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酒店的发展是拉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产业支柱,因而社会各界对于旅游景区内的酒店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办法,近年来很多的酒店管理学者对此也展开了很多的社会研究,这表明旅游景区内的酒店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领域内的一个非常重要且现实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虽然如此,在酒店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使旅游区内酒店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展,当前我国旅游区内的酒店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酒店服务设施落后,缺少专业服务人才
酒店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设施的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则是酒店软实力的发展提高,酒店的软实力主要就体现在酒店的服务体系上,酒店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酒店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掌控不好,则会对酒店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对于旅游区内的酒店更是如此,由于身处旅游区,客源量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发展酒店内部的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酒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在是不容乐观,首先,很多酒店没有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对于服务理念的理解仅仅在于形式上的内容,而对于顾客真正的心理需求则一无所知,久而久之,酒店的服务质量就会逐渐下降,最终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发展效益,另外,在对于专业服务人员的聘用上,很多酒店管理层仍然抱残守缺,认为酒店服务人员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无法对其公正的评价和满足,很多酒店服务人员常常聘用旅游区周边乡村的一些退休人员充任,由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及对酒店服务体系的认识模糊,最终极大阻碍了酒店效益的提高。
(二)忽视酒店文化品牌建设,缺乏特色及创新意识
酒店文化品牌在酒店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要的作用,酒店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酒店综合实力的体现,另外也体现着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情况,客户到酒店消费,不仅享受的是物质上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酒店的自身发展特色来了解旅游区内的发展情况,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酒店管理者只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给酒店带来效益,而对于酒店如何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品牌创新建设却犹如井底之蛙,拿不出一套有效的措施,这是当前旅游景区内酒店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酒店文化发展及创新一旦无法融入当地的旅游文化之中,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大损害旅游景区的形象,并使自己的发展受限,另外,在对外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很多酒店只会打价格战,用打折的方式来吸引客源,但是长此以往,这种牺牲酒店暂时利益的销售方法会直接影响到酒店的信誉与发展,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文化内涵,这当然还是由于我国旅游区酒店的发展观念没有转变,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守旧的方式,正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酒店文化品牌的创新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三)酒店管理模式落后,内部凝聚力涣散
酒店的发展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酒店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是在我国旅游区内酒店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管理者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服务实践中去,这主要是因为酒店的发展只要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忽略了酒店文化的创新建设,在内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导致员工归属感不强,很多酒店管理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酒店的控制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酒店管理和服务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亲属和心腹,这样一来就将酒店内部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之路完全封死,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任人唯亲的酒店管理方法对酒店的管理服务人员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很多专业人才对这种企业管理模式失去了信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从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很多酒店的管理模式落后,很多酒店管理人才纷纷投向其他行业,这就造成了酒店管理行业人才不足的状况,更加大了酒店管理体系建立的难度,另外,很多酒店的发展管理并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的酒店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酒店管理系统,为专业人才的引进奠定基础。
二、解决当前旅游景区酒店经营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逐渐接轨,而其中的酒店行业发展对于我们的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景区酒店入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周边配套资源的经济收入,而要提高景区酒店入住率,必须要对自身品牌、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改善,对于酒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旅游区酒店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重视酒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对于酒店的发展而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酒店的硬件设施建设,对于客户的物质需求一定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实际调查来加强酒店的硬件设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酒店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最重要就是要加强酒店软件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酒店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酒店文化建设是酒店发展的重中之重,唯有抓住服务行业的突破口,才能提高酒店软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在服务领域,我们的酒店管理者必须从细节入手,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对当前服务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旅游区内酒店文化创新建设,另外,还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指导,在细节方面要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来进行适当调整,建立突发事故预防机制,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预备一套完善的解决办法。避免因细节服务不到位而引起客户的不满,我们在加强酒店软硬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的管理经营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积极获取客户对酒店服务水平的反馈,从而打造个性化的服务,提高酒店发展水平。总之,酒店发展行业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二)提高创新意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对于酒店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新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人才引进入手,打破当前部分酒店家族式管理的传统模式,利用创新人才的引进来改变酒店管理服务层的旧观念,从而走向创新发展之路,在酒店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酒店的选址,外观,主题客房设计等等,都是凸显酒店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主题客房打造方面,世界各地很多优秀的旅游景区内的酒店为我国的酒店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万象酒店的客房文化主题设计只能用创新,奇特两个词来形容,比如,有的客房加入了适度的恐怖元素,有的客房则采用了带有科技性的迷幻色彩,这种独特的文化设计不仅体现在主题客房的整体打造上,而且还体现在家具的外形创造,地板的铺设等一系列细节方面,这些文化主题各异的酒店客房大大吸引了顾客的好奇心理,从而带动了酒店盈利水平的提高,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从一定程度来说,万象酒店的文化创新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只有提高酒店的创新意识,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旅游区内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相协调,从而提高酒店的整体效益,并为未来的经营管理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酒店的内部资源整合,提高酒店核心凝聚力
酒店内部的各种资源在酒店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值得我们酒店管理者注意的,在旅游区内酒店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还要注意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对酒店服务管理人才的重视和任用,酒店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提高酒店的核心凝聚力,而核心凝聚力的形成是建立在酒店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酒店管理层而言,我们要注意培养服务人员中的优秀人才,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使酒店服务人员得到满足,才能使酒店管理和服务人员对酒店产生归属感,从而加强酒店内部的核心凝聚力,对于创新性管理体制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整合内部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时刻的反思,对于酒店内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利益问题,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才能使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相协调,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技巧问题的把握,一切要以酒店的整体利益为主,只有上下和谐,在内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充分发挥酒店自身的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1.低碳型旅游景区概念
1.1 旅游景区之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的定义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与地域,它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这样的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与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包括风景区、寺庙观堂、文博物馆、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科教、经贸、军事、文体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①。
邹统钎(2008年)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阐述为:旅游景区是依靠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管理、经营活动的,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周玲强(2006年)为旅游景区的界定应以旅游景点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他认为旅游景区的定义应为:旅游景区不同于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是由多个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旅游活动区域,旅游景区除了包括特定的各种旅游设施、提供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能提供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旅游景区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旅游景点的联合体[43]。
综合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景区定义的阐述,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
