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时间:2023-07-24 17:0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对策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德育教育,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对策。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呢?

1.立足课本,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拥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析法,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热莸幕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2.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讲,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紧密结合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同样可以看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能够让学生在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反过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从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学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又能够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后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能够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现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所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这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认真的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猎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一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找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首要材料进行使用。

比如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上面,就可以找到这些材料来进行使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就掌握住这些内容,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国土面积的幅员辽阔,以及人文地理的多样性。

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的美丽景色的内容,如《西湖》一文中对于西湖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的景色的描述,让同学们感受到西湖美丽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于西湖美景的向往,让小学生认识到西湖是我国名胜古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这种对于国家景观的自豪感的教育。还有就是对于《长城和运河》这样的文章的描述,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德育方面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正可谓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始,应该是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开始的,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有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的责任,教师要挖掘出日常的教材中那些能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优秀材料,让这些材料能够深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的力量,让他们明白成功往往来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完善好,才能够使得自身的成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的挖掘才能够找出来,同样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开展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认真的总结教材内容,同时也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领悟这种教学的内容,才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相霞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学校

第3篇

说到德育教育,按人们的习惯思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或者把二者合起来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一般以爱党爱国为核心,这原本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德育教育的时代主题,但由于人人都在这方面进行着着力强调,时间长了,反而让我们有了一种把德育教育狭隘化的感觉,以为德育教育就只剩下思想政治教育了。其实,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若要对它进行比较全面的表述,我们更喜欢用“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因为和前者相比,这些字眼所体现的“德”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假话正常已经成为人们长时间公认不讳的事实的时代,这些字眼所体现的“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身上最缺乏的东西,因而注重进行这样的德育教育显得更有时代意义。在讨论德育教育的时候,首先对德育教育内容作出这样的界定,才可以进行比较实在的讨论,不然,我们的讨论会仍然是说一通空话。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者说,“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那么,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从现象上看,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但得不到“感染”,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死了,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这种情况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学习一首古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那语言越来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接着,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那么,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不论那门课程,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我们的“语文”,只要你学习它,你就必然地受到一种“德”的教育,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所以我们才常常告戒学生不要去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我们怕那些书籍中不健康的“德”给学生以不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承认书不需老师的“教”就已经能够给读者以它应有的“育”这个事实才产生的担忧,不然,我们还害怕学生读那些不健康的书吗?给学生以一定的德育,这是语文本身自有的功能,我们用不着再在语文教学中开辟出一个“德育”的项目来让它陪衬甚至遮蔽语文教学的主体色彩。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是没有教训。中不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使语文教学更纯粹些,更“语文”些,还一直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既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语文本身自有的,是与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水融而不能分离的,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无须另谋出路,就没必要从语文教学中分离出来专门讨论它。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有一样,就是努力把语文学好。语文知识越深厚,语文技能越突出,语文经验越丰富,语文功底越扎实,所受到的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也就越好,否则,不从语文知识、能力、经验的获取和加固上下功夫,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渗透”上做文章,恐怕越“渗”越没有德育。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而这个时期的道德培养也就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中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无疑是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很重大。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包含有德育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怎样做一个负责任、讲诚信、有爱心的人,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教材上予以重视、教法有一定的创新,就能很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这个优势。

一、教学制度建设上应给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提供应有的空间

语文课文中涉及人物传记、故事、散文、诗歌等方面的课文,就其思想性、内涵而言,蕴涵着深刻的启蒙和思想教育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文章结构、生字词等知识点方面,对文章的思想性、教育性方面的讲解则尽可能的淡化,目的少在这上面占课时,另一方面通过课文从思想教育层面上来教育学生则被认为非语文老师分内之事,应是德育老师的责任,由此造成语文教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上的缺失。

影响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因素多且复杂,但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上来考察,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对一个学校而言,它无力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但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创造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空间。一是应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向学生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信息,并给思想性强,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设置向德育渗透的课时。二是应该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思想性,主动发掘其德育素材,对学生开展自觉的德育教育。三是设置学生德育考核目标,其中要包含相关语文课文学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程度。

