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解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行政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确定排名在后的百个村,为我市的社会经济欠发达村。并对这百个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制约欠发达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受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为全面了解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比较行政村之间的发展差异,监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更好地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在取得调查资料后,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和重点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此我们重点对全市欠发达村(确定为后100位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欠发达村基本情况
1、 地域分布。我市百个欠发达行政村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各县区的西部地区,且分布较为不均衡,安吉县、长兴县欠发达村要占总村数的81%。具体分布为安吉县49个,长兴县32个,德清县4个、吴兴区13个、南浔区2个。
欠发达村在县区乡镇的分布
县名及个数
乡镇名称
个数
安吉县
49个
递铺镇
7
孝丰镇
2
梅溪镇
14
缫舍乡
4
鄣吴镇
1
高禹镇
7
昆铜乡
3
永和乡
5
报福镇
1
杭垓镇
3
上墅乡
1
良朋镇
1
长兴县
32个
泗安镇
15
虹星桥镇
6
二界岭乡
3
吴山乡
4
水口乡
1
林城镇
3
德清县
4个
武康镇
2
南路乡
2
吴兴区
13个
埭溪镇
1
妙西乡
10
杨介埠镇
2
南浔区2个
和孚镇
1
菱湖镇
1
2、人口与劳动力现状。百个欠发达村占全市总村数的8.9%,现有农村户数4.72万户,农村人口为16.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5%。统计资料反映,目前我市欠发达村的人口规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劳动力负担同全市比较相对较轻。去年百个欠发达村实有劳动力达1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8.8%,劳动力的负担系数为1.66,低于全市平均0.07个百分点,村均人口规模为165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3、地理条件。从行政村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全市欠发达村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区。百个欠发达村中地处山区有39个、地处丘陵的有33个、28个村地处平原。大部分村与县城的通车距离较远,超过40公里的村有11个, 20-40公里的村有71个,10公里以内的村仅有6 个,偏远的地理位置,难于从县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中得到实惠。
附欠发达村与县城通车距离
二、欠发达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2年,百个欠发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79亿元,占全市的1.6%,平均每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78.6万元,仅为全市村平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3%,与百个发达村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前百强村创造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5.67亿元,占全市的29.8%,是欠发达村的18.7倍。
2、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较为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百个欠发达村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92元,为全市平均水平5052元的65.2%,只为前百强村6232元的52.8%。在百个欠发达村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的有19 个,低于3500元的有81个。另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226元,因此,欠发达村当前的农民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水平的生活消费,制约了发展再生产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附全市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类图
转贴于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村强民富”,富裕的村集体为农民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200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79个,占全部村的16.5%,百个欠发达村中有61个。 200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最多的是安吉县有75个,占41.9%;其次是长兴县有70个,占39.1%;吴兴区23个,占12.8%;德清县7个,占3.9%;南浔区4个,占2.3%,集体经济薄弱村依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百个欠发达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4、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据测算,全市全部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为39.57%,指数在全市平均值以上的村270个,占全市村个数的24.8%;从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看,我市行政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在: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列第1位的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指数已达61.84%,最后1位行政村指数仅为21.96%。从前100位和后100位看, 前100个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为46.20%,后100个欠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仅为27.73%,相差18.47个百分点。
全市行政村综合指数得分分布表 指数分组
行政村个数
占行政村总数(%)
50分以上
15
1.4
45-50分
34
3.1
40-45分
192
17.7
35-40分
435
40.0
30-35分
296
27.2
25-30分
104
9.6
20-25分
11
1.0
合 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主成分;秩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23-02
1 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与思路,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济的波动,所以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尽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近年,我国的许多学者都纷纷尝试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并在这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从中选出两个子方面的指标体系,即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分别对全国31省份进行数据化的分析评价,从而测度全国乃至各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31省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排名。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根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客观加权,可以避免综合评价者的主观影响。先从数量众多的指标中压缩、提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即主成分,然后依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相应成分的权数,最后通过对加权的主成分线性加总就可得到评价分数。
由于得到的两方面排名是1.2.3这样离散非连续的数据,所以要反映相关关系,只能通过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看看二者间到底是呈正相关即经济发达地区相应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高,还是呈负相关,即越发达地区承载力实际越低。同时通过查表给出该统计量的显著水平,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 统计分析过程
3.1 指标选取
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建立如下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度指标,其中包含经济水平(人均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数)、科技教育水平(每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教育经费)、生活保障、质量水平(居民消费总额、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寿命预期)三个方面指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指标,其中包含资源承载力水平(人均国土、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环境指标水平(空气质量、工业废水、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伤亡)。
为保证分析的时效性,本文均采用2006年数据。
3.2 统计结果
