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将社会资本概念定义为“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他认为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与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个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们的社会轨迹,也可以说资本界定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或机遇。大学生虽然在知识层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还明显不足。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所在。
社会资本不是天然存在可轻易为己所用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发掘和培育才能获得。所以,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教他们去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以顺利完成社会化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视为社会、高校及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社会资本将怎样运作才能有益于三方,使三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并共同获益呢?布尔迪厄曾指出,社会关系网络并不完全是自然赋予的,需要投资于团体关系制度化的战略来加以构建。那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由学校为学生争取大量实践岗位,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下面,我将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占有情况作一个简单分析:
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对大学生而言非常关键,其社会化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然而社会化不充分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资源占有程度差异较大。社会资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背景、人际关系、信息摄入、所处平台及发展机会等要素。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通过自己能积累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家庭及父母所提供的支撑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大小。这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对他们的支持,社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资源占有充分的同学相比,他们的适应性、反应速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较为低下。
大学生主动社会化的意识欠缺。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经历大量的事件及磨练。这与对大学生活定义为自由、安逸、舒适、愉悦的大学生的设定不符。作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和尊重,一方面又拒绝成长,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对成长和竞争的排斥和回避。这样的抵触情绪对社会化进程起到了不利作用。
社会化途径单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会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园范围内,社交面狭窄,与社会的联接点较少。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在主体上还仅仅局限于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所以在与社会接轨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造成自我认可度急剧下降,也让用人单位提升职前培训成本,大感头疼。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固然是一方面,社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接纳、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资源的供给同样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最有力的支撑。
所以,社会实践作为联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起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和加强: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尝试,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尝试性联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印证。通过检验,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足。这样的角色预演,让大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也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重新自我认识和评估,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做出积极反应,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本
相对社会而言,大学校园较为封闭,文化相对单一,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文化,接触并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并接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适应、自我调整、破除原先的观念和偏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对社会资本的建立、整合和运用渐渐成为本能。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反应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需要具备多重群体身份及多种职业技能。大学生过于单一的社会角色将对其职业技能产生极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社会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对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足而导致机会不均等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个人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化进程得以加速,对社会需求做出更积极的反应。
社会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希望学校、社会、学生能更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之中,建立长效机制,共同作用,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2] 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87-90.
[3] 杨立鹏.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
一、独立审计质量水准的经济学思考
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要求取决于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需状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耗费的社会资源,是决定该种产品或劳务价值的客观基础,但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社会过程,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客观约束。
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会计专业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决定,同样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需求角度看,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企业管理当局,有企业所有者(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有政府,有企业的潜在投资者、有债权人、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员工;从审计的内容(目标)看,涉及到公允性、一贯性、合法性,舞弊违法行为的检查,持续经营能力的检查,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与客户议定的其它特定目标。正是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的特定社会需要的形成和变化,成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源泉和外在动力。
从供应角度看,注册会计师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数量、专业素质及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水平等因素。为了满足对独立审计的特定社会需要,必然要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用于注册会计师职业,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的自立与发展得到保障。经济利益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因。当然,作为理智成熟的职业,注册会计师明确,尽可能高质量地满足社会需要是其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特定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的供求之间可能是不平衡的。当供大于求时,或者依靠优胜劣汰而将部分供应者挤出市场,或者通过创造或寻求新的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平衡。当供小于求时,则需要有新的社会资源投入注册会计师行业;或者,如果行业进入具有相当难度且无替代选择,客观上则要求调整社会需求。否则,在新的平衡形成之前,就会出现注册会计师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至服务质量下降的状况。
在我国,十分强调法律约束、职业道德教育、纪律制裁对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经济规律的客观制约。这种客观制约表现在客户所支付的价格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的上限,不能设想注册会计师可以不顾成本而单纯追求服务质量。因此,在提出独立审计质量要求时,必须首先确定,在客户愿意支付的一般价格水平下,审计质量可以达到何种水平;或者,应确定要达到目前的审计质量要求,应该规定的收费最低水平应为多少?
