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走向趋势

经济走向趋势

时间:2023-07-24 17:0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走向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走向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约翰·奈斯比特 亚洲大趋势 崛起观 意识观 模式观 影响观

亚洲(东亚)崛起是当今学术界的热门问题。而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撰写的《亚洲大趋势》(Megatrends Asia)则是一本较早全面阐述这一问题著作。奈斯比特认为亚洲的现代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最重要的发展动向:亚洲在崛起,未来世界的中心将在亚洲。战后亚洲发展表现为趋势: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从出口导向走向消费导向;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从乡村走向大都市;从劳动力密集走向高科技密集;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从西方走向东方。作者“着重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因为他们是亚洲谋求发展与更新的龙头所在。”[1]p4所以,亚洲大趋势主要是指战后东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了研究东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意识:亚洲崛起观、亚洲意识观、亚洲模式观、亚洲影响观等论断。

亚洲崛起观

亚洲正在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足,现代化发展非常显著。从1945年到1995年,这期间其人口总数增加了4亿,而贫困人口却由4亿减少到了1.8亿。“从人均GDP的增长、福利的增加、贫困的减少等指标看,东亚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p23世界银行已宣布,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区域,都从未像当今的亚洲这样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并得出结论:东亚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经济奇迹。“在过去10年中,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10%,未来10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将会增加1-2倍。除去日本,亚洲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到2010年将达8-10亿,其消费水平也十分惊人,预计为8-1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现今美国经济的150%;而英国中产阶级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以今天亚洲的发展速度计算,不用10年,这一进程便会完成。”[1]p81为了满足这么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导向型模式已经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取向。与此同时,亚洲产业结构由于后发优势正在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制造业向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的制造、服务业的高科技密集型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全球经济正在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亚洲的经济发展特点更为明显,例如华人率先建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种族网络——海外华人:新的经济势力网。“在当今这样一个资本与天赋不分国界的时代,华人正可以担当一个桥梁的角色,去连通整个亚洲资金、观念、市场与谋略,并进行广泛交流,共创新世纪。” [1]p16-17这种网络集团经济成为亚洲崛起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跨国的海外华人经济圈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势力。如果把海外华人看作一个整体,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海外华人控制了除日、韩两国之外的所有东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新加坡的华人在亚洲的已超过日本。华人亦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最大外次资来源。中国80%的外资也来自海外华人。” [1]p12世界发展需要亚洲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战后亚洲崛起主要表现在为亚洲进入现代化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都市化趋势改变着亚洲的面貌。应该注意的是,亚洲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大都市的膨胀。

亚洲意识观

经济发展引发了亚洲人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文化革命,改变着亚洲的自我形象、文化与传统,“随着亚洲经济日益繁荣,政治逐渐开放,无论个人、公司商号或各种机关体制,都拥有愈来愈开阔的选择空间。两性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劳资之间,渐渐呈现出新模式、新结构,以及新的人际关系。”[1]p42亚洲社会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而亚洲意识则是亚洲人由传统社会迈向多元社会的过程中重塑的自我价值观: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担任的角色,改变过去不平等的世界地位。民族的亚洲、觉悟的亚洲、革命的亚洲与忧患的亚洲正在被自信的亚洲、集体的亚洲、道德的亚洲、文化的亚洲与共识的亚洲所取代。

自信的亚洲:亚洲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亚洲的心灵终于从困境中解脱了。东方可以对西方说:“别指手画脚了”。亚洲人开始以亚洲人为荣,对亚洲充满信心,发现自身的优势。这种自信将会发展成为具有亚洲特色的模式与风格。

集体的亚洲:从民族的亚洲、忧患的亚洲开始向共同体的亚洲发展。过去共同体亚洲观念缺乏,而集体亚洲观念已建立起来特别是东亚危机以后,亚洲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

道德的亚洲:家庭的信赖与个人的责任感,自给自足的精神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亚洲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例如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亚洲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化的亚洲:古老的传统文化的优点的继承与发扬,责任的观念、秩序的观念、集体的观念、纪律的观念等等道德文化为亚洲和世界的文化建设服务。

共识的亚洲: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转为“一个国家,一种共识”——多元文化和平共存以及成功地调和移民和当地人民地“共识”。亚洲人由于合和精神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多元文化塑造“共识的亚洲”。

亚洲模式观

奈斯比特明确指出:亚洲的现代化绝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现出的是特有的“亚洲模式”。亚洲崛起的自信使亚洲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发展出自己特色道路。奈斯比特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他认为亚洲正在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亚洲政治经济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如果从纯经济角度讲,市场经济的作用确实比以往更大,或者说亚洲的市场经济更加健全与完善。

约翰·奈斯比特肯定亚洲模式主要在于对文化与发展关系的肯定,亚洲模式的基础就是亚洲独特的文化,文化与制度的互动产生出二战后亚洲的崛起与模式发展。亚洲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平等、和谐、公正、稳定是亚洲现代化模式的追求目标。亚洲正以一种独特的亚洲式的思维方式创造着自己的发展模式。亚洲的发展模式已经证明:亚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转换中呈现出多样性和新的个性,亚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亚洲影响观

亚洲的崛起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亚洲也是世界新秩序建设的强大力量和重要参与者,“东亚的经济崛起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圈,或经济-文化圈” [3]p27东亚已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亚洲崛起首先是经济实力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将是政治势力的扩张和文化影响力的渗透。”[1]p246欧洲、北美、东亚正在形成当今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

亚洲的崛起意味着告别过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史。亚洲与西方的关系开始走向平等关系,自东向西的重新定位。“东方社会日益趋向功利化和高科技型,面临精神危机的西方人越来越东方化。东、西方两者文化、经济交融之时,世界将会更加生机勃勃。”[1]p56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

