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 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5] 潘虹,张岩丽,刘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820-12822.
关键词: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
一、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旅游+农业”组成完美结合,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崂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传统农业社区转型
青岛市崂山北宅街道北头社区拥有80多亩的采摘园区,既有平地也有丘陵小梯田,园区被划分成若干小片,在每个小片内都种有生态环保且适宜娱乐采摘的地瓜、花生、芋头等各种农作物。近年来,到田头采摘新鲜果蔬已成为许多城里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与之相呼应的采摘游也日渐红火。游客在一小片区域内就可采摘齐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体力,实现了休闲、快乐采摘。为此,崂山北宅街道适时推出采摘节,已举办三届,游客在体验农家乐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
北宅街道由于受到保护水源地、风景区和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后推出了“北宅樱桃节”、“北宅采摘节”和“北宅有我一分田”等活动,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不仅为市民搭建了一年四季均可前往的休闲身心、体验农家乐趣、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又拉长了生态旅游产业链,同时还达到了农业增效、增收的目的。2011年樱桃节在短短半月时间里共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樱桃产业收入达3700万元,户均收入4000余元。
这只是崂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北宅街道外,王哥庄街道推出的茶乡风情游、沙子口街道的农业示范园、中韩街道的枯桃花卉产业都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代表。崂山区在农业发展中巧借旅游东风,不断适应并激发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新需求,发掘出了传统农业中的新商机,带活了一方经济,惠及了城乡居民。
(二)休闲观光农业多点开花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旅游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结合。近年来,崂山区加快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成了一批设施优良、规模档次较高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十年前,投资达1800多万元的石老人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打响了崂山区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第一炮。紧随其后,雨林谷、大崂樱桃园、百雀林等一批规模档次较高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农事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崂山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条旅游观光农业带。南线是以石老人观光园、雨林谷、万里江茶场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以农业文化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游客;北线是以王哥庄晓望茶园为轴心的集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中线则是以现有的北宅樱桃节、神清农趣园为辐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旅游环境、提供旅游产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产业。
二、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小”、“少”、“低”、“短”来概括。
第一,“小”,即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还是小杂果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
第二,“少”,即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数、品牌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塑造力度不足。
第三,“低”,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持证上岗率低、服务规范性差。
第四,“短”,即产业链条短,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家乐”经营特色的同质化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休闲项目季节性强的特点仍然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力度不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三、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二)注重特色,农旅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上,达到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游客消费心理。
(三)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四)优化环境,联动协作
休闲观光农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2.沈发明,张全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J].河南农业,2010(7).
3.刘雪梅,张云.生态文化融入观光农业的策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4.熊丙全,李谦等.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3).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寻根溯源,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并于1977年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一词。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得较早。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我国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各抒己见,有些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有的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内进行的农事作业,包含“市区农业”和“郊区农业”两个层次;有的则认为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国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也还是停留在理论性探索、国外发展经验介绍和对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做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的层面上。
2乌鲁木齐市发展都市农业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必然趋势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全市辖7区1县,总面积1.38万km2,建成区面积339km2,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300万。根据2010年数据统计,乌鲁木齐现有耕地6543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中水田990hm2,菜地4618hm2,水浇地面积56872hm2,山旱地2950hm2;现有园地10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林地5771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9%;牧草地80467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23%;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水域总面积362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化发展,现有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减,这势必造成以很少的耕地来保障和供给庞大城市人口正常生活所需的局面,并成为该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大瓶颈和短板。虽然乌鲁木齐市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其关乎民生、社会稳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正是从现有农业耕地和种植技术现状出发,追求科学、环保、合理、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产值的一种全新模式,进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达到解决城镇人口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新兴农产品产业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深刻认识都市农业发展特点,以务实创新、科学合理的原则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发展因所处地域不同,其特点、类型、功能也不尽相同,应以务实创新、科学合理为原则发展乌市现代都市农业。农业自身发展的生物性、适应性和区域性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省份和地域,其形式、内容和功能独具特色。只有以务实的态度从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宝贵经验和成功模式,并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和细则,才能确保乌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地域、人文、科技、消费习惯和水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人员素质等诸多情况,本人认为乌鲁木齐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应具有五大功能和七大类型。