遗憾的是,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以至于客户在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新的审计任务和要求时,并没有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也很少提及单独付费的问题;在我国审计准则制订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审计准则的先进性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供给方面的参与及影响程度则远远不够;再加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短、基础差,独立审计质量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就在所难免。鉴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初的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社会需求由政府的行政力量(法规)创造,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供给,由于形成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促进独立审计质量的改进的惯性。因而在企业独立审计市场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观念的转变,应当从会计师事务所是提供专业服务的经济组织出发,注重机制的建设,避免因在独立审计质量问题上求成心切,出现政府过度干预而形成效率低下、事与愿违的结果。
二、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制度因素
在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要求,正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决定的。在发达国家,独立审计的三大机制建立在有关法律规定,法院判例及其它有关的制度中,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首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之一,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这种分离更为彻底。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关法律(如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公开披露,公司的管理当局必须对报表的质量承担法律责任。然而,由于利益冲突,专业知识、时间及室间等方面条件限制,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从专业角度就报表质量发表意见赋予报表可信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对受托管理公司的当局履行其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会计信息责任的独立监督。正是这种独立监督构成了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
其次,资本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资本市场愈发达,这种影响愈大。资本市场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中,信息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投资者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及其他信息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信息失真,就会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导致巨大经济危机。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例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尽快、尽早地从管理差、缺乏社会需要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中撤离,重新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或领域。正是这种微观上对单个企业的预警,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问题被掩盖起来的众多企业日积月累而后一次性曝露、爆发而给社会及投资者带来的惨重损失。
最后,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取得公费,经济利益的驱动有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有失公正。在法律上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其提供服务质量及发表的意见承担责任,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无限责任合伙制或其他证明其承担责任能力和意愿的其他组织形式和手段。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表达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正是这种补偿机制,成为社会信任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制度及心理保证。它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者实际承担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投资者心中建立起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信任,并督促注册会计师不断地根据社会需要和预期改进工作质量,以质量促发展。
上述三项机制影响和决定着独立审计的质量,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独立审计的质量要求不同,审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约束,改善审计质量的需要从制度的改善入手:
第一、所有者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要求。独立审计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审计公费是所有者为了避免受托经营一方损害其利益而付出的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委托人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取决于审计对其利益影响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过程,国有股份所有者“虚位”现象仍较为严重。因而尽管有法律、法规的各种规定,要求对国有企业及含有国家股份的企业进行审计,但如果国有代表并不真正需要审计,或者说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则审计只是一种形式,审计收费越少,他们自身的利益越多。
另外,在我国,所有者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是上市公司虚假报告通常只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惩处,很少有股东或潜在投资者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利益。证券市场投资者期望得到回报的主要渠道不是上市公司的良好业绩,而是市场投机,政策保护。
职业界,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对审计质量的实际要求。
第二、宏观监管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要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目标的法律界定,反映了国家赋予独立审计的社会功能,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订的审计准则,反映了职业界对满足国家需要所作出的积极反应。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审计目标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中,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违反法规行为,都反映了维护法纪,保障国家职能有效发挥的社会需求。然而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以私有经济为基础,国家制订的直接约束、规范企业行为的法律法规较少,在我国,目前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成份占有主导地位,国家从行政管理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出发,制订了内容繁多,十分具体的各种法规来约束,规范企业的行为,其中有些是为了保护国家所有者的利益,有的是为履行国家发展经济职能,有的则关系到国民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因此,在中国,检查违反法规行为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更大的任务和责任,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
会计研究成果表明,财务会计信息只能满足利益有关各方的一般需求,如果要求企业提供能够满足各方面特殊需求的信息,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本太高难以实现。同理,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满足所有特殊需求,也必然因要求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而无法实现。
关键词:交通;物流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关系
一、交通物流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物流运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举例来说,我国东部之所以发展比较均衡,而且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其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分不开的。提高区域的物流运输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吸引投资,更可以使得区域经济有效加快。而对于我国西部来说,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交通物流覆盖的网络不全,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不良的投资环境,当然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区域经济发展也变的相对比较缓慢。因此,这种不同地区之间交通物流运输能力的大小差异,间接性地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各地都应该以此为依据,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能力的差异进行调整,借助交通物流运输这一手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协调调整,以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升。
二、交通物流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1.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促进因素中,交通运输业甚至占到了百分之八左右,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数值也能达到百分之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由于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而有效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2.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积极作用是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交通运输为是经济发展服务的,交通项目的设计与规划优先考虑社会资源的利用,考虑生产力的布局。国民经济生产过程强调经济利益的获得,交通运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运输费用,提高企业的最终利益。交通运输最终影响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交通运输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高效益的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同时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各地来说,可以积极凭借交通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3.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实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各地的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发展交通物流运输无疑于是解决这种差异性最好的方式,通过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资源之间的整合,将包含生产资料、生产力以及生产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尤其面对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物流运输的巨大优势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借助交通物流运输发展的顺风车,货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目的地,从而达到对生产各种要素之间的高效运用,从而实现区域内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物流运输的重要保障
1.社会经济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物质保障
在我国,如果要保障交通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必要的物质保障是基础,而物质保障的前提是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交通物流运输的方式、效率和质量都会带来良性的发展。在现代的交通物流运输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以及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建设源泉,是经济发展需要保障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可以为交通物流运输的革新提供巨大的帮助。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不好,那么交通物流运输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诸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建设,就会极大地限制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所以,对于我国任何地方来说,都不能离开经济实力而空谈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2.社会经济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不竭的动力
虽然交通物流运输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也不能一味强调交通物流运输的贡献,还需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一定的反哺,才能促使二者协调、长期以及稳定的发展。在交通物流运输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经济水平。而交通物流运输也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发展。当地方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驱使交通运输进一步的升级和发展。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物流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反哺关系,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又能保障交通物流运输的长期、稳定发展。若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实力比较强,则其一定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物流运输水平,相反,如果交通物流运输水平较差,经济水平自然也不会很高。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要仔细分析和衡量交通物流运输与社会经济之间的重要的关系,只有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欣,温筱婷,王坤.公路在物流运输中的经济服务半径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3:68-69.
[2]王东辉.浙江省物流运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1202-1204.