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到两套指标的主成分(见表二、三),括号内百分数为相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通过excel线性加总可以得到排名(见表四)。
计算出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0323,查表可知该统计量在小于1%水平下显著,即两个排名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错判的可能性小于1%。显然全国水平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这一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3.3 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排名中差距最大的10个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以及贵州、新疆、海南、、青海,前五位是经济发展指标排名显著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省份,后五位则相反;差距较小的省份有山西、陕西、重庆、北京、福建,排名相差均不超过三位。分析原因,应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略发展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的过程,导致现在东西部、沿海内陆经济不平衡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但资源紧缺,典型的就有广东、江苏、浙江;西部内陆经济落后,但资源储备丰富,如新疆、、青海等省份。
(2)发展模式原因:由于我国近年来专注经济建设,不乏一些省份为追求高GDP而忽略了环境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如盲目进行重工业等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建设,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某些内陆地区,由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吸引资金能力弱,所以相应的工业污染型产业少、侵占耕地现象少,保留了大量森林植被且水资源尚未被污染,所以环境承载力就相应高,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高。
(3)指标原因:为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的资源承载力指标均为人均指标。新疆、、青海这些地区地广物博,却人烟稀少,所以资源承载力排名相应上升。而沿海东部人口众多,资源总量却是中等偏紧缺,所以在资源承载力排名上一定是下降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除GDP选取人均外,其余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总额、教育经费、就业人员均选取总量指标,因为这些总量均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活跃程度以及经济发达水平,但不排除由于某些省份经济发达,但容量较小而导致的偏误,如天津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排名中下滑到第24位,或者由于地广人多经济总量大,而导致的排名上升,如山东省上升到第5位。
4 结论
我国提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各省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重视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可失衡,应当协调发展。显然,两者协调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尽快实现协调发展;但经济发达资源承载力却不是很高的地区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应当即时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或改善环境质量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会经济;关系;发展
社会经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繁荣,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锻炼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因而本文从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制约性以及转换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一、协调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社区体育集社区服务与体育休闲活动两种功能一体,不仅为社区公民提供了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促进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而言,社区体育已经被逐步推广和普及为一种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开辟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体育产业的新市场类型,社区体育不仅受到了基础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其影响范围也逐步从社区向整体社会发展。社区体育的发展能够吸纳不同群体的再就业,为下岗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和岗位,进而使得社区经济得到保障和提升。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体育消费,使得体育消费者市场组成更加多元化。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例如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地投入越来越大,为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使得我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保证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二、制约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社区体育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社区体育类型偏少且大多是基础性、简单化的体育项目。而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区服务形式,也是社区经济的来源之一。社区体育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平台的同时,也在引导居民进行消费,而不同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同的。通常而言,投入越多,回报越大,这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例如,社区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室内篮球馆,那么以篮球为基础,首先可举办大型的篮球比赛,为社区带来潜在的经济消费,然后可以与赞助商、广告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吸引赞助和投资。其次,篮球馆还可以用于各类文艺演出、社区活动等方面,以此促进社区和谐。此外,篮球馆的修建,会持续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热情,通过购买篮球用品及装备,达到刺激社会体育消费的目的。社区篮球馆能够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若只是一张乒乓球桌,那么自然完全无法与篮球馆带来的效益相比。因而,社区体育项目类型决定了经济效益,社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体育类型的限制。
社会经济决定了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建设及发展的资金取决于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在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方面的投入就高,反之,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在社区体育方面就不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入。而社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换性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和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动。这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必要的锻炼,使得全民身体素质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各类疾病患病率增高。社区体育为人们提供提高身体素质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有效改善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社区体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转换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劳动力。
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整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社区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例如一些常用的运动器材、服装、工具甚至是运动饮料都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地开始普及。人们为更好地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进行相关消费。因而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转换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例如,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商业模式,就获取了超过2亿美金的回报,体育产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因而社区体育与社会经济需要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建华,谭宏,严小波.三峡库区社区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10.