二、在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节选)了许多人文性,思想性,时代性,道德性,知识性很强的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认知状况从课文中发掘德育素材。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行为素养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浸润”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刻意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德育之中,否则,以任何方式使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都将是消极的,呆板而僵硬的,很容易就成了简单的说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提高四项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四方面的能力。一是“预见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对教学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应有一定的预判,提升自己对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把握性,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预见能力为获得既定的德育效果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调控能力”,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控制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深层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同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组合环境增强教学效果,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协调师生关系。三是“移情能力”,就是教师既能自我表达感情,也能理解、分享他人的欢乐、幸福、痛苦和忧愁。教育者之间的移情换位对彼此团队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道德舆论导向、群体心理健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四是“提炼能力”,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实践,能够提炼实践经验,并使它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经验不经过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也永远只能是经验。因此,“提炼能力”是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源动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思想;渗透;途径

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再单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抓住学生品德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传统观点认为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工具性科目,而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有另外的课程来约束。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集结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来看,德育教学的工作也是极其迫切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探析

1.德育渗透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将德育思想渗透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处于实践当中。然而,不难发现,也存在不少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并不重视,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致使学生的德育状况十分糟糕。就现有的品德课教材来说,还不足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形成一定的管理与督促,这就需要额外的德育教育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渗透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德育渗透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重要途径

虽然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与指导却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枯燥单一的品德灌输早已让学生失去了课程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德育的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3.德育渗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将德育思想渗透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是对学生德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升华。将知识讲授升华至道德培养的层次,这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因此,这一渗透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爱国主义、传统思想道德品质、传统美德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分析、情感熏陶与树立学习榜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德育与智育工作独立开来,要两手抓。所以教师要能够通过课文阅读与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本字、词、句的含义,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充满情感的朗读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创造逼真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会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一致,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能够为人师表,在工作生活中以思想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能够从多角度出发设计课外活动。小学生具有思想幼稚、缺乏独立性并善于模仿行为习惯的特殊时期,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能够选择一些正面人物事例,以树立学习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名人励志故事会、诗歌朗读等课外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要能够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书籍中领悟情感,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后感。一本好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甚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功能来看,将德育工作渗透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极为重要且有必要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从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双重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与指导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德育教育的方面,让学生理解知识与道德应同时并存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同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J].课外语文,2012,(18).

第6篇

【摘 要】德育工作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职高的语文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挖掘办法,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此,我们特地研究了职高学校教育的现状,具体分析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因、优势以及渗透方式。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想要更好地给职高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们首先就要先了解职高学生具有哪些特点,首先与普高学生相比,职高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大多数学生既聪明又活泼。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大多抱有混日子的心态。因为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就不好,又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轻视,致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加强德育的渗透,帮助职高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当前职业学校教育现状

1.社会环境问题引起的学生道德水平过低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浪潮的袭来,汇聚了大量的思想文化,处于社会中的中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面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都有独特的看法,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职业学校的教育倾向于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这也主要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在于升学率的高低,在于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这一时期的职高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是非辨别能力弱,难以把握,很容易盲从,出现各种不符合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水平低下。这正是德育工作的缺失造成的。

2.不符合学生正常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

职校德育目标的确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符,德育目标订立过高,过于理想化。中职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尚不成熟阶段,德育定位过高导致实施过程中难以被学生接受。就现在的职业学校的教育来说,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与学生实际年龄、心理特征不符。德育内容与时代脱节,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德育成为了死板化的说教,背离了德育的本来宗旨。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教育过于单一化

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中专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现有的职业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从容应对。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把教师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没有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出发,常常对学生施以惩罚、批评、训导等方式,德育教育过于局限。同时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强制要求一律性。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过于单一化。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职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析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原因

1.学生接受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更应该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职高学生此时正值青春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建设者。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优势

根据职高学生存在的问题,由老师帮助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修养。职高语文教学中语文素材就是良好的德育素材,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无形间渗透了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一般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教师必须积极认识到语文教学这一优势,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必须要了解职高学生的特点及其本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打好语文基础,肯定学生,以便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德育教育渗透的基础就是教师不断地肯定学生,鼓励他们,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蜕变、成长,变成一个有自信、自尊自爱的高素质人才。

四、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有自然渗透、活动渗透、生活渗透三种方式。

1.自然渗透。通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逐渐渗透,主要是以一些名言警句、

关键词 语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从古至今,历史上留下很多光芒璀璨的格言,这些经久不衰的格言都是人们从作品中摘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情并茂的格言警句,我们要细细品味,他们无疑不渗透着德育教育。从“金就砺则利”中,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努力、成长的过程。从“传道授业解惑”明白老师的责任及学生在未来应承担怎样的职业职责,又该具备哪些素质。从而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我们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了,同时,很自然的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