7月下旬,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在杭州主办了一次行政许可制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浙江省部分高校法学和经济学的学者以及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会上,义乌市市长周启水介绍了该市近十年来改革行政许可制度,利用行政许可优化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实践。与会人士对义乌市的作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使这场理论色彩鲜明的研讨会也因此具有了丰富的实践背景而显示出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浙江省义乌市是一个以“中国小商品城”闻名于世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市。从1990年开始,义乌市政府就开始对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改革,特别是在运用行政许可配置社会资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以城市出租车营运权的有偿有期使用改革最为典型。
1996年以前,义乌市出租车营运权实行政府行政审批制,只要有关领导批条子,就可取得出租车营运权。这种作法导致许多想经营出租车的人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一些“有关系”者则可以通过领导批条获得几辆甚至十几辆出租车的营运权。此外,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作法也成为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1996年,义乌市政府对新投入市场的出租车的营运权的许可进行了改革。具体作法是,政府将每辆出租车营运权的使用年限核定为8年,每年需缴纳1万元的有偿使用费,然后面向全市公开招认经营者,用抽签的方式从众多竞争者中选出营运权人。这一措施公布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参加竞争的人数达到了15000之多。最后,有关部门从中通过抽签确认了新投放的69辆出租车的营运权人。义乌市政府同时规定,原来通过行政审批取得的出租车营运权,从即时起亦需缴纳每年1万元的有偿使用费,才能继续享有。这一改革触动了原来拥有出租车营运权人的利益,因为他们无偿取得的营运权今后也须按年缴纳费用。于是,先后有9名原出租车营运权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政府向他们收费于法无据,请求法院撤销行政机关这一行政行为。
二、观点
(一)行政许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
义乌市市长周启水在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市的有关改革措施后,着重阐述了自己对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观点。他说,改革的目标一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杜绝权力寻租存在的基础,以推进廉政建设。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局长郑志耿在发言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行政许可的作用,对于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合理、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市场经济越发达,行政许可的功能就越凸显,浙江全省这些年来行政许可制度的广泛运用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行政许可的广泛运用,也推动了行政许可制度本身的改革。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行政许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他说,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大踏步地退出市场领域,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在经济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一个相对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种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可以防止市场主体在稀缺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无序乃至恶性竞争,既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稀缺资源的社会效益。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孙笑侠承认政府(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许可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然而,他强调指出,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行使的一项公权力,它只是在公民或法人某项权利的行使涉及到公共利益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干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行政机关经营国有资产的手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行政许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一种行政管理手段的作用,才能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许可手段与民争利。
(二)行政许可的现状表明对其进行立法规范势在必行。
来自上海市政府法制办的王松林介绍了上海市自1997年以来对该市行政许可适用的调查情况。这项调查发现,需要实施市一级行政许可的事项有500多项,其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就多达368项。王松林分析,这些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大多有如下特点:一是许可设定主体多元化,几乎所有行政部门都在为自己设定许可,而且有的许可主体还发生重叠,在一个事项上有多个行政主体设定许可;二是许可的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很大;三是许可的程序不全,有的根本就没有程序可言;四是很多许可都与收费存在着不正常的关联。这种多、滥、乱的现象使得行政许可在某些地方成了“吃拿卡要”的代名词,令人们闻之色变。
针对这种情形,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马绍春指出,行政许可不是解决市场经济中一切问题的万灵药,它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失灵而采取的一种行政法律手段。因此,对这种手段的运用应当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否则,如果行政许可制度运用过滥,范围过宽,不仅会窒息社会成员的活动,使社会发展减少活力,丧失动力,而且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腐败滋生。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章剑生认为,行政许可立法的滞后,已经给一些地方的行政机关利用行政许可手段管理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义乌市部分出租车主市政府的案件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依法行政的原则之下,义乌市的改革措施就陷入了合理不合法的困境。我们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这就要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能仍像十几、二十年前一样任意“突破”现行法律,而应当依法而行。因此,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要求已经将行政许可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行政许可立法应当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
那么,拟议当中的行政许可法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基本要素呢?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可以说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行政许可法至少应该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行政许可的原则。包括许可法定原则,即行政许可的设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公开原则,即有关行政许可的所有信息都应当公开,并允许所有符合条件者申请;适度原则,其含义是设立行政许可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之必需为限度,不得过多过滥;等等。
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有的学者指出,行政许可制度的设定应当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护并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国力资源,有利于调控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而且,行政许可的范围还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调整。
“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在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源头,是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韦伯认为,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有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上的生活机会,也就是人们在市场上以其经济收入和财富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或者说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简言之,财富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钱袋的鼓瘪”,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人们在经济领域的不平等。权力则是指一个人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力,权力分配反映了人们在政治领域的不平等。声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韦伯认为,声望同人们的身份有关,也同人们的知识教养、生活方式有关。在西方社会学中,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身份群体。不同的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韦伯提出的三个标准,说到底就是“利、权、名”。韦伯认为,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既有价值而又稀缺的,因而人们总是要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千方百计地逐利、争权、求名。
