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时间:2023-07-24 17: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墨江县 农业产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7-01

墨江县国土总面积5288.6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5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11户29.96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7.8万亩,其中水田(含雷响田)13.76万亩,旱地54.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高梁、荞麦、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甘蔗等。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76千克。

一、墨江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中低农田改造项目和高稳产农田项目的建设;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10万吨以上。蔬菜、林业、畜牧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更为明显,获得“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家,带动农户500户;合作组织包含茶叶、咖啡、粮经作物、水产、畜牧等方面。

3.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高产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推进,1000多农民拥有专业职称。

4.农产品质量全面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成3万亩标准化紫米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成功申报了3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有机食品。

5.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龙头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今年来已有墨江县咖啡公司、森茂公司、碧溪玉碧茶叶有限公司等申报为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二、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1.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设施装备档次不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现代化的高稳产农田少,仅分布在缘河地带的梯田。

3.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分散化、小型化的状态。土地集约程度低,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到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

4.农业产销一体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5.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墨江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6.农业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重大动植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乡(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免疫工作能力有限,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的整治难度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墨江县农业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升级。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组”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高新产业。

2.加快农业主体转型

新型专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因此,要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加大对骨干农户、种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快农业服务转型

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技人员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扩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因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应着重搞好:第一加快种苗产业化进程,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通过加大引进和繁育力度,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第二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加强农业资金整合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用于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以及精品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等,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投入支撑。

6.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农业产业化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03月

第2篇

    1内蒙古农业产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营销观念创新流于形式

    在农业产业营销过程中,经营者也会提出自己的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以卖方需要为中心,即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钞票,这种形式仍然是早就落伍的推销观念。所以即使农业产业的经营者提出市场营销观念,在对观念的使用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同时,营销观念创新是农业产业营销创新的先导,营销创新必须紧随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农业营销观念总体还十分陈旧和落后,停留在传统营销观念阶段,营销观念以促销观念为主,这亟待农业产业经营者迅速转变观念,实际应用营销观念创新。

    1.2营销活动缺乏市场导向

    1.2.1对顾客的需求估计不足

    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中很多涉农企业规模都不大,大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没有针对本企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使得本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产生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极端情形。

    1.2.2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够透彻、不到位

    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涉农企业营销的决策层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然而,内蒙古一些比较落后的企业决策人常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断定市场环境,更为严重的是,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还没有掌握清楚,就妄下定论,这样就对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甚至对将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

    一旦一个企业,不论这个企业是哪个行业的,试图为一切人做一切事,那就注定这个企业要卷入麻烦。“做一切事”的这种想法导致了所谓的“产品延伸”。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必将走向细分市场的局面,国内市场,近几年成功的品牌都说明了这一点,如王老吉在饮料市场开辟出“可以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形象。如果一个企业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必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1.3营销策略缺乏创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只能跟在后面,而创新是可以走在前列的!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没有创新意识是绝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经常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是人才,而品牌是靠创新成就的,人才也是要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开拓能力。三全的销售总监强调他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是—创新,速冻粽子是从三全第一个下线的,世界上最小的粽子也是从这里下线的,还有玉米果肠,是他的专利,当年产生了7个亿的销售额,三全一直是靠创新去占领先机和市场份额的,可见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人相信,市场营销的根本是要说服潜在顾客,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好。他们告诉自己:“我们可能不是第一个,但我们打算做得更好。”没错,可假如你进入市场迟了一步,不得不和阵容齐整的大对手作战,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错了。跟风不是办法。

    2营销战略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1]。

    2.1分析市场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并不多。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消费者、竞争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识别、评价和选择市场机会。尤其农业企业,农产品本身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差,很多传统上的农产品直营企业都得过且过,不去分析市场机会,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也并不少,这就遏制了内蒙古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各种“环境机会”,即市场机会。而且应当通过对各种“环境机会”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最适当的“企业机会”的能力。