1.2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传统景区的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参照阐如良和邓念梅(2008年)对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观光游览型、低碳休闲度假型、低碳历史遗迹型、低碳风情体验型、低碳康体娱乐型以及低碳科考探险型;
(2)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属性不同,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人工型、低碳自然型、低碳人文型、低碳复合型;
(3)按照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成因区别,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形成的低碳旅游景区,如低碳地质公园、低碳森林公园、低碳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建造的低碳型景观和场所:如低低碳名人故居、碳文化遗址、低碳古代工程、低碳宗教场所、低碳园林、低碳主题公园、低碳乡村公园、低碳野生动物园、低碳园艺公园、低碳展览馆、低碳美术馆、低碳博物馆、低碳温泉疗养地、低碳度假村、低碳滑雪场等;特殊的低碳节事的活动,如低碳狂欢节、低碳艺术节、低碳传统民俗节等。
根据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我们可以把低碳型旅游景区也划分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各项的具体分类如下图2.3所示:
2.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随着大家对低碳经济的热衷,旅游业界对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热情高涨,同时旅游业界也进行了关于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比如在景区内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食住行游购娱等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景区内的碳排放量,有利于降低景区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措施过于局限,不能彰显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分为自然内涵和认为内涵两部分。
2.1自然内涵
自然内涵指的是,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低碳理念,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这既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自然内涵。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整个景区的碳排放量或者是景区内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2人文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指的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的社会大环境,要有能够贯彻低碳消费理念、坚持低碳消费行为的光大参与支持者。
只有在对低碳型旅游景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低碳型旅游景区得自认、人文内涵,才能明确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走出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特征
3.1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景区如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低碳型旅游景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景区的低碳化而忽视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以保证游客的体验价值、体验质量和体验效果为前提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2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能源大多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旅游景区要低碳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放弃以煤炭和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模式,而采用现在低碳的能源代替,从而降低景区的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等等。
3.3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降低景区能耗和碳排放量
传统旅游景区内建筑物和旅游设施的耗能在整个景区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建筑物一方面缺乏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景区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达不到国际的节能标准。甚至有一些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业将奢侈豪华的建筑和装修作为目标,这样给大大提高了景区的能耗和污染。因此,我们要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一是要降低景区内的能源消耗,二是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3.4低碳型旅游景区需要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不仅取决于景区低碳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灌输低碳旅游的理念,倡导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低碳旅游的参与度。要实现这些,景区首先要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意识,再通过这样员工的低碳服务和引导,进而培养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的低碳行为。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竖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把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低碳行动,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才会实现,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目标
4.1经济目标
完成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是景区低碳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也要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景区自身和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一份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经济目标就是保持经济的增长,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4.2社会目标
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来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基于此,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可以营造整个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氛围,扭转人们奢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人们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为自己的碳排放量买单,开展碳补偿行为。因此,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4.3环境目标
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问题。所以,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既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终极走向。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本质来说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要保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另一方面而言,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其实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尽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内部控制;旅游企业;风险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微杜渐,杜绝漏洞,预防财务风险,可以说,这对企业管理的具有重要性。另外,作为企业管家的财务人员在工作职能极其重点也必须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倾斜,并且有断层的数字核算朝着查漏补缺、识别抵押方向等相应地管理职能转变。旅游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切实、有效地进行内控控制活动,保护财产安全的完整,可以说,这是当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目的及重要责任。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内控管理在企业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确保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及监督检查管理。企业发展中,在内部控制管理基础上积极建立一系列规范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考核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旅游景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旅游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少难以忽视的财务问题。当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当复杂,因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如何应对财务风险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地域风险防范能力。
(一)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包括资金编制、资金占用、资金流失等方面的风险,其主要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违规使用资金,旅游企业财务人员违规占用资金,将资金违规存储在非银行的存储机构中,企业自身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资金周转需要的重要性。
(二)投资风险
旅游景区企业的对财投资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当决策出现失误时,造成企业生产的巨额投资损失,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中因存货库存结构和不合理,导致存货周转率不高,因存货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占用了企业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支付大量保存货物的管理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在长期的库存存货中,企业还必须承担因市价下跌产生的存货跌价的损失、保管不善的损失,最终产生相应地财务风险。
(三)财务的舞弊风险
企业中造成财务舞弊风险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违规真实性的核算原则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具体而言,财务舞弊风险的重要性特点在于具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它是在经过管理层和员工精心策划指导下完成的。
三、预防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旅游景区企业为有效地控制内控,抵御风险,需要积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为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筑起坚实的防线,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的有效进行。企业应当落实好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负责制,对监管职责进行明确。旅游景区企业应当积极建立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的管理,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在旅游景区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财务预警系统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主要利用市场营销、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对旅游景区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财务风险的系统不仅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例、资产负债等相应地财务指标,另外,还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产品的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明确指标,能够对财务管理实施监控。
(二)建立预警预控的内控系统
旅游景区企业内预警预控内控系统的建立可利用财务信息系统,该途径是财务内控的科学新途径,预警模块可将成本费用按照预算值对预警控制值进行设定,一旦月度超标变进入到预警机制,超过季度后便可进入红灯预控,进而自动封锁系统,无法进行行为的报销。基于投资系统的内控模块而言,依据投资计划值、资金量进行预警控制,倘若缺少投资计划,系统就会锁住;如果计划中投资补助,则进入黄色预警;只有当资金与标准进行吻合后,才可进行放行。应收状况的系统内控模块中,依据的是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额度,并结合不同的业务量、资信情况设了信用级别,氛围红灯、黄灯、绿灯三级预警,如果出现恶化情况,系统自动进行报警。总的来说,该系统的应用能够预防客户拖欠款行为,达到预防内控财务债权风险目的。
