水样分析
(2)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底泥样分析
(3)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残留毒物分析
(4)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生化指标分析
4.3 监测评价
监测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测定项目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对于不同的水体选用的评价标准也不同:渔业水体采集的水样要用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进行评价,江河采集的水样要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企业排污口采集的水样则要用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评价。
4.4 应急监测报告
监测部门要根据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迅速上报有关单位。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的时间、接到通知的时间和到达现场监测的时间,事件发生的具置和水体类型。
(2) 死鱼范围、品种、个体大小、数量、经济损失
(3) 死鱼的行为、形态反应及环境特征
(4) 污染物、污染源现场调查情况
(5) 死鱼现场、参考点、排污口水质、底质化学测定结果
(6) 组织解剖、鱼体毒物残留、急性毒性测试结果
(7) 水环境质量评价
(8) 最终确定的致鱼死亡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及其确定的根据
(9) 所用的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10) 各种证据资料(照片、录像、淡话、各种测试的原始数据等)
附现场示意图及录像或照片,应急监测单位及负责人盖章签字。
5 结语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应急监测是一项时效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环保、渔政、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各施其职,整个监测过程要体现“快、准、全”几个字,“快”是监测要快、报告要快,体现时效性;“准”是主要污染物的选取要准,监测数据,评价结论要准;“全”是监测断面和监测因子的选取要全,报告要完整。这就要求领导重视,建立应急监测组织,做好应急监测的日常准备工作,配备有专门的应急监测车和性能良好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业务人员需加强学习,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监测队伍。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1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1.pdf
[2]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2.pdf
[3]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3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3.pdf
[4]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4.pdf
[5]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5.pdf
[6]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8]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污染防治法[M].1996.
[9] 农业部.污染死鱼调查方法(淡水)[M].1996.
[10] 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1]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M].2000.
[12]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3] 国家环保局.环法284号文。1997
[14] 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5] 国务院.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M].2000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
Abstract:In 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become the growth poi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foreign capital utilization of concentrated area. But with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ecological dam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s slow.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 Development Zone began to practice of industrial ec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U71
1 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益严峻。
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但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后,信息和知识经济逐步普及,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中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和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探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生态工业园(EIP)概念有多种解释,从Ernest Lowe教授的企业共生群落,到Cote和Hall提出的生态工业园概念,再到国家环保总局文件的定义,大致可提炼出生态工业园的特征: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生产成本中环境因素的比例,凸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理论在园区层面的重要实践,是产业生态学在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运用。生态工业园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一种工业组织新形式,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以废弃物减量化为设计原则,以环境承载容量作为项目引入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来组织产业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具备能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优势,园内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条构建成了生态网络,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 生态工业园实践现状
生态工业园(EIP)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在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外的学者也对生态工业园的各种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研究。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 2006)在EIP发展策略中指出:要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设计规划,在园区内部形成物质循环,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物质流和能源流实施有效管理”。如劳爱乐(E. A. Lowe) 首先从理论上提出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框架,从选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企业设备规划和建筑设计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2.1世界各国生态工业园建设情况简述
2.1.1.美国。美国作为产业生态学的发源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部分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在美国环境保持署(EPA)和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CSD)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关系到生物能源的开发、固体液体废物的处理与再循环以及清洁工业等多个方面;尤其自1993年始,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政府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 。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已达到将近20个,而且各有特色。例如:田纳西州小城Chattanooga在美国曾经是一个污染较为能够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城市,但是通过改造型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回收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并实行零排放改革,这一改造不仅为该市减少了污染,还发展了新的产业,带动了美国环保产业的新发展。这种改革方式对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1.2.日本藤泽生态工业园。藤泽生态工业园由日本EBARA公司独立投资,自主经营。EBARA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科技机械、精密电子仪器和环保设备的制造企业,为实现环境工程公司从末端治理技术到废物减少的非物质转化目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争取市场份额,EBARA公司将商业配套、工业制造和居民区整合成零排放标准的生态工业园。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EBARA公司开发不同的高新技术将所有工厂、商业、居住和农业的废物转化利用,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技术把城市各种废物、污水和塑料转化为氨气、甲烷和氢气等有商业价值的气体;烟道气处理系统可以收集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用作农业肥料;太阳能光电系统和风能涡轮发电系统可以生产热能和电能;把废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浇灌植物;淤泥经过处理可以成为农业混合肥料;污水加热交换技术用于降温和加热;住宅使用高效、绝缘材料,并配备真空排污系统,减少能耗等。这些技术和系统的运用,和其他工业园相比,能源消耗降低40%,水消耗减少30%,CO2排放下降30%,废物排放减少95% 。