“东亚现代化初步成功的理论价值在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理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 [4]p7东亚发展模式是一个新型的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也是亚洲崛起的重要意义,“近150年间,当西方人享有他们创造的进步和富奢时,大多数亚洲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在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1]p275

评价

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亚洲大趋势》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崛起和东亚模式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关于亚洲模式的争论中,奈斯比特给以了积极的回应。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克服西方中心论来表达西方学者的亚洲社会历史发展观。虽然可以看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子。

奈斯比特是一个社会经济研究者,他认为企业就是财富、成效、经济活力的真正创造者,认同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所以难免会产生经济决定论的观点,但可以看得出奈斯比特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一倾向,尽量给予客观评价。

《亚洲大趋势》于1996年出版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并在数月内被译成多种文字。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独到、文笔新颖、引人入胜,对于我们分析、认识和预测亚洲及整个世界的形势,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参考材料。因此这本书成为东亚学研究的名著。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蔚文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美)斯蒂格利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王玉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银行发展丛书·研究报告系列)

第2篇

关键词:建筑产业技术发展;建筑信息模型;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悠久,它是人们自我需求和本能反应所产生的产业。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保障离不开建筑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每一个人都会对建筑产业的质量水准和需求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而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建筑产业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创新,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建筑产业技术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不能适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多个领域开始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产业技术也需紧跟潮流,向着这三个发展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

1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改革的内在含义

我国每年新建起的房屋数量约为世界每年新建起房屋总量的一半。我国建筑产业市场广阔,而且规模比较庞大,在建设时会耗费许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单纯的利用这些物力、人力和财力来建设建筑产业,会浪费较多的资源,而且构建的建筑工程也不满足新时期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注重建筑工程的美观和经济性,需注重建筑产业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改革。

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建筑技术就是为了满足建筑的需求从而使用的工艺。当今时代,更注重的是生态经济,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给建筑技术带来了许多的新发展理念。在建筑技术中,注重更多的因素是借鉴和整合。借鉴于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整合当今社会中的诸多因素,寻求创新的灵感和思路。也是社会和时代的原因,促使建筑产业技术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发展。

2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部颁布了与建筑信息化有关的纲要,期望以此来提升建筑产业技术的信息化水平。我国诸多建筑企业已经开始构建建筑信息模型,并引进了网络信息技术。传统建筑产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先进的科技,便能够取得优异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我国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并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建筑产业技术走向数字化,必然会建立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从而完善建筑产业的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全过程的控制建筑产业,对建筑产业进行适当的协调和控制。建筑产业具有可控性和复杂性的组织生产过程,推行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切实有效的意义。但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产业,缺乏财力和财力的投入资本,而且策划基础较弱,很难构建出一套具有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如果构建的信息不够充分,准备步骤不足,没有人力和财力的全程投入,那么即便构建出建筑信息模型,其效果也是比较差的。

综合的考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工程效果发现,目前建筑产业最适合实施和推行的是工程总承包制度。该制度也具有信息化的元素,非常适合当今的建筑产业。工程总承包制度具有全信息模,是从策划工程项目时期开始构建模,然后扩充工程项目的各阶段。信息模能够归档工程资料,便于以后扩建时查询资料。尽管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构建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但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会沿着数字化的方向前进。

3智能化的建筑施工仪器设备

传统的建筑产业技术对地下、水下、高空等高危作业环境没有优势,时常会出现施工故障和安全故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内的建设用地资源逐渐缩小,建筑产品的技术程度必须要加强。科技的进步,促使智能化、自动化的施工仪器设备开始出现,并能够投入于高危作业环境和精细施工条件中。智能化的施工仪器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际建筑业对建筑施工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很高,每年都会研发新的智能化设备。建筑施工仪器设备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路线,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建筑产业需及早的策划和实施。

4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控制碳排放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准则。由于两次工业革命,人们发展经济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破坏了生态环境。现阶段,绿色生态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目标,研制的产品也多带有绿色生态的元素。建筑产业发展,也需走绿色生态建筑之路。而绿色生态建筑之路,需以全程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尽量减少施工时产生的较多粉尘颗粒和污水废渣。绿色生态经济是建筑产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从长远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实施目标计划。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还属于生态经济起步阶段,还需加强努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控制碳排放的国际会议上,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措施有争议。低碳建筑,需开发和研究控制碳含量的举措和计量碳含量的技术。工程项目实施绿色生态建筑,需做好源头上的控制。比如选择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设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等。

结束语:

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提高工程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程度。而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将技术设备进行改革,使其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从长远考虑,注重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时,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建筑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建筑企业需及早的做好策划和准备,促进建筑产业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新时期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筱淑.新技术新趋势引领行业发展[J].智能建筑.2010,(6).

第3篇

【关键词】 国际金融战略 资本账户管制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增速保持在7%到8%之间,并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中国要想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以及提高相应的地位,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其它经济体所希望的;在经历了2008的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持有美元以及其他世界货币的安全性,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使人民币的比值也相应坚挺,所以持有人民币成为他们的新选择;但是我国对于资本账户的管制,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遇到了障碍,也使其它经济体想要持有大量的人民币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之需,也是其他经济体所望。

二、人民币国际化内涵与现状

对于货币国际化有两种解释:一是将货币国际化界定为货币的跨境使用,二是将之定位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实际上,这两种理解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跨国化和全球化。前者通常反映了货币国际化的初始状况,后者则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少数货币才能发展及此。而我国也仅仅能称得上是跨国化,离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国的货币要想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强的对外贸易的实力,这一点我国基本已经具备;其次就是国际社会对货币的信任,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币相对坚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是薄弱的,所以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还没有到完全信任的程度;最后就是具有有深度、流动性和开放性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我国对于资本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是实行管制的,金融市场相对发展迟缓,开放度不够,所以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

