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专业课程方面,通过学习物流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经济学、物流经济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管理、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特种物流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除了上述专业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包括大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如专业认知实践、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学科竞赛、物流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物流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工程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汽车及零配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汽车及零配件;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交通/运输/物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 ie工程师、采购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ie工程师;
2 采购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物流工程师;
5 java开发工程师。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仓储配送系统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具备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4.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常用方法;
5.掌握常用物流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的基本技能;
6.掌握物流工程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国际贸易、货运、报关、生产等高级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仓储理货方向的中级操作管理人才培养较少,尤其是多式联运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特色
(一)以国际物流方向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以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为导向,聚焦国际物流特色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熟悉物流业务知识、具备物流企业管理和全球化运作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服务于先进制造业,课程设置覆盖国际物流方向。在教学中,本专业设有国际物流、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国际多式联运,以及针对学科前沿、行业动态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学紧密依托培养体系,学生毕业后多供职于专业物流公司,尤其是国际物流公司,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担任物流经理助理、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工作职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专业特色的成效。
(二)专业以实践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定位于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构成了物流管理培养计划制定中的鲜明特色。
1、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本专业实施“专业平台”加“实习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构架,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基地。一是与上海环众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综合物流实验室;二是与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仓储实验设备。
综合物流实验室主要硬件设备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中心、RFID、智能库存管理smart-bin等,主要软件有仓储管理系统、分拣作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固件库存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现代生产型企业在产品的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的一般情况。期间邀请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环众物流咨询公司的培训师和柏中工业固定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项目工程师配合专业教师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指导仓储配送模拟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环境和半实物模型来构建实验室硬件环境。主要软件有高级计划排程系统软件(APS)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软件(RaLC)物流运输仿真软件、企业ERP软件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物流企业日常运作的阶段性调整、突发事件处理、每日作业预演等管理决策支持需求。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多名教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已为多门课程开发了系列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促进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讲团队,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双职互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交流等举措已成为常态。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业态,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过十余年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标杆物流专业相比,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发展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缩小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须扩大开放力度、开阔视野、突破瓶颈,走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实现转型发展、打造精品专业、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外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差距,需要在发展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往、融合中加速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提高,加大专业发展集约化程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纷纷开始尝试新形式,提出了“双轨制培养”、“柔性复合化培训体系”、“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学以“地方性、应用型、港航性”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系“能力型、创新型、务实型”的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具有较强的企业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因此,努力缩小专业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差距,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程度应成为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方面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问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个体思维最活跃时期,然而受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在学术上循规蹈矩、思维枯竭,导致无力创造,习惯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适应学校与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业,并顺利毕业,但如何清晰学生的专业认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团队在近三年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历史较短,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物流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国内物流专业博士的培养也仅十余年历史。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了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要适应物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1、“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本专业具有丰富物流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对不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本专业近年来已陆续送出部分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但要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不足。
2、本学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缺乏。虽然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名度,必须要吸引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本专业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学术底蕴。
四、改进措施
(一)积极对标,进一步缩小与物流专业领先院校的差距
1、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科研活动为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鼓励教师将科研内容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机制包括:一是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二是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同样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三是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四是支持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五是探索科研团队进入课堂开展集中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但前提是以团队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
2、建立科研实践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探索建立所有科研项目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实现科研活动与知识学习的对接。具体可以设计两个层面的制度,首先保障一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直接进入课题组开展紧密型的科研工作;其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辅助型参与,参与方式可以是文献查阅与整理、旁听科研团队的讨论。第二,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科研活动相对接制度,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立项研究的项目直接来源于教师课题,也可以是将教师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交由学生去独立研究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与完善在校内全覆盖的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体系。