2.1.3.英国Knowsley工业园(KIP)。Knowsley市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相邻,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航运和空中交通网络。KIP是该市最重要的工业园,占地面积约480公顷,入驻企业超过600家,主要涉及行业有化工、废物处理、生产设计等,是英国第三大工业园。它是原有传统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主要措施包括:成立园区环境与企业联合会更好的改善园区环境质量,设置废物处置中心对工业废物进行统一的收集、交换与管理,制定环境标准设计等。
2.1.4.德国Hoechst工业园和Value工业园。法兰克福Hoechst工业园。Hoechst工业园占地约4平方公里,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与生命科学工业园之一,主要的开发项目是医药、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颜料、塑料、农作物保护产品等的生产和研发。它的发展优势主要包括:由园区管理部门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为入园企业提供港口、运输、功能、污染物处理等服务;通过大型的污水生化处理厂和废物焚烧场处理企业废水、废物,回收利用产生的热和重金属;提供大型研究实验基地,为各企业提供技术研发。
莱比锡Value工业园。Value工业园是由美国Dow公司为核心开发建设的,公司负责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的招商引资。Dow公司是一家生产化学品、塑料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将周边从事塑料加工和服务的化工企业集中引入园内,形成了包括塑料制造商、塑料品服务提供商和其他成员在内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通过成员企业间的协作取得了最佳效益。
2.2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情况简述
工业园是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生产区。我国的工业园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除国家批准的开发区,各省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设立了省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特点是产业集聚,通过优惠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目前,我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9家。
【关键词】赤泥;喀斯特地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1 自然资源条件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全区内共计参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地貌,表现为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平地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呈现喀斯特地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储有丰富的优质铝土矿资源,全区查明总储量为6.87×108t,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近1/4,而且品位高、有害杂质少、埋藏浅、易于开采,俗称鸡窝矿是少见的富矿。与山西省、贵州省、河南省并称为我国四大铝土矿基地。已探明储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百色市境内平果、德保、靖西等县,储量为5.24×108t,其中1996年保有D级以上储量为4.7×108t,远景储量0.54×108t,占广西总储量的76.57%。
2 氧化铝生产工艺
目前世界上氧化铝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拜耳法、烧结法和联合法,而约90%以上的氧化铝是用拜耳法生产的。拜耳法工艺简单、流程短、能耗低、单位产品投资及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但此法只能处理铝硅比较高的矿石,对铝硅比较低的矿石(A/S在8以下)则只能采用工艺比较复杂、能耗高的烧结法或联合法处理。广西所储有的铝土矿具有高铝、低硅等特点,因此区内氧化铝生产企业基本都采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
氧化铝生产采用拜耳法生产工艺,其工艺流程简述如下:铝矿石经破碎后与石灰及循环母液研磨成原料浆,经管道化间接加热机械搅拌压煮器溶出后再经十级自蒸发及稀释,进入沉降分离,沉降分离产出的赤泥浆经多次反向洗涤及过滤后,送赤泥堆场堆存。粗液经叶滤后,送种子分解,析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经气体悬浮焙烧炉焙烧后即得成品氧化铝。分离氢氧化铝后得到的含有大量游离氢氧化钠的分解母液经蒸发去除多余水份及排盐后作为循环母液送回原料磨系统。
3 赤泥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用含有大量游离NaOH的循环母液来处理铝土矿,使矿石中的氧化铝转化为含铝酸钠的浆液,浆液经高压溶出后,进入沉降分离,沉降分离后的固相即为赤泥,因其含铁较高呈红褐色,故名“赤泥”。
相关赤泥淋溶试验表明,浸出液pH=11.5,浸出液的碱浓度(按Na2O计)为1.93g/L: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该废渣不属腐蚀性废渣。但pH较高,如处置不当,将危害周围环境。
赤泥对土壤的盐碱化作用是长期性的,土壤中pH值太高,会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烧死,使土质板结、甚至荒废。且赤泥附液进人水体后,将使水体pH值上升,碱度升高,破坏自然水体的碳酸平衡,污染严重时将使自然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失去饮用、农灌的功能,河流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
4 环境风险
赤泥堆场风险主要是赤泥堆场溃坝或塌陷,会造成附近水田和水体污染,威胁附近饮水安全和农业经济,根据赤泥堆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影响范围等,将赤泥堆场事故可分为三级。根据风险类型又可分为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施工质量差引发的危害、运行管理引发的危害。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建设赤泥堆场,场地多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属中低山地形,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此类赤泥堆场是在陇地周围筑坝,在坝内处理好的地基上铺设垫层,并且设置了能有效收集赤泥附液的砂石排水层和防止附液渗漏的粘土防渗层,在每个区域都敷设了主排水管以达到要求的排水程度,对堆场与外坝内边坡进行了密封处理,密封材料采用附近自然粘土。堆场设置了回收收集系统,回水及雨水通过回水收集系统回收。
然而,受客观条件制约,实际情况往往与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施工变更、施工质量差等,导致工程建设完毕,许多功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赤泥多以干法堆存,再经过自然蒸发,其强度以及稳定性能够得到保证。而在喀斯特地貌下采用陇地筑坝,受场地制约,其蒸发面积不如平地筑坝蒸发面积大。且库区多在山区,较平原地区存在雨量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造成库内赤泥含水量过高。随着生产推进,赤泥堆存量增大,可能存在赤泥附液渗漏或者渗透的风险。
在喀斯特地貌筑坝,工程施工必然有爆破作业,尤其是山体爆破。工程建设完毕后,在山体的垭口、边坡存在大量牙石、松动的石块以及的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雨水冲刷、风化等自然侵蚀,碎石的脱落对库区的破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体积较大的山石,对库区的防渗措施如土工布、土工膜,各种管线以及环库道路、防洪沟渠、各种混凝土基础造成巨大的破坏。
5 治理措施
在赤泥坝的治理措施上主要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策略。以严格的管理来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以有效的处理方法治理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管理?在各种预防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作中,首先要从管理上下功夫,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人员设施的稳定运行及维护至关重要。
假如没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库区运行人员管理涣散,巡检不到位。随着生产继续,赤泥滩面增高,库体压力特别是底部压力增大,轻则造成赤泥附液渗漏,重则造成塌陷甚至垮坝等,造成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在日常库区管理中,根据作业环境制订工作内容和职责。对库区的巡视工作和频次作出规定,将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记录在案。在库区运行期间,对库区的各项基本数据须真实详细记录,例如滩面标高,坝体的位移,周边环境的变化等,这对分析库区活动的趋势提供重要依据。此外,除制订日常管理制度外,应针对库区特点、周围环境制订本库区的《重大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并且定期演练。具体措施如下:
5.1 日常控制措施
(1)平时保证赤泥回水池低液位运行。
(2)赤泥坝场管理站值班人员每班要认真做好库区巡检工作,做好边坡渗漏情况的检查,做好库区内水位变化的监测,做好大坝轮廓尺寸、裂缝、滑坡、渗漏、坝面保护等外观检查情况,并监控周边泉眼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和处理。
(3)季度至少对初期坝进行一次沉降变形观测,汛期及异常气候加大观测频率,检查大坝的变形和位移情况。
(4)按操作规程的要求,定期做好在大坝浸润线观测,发现浸润线超高要及时报告处理。
(5)在库区周边范围严禁放牧、采石、游泳等活动,发现进入赤泥堆场库区范围的外来人员要及时制止。
应急措施:
5.2 环境监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实时了解库区周边环境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特别是地表水、地下水的PH、浊度、重金属等重要指标。库区周边环境敏感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严密监控,必须制订一定频次、周期、范围的取样检测规程,以便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水质变化的规律。
