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善用方法,如适当穿插幽默语言,活跃气氛,粘着学生,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精心设计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探究体验,形成主动意识。
一.巧用方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善于投其所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出充满童趣、愉悦的学习氛围,打造出富有情趣、自由开放的学习天地,如此,才能吸引学生,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反之,如果忽视学生特点,以成人角度组织教学,课堂会无比沉闷,成效不大,就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方法,巧妙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心愉悦,自觉投入,主动学习。
第一、出示图片,设悬置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的简笔画、图片、挂图、动画等方法,刺激学生视觉,再紧扣图片,设置问题,勾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教学《小鹰学飞》时,展示幻灯片:图片上画了什么呢?老鹰带着小鹰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设计悬念,引出新课:为什么小鹰会越飞越高?小鹰飞到很高的天空后会想些什么呢?请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第二、引入幽默,愉悦心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中,幽默是这一艺术的重要助手,既可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与把握知识。如识字教学,学习“鸡”字时,幽默描述:又来一只鸟,变成小鸡跑。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鸟”和“鸡”区别,还可以让学生由“鸟”来联想“鸡”的写法。而后可引导学生试着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其他汉字。或者编写儿歌、顺口溜,猜字谜等方法,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趣味化,让学生主动探索汉字构字规律,让学生加深字词理解与记忆,也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与欲望。此外,故事、游戏等,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师可灵活运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
二.巧设活动,诱导学生自主探究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需要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主动探究与勇于创造的精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同课型,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感悟,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叙事性文章时,给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主梳理事件梗概,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印象深刻的细节、场景或者人物,讲讲敬佩、喜欢等感受;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多样诵读,并发挥丰富想象,试着简单描述诗的内容与意境。例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由赛背古诗来引入,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热情,进入新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了解有关作者等背景知识后,采取诵读教学方法,让学生诵读体验与感悟。首先,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并借助学习工具解决字词障碍,以便读通古诗。其次,研读:在教师引导与指导下,感知诗意,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共同探讨,理解诗意。而后悟读:细品古诗,读懂字词,理解创作目的,明理感悟。最后古诗拓展,分享相关名言警句,自我勉励。
再如口语交际教学,教学需要利用多样活动形式,诱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把握口语交际技巧与方法,学会倾听,能够清楚讲述自己的见闻,说说想法与感受。比如以“浓浓的乡情”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其表现形式是各式各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运用对联、唱歌、诗歌朗诵、跳舞、说说家乡习俗,讲讲家乡菜、讲故事等形式来抒发思乡情。此外,还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连接课堂内外,让学生多渠道学习,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感悟,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李岚,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关键词】特点,理解,配合
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经过几次改进之后,对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对于任课讲师来讲,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加了不少。那么,如何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又能让任课老师系统化的教学呢?经过实际检验,总结出了“场景教学法”以供学生们学习,接下来,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场景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的识字阶段,其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认识更多的生字;第二个阶段是二至四年级的基础阶段,其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和语言表达;第三个阶段是五至六年级的阶段,其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进行一定篇幅的写作和事件的完整叙述。“场景教学法”在这三个阶段中都能适用。
第一,利用“场景教学法”让学生尽快掌握生字。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简单文字,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雏形,作为正常的语文教学来说,就不能简单的用图文来进行讲解了,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要是用文字去生硬的讲解,他们肯定适应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场景教学法”发挥最大的作用了。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讲解的这一节课的所有的内容,圈定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重点或者是其中的难点,规划出一个简单的教学场景。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3课《菜园里》一文,这一节课的授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这些蔬菜的名字,任课讲师就可以先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因为这些蔬菜是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得到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拿实物来进行教学。在教室内布置一个“菜园”的场景,制作一些识字卡片,把这些蔬菜的名字卡片都粘贴在蔬菜上。这样一来,就能很容易的让学生们掌握教学内容了。
其次,在授课结束之后,需要让学生家长进行课后辅导的时候进行一些配合。拿上文举的例子来说。任课老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没有必要布置纸质的书面家庭作业,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菜市场再认识一下这些蔬菜。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刚入学,还没来得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进行转变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利用“场景教学法”让学生尽快掌握段句。
基础阶段的学生,利用“场景教学法”教学,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语文教学的基础点和教学要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其实也很简单。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接触所发生的的事物的时候,需要表述的情况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这个过程和阶段了、这个阶段的时候,任课老师只需要简单的一些引导,就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尝试性的认识了。例如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教学方法来进行学习。这种场景既可以在教室内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模拟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在家里跟学生配合完成。其实无论是哪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讲都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虽然这仅仅是利用一张图片来表述其中的关系,但是如果把这个场景放到家里的话,完全可以举一反三的复制出多种及多重的人际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学生和祖辈的,学生和邻里之间的,学生和玩伴之间的关系。不用一味地套用课本上的关系,完全可以让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方式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分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发了学生对人际关系之间的一种锻炼。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每一句话的完整性,还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所有整句之间的关联性和,这样就能给以后的段落写作打下基础。能让学生在尽量自然的状态下步入篇幅文章的写作和理解。不至于让学生们在进行大篇幅文章学习的时候感到吃力,尽量让这种衔接自然一些。