2.活动渗透。通过举行有目的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使得学生更加认识了解自己,对未来也可以有个积极向上的目标,也可以通过举行多种样式的比赛比如演讲等,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这一意境之中有所感悟,受到心灵的熏陶、净化。

3.生活渗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自身感受渗透德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外延伸,比如以诚信、友谊展开演讲或主题班会或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德育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更加注意到自身的德育品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有激情。

参考文献

[1]龚健.于平淡处显峥嵘——探讨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2002.

[2]仇加林.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迁移职高余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03).

第7篇

1小学语文渗透教育所需要的重点

1.1重点关注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当中应当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再起中的重要性,全面开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在一些小学当中虽然现阶段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原因,同时还在教育当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起到了一定良好的效果。但是就目前大体趋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仍然没有发挥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小学对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充分的发挥在小学当中的德育作用。再有一点事教师个人能力不足,不能更好地去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再简单点就是说不能深刻发掘、参透其中有效地知识理念。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小学教师当中,教师思想观念不够全面,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这些小的观点都影响着整体的小学德育教育,严重阻碍了德育教育全面发展,在这方面上只有不断地在小学教育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学校与教师在教学当中重点发挥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1]。

1.2不断地完善现阶段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当中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指示,教学内容学需不断地进行完善,从根本上充实小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根据教育部六个教育内容,加强小学阶段性教育规范,在实际当中改变现阶段教学体系。同时在具体的实行当中还应当更明确内容方向,使其可规范性操作性,在这些内容当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材都有少许的体现,并且更能直观、具体。另外在小学教材当中还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与之相似,虽然不属于小学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运用得当也可以起到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的完美体系。

2该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当中

2.1分析讲解法:在小学教学课堂当中,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当时所需要的课程进行更改,实行知识与学识统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德育教育的同时不能抛弃语文教育对其开发,研讨,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在语文教学当中要通过分析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常的思想观念,并在同时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讲解,通过使其对文字爱好举例说明等等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解语文的语言、文字。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文字的注释解析当中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融合德育教育[2]。

2.2情景再现:小学教师在讲课当中应该利用好语文语境相结合,将自身的感情融合进去,组织同学进行情景再现,为其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融入到其中,利用好学习的方式方法能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更强烈的体会,再现课文当中的情景显示,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感情效果。

2.3树立模范榜样:德育教育不是文字就能叙述出来的,在进行基础教育当中,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其产生更好地效果,教师在教学当中利用自身筹备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内人物的处事方式,从而进一步的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2.4教育与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渗透教育是目前教育组成的一部分,虽然说在语文教育中能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但是还能当结合户外活动进行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语文与互动相结合当中进行德育教育,这样能更加促进小学生对其语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德育教育的详细了解。在进行活动当中应该针对教育进行实际的设计与结合,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小学生内心贪玩的特点进行活动策划。在课外活动当中积极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通过这些活动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帮助小学生用语文和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解[3]。

2.5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语文教学当中课外阅读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德育教育的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内应当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丰富小学生在教学当中的知识层次,对其不仅能深入完善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辅助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培训,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爱好推荐阅读刊物,在班级当中组织课外阅读竞赛,由模范学生进行阅读讲解,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时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丰富自身,能够从阅读当中有所收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传递知识的海洋,所以在学生当中提高课外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

3总结

决定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在教学当中应该以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利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老师作为学生的风向标,应当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优秀素质对学生起到表现作用。在学生当中不仅要成为老师还应当成为朋友。在不断地学习与培训当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作者:金英实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未谙世事,像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那样简单,像皑皑白雪那样纯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在教师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时候,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2).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建设

德育教育历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建设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特征

(一)德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作用。“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二)德育使小学语文课本具有更强的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三)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互动。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互动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层次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制度建构,德育建设评价较为滞后。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适用的评价方法,又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只关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

(二)德育建设的方法简单生硬,流于形式。有些教师虽然把握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德育渗透的方法上仍然主要是灌输、说教,形式呆板单调。这种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的德育方法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知识传授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建设重点把握不准。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和画面,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部分教师授课前虽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但挖掘和把握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德育建设的重点把握不准。