    2.2选择目标市场

    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后,对企业要进入的哪个市场或者某个市场的哪个部分,要研究和选择企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营销战略性的策略,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首先应该对进入的市场进行细分,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需求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根据本公司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当前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特点是传统农业特征较为突出,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与市场多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谷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中又主要以油料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就没有效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就较短,就会影响大量商品性的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2]。同时,这个特点也显示了内蒙古农业产业在销售时根本不进行市场细分,也就更不必说选择目标市场。为了让内蒙古农业产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2.3确定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是关键环节。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体现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上。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要素如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即“4Ps”营销组合。

    2.4将市场营销观念落实到实处

    在涉农企业进行营销工作时,切实考虑到企业文化及企业提出的音效观念,认真研究,认真对待,把市场营销观念落到实处,而非口头上的简单承诺。

    3营销战术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3.1运用正确的产品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这一点内蒙古农业产业显然具有明显的缺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可以在紧跟国际市场潮流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去研制仿制性产品。内蒙古农业产业中的加工企业可以用高质量的仿制型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3.2使用适当的价格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对于自治区的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包装,其中包括草原文化包装,之后采用中高价策略,争取使产品独辟蹊径,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当然种植业仍然可以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市场优势。所以成功的定价策略是自治区农业产业获得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3.3利用合理的渠道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渠道尤如一座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产品价值的“经济桥”。渠道通畅能有效地促进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中间媒介,这些中间媒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针对自治区一些中小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单一的现状,应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并使渠道与渠道之间紧密相连,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消费者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从而促进自治区农业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4选择正确的促销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促销的基本方式有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这四种,这些促销方式的成本各不相同。考虑到自治区的农业产业资金受限的问题,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企业经营性质和促销成本的高低,一般应注重区域广告和公共关系的方式获得促销的成功。

    4营销创新视角下探寻内蒙古农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1推广国际营销策略

    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着眼点应该由区内转向国内,由国内转向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国际化营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运用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跨国经营中提升效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及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些外来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代表企业产品品质和声誉的品牌所具有的强大作用。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有缺陷,不能够单独创立强大的品牌,因此,可以通过与外合作或合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来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进而提高其的经济效益。

第3篇

摘要: 牧草产业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榆林市作为陕西省传统畜牧业基地发展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笔者通过对

>>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榆林市中药材生产前景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榆林市社区健身舞蹈的开展现状与研究 榆林市兰炭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苹果产业化开发思路与对策 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5-09.

[2]闫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国60年养羊业发展的成就与启示[C].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site/1/html/zwgk/0/1/16/8306.htm, 2014-05-28.

[4]边菊萍.榆阳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8):249-250.

[5]胡晓宁,白艳艳,宋江湖,等.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草种引进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22-23.

[6]曹瑞元.转变观念认识草 立草为业发展草[EB/OL]. http:///html/2015-10/29/content_31386.htm, 2015-10-29.

[7]吕晶.多举措力促畜牧业转型升级[EB/OL].http:///html/2016-01/18/content_35985.htm, 2016-01-18.

[8]支淞,毛培胜.北京市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奶牛,2015(18):48-51.

第4篇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 特色产业 市场竞争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mprove agriculture to produce a condition ceaselessly, optimization service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m the industrial layout is reasonable with each passing day, proportion is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new pattern.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近年来,我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各项服务,提高综合能力,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2010年全市农作物面积1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5.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0.3万亩,粮经比为6:4。实现农业总产值59.1亿元,同比增长0.1%,农民人均纯收入9356元,同比增长14.2%。

一、乳山农业(种植业)产业基本情况

1、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总体水平。近年来,乳山市按照“特色加规模”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突出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形成了以苹果、茶叶、大姜、蓝莓、草莓、花生、萝卜、葡萄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

2、龙头带动明显加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龙头企业继续膨胀壮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力不断加强。目前,我市威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3家,其中省级7家,鲁菱果汁、华隆食品等4家企业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

3、质量安全管理升级,树起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目前我市企业中通过各种体系认证的达10家,农产品出口国别达到57个,绿色安全农业成为乳山良好对外形象的新亮点。