第三,利用“场景教学法”让学生尽快掌握文章。
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整个语文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最难教学的。因为经历过初级教学和基础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要点,而且掌握了一定量的的教学必要性,与此同时,他们还要为“小升初”打基础。在这个时候,作为任课老师而言,就不能简单利用一些完全可以掌握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教学了。就必须要因地制宜的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对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些“场景教学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简单的模拟教学模式已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的任课老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来提高教学难度。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练习第9节》中的内容,相对就很有代表性。第一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手工课的效果来剖析这两个作品的对与错,这其中运用到了实物对比、叙述描写等方式。第二题,是需要学生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完整的信。这时,任课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列举出自己在远方的朋友,然后辅导学生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这其中运用到了许是描写、回忆、和多种情感运用等方式。这样一来,就锻炼了学生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础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达到习文识字、了解文化、开展交流的目的。
一、注重教学设计,以“读”为根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对话深度不同,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同。实际上,对话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唯一重要的要素就是“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方面,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对课文的了解才会逐渐加深。由整体上的感知转向理解重点字词句段,再深入了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另一方面,融入感情地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通过传情的阅读,尤其抑扬顿挫的诵读,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下展开想象、融入情感,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目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观之,兴趣是引导学生热爱阅读的重要因素。阅读体验中,凡是遇到小学生感兴趣的课文,他们往往都能认真学习、融入情境地阅读,取得良好效果,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况,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选择适宜的内容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浅”就是浅显,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还可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采用设疑式阅读
儿童天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这种天性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由学生掌握阅读主动权,比如,通过课前预先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进行尝试性阅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会思、善想,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待学生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解决,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阅读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三、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巧设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到另一个境界里。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戛然而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四、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艺术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5-01
0.引言
国内外对于教学情境的研究越来越完善,这也使得“情境”被很多人所知,也有很多老师将情境创设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就使得情境教学不管是在理论领域,亦或者是在实践领域都到了繁荣期。但是对一些一线老师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提出在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这一策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将情境创设中艺术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情境创设概述
1.1 情境创设的具体内涵
情境指的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的设置一种场景以及情感氛围。对于创设情境而言,指的就是指老师利用环境以及语言等来建立一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场景。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很准确的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这样就更能够融入到作品中去,产生共鸣[1]。情境创设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经常运用这一策略。但是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就是要讲究艺术性。这是指创设情境不能够去胡乱编造,没有一点逻辑性,它要求老师运用语言以及环境等去精心的编排,内容既要充满思想情感也要有美感。其次就是要讲究实效性。这指的是老师创设的情境要对教学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单单只考虑实效性那么就会导致乏味枯燥,但是如果只强调艺术性就会造成浮夸的效果,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运用。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的运用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知道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很重视,但是老师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只是一味的想把课堂气氛搞活,觉得情境就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其次,部分老师把情境与意境混为一谈,一味的强调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具体目的,最终导致同学们偏离了轨道[2]。另外,还有一些老师过分的重视情境创设,在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教学,有得时候甚至生硬的把情境设立到教学目标中,毫无目的的联系在一起,衔接性非常差,使得情境创设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工具,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摆设可有可无。