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一个市场行为。虽然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

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我们看到,这些措施已经对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是实现国际化,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面对的障碍

1、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有限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我们更多的跨境交易用人民币来结算,而这又需要较高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为解决人民币结算和资金管理需求,境外企业需要通过向中国银行购买金融服务,这相当于中国金融服务的出口。服务于与中国国际贸易无关的境外消费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的进口。由于中国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服务能力较弱,致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这些存在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中国银行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但是从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些银行相对来讲能够提供相对较好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客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客户以及出国留学、定居、经商的个人客户;二是其它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的企业和客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商业银行在需求挖掘、产品开发、定价策略、服务提供等环节建立起服务链,满足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贸易金融业务、并购和项目金融业务、个人金融财富管理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2、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大

在外汇储备的选择中,汇率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境外人民币交易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会很大。比如,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阶段,由于存量及交易量较小,汇率波动非常大。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各企业均会或多或少持有一些人民币。如果将来人民币出现贬值,持有的人民币将对资产及盈利有重大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恶化贸易环境。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商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但是进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其情形则正好相反。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贸易逆差,所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会增强进口方接纳人民币计价的意愿。但是短期的价格因素并不是贸易对方接受人民币计价的唯一因素。

3、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

非居民获得人民币可以从居民境外的消费中获得,可以从贸易交易中获得,也可以从金融交易中获得。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人民币,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在境外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人民币的可获得性还是很难满足。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流通性很差,所以现阶段人民币还是很难国际化。

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1、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为了维持政府控制汇率的能力,应该根据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开放资本项目,以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开放策略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优先开放对利率变动相对不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动而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因而,有助于避免汇率的大起大落。延迟开放对利率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容易引起套利资本的大进大出,从而引起汇率的过度波动。

2、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

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决定了其对外贸易的程度,只有金融市场足够开放,才能支持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量。当国际结算运用人民币结算之后,就能够解决人民币短缺问题,也能够促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也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所以首先要开放金融市场,当然这要在充分考虑国际游资冲击影响,在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渐的走向开放,不能只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不顾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本身金融服务的质量,只有在较高的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跨境交易以及国际交易服务,让人民币逐渐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其他国家公民和经济体的外汇储备首选,从而走向国际化。

五、结论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规模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去甚远。为了我国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份利益,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需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世界市场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直接推动的问题。而要市场接受,就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后盾。市场参与者都是趋利的,只要让他们能够确实感受到中国经济、中国的力量,发现持有人民币对自己有确切的好处,人民币的国际化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主要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的经济做大,把人民币及其配套制度做强,相信最后我国能在保证经济平稳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2] 刘谊、胡国正、闫晓茗:国际货币体系非主流货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基于德国马克模式的思考[J].经济参考研究,2010(22).

[3]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 李晓:后危机时代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是可能的吗?[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

1我国茶的发展历史

1.1我国茶地起源阶段

在秦朝以前,茶被神农氏发现,随后茶开始在我国境内大范围的传播起来,当时茶被视为一种药材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认为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结合神农氏尝百草的相关记载可以了解到茶具有解毒的功能,随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茶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叶的应用不仅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茶味道上的特殊性,深受当时贵族阶级的喜爱。到了春秋时期,茶的使用价值也在逐渐地挖掘出来。而随着战国时期,茶马古道的开辟,茶叶开始在我国各个地区种植,最后也随着使者走上了印度等地区,茶叶被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交流,茶叶作为一种人们交流会客的重要形式被广泛流传;西汉时期出现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现象,这充分说明茶叶开始成为商品被广泛流通,我国的茶叶行业也在逐渐地形成当中。这也使得茶叶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物品,普通的群众也可以享受倒茶的美好,只需要通过购买的形式,就可以感受到茶叶的美妙滋味。这种茶叶的普及主要归功于秦汉时期的大统一,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茶行业的发展。在社会统一的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茶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也促使我国的茶叶逐步走向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逐渐从贵族饮品转变为普罗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普通饮品,而且自三国时期以来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茶代酒”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茶文化开始逐渐体现出特有的社会价值,这使得茶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和发展。茶本身的特征具有清淡、虚静的特质与道教和佛教的教义非常接近,因此受到了佛教教徒和道教教徒的喜爱,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的蓬勃发展更进一步,而到了六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茶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对茶的优势大四宣扬,茶开始逐渐从饮食范围走向了文化范围,茶的文化和底蕴也逐渐丰富起来。

1.2我国茶叶的发展时期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是第二个实现大统一的王朝,在这个时期茶叶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仅完成了从达官贵族到普罗大众的转变,也开始,随着使者的出访,走向世界,在这一时期有唐朝人陆羽编纂的《茶经》被创作出来,《茶经》的问世,使得我国的茶叶发展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茶经》的提出使得我国的茶叶的整体优势和象征意义得到了深层次的挖掘,这不仅使我国的茶叶种植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也因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大,使得我国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增大,而且形成了专业化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很多形式的茶园层出不穷,带动了我国茶叶的蓬勃发展。并且唐朝还专门为茶叶设置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比如茶马古道、茶马交易市场等,这些制度的改革都对茶叶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

宋朝时期,茶叶发展走向两极化,宋朝在对唐朝的基本茶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贡茶制度。这一制度的提出满足了皇家的茶叶需求,而且相应的茶文化也逐渐形成特有的规模。在皇室饮茶的过程中,对于茶的品种非常讲究,有“非龙凤团茶不饮”的说法,除此之外,宋朝在对贡茶进行严格地管理和约束后,为了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还创造了散茶,散茶制度的形成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散茶真正融入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也使得特有的茶文化开始出现,将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受百姓的喜爱。