(二)拓展专业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力图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主动性:
1、通过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主性。本专业通过专业动员、专家论坛和座谈、专业实践、专业现状调研等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如,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专业动员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座谈、专业教师的沟通、行业专家的报告、物流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大一新生尽早建立清晰的专业认知,进而明确学习目的。
2、校企共建,加大专业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践角度了解一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校企共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强和企业沟通,探讨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接触专业,并养成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项目,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和海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参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健全人才梯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可进一步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和博士毕业生。加强国内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2、扩大教师“培养、进修”范围。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利用校际交流、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源,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
[关键词]KAQ-CDIO;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41.015
1 KAQ-CDIO的内涵
KAQ是Knowledge、Ability、Quality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组合,翻译成中文即知识、能力、素质,其意义是将知识、能力 ,素质三位融于一体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浙江大学率先提出的教育培养模式。KAQ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据此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针对物流这一21世纪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但是从近十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是特别满意,感觉这些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各用人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出现了错位,很多用人企业反映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不一致,并且综合素质尚需进一步提升。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KAQ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于一体。知识是基础,是能力以及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锻炼、训练而培养出来的;素质则是通过具备的知识在某种环境教育下进行有效的实践所形成的个人品质和素养,并通过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效融合于一体呢?各高校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以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开设和如何教学是核心,课程开设和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效融于一体,可以采用CDIO的教育模式。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组合,意思是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旨在“做中学”,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以及主动思考的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方式学习知识,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学到专业知识,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掌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CDIO教育模式与 KAQ 人才培养模式两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可以将两者组合起来,成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如果将 KAQ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CDIO 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是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
2 基于市场调研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为了将KAQ-CDIO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我们首先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专业毕业生、相关专业教师等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还到德邦物流、新邦物流等若干家物流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详细了解学生要胜任物流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调研我们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从事物流岗位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具体见表1。
高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时,要将上述的知识转变为真正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胜任物流岗位。具体的能力分析见表2。
素质是通过具备的知识在某种环境教育下进行有效实践所形成的个人品质和素养,并通过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物流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见表3。
3 基于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要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先进性、有效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循序渐进的课程培养体系。见下图。
首先是基本能力培养和业务认知训练阶段。
该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该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通识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比如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除此之外,这一学期学生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只是学习了物流概论,对物流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物流企业,认识和了解物流岗位,从而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个较清晰的认知。
其次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阶段。
该阶段安排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性,除了校内实践实训之外,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实训至关重要,让学生真正走入物流岗位,让教学与上岗零距离对接。以课堂的CDIO训练、校内实训室的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物流岗位的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研为辅。每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相应的CDIO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分析问题―课堂小型方案设计―期末综合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的过程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并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最后是顶岗综合素质培养阶段。
该阶段安排在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第五学期主要安排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主要是校外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撰写,将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学、做、用”交替,并且借助物流技能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段式课程培养体系
4 课程体系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提高专业教师的 CDIO 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有效效果,任课教师是关键角色。任课教师要有CDIO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实施CDIO教学模式和项目化教学,所以在改革中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能力,对师资队伍进行CDIO教学模式的培训,还要让专业任课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引进来”,邀请和聘用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走进学校进行教学,注重培养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工程师(或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其次,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应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传统的考核评价只重视知识考核,通过一张试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应改变这种教学考核方式,应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加强平时考核,以项目完成的成果、过程中能力的形成、项目汇报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技能操作、综合能力和素质表现。还要注重校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参加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比如物流师、营销师、快递员资格证等,对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另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也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中国市场,2013(18):5-8.
[2]乔骏.基于KAQ-CDIO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8):149-150.
[3]曾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研究[J].中国市场,2012(19):111-112.