2.在情境创设过程只中结合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很好的培养了小学生识字以及习作的能力,并且也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可以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还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在小学语文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好的走进课文以及作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老师要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来选择。如果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跟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讲述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这些例子要跟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写人记事的文章当中一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人物角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有感情的进行诵读,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色。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关注具体的景物,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然后在结合实际的课文情境,对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进行理解。这个时候情境创设就要以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来展开,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的去体验。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寓言,那么在老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讲故事来创设情境,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一些解决的方案,这样做完前期的铺垫工作之后,再引导同学进入到文章当中看看文章当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去应对的。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更好的领悟生活的真谛。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童话,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童话奇幻的特点,还要依照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形式上可以采用一些精心设计的课件以及表演来完成。首先老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的形象,让同学们对童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创设表演情境,更加深化同学们对童话的认识。
如果教学任务是古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难的,它主要就是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古诗,来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境界[3]。要想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就对古诗内容有个把握,老师就必须将古诗的内容通俗化。对于一些叙事的诗,可以讲一些与诗歌的内容以及情感相符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诗境诗情当中去;对于一些山水田园诗,老师可以借助优美凝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些图片,让同学们进入到情境当中去,引发同学们的联想;对于一些边塞征战诗,老师可以给同学多多介绍一些它的相关背景。
3.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按照不同题材的文章来进行相应的选择,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只顾艺术性,或者只顾实效性,应该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生,安锋芝.情景教学的实验与研究[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4):65-6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与文学的瑰宝。诗歌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律优美,寓意深刻。培养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有利于灌输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培养文学上的审美意识和修养,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诗歌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结合他人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提出一点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古典诗歌不少于160首,毫无疑问,新课标彰显了对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内涵美等特点呢?显然,常见的诗歌教学模式“解读字词含义——理解诗句大意——诗歌白话化——总结诗歌思想”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会诗歌,能够说出诗歌大意等。培养学生体验优秀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鉴赏法,探究法,诵读法等。在鉴赏法上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几幅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歌,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池塘的荷叶露出水面,蜻蜓轻盈地在荷叶上飞舞的美姿……。展示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留在脑海里的意象,让他们自己勾画一副图画,感悟到诗歌的意象美,画面美。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该诗歌的配音朗诵,优美的音乐配以韵律整齐的诗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从而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操,激发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目的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遵循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识字,能够背诵诗歌,说出诗歌大意。事实上,这些都是与当今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反思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手中只凭借一本教科书一学期从始而终。一本教材对于想象力丰富的现代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教材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包括教师手中的资料多样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图片、动画、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典诗歌的题材多样化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题材多样,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国学”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教材内容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要求,教材内容从简到难。小学低年级阶段,诗歌简短易懂易背诵为佳。比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歌韵律优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诗歌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哲理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古典诗歌的内蕴。
一个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经验,而且也要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反思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改进大有裨益。正如申继亮所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积累经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5-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有效信息提取速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是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也占据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学生的教学要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能通过阅读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等。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老师加强自己的素质培养,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使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加强学生字词积累
阅读能力是小学三年级以后才会出现的教学任务,因为只有经过一二年级对于生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才能实现阅读,所以,阅读能力的前提就是要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如果学生连字词所表达的含义都分辨不清,自然就不能理解文章或语段所表达的信息。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字词积累,只有做到在阅读中没有文字障碍,阅读才能顺利进行。