1.3我国茶叶的成型阶段

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特殊性,使得茶叶的发展是具有了较强的地域风情,在这一时期茶叶又回归了其饮食价值,在文化和内涵当中没有较多的体现,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在饮食的过程中接受了汉族的茶叶产品,但在精神文化上对茶文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在进行茶的应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与以往的饮用方法不同,少数民族会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在茶中加入马奶,枸杞、油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这使得茶具有较强的地域风情。也正因如此,使得我国的茶叶在不同文化间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跨民族的发展。

到了明朝,茶叶的发展主要倾向于宋朝的散茶,明朝人认为宋朝人的散茶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体现了茶的内涵,因此将其大力地发扬和推广,而且由于明代初期社会不够安定,很多文人墨客已经习惯了寄情于山水,而茶所对应的内涵和底蕴,恰好与山水自然有效结合,这使得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人们对于茶精神的不断探索,使得茶的饮用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人们开始追求于茶冲泡过程中,水的选择、器具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茶叶发展,也推动了瓷器行业的发展,而且在明代茶叶发展的过程中,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也有效地推动了茶叶的传播,使茶叶更快地走向了世界被更多人所追崇。

到了清代,我国古代茶叶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茶叶种类,茶叶文化传播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对于茶叶种类来说,现代社会所具备的各类茶类在清朝时已经出现的较为完善,比如红茶、绿茶、黄茶、白茶等等茶类在当时已经基本全部出现。其次,在茶道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具有清朝特色的茶道,而且在茶具的选择过程中,对于茶具的材质也有了较为考究的选择。当时的人们将茶具的做工精美与否视为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对茶具的选择过程中会将陶瓷作为首选,以此来象征自己尊贵的地位。而在茶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叶已经随着文化的交流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贸易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物质。

2促进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了解茶叶在市场竞争中得发展趋势

茶叶要想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市场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了解,首先应当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在逐渐递减过程中的一种自我筛选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会淘汰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行业,也会对市场中的行业提出更加精准的要求,因此茶叶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对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全方位地了解,通过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充分发挥茶叶的发展优势,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展现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2茶叶经济可与旅游行业有效结合

在打造茶叶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为了使茶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可结合茶叶的内在优势进行针对性的经营模式打造,通过了解茶叶的发展历程,找到具有茶叶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通过两者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蓬勃发展。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旅游业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点行业,若能将茶叶经济与旅游行业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能够使越来越多的自然风景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将自然生态环境展现给越来越多的人面前,使人们感受茶叶的美丽,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促进茶叶的稳定发展。

2.3将现代化管理模式与产业经济有效融合

第5篇

关键词:营销形式;营销变革;营销管理走向

在信息技术( IT) 革命的带动下,以高新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环境创造了一个低失业、低膨胀、低赤字、高增长的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领域结伴而生了大量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营销新形式,可谓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变革:绿色营销、直复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定制营销、内部营销??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实用而先进的新型营销手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实施准确有效的营销管理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为此,我们将在对各种新的营销形式进行必要的基础上对营销管理的走向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营销形式的变革状况二、营销管理未来的几大趋势 (一) 知识化趋势

在新的条件下,知识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这并非是排斥资本的重要性,但资本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将趋于下降。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就必须设法变成能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良好风气,从而在知识经济,做到创造未来,把握未来。

(二) 数字化趋势

新经济形势下,数字信息将取代模拟信号,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创造,并以光速压缩传送,这为营销形式的变革创造了空前的物质前提。而顺应营销形式的数字化走向,营销管理也必然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才会更为有效。

(三) 个性化趋势

市场不断地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来的市场》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由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所在之处,必有着财富的存在。”个性化的营销最终是以产品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的,它已经不是消费量的满足而是质的差异的获得。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强化了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四) 化趋势

网络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网络经济将迫使许多企业进行必要的改建和调整,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规划、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网络。商务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体化的营销体制,在营销管理上,形成一种数字化网络与传统营销体系相结合的新的营销系统,使营销管理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延伸到各类客户,都将变得更为便捷、有效,且更为省时、省钱、省力。

(五) 非价格竞争趋势

在传统条件下,由于产品、服务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异,往往容易使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而新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性,因此企业竞争,将采用为顾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形式展开。如何以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特色、包装、保证、服务、形象、多种促销活动、潜在的利益等来吸引消费者,战胜竞争对手的非价格竞争将成为营销管理的新课题。

(六) 合作化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非排它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仅存在竞争,还必然导致合作。共享知识、共用信息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网络技术的又为共享知识提供了可能。在营销管理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内部资源状况,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去寻找能为自己提供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企业,并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打破企业边界,构建虚拟组织,与各种企业开展灵活、多样、高效、机动的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上述,基本概括了营销管理的几大趋势,工作中,若能予以关注,必将获益匪浅。

【】

[1] [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 服务营销[M] . 陆雄文译.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模式;;异同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66-02

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认为,提出“模式”的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但也必须防止侧重于各模式之间不同点,而忽视其共同点。

1.企业兴起的基本背景条件相同

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都实行公社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农民在集体组织下从事以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没有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对象的自由,人多地少,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得到落实,农民才获得对自己劳力的支配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开辟各种生财之道。二是三地都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能养活当地人口,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取得了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从区位特征、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考虑,温州地区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苏南地区适于发展乡镇企业,珠江三角洲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创新,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苏南乡镇集体经济,在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温州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先是进入80年代中期的“股份合作制”阶段,使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联合;后是进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新阶段,出现了“两个趋势、三大变革”,市场网络更加完善。珠江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90年代,顺德等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走在了苏南前面。三个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三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趋于同向性,即: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经济;企业的产品结构都在升级之中,以科技为支撑,发展规模经济;建立产权明晰、竞争规范的企业制度。