二、主要做法及保障措施

近年来,乳山市形成了市、镇、村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政策、水利、农技、农资、农机、中介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起到了很强的支持、保障和促动作用,助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规划保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农业部门、各镇和街道认真研究区域发展重点,不断完善和调整重点产业项目,详细做好规划布局,确定产业调整方向和发展定位,具体指导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强了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为推动优势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确保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2、政策保障。建立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加大保障力度,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全面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生态基地、水利建设、协会建设、农业科技、质量安全、流通服务等十几项补贴政策,极大激发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有关部门、各镇村也都配套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水土保障。加强水利修复、水源和节水工程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强化节水措施,重点实施了17.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标准粮田建设以及26万亩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工程。

4、农技保障。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设立农业信息网站、三农服务热线、农村频道等窗口,采取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专家讲课等形式,根据农时需要开展农技培训指导,解疑释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望。

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层次仍然偏低。相当一部分农户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农业局限。设施农业应用率不高,“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如部分茶园受去冬今春低温干旱影响,今年春茶产量亩减收近4000元。二是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农民存在销售难问题,而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基地、缺原料的问题。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流通主要依靠自发而松散的运销户,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大了成本和风险,致使生产存在较大盲目性,且缺乏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由于中间环节较多,许多农产品,农民出售价与市场销售价差距太大,甚至出现市价贵、农民赚钱少的怪圈。

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㈠人力制约。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年龄老化。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蓝莓、苹果、茶叶等产业若完全依靠人工作业,势必受到劳动力短缺的较大制约。㈡技术制约。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科研开发和新农技的推广力量薄弱,致使田间管理粗放,产量相对较低,优质品率低。调查中发现有部分镇农林水等站没有专业人员,多数村的技术人员更没有保障。㈢资金制约。部分农民有发展高效农业的强烈愿望,但苦于缺乏资金,无力实施,更谈不上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财政投入面窄,形不成大的合力,只是起个引导作用,带动促进作用不明显。㈣水利制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仍然比较薄弱,现有水利条件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依然不强。许多区域因为受制于水利影响,产业规模一直被限定在一定面积之内。同时灌溉方式较为落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不足,灌区供水、配水能力不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较少。㈤土地制约。现行的土地制度给农民分配的土地量多块小,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当前探索运用的土地流转机制,工作量大,流转进度慢,影响了大户规模发展的积极性和一些农业大项目的引进。

四、对策和建议

一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一步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对相关产业发展的面积、品种、产业配套等做出科学、详尽的安排,以增强指导性,排除盲目性。在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市、镇、村均可每年确定1-3个重点,集中用资,增强引导扶持效果。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为推行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招引农业大项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水利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设施。

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强化农技人员保障,着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配齐配强镇级涉农站所专业人才,同时,整合镇级涉农站所人员队伍,以发挥其整体效能。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科技服务组织。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新品种引进和更新、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新肥料的推广应用,及时解决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难题,提升科技贡献率。提高农机化水平,继续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种类,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区;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

1.1 农业产业聚集区概念

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象。

近年来,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龙头带基地、产业带加工,走出了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新乡市“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1.2 农业产业聚集区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

新乡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依据本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远离城区的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平原新区、辉县孟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门的标准厂房集中区。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12亿元,投入使用面积120万平方米,集聚中小企业近400家,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还都初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此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实际投入资金79.1亿元。其中13个产业集聚区新入园的169家企业被纳入省规划范围,比原来多了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依据本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3.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聚集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全市的土地资源和有利地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升。其次,部分农户在聚集区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型措施的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其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再次,在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时,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部分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整体发展进度。最后,农业产业聚集区建成之后,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作用不明显现象,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技术理论作指导。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诱因,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产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就使得某些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便捷、高效的交通使自然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能显著降低农产品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3.2.2 农业主体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为增强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等制度安排对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增强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半径,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作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农业产业集聚也会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当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足够的利益导向与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时,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3.2.3 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会在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的农产品,才能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区域。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长,扩大了该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为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3.2.4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科技支撑。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品种结构和规模。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范围。