关键词:食品安全;冷链物流;HACCP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HACCP起源于40多年前美国宇航局为其太空计划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由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逐步被移植和推广到民用食品工业。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组建的食品法典委员会将其作为最重要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予以采纳和推广,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可。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相继颁布并实施了HACCP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将是否通过HACCP认证作为食品的市场准入要求,尤其是作为其他国家食品的准入要求。
1 HACCP原理与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
1.1 HACCP的原理简述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
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国际公认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控制体系,其应用的优势在于能克服传统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的许多局限性,通过找出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潜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3个角度上可预见的危险,对此进行分析并设定相应的控制程序,运用现代设备及技术对发现的危害进行人为控制和处理,从而避免在事故发生后再寻找原因,将食品危险性降至最低。HACCP是由预防性措施构成的体系,由7个基本原理组成:进行危害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确定关键限值(CL)、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MONITOR)、建立纠偏行动计划(CA)、建立验证程序(VERIFICATION)、建立文件盒纪录保持系统(RECORD)。其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HACCP体系的核心。HACCP的7个原理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HACCP 7大原理关系图
1.2 HACCP应用于食品冷链物流
基于HACCP的应用原理及食品冷链物流的开展目的,将HACCP体系应用于食品冷链物流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生鲜食品不同于其他非易腐性食品,其品质保障来源于供应链整体。HACCP应用于食品冷链物流将分步分点控制冷链物流中的各个食品运送处理环节:将食品冷链物流流程分环节进行食品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对食品运输过程中导致食品损害的步骤或工序进行控制,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建立纠偏行动计划,建立验证程序,保证HACCP体系有效保障所运送食品的质量安全,提高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效率及开展意义,杜绝食品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 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冷链意识有待提高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与消费大国。大量的牛奶及豆制品等农产品仍在没有有效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导致各种食品细菌、微生物含量超标事件频频发生,引发疾病的传播,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此,民众及各界人士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大多数消费者及经销商对其所购买或销售的食品质量要求只停留在看得见的品质上。食品冷链宣传不够,导致很多生鲜食品经销商和消费者不能意识到保障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对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未能合理保障自己及他人的权益,食品冷链意识有待提高。
2.2 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食品安全法》《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仓储》等相关法规制度,但国家冷链体系的实行规范与标准尚不健全,未制定与落实食品全程冷链各环节温度及环境的监控标准,使得冷链运输中的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包装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保鲜和冷藏制度等未被规范化,不能有效克制冷链过程中食物的腐败串味,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标准。HACCP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食品的运输和流通环节应用较少。食品的品质保证来源于供应链整体,将HACCP体系应用于冷藏冷冻食品流通领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政府重视不足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制度的推行及落实离不开政府的监管。目前,国内越来越重视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冷链物流的相关制度制定及落实,但其重视力度仍然不足。对于HACCP体系的认知和运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4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且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仅占货运车辆比例的0.3%,
冷藏汽车为3万多辆,并且大多数是比较简陋的改装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20万辆,日本为12万辆。我国铁路冷藏车辆占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的2%,仅为6970辆,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冷库总容量仅700多万m3。
2.5 物流信息体系不完善导致质量安全无法追溯
目前,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全程食品冷链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尚未建立,相关部门对食品冷链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较弱,食品质量安全难以追根溯源;食品冷链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安全和实时跟踪,致使冷链物流的信息不对称;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完善,极大影响了冷链食品的在途质量、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工作中不能发挥有效的信息导向,导致物流流程设置不合理,HACCP的安全控制点无法清楚确立,食品损耗严重。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过程中未能切实了解其流通过程,无法明确食品的清洁及品质状况,也致使部分劣质食品的消费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2.6 缺乏专业人才及相应管理素质
HACCP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其运作流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都需要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纪录,需要有领导者、负责人、实施人员和所参与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技能、不能正确理解HACCP体系等,都会使HACCP体系在实施中产生各种问题。