二、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1.历史传统和特定社会条件不同

苏南地区的历史传统是人多地少、农工相辅。人多地少只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农工相辅的实现还需要外在因素的触发。苏南社队工业兴起的外在因素就是“”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加上依托上海,一大批技工被“内战”驱赶到乡下。“农村劳力要找活路,城里下放的技工要工作,公社、大队等行政机关由于‘分灶吃饭’需要自己找财源,最终是社会需要商品,这众多的因素凑合在一起,就出现并形成了初期社队工业的基本模式。”

温州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农商结合,即石刻、竹编、弹花等百工手艺人和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他们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相结合。就当地的条件来说,温州同样面对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很多的情况。但与苏南相比,温州还面临着国家投资很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也很差的情况,而且也不具备苏南社队工业、集体经济的底子,温州农民要想向非农业转移,只能沿袭传统从商,并且只能从投资少、成本低、技术简单、起步快的小商品开始。

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再加上“香港和大陆两地工资和低价差额所构成的一股气流”,使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形成了密切相连的前店后厂的新形势。

2.基本经验不同

苏南模式中致富的关键是发展社队工业,即后来所称的乡镇企业。社队工业是由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的工业。在农村改制过程中,苏南农民并没有把社队工业分掉,而是保存了集体的经济实体,更名为乡镇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农副业三种不同层次生产力浑然一体的区域经济大系统。“这是一个在社会制度下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系统,展现了‘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的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另外,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就地城市化,形成了大批兼业人口,建设了小城镇。

温州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温州农民依靠他们传统的才能和遍布全国的手艺人,形成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而且这一市场不仅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和深入,而且市场结构在分工联系上、内在性质上也不断发展。出现各式各样为生产者服务的方式。

珠江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发展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这种方式对于内地缺乏启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来说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脱贫致富,为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打下了基础。

3.所有制不同

苏南模式初期的社队工业是社队所有制,是公社或生产队经济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不在计划内的“小国营”的性质。公社制度改革后,社队工业没有分,公社改名为乡,生产队改成了村,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起初只是名义上的,还保留着政企不分的性质,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不断进步,开始向地方政权领导下的社区集体所有制演化。“社区集体所有制是指以村、镇等基层社区为单位,由全体住户联合成的经济实体,属合作性质。”

温州虽然也有和苏南有类似的乡镇企业,但是主要是家庭企业,就是所谓个体户,属个体所有制。后期,个体之间出现联合的趋势,不同的个体企业联合起来按“合作社”的原则来经营,这是一种合作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珠江三角洲各县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既有集体也有个体。

4.主导力量不同

总体来说,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带有浓厚的“内发型”意味,是农民利用城市的协力自己创造出来的企业,而珠江模式则外地企业在当地农民自愿的情况下扩散进入的企业,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而订货、购料、运销等活动都在香港进行,面向国际市场,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我所看到的这种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仅两头在外,而且可说主体也部分在外,因为掌握着经营管理权的并没有脱离它原来的中心,而且利润主要部分是吸收到外在的中心里去的。”

苏南和温州虽然发展的都是内发型经济,两者也有所区别。苏南模式发展初期“集体资产是由政府管理的,乡镇企业继承了这个遗产,在计划经济力量仍然强大的时候,政府能够为企业做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原料、资金、销售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所以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初期存在能够有效积累启动资金,集中力量发展的优势,后期则逐渐暴露出政企不分的弊端。与之相较,“温州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市场’,家庭工业可以说是依托这个大流通网络的附属品。”可以将温州模式称为“市场主导型”的经济类型。温州企业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政府的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5.发展阶段及重点不同

1952―1978年,苏南形成了社队工业,1978年农村改制后,社队工业改为乡镇企业。当1999年回访苏南时,苏南已经实行了第一次改制。一部分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已经集团化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总的趋势是股份制,改变了过去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把发展重点从劳动力转移到技术和资本上,开始裁员,“不得让过去离土不离乡的农民离土又离乡了”。但是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毛病仍然没有根本改观。所以苏南又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第二次改制,这是费老书中没有提到的。

将温州模式的发展归结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就是温州模式的雏形,即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市场的自发性和原始性所带来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如盲目性、规模小、技术底、质量不高等。于是温州出现了“走向联合”的需要,即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合作经济,迈上第二个台阶。当1999年三访温州时,温州模式已经迈上了第三个台阶,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两个趋势,三个变革”。“一是集团化的趋势,二是大量的股份合作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趋势。三大变革是,产权制度变革、董事会制度变革和企业家制度变革。”同时,温州的市场也在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国际化,一个综合的流通基地正在建成。

珠江模式初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前店后厂。这种形式对内地城乡来说不需要投入启动资金,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适应20世纪8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城乡经济的水平,所以很快得到发展。这种形式也为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乡镇企业提供了人才、资金等基础。由于这种方式利润大头在香港,当地人逐渐不满足于“借船出海”,而是向“造船出海”转换,即将这种方式消化吸收成为自主经营的合资企业,利用外资来改善生产条件,改造原来的乡镇企业。1998年三访珠江三角洲时看到这里面临新的挑战,如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等。他提出“香港自身的经济需要更深一层地考虑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也需要从战略上考虑其腹地的建设。”他还指出要提高经营大市场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跨国经济联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会掌握主动权和自。这也是珠江三角洲今后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窦开龙.“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张应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发展现状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02,(6).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债券市场 加息周期 信用利差 实际利率

美联储今年10月底宣布将于11月结束量化宽松政策(QE),由此美联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路径日益清晰。笔者预计美联储很可能于2015年下半年加息,债券市场对此已做出一定反应。

为深入了解加息周期中债券信用利差的变化趋势,下文将回顾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次加息周期中的债券信用利差变动情况,并结合经济基本面进行分析。