3.1五大功能
3.1.1生产功能
能为都市居民生产并提供更多的生鲜活嫩、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同时,还要确保农民和农业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
3.1.2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平衡是现代都市农业不可或缺的功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区、休闲农业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园区等,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达到保护生态资源与生产绿色食品相结合的目的。
3.1.3旅游功能
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
3.1.4教育功能
通过兴建教育农园、观光农院和科技示范园,为城市生活的儿童、中小学生打造农业教育基地。
3.1.5辐射功能
现代都市农业在农业设施装备、农业高科技开发应用、农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将对区域内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3.2七大类型
3.2.1产业型
都市农业直接面对450余万都市人口的“菜篮子”问题,首先要进行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要成为都市农副产品的保障、供应基地。
3.2.2休闲型
都市农业依托地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交通等优势,合理开发、建设休闲设施,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
3.2.3庭院型
都市农业针对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认领地、采摘园等功能单一的郊区农业,采取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和布局、高新技术扶持、转变经营方式等措施,建成规模虽小、功能巨大的庭院式现代都市农业。
3.2.4文化型
都市农业利用区位优势,以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艺术等形式,建设集休闲度假、文化参与、旅游观光、民俗民风体验等多重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
3.2.5示范型
都市农业可遴选和引进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先进设备、高附加值加工手段、名优特稀品种等进行试验示范,对区域农业发展起到相应的辐射带动作用。
3.2.6公园型
都市农业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建设一批花木繁茂、碧草蓝天,或牧野风情、影视基地等生态公园,既起到退耕还草、还林的环境保护作用,又提高农民收益。如乌鲁木齐县已建成的“花海南山”,就是这种模式。
3.2.7亲子采摘认养型
2012年,是我市全面推进休闲农业创建活动的一年,全市休闲农业工作坚持以农为本,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点,努力构建休闲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以休闲农业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了切实完成省厅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本市工作实际,特提出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工作意见。
1、努力规范和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方面深入调研,在全面了解现有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均要制定好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指导,为大力加快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步伐,按照国家政策走向鼓励动员有实力有意向从事开发休闲旅游农业的企业主或客商,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尽快选择一条既可富企业又可富民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市里力争早日出台“关于促进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市休闲农业发展,争取休闲农业的扶持政策,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2、全力创建和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点)。今年省里将重点认定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魅力乡村3—5个,将向国家推荐3个示范县、5个示范点,我市要力争1个县(市、区)和5个示范点以上分别跻身于省级甚至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及示范点,各县(市、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潜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位推动,打造优越的软硬发展环境,准备争创省级及以上示范县(市、区)的地方至少要打造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以上示范点作支撑;准备争创省级及以上示范点的地方,要选择并全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齐全、休闲农业氛围明显的示范点,力争创建成功。各示范县(点)要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加大品种展示、技术推广、农耕文化教育、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兼具展示、休闲、旅游、教育、示范等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或集聚区。
3、强力培育和申领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今年省里将向国家农业部推荐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我市要积极组织开展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工作,引导农庄注重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今年要力争创建1—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此外,积极参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推荐工作。
4、大力开发和推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休闲食品新品种,建立休闲旅游农业与旅游农产品销售产业链,重点开发绿色果蔬、茶叶、花卉、油茶等旅游休闲农产品,通过科普、观光、采摘园聚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休闲农产品销售和推介,逐步做大我市旅游休闲农产品市场规模。
5、重力策划和组织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葡萄节、狗牯脑茶文化节、乌鸡节等,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创意论坛,挖掘我市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参与和鼓励企业举办农耕文化大赛等活动。
6、着力培训和宣传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及企业。根据省里统一部署,今年我市计划培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1000人次以上,以提高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此外,要切实加大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宣传力度,通过会展、网络、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形式,营造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氛围,今年重点向已建或拟建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家乐等模式的涉农旅游企业征集宣传资料,在“农业信息网”、“省休闲农业网”等网站宣传推介,以不断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休闲游客及招商引资客商,使我市早日成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市强市。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一是建立桂林市休闲农业网站,大力宣传桂林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指南。二是大力兴办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三是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广播电视报》、其它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及市内公交车、旅游车船上开辟休闲农业宣传专栏,播放宣传片,推介精品线路及景点、景区。四是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关系,把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纳入桂林大旅游圈,进行休闲农业促销。五是在主要旅游景点(景区)路段、交通要道上设立休闲农业指示牌、宣传图板,引导游客消费。六是各园区、景区、景点针对性地制作小传单、小册子、图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广为散发,多渠道宣传。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土地问题;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55-0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为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而展开,是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态,是集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兴产业[1]。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成为人们体验农业生产乐趣、观光旅游、休憩身心、购买农产品的场所和纵向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一、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概况与特点