课堂上的字词积累,只是一个有限的慢速的积累,毕竟,三年级以后,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帮助学生识字。简单来讲,课堂的字词积累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字词积累,通过课外实践,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减少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拥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以后,就要开始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简单轻松地理解文段信息,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章含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能力强。相反的,就算学生有一定的字词储备量,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抓不住文段的关键信息点,得不到文段的主要内容,也就不会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不能把握文章中心含义的学生,往往采取语言暴力方式打击学生的信心,这是不行的,也不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帮助;老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不同的文章所需要运用的阅读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老师在教学生阅读方法之前要先明确文体的类别。就小学来说,最多接触的文体就属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记叙文。在明确了文体和类别以后,就是具体阅读方法的教授了。在记叙文中,找到文段描述的主体,对主体部分的描述可用精读法,其余的描写可用略读法,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对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式
阅读能力是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提取再综合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个信息提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学生的字词积累以及阅读方法,对信息的加工则需要依赖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提取文段信息以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对信息进行整合得到对文段理解的结论。从小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对信息的整合主要要求学生要有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要打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才能让学生不拘泥于文段的文字限制,将信息的加工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阅读时,文段所描述的场景学生可能不熟悉,但是主人公类似的经历,或者心态,学生也许会似曾相识。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将学生带入到文段的场景中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理解、去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自然就被打开,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对于阅读的内容的选择,同样也是没有完结的。多种多样的文体,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视野。所以,对学生阅读训练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文体进行总结,归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误区。在长期的归纳总结下,学生就可以形成对复杂文体的辨别和对不同文章的理解,也就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语段的特点,适时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寻找特点和不同,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理解和阅读方式。学习就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和归纳总结,学生对于在与阅读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当学生形成归纳总结习惯的时候,在阅读中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合理运用方法进行解决,而这就是教师所希望的学生阅读能力真正形成的时候。
参考文献:
[1]杨国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 201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指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是新型教育改革下的必然结果。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这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快乐因素,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自身,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起来。
一、快乐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的常用方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充满兴趣地读。
(一)有目的地读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目的地朗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课文文本。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指导学生围绕“山”和“水”的特点,有目的地朗读,去品词品句,去理解、体会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桂林那秀丽迷人的风光,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有方法地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可运用范读、领读、引读、齐读、接读、轮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达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气语调变化大的课文可先由教师范读,如《我的战友》一课;对较短的课文,或较长课文中的描写精妙、语句优美的片段,或气势恢宏、语气激昂的语段可齐读,如《春》一课;对人物对话出现较多的课文可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如《画杨桃》一课。
(三)充分地读
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在讲课文前,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脉络;在讲读课文中,紧密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感情朗读中,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讲读课文后,让学生一边体会课文内涵一边朗读,这样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运用教具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并恰当地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自制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知识能源。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学生创设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可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相关课件:1.让学生欣赏一个《伯牙绝弦》的小动画片,一方面使他们初步了解本篇古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听一听下面这支曲子,你们能想到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生共同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然后请同学谈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很好听,或者听不懂,老师要适时的鼓励他们,有的学生可能从比较深的层次感觉到了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流水,老师不禁拍案叫绝:如果俞伯牙尚在人世,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因为他又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最后明确,这支曲子就是当年俞伯牙弹给钟子期听的《高山流水》。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更充分的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从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3.师生共同欣赏名家朗诵的此篇古文,以此来告诉同学古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和韵味。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同练习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最后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师生进行朗读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朗读、会朗读的兴趣。