5.2.1 取样点的布点原则
要掌握水质变化的规律,水质变化的准确情况。合理的布置取样点是密不可分的。从库区环境影响的对象不同分为3类:
(1)环境敏感点:主要是所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区、名胜风景等;
(2)地表水:主要是地表径流、沟渠、农田水环境;
(3)地下水:主要是库区山体各岩溶洞水系、各基础坝的地下水;
5.2.2 环境变化情况
水质的监测作为环境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特别是丰水期和枯水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因疏忽造成库区周边水质情况了解不足。库区不仅在丰水期面临泄洪的压力,枯水期也应注意到,如果发生赤泥侵出液泄漏,因水量的减少,水体PH值将会迅速升高。
在丰水期,因降水多,强度大,特别是连续降水,库区泄洪压力大。同时,长期的降水使地下水位升高,可能给库区底部造成局部压力过高。这一时期,针对赤泥坝安全系数的降低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应强监测的频次和密度,特别是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
在枯水期,降水少,库区内水的蒸发量大,赤泥含水率降低,库区内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这一时期天气干燥,易造成赤泥的扬尘污染。同时,地表径流水量骤减,如果发生泄漏,其碱浓度将被放大,如果污染农田灌溉用水,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地盐碱化等。所以,在枯水期应增加赤泥坝周边地表径流、灌溉水的水质监测频次和密度。
5.3 防治赤泥污染的措施
为防止含有碱性的赤泥附液外渗,主要防治手段有灌浆、喷浆,建设应急池和赤泥回水控制等措施。
当库区发生塌陷、渗漏等情况时,应组织力量尽快查明原因,找到漏点。如果漏点在滩面以下较深的区域,漏点不能准确定位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开挖赤泥、土方寻找漏点,对渗漏处的裂隙、溶洞进行土石填埋、灌浆封堵渗漏点,最后用混凝土在表面固化并回填赤泥、土方。处理后,应尽量避免排放赤泥到这一区域,给该区域增加压力造成二次渗漏。等水泥完全凝固后,可逐步增加赤泥的排放,并观察有无渗漏情况。
此外,当赤泥附液渗漏到外部环境后,应尽快在渗漏点或者渗漏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事故应急池,大小可根据现场渗漏量确定,应急池可利用附近土方或者填装沙袋进行建设,防治污水外流。用适量酸进行中和后,投放絮凝剂将污染物沉淀在池底。如果渗漏量比较大,可用泵将污水打回库中或者赤泥回水池。
在喀斯特地貌建设尾矿库,进行爆破、土石开挖等作业时,势必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且喀斯特地貌自身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长时间雨水侵蚀下,山体牙石,土方极易坠落、塌方,损坏库区防渗措施。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在库区日常运维中,因根据现场情况尽量将山体上的牙石、危石处理掉,防范于未然。再通过对边坡,崖壁喷浆方式,将出现松动、滑坡或者有可能出现的地方进行加固,预防水土流失造成的库区破坏。
南方雨量大,特别是集中在春夏两季的汛期,造成库区防洪、泄洪的压力。如果排洪不及时,可能带来库区塌陷、渗漏以及回水外溢的风险。在汛期,根据生产情况如果氧化铝生产流程消耗不了过量的赤泥回水情况下,可利用一些具有一定容积的备用槽罐或者污水池等设施将多余的赤泥回水储存起来,待雨季过后,逐步从备用槽、污水池退出,加入到洗涤系统消耗。在为库区排洪的同时保证污水不外流。
关键词:社会评价;投入产出;外部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5)-0103-05
秸秆发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大力推行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如今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提供丹麦全国 5%的电力供应。1990年以来,生物质发电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以后,世界各国开始高度重视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农场”。
2005年12月华电国际引进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对十里泉发电厂五号机组的锅炉燃烧器进行了秸秆燃烧技术的改造。按年运行7236小时进行计算,每年将燃烧10.5万吨秸秆,相当于减少7.56万吨原煤消耗。而目前我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只是一些鼓励性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力度不足,导致很多秸秆发电企业出现“发电就陪钱”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的优惠政策下,秸秆发电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远低于超临界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导致秸秆发电在产业化初期与常规能源相比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评价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总效益也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研究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的选取并对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进行实际测算,为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一、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选择研究
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提出公共项目的最小社会效益等于项目净产出乘以产品市场价格,认为最小社会效益与消费者剩余构成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之后在西方社会持续了近百年而未取得重大进展。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条例》要求用环境影响评价来评价项目,随后社会评价得到迅速发展,已被美国、欧盟以及大多数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价领域。200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求对国土规划、林业、能源、水利等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项目提出了社会评价指标。李玉琦等主要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对“人民的影响”评价,包括对个人、组织和社区的影响,属于狭义的社会评价[2]。罗时磊、王朝纲 将项目与政策的适应性,当地文化、风俗的适应性等项目适应性指标加入社会评价中[3,4]。赵国杰、赵建平、徐建林等考虑了社会风险分析,认为社会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相互适应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5-7]。生物质能源开发涉及能源、农业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其进行社会评价指标不同于一般项目,这就有必要选择适合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高吉丽等人选取了包括人文环境的影响等在内的32个因素,运用结构分析法最终确立了人文环境、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资源节约四个一级指标[8]。陈振华从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当地经济的直接影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推动当地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对消除当地贫困的作用等)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项目区大气、水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搬迁人口比率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社会评价[9]。基于以上研究,鉴于人类学、社会学等指标资料难以搜集和测量,本文选择从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适应性层面,并结合秸秆项目自身的特点,重点对GDP的影响,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环境效应等可定量测量的社会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一览表 社会评价维度[]测量指标[]特征描述[]测算方法经济影响评价[]社会经济效益产业关联性[]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入产出法社会效用评价[]就业效应[]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当地居民收入分配、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投入产出法生态环境评价[]减少CO2、SO2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效应[]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项目对水、空气等造成的影响[]对比法资源利用评价[]自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效应[]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分析项目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使用等方面的影响[]对比法适应性评价[]项目符合政策性可持续发展性[]从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发展的程度分析当地环境对项目的承载力和接纳意愿[]定性描述法二、秸秆发电项目社会效益的测算研究