(一)起步早,发展迅速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早期是由农家乐经营户发展而来,虽然当时也进行了集体或公司制经营模式,但由于管理者知识层次、政策、经济条件等限制性因素较多,先期并未取得太大进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产生了回归的需要,渴望走出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围追堵截,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加上各级政府和农业及旅游主管部门大力引导,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走出家门,加入到休闲观光游的队伍中,使得去农庄休闲成了一种时尚,杭州休闲观光农业借此契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杭州已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共134处,其中涵盖了农业产业园型、商贸流通城型、休闲农庄型等多种类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业与旅游收入及吸引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会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二)分布广泛,聚集区明显
根据杭州市农办统计资料,目前杭州共拥有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34家,就各区县分布来看,分布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萧山、余杭、桐庐、富阳、建德、西湖、临安、江干、淳安、下城、滨江、拱墅(见表1)。
可以看出,虽然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7区五县市,但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萧山、余杭的休闲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其余地区则相对稀疏,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以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自然与社会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市场优势,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先机。
(三)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丰富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以及多样化的农业资源,现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根据其经营内容、核心资源、活动项目,可大致将杭州四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休闲农庄型、农业园区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流通型、农业公园、旅游产品特供型、农家乐型(见下页表2),其大多紧密联系当地特色产业、农业资源与当地文化,各有特点[2]。
在杭州市134个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之中,其中涉及到休闲度假、主题农业园、高科技生态农业、农副产品采摘品尝、农业观光等多种类型,根据表现内容分类,休闲农庄型的项目最多,占58%。其次为主题农业园型(34家)、商贸依托型(10家)、农家乐型(8家)、农业园区型(4家)(见下页图1)。由此可见,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较为齐全,休闲农庄型、主题农业园型占绝大多数,大型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区数量相对不足。
二、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问题
建设用地问题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杭州市农业管理用地,都按照土地流转的5‰临时设施农用地政策执行。对于不涉及旅游接待的纯种植业,是基本满足生产管理需求的。但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来说,要进行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经营管理设施都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5‰的农业设施用地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的经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违章建筑出现。另外,没有建设用地指标,所建房产就无法取得土地证,伴随着会出现一系列衍生问题,比如,临时设施农业用地是没有土地证的,也就意味着经营户无法将所建房屋抵押贷款,加大了经营户资金周转的压力;无合法房产证也无法通过消防验收。建设用地问题成为了休闲观光农业最主要的瓶颈问题。
(二)人才匮乏问题
总体来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高质量管理与服务型人才严重缺失。
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较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并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在就业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仍只有极少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土地租期问题
土地租赁周期过短制约了经营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土地一般从农户手中租赁而来,租赁合同周期最长为十二年,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本身又具有投资规模较大、见效慢的特点,产生经济效益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项目经营者需要考虑合同到期无法续租的风险,即使项目运行情况良好,也不敢在后期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合同到期无法续租,基础设施投入将变成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因此,土地租期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项目经营者。
三、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突破土地瓶颈
杭州市政府出台有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的专项政策。通过政府规划审批的项目,可将流转经营土地面积由5‰提升至的3%~5%,用于建设农业配套、休闲娱乐、经营服务用房。同时市国土部门在制定土地资源规划时,可以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市财政安排休闲观光农业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对重点项目,在税收、贷款、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缓解经营者的运营压力。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由杭州市农办牵头对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进行总体的规划,建立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同时建立由市农办、国土、农业、消防、旅游、林业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指导、监督项目按照规划顺利建设。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招人难,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困局,开展校企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填补农业项目人才缺口,缓解毕业学生就业压力。针对杭州市的情况,大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与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从产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可以带来优质的专业人才,可以对农业企业的工人进行培训,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企业特别需要的人才予以高条件录用,长期看来对整个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王敏贤,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9).
