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凸显。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国如何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认清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认清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中所谓的统一市场,规范经济的全球规则乃至由此建立的运行机制,都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更多地体现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它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但是,却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利益和权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它的态度应是,重视它,适应它,认真应对它;而不应抗拒它,忽视它,回避它,在构建“全球统一市场”和“全球游戏规则”中,应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作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其次,应认清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依存、合作、竞争、发展”这八个字是支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合作,同时又相互激烈竞争的格局。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保持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持久和平、人类和谐进步的根本保证。
第三,应认清全球经济失衡的危害。如全球经济增长失衡、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货币汇率关系失衡。
第四,认清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经济大国,正迈入经济强国。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经济增长中的许多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成熟。
我国的经济已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在不断深化开放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变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中,我国正发挥和承担着一个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应尽的责任和作用。
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之根本
当前必须给美国以压力,要其解决自身经济失衡的问题。特别在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我们应指明弱势美元对全球经济的危害,应公正、平等、开放各自金融市场,如美仍限制我银行在美开设机构,不能公正对待我国基金在美的投资行为等。
提高综合实力,练好内功,应对风险: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之根本。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二、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结构,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增加能源原材料食品进口,扩大高新产品和技术进口,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三、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深刻认识资本市场对经济强国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资产的扩张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不能低估财富效应的作用以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中司在资本市场运作的作用。(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导)
一、球墨铸铁管
球墨铸铁管是一种常见的建筑钢材,在制造的过程中使用18号以上的铸造铁水经添加球化剂后,经过离心机高速离心铸造成的管材,主要用于自来水的输送,是自来水管道理想的选择用料。一般而言质量方面要求比较高,在球化等级控制为1-3级(球化率>80%),因而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具有铁的本质、钢的性能。退火后的球墨铸铁管,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加少量珠光体,机械性能良好,防腐性能优异、延展性能好,密封效果好,球墨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密闭性,确保水源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漏的问题,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设计中才用了更为先进的防腐蚀处理,有效避免了铸件的老化问题,由于多方面的优势使得其能够用于市政、工矿企业给水、输气,输油建设中等,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球墨铸铁管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经过近30年的实践使用,其安全性、实用性已被供水行业普遍认可,2013年国内年产量已达到300多万吨,是1990年的11倍。由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缺水城市为6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为200多个,供水节水事业方兴未艾,球墨铸铁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在我国应用之外,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增长,我国90年代新兴铸管开始出口铸管,是中国第一个出口铸管的企业,中东作为一个典型的缺水地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球墨铸铁管发展环境分析
球墨铸铁管凭借其优越的性能以及行业适应性,决定了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球墨铸铁管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在对外经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中可以发现,当前球墨铸铁管发展的环境比较稳定,具有很强的优势。1.经济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而且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进行相应的球墨铸铁管出口业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球墨铸管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世界经济的缓慢恢复使得球墨铸铁管需求量不断增加,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中供水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球墨铸铁管作为发展基础,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城市供水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各个城市在供水方面达到95%以上,这就需要大量的球墨铸管最为发展支撑。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为球墨铸管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球墨铸管国际市场现状
球墨铸铁管凭借其性能优越且安装简便的特点,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球墨铸铁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众多的国际市场中可以发现,中东地区是需求量最为旺盛的地区之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饮水供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原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需求量增长的同时,新兴的经济体对这种材料的需求量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中东、非洲等一些国家,在用水比较紧张的状态下对球墨铸管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作为经济后起之秀的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未来对铸管产品的需求也将扩大,当地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这种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为球墨铸铁管的出口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变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印度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比较低,在水源供应方面还达不到标准化要求,随着印度政府对饮用水关注的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用于建设饮水设施,为球墨铸管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有个良好的环境。根据全球主要铸管企业在其网站上公开披露的信息以及公司在境外各地主要贸易合作伙伴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铸管的年产量约900万吨左右,其中离心球墨铸铁管的年产量约850万吨,占据铸管产量的90%以上。在全球范围内,法国圣戈班、新兴铸管和日本久保田是行业内最主要的生产企业,其余大部分企业主要在其所在地当地及周边地区进行生产和销售。在研究中发现自2006年开始至今的铸管产品年产量和销售量的情况,可以知道我国当前的球墨铸管产量在近几年中产能及销售皆呈现稳步增长,且长幅较大,销售量与产量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出现滞销。另外,从2008年和2009年出口销售量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铸管出口量有明显减少,这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加大的缘故所致。球墨铸管的应用得到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认可,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中,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只有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在发展中取得更多的优势,实现我国铸管快速发展的目的。
四、球墨铸管中东地区市场发展前景