上述三个分层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相互可以转化的。比如财富上的差别可能同权力上的差别直接相关,市场机会同声望也有某种关系。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标准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然而,按三种标准对同一人群进行阶层划分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所以,韦伯在强调三个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又提出了分层中轴原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标准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即分层中轴。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一领域分层标准的重要性就会上升,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分层的中轴。
社会分层的多元标准和综合指标
韦伯之后的社会学家们,一方面不再固守于某一特定标准,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同时采用多元分层标准,如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等。由多元分层研究中又引申出对地位一致――地位相悖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采用不同分层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时,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可能是一致的或大体相同的,这种情况称为地位一致;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可能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这种情况被称为地位相悖。地位一致,它实际上意味着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是相对集中的,即各种资源优先被某些群体所占有,另一些群体可能很少占有这些资源。所以,高度的地位一致可能蕴含着社会冲突,特别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时尤其如此。地位相悖的情况则说明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是比较分散的,它使得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在不同的资源分配体系中各得其所,它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学家把多种分层标准综合起来,提出了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常用的综合指标是社会经济地位,它是由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的得分相加而形成的。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甚至用更多的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如根据财产多少、拥有房屋的大小及类型、本人受教育的程度、消遣方式等进行分层。有的学者认为,社会阶层就是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倾向于用一组描述生活方式的指标进行分层。在划分的阶层数量方面,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但通常都是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当然也有的研究把社会成员分成6层甚至更多层。
对社会分层的不同评价
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如何评价和看待这一社会现象,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它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有益的。比如戴维斯就认为,一个社会存在某种形式的社会分层是必要的,因为某些社会角色需要天才或经过长期训练的人来扮演,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外科医生、核物理学家或军事战略家。社会所需要的这些特殊角色,他们承担着更大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为了吸引他们承担这些责任和风险,社会必须向这些角色的扮演者提供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或三者兼而有之。这样,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无形中就会形成社会分层。当然,戴维斯没有能够对某些先赋地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社会冲突论学者看来,社会并不是和谐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充满了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因为对权力资源的占有不同,便会形成对立的两个阶级,一个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统治阶级,一个是被迫服从的被统治阶级,他们之间围绕着权力的斗争是持久的。事实上,每一个社会都同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统治与服从关系,因而社会冲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中产阶级”与“橄榄型”社会结构
一、前言
因为历史或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各地的图书馆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相较国家大力发展的其他行业来说,进步速度缓慢且不受重视。在部分基层县区部分图书馆规划还不是很成熟,没有得到实际合理运用。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针,提出全民阅读之后,基层的这些图书馆由于地方的忽视,显得过于陈旧,与进步的时代有所落差,为了更好的社会发展,我们要重视起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二、基层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问题
基层图书馆的主要资金问题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资金来源;二是经费的支出。基层图书馆的经营资金紧紧依赖于财务拨款,但局部县区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的紧要性,存有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够,种类也不全面,这就须要图书馆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争取[1]。因为投入资金的局限,致使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故步自封。在支出方面,因为缺乏足够资金,且治理层面也有不足,基层图书馆在购书及软装设备的时候,开支没有达到最好配置,使基层图书馆持续发展能力差,阅览人流变小,社会支持率不高,上座率逐渐下滑。
2.人才问题
人才缺失是基层图书馆处理的一大难题。在目前基层图书馆人事状况方面,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素养较低,经营本领薄弱等缺陷,致使基?油际楣菝恳徊焦ぷ鞫加兄种植槐?[2]。基层图书馆人才缺失是由多种要素引起的,第一个要素,是基层图书馆的人事体制不够完善,在工作人员充足的条件下,再聘请引进品质素养优秀的人才,却由于人才的安置不够重视,容易导致人才流出;第二个要素,基层公共图书馆给工作在薪酬和优待方面开出的条件不够丰厚,难以招录到品行兼优的人才。第三个要素,人员培训较少,日常培训活动不多,缺少对体制内优秀人才的挖掘与提拔。基层公共图书馆人才缺失是局限进步的重中之重,因为缺少品行兼优的人才,基层图书馆在服务革新,治理革新等角度缺少有力的基本要素,部分基层图书馆在国家新方针下不迎合优化。
3.服务创新问题
图书馆基层公共服务,提高品味文化,大众文化的现实效益,因此,服务革新是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核心。由于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当今时代对基层图书馆的治理和进步有了更高的指标。在基层图书馆的治理中,因为种种要素,在服务革新信念上,墨守成规,坚持陈旧的处理模式,并没有跟随新时代的脚步而改变[3]。在如今形势下,基层图书馆进程相对较慢,特别是在服务方面,没有达到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现实性能。缺乏创新致使图书馆的现实服务性能薄弱,诱惑力下降,读者严重变少。
三、基层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引入社会资源
不容置疑,基层图书馆的资金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前社会境况中难以处理图书馆不能持续发展的缺陷。地方政府资金分配往往偏重经济忽略文化的提升,基层图书馆常常不是关注的焦点,财务分配的资金不能支持发展需要[4]。因此,为了确保基层图书馆的资金充足,须要从其他方面加以弥补,达到进步的指标,将社会资源加入图书馆领域是一种测验。图书馆的公共利益取决于社会资源的获取和解决资本利益问题的需要。冲突的属性是必须设法解决冲突的创新的标志。首先,必须打开图书馆的资源给社会资源。公共图书馆阅览者的区域、书籍等均是独特的资源,合理分配这些资源吸引社会资源。要维护图书馆的公共福利,开放资源应该有部分局限,运用各种资源的宣传渠道,促进基层图书馆扩展,开展形象人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到资本利益的要求,也不损害图书馆的公益,值得尝试,实际操纵要求在管理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另外,图书馆本身能够运用拓展开的新资源上风资助自给自足,发展额外的业务。
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图书馆科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科目,只有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确保图书馆管理的有序发展。基层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培训应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可分为两个方面,为了发展,一方面是利用外部培训提高商业能力,如参加全部省级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商务培训班,专业培训班等,为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整体水准,部分安排培训全体员工学习,为业务骨干提供机会参与更高层次的商务沟通等;另一方面,集中学习是在基层图书馆内,在博物馆中选择业务能力和高素质人员负责其他图书馆员的深入研究。对于业务能力薄弱,综合素质差的图书馆员,要进行具体的强化研究,努力弥补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短缺[5]。