4.增长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2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大制约瓶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市可以从资金扶持入手,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营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里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立项、审批和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扶持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适当放宽了担保抵押条件,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鼓励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4.4 推动对外开放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等标志。以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 对河南省其它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2-5.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第8篇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9篇

一、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一系列农业政策文件精神贯彻实施的具体体现。如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农业部又印发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等。这些文件的密集颁布,不仅彰显了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为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当前,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融合层次、产业链、附加值等方面都不理想,具体表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较慢,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适应“三产融合”需要的创新带动能力不足等。解决好上述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主线,以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持续推进河南农业产业的深层次改革。

二、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新理念,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加快河南省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涉及土地、水利、林业等行业和农业资源方面的调整和布局,涉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管理队伍、人才、后勤、财政等方面的配合和协同,因此,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和产业发展理念,借鉴融合理论、融合性思维的方法和帮助,为深化河南省农村农业产业化改革、农业管理体系改革提供理念上的先导支持。

(二)落实新精神,推进发展模式创新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反促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融合现代农业、旅游业、生态园林、特色商圈相交织的现代化城镇,是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远景目标。另外,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政府宏观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之一。

(三)寻求新动力,助推农业科技机制创新

创新驱动的核心在创新,需要建立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运行合作机制。“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科技。”为了更好发挥创新在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中的引擎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依据河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资源流动和共享,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孵化水平。

(四)关注“新农人”,培育融合新主体

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积极推广智慧农民云平台服务,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创立以认证测试为基础的移动化和智能化培训教育平台。二是加强对“新农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先进管理理念,帮助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其创办家庭式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融合发展主体。三是做好树立先进人物、宣传典型事迹工作,强化“新农人”培育的示范和引领。

(五)打造新业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农业新业态是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内在需求。对此,地方政府应以农业新业态的培育为导向,重新梳理本地区农业资源分布和生产要素间的关联,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错位互补来查摆存在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在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探索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业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可行路子。在顶层设计、政策决策方面,突出前瞻性、整体性和可行性,把更新发展理论、健全体制机制、打造管理平台、组建专业队伍等作为抓手,融入整体布局之中;在实践路径方面,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结合地方优秀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

(六)发展产业区,助力集聚集群有机融合

集聚集群是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为三类产业要素、生产环节、生产环境、支持条件等多方面的共享、互通,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代农业的内生活力,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迫切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推动农业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从内部维度来看,以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为标准,发挥所长、弥补短板,建立起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从外部维度来看,体现为第二、三产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互补。通过内外两个维度的合力,促使由传统分散、零星的生产状态向集群化、规模化转变,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七)深化产权改革,促进农民资产保值增值

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上,首要的工作就是着力解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为农村要素资源进入生产流通铺路搭桥。一是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工作,让农民以土地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占有股份并获取相应的红利;二是鼓励农民以货币、实物、技术、服务等多元方式作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间接地参与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中来;三是创新农村融资渠道,鼓励具有能力的地方政府组建互助型金融支撑体系;四是提升村级经济组织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水平,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八)依托“互联网+”,发展现代电商平台

“淘宝村”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农村的诞生,有效链接了现实与网络。“淘宝村”的出现,是“互联网+”与现代物流全方位衔接的必然产物,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一是现代电商平台迎合了河南农村的文化氛围。河南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一个电商平台在村子的出现,会迅速产生带动效应,易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二是现代电商平台的规模化需求与河南农村优势资源的相对集中相契合。一个村子的电商基本上经营相似产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网络产业集群,并且在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了农村电商的群体竞争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在中央力推农村产业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形势下,立足河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河南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大e措。为了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既要力促“互联网+”与农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又要着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协同共进;既要强化以整体性、全局性的思维来设计“三产融合”发展,又要突出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发挥其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既要调动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的聪明智慧;既要发挥政府在农村“三产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农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长治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6个,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166个,种植型龙头企业42个,养殖型龙头企业64个,流通贸易型龙头企业24个,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8.9亿元,绝对值在全省排名第二。最近,围绕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剖析发展中存在问题,探索新的政策性措施和办法。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但做大做强的相对较少。全市农产品加工已形成玉米、名米、小杂粮、调味品、畜产品、干鲜果品、酒类饮料、食用菌、中药材等15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带动种植基地320万亩,带动畜禽饲养量3500万头(只)。金泽生物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紫团、沁州黄等25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还有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2个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入选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的企业有46家,其中金泽生物、世龙食品、紫团饮业、九牛寨乳业和东宝薯业入选省级梯次企业,11家入选市级梯次企业,30家入选县级梯次企业。但总的来说,我市龙头企业整体实力还不强,带动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表现为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0家,仅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1/6。