美联储四次加息周期中信用利差变化情况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共经历过四个加息周期,分别是1988年3月至1989年6月、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以及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

对于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本文分别选取穆迪AAA级债券收益率指数、穆迪A级债券收益率指数和穆迪BAA级债券收益率指数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差值,表示美国A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美国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和美国B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巴克莱高收益债券收益率合成指数减去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指数代表美国高收益公司债信用利差指标。

图1 美国四次加息周期中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走势(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者注:请将前三个图例分别改为“美国A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美国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美国B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

图2 美国四次加息周期中高收益公司债信用利差走势(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者注:请将第一个图例改为“美国BAA级公司债信用利差”)

从图1可以看出,在第一、二、四个加息周期中,美国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与联储基准利率呈显著负相关。对投资级公司债而言,评级越高的债券,信用利差越早收窄,收窄幅度越小。在第三个加息周期中,利差没有明显趋势。

同样,在第一、二、四个加息周期,高收益债券信用利差与联邦基金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见图2)。美国加息周期中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美国四次加息周期中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变化情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息周期 1988.03-1989.06 1994.2.4-1995.2.1 1999.6.30-2000.5.16 2004.6.30-2006.6.30

加息方式 不公布利率 连续加息7次 连续加息6次 连续加息16次

联邦基金利率 5.85%~9.81% 3%~6% 4.75%~6.50% 1%~5.25%

投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 震荡下降 震荡下降 先降后升 震荡下降

数据来源:美联储

各加息周期中的美国经济基本面分析

通过回溯四个加息周期中美国经济基本面情况,笔者发现,在第三个加息周期中,信用利差之所以体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次加息后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而另外三次加息都发生在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的上行周期(见表2)。

表2 美国四次加息周期下的经济基本面情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息周期 1988.03-1989.06 1994.2.4-1995.2.1 1999.6.30-2000.5.16 2004.6.30-2006.6.30

外部环境 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胀回升 海湾战争后,全球经济自由化,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能源价格持续走低 亚洲金融危机后、IT泡沫逐步破灭 IT泡沫后,石油价格飙升

经济特征 经济适度增长 经济适度增长,高增长、低失业 经济开始出现过热,GDP季度增长率出现大幅波动 房地产泡沫正在累积

所处经济周期 上行复苏周期 上行复苏周期,加息周期后经济继续维持高增长 下行周期,加息周期后经济陷入衰退 上行周期,从复苏走向繁荣

CPI 经济刺激带来三年的通货膨胀 稳定的低通胀水平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CPI持续上升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CPI明显高于90年代水平

加息主要动因 控制通胀 控制通胀,贸易逆差 抑制经济过热 控制房地产泡沫,

控制通胀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二、四个加息周期都处于经济的复苏周期,加息后经济仍然以较高的增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及IT泡沫破灭的影响,第三次加息周期处于经济的下行周期,加息后经济陷入衰退。

信用利差的趋势性变动部分来自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美国即将到来的加息周期也是处于经济复苏上行阶段,笔者预测,信用利差走势会与第一、二、四个加息周期相似,呈震荡下行趋势。

美联储四次加息周期中信用利差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鉴于美联储以实际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笔者尝试研究信用利差变动与实际利率的关系,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加息周期中的信用利差变化规律。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笔者选取美国3个月国债收益率与CPI的差值作为美国实际利率的变动指标。

图3 美国四次加息周期中投资级公司债利差与实际利率走势(单位:%)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秋日的私语》音乐声中开始了新内容的预习。

二、导入新课

(课件1)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海尔产品的宣传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师: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生:海尔产品走向世界。

师:中国还有哪些产品走向世界了?

生1:玩具、电子产品。

生2:服装、自行车。

生3:莫言获奖了。

……

师(点评):回答得都不错,由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中国走向了世界……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

师(点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开启一段走向世界的中国的学习旅程吧。

三、新课学习

(课件2) 显示学习目标,学生大声读。

(课件3) 进入温故知新板块。

师:请回顾我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事件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生:。

师:你们知道党的确立的伟大决策是什么吗?

生: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师:回答得很好,谁还知道21世纪被西方媒体用“双赢”或“多赢”来评价中国的事件是什么?

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课件4)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视频材料的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了,表现欲望更加强烈了。)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37页和所学的知识思考:我国加入WTO的意义。(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交流时组内成员认真听讲,成员在书本相应处做好标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分钟后,一个个小组都相继完成了讨论,高高举起了手。

生1:获得了平等制定规则以及平等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权利。

生2:为我国加快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生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

生4: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的表现更好,你知道为什么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相应的效果。)

生:因为他们不局限于本课内容,还整合了原有的内容。

师(点评):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评价得也不错。既然加入WTO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略)

师:刚才的回答很清晰,声音也很响亮。

(课件5) 师:请看材料透视(略),请同学大声地读一读。

师: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学生零零落落地举起了手。)

生1: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激烈竞争又加强合作的局面。

生2: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师:不错,能否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有几个学生举手了,其中成绩不太好的男生小张怯生生地低低地举起了手。)

激励性的话语让平时不怎么愿意回答提问的学生也大胆了。

师:好,那就请小张来说说看。

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师(点评):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教室里响起了啪啪啪的鼓掌声。)

师(过渡):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加入了WTO,加入后又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就?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课件6) 要求:请结合课本第138页,小组合作完成,并提示各小组成员在书本相应处做好标记。

(一片讨论声,比先前的讨论声更加热烈了。)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非常及时,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师:我国加入了WTO,加入后又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

生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生2:调整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和制度运行机制。

……

师:几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呵呵,不错。(教师适时地调节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课件7) 成果展示:资料卡片(略)。

师:刚才大屏幕上显示的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生2:不仅是这些,还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考虑得很周全,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向他学习。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

师:“入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生1:要继续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生2:要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

……

师(点拨):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仅仅是对我国的启示,有没有其他角度呢?