3.加强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的第一步,应当加强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定期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者进行针对图书馆发展重要性的培训。首先从意识上要先转变过来,唯有服务意识提高,后续才会有更好的革新[6]。第二步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革新。利用扩大服务功能来吸引读者,站在读者角度上,考虑图书馆服务品质的实质,换位思考,才能更好的革新。第三步,服务革新以人为本,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者在读者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管理层为图书馆员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1、成人高教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教师在成人高教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高等教学水平。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缺少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近年来成人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水平,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的改革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人高教管理工作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树立相对完善的高教管理理念。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培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在今后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能够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成人高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高教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进行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高教教学资源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成人教育中一些学科可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可以聘请各行各业一些优秀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成人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合办学,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各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完善高教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新兴起了一些新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逐渐多样化,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完善,改变以往仅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4)提高高教管理人员素质。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教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教学人员,培养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需要转变现有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渐受到关注,仅仅依靠专业技术是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的,一个领导者和一个优秀的员工都需要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摘要:说起资源,我们一般会想起自然资源,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开始进入资源研究的范畴,语言资源作为一种特别的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对语言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了研究。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汉语资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语言;研究;汉语资源
语言作为资源研究的范畴的时间并不长,王世凯,2006年南开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渤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其专著《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中把汉语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研究与探讨,引起了重大的反响。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汉语资源的界定、汉语资源的整合、汉语资源调查、汉语资源保护、汉语资源开发以及汉语资源与语言经济六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依据,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汉语资源,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保护汉语资源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对资源本身以及资源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开发本身就是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①由此可见,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开发汉语资源势在必行。在《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书中,总结了汉语资源开发的价值,汉语资源的开发不仅对汉语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而且使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汉语资源的开发还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汉语语言培训机构越来越盛行,这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岗位,提高了就业率。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文化不仅是一个国际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利,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他国的行为。”②因此,汉语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助于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可以更好的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汉语作为重要的语言资源,是我们民族的特殊标志,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兴盛,我们需要科学有效的保护汉语资源,将汉语资源的悠久、优秀的历史继续发扬光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好好保护汉语资源?在《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了如何保护汉语资源,作者认为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第二点是进行有效的语言规划,笔者认为有效的语言规划可以使语言清晰化、标准化,让我们对语言有了更加明了准确的认识。作者在这本书中充分探讨了汉语资源的保护与措施,这足以证明保护汉语资源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国与国之间信息化的竞争逐渐在语言文字方面体现,虽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树立保护汉语资源意识。
虽然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数最多,汉语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在一些国际性的场合,使用汉语的还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广汉语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汉语在国内外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开始酝酿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汉语国际推广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对于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交流,推动经贸、旅游、学术发展,加强世界文化交融,谋求人类的共同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③笔者所学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因此通过阅读《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汉语的国际推广,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全世界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的发展,中国派往世界各地的汉语公派老师以及汉语志愿者教师也逐年增加。对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国家政府高度重视,认为汉语走向世界是一件大事情,也是一件好事情。同时,汉语的国际推广对我国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汉语资源,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书中作者认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师从业资格标准,提高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建设教学和教材的评估体系,因为只有标准的教学体系和适合的教材才能更好的进行汉语的国际推广;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让其成为宣传汉语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相应的保护政策,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是与此同时,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语言培训机构出现,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会出国进行汉语授课,因此汉语教师在国外的利益和安全问题就要需要国家来保障,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保护汉语教师,这样的话,会有更多的汉语教师愿意走出国门,进行汉语资源的推广。
《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这本书,作者通过多方面充分的对汉语资源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让笔者了解了汉语资源开发和国际推广的重要战略意义,受益匪浅。汉语资源的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但是目前针对汉语资源的管理及其开发的研究还不是很规范,影响也不够大。王世凯学者的这本书是一本严谨、高质量的书籍,促进了汉语资源研究的发展。综观《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本书,他独到的观点和认识不但受益于汉语资源研究领域的各位学者的认识和成果,而且还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对相关汉语资源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分析与总结,因此是一本学术思想精深的书籍。对于想要详细了解关于汉语资源管理开发方面的知识,《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注解:
①王世凯.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33页.
②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三期.
③王世凯.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94页.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
[2]程瑛.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J].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人民网,2004年12月18日。
[3]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2008年第2期.