1.市场广阔。中东和北非是全球球墨铸管需求旺盛的地区。中东地区主要是热带以及亚热带气候,常年以来降水量稀少,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要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确保各项产业能够有效运行。今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中东地区作为主要的产油国,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大的资金,这使得当地在进行相应的水源利用方面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中东地区必然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水源加以综合利用,实质性的需求决定了中东地区的未来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东地区面积不大,当地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人均GDP非常高,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采用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可以在迪拜、南非等布点,就可掌握该地区信息,对当地的市场需求量进行相应的预测,这样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应对管理,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构建合理的产品销售渠道。
在球墨铸管需求方面,中东地区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水源不足的问题,而这些国家在能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随之而来额是这些能源价格的上涨,这就为中东地区的国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财政收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发展中拥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当地虽然在能源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受到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运输,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当地铸管生产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当地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球墨铸铁管作为支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进口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式,这就使得该区域成为铸管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球墨铸铁管在当地水资源应用中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够有效保持水源利用率,降低浪费,对当地缺水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缓和作用,我国的产品类型与服务能够符合当地发展需求。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技术应用以及实际生产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应对管理体系,多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一些新兴铸管龙头企业现在能够生产DN80-DN2600各种类型的球墨铸铁管,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铸管模行业,由于生产的企业少,其基本上是属于垄断性的,这就决定了在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且能够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提升相关的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化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产品体系,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应对策略,坚持“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从中东地区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应对体系。在国际化发展中,我国众多的球墨铸管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未来市场发展的残酷性,为了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应用创新,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众多的企业采用的是降低经营成本的战略体系,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持续化的竞争优势,能够有效保持产品的质量,这样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很强的优势。在发展中还要继续加大科学配置资源的力度,进一步整合提高低碳产业链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国内生产成本消耗,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冲突;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国际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各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国际上的经济资源,国际经济冲突也自然无法避免。但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国际经济冲突规避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冲突损失,促使国际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带动本国经济的进步。
一、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国际冲突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理念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相关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借助于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相互联系和资本流动等方式而形成的全球性有机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包含着经济领域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全球化,即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促使生产要素和生活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佳的配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为了获得相应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经济冲突产生。
2、制约国际经济的因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对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的经济加以干涉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的必要因素。在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下,对相关经济施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来实现的,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在保护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双赢产生特定的干扰效果,从一定意义上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国内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国外经济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干扰,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国外经济的冲击。其次,政府管辖和非管辖冲突主要是一种对国外经济加以控制的法律模式,在政府和法律的双重限制下,对国内经济的自由化发展倾向加以扼杀。最后,经济领域的自由和限制一直存在于国际经济冲突中,对冲突的顺利解决造成一定障碍。因此,基于“国际间经济放宽和国家上加以控制”的原则,必须进行适当的经济改革,推进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3、国际经济冲突
(1)管辖冲突。管辖冲突主要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相同的国际经济交往主体进行同时掌握和控制所导致的经济冲突,这一经济冲突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享有对这一经济交往主体的主要控制权力,因此这种冲突在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权力行使方面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间存在着频繁的经济交往,管辖冲突也较为常见,是国际经济法所研究的范畴,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2)非管辖冲突。非管辖冲突与管辖冲突相对,具体指一个国家对国际上相关经济交往主体以及主体的各项经济行为行使独占性的管辖权力,并且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产生利益层面的冲突。非管辖冲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个国家对相关经济主体的管辖行为是否与国际经济法或者国际经济义务相冲突是非管辖冲突的重点研究内容,非管辖冲突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相互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政府控制引发国际经济冲突的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经济控制所导致的管辖和非管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国际间正常发展的经济、法律秩序造成了相应的冲击。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层面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国际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能够维护本国的经济,但是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所制定的经济法律一般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相违背。此外,随着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管理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货币主义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主张政府部门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在自由市场中稳步成长。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由政府控制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主要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权益的驱动,并且相关研究案例表明,在行使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经济原则实质上是各个国家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借口。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经济市场、经营模式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不能促使国际社会出现相应的非国家化发展倾向。为了稳定国际经济而设立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条款并不会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丧失一定的合法权力,反而能够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规避由政府控制引发的国际经济冲突,就应该尊重国际社会相关经济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条款,为维护国际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2012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企业发展的成就,在与世界500强的对比中寻找我国企业的差距和不足,引导我国企业加快做强做优做大。