关键词 滦河;平原区;现代农业;河北迁西
滦河是海河流域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从承德流经唐山地区的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于乐亭县姜各庄入海,滦河流域覆盖河北省东北部,流域内大部为山区,地貌特征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观。位于京、津、唐、秦、承五大城市腹地的迁西县是滦河上游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引滦入津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所在地。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1]、农民缺乏创新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迁西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7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农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滦河流域的农业重县,迁西县如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曾于2005年对迁西县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希望为推进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特点
位于迁西县中西部滦河、清河沿线的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所辖14个行政村,将14个村的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和人均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迁西县滦河流域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以基本粮食种植为主,农民生活已超过了温饱水平。各村之间的农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从12.7%至48.4%不等。种植的主要作物品种有玉米、小麦、大豆、谷子、甘薯、高粱等。除基本口粮田种植以外,还有小面积的大棚蔬菜种植区和花生栽培区。
二是林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靠传统的板栗生产。人均林地面积0.15hm2,是人均耕地面积近2倍,大部分河滩地及陡坡耕地都已栽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2004年村平均板栗产量7.1t,按当时5.35元/kg的板栗批发价格计算,仅鲜食板栗年均创收达到3.798 5万元。
三是有些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一些基础。如:罗家屯镇的长岭峰村、新店村和东寨村,现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蛋鸡场4个、小型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旧城乡镇的旧城乡村也建有小尾寒羊庭院养殖基地和散养柴鸡生产基地。
1.2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2.1农业生产经营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林果业生产外,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少。农民对于耕地和林地的管理较为粗放,现代化的农业耕作、灌溉、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多,科技投入量的不足直接造成农产品质量及标准的降低。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水产业重点在库区发展网箱养殖,零星水塘和开阔河面的开发利用不够。
1.2.2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大部分特色农林产品,仍以原始产品直接外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不足,农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除了板栗以外,大部分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如迁西的特色水果安梨,除了安梨汁深加工项目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外,其他深加工产品并不多。大部分林果产品存在生产与流通脱节的问题,果品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2]。
1.2.3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农业的发展。迁西境内有多条河流和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水库承担着跨流域向天津市、唐山市供水,以及滦河下游防洪、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发电等综合性任务,分配给农业灌溉的水量并不充裕。另外,水资源灌溉技术落后,灌溉定额偏大,利用系数很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4农业生产管理组织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现阶段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2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潜力
2.1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2.1自然资源丰富。迁西水陆交错的地貌特点及“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同时也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迁西境内多山,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900m以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年平均降水量817mm。全县森林覆盖率51%,经济林3.4万公顷,用材林3.93万公顷,常年干鲜果总产量2.3万吨。主要林果产品有板栗、安梨、苹果、核桃等,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板栗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3]。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菜、野山菌、中草药、野山果等四类,许多产品市场价值还没能充分挖掘。全县有山地牧场6 466.7hm2,年产饲草65万吨。县内除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外,还有86座中小型水库和滦河、洒河、长河、清河、横河、还乡河等6条主要河流,可利用水面4 000hm2。
2.1.2农业类型多样。种植业方面,依托山区优良的自然隔离条件,重点发展小杂粮生产,已建立了全国北方重要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和以红小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并积极发展棚菜、烟叶、粮菜间作、药材等高效农业生产。林果业方面,以板栗生产为重点,全县栽种板栗树1 216万株,万亩板栗园12处,千亩板栗园30处,实现了板栗集约化栽植、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畜牧业方面,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和京津唐广阔的市场,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奶牛、奶山羊、肉牛、肉鸡、珍禽养殖基地,畜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只),其中珍禽饲养量达到25万只。水产业方面,依托优越的水产养殖条件,重点发展网箱淡水鱼、青虾等品种的养殖,已开发利用水面2 800hm2,发展网箱养鱼超千箱,在河北省山区淡水养殖中居第2位。水产养殖业成为迁西一项大有前途的产业。