[4]戴庆厦.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宁继鸣.汉语的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近期内应当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五年来,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消费蕴藏巨大潜力。因此,国内需求不足局面的仍然存在,以及中国经济尚未形成内在的增长动力,决定了中国在近期内必须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以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从制度尤其是财政制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乡镇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行为。尽管已有学者使用过这种研究方式,但研究大多停留在较为笼统的结论上,即财政制度改革提供的激励机制促进了乡镇政府积极介入微观经济建设。由于各地财政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细节上差异,塑造了各地乡镇政府各具特色的微妙行为,同时,由于不同区域的乡镇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即使面临完全相同的制度约束,其塑造出的政府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一、对政府及官员的动机的基本假设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集合,政府及官员的利益目标,具体来讲,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第一是权力的最大化,第二是经济收入的最大化。 就权力目标而言,在既有权力基础上不断扩展其范围是权力的一个非人格属性。尼斯卡兰的官僚理论认为,官员要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必须实现掌握的社会资源的最大化。社会资源的最大化,也即意味着财政收入的最大化。一方面掌握更多的社会价值的分配权本身便意味着更大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更多的财政支出被用于增加福利,提高就业率,在民主条件下,成为显示政绩,赢取选民支持,以争取连任或更高权力的重要途径。由此看出,围绕权力最大化的目标,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赢得更多的选票是一致的。
上述权力最大化和经济收入最大化两个目标,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使基层政府的行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第一,权力最大化的目标在考察中国基层政府行为时仍然适用,但西方官僚理论适用的政治环境(直接民主选举产生基层政府官员)在中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发挥实际作用。权力最大化的途径分裂为两个层次。其一,就目前情况而言,镇级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上级政府的授权,而非直接选举情况下选票代表的民意。由于晋升是获取更大权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必须作出上级政府所认可的政绩,而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税收的完成情况。与人们的具体福利的增加相比,它在上级进行政绩评估时具有更大的权重,更能说明地方官员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这个角度更偏重于这样一个事实:地方官员扮演着上级授权的地方治理机构的角色。所以要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必须尽可能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税收计划。其二,鉴于财权与事权紧密相联的事实,上缴税收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地方自己留成的减少。地方政府掌握的社会资源的减少,也即意味着实权的减少。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零和的关系。这个角度偏重于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得出权力的扩大必须控制上缴税收的比例,尽可能藏富于地方的结论。
第二,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第二个目标是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上级财政划拨仅仅勉强甚至不够维持编制内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而政府有效运行所需大量的编制外人员的费用只能靠自筹资金来弥补。保障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另一个强烈动机(由此带来的灰色收入的可能性本文不作考察)。此外,追求个人声望也是地方官员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属于心理学层面,本文不作详细分析。
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塑造
在预设了政府官员行为动机之后,我们认为制度对政府官员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道格拉斯?诺斯将西方世界的兴起归结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即通过对产权的严格界定,将个人行为的收益率逼近于由此产生的社会的收益率,促使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现实中,制度真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且较之于“所谓的文化”,制度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形成过程中,显然具有更大的权重。人们在制度的框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接受“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制度的这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样适用于政府的日常行为。
改革开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放权让利的过程,在给予企业自的同时,中央政府使地方政府分享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利益,以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一方面,此时乡镇政府不仅作为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对上一级的政府机构负责,同时它还必须对所在地方的利益负责,因此,它在与中央政府进行关于财政资源的博弈时,有动机甚至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留在地方。另一方面,在实行财政包干之后,乡镇政府面临保持预算平衡的压力和获得部分财政结余的激励,因此必须积极地扩大财源,这不仅指前面所说的在财政存量上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和争夺,同时还必须从增量的角度着手,发展地方经济,扩大税源,从而达到财政增收的目标。
在研究财政制度对中国乡镇政府行为塑造的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Jean.Oi。她认为财政体制改革以后“改变的不一定是当事人,而是制度所蕴涵的激励机制使官员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 Jean.Oi认为财政方面的激励机制,在本文所讨论的东胜镇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并且由于市与镇政府间明确划分税收比例而得到加强。但仅此一条对解释下文所考察的东胜镇镇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许多微妙的行为显然是过于笼统的,许多具体的行为应归结于厚街镇政府所面临的财政体制的各种细则——这些制度规则的约束直接影响了当地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动机和决策结果。
关键词:成都市 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一、成都市城市性质定位
不同性质的城市使用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城市性质的确定是城市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十分困难,任何一种定位都无法对城市性质概括无遗。本文在归纳总结对成都市性质定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对城市性质进行了概括。
不论从成都市的历史、现状还是未来的发展我们对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把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选择指标时尽量使用“生态城市”的标准;二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规划建议时把“生态城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是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是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准确可靠的保证,也是研究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指标体系还应具有足够的涵盖面,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同时尽量避免指标重叠,信息溢出。适用性和可行性。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适应于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指标的选取要尽量采用在评估期间内可获取的指标,同时,指标要尽量采用可量化的定量指标。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对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参照了黄光宇、陈勇的“生态城市综合指标体系”,国家环保总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提出的五大目标和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成都市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从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建立了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2.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
(1)指标权重的确定。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所选择的指标对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或贡献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又比较容易操作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详细方法见《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8]。以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A),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为分目标,以人均资源合理(C1)、环境保护良好(C2)、生产、生活便利(C3)、资本、技术、人才配置恰当(C4)、文化、信息、知识等不断发展(C5)、人口及生活状况良好(C6)、经济支持正常(C7)、社会环境良好(C8)为准则,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以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四项分目标为例,首先,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然后,经过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0.3136 0.1810 0.2527 0.2527];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为λmax=4.01;CI=0.01,RI=0.003,CR=0.004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他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见表5.1)。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及标志值的确定。制定指标的标志值,是城市资源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参照国内外城市现代化标准[9]、国家一级环境质量标准及成都市“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志值(见表5.2)。
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为正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为负指标,如人口密度等。在对指标计算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 Rij为某一指标的标准化指标值;Xij和Zi分别为该指标的实测值和标志值。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标准量化值(见表5.2)。
(3)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是所有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因此,可持续利用水平采用以下乘和函数计算,即:
j=1、2、3……44
以上数据为成都市2002年数据,由《成都统计年鉴》(2003)整理得来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Xi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标。通过对各指标的逐一计算,得到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成都市2002年相关数据计算结果为71.3%
对照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我们就能发现城市资源利用所处的阶段。本文在选取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时主要根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和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判断标准,归纳为表3。
可以看出成都市资源的使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对此,本文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城市,西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三中心,两枢纽的政治经济地位,实现成都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成都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同时,信息畅通,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科技实力雄厚,具有实现可持续利用城市资源的有利条件。
成都市城市资源的使用刚刚步入可持续利用阶段,还存在很多关系需要协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本文是宏观研究,因此对限制性因子未作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外系
参考文献:
[1]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3-86.