大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我国大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向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增长了6.4倍,利润增长了6倍,中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从11家增加到70家,跃居世界第二。
2012中国企业500强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它们是中国企业的杰出代表,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长期以来大企业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在激烈竞争中屹立群雄,在创新发展中引领进步,在服务社会中奉献担当,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企业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第三次产业竞争正在孕育,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品牌等竞争更加激烈,跨国公司加紧新一轮全球战略布局,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大企业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刻,大企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体现为大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我国的大企业实力还偏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缺乏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的跨国企业。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中国大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极为错综复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进则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刻,大企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这就要求大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强管理,实现内生的发展,真正做优做强做大。
一要努力保持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已连续五个季度呈现增速回落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一些困难,大企业要落实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较快发展,在稳增长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寻找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力解决企业需求不足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用适销对路、质量过硬的产品占领市场。
二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任务,企业不仅要继续做大,更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瞄准行业领先水平,加大国际化的运作力度,努力做优做强,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企业要以对社会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策略;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出现了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等问题,这就使我国在贸易保护方面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1.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和欧美债务问题的扩大
近年来,中东与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动荡,日本爆发了特大地震灾害以及欧美债务风暴升级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为了能够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欧洲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政府债务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致使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的不断扩大,加快了经济的波动频率,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使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崛起,并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2.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迅速崛起
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的崛起,其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并且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一股主要力量。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在2001―2011年间,就已经发展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并且贸易出口排名第一。中国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也给贸易保护主义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
3.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议题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政治及经贸格局的新形势下,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也会受到一定额限制性规定,而这些限制性的规定延伸到贸易领域就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三、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1.高新和新兴产业将成为重灾区
早期,中国出现的贸易摩擦问题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和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得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进而也逐渐晋升为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并有可能成为国外实施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2.贸易争端会逐渐向中国蔓延
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经济复苏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中国由于采取了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产品出口贸易等方面获得迅速的发展和崛起。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贸易量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也随着增多,贸易争端逐渐向中国蔓延。
3.贸易摩擦会对中国的崛起带来考验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必然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严重的威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定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容易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霸战。而中国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综合国力上都表现突出,因而在国力关系上容易产生摩擦,对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四、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1.政府要加强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面对国际新形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的形成,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努力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贸易中,政府出于宏观层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所以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与各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处于中观层面,是企业和政府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国应对外贸保护主义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为此,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与此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协助政府一同加强行业的保护,解决贸易纠纷。
3.企业自身要提升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企业是国际贸易中的微观元素,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和受害者,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来减少贸易摩擦,并尽量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企业可以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还可以通过业界合作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定会使对外贸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我国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来迎接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苏华山.我国应对国外“双反”贸易摩擦需要有新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2(02)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于维军.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兼谈正确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舆论监督作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01)