(三)加强会计部门的内控管理,明确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旅游景区企业资金的收益及流向,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有效地政策控制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基于企业的财政部门而言,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拨款的款项都需要通过会计部门。因而,准确定位企业资金的预算,可以有效地结合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工作充分地调动优势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实现企业经营的管理目标。此外,旅游景区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为避免经营管理出现漏洞,可对各个部门、会计关系进行明确。总的来说,有利于全面准确资料的反馈,还可以明确地计算出漏洞出现的具体方面。总的来说,企业管理者为规避风险,可依据预算走向适时改变方针,进而提高旅游景区企业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琦,王利娜.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信息失真防范[J].特区经济,2012
[2]纪翔阁.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本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主题公园、旅游度假村、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指的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的景区级别,共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
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河流众多,自然景色精美秀丽。人文景观、自然精美非常丰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层次的享受,旅游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了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命脉。但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我国旅游管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跟不上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步伐,阻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推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1、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比较薄弱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远远达不到游客的要求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过于追求现代化,导致很多旅游景区周边地区绿化覆盖率低,交通不便,受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景区及周边环境不达标,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第二,旅游景区的垃圾及污水处理工作不到位、不达标,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没有有效利用和保护旅游景点。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的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样的美景令人神往,但是却因沿途的垃圾而黯然失色,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在景区内乱扔垃圾,造成景区严重的环境污染。2、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能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传统落后。如,在管理权限上,没有具体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甚至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旅游景区的情况,导致职权不明、管理杂乱,出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导致难以有效开发旅游景区。如,吉林某旅行社导游徐敏超因与人发生冲突,在云南丽江景区砍伤20余人事件,伤员大部分是外地游客和导游,事情发生后,声称徐敏超患有精神病,试问这样的精神病患者为何能当导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缺失,职能部门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对导游的聘用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丽江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增长速度。3、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科学合理性首先,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开发相似度太高,严重影响了景区为游客打造的独特体验,无法给游客留下独特印象。同时,一些景区打造的主题公园,由于建设水准太低,给游客留下负面印象,导致旅游产品的功能、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其次,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不能为所在旅游景区创造优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不同旅游景区的过度模仿,导致一些旅游产品丧失其竞争优势,并产生恶性循环。笔者大量的旅游经历发现,很多有明显区域差异的旅游景点,他们的特产几乎相同,如,大部分旅游景区的都是面粉做的糕点,一定程度上引起游客的厌恶感,也会降低到游客对该景区的好感度4、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政策法规第一,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旅游政策法规也多存在差异性,很多法规还具有临时性的特征。不同景区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时,多立足于本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侧重于保护景区的利益,导致游客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其次,一些旅游比较好的管理举措却没有响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旅游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很多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多侧重保护景区的环境、景点,没有制定相关的法规来保护游客的人生安全,限制了一些危险系数高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5、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渐渐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而旅游产品无形胜有形,生产与消费具有特定性。因此,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手段,必然能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让游客轻松、愉悦,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解决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1、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第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拓宽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要想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此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要制定科学、高效的专项资金管理措施,确保这些资金能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大放异彩。因此,景区所在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本地的旅游项目,加快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相关信息,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申报,确保一些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其次,有效吸引政府、社会、金融机构的投资,保证充足的资金去建设旅游项目,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与餐饮、住宿、交通、零售业等产业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要重点开发示范效应好、拉动效应强的旅游项目,有效解决资金短缺不足导致的负面影响,还能有效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管理水平。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法律条例等,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些法规条例在保护景区、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让游客旅游过程中能尽情玩耍,同时还能开发一些危险系数高的景点,一定程度上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第二,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首先,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独特性,在管理过程中,结合劳务、产品的实际,合理分类,同时,要科学有效整合景区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对旅游计划与投资的管理,防止出现景点开发建设的重复性、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景点的价值,防止出现旅游资源浪费。第三,加强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旅游景点的产权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在经营管理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资源性资产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将经营管理权转给企业,形成完全产权关系;再如,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市场化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必须分离,避免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同时有利于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旅游产业管理过程的监督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较低,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同时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体系,让游客对所受到的旅游服务做出评价、提出建议,让旅游管理部门及时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青岛“天价虾”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加以解决,并确保其负面影响至最低,景观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必须加强对企业营运过程的监督管理。如,根据景区实际,采取强制性措施、行政处分等手段加强对旅游业运营过程中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管理,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同时,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旅游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顺利性,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快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引进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景区网络平台的构建,加快旅游景点的网络式营销。其次,旅游景区可与宾馆、餐饮部门、交通等部门达成战略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网络共享平台,让酒店在宾馆、饭店中就能了解旅游景点的信息。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旅游信息的宣传推广作用,不断提高旅游景区影响力、号召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加强特色旅游景点创新以银川市为例。第一,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旅游种地。是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潜力大;其次,银川市有一些西北风格的山、河、湖、盆地、沙漠等自然景观,具有“西北盆景”之称;另外,银川历史、民族文化丰富。所以,旅游文化可定位成“多彩银川”,时尚与传统共存,活力与安逸共生。第二,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加强纪念品设计的创新意识,可定期组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综合选出最具特色的纪念品;其次,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第三,加强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演艺产品是对银川文化的深入解读,如著名的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西夏乐舞》登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西部文化的传承、银川市的知名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不断丰富旅游演艺产品,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第四,彰显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休闲特色旅游。黄河文化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文化,影响深远。笔者认为,银川市应深入挖掘和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健全配套措施,精心打造新的旅游精品特色文化。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高。为提高发展速度与水平,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现有的问题,不断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贤.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方法[J].中国商贸,2012(12):162-163.