关键词公路交通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反馈系统。公路交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公路交通自身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持;公路交通投资增加,产生投资乘数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域经济增长等良性效果。同时加强了区域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企业文化水平的深度开发,同时经济水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公路交通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改善公路交通的服务质量。从而形成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交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公路投资建设直接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刺激和推动,公路交通建设完成后运输服务质量提高、运输成本降低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联通便利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通过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区域经济区位改善,城镇化的推动、产业带经济圈的形成所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一)直接经济效应
1.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本身拉动经济增长。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传递效益。建设公路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增加、部门就业和收入增加;同时由于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益,引起消费品生产部门和服务业经营扩大,引起投资的进一步增加,使得所在地区就业人员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人民收入以及经济成倍的增加。
2.公路建设后运输条件改善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公路建设项目完成、道路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最为重要的效益包括:缩短行驶里程增强运输效率所产生的运输效益;提高运输速度,缩短运输时间所带来的时间效益,节约产业运输成本所带来的节约效益;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增聚车流带所引起的增流效益;提高运输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以运输中的各种损失所带来的效益。
3.公路交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文化。公路建设涉及大规模公共投资,政府可以运用公共投资成功地进行区域间的再分配,从而通过增大内需、激活区域经济,形成内需主导型的产业经济结构,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公路建成可以加强城乡地间交流,从而改变传统的劳动力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正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从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二)间接经济效应
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经济效应指的是:由于公路交通建设与发展促进或带动一些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位优势,完善的公路交通系统可极大提高沿线区域的运输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从而改善地区区位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规模;促进沿线产业经济带形成,公路干线建设完成后,随着以干线为中心的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沿线地区的时空可达性不断提高,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在一些拥有资金、技术或资源优势的“点”,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中心,随着这些经济中心不断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扩散和辐射作用,逐渐以公路为轴线形成了“经济走廊”或“通道经济”,直至形成了经济、旅游产业带。
二、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方式的改变,还是运输技术的进步等,都始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交通运输业的巨大作用来看,我们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但从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方面看,也可将其看作一个依附性很强的部门。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发展关系同样具有以上特征。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适应性;公路布局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62-02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交通运输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是经济运行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世界距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改良最为有效”的著名论述。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也证明对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专为汽车运输提供服务的道路交通设施,公路工程的优势集中于速度快、通行能力强、运输成本低与行车舒适度高等。为更深入地分析公路交通经济内容,需重视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才能推动公路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公路经济适应性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运输理论体系由苏联移植而来,近年来,我国在对国外运输领域研究成果积极吸纳的同时,也需从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情况。韩彪于1994年对各国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历史关系研究后,指出交通在对经济需求满足后,经济将拉着交通走“交替推拉关系”理论,特别是《运输经济学导论》(1995年)将该阶段研究推向了高峰,书中对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内交通运输的作用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愈加完善,但仍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问题,才能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投资效率,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公路交通运输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公共基础性、公益性与经营性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特点。在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中贾元华对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投资、经营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现代化交通设施一高速公路选取的策略、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并进行相关方案、措施制定,以此与国家、地区等经济关系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制约作用。笔者认为,交通运输系统经济适应性是经济和交通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现象,实际展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交通和社会经济系统出现“协调效应”。而“经济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间具有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联系,进而调整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结构适应性。
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属性、先进交通方式,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公路和经济系统发展需求等相互作用分析,应做好适应性调整工作。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公路交通遵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诞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公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更好分析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可从下图分析。经济系统与公路系统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够进行良性发展机制的建立。同时,两者还存在相互制约与阻碍作用。
二、公路经济适应性分析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可紧紧联系构成区域经济活动的各类要素,是经济布局形成的根本要素,交通方式的每一次改变、更新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扩展与区域产业格局变化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实现交通经济一体化必须重视运输网络的合理构建。20世纪50年代,“公路产业带”在国内外出现,其为现代化交通方式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改变的重要形式,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并促进现代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为更好地分析与研究公路经济适应性,需重视其布局、交通供给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公路布局和经济布局的复合度
作为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公路交通在宏观层面分析,其建设对地区经济布局规划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于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区位选择与公路建设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作为区域、城市连接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公路交通可紧密连接国家、地区间的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并按照“效率”和“公平”等原则,在现有布局前提下,公路交通利用规划建设,可对系统化、网络化程度进行最大限度提升,并对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加以重视,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交通通畅,更要对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以改善,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需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更要按照国家各个时期发展战略导向作用,对各个区域间的地理区位条件加以充分考虑,在开发区域资源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等方面应重视公路交通的带动作用,确保公路交通布局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性,以此适应地区整体性规划,并达到协调国家、区域空间发展目标,提升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布局间的复合度。