[4]季中文.中美贸易摩擦骤增的原因及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4)
关键词:证券市场 国际化 股市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的必要性
尽管国际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是由私人性质的市场转变而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证券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性质的法治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有的这些都源于不断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修订,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对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方式进行分析,是国家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求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早已存在,但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发展的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国际市场中上市资源的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虽然我国最初发展上市公司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进外资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因而被很多学者以及国际金融中心认可。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建成国际证券市场的法制化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且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竞争力。面对着证券市场竞争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要提高国际金融综新的复合型,就要依据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和规范。
(二)证券市场有待完善的要求
首先,提升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2007年80多家红筹股的利润就超过了1000家A股公司所获得利润的70%。如此巨大的差距,给我们新的启示,根据这些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境外的红筹股公司相比国内的A股公司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如果这样的红筹股公司能够跨境上市,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借助世界公司的成长机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
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结构规划有待完善,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数都来源于金融股所占比重太大。尽管股票市场要防止出现流动性泛滥的情况,同时也要保证股票市场的一定活跃性。金融股所占市场比例过大,就容易造成流动性不好而导致的板块效应的出现,因而提高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因而寻找外国的跨境公司上市,减少金融股的市场比重,促进其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的活跃,降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再次,证券市场操作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对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A股公司单位账面上现实的故宫权益价格与成熟市场的价格相比存在很大差距,A股公司的权益价格远远高于成熟市场的价格,因此,A股公司很可能存在股市泡沫。这种投资氛围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如果这种股市泡沫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将会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引起这种股市泡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本流动性太低,投资者缺乏宽广的投资渠道,因而拓宽投资渠道对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立法方式选择
(一)中外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差异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不但其形成是私法自治的结果,而且其国际化路径也同样是一个自然推进的过程。因为,在私法自治理念的支撑下,对于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发达国家在最初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允许通过私法自治的方式进行上市,即使在后来通过立法来规范证券市场也同样继续坚持着私法自治。因此,发达国家对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实际上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路径进行的,其立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证券市场自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经验积累。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过程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路径,即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意味着我国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监管市场和培育市场的双重任务。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应是渐进式和探索式的。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选择
在实践阶段,我国应该按照边实践边立法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直接跨境上市,但为了防止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我国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应按照便于控制的方式先易后难。通过在实践阶段分批次地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
市后,我国应在实践中通过证券交易所的动态立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积累监管经验,同时加强对动态立法的研究。在更高层面的立法过程中,要不断地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我国其他法律的对接研究综合考虑。
此外,不管是实践阶段的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制定和法律制定,还是最终的全面立法阶段的法律制定,任何时候的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都可能面临着与其他法律的冲突问题。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方式中必须考虑和现有其他法律的对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总结
总之,我国在政府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证券市场培育和监管的双重任务,因而不能只考虑对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而应同时或者更应考虑证券市场的培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怡雯.上交所考虑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上市[N].国际金融报,2007-11-20(1)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 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经济体的对策建议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逆差大国,应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负起第一大国的责任。其一,美国政府应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国的一国经济政策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稳定的目标;其二,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其三,创设有税收优惠的储蓄产品以提高国民储蓄;其四,中期内通过美元大幅的贬值以稳定其贸易赤字和外债余额,但这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以避免引起的金融冲击;其五,通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缓解世界经济矛盾。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乃至阶段性的交替发展,凸显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协调和规范了国际贸易发展的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双边和区域层次上的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仍然十分活跃,由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再次兴起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热潮,自由贸易协定(FTA)及优惠贸易安排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240个区域贸易协定,135个自由贸易区,涉及世贸组织97%的成员,其中双边的FTA约占90%左右。FTA的蓬勃兴起,表明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多边贸易体系自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无所作为,特别是WTO欲启动新一轮贸易谈判受挫后,期待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进一步获得经济及贸易利益的理想变得渺茫,WTO成员便纷纷转向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WTO成员急剧增加,受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不同利益要求的制约,多边贸易体制在进一步推进多边层次的合作上不断遇到障碍。如协调及谈判范围已从过去的关税措施、市场开放准入等,逐渐转向各种非关税措施如各种技术标准、环境要求等。由于多边贸易体系不易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因此WTO成员便希冀从区域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寻求获益的机会。