(四)教学过程中建设德育的理念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知识范围,认为知识才能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唯一职责,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深,尤其是不清楚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理解德育、智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德育机制的主要途径

(一)从美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对美的认识和升华能够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通过对他们认识上的影响,改变对美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通过对课本文字的描述、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从人物范例中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比如:通过课本中人物形象,学在人物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次的人物形象和内涵,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切入优秀的人物讲解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33-02

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狭义上的德育指的是学校德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广义上的德育指的是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内容,并探讨相应的方法。

一、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出现很多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其中也不乏大学生和中职生。21世纪是信息化和高素质化的时代,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不仅要懂得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中职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2.德育渗透是中职语文教学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的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书育人”就是要把德育贯穿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风气和氛围,有利于语文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的需要。随着我国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日显紧张,在录取条件上大幅度放宽,致使学生素质与过去相比呈明显下降的趋势:①学习方面。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好,无法适应知识量大、教学进度快的课堂教学。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比较模糊,容易产生厌学心理;②人生价值、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方面。学生处世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尚未成熟;③个人心理品质方。培养意志的自觉性不均衡,不能正确地进行评价自我。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的需要,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二、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与发展。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从不同侧面培育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国之志。

2.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立志高远,服务社会,领悟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

3.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要积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4.健全人格教育。人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素材。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上周敦颐的《爱莲说》时,要把握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介绍的《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豪迈气概与广阔胸襟,还应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德育渗透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习成绩;举办“理想、感恩”等主题的征文活动,在作文中贯穿德育教育。另外,教师的形象和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巨大的。语文教师的仪表、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生活态度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而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提升综合修养,以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作表率,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彰显的人格魅力。

3.利用课外语文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课外语文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举办辩论赛、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讨论交流会等各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识,也可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周立华.关于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11).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便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严于律己,积极向善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有深刻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初中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探寻出一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分析,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一系列做人的道理[1]。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分清善恶美丑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并且能对个人言行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强有力的行动能力,无法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潜能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教育

导语为一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如果做好了导语的设计工作,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得到德育教育[2]。以《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事先设计相应的导语,向学生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最后为什么没有人帮小孩驱赶狼群?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我们应当做个诚实的人。随后再继续引导,倘若国家的臣民均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通过设计这些导语,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动机充分调动起来,认真阅读并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升华思想。

2.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1)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政治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语文是通过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借助优美的语言与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教师只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并做好指导工作,便可将学生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强的激情有效激发出来。例如《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课文,其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展开讴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而《岳阳楼记》、《三峡》等课文则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风光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

其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使得他们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容易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的课文。例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人生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从而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三,培养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有关亲情与友情的课文,而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切不可采取单调乏味的说教形式,而是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热爱亲人、重视朋友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景》通过真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将要远行儿子的场景,生动表现了父亲的爱之之心以及儿子对母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羚羊木雕》则通过描述“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后,被父母发现逼着要回来的这场小矛盾,表现了成人世界里的重财轻义与孩子之间的单纯。这些课文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亲情与友情的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情感。

(2)美德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尊老爱幼为我国一项优良传统,《木兰诗》通过描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豪情壮志以及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散步》一文通过描述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平常而又其乐融融的小事,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理解并感悟这些故事,从而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舜、胶鬲、百里奚等普通人最终完成大业的事迹,告知学生只有经受住肉体与精神的考验,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才能实现才干的增长;《爱莲说》教会人们洁身自好的品质,《愚公移山》则教导人们只有下定决定,坚持不懈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些文章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3)人生观教育的渗透

初中阶段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3]。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存在许多表达积极、正确人生观的文章。例如,《我的信念》一文告诉学生应当相信自己,要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贝多芬传》则通过刻画在逆境之中,贝多芬依旧乐观的形象,从而教导学生不管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时,都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在拓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便是利用课外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与鉴赏,在获得更多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操的培养。例如,《爱的教育》一书深入刻画了国家、民族、父母、朋友等之间的各种感人至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书展开阅读与鉴赏,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2)加强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专题活动,可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拓展技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有关青少年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认识到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烦恼,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烦恼诉说出来,并通过与大家一起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烦恼的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应当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导语引入、课文讲解、拓展教学等各个环节,在实现德育效果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马塘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萍.试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3):101-102.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