(二)自制实验型教具
小学语文教具较少,我认为在教学中自制实验型教具,不仅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从“人字形”铁路入手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感到陌生,单靠课本的文字及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理解通透。事先我将儿子的玩具小火车车头进行改装,并将玩具铁轨固定在木板钉成的斜坡上,教学时把学生分组,让第一组学生围在讲桌四周,我边演示边讲解,两个不同颜色的火车头,沿着铁轨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沿着“斜坡”往“山上”爬,在“人字形”铁轨的交接处,推的车头变成拉的车头,把列车牵引到另一个斜坡上去。演示完毕后,由第一组学生自愿报名给第二组的学生进行讲解演示,以此类推。这样仅仅几分钟,就把“人字形”铁路及车头牵引交换的情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理解了“人字形”铁路的作用。抓住契机,我告诉学生“人字形”铁路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设计的,学生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智慧深深折服,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导入新课的任务顺利完成。
(三)自制范画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学习起说明文来,他们就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自制范画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第六自然段介绍了鲸如何睡觉:“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同学仔细读课文,想象一下鲸喷出的水柱及睡觉的样子,然后我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笔画逐一张贴在黑板上与课本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范画以及脑中的形象把这些形象也用简笔的形式画下来。只要能画出几条鲸“垂直、又细又高”“倾斜、又粗又矮”“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就行了。这样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所谓快乐语文,不过就是教师多用一些心思在教学上,以充分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毕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水之源、木之本。我想通过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一些,更快乐一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2]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指导策略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他们主动和谐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
为此,我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我了解到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是很受欢迎的。在参加调查人数334名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有247名,占总人数的75%。人们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没有了兴趣,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可能是成功的。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浓厚兴趣,确实让人感到欣慰。在第16题:“语文课上,对于老师的讲课,你喜欢:A、分析 B、提问 C、自学 D、怎么都行”,其中选B、C的各占31%、30%。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引起我们对教学指导策略的思索。在第29题:“上语文课前,你能主动读课文吗?A、能 B、不能 C、有时能”,334名学生中选A的有142人占43%,选B的只有14人占4%,选C的177人占53%。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预习的自觉性还是有的。另外,在第三十题“你将来相当文学家吗?”的调查中,有160人抱定了将来当文学家的去向,占了总人数的50%。想想看,这么多的孩子想从事文学事业,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上又有了一个内因因素的支持,这是很难得的。
总之,通过调查和走访,我认为如何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并应贯穿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尤其对小学生来讲,生理、心理都处于低级幼稚阶段,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知识,更无从谈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有关的语文知识,培养有关的语文能力、以及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品德等非智力因素,要达到这些目的,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是一个关键的首要的因素。通过研究,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可以用以下指导策略。
1.情境设置策略 小学的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无论写景,无论叙事,都是非常美的。新课伊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到一定的境界中去,使学生置身其中。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就可以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处于兴奋状态。在接受、学习语文知识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开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情境设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知识的呈现。把知识和问题通过情境的艺术渲染呈现给学生,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我在教学《小虫和大船》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书本里因时间长而受潮生出的小虫吗?(学生一脸茫然,因为平时没留意。)那你们见过最小的虫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蚂蚁”。)老师告诉你们书本里的小虫比蚂蚁还要小几十倍,(学生张着嘴表示惊讶。)就是这么小的小虫,却把一艘坚固的大木船破坏了。(学生“啊”的一声,更惊讶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兴趣昂然,进入课文的学习。)二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只有消除对立、冷漠等不良人际关系,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环境,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这一方面堪称楷模。李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书中,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的情境教学研究、实践历程。在情境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连同老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走进这样的课堂就觉得亲切,轻松愉快,就特别想参与或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至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学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更积极了。李老师把情境教学的操作要素,概括为5条: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当然,我们的这个策略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有李老师的那种敬业精神。
2.活动参与策略 这里所说的“主动参与”重点在于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参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仅把已有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通过学生的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这篇课文时,课前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样子画出白鹤、太阳、白云、鱼等,并剪下来。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出柳树和小河,让学生读书找出三只白鹤埋鱼的时间和标志,并用自己所画的图贴在黑板上。第二天早上,白云、太阳、柳树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到黑板上移动并讲解理由。其实,本课的教学重点--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土里的鱼呢?此时问题的答案学生已不言而喻了。在主动参与策略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于永正老师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法。他的每一节课都在和学生和谐相处,谈笑风声中进行,每节课都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在有关的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应该掌握的知识。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让人留恋忘返。