(二)交通供给和需求流动的匹配性
以交通供给和需求均衡方向研究,公路网发展布局和主要线路走向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目标相符,并满足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的发展布局状况。同时应和交通流量流向要求具备统一性,进而将路网运输最佳水平发挥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如将公路经济适应性理念引入交通供给中,实现其与需求流动间的匹配性,可有效交通运输事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公路布局建设时序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长期建设过程,公路网的完善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建设资金、资源条件等。公路网布局需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需求进行全面考虑,通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需按照区域建设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公路运输网。由此可见,公路建设布局适应性应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需具备相应的时效性。
(四)空间布局上公路交通和交通综合体系的协调性
作为交通综合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公路建设布局需与综合运输布局、区域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等相结合,以此选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各个交通网布局的合理性,如铁路网、航运网等,在和交通综合枢纽连接时,才能将各类运输方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层次布局公路交通网,也就是局部满足整体需求,以公路布局为前提,合理规划我国公路运输网,优化整体路网。
三、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
公路建设网布局规划是指在交通需求与建设资金的制约下,对规划节点与规划线路实际走向的合理连接、布置,是整个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目前公路网布局评价应从三点分析。
一是路网的整体规模与涉及范围,其选取评价指标主要为路网密度、目标长度等;二是路网的布局特点,其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连通度、可达性、迂回率等;三是路网等级结构,其主要是对公路系统自身等级结构状况的反映。
由现阶段公路交通实际情况研究来讲,公路网布局评价对网络本身完善度较为重视,则并不重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协调适应度,如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生产力布局等。为缓解交通压力,实现公路网合理规划,需对公路系统自身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一体化。
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研究,公路网络可表示为拓扑结构图,如相关城市、县市或公路,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据等进行充分考虑。有两点集合V与点、点间连线的集合E构成的集合对称(V,E)为图,其表示为G(V,E)。节点为V内元素,边为E内元素。如图内随意一边(i,j)都赋予相应数(i,j)w,则被叫做边的权数。
在规划公路网时,路网联通度、可达性等为网络布局、性能评价指标。路网连通度公式如下:其中,规划区域内公路总里程由L表示;
规划区域面积由A表示;
规划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由n表示;
相邻两节点的平均直线距离由H表示;
非直线系数由ξ表示。
同时,公路网特点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内容描述,公式如下:
β=d/v其中,节点连接率由β表示;
交通图内点和点间的连接线数目由d表示;
交通图内点和点间的连接线点由v表示。
【关键词】环境与能源;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陕西地处中国西部,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由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我省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一、陕西省能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
(1)能源方面。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但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总量为24382.5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原油26259.56万吨,原煤26259.56万吨,天然气167.07亿立方米,发电量804.95亿千瓦小时。由于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需求旺盛,我省近年来出现了煤荒,电煤缺口较大,超过了行业警戒线。(2)土地资源方面。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2008年其主要地类面积为:农用地18477640.15公顷,耕地4050347.65公顷,园地706095.73公顷。2002年至2010年全省耕地减少800万亩.2010年全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占用等减少耕地12.80万亩。(3)生态环境方面。首先空气污染严重,全省多个城市空气质量不符合PM2.5日均值要求。其次水资源持续短缺与水质污染明显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显示,目前省内缺水15亿m3,其中农业占7~8亿m3,城镇生活和工业占7~8亿m3。预测到2020年缺水量最少比黄委规划指标增加20亿m3,主要增加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使缺水总额达到35亿m3左右。再次是工业废渣与日俱增,噪声污染日益扩大。工业废渣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最后是耕地占用与土地退化严重。
二、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1)陕西省概况。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总面积约
20.58万平方千米,辖有11个市(区)。由于三大区域传统生产力布局造成的经济发展起点不同,因此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各市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确的金字塔结构,陕西仅有西安、延安、榆林经济核心带动城市。从地域分布上看,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
三、资源环境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2)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循环经济之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3)必须采取超强的节水措施,抑制需水的增长势头,加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本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分水指标从黄河干流引水,支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社会经济发展。(4)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制定能源发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资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能源投入力度。陕西省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并实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使能源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较好地满足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则是地方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 考 文 献
[1]陕西省国土资源公报(2008年度).
改革开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路径
当前,我国积极地发展低碳农业,旨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粮食安全等。不过,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若是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影响农业发展。基于此,要开阔低碳农业发展思路,构建科学的低碳农业发展方案,以便指导低碳农业,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一、低碳农业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生活中尽最大化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当今,低碳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需要高度地重视低碳农业,为低碳农业发展、推广等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生产方式、新发展手段等发展得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希望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造福子孙后代。
二、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水平,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低碳农业对比于传统农业更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确保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过去主要通过施化肥、打农药的方式进行种植管理,达到提高粮食量产量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容易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后,可以减少水土污染。所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三)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面临一定的粮食危机。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在进口国外粮食方面存在限制,不利于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当前,我国有必要发展低碳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大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维护粮食安全。
三、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生活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希望农民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然而,农业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部分农民会通过施肥的方式使水果、蔬菜等茁壮成长,而在所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发生病虫害时,会通过打农药的方式,治理病虫害,更是有些农民会用高浓度的农药治理病虫害,这无疑更会加剧土地污染。少部分农民才会通过施有机肥、物理治理病虫害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总体来看,农业土地污染相对严重。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土地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十分阻碍了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废弃物处理不科学。在种植果蔬时,农民会使用塑料薄膜,给果蔬保温,保证果蔬成长。农民因不注重回收、处理塑料薄膜,而使农业产生了污染。比如,有的农民不注重在果蔬不需要保温措施时回收塑料薄膜;有的农民指出已经用过的塑料薄膜利用价值不大了,所以会通过焚烧、掩埋的方式,处理塑料薄膜。