[2]马楠.浅析我国旅游管理发展现状与策略——以扬州旅游业为例[J].群文天地,2011(14):174-175.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s definition to analyze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tool innovation.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key word: The traveling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novate
作者简介:刘义龙(1983-),男,河北邯郸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大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宫每天接待游客以三万人左右为宜,最多可接待六万人,如果游人达到八万人,就到了故宫接待能力的极限,而2005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馆7天假日共接待了52万人左右,最多一天达12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瓶、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之类。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刻、乱画、违章拍照等,由于游客道德意识感弱化,对环境保护信息缺乏等,这两类行为在景区都极为常见。例如:在上海的部分免费公园内就发生过市民在绿地上竞相采摘野菜而破坏草地的事件;而在山西太原的某些公园里一些市民拿着袋子在园里偷挖嫩小的竹笋等。如此种种问题都向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管理和控制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过程的安全性,并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通过教育途径传递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除了获得愉悦的游览经历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升华,同时,这也有利于保障游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和保全景区资源。
综上所述,已了解到游客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明确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做好对游客的相关管理工作,处理好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趋势,在以后景区管理者应该重视旅游者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进一步的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
[2]马勇.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1.1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大4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较为滞后,表现为管理权限不够明确,出现条块分割与政出多门,呈现出多头管理等现象,这是由干各景分别属干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各景区在其区域位置中经常会出现相互重叠与交叉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旅游管理中出现f混乱的局面,并且加以互相制约,从而缺乏协调的统一,因而管理滞后、管理体制及其模式均较为落后,从影响到了旅游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旅游产品的开发太过雷同
过于忽视广大游客的切身体验,产品供需出现错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W多处旅游主题公园项H都出现了重大的投资失误,这就说明了一日.旅游产品在开发中出现r供需上的错位,就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为现实市场所淘汰。如今,我国的一部分旅游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项目都在试图努力为游客群体提供一种深刻的体验,何是,为这些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与参与性,导致游客无法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旅游产品的趋同倾向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肯定会造成恶性的价格竞争,进而造成旅游产品开发的高失败率。可见,模仿不但不能获得成功,反而还会让那些本巳成功的旅游SK重新进入到一种恶性竞争当中。
1.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当前,我W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表现在景区中卞要旅游通道周边的绿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的生态与景区的环境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产业之发展,而连接景区旅游的主要道路与景区中的游览通道建设显得十分滞后,尤其是污水与垃圾等旅游景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以问题均影响到了政府调控资源之行为。同时,在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利用上还产生了大量的问题。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在保护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中进行选择时,更为容易受到短期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导致在旅游S区出现r愈来愈乱的场面。
1.4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综观我H旅游管理经营的现状,明显存在着品位不够高.形式过于单一、经营十分死板等等现象。更多的旅游公司严重缺乏足够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往往只注重千本企业的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之思想十分严重,甚至忽略了企业发展中所必须的管理制度以及长远发展的H标,而且未能对治理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进,如此一来,就导致旅游业失去了良好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技术含量偏低,从而导致无法达到知识密集型旅游产业之标准,所实施的地IX保护主义偏向于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健全完善现有的工作机制,避免再发生任何不应有之损失,从而培植好我国的旅游产业,全力拉长旅游产业之链条。
2.缓解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方法
2.1由明确的行政主体实施统一的旅游管理
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中,管理机构一定要以政企分开为E1标实施改革,不断椎进市场化进程,从明确管理卞体,形成行政意义之上的管理组织机构。应当说,旅游风景区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层面上的产权关系,在第一层面匕主要是闽有资源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所形成的产权矢系,而在第二层面h则是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对十资源性资产,完全可以交付给企业实施非完全产权关系之K的市场化经营,而对于经营性资产,则可以转让给相关企业,实施完全产权关系之K的市场化经营。通过对旅游风景区实施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互分离,能够解决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保护进程当中所出现的政企不分现象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良性的互动。
2.2应用多种行政手段以加大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的力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其管理当中,应当全面允分地应用好多样化的行政管理手段,比如,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出0身行政所具有的职能作用,特别是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具体实际,制定出适合于本地旅游行政管理所辖区域之中的行政监督与处罚规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高与加强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的力度。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出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在舆论监督上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执行能力,促进旅游管理与建设。
2.3不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围绕当地“十二五”旅游事业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建设与投资之力度,力争用以往所取得的喜人成绩来支持与引导具有十分重大影响与带动作用的各种旅游重点项目之建设。要大力推进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想方设法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储备工作,努力争取新开工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并确保施工质量,争取在建成之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2.4拓宽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途径
应当全力以赴地抓住各地注重旅游开发的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当地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积极有效地争取各类专项发展资金。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出击,全力争取,从而加强对干本地K旅游项目库的健全与完善,并扎精心选择一些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广、拉动能力比较强.绩效比较高、示范效应比较好的项目实施申报。同时,应当进一步整合本地的旅游项目资源与信息,帮助当地的旅游重点项目更好地推向布场,以吸引旅游投资商的资金投入,从实现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推进工作,促进本地旅游管理和开发取得更好的成效。
2.5加强质置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我W旅游行业应当严格贯彻落实《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服务质1;提升计划》精神,充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管理能力,进而形成以广大旅游者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规范化的旅游诚信机制,逐步实现各主要景区旅游布场监管的常态化。加快推进旅行社服务质1:的跟踪监督制度,全力发挥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当地旅游行业的管理机制,形成旅游纠纷事件的协作处理制度与氐通信息制度等等。落实好行政权力清理和公开等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开展旅游服务网上审批,从而方便旅游企业的业务咨询与办理。
2.6尝试应用旅游特许经营模式
对干旅游业较为发达大的部分地区,可以尝试采取招标的方式来出让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并对干中标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资格考核,比如,要考虑到企业是否具有专业资质,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与经营成绩效等,从而在最大限度h地降低旅游景区的经营风险。特许经营对于一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本文认为,旅游景区经营就十分需要进行专营,否则就会异致混乱不堪的局面甚至于难以进行管理。政府部分通过有偿地转让景区经营权,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的收入不受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收回企业的专营权或者以出让的形式来约束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政府部门对于景区具有的绝对控制权,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国有资源出现流失。
2.7强化旅游企业管理以提升竞争力
企业可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展示。强化旅游企业管理,提高其所具有的竞争力,这是落实好旅行社管理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旅行社并不等同于普通的企业,其主要投入为人力资源与知识这两部分,而产出则主要是提供服务,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智力型产业。有鉴子此,旅游企业管理应当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进行相5结合,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人的工作,不仅要全面调动起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而且更应调动起职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本企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与市场化运行能力,建立起具有中M特色的新型旅游企业管理模式。
2.8切实维护旅游业的长远利益
一直以来,在我国旅游行业的经营理念中,只是将旅游视为可以用作盈利的一个产业。从表面上看,公共旅游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行为,但事实上却是作为企业来进行管理的,企业化管理是传统意义上的经营管理的典型特征之一。景区管押机构—般都会有明确的盈利指标,而行政法规又陚予了景区管理组织以统一管理景区之权利,然而对于管理C作极为重要的管理经费来源却未能触及。在缺少充足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的状况下,管理机构所需经费只能依靠自筹来实现,即充分利用最冈的资源实施旅游服务以取得一定的收入。佴是,一見旅游行业的经营者过于追求眼前的利润却忽视了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以至干破坏了部分珍贵的旅游资源,甚至有一部分再也难以修复。在此情况之下,政府部门必须增加必要的财政投人,或是合理地减少区本来应当承枏的盈利税,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将此部分资金作为旅游景K所需的管理费用。在此基础匕还应培训出一大枇熟悉旅游业务.工作作风扎实的导游与管理干部,不断推动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
3.结语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企业化; 治理
(一)
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模式历来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导致分歧的原因在于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理应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其属性,方可得出合理的结论。那么,风景旅游区的属性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两大属性:
首先,风景旅游区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CPRs)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由此推断,判断一项物品属性的指标主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凭此鉴别一种公共资源的属性,如果它符合非排他性,同时也符合非竞争性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除了国防、治安等少数例子外,并不多见。有些公共资源只符合非排他性的条件,而不符合非竞争性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池塘资源。