2.2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2.1交通条件便利。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分别位于迁西县中西部的滦河上游,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罗家屯镇境内贯穿有东西向三大交通干线,分别是省级三抚公路、大秦铁路(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滦河生态旅游观光路。三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结合村村相通的乡村级水泥路,共同织就成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于地处迁安、迁西、青龙三县交界地带,罗家屯镇历史以来就是三县重要的物贸中心之一。镇区内有罗家屯、沙涧、新店三大集贸市场,商贸规模大,交易活跃。旧城乡镇和东荒峪镇毗邻,都位于迁西县中北部,三抚公路贯穿全境,这2个乡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换提供方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2区位优势明显。迁西地处京、津、唐、秦、承5个大中城市腹地,近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天津塘沽港,便于各种农产品及水产品向市区的销售和运输,与中南部及东北部的许多农业县相比,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迁西县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边缘区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在发展观光农业上有明显的优势。大城市不仅是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同时也为提升边缘区观光农业层次,提供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4]。
2.3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2.3.1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发展平稳。2003年以来迁西县政府实施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包括:县城周围绿化工程、潘大库区景观林业工程、种养沼生态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围山转配套工程、水土保护工程。
具有地方特色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是迁西县在全国首创的,目前全县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治理了荒山水土流失,扩大了林果基地规模,开创了“山上植树、树下种草、种草养羊、羊粪肥树”的立体复合型种养结合模式。
2.3.2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大部分行政村都已建成蔬菜温室大棚、畜禽舍、养殖场等,并已修建了多处集雨水窖、引水上山工程,筹备建设大规模的畜产品屠宰加工厂,水泥路村村相通。二是以板栗、安梨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目前,迁西已建立迁西板栗集团、远洋食品有限公司、天成板栗食品有限公司等板栗销售加工企业30余家,多种板栗深加工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市场。
2.3.3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近年来,迁西县加强集生态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著。例如:罗家屯镇依托“青山、碧水、古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优势,由唐山燕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250万美元,开发五虎山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梦境庄园、滦河生态湿地、五虎山康熙猎场、奇石谷生态园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5个景点。2007年加快观光农业发展,开展采摘活动,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预计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 000万元以上。
3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迁西县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迁西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将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3.1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以迁西县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先进的设施农业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为方向,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3.1.1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创建稳定可靠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以还乡河两岸为重点,搞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在兴城、新庄子、新集、尹庄、旧城、罗家屯等发展露地菜和设施蔬菜,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栽培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等主打品种。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采收、分级包装上市,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品牌、引导消费的战略目标[5]。积极开发山野菜品种和蔬菜深加工品种,在蔬菜的储藏、保鲜、运输、加工上下功夫,以独特的口感、健康的品质、绿色的标准打开唐山、迁安及北京、天津等城市周边市场。
3.1.2培植中、高档食用菌产业。借鉴北京市一些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验,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手段,构建迁西县的食用菌产业链。以栗蘑栽培为重点,搞好333.3hm2食用菌基地建设,在汉儿庄、金厂峪、兴城、罗家屯等乡镇迅速扩大栗蘑栽培规模,同时发展平菇、香菇、白灵菇、双孢菇、杏鲍菇、灰树花、黑木耳等中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展食用菌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价,选育有市场潜力、适宜当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研究绿色安全、林地生产、工厂化栽培、废料再利用等技术;培育龙头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及产业带动能力;通过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体系、产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食用菌产业协会的建立,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6]。