(二)农民收益低导致动力不足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远比不上进工厂打工、去城市寻找工作等获得的收入多。加之,农业生产对比于为他人打工面临的事项要多。比如,在打工时,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工作任务即可,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考虑节气、季节、降水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还需要治理病虫害、灌溉农作物等。为获得客观的收入,要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农作物价格,进而改变农作物种植策略。此外,外界自然天气的变化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由此可见,从事农作物生产面临的风险大,也不容易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碳农业是一种有助于农业发展,保证农民获得良好的收益的农业形式。不过,农民会因低碳农业发展难度大、投入多、见效慢等,而不愿意以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指导农业生产种植等多项工作。
(三)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为提升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从目前现状来看,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一些地区可应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农业生产运转工作,而一些地区缺乏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地区的农民往往通过人力收割、种植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节水灌溉设施水平低。通过健全节水灌溉设施,有助于节约水源,保障灌溉水平。然而,一些地区没有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存在严重地大水漫灌的问题,极大地浪费水源。
(四)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在不断提高低碳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低碳农业技术种类少,低碳农业技术不够先进,的缺乏配套技术政策支持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就不容易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升自身农业生产收入水平,并且会使得低碳农业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四、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究
(一)创新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1.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在现代社会下,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施肥方面:可以使用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这种肥料。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伤害,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发展资源,打造特色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的提出,我国有必要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沼气建设。沼气属于一种清洁资源,可用于做饭,而建设沼气池还可以将农作物秸秆和农户畜、禽等粪便等转化成绿色有机大肥料,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投入资金支持沼气池建设。开展宣传工作。使用农药容易造成水土污染问题。政府需要开展农药使用危害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药使用的危害。与此同时,要宣传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注意事项,确保农民合理使用农药治理病虫害。
(二)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
为带动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农业生产观念,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低碳农业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局域重要价值。但是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量大,这是导致农民对低碳农业望而却步的一项原因。为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可以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农民进行补贴。同时要打造优质工作队伍,确保低碳农业补贴机制的持续性推进,保证农民享受低碳农带来的好处。构建考核机制。将村两委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推广、低碳农业经济补贴工作落实情况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村两委落实工作,。而村委会则需要为农民介绍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补贴,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在村两委超出考核指标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奖励。
(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生产设备的投入力度。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设备投入情况,针对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的地区,开展农业生产设备投入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用以改善当前的农村灌溉方式。成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灌溉,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比如,建设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涌泉灌等灌溉基础设施,节约水源,增强水资源利用率。
(四)提高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提高农业科研能力
农业企业、民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提升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激发农业发展活动,就需要增强这些机构、院校的科研能力。比如,可以建立科研低碳农业科技资金支持项目,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组织低碳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并从这些机构、院校选拔优秀的人员,进而开展培训活动。
2.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
为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必要寻找多层次科技交流,激发低碳农业科技创新灵感。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涉及的工作事项如下所述,举办低碳农业科技交流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研人士等沟通、交流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方法、思路等。此外,可以积极低于在低碳农业科技水平高的国家,交流科技研发手段,并借鉴其科技研发经验,根据我国低碳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优化低碳科技研发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便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低碳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要主动地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由于低碳农业科技支撑着低碳农业发展,政府需要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新技术,从而确保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种植、生产等多项活动。
参考文献:
[1]旷爱萍,胡超.因子分析与熵值法下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3):61-69.
[2]师帅,荆宇,翟涛.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21,28(01):139-144.
[3]邓悦,崔瑜,卢玮楠,赵敏娟.市域尺度下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来自种植业的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01):147-159.
[4]莫桂烈.农业低碳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以桂林市为例[J].新农业,2020(13):66-69.
[5]王心宇,彭馨怡,骆美婷,张艺娇,戴小文.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现代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134-142.
[6]朱海华.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以化肥施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4):69-72+75.
[7]田永.低碳“三农”与碳交易抵消机制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碳交易驱动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8):46-51.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30-02
1994年,副省级城市成立后,国内学者展开了副省级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周璐红、李亚妮、徐建益,选取副省级城市三大产业为研究因素,研究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武春光、于成学对中国副省级城市的知识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析。陈志在2007年运用了线性加权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黄南、李程骅,运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其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为了避免时间区间对分析造成的误差,准确反映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情况,本文运用2001年、2004年和2008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15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采集
1.指标的选取。根据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分别选取了六个经济指标:(1)x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x2=人均GDP(元/人);(3)x3=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4)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x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x6=出口依存度(%)。这六个指标,分别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等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部分是直接来自于各副省级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是根据数据计算得出。根据分析需要。选取了2001年、2004年和2008年三个年度15个副省级城市的横截面数据。