(同学们窃窃私语,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生4:努力学习,去适应时代要求。

生5: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师(归纳):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回答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学生们连连点头。)

师(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一起进入“练一练”这个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新内容的讨论学习,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课件8) 材料展示(略)。

师:材料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学生们举起手,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任务。)

生1: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生2: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生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师:回答得很好,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学会从现象中揭示出实质,这是必须要掌握的方法。

师(过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国家是难以得到发展的,我国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走向世界。我国应怎样应对这种趋势?

生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生2: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生3:还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师:回答得越来越好,继续加油哦!

(课件9)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视频(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这个是什么事件?

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师:对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如何?

生1:激动、自豪。

生2:骄傲、振奋人心、兴奋……

(课件10)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照片。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是什么事件?

生1:这个我熟悉,我们全家去过,这个是世博会的展览馆。

生2: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师(过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事例吗?

生1:中国支援了其他国家。

生2:中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生3:2001年在上海举行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师:很好,下面再看看大屏幕。

(课件11) 我国多次承办重要国际会议(略)。

(课件12) 中国派和平方舟去菲律宾救援。

师:尽管我国与菲律宾在上有争端,但我国依然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课件13)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

(课件14) 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的视频。(继续通过直观的材料呈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师:刚才呈现的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1: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生2:我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希望以后的每堂课都能这样!

四、课堂小结,教师归纳、组内小结交流(略)

第10篇

1月1 7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GDP)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四季度增长8.9%,创近两年来新低点。虽然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有主动调控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宏观调控的目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需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速放缓应该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趋势。

经济增长放缓显然对股市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在此大背景下,股民们应该如何选择防御性较强的板块和个股呢?经济放缓成主基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9.7%、9.5%、9.1%,而第四季度8.9%的GDP增速创近两年来新低点。

“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到目前看主要还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是我们让经济增长回归常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大幅回收流动性,各项刺激政策到期退出,房地产受到调控,意图是稳定物价,去除泡沫,让整个经济增长依靠内生力量,回归到常态。 但是,经济增长放缓并不仅仅是2011年的关键词,也将贯穿于未来一段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未来的主基调。“2003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但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 他指出,由于外需调整尚需时日,而国内消费一时不能快速填补外需减少的空白,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等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必然是走向相对减缓增长的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就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两个趋势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逐步向9%甚至更低过渡;二是物价内在、外在上涨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期存在。”

对于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绝对不是一个悲观的结论,我们应持一个积极的看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保持乐观。他说:“中国经济如果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比如由10%左右降到6%~7%,我个人估计大体上三五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就会转入一个大概6%~7%的中速增长的阶段。但是即使进入了所谓的中速增长阶段,我们还有潜力继续保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如果能保持这么长的时间,中国将会成功地跨越各种类型的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一个高收入的社会,对中国来讲,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标志。”消费类防御性优势凸显。

经济增长放缓有其必然性,却又不必过于悲观;经济增长放缓对股市也有直接的影响,但是机会仍然存在。

湘财证券福州五四路营业部副总兼首席投资顾问张积椿认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着许多难题,但是中国模式决定了中国政府有能力动员其掌握的丰富的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极端险峻的局面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虽然经济增长的放缓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经济放缓,但是一些板块可能在此背景下却凸显出其优越性。最为典型的就是消费类板块。“消费类,特别是一些有刚性需求支撑的种类,如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较小。”渤海证券福州营迹路营业部投资顾问郭光琛说。

张积椿还特别指出,从广义上来看,能源消费也可以被并入消费的概念中。而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应该是持续看好的。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可以判断汽车保有量和汽车能源消费的增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小。”他说。

此外,在传统消费行业中,张积椿特别看好超市类个股,“以永辉为例,它的财务状况很好,特别是现金流和主营业务收入。而且公司的成长性强,未来的前景乐观。这样优质的零售企业值得看好。当然,在选股时要考虑到它现在的股价和未来的上涨空间。”

第11篇

2005 年7 月1 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正式,2008 年1 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到2015年7 月1 日,PMI 已走过了整整10 年,十年历程可以总结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中国PMI 受到高度关注, 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 一)PMI 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先行指数,50% 为枯荣线临界点,50%以下经济下行,50% 以上经济上行。十年来中国GDP 的走向与PMI 完全一致,其相关系数达到0.92。1979 年至2014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7%,2001 年到2014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8%,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快速增长。

“发展是硬道理”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但仍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PMI成了大家心目中对经济发展的一个预期,既有权威性又有先导性,起着很大的心理稳定作用, 除了PMI, 目前还没有哪个指数能够替代。

(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贡献率达到30%,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中国PMI 也就成了全球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数。

( 三)PMI 是以市场中采集来的实际数据为依据,不论制造业PMI 还是非制造业PMI,中国采集的样本数在全球各个国家中是最多的。

这些数据不是个人意志或政府的需要,而是市场变化的真实反映,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加以分析,所以是客观的、真实的。

( 四)PMI 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分析GDP 的走向,股市的走向,经济结构的走向,行业的走向,就业形势的走向等等,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性趋势,或发现突出性矛盾,以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就业指数中发现,2014 年经济下行,但就业稳定,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结果。

二、PMI 已到了提升期, 应加强大数据分析

PMI 是从国外引进的指数,经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实际应用,现在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一)提升经济拐点的敏感性。PMI 的任何变化,特别是明显变化,一定隐含着某种宏观情况的变化,要善于捕捉到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尽早预防。