投入产出表以棋盘式平衡表的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已被应用在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效益和就业效应的测算中。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无对比法是项目社会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秸秆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后,污染物的减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对项目社会适应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一)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2002年山东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2006年山东枣庄市公报公布的三产业总产出,编制了2006年枣庄三部门投入产出表,根据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秸秆发电部门的投入列,按照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电力部门的分配系数,对秸秆发电进行分配,获得产出行,最后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中各市个行业的劳动者数量编制三产业占用部分,并将秸秆发电部分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得到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见表2)。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2002山东电力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相同发电电量改由火力发电提供的火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表式结构同秸秆发电表。
1. 秸秆替代煤炭发电对地方经济影响的程度分析
本文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选择是对地方GDP的影响,其中包括直接、间接和波及经济效益。其中间接贡献反映该部门因生产经营需要而购买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波及贡献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由于职工工资消费而产生新一轮的经济贡献。这样社会总效益可以表示为[10]:B=DB+IB+CB。
其中,B为总经济效益,即某经济部门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的地方GDP的增加;DB为直接效益;IB为间接效益;CB为波及效应。
表2 山东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
产出
投入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小计[]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小计[]总产品中间消耗[]第一产业[]x11 x12 x13 x14[]v1[]w1[]k1[]Y1[]X1第二产业[]x21 x22 x23 x24[]v2[]w2[]k2[]Y2[]X2秸秆发电[]x31 x32 x33 x34[]v3[]w3[]k3[]Y3[]X3第三产业[]x41 x42 x43 x44[]v4[]w4[]k4[]Y4[]X4中间消耗合计[]c1c2 c3c4最终消耗[]折旧[]d1 d2 d3 d4劳动报酬[]v1 v2 v3 v4税收[]t1 t2 t3 t4营业盈余[]m1 m2 m3 m4增加值合计[]g1 g2 g3 g4占用[]劳动力(人)[]I1 I2 I3 I4
第i部门总产出增加Δy后(其他部门不变),带来GDP的直接经济效益为Δg( Δg为该部门增加值)。由于第i部门进行生产要消耗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总产出间接增加可以表示为:
ΔX=(I-A)-1ΔYT-ΔYT=((I-A)-1-I)・ΔYT
因此间接效应为ΔIB=v・ΔX,其中v为各部门增加值系数行向量,YT为第i项为Δy,其他项为“0”的列向量。
根据边际消费理论,当项目的投入产出实现后,将有(ΔDB+ΔIB)MPC用于消费,(ΔDB+ΔIB)MPS用于储蓄。由于消费的增加,将会刺激相关产业进行追加投资,根据乘数效应,追加投资所诱导的效益为(ΔDB+ΔIB)MPC,其中消费乘数MPC表示为c[]1-c , c=∑ωi[]∑gi为消费倾向。
这样总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表示为
B=1[]1-cv(I-A)-1YT
本文假设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不变,测算用秸秆发电代替煤发电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为此本文分别测算了在相同电力产出下,分别用燃煤发电和秸秆发电带来的社会总经济效益B1和B2,其中:
B1=1[]1-cv(I-A1)-1YT
B2=1[]1-cv(I-A2)-1YT
A1为使用秸秆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2为使用燃煤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两者的差额B1-B2就是秸秆发电替代煤发电后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总的经济效益。
经测算,在直接经济效益相同的情况下,十里泉秸秆改造工程每年给枣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74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962万元,波及效益为5140万元。和火电相比,带来总的替代效益为-957万元,其中间接效益为-505万元。这与枣庄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枣庄煤炭资源丰富,200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6%,焦碳,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成熟,而秸秆发电的产业链没有完全建成,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间接影响效益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因此,就出现替代效益为负的状况。
2.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其他经济部门影响的程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式来看,又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是指某生产部门与它的下游部门,即使用其产品的部门的联系;后向联系指某个生产部门与上游部门,即提供投入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第i部门增加1单位的总产出,则前向效应FE和后向效应BE可以表示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的第i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第i列[11]。
FE=(I-H)-1i
BE=(1-A)-1i
其中H,A分别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编制的枣庄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秸秆发电的前向效应大于后向效应,其中由于对秸秆燃料的消耗占发电成本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而工业对电力的消耗在电力分配中的比例最大,因此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表3 秸秆发电项目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 []后向效应[]前向效应第一产业[]0.45[]0.43第二产业[]0.37[]0.93[]第三产业[]0.15[]0.52[]
3.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分析
十里泉电厂现有四个收购站,每个收购站需职工20多名,生产需职工几十人,再加上田间收购的农民几百人,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300人;而一个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带来的就业效应也就200人左右。由于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的静态投资约为秸秆发电项目的15倍以上,这样单位投资带来的直接就业效益,秸秆项目约为火电项目的15倍。这里可以表示为:
L(I-A)-1,其中,li=i产业的就业人数[]i产业的万元总产值
表4 各产业万元总产值带来的就业效应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直接就业效应[]0.38[]0.07[]0.11[]0.07间接就业效应[]0.49[]0.27[]0.31[]0.17
根据编制的枣庄秸秆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虽然秸秆发电的直接、间接就业效应效应低于第一产业,但都是高于二、三产业,带来的总就业效应为1000多人,其中,间接效应中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较大。
(二)基于对比法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1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测算
秸秆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和常规能源相比,能有效的减少CO2、SO2、NOx和烟尘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常规能源的这些外部成本外推给社会,本部分主要测算秸秆代替煤发电后所分担的这部分社会成本,C′表示,即C′=Mco2Pco2+Mso2Pco2+δ。其中Mco2,Mso2分别为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减少的CO2和SO2、NOx等污染物排放量;Pco2,Pso2为单位CO2,SO2的外部成本;δ为灰渣等其他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成本。
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减少了燃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1表示,另一方面也减少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2表示。其中,秸秆发电代替煤电,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主要污染物的减排量计算如表5所示。
表5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12] 排放物[]CO2[]SO2[]NOx[]灰渣[]减排量/g.KWh-1[]858.03[]20.28[]7.18[]274.95
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测算