3.分析方法。本文应用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各年度的六个指标进行分析,收集2008年各副省级城市数据,根据计算,知其KMO达到0.68,接近0.7的水平,因此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来说,当综合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表明公因子反映大部分信息,而彼此又不相关。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56.766%,第二主成分为23.430%,第三主成分为10.433%,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90%,因此可以将前三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GDP、投资比重和人均GDP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04、0、860和0.746,因此公因子F1可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公因子F2在财政收入和出口上载荷值分别为0.963和0.820,因此,公因子F2主要代表财政收入比重和出口依存度。公因子F3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的载荷值为0.937,因此,F3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指标。最终,根据得到的因子得分矩阵,得出三个公因子的计算函数:F1=0.499X1-0.41X2-0.227X3-0.348X4+0.13X5+0.269X6F2=-0,226X1+0,091X2+0,025X3+0,633X4+0.383X5+0.167X6F3=-0.114Xl+0.058X2+1.057X3+0.263X4-0.282X5-0.077X6
根据以上计算函数,最终可计算出副省级城市各自的因子得分,然后,计算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F=(F1×56.766%+F2×23.430%+F3×10.433%)/90.629%,经过标准化,并聚类分析后,可得到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同样,2000年和2004年的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最终,得到15个副省级城市三个年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序以及发展趋势如下表所示: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最终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的聚类结果,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深圳和广州;第二类为厦门、杭州、宁波、大连、南京、青岛和沈阳;第三类为济南、武汉、成都、长春、哈尔滨和西安。
二、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结论与建议
1.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结论分析。从上述分析以及分类可知,在副省级城市中,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极发达地区;第二类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第三类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区。
第一类地区为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比较稳定。这两个城市都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成为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经济结构方面,两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在2008年都达到了50%以上,表明这两个城市经济结构已经由工业主导型变成服务主导型。其中深圳市出口总量已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可以说,出口是深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两市尤其是深圳的冲击很大,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和广州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类地区包括厦门、杭州、宁波、大连、南京、青岛和沈阳,这些城市中,除了南京和沈阳,其他都是沿海城市。综合三年的经济发展指数来看,厦门、杭州、宁波、大连标准化后的指数均为正值,而南京、青岛和沈阳均为负值,表明南京、青岛和沈阳在第二类城市中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从2008年数据来看,第三产业比重只有宁波在50%以上,达到55%。而出口依存度方面,厦门、青岛和宁波等港口城市在10%以上,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从中可以看出几个城市的发展特点。第三类地区是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包括济南、武汉、成都、长春、哈尔滨和西安。这六个城市有两个共同点: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首先,作为一省的省会,一般是作为政治中心建设,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副省级城市较弱。其次,作为内陆城市,其出口依存度都在3%以下,明显低于其他副省级城市。
2.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建议。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对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各城市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类别,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原有优势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充分利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作为导向,积极发展自身经济。比如青岛,要紧紧抓住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促进自身发展。还有西部城市,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积极加快自身经济发展。(3)根据各城市发展实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大。
副省级城市作为各自区域经济的额中心,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因此,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副省级要积极发展自身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和提高区域性城市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璐红,李亚妮,徐建益.副省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裁力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9,(4).
[2]武春光,于成学,中国副省级城市知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7).
[3]陈志,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J].商业研究,2007,(6).
[4]黄南,李程骅,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实证分析[J].珠江经济,2008,(9)
生育率的高低不仅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一孩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如何?全国妇联日前的调查报告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为53.3%,不确定是否生育二孩的为26.2%。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只有1.2,也就是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仅生1.2个孩子。许多人不相信中国的生育率会有如此之低。但如果全国妇联的上述调查报告的数据能够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生育意愿,那么生育率如此之低是毫不奇怪的。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按照全国妇联的上述调查报告,平均生育意愿是多少:假设不确定是否生育二孩的26.2%受访者当中,有一半愿意生二孩,有一半不愿生二孩,那么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占33.6%(即20.5%+1/2×26.2%),不想生育二孩的家庭占66.4%(即53.3%+1/2×26.2%),这样平均生育意愿为33.6%×2+66.4%×1=1.336。
上述计算只考虑了愿生一孩和愿生二孩这两种情况,但事实上,还有一些夫妇连一个孩子也不愿生,也有一些夫妇愿生三个孩子。由于丁克夫妇和三孩夫妇在当今中国都只占少数,如果把这两种情况相互抵消,那么上述计算基本上反映了当今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
一般来说,实际生育率是低于生育意愿的,这是因为,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或错过了生育期。而且,对于城市工薪阶层来说,许多年轻夫妇抚养一个孩子已感到压力山大,他们即使想生二孩,但考虑到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很多金钱和精力,最终对生二孩望而却步。因此,如果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336个孩子,那么实际生育率只有1.2左右是符合事实的。
过去,中国人为何要多生孩子呢?主要是因为那时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人们要“养儿防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养儿防老”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生育意愿也相应降低。
实际上,生育率的高低不仅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即使不限制生育,由于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高,大多数夫妇也不愿意多生孩子。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生育率不像水龙头那样,想关就关、想开就开。当今中国无论是生育率还是生育意愿都远低于更替水平,要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不但生育政策要放开,也需要出台有利于减轻育龄夫妇生育和抚养孩子负担的政策,才有可能缓解低生育率危机。
(摘自《新京报》)
1.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以及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信息含量最大、指标冗余信息剔除、指标代表性与可观测性强、指标能够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等指标筛选标准,利用K聚类将同一准则层内的指标进行分类,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出信息含量最大的指标.0,最终构建了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等7个准则层,包括有效灌溉率、道路密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数量等20个指标在内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陕西省西安、宝鸡、铜等10个地级市为评价对象,现代农业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陕西省10地市2013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及方法
1.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原理
当利用多种单一评价方法对现代农业评价进行排序时,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排序,例如,第:个评价对象在第j种方法下的现代农业评价排名为rij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pealand法三种组合方法对评价排名rij进行组合评价,寻找能通过SpeaYman一致性检验的组合评价排名,则该排名为第i个对象最终评价排名,这就是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
2.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模式采用主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其中,主观赋权采用G1法、客观赋权采用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三种方法。若组合赋权评价排序能通过Kendall检验,则进行组合排名,直至通过Spearman一致性检验。三种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平均值法。用排序打分法将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排名转换为分数Rij。