[2]李作臣.论城市人口预测和城市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 15(5):23.
[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32-70.
【关键词】社会资本;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评价
一、引言
根据国家部署,2011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起草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指出,我国开放大学的社会教育使命,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努力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的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可以看出,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跟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因素在教学模式建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即是我们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社会资本可以帮助开放大学实现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需要的办学特色,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的环境下,学习者除了在学校渴望获得专业知识外,让学生同时增加社会资本,这才是社会和学习者最终的需求。社会资本的增加,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社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对社会资本的研究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他的维度层次。本文的研究采用了Nahapiet和Ghoshal提出的社会资本特征的三个基本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因此,研究社会资本三种维度对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理论综述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概念首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1980年正式提出,之后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微观层次到中观层次再到宏观层次的逻辑发展过程。社会资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多种形式和多个分析层次,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是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所以本研究的社会资本是指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其构成了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具体是指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的、来自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包括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
认知性维度的组织社会资本包括组织内共享的语言,价值观、符号和默会知识;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属于关系性维度的组织社会资本,表现为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信任;结构性维度的组织社会资本表现为组织的人际网络及其特征,人际网络是组织内资源和信息的流通渠道,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联系强弱影响着资源和信息流动的速度与多少。
(二)开放大学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由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认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可以讲“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超越了阶段性、制度化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有利于教育创新的实施,从而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世界上最早的开放大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放大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教育革新运动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目前,世界各地已有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百所各种类型的开放大学。这些开放大学以“对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和观念开放”为办学宗旨,正在极大地满足人们要求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社会资本的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指标体系
通过整理学者的研究文献、诸多专家访谈和归纳问卷调查,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的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的相关变量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社会资本的影响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的评价因子
评价目标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基于社会资本的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效果 认知性维度B1 终身教育理念B11
人才培养目标B12
关系性维度B2 政府支持B21
社会资源B22
课程设置B23
支持服务B24
学习环境B25
非学历培训B26
结构性维度B3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B31
教师的学历水平B32
师生交互平台B33
注:本图表是笔者根据论文实际整理所得
确定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影响的评价因子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各项评价指标对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值。
(二)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多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把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值,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1.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单层次结构模型中,假定目标元素为,同与之相关联的有关元素有支配关系。假定以上一层某目标元素作为准则,通过向决策者询问在原则下元素对元素的优劣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两个元素相比较的权数由重要性标度含义表所示的标度表示,如表2所示。
表2 重要性标度含义表
标度 含义
1 两个元素对某个属性具有同等重要性
3 两个元素比较,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5 两个元素比较,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两个元素比较,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两个元素比较,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需要在两个标准之间折中的标度
1/ 两个元素的反比较
2.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单层次模型)。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目标元素而言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其对应的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判断同层因素的权数分配是否合理,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其中,R.I.为平均
随机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阶数 3 4 5 6 7 8 10
R.I. 0.52 0.89 1.12 1.26 1.36 1.41 1.49
4.计算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进行,每个个体指标权重与其上一层主体指标权重相乘即得每个个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于最高层,它的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
5.评价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为评价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也须计算与层次单排序相类似的检验量。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采用专家打分法、文献调研法和研讨法总结得出有关基于社会存在的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对数据的整理采用1-9标度类型,对照重要性标度含义表,利用yaahp软件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输出结果如下:
表4 准则层判断矩阵A
A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176;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λmax=3.0183
A B1 B2 B3 Wi
B1 1.0000 0.25OO 0.3333 0.1220
B2 4.0000 1.0000 2.0000 0.5584
B3 3.0000 0.5000 1.0000 0.3196
表5 指标层认知性维度B1的判断矩阵H1
H1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0.1220;λmax=2.0000
H1 B11 B12 Wi
B11 1.0000 0.5000 0.3333
B12 2.0000 1.0000 0.6667
表6 指标层关系性维度B2判断矩阵U2
B2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638;对总目标的权重0.5584;λmax=6.4020
U2 B21 B22 B23 B24 B25 B26 Wi
B21 1.0000 0.1667 0.2000 0.2500 2.0000 1.0000 0.0682
B22 6.0000 1.0000 3.0000 2.0000 5.0000 4.0000 0.4042
B23 5.0000 0.3333 1.0000 2.0000 2.0000 1.0000 0.1852
B24 4.0000 0.5000 0.5000 1.0000 2.0000 2.0000 0.1701
B25 0.5000 0.2000 0.5000 0.5000 1.0000 0.5000 0.0650
B26 1.0000 0.2500 1.0000 0.5000 2.0000 1.0000 0.1072
表7 指标层结构性维度B3判断矩阵U3
U3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176;对总目标的权重0.3196;λmax=3.0183
U3 B31 B32 B33 Wi
B31 1.0000 3.0000 0.5000 0.3196
B32 0.3333 1.0000 0.2500 0.1220
B33 2.0000 4.0000 1.0000 0.5584
表8 基于社会资本的影响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的评价权重
评价目标 权重 评价
维度 权重 评价指标 权重
基于三种存在理论的在线学习交互质量效果 1.0000 认知性维度B1 0.1220 B11 0.0407
B12 0.0813
关系性维度B2 0.5584 B21 0.0381
B22 0.2257
B23 0.1034
B24 0.0950
B25 0.0363
B26 0.0598
结构性维度B3 0.3196 B31 0.1022
B32 0.0390
B33 0.1785
从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中,关系性维度对开放大学终身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结构性维度,再者是认知性维度。
从具体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社会资源”、“师生交互平台”、“课程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各个维度下的评价指标相对于各自维度而言,“认知性”维度下的“培养目标”,“关系性”维度下的“社会资源”、“课程设置”和“支持服务”,“结构性”维度下的“师生交互平台”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据较高权重。终身教育质量应当从各个维度出发进行统筹分析,提高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的质量效果。
四、结论
影响开放教育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学习者、学习资源、教师、教学管理等因素至关重要,建立一个较科学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巨大而长期的研究项目,它需要许多专家、学者及实践人员的支持与配合。笔者希望此评价指标体系能为终身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开放大学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从重要影响因素入手,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5-7.