2.农产品品牌数量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51个,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数量在全省领先。另外还有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华老字号产品、1个出口欧盟免检产品、1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7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81个“三品”认证产品。但与山东、四川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我市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还相对较少、产品市场覆盖范围也较小。

3.全市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提升,但多数企业科技投入有限。全市有紫团、世龙等15家龙头企业建立了博士工作站,5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壶关紫团公司还引进台湾国际化团队进行管理,食用菌生产达到了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自动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但对于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投入不够,新产品研发不够,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

4.与农户利益联结日趋紧密,但一体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纽带,全市订单基地达到120万亩,订单农户15万户。但龙头企与农户多以定单产销合同为主要形式,且合同约束力和执行力普遍不高,调查中有违约行为的农户达到了43%,而且其中46%的农户是因为市场价格而违约的。

二、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加上龙头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贷款担保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2.基地产能不足。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特色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与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如我市玉米年总产量约130万吨,但仅金泽淀粉一个企业年加工转化能力就达到100余万吨。

3.高层次人才缺乏。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成为主要矛盾。尽管有的企业高薪招聘,却仍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深深困扰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管理水平不高。从“513”省、市、县三个梯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看,省级梯次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效益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县级梯次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政府信用协议”贷款,加强“政银企”三方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的贷款支持。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原则上要有不低于30%的贷款额度用于支持当地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著名商标创建。对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的企业,市财政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示展销会,充分利用会展平台,宣传推介企业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3.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我市玉米、小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干鲜果、规模养殖六大特色板块,支持龙头企业按照发展需求,建设特色优势明显、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4.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支持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金泽生物、太行紫团、沁州黄小米、郭氏食品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建立龙头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加强对龙头企业家的培训,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书强,袁立新,张鹏,孔佑树.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1(06).

[2]王风池.德州市德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

[3]王超.芜湖市农业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第11篇

洛龙区地处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洛阳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区辖5镇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耕地面积84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27hm2。2014年粮食总产量4322.1万kg,各类蔬菜2.3574亿kg,苗木种植面积1333hm2,瓜果1084.5万kg,食用菌749.4万kg,花卉100万盆。全区生产总值(GDP)1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3万元,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农业增加值7.7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豫花博园、神州牡丹园、兰卉农业为主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场、晶海花卉市场为主的花卉销售平台;以李楼蔬菜交易市场、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福达美公司、奥吉特食用菌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双赢高科、太阳雨农业、春华秋实公司、龙恺农业为主的农业休闲采摘园区;以永生食品、九九龄醋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2.2依据区域特色定位,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目前在建续建及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15个,农(渔)家乐12家,总投资9.9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三大片区。

2.2.1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

重点是打造伊河生态廊道和李楼万亩连片高效农业观光园。伊河沿岸坚持生态优先,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形成伊河生态廊道,既改善了洛阳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洛阳的城市品位,全市人民将得到了实惠。聂西路以北坚持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拥有国豫、双赢、兰卉、龙恺等一批中高档次的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了以蔬果采摘、休闲游玩、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和以文化科普区、婚纱摄影、民俗风情展、酒庄(葡萄酒文化)为主体的主题文化游。

2.2.2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

重点打造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和平泉万亩生态屏障这两大万亩园区。目前,丰李镇万亩核桃基地引进华清心岛、国兴等公司已完成核桃种植867hm2;平泉万亩生态屏障引进太阳雨、阳光农业等公司,重点开发具有餐饮、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科研教育等功能,配套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疗养、康乐等一体化打造的生态人居示范区。