3.1.3开发特色中药材资源。根据《迁西县野生植物资源汇编》资料记载,全县境内野生药用植物有280个品种,分布广泛,利用价值极高。以旱半夏、黄芪、远志、金银花、牛夕、知母、蛇床子、白芷、大黄、薏米、党参、辛夷花、锦灯笼、南星等中草药为重点品种,在未利用的林场、河滩、荒坡地带发展中药材产业。建立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中药材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水平;突出迁西县优质地道中药材的良种培育研究,培育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以良种促规模。积极推进唐山市第三制药厂企业改革步伐,在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同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企业发展后劲[7]。
3.2以特色主导产品为龙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板栗、安梨、核桃、淡水鱼、小尾寒羊、奶牛等6种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龙头企业一体化经营水平及深加工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8,9]。
3.2.1建设农产品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结合《迁西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及《迁西县农业十大基地和六大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迁西县六大主导产业带的布局情况如下:
板栗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带,包括汉儿庄、洒河桥、三屯营为重点的北部产业带;旧城、东荒峪、罗家屯为重点的中部产业带;新集、新庄子、东莲花院为重点的南部产业带,力争全县产量达到4.67万公顷。在东莲花院、新庄子、白庙子、兴城等乡镇构建安梨产业带。在南部石灰岩地区的兴城、新庄子、东莲花院、尹庄等乡镇构建核桃产业带。在旧城、滦阳、洒河桥等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库区沿岸重点建设淡水鱼产业带,以网箱养殖淡水鱼和青虾为重点品种。小尾寒羊产业带分布在罗家屯、洒河、兴城等乡镇,力争全县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奶牛为主的优质畜牧产业带在新庄子、新集等南部地区。
3.2.2建设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在板栗加工制品、安梨加工品、肉制品、干果制品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例如,迁西板栗集团就是以迁西外贸公司为核心,包括迁西燕山经贸公司、迁西副食果品公司、唐山甜甜食品有限公司、唐山栗栗菌业物产公司、迁西东荒峪镇王庄子村经联社等多家企业在内的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生产的糖炒“紫玉”牌板栗,被誉为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及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名牌产品,公司年经销“紫玉”板栗1.2万吨,食用菌2 000t,板栗汁5 000t,带动基地2.97万公顷和5万农户,产值达5亿元,年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1 000多万元。
3.2.3创新组织方式,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分配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10]。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总结推广“农民协会+农户(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这三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联结,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走上农企双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以拓展农业服务功能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
“板栗之乡”的盛誉,天然的山区景观,秀美的潘大水库,古老的文化遗址及传统的农耕生产构成了迁特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品特色,满足游客在游憩过程的审美与快乐过程的综合需要,发掘农业的增收潜力,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功能,是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迁西县农业结构的特点和资源优势,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3.3.1 利用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通过设施投资包装种植业,将成熟的果园、菜园、瓜园、苗圃等对外开放,让游客在观景、摘果、拔菜、赏花的同时,尽享农事体验与田园收获的乐趣。如:以迁西县的板栗、安梨、核桃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建立科普型、文化型、技术型、品尝型、采摘型的示范农业园区,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10]。
3.3.2利用山区丘陵的景观条件,建设综合性的度假休闲农园。开发利用人工林、自然林、经济林,发展多功能的人工林地、绿色公园,为游客提供一个观光采摘后野营、探险、科考、避暑、狩猎、野味品尝、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如:罗家屯镇五虎山旅游度假景区,除了游山玩水,还设有餐饮、垂钓、漂流、跑马、天然泳池、滦河生态湿地观光、秋季采摘等旅游服务项目。
3.3.3利用滩涂、水库、池塘等水域,发展观光渔业的旅游项目。利用潘大水库的水面优势,在水库区开展淡水鱼、青虾等网箱养殖,同时建立现代观光渔业基地,以驯鱼、喂鱼、钓鱼、捕鱼、食鱼等一系列新颖方式吸引游客,感受全新体验。在潘大水库建画舫、水上餐厅、水上游乐场等,购置游船、快艇、帆船、舢板、水上飞机、水上降落伞等,利用宽阔的水面,发展水上运动项目[11]。以夕阳、晚霞、迷雾、日出、遗址、苇塘、捕捞等库区特有的自然和人为景观为基础,开发水库景点。
4参考文献
[1] 丛黎明.滦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对策[OL].[2004-02-16].http://省略/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92727.
[2] 李建飞.迁西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1999(6):58-60.
[3] 高泽荣,李银波.迁西县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06(4):32.
[4] 宋红,马勇.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3):376-377.
[5] 曹海峰,许玉龙,邹继军,等.黑龙江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化农业,2006(12):23-27.
[6] 房山区科委.聚焦房山 以科技为依托 构建食用菌产业链[J].科技潮,2006(3):46-47.
[7] 黄瑞平.因势利导,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46.
[8] 肖淑英,赵敏.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7(3):15-16.
[9] 黄连贵.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J].农产品加工,2005(11):5-6.
[10] 李志田.迁西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发展规划[J].河北农业科技,2007(1):44.