3.反馈调节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调控过程,教与学双方均需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础上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根据事先写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这往往容易忽视或者无法预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掌握。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地控制教学过程,不要被已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所束缚,特别是对那些有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鼓励,鼓励这些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的大胆求知、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4.方法指导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科学高效地学。比如,我在低年级段逐步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4.1 笔画分析法。独体字一般按笔顺规则说出笔画名称来记忆。
4.2 结构分析法。合体字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的方法来记忆。
4.3 增减或调换偏旁部件的方法。形近字多,同音字多是汉字的特点,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熟带新记忆字形。
4.4 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像“日、月、水、火”利用象形造字规律等,既活跃了思维,又激发了兴趣。
4.5 编顺口溜记字形。如“兔”字,“长耳朵,三瓣嘴,前腿短,后退长,小尾巴不能忘。”
4.6 在写字中记忆字形。要学生写完话后,再看、再读。
4.7 联系音、形、义记忆字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有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观察、思维、想象、分析、概括、综合、记忆、理解等都有其方法上的特点,教师要相机引导、精心施教,让学生会学、学会。
5.成功展示策略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各有所长,有的善于质疑,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书写......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上语文课时,教师请语音标准、朗读有感情的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低年级请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时担任小老师,这些成功的展示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讨,一旦获得学习的成功或反复成功后,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学习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之美;兴趣
“汉语言文字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逐步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冶情,在冶情中汲取,在汲取中实践,“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读促悟,感受汉语之音韵美
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也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众所周知,规范的普通话语音,一声一韵,前声后韵,声韵相拼再加上一个声调,就构成一个汉语的字音。无论是单纯的声母还是复合的韵母,它们最终的配置关系则是以乐音占主要地位的。响亮的、和谐的音韵,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深深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读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由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到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体,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从一年级入学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学生便进入读拼音、读四声调、读音节、读词语、读句子、读文章,体验文本描述的情景,感受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领读、齐读、自由读、默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来阅读各种文本,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得流畅、读得尽兴,受到美好的熏陶和感染。这对小学生来说,便是对汉语的最通透的理解、表达,也是最完美的赞誉。
二、写中体会,感受汉语之形体美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基本笔画“丶、一、丨、丿、”练起,明确规范,严明要求,扎实做好讲解和练习。这些简单的基本笔画,像孙悟空变戏法一样变出了成千上万个汉字。一个偏旁部首或是一个构字部件,也能组出几个、几十甚至几百个字。而且从形体上看,这些字既不单调也不重复,体现了汉字富于多变的丰富美和生动活泼的动感美。同时,无论是像“十”这样一两画的简单字,还是像“藏”这样是十几画的复杂字;无论是像“偷”这样左窄右宽的字,像“到”这样左宽右窄的字,像“树”这样左中右平均的字,还是像“京”这样上窄下宽的字,像“旦”这样上宽下窄的字,像“要”这样上下平分的字,还是像“冀”这样上中下平分的字,无论它的结构多么复杂,但字的重心却是唯一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摆布不好“字”的笔画位置,字就会写得不规范、也不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汉字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讲和进行练习时,理解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布局规律,饶有兴致地进行学习和运用,从而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功效。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间架结构的布局要领,便能够熟练书写,进而尽善尽美地表现汉字的形体平衡美。学生通过了解这种美,学会欣赏这种美,从而尽力地表现这种美,享受这种美,是何等的快事和感兴趣?学生对写字教学充满了兴趣,乐此不疲,何愁汉字教学效果不佳。
三、对比异同,感受汉语之细节美
绝美的画作,能让读者赏心悦目,心灵受到震撼,甚至能让读者看清画面上人物的一丝丝头发,能让读者看清皮肤上一道道细密的肌理,这就是细节之美。同样汉语,也有这种细节美。那么,汉语细到何种境界呢?请看如下的例子你就会明白:“dōngxi”和“dōngxī”,“曰”和“日”,“孑”和“孓”,“扰”和“拢”……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汉语是细腻的,稍有偏差就会出错。因为汉语无论是读音还是字形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细节美。它的这种美,是一种需要用心才能得到的美。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培养这种发现美的细心和耐心,在对比中寻找出不同,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一种途径,还是让学生感受汉语魅力的法宝。再如:读出来同为“shì”、写出来则有“是、市、式、事、视、室、势、氏、誓、士、试、谥、逝、侍”等十几个字之多。又如给“肖”加上不同的偏旁就组成了“梢、哨、稍、捎、消、销、宵、霄、削、俏、悄、逍”等字,如这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例子举不胜举,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类比形近字、类推同音字的学习方法,既让语文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汉语的丰富美,学得灵活有趣,从而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2]。
四、设境晓义,感受汉语的情感美
语文教学是最富情感的教学之一,这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汉语的独特魅力而定的。学习和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篇文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美,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词义、段意,弄懂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后练习中往往设计了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题目,也有联系句子选择加点词不同释义的练习等等。如:“深”字,在不同的语境中释义也不相同。在“这件衣服颜色深”中解释为“颜色浓”,在“中朝两国人民感情深”中解释为“程度深”,在“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中解释为“时间长”,而在“海水有深有浅”中解释为“从上到下的距离远”。当然,汉语词语中也包含感彩,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同为死,在古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的死依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严加区别。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现在委婉的说法有:去世、辞世、谢世、仙逝、长逝、千古、作古、身故、归西、西去、亡故、永别、卒、殁、殇等等。平常人们认识的去世指的是心跳停止即为去世,道家认为去世指天、地、人三魂离体,但并不是真正的死去;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现在,我们把正义的革命者的死叫牺牲或就义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敌人死称为消灭、歼灭、或完蛋、见阎王、上西天等。可见,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境,尽显褒贬,彰显人们不同的感情多彩。在日常生活中,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汉语言的感情美,在习作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充分地表情达意,在应用中斟酌,在斟酌中应用,达到较好效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热情,增强探究动力。