2.2.3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一是以河洛文化为载体,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二是以都市休闲农业为载体,融入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融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是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的一大特色。

2.3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

截止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业、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2.4农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区已发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入社会员人数达到3265人,带动农户2.1750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扶持与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其中李楼蔬菜批发市场建有6万m2的交易基地,年销售额超1亿元;新村花卉市场和与之相邻的洛阳晶海牡丹花卉市场总占地4万m2,现有摊位549个,是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赏花场所。

2.5企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2.5.1以科技为先导,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科技创新

如春华秋实公司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雄厚的技术力量,加大名优林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力度,建设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采摘、预处理、分级、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国豫农林科技公司引进最先进的智能温控设施和尖端植物克隆技术,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珍稀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2.5.2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全区龙头企业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200人,研究生、博士生4人。人才的引进不仅对提高洛龙区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起到助推作用,创造了“国豫花卉、菇韵牌杏鲍菇、奥吉特牌褐蘑菇、永生面粉”等一批品质优良,在洛阳市乃至在全省、全国叫响的农产品品牌。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龙区在推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工程量大,见效周期长,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短缺。目前,洛龙区生态农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生态设施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政府在部分项目上虽有补贴,但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生态农业建设难以全面地展开。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洛阳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资金缺乏问题已成为制约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2规划建议

3.2.1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龙头、带动基地,政策支持、规模经营,科技先导、强化培训”的思路,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第二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第三产业,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2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建设以国豫、双赢、兰卉、鑫通、四新、龙凯、帝鑫等农业企业为主的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以阳光生态、太阳雨、丰李万亩核桃基地、春华秋实、华清心岛等农业企业为主的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以隋唐遗址保护区为核心的的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3.2.3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航母”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围绕林果、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支持10个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扶持境外市场运作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2.4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导、协调、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作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重点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建议由区财政列支从科技院校聘请林果、畜牧、蔬菜、花卉等方面常住专家,为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实施领头雁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等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等队伍的建设。

3.2.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设立奖励专项基金

第12篇

关键词:盐边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14-0081-03

盐边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二滩电站库区主淹没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县、全省县域经济重点开发区县。全县幅员面积326 900 hm2,辖4个镇12个乡16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 160 hm2,总人口21.03万,其中农业人口18.78万。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盐边县全面实施“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盐边县蔬菜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蔬菜生产作为盐边县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引起了高度重视,但离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蔬菜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特对盐边县的蔬菜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为真正实现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产业是全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 560 hm2,产量123 100 t,实现产值2.86亿元。蔬菜种植以发展早春蔬菜和夏秋淡季蔬菜为主,早春蔬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片区的桐子林镇、益民乡、红格镇等乡镇,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0%,以玉米、豌豆、番茄、菜豆、黄瓜为主,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外省市;夏秋淡季蔬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区”的和爱乡、高坪乡,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以白菜、芹菜、棒菜、生菜为主;另外10%的种植面积分布在北部地区的渔门镇、惠民乡、永兴镇,以简易大棚和双膜覆盖种植茄果类蔬菜和西瓜为主。

2 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盐边县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海拔937~1 500 m,年均温19.2℃,≥10℃年积温6 600~7 400℃,年均日照时数2 378.7 h,年降雨量800~

1 000 mm,是一个天然大温室。盐边县充分利用冬春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采用成熟的双膜覆盖大棚栽培技术和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力发展早春无公害蔬菜和设施蔬菜栽培,可错开季节播种、合理调节茬口、提早或延后上市时间,实现蔬菜周年供应和大量外销。

2.2 蔬菜产业初步实现品牌化

盐边县严格按照蔬菜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进行蔬菜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确保产品安全、合格、放心。目前已取得绿色蔬菜食品认证5个,其中盐边县烂坝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棒菜、菜豆、莴笋)、盐边县红桑果蚕桑专业合作社1个(西瓜)、盐边县益丰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番茄);取得无公害蔬菜农产品认证4个(盐边县桐子林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番茄、黄瓜、辣椒、南瓜);取得蔬菜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盐边惠民瓜果协会的西瓜)。