加之,区域内若干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贸易自由化范围相对较小并易于推进,遂使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再次,在发展推动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的驱动,特别是受现有区域贸易集团内既得利益的局限性,一些集团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如吸收新成员,或与其他集团联合成更大规模的贸易集团,或是集团内成员再与集团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新的组合,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FTA的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已出现三大区域性集团。欧盟逐渐从西欧六国扩大到目前的十五国,拟于2010年以前与北非及中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组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显示了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国家由北向南形成的经济整合;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及地区所组建的亚太经合组织,推进了发达成员及发展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目前10 +1已达成协议,拟在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东盟及中、日、韩)及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商及谈判的启动,无不显示亚洲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潜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FTA的建立和发展的确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1. 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公共费用减少20%、成本下降7%、增加200 - 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也使三国受益:墨西哥贸易出口最高年增长率达20%,加拿大为10%,美国是5%.
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中,由于技术的发明国及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更少了。近年来,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直接投资便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
3. 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由于FTA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而区外的国家及地区享受不到此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竞争力下降,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使墨西哥产品对美国输出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产品和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遭受巨大冲击。现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国。
二、FDl成为国际贸易的加速器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世界贸易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政府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幅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获得了有利的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数字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生产、销售越来越多地在内部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 80 - 9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 - 80%与跨国公司有关。需要指出的是,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国际贸易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三、商务引发了交易手段的革命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九十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
众所周知,90年代以前的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2000年增至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10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在10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或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实践,同步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瞰而就,但人们努力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以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以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另外,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以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是巨大的:
首先,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方式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到终结均在中运行,基本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以及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着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二战后,欧洲国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欧洲各国越来越希望在政治、经济上联合起来,以达到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目的。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洲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关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也引起很多关注。欧元的成功和美元化的发展、以及1999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各国意识到进一步深层次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亚洲货币一体化已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要素流动性的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能够在各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亚洲各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目前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
(二)政治、政策一致性分析
货币联盟各国的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但各国不同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状况可能导致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从而使各成员国之间难以维持其固定汇率。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有通胀率、失业率、赤字占GDP比率和国债占GDP比率等。1996年底,欧盟各国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些指标上,丝毫不比欧盟国家逊色,表明东亚各国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三、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展望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亚洲货币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许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妨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种种障碍才能得以消除,到那时才能真正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目前从亚洲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可以分如下三步来建设。
(一)建立一个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和区域危机解救机构
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金融监督的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而且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产生预警。这种地区性的金融监督机制与成员国国内监督机制不同,它不具备管理职能,主要作用是及时准确地分析信息,防治金融风险。然后,必须建立危机解救机构,使得万一金融危机发生,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转的安全。
(二)建立起稳定的亚洲汇率协调机制和亚洲地区贸易结算体系
亚洲目前状况来看,单一货币区在短期内也很难成为现实。因此对于亚洲汇率制度的选择只能是钉住货币篮子制度:采取从独立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向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过渡,再走向次区域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在次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确立后,应逐步建立次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然后,才能构建亚洲地区统一的汇率机制。
(三)通过各次区域的扩展融合,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货币区的范围或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优货币区。因此,在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在次区域进行局部的货币一体化尝试.就目前的情况看,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东盟(ASEAN),由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等。因此,亚洲区域的货币合作应分步走,先在亚洲建立几个次区域货币合作区,依据各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合作意愿,在比较发达的次区域范围内先发行平行货币,等其他区域条件成熟时依次跟进。
参考文献:
[1]何美贤.对亚洲货币一体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经济金融观察.2006(7).