总之,“汉语言文字的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意性、审美性、象征性等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充分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学好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树立文化的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感情,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张宇影.小学语文乐趣识字教学方法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8,(08):117-118.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明白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一、随文识字,水到渠成。
高段虽然不再把识字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但是一定量的识字任务却被安排在课文中。生字是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学习课文首先要学习生字,扫清阅读的障碍。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自学生字,课堂上老师检查一下。但是对于一些重难点字,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着力解决。
这篇课文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有14个要求掌握的生字。教学中要完成这些任务。比如“溅”、“鳃”、“翼”字的书写,要指导学生注意间架结构;“唇”字要注意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除了书写,还有一些字语的意思,也要设法让学生弄清楚。比如“小心翼翼”、“皎洁”、“诱惑”等,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
二、阅读感悟,理解课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训练,学生能够自己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当中的内容。记事文的语言往往包含有很多潜在的意思,需要学生去体会、感悟,这个能力不是老师可以直接教给他们的,而是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的。课文,就是我们训练的材料。
《钓鱼的启示》第三段读描写“我”钓鱼,刻画得非常好,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思考:你从这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交流,从语言中发现:
1.这条鱼钓到很不容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他拉上岸来。”
2.鱼大:“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得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这几点是由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也必须由他们自己感悟,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感悟训练,当然,在这当中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点拨、引导。
三、学会表达,提高能力。
阅读要为表达服务。记事文当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说人物外貌的描写、叙事的顺序、动作的描写、心理描写。要让学生去学习、模仿、使用。在这篇文章中,4—7段写放鱼的部分文字,就是典型的对话描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对话描写的一些基本常识:要用冒号与引号,有提示语,提示语可以在开头、中间或最后,对话要分段。掌握了这些的同时,还要及时练习。可以在学习课文的最后安排练笔:
“三十四年后,我和父亲又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来到了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望着银光闪闪的湖面,我不禁想起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父亲让我放掉了那条大鲈鱼的情景。我看看父亲,回想这年的经历,忍不住对父亲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写写他们父子的一段对话。”
学了就要及时练习,这是数学课上最常做的事,语文课也该多练,这样才能形成能力。
四、人文教育,学会做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记事文的人文性更强。我们不能因为怕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就避谈人文性。对人文的理解,是对文本的深化理解,也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这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对于人文性的处理,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自己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自己去感悟体会,不要单纯地由老师去说教,有些较深的道理,一时弄不明白,也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可以让他们慢慢去品味。
《钓鱼的启示》中人文性就是文章第十段中的启示。这段文字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不好理解。如果老师急于求成,就会由老师代替学生理解,讲出一堆大道理,也许学生会理解,但这是被动接受,耗费时间,效果也不好。查找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其中最后一段说的相对于这段就显得浅显,我们可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正像他父亲教诲他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导向。然而,不论是其中的兴趣、意识、习惯还是个性差异,都是学生心理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主体因素有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客体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由于客体因素大多是学习者无法改变或摆脱的,因此我们主要应该注意的是主体因素。而在诸多主体因素中学习动机又是最为关键的,对人影响最大的心理因素。
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为个体行动提供能量与方向,是一种具有很强内隐性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态度,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关键的心理因素又不是与生俱来的,须要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
1.注意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及达到的方法,每节课都应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例如:课堂伊始,我经常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是在文中找出生字认读,并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然后以类似于比赛的形式去达成目标。第一个目标达成一般需要15分钟左右,这也正好是在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期间完成的,达成这一目标后学生在放松精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然后再确定第二个目标……其实,人生就是由这无数个小目标组成的,一节平常的语文课中,蕴涵着人生的奥秘。
2.检查学习效果。考试这个办法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能传了几千年而不灭,证明其价值所在。纯应试教育不对,但利用其检测学习效果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试题不宜太难,让学生能在得到高分中得到激励,而不是要考住学生。最好的办法是AB卷,A卷针对前半部学生,B卷略简单点,针对后半部的学生,要客观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不要过多地关注差距而使学生丧失信心。
3.适当地举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学、赶、超中增强学习动力。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的差异是一定存在的,不能参加竞赛的总是几个学生,参加的是大面积的,这就要求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诸如识字、我的积累、写作、朗读……使大多数学生均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激励其学习动机。
