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24 17: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机械化水平低。一是农村的生产收入少,并且生产能力低,很难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用来生产,越不能够大型的机械化生产,农民的盈利更加少,农民更难以摆脱贫困的苦海。很多地区还收、受天然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形不适宜使用机械化生产或者是土壤的特征不适合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较低的机械化生产,甚至部分地区只是单纯依靠人力生产,使生产的效率极低,难以满足于平日的生活所需。

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搭建山海协作工程。该工程是我县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山海协作,我县欠发达乡镇16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得以实施,农业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欠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该工程资助了我县欠发达乡镇的95名品学兼优贫困生和28个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此外,该工程投入20万元对欠发达乡镇的富裕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使我县欠发达乡镇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足才能够保证各项建设和技术引入的水利进行。对此,平阳县政府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协调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动员更多温商回乡创业,同时也大力支持投资于农村的特色产业建设的“筑巢引凤”形式,先后建成了平阳水头南湖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革命老区山门雁水生态农庄项目,在这个社会建设美丽农村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农村科技的投入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生产人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生产的经济效率。平阳县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投资540万元,在平阳县南麂镇新码头村和国圣岙村,建立了与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技术服务平台;研发、集成、推广了厚壳贻贝育苗、保苗及养成,以及大黄鱼围网养殖、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提升了南麂岛海水养殖整体产业水平;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改造了村居生产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4.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环保型农业是当今社会追求的主流,环境保护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对此需要以特色的农业为主,建立一个环保节约型的循环系统化经济。例如,在畜牧业、养鱼业、农业同时发展时,可以合理布局场地,循环利用本来要浪费的资源。首先把奶牛养殖放在高处,奶牛的粪便是鱼类生长的最佳饵料,然后最底处发展农业,养鱼所排除的粪便又是种植中最好的饲料,这样既避免了天然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动物粪便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也发展了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农业。

5.提高农民素质,自主经营绿色品牌。农民的素质提高是保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可以主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自觉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业。对此,平阳县依托品牌带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县农业局与茶叶开发场共同开展合作,开发出“平阳早香茶”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历史名茶“平阳黄汤”等品牌,努力打造一批茶界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其次在加工环节,配备人才、技术、装备、管理作为后盾,在深加工方面形成自身优势,把握并拓展流通环节,不断扩大平阳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农业、低能耗低污染工业、“农家乐”及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等具有特色发展前景好,对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农业。以旅游业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平阳县的真实版“开心农场”为例,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成为面向我县及周边城市,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旅游风景区。将更有力地推动平阳县旅游经济发展,为西部山区乡村旅游大开发提供优质平台。

二、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学;集体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财务管理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5]聂星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6(4):54-55.

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农村教育改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农业教育改革,提高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而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指导。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管理,并针对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前言: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全国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农村。因此,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而同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者尤为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更是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良性系统。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循环不畅,影响到国家到农村的整体规划,良好发展。因此,农村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部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重要互动机制。

从农村教育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实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条件。农村对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以经济水平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也完善了经济结构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农村面临更多的经济业务范围。而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教育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落后遏制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农村教育体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充足,但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老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无法全面开设学生应有的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农村教育教师团队现状颇令人担忧。目前,农村教育中许多教师一人兼任数值,例如,语文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等等课堂教学,造成基础知识教学与艺术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师做指导,形成农村教育分流困难,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缺失,严重造成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做到想协调。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造成农村教育的缺失

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统计,一个学生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到完成高中素质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约为2千左右,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约为1万元左右。而接近50%的农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一般家庭对这种规模的教育经费已经难以承受,要支付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担,对于这种规模的开支,早已超出他们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农村家庭无力送他们的儿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也存在中途退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为农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对教育的观念仍旧未改变。虽然农村父母可以负担起教育索花费的费用,但是让然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父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靠地赚钱,经济收入增多了和教育无关。对于个人经济的增长属于更多劳动力的在地工作的结构。正是因为农村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单薄,不肯为农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造成农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久以往势必遏制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在我国领导、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遏制教育发展的成因,给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颈,解决工作刻不容缓。

3.1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结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农村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应该重新构建农村教育提醒,将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农民对自己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上入手。对学校的教育机构开展,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和对学生的跟踪式服务。

3.2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家庭无力承当教育支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因该发挥政府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强制手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有困难的家庭,免受学生的杂费,提供住宿伙食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科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以学致富。从而有效的做到农村教育的大力推广。

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合格的优秀教师支教到农村中来。在完善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力,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农村教育改革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力。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强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井仁.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3) .