风景旅游区资源正是属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池塘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都有潜在的开发价值。风景旅游区资源自身具有科研、教学、审美、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满足了公民提高生活情趣、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它是自然或古代先人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有分享其效益的权利。这样,风景旅游区具备了非排他性特征。同时,在旅游资源范围内进行游憩可能会带来“拥挤性”,即当游憩人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将产生拥挤、观赏质量下降等问题。即使每个游人都遵守公共秩序,但超出了景区的环境承载量,过多的游人就会带来不良后果。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在公共池塘资源的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的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人们只有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使之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进入限制。这样,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竞争性。所以说风景旅游区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
其次,风景旅游区资源具有一般经济单元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单元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元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经济单元都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非经济性两重属性。风景旅游区作为一个经济单元亦不例外。
从外部经济属性来看,旅游者的消费可以给景区及景区周围的居民带来效益。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也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当地整体社会福利,而且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因此,形成对风景区进行严格保护的合理利用模式,会使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了解这些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此类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实际的资源规划开发管理过程中发挥好外部监督作用。
从外部非经济属性来看,有学者认为风景旅游区所产生的外部非经济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风景名胜等公共资源的破坏,产生外部非经济性;二是旅游景区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增加了边际社会成本;三是景区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形成的外部环境成本[4]。这些外部非经济性通常没有纳入旅游景区经营成本中,存在于旅游景区与旅游消费者交易之外,难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管理,通过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避免景区经营造成的外部非经济。
资源的属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提供的方式。纯公共产品因其效应不可分割只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资源,非排他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特征,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它的自然独特之美,体验其不同的价值;竞争性特征使得它的消费有个零界点,即风景区的环境容量,超出这个零界点,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降低任何一个人对其中的资源或服务的消费质量。我们以×××风景区为例说明,×××风景区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取消门票,进一步突显了其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每一名游客的参观游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休闲质量,也减少了其他游客享用景区服务的数量。取消门票制后,×××风景区2010年春节小长假岳麓山游客数量达3.7万人次,相较于2009年同期的3.12万人次增长了18.6%。从数据可以看出游客数量增长迅速,其公共经济学的竞争性特征越明显。
由上可见,我们必须通过设立门票或者其他收费手段限定进入消费者数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旅游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鉴于此,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风景旅游区,在笔者看来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经营和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来经营。
(二)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方式,既要突显其公益性特征,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利用,使其具有永续性;又要突显其经济性特征,在开发利用中不忽略保护。目前的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笔者以×××为例予以剖析。
×××位于××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它有秀美的自然山水,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兼具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性。由×××、×××、×××三座山岭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是×××的主体,它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休闲游览、革命教育等开发价值。从×××的管理现状来看,它是由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这一国家机关“全权”管理,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风景区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遗产保护、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第一,条块分割,红线未定。管理体制是×××风景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一体制障碍,在以前主要是市区之间的分管,而在×××风景名胜区划归××区管辖之后,市区管理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风景区辖区涉及5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18个社区、2个渔场和100多个企事业单位,风景区与各街道办事处以及各村落之间的管理体制是否协调,是风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5]。
第二,×××风景名胜区由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查收管理,责任不能落实,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决定,自2008年6月中旬起,×××风景名胜区将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方式,同时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由其依法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6]。
第三,融资渠道单一。×××风景区自2009年6月1日起取消收取门票,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此举一方面无疑增加了××市政府的财政开支;另一方面通过搞好公园内餐饮、交通、停车、购物、娱乐服务经营等手段来拓宽创收渠道,反过来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二是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够出面操作。×××风景名胜区的治理模式说明,非企业化治理已越来越不适应景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了。
(三)
由上观之,既然非企业化治理既不适应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也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协调,那么,我们应该另辟蹊径。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企业化的治理模式。
以市场经营管理为主、政府引导、监督为辅的企业化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非企业化治理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风景旅游区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作为专司管理职能的管委会,将不必为经营效益操心,因而可以实行严格的管理;政企职能分开,产权也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可以有效遏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的格局。其次,企业资本雄厚,融资渠道多元,在销售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引入市场,充分发挥旅游风景区的经济效益,不仅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实践中,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四川碧峰峡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它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出资源、企业投资本、授权万贯集团50年对碧峰峡的独家经营权”。这一模式推广后,碧峰峡的旅游收入达8 600多万元,利润2 600万元,创税收500万元,为雅安市带来的综合收入达1.6亿元。比之前整个雅安市的财政收入还高 [7]。当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景区资源禀赋、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机制发育的成熟程度等。但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或完全分离来对旅游景区实施经营与管理、保护与开发。
诚然,旅游景区的企业化治理模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企业都有“经济人”的倾向。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源管理部门或是企业,他们都有作为“经济人”的一面,尤其是企业,他们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追逐资本的价值增值,都可能为各自利益做出短期行为。他们在资源开发时不注重保护,存在过度开发的短视行为。例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局”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盈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怪异的现象。同时,旅游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有可能成为政府的摇钱树,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景区是政府的吃饭财政来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转变政府部门的观念。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不把旅游景区当做“摇钱树”,真正做到放权让利,服务企业。将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权限和职能做一个明确的区分。
二是制定市场经营和旅游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经济学家米尔利斯认为,尽管市场经济行为主体都抱有自利的目的,只要能够设计出一套有效制度加以引导,激励相容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8]。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入市场经营的政策法规风险,为我国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开辟了道路。但企业进入旅游景区经营,还需要探索更系统、更具体的法律法规来遏制住企业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以引导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国外实践就有成功的案例,如1975年和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两次制定了“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及“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修正案”。量身定制的法规,为该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严把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进入主体关。市场中是“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不同的经济主体会有不同的经营管理行为,由于旅游资源是稀缺性、脆弱性的特殊资源,所以在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准入方面,必须制定科学的进入者标准,设立一套严格的申请程序,吸收高素质的经营者进入,才能有效预防只重开发,不加保护的短期行为。景区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利润的取得,如何与景区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素质的高低,因此,除了对经营者制定数字化的硬性规定之外,还应有素质测评的软件考察。
四是加强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职能。由于旅游业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性,决定了经营权转让时间的长久性,因此对企业进行定期审查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可考虑尽快建立政府部门、政协、学术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组织,并形成社会组织――政府――旅游企业的有效约束监督链。这种景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约束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防范景区经营中的合作风险,也更有利于景区各治理主体间形成利益制衡。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治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之实施企业化治理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关键还是要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法制的不断完善与企业的不断创新。探索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目的就在于,使其既能体现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性,既能挖掘出旅游风景区潜在价值又能使其得到良好保护。
参考文献:
[1][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新.论我国公共资源旅游景区的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6.11.