2.7 HACCP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认知不足
HACCP体系引入食品冷链物流过程已非一种新的尝试,但对其是否能有效适用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并在其过程中发挥作用,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用以证实其在食品冷链物流中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该体系在食品冷链中的应用得到人们广泛的认知和肯定。
3 基于HACCP体系的食品冷链物流对策
3.1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并推动HACCP在食品冷链中的应用
为促进HACCP体系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有效应用,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品质的安全,政府及相关单位可联合媒体等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在民众间的宣传。消费者是冷链服务的食品的最终购买者,政府及相关单位可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渠道让消费者了解怎样选购优质的食品,关注食品在冷链物流中的运送过程,杜绝劣质食品的消费,从根源上提高物流企业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管理。通过在民众间宣传、普及HACCP食品安全体系在冷链运作中的原理和重要性,将食品是否得到体系化冷链的保障作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标准,从而促进该体系在冷链的有效应用与运作,最终达到抑制食品安全问题和食物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3.2 推广及标准化HACCP体系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建设
HACCP在当今发达国家的食品相关行业间早已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食品加工及运输整个供应链上有效控制了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HACCP监控整个食品供应链,预防性防止和控制食品被污染和损害全过程,比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更完善、更系统、更合理。我国应加快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标准化建设及应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冷链物流现状,制定适用的HACCP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3.3 加强政府工作建设并提高宣传及管制力度
作为食品冷链物流建设的宏观控制手段,政府可设立冷链市场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对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以减轻企业的前期投入负担。政府应提高HACCP体系的宣传工作,亦可学习国外企业,将HACCP体系的建立作为一个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各类食品冷链行业中HACCP体系实施指南的制定工作,使冷链物流企业建立的HACCP体系有依可循,使食品物流企业规范化发展。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技术的运用
针对目前冷链现状,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扩大冷库的建设,购进先进安全的冷链基础设施及运送设备,提高全国冷藏运输车的保有量,升级并淘汰部分使用年限超标和技术落后的设备,研究并引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利用RFID、GPS、EDI、POS等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无缝监管和应用,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的冷链建设,保障运输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HACCP体系在冷链中的有效运作。
3.5 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的管控和发展离不开真实有效的信息传递。HACCP体系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需要得到完整信息链的支持。国家应加强物流的信息平台建设,设置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及反馈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全面、及时、科学地搜集、加工、分析和食品各环节的储存及运输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全程监控,对HACCP在冷链物流中应用所产生的各个执行数据进行记录,实现承运企业、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市场及顾客间的资源共享,为HACCP体系的切实运作和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最终达到构建安全有效冷链物流运作机制的目的。
3.6 物流人才培养是HACCP在冷链中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冷链物流中管理人才和工程人才的缺乏是限制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和HACCP体系有效运行的瓶颈。冷链物流及HACCP体系是复杂繁琐的工作程序,员工若未能得到较好的培训,不具备实际操作及管理的相关素质、能力,会导致HACCP体系在物流过程中的空悬,使得真正的潜在危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可积极开展在岗人员充分及连续的职业培训,并增加一些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政府可设置专业的食品冷链HACCP应用第3方培训、咨询、认证机构,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从业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确保HACCP在冷链中有效运作。
3.7 建立HACCP在冷链物流应用中好坏的评价机制
相关企业在应用和不断完善HACCP体系的过程中,可对其所运输的食品损耗率、总体品质上升或下降率、销售商及消费者对所运食品质量的反馈情况进行明细记录,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数据信息报告统计,以验证HACCP体系在现实国情及物流运作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亦可为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契机。
4 总结
中国是食品生产大国,食品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冷链运输是保障食品数量及质量的必要途径。着眼于当下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引进了HACCP体系及原理,系统性控制并解决食品运输过程中的不足。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完善并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食品数量和质量势在必行。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应大力推行HACCP管控体系,普及HACCP知识及运作原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加强HACCP体系在冷链物流中的研究深化和实践。国家应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及信息平台建设,建立HACCP在冷链物流应用中的好坏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推动HACCP认证,应充分认识到HACCP体系对降低食品危害风险的显著作用,将其有效运用到食品流通过程,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蔡国平.HACCP及IS9000的知识简介[J].四川畜牧兽医,2004,31(2):
36-37.