式(1)中,R,表示第z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分数,:名。i=1,2,w,n;t=1,2,w,m。其中,n表示地区总个数,YY表示第: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排表示评价方法总个数。均值法的组合评价表达式为:
式(2)中,R为现代农业组合评价值,R,为排名的分数。
按组合评价值R,按照数值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如果两个地区的评价值相等,需要计算均值法得分下的标准差。
若标准差不同,则,越小则排名越靠前;若标准差相同,则两地区评价排名相同。(2)Boarda法。定义Y01YCla矩阵B=(/,,)x},其中:(4)式(4)中,二S二,代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此时记为1。若认为评价地区:
评价对象:的Y01YCla得分的计算公式为:1,x,5x0,其它比评价地区7“好”的个数多于评价地区7和评价地区J一样“好”,则记为。。B一艺。
3)Copealand法。Copealand法与YOaYCIa法评价原理相同,但是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价地区J“好”的个数少于评价地区J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时,记为一to(5)比评定义Copealand矩阵C=(。,)x},其中:
评价对象:的Copealand得分的计算公式为:C一叉。
Boarda法、Copealand法的评价排名方法与平均值法评价排名方法一致。3.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1)事前一致性的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1)提出假设。假设H‑: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不具有一致性;: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2)构造统计量。构造统计量X}为:
式(8)中:
3)一致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得临界值X2-(n一1)。当X2(n一1)>XZ-一1)时,拒绝H‑,接受H,。反之,则需重新选择单一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
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的作用:考查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等以上4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市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具有一致。
C2)事后一致性检验的Spearman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Pu表达式为: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的作用:若PuPu}1,则说明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进行重复组合评价,直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使最终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致。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运用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对陕西省10地级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方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根据式(8),得出统计量XZ(10一1)=34.636,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下,查表得临界值X2},.},;,2-19.023,有34.636>19.023,即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00(置信度为9500)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H‑,接受原假设H,,即4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
2.循环修正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循环修正模式的评价过程,分别用平均值法、YOaYCIa法、Copealand法对单一评价结果排名进行循环修正,得到3种组合评价法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排名,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式(11),组合评价结果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即为最终评价结果。
为了揭示各地区现代农业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循环修正模型对各准则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利用三种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排名,均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即为最终评价准则层排名。
3.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聚类分析
利用SPSS21.0软件,运用K一均值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准则层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宝鸡、西安、咸阳、汉中、渭南、榆林、延安、铜、安康、商洛,通过K一均值聚类将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可以发现:第一类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三市,该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其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类为陕北的延安、榆林以及关中渭南、陕南汉中市,该类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均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为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市以及关中的铜市,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与周边经济发达城市联系不紧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由各准则层评价得分以及K一均值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在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方面位于全省前列,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陕北、渭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在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农业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之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现象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矿产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和水源污染、地表塌陷等次生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安康、商洛在农业产出、农业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利用K一均值聚类分析了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研究结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一陕北一陕南梯度发展态势;通过各准则层排名分析得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受环境因素制约加剧。
2.建议
(1)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票赋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关中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陕北、渭北地区应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产品、名优特色农业、果业、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应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创立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化解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如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推进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技术装备“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辟新的农业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农户个人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关中地区应将农业投入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农业资源规模化配置和产业园区配套上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陕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对草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投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陕南地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科学的预测评价火电企业低碳发展水平,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合理、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6-9],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背景,以及国家对火电企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经验选取相结合的方法,从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社会、低碳环境和低碳资源五个方面构建了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指标类型分为负向指标和正向指标,负向指标是指指标值越大,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指标,比如,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和发电油耗等指标;正向指标是指指标值越小,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指标,比如,CCS使用比率和水资源供应能力等。
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1情景设定
情景分析是针对假设情景的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情景分析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提供预测和验证依据。根据我国火电企业历史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设置了火电企业发展的基准情景、受挫情景和低碳情景,基准情景是指火电企业不采取任何低碳减排措施,始终将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按照我国政府的规划目标,对能够基本实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受挫情景是指在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时不太顺利、在提高火电企业能源效率方面未能达到规划的状态,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阻碍了火电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情景是在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因素下,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应政策促进火电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情景同时兼顾到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不再单纯以企业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强化低碳技术,采取低能耗、高效率、低排放的措施实现火电企业的低碳发展。