[2]吴国.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开放大学建设[J].发展研究,2011(7):103-106.
[3]杨晨,顾凤佳.中国如何办好开放大学[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53-56.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3-1.
[5]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4-19.
关键词: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分析
1. 国土资源的概念
国土资源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其涵盖着社会资源、矿政与地政。矿政是矿产的分布区域、资源的多少、挖掘和开采状况等。而地政是城镇与乡村的土地的使用情况、地籍管理、森林覆盖率和各项交通用地情况等。社会资源是人口的分布和会议笔录、流动状况、标准系统、各类档案资料、法律政策等,共同由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组成的各项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扬着主要的作用[1]。
2. 国土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国土资源管理不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住房相关,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加工。所以需了解国土资源管理的不足,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2.1 政府管理力度不足
于国土资源管理中政府属于主要的领导机构,而政府的管理力度不足,进而致使我国国土资源的严重浪费,部分地方出现土地违规建造以及违规拆迁等局面。此外,政府部分负责人于资源管理过程中,执法方案或者执法力度得不到贯彻,造成了国土资源相关条例无约束性和法律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仅注重眼前的利益,完全无视国土资源的重要性,,最后造成国土资源的破坏[2]。
2.2 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其主要涵盖三个内容:(1)因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于部分土地资源实施检查、审批、核实的过程中,并未将责任准确地细分,极易形成国土资源大面积的审批破费,而关于责任追究时,则出现管理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2)于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中,政府的执法力度不强,进而出现部分人员为了利益,放任处置。(3)于国土资源利用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态势实施科学有效地规划,造成了许多国土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3 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由于我国的信息管理系统较为落后,同时国土资源监测技术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矿产资源、土地、测绘管理、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所得数据资料并不完善和明确,进而致使地质灾害的出现得不到及时的预测和探究。与此同时,因我国缺少优秀的国土资源监测人才,而部分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所以制约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进步。
3. 国土资源创新管理的方法
3.1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
(1)加强推动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了解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的内容以及精神,认真贯彻土地资源改革,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完善各项征地制度以及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方案,改善我国耕地保护激励制度,激发农户、乡镇和村办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将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和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促使我国土地节约资源,完成城乡统筹规划。(2)推动矿产资源管理机制的改革。把矿产资源利用检查、矿业权实地核实与矿产资源整合作为一个契机点,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和行政合同管理,不断健全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机制,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3]。
3.2 提升土地管理的认知
从实际出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人民的位置放在首要位置,以高度责任感的态度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提升土地管理的思想性和自觉性,整体贯彻严谨的耕地保护机制。坚持贯彻“分块包干、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常态监管、责任到人、责任追究”制度,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方法,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和改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针对违法行为以及违法建设应该立即查办。
无论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应用划分国有土地,均需要根据正常的程序进行批准,不能随意更改国家土地用途以及应用条件。同时,未经得国土资源局的批注,不得随意出租、转让以及抵押,倘若出现此违法行为者则需依法进行处理,没收其非法收入并且做出相应的赔偿。倘若由部分因素致使土地停用者,原土地的持有者需进行申报,经国土资源局展开收回制度,防止国土资源浪费。
3.3 增加监督管理力度
各地政府部门应提高农用地的监督管理力度,严禁使用“非法征用”“以租代征”等方法征用农民土地。我国国家制度严格表示,农用地更换为建筑建设用地,需适合土地利用集镇建设规划以及总体规划要求,需要要加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且依法处理农用地更换的审批手续。农民之间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需遵照土地规划并且在限定范畴之内。针对非法农用地更换的审批,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司法部分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对待非法行为[4]。
3.4 加强国土资源人员的优化
为加强我国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从基本工作人员着手。(1)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针对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考试后才能进入工作,并且进行“择优录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吸引和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监督人才,促进国家资源局的发展。(2)推动竞岗沟通交流。加强国土资源单位干部竞争上岗,提高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综合能力强以及专业技能高的人才调配到相对应的岗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3)加强教育指导。为提升我国土地资源人员的综合能力,应加强教育培训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当做人员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执行,根据分级培训的原则进行教育培训指导,鼓励在职员工进行终身学习。
3.5 增强地质灾害管理
各地方政府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首要责任主体,需于组织上、思想上以及措施上坚持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各农村和乡镇、城镇需成立地质灾害防御小组,设计突发性事件的备案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把具体的预防方案和措施贯彻到基层人民当中,促使政府与人民共处于统一战线,共同面对抵制灾害[5]。
4. 结论
归纳总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坚持贯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土资源的重要内容,针对土地资源管理的不足,应该坚持,提高国土资源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对待非法行为,确保人们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燕华,邓格健.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10.
[2]刘树亮.潍坊市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山东国土资源,2010,26(2):62-64.
[3]陈伟.武胜县创新国土资源管理联动机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