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灰色关联法

一、变量和数据

1.指标选取。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两方面,因此,在指标选取上,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研究指标。(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该指标包括2个子指标:第一,农村金融规模子指标:存款规模Y1(%)=农业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规模Y2(%)=农村贷款余额合计/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第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子指标:农业贷款规模Y3(%)=农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乡镇企业贷款规模Y4(%)=乡镇企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该指标包括3个子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X1(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X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X3(%)。

2.数据来源。该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5~2012年

《安徽省统计年鉴》(表1、2)。

3.研究方法。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而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表1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关指标表

表2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

二、实证过程和结果

1.各因素与序列值。在关联度分析中,一般称参考序列为母数列(母因素),比较序列为子序列(子因素)。本文采用的母数列为Y1、Y2、Y3、Y4;子序列为X1、X2、X3(表3)。因为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选取的指标不具有统一的量纲单位,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利于比较,并可能在比较时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为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具体计算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量纲化处理。用初值化法对表3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各指标成为具有可比性的量化值,得到的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各因素序列值

表4 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2.贡献度分析。根据表4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计算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表5)。由表5可见,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处于0.6570~0.8742,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不同。在此结论下,即可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表5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关联度

(1)从纵向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X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贡献度较大,尤其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突出,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数据均小于其他两列,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相对较弱,即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低,原因在于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获得的金融支持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农业,其农业附加值较低,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不明显。(2)从横向来看,Y3(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关联度较高,特别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很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存、贷款规模与乡镇企业增加值关系密切,即乡镇企业收入越高,存款规模越大,贷款规模也越大。(3)从最大值、最小值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与Y3(农业贷款)关联度最大,表明农业贷款对传统农业总产值贡献很大,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直接原因;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Y4(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关联度最小,表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联度最差,贡献度最小。这是由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

三、深化安徽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由于上述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研究中,安徽省农村很多规模较大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被忽略,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性,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巩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功能。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看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投资依赖性较大,其金融投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因此,安徽省政府应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于农村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力度。同时应以目前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立足点,适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资金的聚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跟进,以更好的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支持的核心力量。要增强农村金融的实力,应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重组进程,提高其竞争力。首先,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因地制宜的选择改革模式,对于安徽省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高于北部地区,所以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商业化经营改革模式较为合适;而对于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相对较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则应选择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改革的方向。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模式,而不是“一刀切”,以期实现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3.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和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正式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不足的缺陷。因此,安徽省政府应鼓励并提倡合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非正规金融逐渐纳入正规金融体系,能够真正提供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塑造规范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农作用,与正规金融一起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兵,朱建华,贾红岗.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与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2):105~109

[2]贾风雷.河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王莹,徐璋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52~55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

1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1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1.2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2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2.1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2.2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3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新晨

2.4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3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7篇

一、对在县以下增设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建议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办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二、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培育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打破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加强对邮政储蓄银行的窗口引导,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三、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部分职能虚置,许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业务没有具体的承办部门,部分利润低的基础产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入。因此,应当适当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范围,在原有业务范围基础上,使其承担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职能,使其名实相符。一方面使农业发展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参与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四、通过有效宣传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

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大金融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大力发展农村银行业机构电子化建设,提高电子网络的应用效率,加大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深度开发,推动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业务在农村开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五、对于设立在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加大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优势占有大部分的县域金融资源,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能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占有的金融资源有限而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金融机构为社区服务的机制,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其应该承担的义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在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农村经济的贷款;或者允许国有银行在向农村经济组织贷款时根据行业、风险程度不同执行不同的利率。二是在政府的参与下设立农村经济组织贷款担保机构,并由它们为农村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有利于减少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的主动性。三是建立农村经济组织信誉评估系统,推进信息的收集和分享,为金融机构掌握农村经济组织的详细资料提供服务。四是由政府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国有商业银行向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考核体系,按照其占有地方金融资源的比例和新增比例向农村经济组织发放贷款,保证地方金融资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作用。

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安徽省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首批选择吉林、四川等六省区进行村镇银行试点,随后将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1]。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组建自己的村镇银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向小微企业、乡镇乡村等薄弱领域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镇银行66家,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1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决竞争不充分、缓解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1.1理论依据