4.树立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还可以是其他别的榜样。比如我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曾以古诗《宿建德江》为例文进行讲解,并以其能在短短的20字中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作为学生习作的参照物,其实也是在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从方法上讲,语文是重视积累的学科,勤动眼、口、手是关键,其次是策略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学习时间不宜太长,超过15分钟一定有个放松、休息的过程。因此,一节课内一般组织学生进行两次集中学习效果最佳,同时,这一策略也教给学生——学就集中精力学,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时就不要硬学了,起来玩一玩,放松一下,这一点用在布置作业上更应注意,要少而精,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6.正确归因,享受学习成功感。每次完成一个目标,都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时间,这个时间不仅是在休息,更是一种感受,就好比一个艺术家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站在作品前自我享受是一样的。另外,作为教师,不要多作横向比较,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学习动机产生增强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较深刻的话题,因为其主要特征是隐性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作为教师,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其成为每个孩子一生的财富。
(作者单位:望奎县第六小学)
摘 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文启蒙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遣词造句、记叙事情、表达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敢说、敢思、敢写,体会写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放飞成才的梦想。
关键词:作文写作;启蒙教育;循序渐进;提高成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出发,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交际能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催生学生学习作文的情感,满足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通过观察、思考、日记的方法,使学生自发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放飞学生成长梦想。
一、把握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在亲师信道中催生写作情感
儿童在学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运用口头词汇进行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启蒙教学中,教师要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写作启蒙教育,让学生登台亮相,向同学介绍自己及家庭情况。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以及家中的人口状况,介绍得详细、清楚的学生全班鼓掌祝贺。对一些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点拨、启发、提示,让学生在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习说话,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写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汉字,识字量较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音节代替,让学生以拼音、汉字组合的方法进行写句子,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看法,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看谁写得好、写得连贯、写得工整,让学生学写句子、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句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需求,指导学生学会看图想象,编写故事,让学生紧扣画面所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时间、地点,画面上有哪些人物,分别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说出自身的想法,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讲了画面内容,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对学生表达不清、没有说到的方面再进行补充,让学生知道自己还需完善、提高的方面。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在二年级阶段,要继续强化学生对说话、写话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简单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三年级进行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遵循感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写作的起步阶段,也是作文启蒙教学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刚迈进写作的门槛,往往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畏难情绪。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出发,改进写作教学方法,优化写作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于写作训练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思考、写作创作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生活、写作的有心人,让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感知事理,通过观察,提高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感观认识,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去想象、描写、评论,写作起来才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写出的作文才能真实生动,充满情趣。教师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开展想象,发散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 “我爱家乡的 ”为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学生们纷纷以果树、花草、小桥补充题目,进行写作。由于命题贴近学生的感知实际、生活实际,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写出了许多真情实感的作文,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家乡的赞美。有的还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摘抄名言警句,拓宽教学渠道,在日积月累中打下写作基础
俗话说,量的积累才有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不会写出好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为今后的写作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而小学生大多缺乏积累的自觉性,写作的主动性,教师要对学生不断地鼓励和督促,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诗歌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布置学生每天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定期检查。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有趣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字、词、句、文积累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为帮学生养成从小练笔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让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好词、佳句进行写作,让学生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日记,学会用日记的方式表达自己所认识的事物、内心感受。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对学生优秀的习作进行点评。组织学生参与写作竞赛,对一些优秀的美文推荐发表,对一些写得一般的作文,教师要给予引导,发现文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几个闪光的词汇、一两句精美的句子,教师都要以标红的方法、画圈的方法进行评价,激发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的兴趣。给予激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放飞学生成才的梦想。
综上所述,教师要洞察把握学生的写作基础、感知能力和行为习惯,搭建学生乐学平台,创设学生喜学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创作,有感而发,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美文,促进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