(1)发展现状
湖南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到2010年,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长株潭”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
(2)存在问题
目前,湖南休闲农业开发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旅游、乡镇企业、环保、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体制不顺、对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较强的调控能力等问题,使得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利益时,协调工作量大,很难付诸实施。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休闲农业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时大兴土木建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分依赖非自然、非农业技术手段,人工化痕迹明显。现有的休闲农业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涉农单位、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行业标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此外,绝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化经营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有的还存在圈地占地和掠夺性经营的现象。休闲农业大都位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游客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游客的休闲热情。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1)自然环境和乡村景观资源丰富
湖南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类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49%,尤其岩溶山水、砂石柱状峰林、丹霞风光和花岗岩高山雄景等特有地貌景观地位突出。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和暖湿性特征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省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森林景观季相变化明显。全省水系以湘、资、沅、澧四水为骨干,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达5341条,且径流丰富,水位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湖南的乡村休闲和绿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湖南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如,洞庭湖的大水面养殖和捕捞、大面积的粮、棉、桑、麻种植,以及大型农业机械操作等,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以多样、优质、高效为特征,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协调的魅力;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湘东的客家村寨等,体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
(2)农业基础良好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产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超级稻居国际领先地位;优质稻、杂交棉、“双低”油菜、湘研辣椒、湘云鲫(鲤)、蚕桑等在全国有明显优势。大宗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橘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全国第六,棉花和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湘南脐橙和湘西桠柑纳入全国柑橘产业带,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14个,国家棉花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淡水养殖基地县4个。
(3)交通网络较完善
湖南现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省会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高速公路已通车,从长沙到各市州的时间不超过4h。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休闲农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主要指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而长沙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1.04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2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美元。湖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825元,增长9.2%,其中人均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42.2%和24.99%。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且消费群体会日渐增大,将会成为乡村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的主要客源。从湖南区位来看,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虽然距湖南相对较远,但也不可低估其潜在市场。
(5)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投入积极
湖南在全国首开先河,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200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明确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湖南率先成立省级休闲农业协会,成为联系广大休闲农业企业和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农业投资主体,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用创意手段改造提升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是依托于大都市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圈不断提升的消费理念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休闲农业的发展面对资源同质、产品雷同等一系列问题而渐渐呈现下滑趋势的今天,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升级,也为了在休闲农业中营造优质生活的高雅氛围和体现休闲农业的时尚气息,在规划设计时除需要满足人们对乡野生态风情以及休闲的需求外,还必须改变打造手法,融入创意元素,使休闲农业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从而成功转型升级,引发新一轮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
(2)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应以创造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造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产品,创造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造性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站在加快富民强省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和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省、市、县级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结合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湘中南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风景区观光农业和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环洞庭湖区重点发展水乡特色的农渔风光等特色体验休闲农业,建设观光、保护于一体的湿地休闲基地;湘西山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业,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5)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理顺休闲农业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规划、文化、交通等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制定休闲农业发展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星级休闲农庄评定办法,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应把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积极性。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涉农公司、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农业的开发。
(7)加大宣传,塑造休闲农业品牌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也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要注重塑造休闲农业品牌。不仅要注重休闲农业公共品牌的培育,还要注重休闲农业企业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为加快推进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举措,9月16日上午,长春市召开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由市农委副主任宋荫卓主持,副市长陈巳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市直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和农口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各县(市)区、开发区领导及农口部门领导,城区及近郊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
陈巳副市长在讲话中,首先阐述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许多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当前,长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然而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还比较突出。因此,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对于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三化”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客观评价了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及城郊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春市城郊农业已逐步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现代都市农业正悄然起步。以蔬菜和花卉苗木为主的园艺特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餐饮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初具雏形;以长春农博园为标志的会展农业、科普示范农业蓬勃发展;以小区养殖为主导的精品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农业仍然比重较大,还存在着认识不深、规划不够、机制不活、产业不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同时,他又客观分析了长春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有条件。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主城区(含双阳奢岭)农业基本实现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特色、精品、高效种养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确定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科学理性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要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全市及各城区、开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重点打造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二是要下大力气调整城区种植业结构。重点培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品产业、食用菌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使主城区现有耕地面积逐步退出普通粮食种植,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三是要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大幅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四是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休闲农业。着力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工程”,到2015年各类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要达到10个,休闲采摘园要达到100个以上,生态餐饮及农家乐服务点要达到1000个以上。五是要继续加速推进会展农业。充分依托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国长春君子兰节、长春君子兰迎春花展等其他大型农业类展会,提升都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六是要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七是积极培育现代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人士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投身都市农业建设,着力培养规模型经营大户,发挥大户的带动功能。八是要综合提高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经营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最后他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撑和组织领导,要创新发展机制,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考核。
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和平做了题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模式及发展途径》的专题辅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