对污染物外部成本的测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现行的国内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国际上的排放权交易价格为依据,另外就是采用国内相关机构和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的测算。中挪两国统计局利用CNAGE模型(准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我国每减少1吨碳的排放将使GDP损失496元,为16美元/吨,这与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价接近。清华大学应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中国MARKAL―MACRO模型测算在碳减排量100Mt情况下,边际成本18美元/吨。对SO2、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的污染物,根据边际损失测算,我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而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排放量为1 200- 1 400万吨,因此边际成本为1.1957万元/吨,这远高于630元/吨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由于目前国内的排污费偏低,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因此本文中CO2的外部成本采用16美元/吨,约128元/吨人民币;SO2、NOx的外部成本采用边际损失即1.1957万元/吨计算;灰渣和烟尘的外部成本采用100元/吨和2200元/吨的排污费作为标准。
基于以上结果,十里泉秸秆混燃发电项目中每年由秸秆提供的发电量约6×107KWh,这样每年减少的CO2、 SO2、 NOx 和灰渣的排放量分别为56625吨、1340吨、474吨和18151吨,因此可以得到,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2940万。
减少的秸秆直接焚烧环境污染测算
秸秆发电后减少了秸秆直接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据测算与直接焚烧相比,1吨秸秆发电可以减少SO2的排放约40千克,烟尘20千克。
十里泉秸秆发电每年要消耗秸秆约10万吨,按照我国秸秆33%的利用率,其中13.4万吨的秸秆将在田间直接焚烧,这样所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100万。
总体来看,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每年带来的环境效益约3000万元。
2.秸秆替代煤发电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项目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秸秆代替燃煤发电,能有效减少煤炭的消耗,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量3.53亿吨,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全国乡镇煤矿原煤的总产量。我国秸秆目前的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 直接在田间焚烧,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为2.6%,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秸秆发电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对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秸秆发电项目社会适应性
评价分析与结论
2005年2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3月,湖南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地方性法规――《湖南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2007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指出我国到2010年将实现2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 ,到2020年将实现10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见,秸秆发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本文从国内比较公认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着手,以枣庄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发现秸秆发电项目虽然财务评价不如火力发电,秸秆发电代替燃煤发电带来的地方GDP减少了957万元,但却带来了近千人的就业效应并且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每年将为地方减少近3000万元的环境成本;此外秸秆发电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循环经济等新农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秸秆发电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在税收及财政支出上给予优惠,鼓励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燕.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77-79.
[2] 李玉琦.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初识[J].石油规划设计,1995(6):25-26.
[3] 罗时磊,李西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工程,2005(5):77-78.
[4] 王朝纲,李开孟.投资顶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五)[J].中国工程询,2005(5):51-52.
[5] 赵国杰,郝杰.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框架和方法简述[J].港口经济,2003(1):32-33.
[6] 赵建平.试论水利水电项目社会评价[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40(2):96-97.
[7] 余建林,张丽娟,刘友平.公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社会评价理论探讨[J].经济师,2006(3):14-15.
[8] 高吉丽,高德想,舒晓楠.生物资源产业化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定量模型构造[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1):44-45.
[9] 陈振华.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C].北京化工大学,2007:17-19.
[10] 袁丹萍.投入产出法在港口社会效益定量分析中的运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80-81.
[11] 郭菊娥,祝坤福,白冰洋.金融投入占用产出交互影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进步与工程,2004,4(7):619-622.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容积率;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r126.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现在,评价任何城建是不是先进,从大的层次上来说,主要是分析其生态性以及和谐发展等思想和它的落实情况等,从细小的层次上来分析,关键是看其绿化体系的发展等是不是有效,上述的各项内容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融合到一起的关系,一起作用到城建活动中。笔者重点的论述相关的事项。
2 简述规划的生态性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
2.1 不应该过分的聚集,形成网络模式
目前,我们在认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针对其怎样发展的事项,现在有两类看法。第一类是大饼模式的。剩下的一类是相对不集中的,多个中心并存的网格样式。实践证明,使用第一类的话,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人口过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经层次的不利现象存在。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最好是采用如下的方法:(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对于单位或者是老城的改造提供非常有效地物质奖励方法;(3)积极开展节能活动,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2.3 对于大气污染展开的应对
在城市的环境污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尾气。除此之外,还有废弃物或者是一些别的污染等。车辆在行驶的时候,释放大量的气体,车辆通行带来一些声响,有非常多的尘土,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健康,而且会有道路堵塞现象发生,该项内容在城市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大,民众没有任何的好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一些地区,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体的讲就是掌控车辆。目前发达区域,它的市中区域的车辆不断的变多。在市中心设置停车区域,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类的城市可按照此类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车流情况,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非常的大,假如将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把它们放到国内市场中,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利现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车辆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与之协调的设备等的建设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区域经常性的会面对道路拥堵,各个角落都变成了停车区的现象。目前,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城市应该掌控车流,而并非是让车流来掌控城市。
3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最近一些时间中,设计人员在开展建设的时候把绿化要素融入到其设计思想里面。把植被和建筑融汇到一起,能够产生非常多的优势特征,树木带来我们的阴凉能够在很大层次上降低温度,进而对于减轻热岛作用来讲,作用非常的显著。其对于水文也有很多的优点,不但树木可以吸收降水,其所处的土壤等也可以降低地面上的水流,而多余的
水能够被聚集到一起,这样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同时植被还能够当成燃料来使用,它地层中的绿化特征比对来看,建筑自身的植被对控制污染来讲意义一样的非常关键。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袒囊桓鲎钪饕胧┚褪且胫参铩=躺莼实母拍钜氲匠鞘泄婊蛏杓浦腥ィ邢m晌跸虺鞘锌沙中⒄刮蠢凑铰缘囊桓鲋匾街琛?