[2] 张月华.HACCP检测下的鲜活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J].物流工程,
2008(4):76-77.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定位
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的一体化,而供应链的一体化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国务院出台的规划措施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因此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人才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急切需求。我走访了多家生产、服务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调研。通过调研,我发现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岗位、何种层次的工作,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贯穿其中。因此我认为《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课程立足于物流岗位群,主要面向从事物流业务的基层管理者,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和管理物流信息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物流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对人才的需要。
在高职三年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信息技术》应开设在第四学期,是一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其前导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管理学基础》,这些课程为《物流信息技术》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与其相关的课程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它们一起为后续的实训、实践类课程提供了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校企多方合作开发,根据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项目,本着服务地方物流企业的宗旨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顺序,依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典型业务流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课程项目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
2.设计思路
通过人才市场和岗位标准调研,我们了解了物流岗位群所需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采集、处理、应用、管理物流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成为“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专门人才。
根据课程能力要求,分解物流信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实现课程内容设计,确定学习情境,实施项目教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征求合作企业意见,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三、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依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适应项目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依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把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业务操作层和管理规划层两个层面。
在业务操作层,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依据物流活动中管理者对信息的采集、传输、跟踪、加工和存储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管理规划层设计的教学单元为: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认知、物流信息系统调查分析、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实施管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会采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能够简单地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为从优秀员工晋升为职业经理打好基础。
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建立了“4+1”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单项岗位工作技能和一项综合技能实训组成,四个单项岗位技能即指从企业真实情景中提炼的仓储技能实训、运输技能实训、配送技能实训和客服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即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实训,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的操作水平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
四、教学模式方法及考核评价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时采用“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真实化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展教学,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教学方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采用“导、教、学、做、评、总结”的教学过程,由教师引入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视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理论知识传授上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我们准备了充分的案例引导学生情境学习、趣味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每个任务下达任务单、任务描述,展示任务步骤,并配有实训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时要提交实践报告。
3.考核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分层式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各占50%。其中过程性评价由分项目考核和其他日常考核组成,项目考核成绩就是四项工作任务的成绩。在重视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项目考核组成,各占20%和30%。
随着我国物流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变革很快,很多企业适时地采用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竞争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紧跟行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玉娜.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一、物联网简介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按约定的协议,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光纤传感、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能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典型特征
(1)全面感知: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等,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
(2)可靠传输: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传感网等多种方式将感知的信息传送到处理中心。
(3)智能处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智能处理算法和模型。
3、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我国的物联网研究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应用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在车辆管理、调度以及物流的物品运输、仓储、监测和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发展特色,并在标准、技术、产业以及服务和应用等方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我国物联网产业已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应用启动”阶段,多地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突出“示范应用”。
二、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问题
电子商务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易,而是通过商品的标题、图片、宝贝描述来获取商品的信息,买家对于商品的认知取决于卖家的描述,若卖家不诚信,则造成买家对商品的认知产生偏差,卖家甚至可以利用掌握商品信息的主动权误导买家,如经营商虚假商品信息等,使得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商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网络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商品往往和网上的商品介绍相去甚远。
2、物流问题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是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最接近的环节,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目前物流发展还较落后,没有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多以第三方配送为主,而第三方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会影响用户对商品的满意度,目前电子商务中投诉最多的是物流配送服务方面。如:配送速度慢,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有损坏等问题。
3、电商产品真假问题始终存在
价廉物不美,电商商品真假难辨,近年来越来多的电子商务平台被假货沦陷,淘宝/天猫(C2C集市卖家及品牌卖家)、当当、小米、国美在线、1号店、唯品会、银泰网、华为、好乐买、凡客诚品为“2014年度十大用户体验最差网络零售商”。2011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淘宝网售假问题;2013年3月,调查发现,关于乐蜂网售卖假货的投拆在微博、论坛、BBS上比比皆是;2014年CCTV2《经济半小时》曝光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电商售卖的化妆品来自“天照天”批发市场,而当当网方面无法提供能证明是“正品”的凭证。所有这些,说明目前电商售假,是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是制约电商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应加强支撑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示范工程