[2]周泓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预言与现实.中国企业年报.2010(1).
[3]闫屹,李明源.论当前货币一体化的趋势-兼论东盟货币一体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2).
[4]俞国平,王聪.货币一体化组织特征、内涵与最新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南方金融.2009(8).
[5]孙岩.货币一体化理论综述.黑龙江金融.2010.
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各类社会实现经济目标的载体,在进行市场经济变革时,各类社会需将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世界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态市场经济转变发展
市场经济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可持续发展、生态关怀、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以及低碳经济等新兴经济的不断兴起,市场经济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变。在新的时期下,如何正确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多类生态目标,推动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成为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市场经济概述
“生态”原意是指一种能量转换关系,存在于自然界食物链中,体现了物种之间的制约以及生存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表示系统内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共生和互相协调,其中和谐是核心。生态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这两部分相互制约与依存。“生态文明”体现了在人文关怀以及生态关怀的伦理指导下,人类通过合理安排这种思想,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
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是一种经济制度,基于生态文明的指导,采用市场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目标。生态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倡导生态关怀、人文关怀以及市场发展相统一。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文明,以生态伦理作为指南;是一种经济行为规范,对市场主体生态行为目标加以约束;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对社会内各部分间的义务、权力、组织方式以及地位等加以确定;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不同,生态市场经济更加注重生态关怀、生态价值,符合生态文明行为目标,追求和谐、长远且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前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标志,积极推动了世界变革,对世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等伦理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以及动物权益等运动风靡全球,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每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世界气候大会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策略、工农业产业布局等,生态市场经济能够采取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种实际行动,来配置并优化市场中的各种具体资源,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为发展服务的最大价值。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种行动,都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将自身的意志经由特殊的制度安排施加至市场经济中,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符合自身目标,该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逐步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中,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表现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对人文权益和环境保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而对人力资源的培养、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以及工业产品的再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社会规范是以环境保护为共同行为准则,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生态市场经济的影响力。生态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来使生态文明目标得以实现,且充分反映在大多生产环节中,以价格标准、市场需求以及价值规范等市场元素来筛选和淘汰经济主体行为,最终推动更多的企业具备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明确生态文明的责任。
目前,世界各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从而为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相关发展制度以及法律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我国提出的“中国梦”、“以人为本”等理念,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态平衡破坏、资源瓶颈桎梏以及环境载荷过载,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究其根本为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错位,人本经济将必然取代物本经济,促使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推动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与保障民生,而且有利于增强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呃普惠性和公平性,践行“人的发展经济学”,此外,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尽管我国在生态经济方面起步较晚,但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庞大的经济体量、丰富多样的资源,均为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有利帮助。我国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尝试以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在生态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中,我国不断加强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循环经济空间布局的探索,以生态和经济规律作为指导,加强规划国内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建立新的工作方式,把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以及生态产业园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的道路。我国要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使市场环境公平化,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参与资源配置,不仅要创造市场,而且还要确保市场公平,从国家、省以及地区三个层次建立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从而促使生态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伦理建设,我国缺乏伦理建设,从而导致过度崇拜金钱与权力,造成社会失去正确方向,因此,加强伦理建设是我国生态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以我国市场准入制度为基准,加强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同时加强建设生态市场经济制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体制,使各经济主体严格遵守制度与规范。此外,政府应极强对交易行为和价格标准进行引导与干预,从而将人们对利益的追寻的努力目标与生态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符,进一步推动生态市场经济的建设。
四.结语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前时代背景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标志,我国在探索生态市场经济发展中,要抓紧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生态经济为目标,积极建立并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将人本经济与生态经济作为发展的主线,并落实于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中,加快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变,促进生态市场经济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文进,柳杨青.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陶慧.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中国市场经济生态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徐志宏,周杨.论生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契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