4 规划中体现的节能理念和方法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对于资源等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此时资源供应的形势就变得非常的严峻。站在资源使用的层次上来分析,大约六分之一的资源是用到建筑领域里。所以,身为使用资源最多的领域,建筑行业一定要认真的贯彻落实节能思想。怎样把节能意识反映到规划活动里,主要的有如下的一些层次的要素。第一,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第二,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第三,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发现,开展生态规划关键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和谐发展,群众是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规划的时候要切实的考虑到他们,要结合其具体的思想意识来开展多项设计活动。之所以开展生态活动,最为关键的是分析多项生态关联,此类关联又多反映在将土地当成前提的任何生态的内在关联层次中,只有把人和生态的联系区分好,切实的做好城建活动,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城市变得更加的和谐。
教学目标表述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看出,生态工程的概念和原理是该单元的主干知识,揭示原理和生成概念必须以事实性知识为例证,在例证分析中促使学生接受科学思维训练和体验生物学价值。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目标是:
1知识性目标描述什刹海水体治理前后的生态景观;以什刹海水域恢复和重建工程为例,简述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说出生态工程的特征,从而生成生态工程的概念。
2技能性目标通过搜集和整理当地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关资料,增强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对相关例证的系统分析,揭示生态工程原理和生成生态工程概念,增强科学思维能力;用生态工程原理有关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提高自我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当地生态工程对当地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关注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观念。
教学过程的组织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应凸显重要概念。依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基本环节的安排、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模式的选择大体如图2。
1用情境材料导入本单元教学课题教学起始,向学生展示太空中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观与地球上被污染破坏的某些生态景观的一组图片,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如温室效应、赤潮或水华现象、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尘暴等诸多问题,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治理已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涉及一整套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体系,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由此导入生态工程原理的教学过程。
2呈示什刹海水域治理的相关资料什刹海距离我校很近,优雅的水域生态景观对游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学生不了解治理前的什刹海生态状况,因此,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什刹海治理前后的生态景观图片资料。20世纪90年代什刹海发生的严重水华现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水华现象的发生原因,进一步向学生提供有关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调查资料(图3),通过资料分析学生明确水质污染是发生水华现象的直接原因,治理水域污染是恢复和重建什刹海水域良性生态景观的关键。学生对防治水华现象会提出一系列措施,充分显示他们参与社会决策的主人翁意识,如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素养,加大控制环境污染宣传的力度,加强拦截蓝藻的水上作业活动等。教师在肯定学生提出具体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在减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降低浮游植物的密度?水体中藻类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能否为我所用?在问题的启发下,部分学生又提出养殖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水生动物,种植人类可以利用的水生植物等方法。在学生集思广路和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展示矩阵水体净化系统的景观图片(图4),学生初见此图感到新鲜和振奋,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求知欲,迫切期望介绍矩阵水体净化系统的全部内容,从而为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打下必要的基础。
3分析资料,揭示生态工程原理揭示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欣赏矩阵水体净化系统的水面景观时,要启发学生思考:矩阵水体净化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操作过程,主要是遵循哪些学科的思想和应用那些工程技术呢?这样,促使学生初步领会生态工程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应用多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并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科学。为了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生态工程设计遵循的基本原理,教师依次展示矩阵水体净化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平面俯视示意图(图5)和生态种植区模式图(图6)。一方面鼓励学生识图说出图3~图6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生态工程设计方案中渗透着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图解向学生阐明该项生态工程设计的亮点:一是生态种植区的设计,遵循着物种多样共生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平衡原理,食物链既是一条物质传递链、能量转化链,也是一条价值增值链。二是该系统的工程学设计十分合理,图中的“生态种植区”设有蔬菜花卉种植的盆基,以及微生物培养的富养基。“水循环系统”有效地促进水体流动,“造浪增氧系统”能促进有益微生物代谢,将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返回无机环境,既做到节能少排、防治污染,又实现了区域良性循环。三是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融为一体,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人工调控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效益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教师的讲解有所侧重,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相关设计资料之后,提出一些疑问:例如,种植蔬菜是供人类食用吗?微生物富养基是液态还是固态?图中2盏灯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工程技术将相互本不联系的环或亚系统组分横向复合,形成食物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分层多级利用物质和能量。例如,夜间灯光引诱蛾类落入水体,可供肉食性鱼类捕食。在师生共同剖析什刹海水域治理资料的基础上,督促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陈述生态工程原理的重要概念,或者引导学生用命题句式将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加以归纳,并填写在表格中
4引领学生生成生态工程的概念所谓生成概念,就是用表达判断的句式给生态工程下定义。至今,生态学家尚未给出生态工程的统一定义,我国生态学家、生态工程先驱马世骏先生(1984)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生产工艺系统”。此后进一步阐明:“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1987)。
让学生尝试给生态工程下定义是困难的。教学时,先鼓励学生通过议论明确生态工程概念的内涵应包含遵循的基本原理和目标,确认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梳理生态工程的主要目标。然后,展示马世骏先生给出的生态工程定义,促使学生通过比较深入理解生态工程概念的内涵。
5鼓励学生应用生态工程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是科学思维过程的2次飞跃。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实现了思维过程的第1次飞跃,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分析、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实现思维过程第2次飞跃的尝试。运用习得的重要概念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促进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1.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城市环境恶化 B. 酸雨
C. 水土流失 D. 温室效应增强和荒漠化
2. 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
A. 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
B. 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 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 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3.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 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 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下图为某工业生态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示意图,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据此完成4~6题。
4. 图中序号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副产品或废弃物分别是( )
A. 硫、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
B. 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硫
C. 硫、冷却水、燃料气、粉煤灰、除尘渣
D. 硫、冷却水、燃料气、除尘渣、粉煤灰
5. 影响该工业园中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环境 B. 经济 C. 个人偏好 D. 社会潮流
6. 关于该工业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B. 该工业园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C. 该工业园是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新型工业园
D. 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的发展原则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读图,完成7~8题。
7. 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碳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读图,完成9~10题。
9. 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
A. 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B. 谷氨酸、味精、多糖
C. 淀粉、复合肥、多糖
D. 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10. 兖州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A. 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B. 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 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D. 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 图中A、B、C分别代表( )
A. 资源 市场 环境 B. 环境 市场 资源
C. 环境 资源 市场 D. 资源 环境 市场
12. 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 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 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 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 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和该区域三种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 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华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南方地区 D. 西南地区
14. 三种植物在图A所示区域的分布海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 芦苇、梭梭、红柳 B. 红柳、梭梭、芦苇
C. 梭梭、芦苇、红柳 D. 芦苇、红柳、梭梭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5~17题。
15.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16.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17.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首先应该做好的工作是( )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 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能源消费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强度越低,能源效率越高。读1965~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变化关系图,回答18~20题。
18. 有关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B. 随GDP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C. 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特点
D. 早期快速增长,自1978后年下降,但2001年后略有回升
19. 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有( )
①经济结构 ②科技水平 ③生产规模 ④能源结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 根据下图判断,我国目前建立能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的关键是( )
A. 发展节水农业、石油农业和精确农业
B. 将高耗能的工业部门作为节能重点
C. 提高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
D. 降低GDP增长速度
21.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8月31日,记者从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认定华林庄园等28家单位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将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材料2:图甲为“我国东营市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结构示意图”。
(1)由图甲分析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分布状况是 ,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 原则。
(2)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3)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4)目前,该地正试点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其生产结构如图乙所示。简述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23. 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型侵蚀区与Ⅱ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
A. 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少
B. 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小
C. 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 土地盐渍化
E. 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 ;② ;③ ;
④ ;⑤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11月11日,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沙棘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项目启动新闻会在北京新闻中心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国以沙棘产业化治理荒漠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高度。沙棘:学名醋柳,属胡颓子科,落叶性灌木或小乔木。其特性是耐旱,耐贫瘠,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治理荒漠化。
材料2: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
材料3: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
(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因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 、 、 。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 ,其人为原因有哪些?