2.3 农业政策倾斜明显

近几年来,中央高度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而盐边县作为山区农业县、移民搬迁城市,享有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给予农业发展的多口径资金支持与政策优惠,这种大环境非常利于盐边县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3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困难,投入不足

蔬菜产业需要资金保障才能长足发展,但盐边县蔬菜产业目前面临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受地方财政因素制约,盐边县蔬菜产业专项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费紧张,导致农业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严重制约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3.2 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

全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有限,目前,县农牧局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人,人手严重不足,工作开展困难。乡镇农技体系建设也不健全,很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要从事农技、蔬菜、水果、农经等工作,几乎没有蔬菜专职人员,导致技术培训和技术监督不到位、科技到位率不高,整个蔬菜产业科技含量较低。

3.3 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盐边县虽已发展培育了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总体规模不大,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带动作用不明显。

3.4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尽管政府部门力图推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但实际上很多乡、村仍处于被动发展状态,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等主导投入,农户主动投入积极性不高,进取心不强,导致蔬菜产业化建设推动力不强,制约了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5 蔬菜品种单一、老化

盐边县虽然具有较长蔬菜栽培历史,但多年来,均以常规品种为主,而特色蔬菜较少,常见的都是黄瓜、番茄、菜豆、西瓜等传统品种,加之很多品种已种植多年,抗性减弱,品种老化,很难满足市场需要,难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3.6 蔬菜加工企业缺乏

盐边县蔬菜以外销为主,但蔬菜品种大量上市时,外销数量毕竟有限,这势必造成滞销的问题,而盐边县几乎没有蔬菜加工企业,外销不了的蔬菜可就会出现烂市、价格低的情况,从而导致蔬菜生产效益不高。同时,没有蔬菜加工企业导致蔬菜产业的延伸值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的拉动作用弱。

4 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政府部门应抓住农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要按照“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做强品牌、对接市场”的要求,通过“抓主体、抓典型、抓示范”,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步伐,全面推进盐边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投入不足是限制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没有资金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今后发展中,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投入。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引进人才,充实队伍,加强管理,推动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行业素质,多渠道、多形式对菜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促进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

4.3 利用优势发展特色蔬菜

一是要利用盐边县冬春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或基本无霜且冬季逆温效应显著这一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大力发展早春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二是不断引进“名、特、新、优”品种,根据气候特点、作物特性、市场特征的不同,合理安排蔬菜种植布局,实现市场供应的均衡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三是除了生产常规的番茄、黄瓜、茄子等传统品种以外,还要大力发展野生蔬菜,让野生蔬菜生产形成规模化,让上市蔬菜品种丰富多彩。盐边县的野生山药、野生木耳尤其是野生鸡枞菌更是一绝。

4.4 科技支撑,提高品质

发展蔬菜生产,要将科技与有机生产结合起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带动生产发展。除了追求高产量,更重要的还要追求高品质,这就需要做到: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严格规范蔬菜生产的操作技术规程,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生物复合肥;二是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科技示范作用,带动全县优质蔬菜基地发展;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以推动盐边县蔬菜生产上档次、成规摸、增效益的健康发展。

4.5 发展蔬菜贮藏保鲜加工生产技术

盐边县的蔬菜生产除了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外,更多的是要参与外地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竞争,这就需要长途运输,而蔬菜本身并不耐贮运,如果不加强蔬菜保鲜,就难形成竞争力,所以应该加强蔬菜的贮藏、保鲜工作,保证外运蔬菜的质量。同时由于外运数量有限,还需考虑蔬菜的就地加工问题,以此来消化盐边县大量上市而又没外销出去的部分蔬菜,可因地制宜建立加工厂,生产番茄酱、泡菜、榨菜、罐头等产品,解决蔬菜积压问题,延伸蔬菜产业链,拉动产业发展。

4.6 加强农情信息网的传播工作

继续加强农情信息网的传播工作,通过网络传播,及时了解本地、外地的蔬菜供求信息,争取实现网上交易这种现代化经营方式。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宣传报道,打响盐边县的特色蔬菜战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