1.1.1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理论是由麦金龙于1973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原因不仅是由于资本的缺乏导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固存的扭曲现象使得资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3]。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了金融的好坏,而金融又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反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机制、方式和体制都成为了阻碍金融支农的壁垒,使得服务三农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4](图1)1.1.2小银行理论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有怎样的经济结构,就应当有怎样的金融结构,这样才能降低服务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内外研究也表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其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上,小银行的指标都要高于大银行。同时由于服务成本较低,小银行也更加倾向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所以村镇银行作为“小银行”可以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现实需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区域内部差距明显,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以单一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三农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明显存在着“非农化”倾向,农发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向少数企业集中贷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户贷款覆盖面偏低[6]。由于这种金融瓶颈的存在,抑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

2村镇银行在安徽省的产生及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现状

2.1安徽省村镇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安徽省也抓住机遇成立自己的村镇银行,以期能够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缓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7]。在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作为范例,即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他们的成立对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2.1.1长丰科源村镇银行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挂牌成立,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标志着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结出第一粒果实。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将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支农力度,确保支农质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2.1.2凤阳利民村镇银行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镇银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在凤阳县府城镇挂牌开业,注册资本为4100万元,拥有各类员工19人。该行的市场定位是为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每年支农贷款的比例占总贷款的比例都会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周边集镇。该行将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开发、卫生、扶贫、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动,逐步提高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强化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大,减少农村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普惠金融[8]。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2.2.1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由于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农户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使得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且收益低,导致农发行、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纷纷减少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恰巧可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行政村15049个,其中网点覆盖行政村6123个,各类电子机具(含ATM、POS、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覆盖行政村14176个,其他方式覆盖行政村3196个,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2.2.2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本来就是村镇银行设立的目标之一,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农村地区闲置资金,调节资金余缺,利用自有资本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三农”发展[9]。同时在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上给予小微企业和农户以政策优惠,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农户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满足他们生产和生活需要。2.2.3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20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同时收缩其在农村的机构和业务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则是农村金融服务长期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而设立村镇银行则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扩大农村资金供给,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10]。

3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可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服务渠道单一、偏离目标定位、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很突出[11]。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3.1偏离服务

“三农”目标,非农化倾向严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最初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金融机构,盈利是其最内在的追求[12]。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小、风险大的特点,导致村镇银行在农户的贷款中出现“惜贷”现象,不愿意过多的贷款给农户,而偏向于将资金发放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这就导致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此时的村镇银行充当的却是“抽钱机”的角色,无法真正服务于“三农”。

3.2服务方式手段单一,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直接发放贷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贷款过程中对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无法满足具有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农户。并且村镇银行由于受地域和国家政策规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规模和存贷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扩大贷款业务,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信用控制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对农户的信用考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人情贷款”,加大了贷款成本和贷款风险[14]。而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贷款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而产生道德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在结算上必须通过发起行作为结算中介,这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效率[15]。

4提升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策支持,坚持服务

“三农”基于村镇银行功能的特殊性,国家应允许村镇银行结合当地资金供求情况、农户信用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存贷款利率,保证村镇银行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三农”,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4.2创新服务方式,加大融资力度

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开办诸如代客理财、代销保险、黄金等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银行也要给予村镇银行相应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税收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等。

4.3加强信用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务,降低其在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贷款成本[16]。村镇银行也要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合法、合规、稳健运营。5结束语村镇银行是安徽省农村经济以及三农事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安徽省村镇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资金来源缺乏保障、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促进三农事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华.村镇银行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2(5):20-22.

[2]陶劲.新农村建设期待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4(5):47-50.

第9篇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的落后。一是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比较的落后,据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农村尚有46%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在农村电网建设方面尚有10%的农村没有被大电网覆盖,而在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方面,尚有30%的农村没有被光缆覆盖。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我国农村水利、电力和通讯网络建设十分的滞后。二是农村道路建设十分的滞后。在之前农村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以发现道路交通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十分的落后,这主要的表现为道路的承载量十分的低,道路质量十分的低,道路宽度十分的不够,道路交通网的结构十分的单一,并且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还没有通公路,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有7%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道路交通建设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的落后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落后,与我国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形势十分的不相符合。具体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主要的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落后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当前很多农村地区还处在“靠天吃饭”和以牛、铁锨等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时代,农业产出一般是满足自己需要。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都不发达。而在农业方面也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发展都比较的滞后。三是农村市场发育程度比较的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依然以集贸市场为主,并且这些市场也不规范。四是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的低。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多,山岭多,资源十分的丰富,但是由于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限制,造成我国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比较的低,造成大量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资源优势不能转化成经济优势。五是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十分的重要。但是由于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以及融资难等问题的影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的缓慢,并没有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六是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的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的低至今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大量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所用,农村市场也不能与外部市场进行对接。