(3)下列区域进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分别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 ;
②温带草原牧区 ;
③露天矿区 ;
25. 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区位示意图。
材料2: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河流某水文站某时段水文监测的情况。
(1)这里的“乌金”是指 。“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 生产基地。
(2)“乌金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处于 的过渡地带,呈现典型的 规律。
(3)根据材料2,“乌金三角”地区雨季的降水特点是 。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是 。
(4)分析“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消息 日前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材设计、体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1.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虽然从前文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效益,但这毕竟是长远来说的。而事实情况却是碍于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本身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过程复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外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都显得差强人意。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建立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基础上,是我国目前唯一受到官方认可的评价标识工作,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国外评价标准无法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已成为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相关的激励措施,使得开发商在选择节能形式时顾虑重重,利益双方不能就节能效益的评价达成共识,使得上述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不光必要,而且必须。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语
绿色建筑顺应了当今时展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观相符合,因此很有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但鉴于我国目前很少有设计师具备这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发商也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扶持,加之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是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实践的积累,绿色建筑一定会得到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王飞云。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1(6)。
[3]蒋健健。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渔业减产B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沿岸降水增多C厄尔尼诺现象引起我国今年南方降水偏多,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D厄尔尼诺造成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2.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来最低,最可能导致河流入海口出现A泥沙堆积增多B赤潮现象C大面积稻田受灾D海水倒灌现象3.中国政府向下游流域国家提供的“巨大帮助”是A开闸放水B出口淡水C粮食援助D资金援助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24.下图为沿南北半球分界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a、b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
A.a受暖流的影响,b受寒流的影响B.a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少,b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多C.a地为盆地地形,b地为高原地形D.a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b终年受信风的控制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3下图所示K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海拔较低地区生长着蕨类等茂密植被,它们依靠微小的孢子和种子繁殖。岛上人口较少,尚有大片未开垦土地,当地政府希望雇佣英国农民,并为本岛提供水果、蔬菜和谷物等种植技术,以减少对食品进口的依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该岛食品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不足,生产规模小B不适宜放牧,乳畜产品少C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海运D劳动力和种植技术欠缺6.下列地点中,与岛上植被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里约热内卢B罗安达C开普敦D布宜诺斯艾利斯7.下列关于该岛的叙述最不可信的是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地势中高周低,水系呈放射状C受盛行西风影响且风力强劲D随处可见黑色多孔的岩石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关于①、②、③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地的大气环流形势相同B①地的大气环流形势与③地明显不同C三地中气温年较差的是②地D②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9.关于④、⑤、⑥三地,叙述正确的是A三地沿海海域盐度的是④B⑤地的气候属热带沙漠气候C三地中属同一类自然带的是④、⑤两地D⑥地终年高温多雨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5下图为某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上图所示为A北半球、7月B北半球、1月C南半球、7月D南半球、1月11.上图所示季节A甲处洋流为逆时针B乙处正值高温多雨C丁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D丙处气压中心势力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2.图中两个半岛的有关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②b点所在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渐强③a点所在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④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3.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②甲图所示地区位于乙图所示地区的西北③乙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④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7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该河流位于A东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北半球15.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A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B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D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8目前,中国高铁技术世界,并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中国与巴西、秘鲁将合作建设“两洋铁路”。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修建该铁路难度的路段是AT1~T2BT2~T3CT3~T4DT4~T517. 该铁路建成后,运输压力明显减轻的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马六甲海峡D土耳其海峡18. 与海洋运输比,铁路运输的特点有①运量大 ②运速快 ③受自然影响小 ④运费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9下图为西亚两个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20.两国的临海分别属于A北冰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C大西洋、印度洋D印度洋、太平洋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0下图为某国简图,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据图估算该国海岸线长度大约为A100千米B150千米C220千米D600千米22.该国农业类型主要是A河谷农业B立体农业C灌溉农业D水田农业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1材料一 伊塞克湖水面海拔1600余米,湖水清澈,味咸,终年不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徒、过冬、繁殖之地。1948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材料二 伊塞克湖地区图。
材料三 平原低地主要分布在伊塞克湖湖盆区内东西两侧,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23.说明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水位变化特点。(3分)24.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4分)25.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伊塞克湖候鸟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3分)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12材料一 2015年2月,全部采用中国设备和技术的本格拉铁路建成通车。本格拉铁路通车后,连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铁路,进而与坦赞铁路相接,可通到印度洋沿岸的达累斯萨拉姆。赞比亚铜矿资源丰富,中资企业在赞比亚从事铜矿开采与加工。材料二
26.简析达累斯萨拉姆七月降水较少的原因。(3分)27.分析洛比托西部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条件。(4分)28.分析本格拉铁路通车后对在赞比亚从事铜矿开采与加工企业带来的有利影响。(3分)29.本格拉铁路建成大大缩短了非洲东西岸的路程,好望角航线的地位将大幅度下降,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2分)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3材料一 德国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材料二 北德平原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宽200~300千米,是广大的冰碛平原。以易北河为界,东部由于玉木冰川发育,冰碛地貌较明显,并形成连续长丘,点海拔178米;西部受后期流水侵蚀,冰川遗迹不显著,平均海拔50米。材料三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工业区。下图为鲁尔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率状况。
材料四 政府的大力扶持,1998年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生产大国,是全球风能利用最成功的国家。30.简述德国交通运输便利性的主要表现。(3分)31.说出北德平原地貌的主要特点及主要的外力作用。(4分)32.简述1961~2000年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3分)33.试例举德国发展风电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4分)分值: 1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4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左图)和等压线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34.比较左图中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并分析乙地降水的主要成因。(4分)35.指出丙地气候类型并简述其成因。(4分)36.说出右图中Y代表的月份,并说明判断理由。(2分)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15选考题:自然灾害与防治2016年4月16日南美洲厄瓜多尔西北部沿海地区发生的7.8级地震,是该国1978年以来震级的地震。强震发生后,厄瓜多尔又遭受了700多次余震。截至当地时间22日下午,这次强震共造成602人死亡、130人失踪,另有超过1.2万人受伤,近万栋建筑被毁,造成2.6万人无家可归。37.分析厄瓜多尔多地震灾害的原因及此次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162015年3月31日,甘肃遭遇强沙尘暴袭击,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当地交通、农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38.分析甘肃沙尘暴春季多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16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松散(2分),易起沙;西北季风势力较强;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大风形成(2分)。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交通运输安全(2分);危及人体健康(2分);造成农牧业减产(2分)。解析