[5][6]虞蓓蓓.关于岳麓山风景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J].中国人民长沙市岳麓区委员会,2009.5
[7]碧峰峡模式省略.旅游民营经济2004.10
关键词:旅游景区;NGO;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63-02
引言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问题一直是学界以及业界讨论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社会对于景区门票问题的争论不断上涨,旅游景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如何平衡之间的问题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
NGO(非政府组织)在公民社会发达的国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虽然还没进入公民社会,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到来,公众希望通过更多的途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的NGO组织也在不断增多。
NGO组织作为不同于企业、政府的第三方组织,在某些公共服务、公共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中国NGO组织与旅游景区合作的形式还比较少,个人觉得,如果能将NGO组织运作引入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将创新景区的管理模式,产生更多的经营业态。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旅游的社会效益。
一、何为NGO
从残疾人服务机构到哈佛大学,从志愿者团体到国际红十字会,从业主委员会到济慈集团,都是广义的NGO。各国对于相关组织的用语有所不同,英国说慈善组织和自愿组织,美国用免税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国称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它们大体都基于社会而非政府部门的、非营利性的组织。
NGO具有两大属性:其一,非政府性,即它是独立于政府行政体系的行为主体,特别是具有独立的组织治理机制;其二,非营利性,即组织的存在目的不是营利,而是成员的互惠或者社会的公益。NGO的两个基本属性,体现其在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在组织目的上不同于企业;反而言之,NGO恰恰具有类似于政府的目标和类似于企业的运作机制。它在组织运作方式上,具有部门多元、自由竞争、志愿的特性;在组织宗旨或目标上,取向于公共组织的互惠或者公益目的。所以NGO也被视为以私部门机制实现公共的组织,它构成与政府(第一部门)、企业(第二部门)相并行的“第三部门”、“三条腿走路”是现代公共治理中愈渐凸显的理念。
中国的NGO产生于两种不同的路径,从而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条路径是随着改革开放中政府职能转型、事业单位改革等趋势,政府部门主动组建甚至运作的,挂靠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用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分流人员等目的,被称为政府办NGO(G-NGO)。第二条路径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公民基于社会需求发起,相对独立运作的NGO,可称之为“自下而上”的NGO,或者草根NGO。
二、旅游景区如何借鉴NGO的运作机制
从资源来源而言,捐赠虽然是NGO的特色资源来源,但从其各国的实际情况看,捐赠却并不是其主导资源来源。霍布金斯大学对22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来自个人、企业和基金会的捐赠仅占NGO收入的11%,而其接近一半的收入来源是会费和运作经营,另外来自公共部门的资金占到40%。即NGO的经营与其总捐赠实现同样是重要的。这其中涉及两个问题:“非营利性”与组织经营的关系。非经营性的判断标准是:组织解散时资产通过转赠类似组织形式自身的延续性。非营利性并不包含不能经营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非营利性组织的经营有什么约束。
国外一般会对非营利性组织经营的性质和额度有一定限制。比如英国规定“基本目的交易”和“非基本目的交易”。前者指在实现NGO主要目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交易,如学校的课程费用、博物馆举办艺术展览的门票收入等;后者指与NGO基本目标或宗旨无关的经营,其中又规定在年收入5 000英镑以内或者该组织年收入额25%以下的“小额交易”,可以有不超过5万英镑计入免税收入。否则,慈善组织则需要成立独立的公司来进行商业运营。另一方面,财政资源的支持也是NGO资源来源的重要方面。财政资金使用的主体方式是公共服务购买。
上述NGO资源来源方面的运作,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有以下几点借鉴。一些资源型景区或者公共服务特别明显的景区可以采用NGO运作理念。门票收入只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而不能将其作为收入的全部。这些公共属性的景区在资源来源上应该创新思维。比如可以通过特定的NGO组织进行接受来自企业、社会的捐赠。但是在接受捐赠的同时,景区必须向公众或者NGO组织公布其资源的使用情况,只有保证公民对其捐赠有明确的意向、问责的机制,这种运作机制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景区管理中,引入NGO,其实相当于增加公众对于公共性景区管理的话语权。在接受捐赠的同时,景区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经营运作能力,但是获得的利润不应该在管理者内部分红,而应再回馈给社会,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当然,某些景区,可以按照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将某些服务外包给专业的NGO组织运作。
NGO资源运作还涉及一个新兴的概念——社会企业,即运用企业运作模式,实现社会公共目的。比如英国非常成功的一家社会企业《大问题》杂志社,其自身类似于一家经营性的杂志社,但是杂志采取了特殊的营销途径,即通过无家可归者在街头售卖的形式发行,杂志社用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无家可归者,后者通过出售杂志获得营生。与无家可归者为内容的杂志不同,《大问题》杂志内容与无家可归者毫无关系,是一本颇具可读性的普通杂志,但是由于其特有的慈善定位,它可以获取很多志愿资源,包括对名人的独家采访等,如杂志封面文章常常是其他杂志不可能读到的独家采访,从而提升了杂志的商业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其公益目标的实现。类似《大问题》杂志社的组织,找到商业价值与公益价值相互反馈增强的经营点,可以完全通过自我运营实现社会目标,是为社会企业的价值所在。
社会企业给旅游景区的运作提供了新思路,首先是旅游景区的社会营销。利用公益性的社会营销,对于旅游景区的宣传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杭州旅游局近几年来开展的“带着父母游杭州”的营销活动。其实,这方面的营销活动还是比较容易策划的。景区根据自身的目标人群或特色,选择获得免费产品和服务的弱势群体,通过他们开展公益性的社会营销。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而且会有大量的媒体进行报道,从而为景区进行了宣传。比如对于西溪湿地来说,它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但又贫困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提供给他们一个带着爸妈全家免费游西溪的机会。这样,不仅宣传了社会关爱民工群体的正效应,给景区带来公益口碑,而且也间接地扩大了景区的目标客户群。总之,社会企业运作和社会营销的运用,将给旅游景区的营销模式和运作提供多种可能。
三、NGO能给旅游景区带来什么
首先,引进NGO可以给旅游景区带来专业化、贴近需求、深入细致的服务。有可能需求点的地方就能进行服务的细分和创新。景区某些服务可以交由NGO去运作,NGO凭借其各色各样的自愿人才以及专业特色,可以为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许多可能。如针对老年群体,景区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老年群体的NGO,为老年人在景区的旅游通过专业、人性化的细致服务。
其次,节约人工成本。将NGO引进景区,可以节约景区管理的人工成本。比如景区的导游讲解员,景区可以在某些特殊时段,通过NGO招募一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来自地方,对该景区特别感兴趣的人,将这些志愿者经过简单培训用作导游讲解员,不仅可以发挥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优势,而且也可以帮助景区节约成本。
除此之外,NGO在弱势群体服务中甚为活跃,它们活动的一大特性是“使得没有被听到的声音得以发出”。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引入NGO,可以为弱势群体说话,使得弱势群体参与旅游的机会增多,增强社会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利用NGO这个特点,也可以化解景区管理遇到的公共危机。
最后,NGO具有倡导功能。NGO在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政策倡导价值,即让各自不同的声音可以反映进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促进政策的科学性、促进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自身的责信,比如公民教育、环保组织对环境价值的倡导,残疾人权益保护立法的倡导等等。景区如果能和NGO合作的话,NGO的一些理念将改变景区经营者的狭隘理念,可以带来景区管理新的理念和价值观。景区管理者在NGO组织的倡导下,将在社会公益和社会其他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比如目前,景区门票经济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经常造成冲突,政府很多时候又无法真正起到调和作用的时候,如果在这三者之间引入NGO机制,将给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问题带来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NGO公益性质的体现。