(二)要扩大PMI 的深度和广度。PMI 中各项指数的变化往往是某种变化的开始,如库存的变化反映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流通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原材料、备品、备件下移到物流配送中心,是因为物流外包的发展。而产成品库存上移到生产性企业,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企业成了第一发货点。又如服务业PMI 与制造业PMI 的深度关联,餐饮住宿业PMI 的提升,往往反映企业经济的活跃程度的提高。所以对PMI 中的所有指数应加大分析力度,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要有专题解读,解读的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使PMI 的声音更大一些。

( 三) 在PMI 中, 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专门分析,因为在中国,小微企业占最多数,而小微企业对经济波动的灵敏度快于大企业。

在PMI 各指标中,要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创新驱动两个要素对经济的影响。对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三者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对三大新的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从现在开始,就要实施大数据分析等等。

( 四)PMI 走过了十年,可否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或根据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对PMI 的枯荣线进行必要的微调。美国经过长期的跟踪,把PMI 的枯荣线定位为42.7%,中国是否长期保持50% 不变值得研究。

( 五)PMI 不仅可以看到宏观经济走向,也可以看到资金的流向。老百姓手中的钱更多地投向创业,还是股市、楼市,还是提高生活质量,从PMI 可以做出一些分析,引导大众消费,提高消费率。

(六)要加大对服务业PMI 的分析,因为中国的服务业处于上升期、高速发展期,包括生产业与生活业。对服务业PMI 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规律、新的变化与拐点,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

三、从PMI 的走向展望中国“十三五”

( 一)2014 年制造业PMI 的月平均值为50.7, 非制造业PMI 的月平均值为54.4,2015 年会基本持平。

“十三五”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垒加”时期,困难重重,要取得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也不允许。我认为,应稳定在7% 左右的增长率,低于6% 并不可取,“十三五”打扎实了,“十四五”增速会加快一点。中国近十年处于平稳发展期,因为基本面并未改变,不会大起大落。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财经新闻;企业全球化;阿里巴巴;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17

1引言

2014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The Unlikely Ascent of Jack Ma, Alibaba’s Founder》的文章(译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攀登之路),讲述了马云从创立阿里巴巴到筹划上市的历程,阿里巴巴上市的国际媒体报道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国家化的表达、传播和交流的功能,不同的用词或者句式能够微妙的表现出表述者不同的态度。英语财经新闻的写作方式不同于普通的⒉凭新闻翻译为英文,而是在专业的新闻英语上来把握新闻的报道要素,英语、财经、新闻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和制衡,要求更具独特性。本文简述了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语言用词特点,并分析了权威媒体的财经报道对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影响。

2英语财经报道中英语的语言特点

财经新闻的语言需要具备ABC原则:accuracy(准确)、brevity(简洁)、clarity(清晰),英语财经新闻既有报刊英语的典型特点,又有其独特之处:

2.1专业术语和新词多

英语财经新闻专业性强,很多常用词语都具有其特有的含义。常用的有economic cycle(经济周期)、effective rate of tax(实际税率)、employment of funds(资金运用)、Eurobond(欧洲债券)等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词汇向经济领域填充。阿里巴巴是主营电子商务和云计算业务的企业,其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菜鸟网络等等,都对国内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是难以复制的。英语财经报道的专业术语和新词等对于阿里巴巴这一新时代的集团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如online shopping(网购)、Alipay(支付宝)等新鲜词汇很好的对阿里巴巴的经营形式和特点进行了介绍。

2.2数字和缩略语多

财经报道中常常包括经济数据以及其他统计数据,这是财经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闻报道的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常常是以尽可能少的字数来表达最大层面的信息。因此,缩略语是能够很好应对报道时间和字数限制的形式,如E.C.B(欧洲央行)、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等。

2.3用词、句式灵活生动

英语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同一个含义可以选用不同的词汇或句式进而能够表达不同的态度和程度。如形容金融危机的词汇有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turmoil等,后者相比于前者来说更加生动。而tsunami一词则采用暗喻的手法,将可怕的自然灾害比作金融危机,表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而阿里巴巴作为影响力最大的国内企业来说,走向世界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近些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经济崛起,国际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西方国家对此产生了顾虑。不可忽视的是,西方的英语财经新闻报道在对中国企业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将作者的主观臆测作为客观事实,用猜测性的语言来报道中国企业,影响企业发展。

3以《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分析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响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报刊之一,其多次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报道,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1对国际潜在投资者的影响

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前夕,《纽约时报》通过对阿里巴巴的“股东分析”。将阿里巴巴公司描述成政治色彩浓厚的淘金者。这在国际投资界对阿里巴巴股上市前路演与估值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虽然阿里巴巴

集团立即驳斥该报道对集团个别股东的描述和判断是错误的,但是仍然成为了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一个“插曲”。

3.2对阿里巴巴上市进程的影响

《纽约时报》在对阿里巴巴即将在美国上市提出了几点质疑:首先是阿里巴巴是否完全履行了上市要求的披露义务,然后对阿里巴巴的运营是否违反美国相关法律提出了质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阿里巴巴企业的不信任,为阿里巴巴企业在美国的上市制造了恐慌。这一报道虽然未对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阿里巴巴因此要提供更多的说明和材料,或是自行调查收集更多的线索,都会延迟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期限,影响集团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3.3对企业国际认可度的影响

2016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阿里巴巴利润翻番是中国经济的好消息》,

报道中称阿里巴巴该季度的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2%,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业绩明显好于预期。报道还分析了中国实体销售向网络零售转变的不断上涨的趋势,指出了这正是阿里巴巴强劲增长的好机会,阿里巴巴是时候寻找新的商机来取得集团经济增长。报道语言真实、中肯,即准确分析了阿里巴巴集团经济发展状况,也表明了中国企业逐步靠近世界主流,赢得国外认同的趋势。

4结束语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财经新闻报道对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而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国外了解中国企业的主要途径对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全球化,就要严格规范企业运营,做到无懈可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