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举措

面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首先就要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一方面注意提升道路交通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实施“村村通”工程,保证道路覆盖全部行政村,还要积极打造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水利、电力和通讯网络建设。在保证自来水村村通的基础上,保证农村生活用水的质量。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一方面要对没有通电的村尽快的通电,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电网的升级换代。再就是完善农村农村通讯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信息化。

2“.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就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转变。具体说来,一是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首先要大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其次要进一步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实现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最后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管理,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秩序;其次要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资源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最后还要加强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四是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在建立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要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五是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尽快出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协助乡镇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其次要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的经营规模,推动产品多样化。最后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积极引进人才,用人才建设带动企业发展。六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农村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农村应该主动的打开市场,把各种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对接,积极地走出去,在外部竞争中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村经济;发展

1 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1 经营规模小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1.2 资金比较短缺 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7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3.2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3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4 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我市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白生选.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第11篇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云南省土地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这就形成了交通不便、能源缺乏、耕地面积少、坡度极大、水土容易流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现状。同时,我省与邻国边界线的部长度为4060公里,国家级口岸10个,出境公路20余条。这就使我省的边疆农业特点非常突出。而且,我省又是旅游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就为我省发展特色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做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

一、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云南省的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脆弱

我省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土质较为疏松,而森林覆盖率仅为25%,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我省耕地有一半以上都分布在山区,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虽然说农业是我省的基础产业,而且近几年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投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还不充足,资金投入机制也很不完善。首先,我省农民的收入还比较少,很多地区的农业投入还只是能够维持一般的再生产,无法扩大规模与效益;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落后,效益不高,产值较少,不能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还没有建立股份制、多种投资机制;四是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存在被占用、挪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

现阶段,我省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我省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差,无法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四是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机构较少,体系不够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农艺、物化技术效益的发挥。

4.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非常大

目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悬殊,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扩大的趋势发展。近几年,我省农村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在不断加剧。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经济体制较为健全,而其它地区则被滇中对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二、加快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入,做好农业基础建设

面对我省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必须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如农田水利、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应逐渐降低生产费用型的投入,而相应的增加农田水利等基础性设施的资金投入。必须积极引导各地区加强道路、水利、电力以及科技方面的建设,使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能整体上更上一个台阶。

2.培植主导产业

我省因地理与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像东北、华北地区一样大面积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但是我省也可以因地制宜,培植出主导产业,对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的结构进行优化。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烤烟、畜牧等行业,同时主攻林果、种子、花卉、无公害蔬菜等后续产业。而且,要不断引进、研发出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具有云南省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实行产业化经营

政府要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强深化龙头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加强龙头企业与地方经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积极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以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我省人口有81.4%都集中在农村,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兼具生产主体、消费主体的特性。我们只有将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农业、农村以及全省经济的发展。回顾过去,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后来国家多次对农产品进行提价,以及目前所实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5.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发展我省农村经济的必然趋势。要落实科教兴农工作,加快 “农家书屋”建设,并且展开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普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及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全面推广,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加大示范与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综上所述,我省81.4%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想要推动我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入手,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建议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为实现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采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以优惠性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补贴行为。例如政策性存款、贷款、投资担保、贴现、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

1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

1.1支持目标

在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资金匮乏的典型问题,严重影响了新时代“三农”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政策性金融能够改善此类问题,多方面、多手段实现农业经济扶持政策。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目标为,它会将资金流通到农村当中,让资金快速产生作用,使政策快速落地,从而加速资金流通,全力服务脱贫攻坚、粮食安全、农业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支持工具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政策性担保以及政策性金融贷款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工具,其中农业政策性担保,贷款成功率高,而且操作程序简单,可有效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低,不会为贷款者带来大量资金损失问题。

1.3运行原则

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正在不断适应以及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地区不同导致其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存在着不同特性,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运营。但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存在一定约束性,它必须要以国家的大政策条件为基础,以政策性、安全性、稳定使用性为原则,以此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出现的问题

农业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性,很多的金融机构并不愿对其进行风险投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出现,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效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政策性金融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具有公共性的特点,会导致部分不符合农业政策性金融要求的企业得到资金帮助,易导致其投资效率低下。

3政策建议

3.1引入其他金融形式的资金

可以将其它金融形式的资金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当中,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额度,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符合新时代新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3.2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具

有完整的业务体系为了更好的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需要在原有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之下引入新的服务内容,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业务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