总结
旅游景区与NGO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也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只是作者个人基于景区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NGO组织的一些特点,从中发现两者的内在关联,因而提出这一设想。如果能将NGO运作机制引入旅游景区管理中,那么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将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海韵.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J].行政论坛,2011,(6):78-79.
[关键词]旅游产业链结构 云南旅游 整合思路
一、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及结构
1.旅游产业链的内涵。自1990年傅国华提出“产业链”一词以来,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相关的研究。然而,至今有关旅游产业链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2.旅游产业链结构分析。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从整个旅游过程来看,提供旅游产品的不同行业组成了一个链状结构,游客从旅游过程的始端到终端,需要众多的产业部门向其提品和服务来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其中,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前者构成了产业链的链上要素,后者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二、云南省旅游产业链结构现状分析
1.云南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到2005年底,云南省共有19526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1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家),旅游住宿14234家(其中星级饭店747家),旅游景区景点500多个,重点旅游景区230多个(其中A级以上86个),旅游车船公司16家,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不同类型的旅游餐馆等。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体系。
2.云南旅游产业链结构存在的问题。
(1)“瓶颈”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3年云南省国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成本比重高达36.3%,远远高于全国的25.5%。另外,市内交通、邮电通讯等在产业链中起到的链接作用不足。这些是制约云南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供应链结构不合理。从200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来看(见表),需求弹性小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旅游基本需求的花费比重高达53.34%;然而,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需求弹性大的旅游景区和娱乐花费却很小。可见,云南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还比较低,供应链结构不合理,未能与当前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相适应。
表200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云南旅游年鉴,2004
(3)旅游企业构成不合理、整体实力较弱。在云南旅游饭店的构成方面,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问题,即高档次的星级饭店与低档次的旅馆供给过剩,而适合大众旅游者需求的、中档的旅游饭店供不应求。在景区景点构成方面,同质化程度高,低层次复重和雷同式开发现象依然存在。此外,许多旅游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使其在服务质量、产品价格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4)市场秩序混乱。由于云南旅游市场规范体系培育滞后,使得经营秩序混乱。一是不规范经营现象严重,以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为代表,在旅游各行业都客观存在,尤以旅行社业最为突出。二是旅游购物商店的售货存在着优劣混杂、质价不符等不正当经营现象;三是短程旅游交通和景区内交通存在着价格不透明、强买强卖等不良经营现象;四是景区景点管理粗放,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三、云南省旅游产业链结构的整合思路
1.旅游产业信息化。根据云南旅游产业链现状,信息化整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模块化云南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覆盖省内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作为展示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平台。其次,构建旅游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此模块主要提供各类旅游相关信息,包括政府信息如旅游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旅游行业管理信息如行业管理、督察等;旅游行业信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供求动态等;旅游动态信息如旅游产品交易会、旅游投诉等。最后,构建旅游行业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旅游企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通过技术衔接,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管理模式、评估体系,对各类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远程监督等等。
2.旅游企业集团化与国际化。首先,对全省旅游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其次,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等有效的资本运营形式,组建综合性的旅游集团、旅游饭店管理公司和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公司等大型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第三,以股份制企业集团为载体,承载国内外旅游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云南,从而实现省内旅游企业的国际化。
3.行业协作化与分工精细化。多年来,云南旅游行业奉行的是一种各自为政的封闭经营模式,企业间缺乏分工与合作,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分工与协作化整合已成当务之急。就旅行社行业而言,需建立“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商”模式的垂直分工体系――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在此模式下,旅游社集团主要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成为旅游批发商和经营商;当中小型旅行社转变为社之后,专事于旅游产品的销售。这样,不同类型旅行社之间构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强调分工与协作,将会改善水平分工造成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4.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与纵深化。按旅游方式和层次,可把旅游产品分为基础型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提升型产品(包括度假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等);特殊型产品(包括商务产品、探险、会展旅游等)。云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品位高,具有开发各层次旅游产品的潜力,需针对多元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设计、开发不同类型和档次的旅游产品。在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6,(6):4~8
关键词:门票涨价 旅游景区 对策建议
继去年“景区门票涨价风”,2013年景区门票仍一路看涨。这反映出国内仍有大部分旅游景区主要依赖于门票的收入。门票涨价,从短期看,似乎很快使景区获得经济上的效益,但从长期看,必将会无形之中产生一道阻挡大众客流的门槛,这使得游客的切身利益遭到了侵害,更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现阶段景区门票涨价的现状及其不利影响
(一)旅游门票涨价的现状
1、门票价格与人均国民收入相比太高
相对于世界旅游发达强国,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门票的价格太高是国内游客的内心感受。2013年,在对130家我国内地5A 景区统计中发现,门票价格超过一百元的比例接近50%,价格处于100元到200元的比例竟然高达35.4%。另外有14家景区的票价格已经超过200元,其比例超过10%。旅游景区票价已经迎来“双百时代”。
众所周知,在旅游发达强国中,其门票的价格一般比较便宜,与人均月收入相比不会大于1%。以俄罗斯为例,其国内门票的价格与人均的月收入相比仅为0.2%。而在我国,门票价格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明显不相称。以黄山景区门票价格为例,占到25.33%。
2、景区票价涨幅过高,成为游客主要支出项
自2012年之后,今年大部分景区开始了新一轮的调价活动。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国内景区涨价的景区中为自然风景区的涨价均在20%以上。以三月份为例,江苏的瘦西湖景区旺季价格为150元,上涨了30元,涨幅25%;四川的峨眉山调整为185元,上涨25元,涨幅15.6%。