甘肃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地面物质松散,易起沙。该地区靠近西北干旱地区,冬季风势力强劲,而且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大风形成。沙尘暴危害方面主要涉及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对交通的影响以及对农业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影响。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区域气象灾害类型及危害),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解题思路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 网络教学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对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互联网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善于利用互联网来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通过网络环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交流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会怎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上。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完善者和评价管理者。第三,学习空间的私有化,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师生的对话更有内容的针对性和频度的公平性,防止只有少数好的学生参与的学习现象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更加隐形化,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自尊心的保护。第四,该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
一、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该教学模式恰能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阐述清晰地表明高中化学新课程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与交流”作为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会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心理学依据:现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但自尊心太强,多数学生不会轻易发问。同时,由于学生个性形成的因素复杂,学习能力必然会因人而异,他们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水平必然不同。能力较差的学生必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适度焦虑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性。
教育学依据:教育学明确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力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获得最佳的发展。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功能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养成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学力,培养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条件
1.教师:该教学模式是构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技术,或与计算机教师协作完成;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过程,设计、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
2.学生:要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策略,好奇心、上进心强,并有创造欲望,有合作精神。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3.教学条件:提供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教学程序
1.“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2.操作说明
(1)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要指明本节课的重、难点,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的放矢。
(2)情境创设: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围绕教学目标,恰到好处地设计一些既新颖又有探索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浓烈的兴趣或陷入困惑状态,从而萌发了强烈的参与探索的意识。这对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奏效的。
(3)信息资源设计: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形式制作成专题网络教学课件。在网站中设立以下几项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内容、相关链接、学习BBS、学习评价、课题研究。在“学习内容”中,将本课的学习任务按知识点分成几个部分,各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但并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涵盖相关学科,体现学科的整合,也便于学生查询;并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动态引导,利用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在“相关链接”中,将与有关知识点相关的网站网址、网页链接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和逻辑性分类归纳,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学习BBS”是提供给学生的讨论站点,为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在“学习评价”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评测的资料,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自我学习的评价。在“课题研究”中,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供学生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4)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学生直接进入网站,根据网页上的要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再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决定学习内容,若有疑问可以在BBS上提出,与同学讨论,当然也可以问老师。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这个环节是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中,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多应当针对操作性或技术性的问题。
(5)学习效果评价:基本知识点学习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评价”,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实施策略
应用此模式,应根据教学需要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所需的材料(如:文献资料、相关网站、网页、实验仪器等)。因而,教师在设计、开发利用和完善教学资源时,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搜索大量教学信息;在设计网页时,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善于利用音频、视频、动画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想办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此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或与他人协作解决,强调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特点,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六、教学评价
1.网络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开放性和新颖性。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并与最新的知识信息接轨,可缩小现行教材与新知识、新信息之间的距离。
2.将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效率,这是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同时,微机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信息。
3.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存在课堂不好控制的问题。这是该模式的一大缺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尽量克服。
七、教学案例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操作如下:首先,创建教学情境。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为切入口,提出当前的热点问题“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录像及照片,说明当前世界各国所需的能源大多数都来自于煤、石油和天然气,但很可能在几百年内就被人类耗尽;而且,矿物资源的利用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出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直接进入《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专题网站,根据网页上的要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网页中已将学习内容分成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三个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进入哪个网页学习,可以浏览其中的文章、图形、图像、音乐、动画,以及视频等,也可在“相关链接”中进入一些相关网站,查询相关资料。围绕学习主题,组织专题课堂讨论,发动、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能源问题的资料,联系并综合运用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学习BBS”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交流,取得共同提高。基本知识点学习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可以让学生完成讨论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口头讨论或在BBS中讨论)。“研究性课题”中的内容可作为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毕建洪.中学化学网络教学探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2]蒋平.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化学教学,2002.
[3]林更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策略与实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4]毛辉.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5]群主编.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化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7]王世雷.构建基于网络的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2006.
[8]杨光辉.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教学,2002.
[9]杨光辉.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化学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