2IAHP(Improve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IAHP[10])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11]计算权重,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但是在实际计算时,一般都凭着大致的估计来调整判断矩阵,使其满足一致性要求,该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有时候需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使得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和避免调整的盲目性,可以利用最优传递矩阵[12],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层析分析法满足一致性检验,从而可以直接求出权重值。采用Satty的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A=(aij)n*n,由于A为一致性矩阵,则B=lgA(bij=lgaij)是传递的,C=(cij)n*n(cij=1n∑k=1n(bik-bjk))为B的最优传递矩阵,则A=10C(aij=10cij)是A的拟优一致阵,并利用方根法求A特征向量,即各指标权重值。判断矩阵A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
3多级模糊综合评级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整个评价的过程与评价人对评价对象的认识过程是相一致的。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模糊性的问题,克服了人的主观臆断,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在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中,有很多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程度是不可能精确描述的,如水资源供应能力强,员工对低碳的重视程度高等均属于模糊概念;而且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结果也不能给出精确的描述,只能用“强、较强、一般、弱、极弱”来界定,即评价结果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又由于文中评价指标是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因此本文采用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进行评价。
火电企业低碳经济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IAHP-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发展水平进行预测评价。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托电)于1995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组建成立,现已投产发电8×600MW,2×300MW(自备),电厂接入系统以500kV输电线路经安定和霸州开闭所接入京津唐电网,对稳定京津唐地区的电力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托电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而且2010年大唐集团收购了内蒙古宝利煤炭有限公司,增加了托电企业用煤的自给率,减轻了煤价压力,煤电联产为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托电还以高铝粉煤灰为原料,提取氧化铝并联产白炭黑等硅产品的两条核心工艺技术,生产出国家急需的铝硅钛合金材料,此项技术不仅可以使高铝粉煤灰变成资源、创造价值,还可以将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和循环水、排污水以及其它副产品全部消化处理掉,解决占地、污染等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硅钙渣还可用来生产水泥,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为了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托电还积极申报了第五期项目,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和热电联产等项目。由于文中涉及到三个“五年规划”年末的三种情景评价,计算过程类似,因此,本文以2015年基准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发展评价为例进行预测分析,详细分析过程如下。(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文中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四层,具体层次结构见表1。(2)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本文构建的评价集为:{强,较强,一般、弱,极弱}。(3)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邀请了该领域的相关专家,一部分来自于院校专家,另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以经济环境指标为例,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其它指标的权重计算过程类似。利用判断矩阵A(表2)和改进的层析分析法,计算A以及A特征向量。得到“单位电量产出”指标、“工业产值增长率”指标和“上网电量占发电量比重”指标相对于“经济环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33、0.417和0.250。同理,通过表3计算得到“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社会”、“低碳环境”和“低碳资源”的权重值分别为0.206,0.265,0.059,0.235和0.235。利用子准则层指标“经济环境”相对于准则层指标“低碳经济”的权重为1。可进一步计算出“单位电量产出”、“工业产值增长率”和“上网电量占发电量比重”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分别为0.0686、0.0859和0.0515。按照上述方法同样可以计算D层其它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4)三种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取值。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火电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对能源和电力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并结合托电企业内部历史发展状况、托电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以及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咨询调研等方式,给出了2015年、2020年、和2025年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取值(表4)。(5)确定隶属度矩阵。计算32个指标隶属于五个评价元素的隶属度rij,rij为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元素的程度,且0≤rij≤1。根据上述隶属度函数,可以计算正向指标的隶属度,同理,利用负向指标的隶属度函数计算负向指标的隶属度。(6)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对指标层(D层)的32指标进行综合评判,设指标层各指标权重向量为W,指标层指标的模糊评判矩阵为R,则得到:对表6进行横向分析得出,在2015年左右时,低碳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得分为0.5669;其次是基准情景,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得分为0.4661;受挫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因为,在受挫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虽然资源环境压力比基准情景下有所降低,但是企业产出增加速度最慢,节能效果不如低碳情景下完善;在基准情景下,虽然企业所处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最大,但是企业产值增长最快,而且快速增长的企业产值所提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抵消了资源的环境压力大和节能效果差所产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现状,使得托电企业基准情景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受挫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2020年左右和2025年左右,基准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得分均最低,低碳情景下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得分均最高。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托电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受挫情景下,虽然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但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弥补了企业产值增加速度放慢所导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在低碳情景下,托电企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受挫情景下加快,低碳技术不断进步,有效的缓解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得节能减排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纵向来看,三种情景在三个模拟期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一直提升的。在2020年左右和2025年左右,基准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2015年左右受挫情景下的发展水平。2025年左右受挫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2015年低碳情景下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受挫,但是低碳技术和托电企业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大大提高足以使得其超过了2015年左右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促进火电企业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托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本文给出了如下建议:“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年-2015年间),托电企业可以通过安装脱销装置,对现役机组进行改造,提高低碳理念普及率和员工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加大低碳技术的投资,降低发电机组的供电煤耗,严把入厂煤质量,提高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的供应能力,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而实现2015年左右的低碳发展情景。“十三五”规划期间(2016年-2020年间),在2020年之前采取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的基础上,托电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建设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发电机组,提高燃煤发电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积极申报和建设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项目,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例,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从而实现2020年左右的低碳发展情景。“十四五”规划期间(2021年-2025年间),在2025年之前采取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的基础上,托电企业可以进一步建设带有CCS装置的发电机组,提高CCS使用比例和二氧化碳减排量,从而实现2025年左右的低碳发展情景。
结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