2013年3月,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联合的《中国休闲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的游客在景区门票上的花费已经超过在交通方面上的支出,具体分别为 21.9%、20.9%。然后才是购、食、住、娱,具体为 19.0%、16.4%、11.5%、9.8%。
(二)门票无序涨价的不利影响
1、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受限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除了旅游景区,旅游产业链条中还包括了餐饮、娱乐、交通、住宿等要素。旅游景区盲目的涨价行为,造成旅游企业对景区门票收入过度依赖。如果只注重门票的收入,忽视了其他的发展,使得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受限,必然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提高了参与旅游的门槛,降低了其公益性
景区的票价太高,使一部分收入较低的社区居民很难去旅游。然而景区资源属于社会共有,具有公益性。门票价格上涨的过高,提高了旅游参与的门槛, 直接剥夺了一部分人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背离了旅游资源的社会公益性。
3、强化了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
涨价的不规范化,促使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的价格博弈,一旦协调不好,必将使旅游市场秩序越来越混乱,甚至导致恶性竞争,形成价格博弈的恶性竞争,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二、门票无序涨价的深层原因
1、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大规模旅游景区门票的价格盲目上涨,直接体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仍不成熟。以占重要地位的5A景区为例,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为94元,西部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为123元;中部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为122元。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这说明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的地区,门票的价格较高。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反之。
2、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结构单一
2012 年前三季度统计显示,以主营人工景区的宋城股份为例,其毛利率近56%,其净利率为 48.5%;而餐饮类上市公司湘鄂情毛利率仅为 11%。由此可见景区收入大部分仍依赖于门票的收入。这说明我国旅游产品市场上仍以风景、历史、文化为主的传统型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中,其游客的参与性与经济的创收性都较低,这使门票收入成为景区的主要收入成为必然。
3、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缺陷
行业壁垒与条块分割并存的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导致门票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国,很多公共类景区在管理上实行分权管理体制,如建设部管理风景名胜区,而文保部门只负责管理文物景等。从大旅游业的角度来看,一个景区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类资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作为景区管理者的地方政府,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景区管理机构上的政企不分使其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严格公平执法的作用,这使得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受到了削弱。
4、景区拥有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垄断性
由于大部分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这就使得旅游景区所拥有的资源具有了稀缺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在市场竞争中,景区可以凭借其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市场上较高的垄断地位。通过对涨价景区的归类统计,不难看出,大部分拥有较高的垄断性旅游资源的景区都不断地提高了门票价格。
三、应对门票无序涨价的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景区企业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产业体系
1、改变发展观念,真正发挥景区的经济辐射带头作用
景区企业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整体利益上,从根本上转变单纯依靠门票价格来创收的管理思想。通过如降低门票价格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由于旅游产业的经济辐射作用,游客的到来必然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反哺旅游业的发展。以此来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企业在开发和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时,应该紧扣市场的需求,做到多种产品共同开发的原则,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一方面,应继续开拓观光旅游产品,通过深层次开发和总体包装,使一般观光产品向组合型观光产品发展。另一方面应大力生产非观光旅游产品,保健、探险等专项或主题型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是提升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最有利法宝。
3、延伸旅游景区的产业价值链,实现旅游景区价值增值
以大旅游思想为指导,借助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极强的关联性特点,把旅游资源和其他产业如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以本景区经营核心为出发点,通过挖掘整合地区旅游总资源、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以此走出盲目涨价的误区。
4、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为旅游的开发提供后备保障
社会上有力的支持是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的后备保障。一方面应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扶持,这可以为景区的管理提供较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积极获得社会各类基金、企业的赞助或帮助,这有利于资金渠道的拓宽。通过寻求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有利于增强景区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监管体系
1、转变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相关体制
从政府角度来看,改变门票盲目涨价现象的重中之重是转变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从政府专营、政府与企业合作逐步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旅游景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为把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行动中,各主管部门应相互合作,相会协调,真正发挥其职能。
2、完善法规,使门票定价有章可循
完善的政策管理条例可以使得门票定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相关部门只有健全科学合理的政策管理条例,才能真正管理好盲目涨价的行为。一方面在门票具体的价格制定上制定严格的流程和标准,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旅游执法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的环境,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
3、明确监管体制,完善听证会制度
价格听证会是公共决策民主化的一中体现。要把这一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不能停留在表面 “装样子”。一方面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真正使价格听证会透明化。只有票价制定过程做到规范性、透明性才能彻底整治盲目涨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纪. 遗产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经济学质疑[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8—60
[2]周丽洁,熊礼明. 论旅游门票乱涨价中的门票经济及其治理[J].消费经济,2010(2)
[3]黄蓉,邓念梅. 关于国内景区票价问题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74-75
[4]孙钦明. 产业融合视角下门票经济的转型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M]. 重庆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