(1)建设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改变电子商务分散建设各自为战的现状,应尽快制定电子商务标准、物联网编码标准以及数据共享和交换等标准规范,并应统一设计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总体框架。示范引导、分步实施。鼓励感兴趣、并有条件的企业首先在我国电子商务对物联网应用需求比较迫切的地区和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总结运行经验,并逐步扩展应用的区域和领域。依托现有、充分整合。依托现有的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系统,提高效率,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强调资源共享,包括设备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经验的共享,通过物联网整合分散的资源,理顺各单位间的业务流程,形成新技术条件下电子商务新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间、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工程的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2)支撑平台的建设应由政府建立相关的《产品防伪和质量追溯管理系统》,使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直至到消费者的全部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达到对产品实行防伪和追溯管理的目的。质量追溯:系统应对所有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综合运用加密通信、GPS、RFID等技术,将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的信息全部写入RFID标签,对写入的环节应严格把关,再利用RFID读写设备读取信息,了解每个产品的信息,从而实现从产品的生产到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监控,实现产品可追溯,可追溯系统对产品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监控,能够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和信息透明化。防伪:为每个产品设置一个全球唯一标识,并将标识写入电子标签中,成为产品的一部份,用户可通过电子标签识别器对产品进行真假识别验证。
(3)示范工程的建设应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可在物流、农产品、食品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确立一批应用物联网的示范工程,积极探索“物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如可先建立智能物流、食品追溯物联网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应以政企共建模式为佳,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进行前期引导支持,后续通过企业市场运作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初期对企业给予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2、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电商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产品开始生产起,就在产品中嵌入EPC标签,使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将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的信息都记录其中,包括:生产厂商名称、原材料、原材料检验人、原材料检验结果、原材料批次、产品批号、成品质检人、成品质检结果、成品分类、出厂日期、出厂顺序等相关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真实信息。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不再是由卖家单方介绍产品信息,可主动地通过卖家所提供的产品的电子标签EPC,通过溯源系统查询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然后再到销售的真实信息,从而解决电商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消费者可真实地辨别商品,了解商品的来源,提高网络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有利于工商等执法部门的公平快速执法,形成网上商家良性竞争形态。
3、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防伪问题
应用RFID技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产品防伪系统,在生产时为每个产品设置一个全球唯一标识,并且将标识写入电子标签中,写入后是无法修改、无法仿制的,同时在标签读写过程中利用电子签名技术提升标签的保密性和防伪造性,为方便用户的查询,可应用移动技术将移动终端,如: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PDA、开放了开发环境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电子标签、防伪系统结合起来,使用户可直接用智能移动终端对产品进防伪验证,系统将防伪验证结果返回给消费者,同时记录验证信息,若验证不正确,应将信息记录到防伪报警子系统中。
4、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问题
配送速度慢,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有损坏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物流过程不能实时监控所造成的,可通过将电子商务物流与物联网有机结合,解决这些问题。
(1)优化配送运输流程应综合运用RFID、GPS、GIS及速度传感器等技术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系统可通过优化配送线路和配送方案,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并能实时准确获取车辆所处的地理位置、车辆速度、车内湿度、温度以及物品的相关信息等,并可将车辆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有自动报警功能,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智能物流系统,同时车辆应按监控中心的指令工作。
(2)实时追溯货物的行踪,提高配送质量通过对物品进行统一的编码,并在物品中嵌入EPC标签,通过智能物流系统,消费者、企业、物流公司仅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商品的EPC信息,就能够实时获取该商品的所有信息,如:商品的运输路线、车辆目前所处位置、车内温度、物品有无破损等。当商品在物流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可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通过对商品实现追踪,减少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损坏等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整个物流实时效率。
四、结语
关键词:医药物流专业 优化 对策
物流是通过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分配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向医药商品流通领域渗透,医药物流已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药品配送,而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的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错差,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现代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显然,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医药物流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使职业院校中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做出相应调整。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医药物流行业及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建设高职医药物流专业,以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变化需要的问题。
1. 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行业背景
1.1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 远高于同期全球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4.4%,多数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2]。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医药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并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11年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与国外高速发达的医药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现代医药物流外包市场,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在我国还很少。国外90%以上的跨国医药企业都有现代医药物流外包的业务,但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寻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不到10%,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自己投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物流运输工作[3]。
1.2制约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医药物流理念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加之医药生产与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国的医药物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医药流通体系复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导致医药流通环节过于繁多,药品流通费用率高,企业盈利低,配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流通企业却各自为政,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而且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落后,医药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标准不统一,大大增加了医药配送的难度[4]。例如,广西现有300 多家医药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 个亿的不到20 家,大部分公司仓储、办公等方面都很落后,平均销售利润率小于1%,存在配送能力差、效率低、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过大等状况[5]。这种物流模式造成大量的储运资源闲置,严重制约企业的运行盈利能力。
2.医药物流产业发展与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矛盾
2.1初级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事实上,行业内的医药物流业务在过去的5年间,还停留在药品连锁经营企业为适应本企业零售门店的需要而开展的仓储与内部物流配送的层面,工作任务的技术含量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来自全国17个医药物流企业的113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表1)。但对人才素质的满意率偏低,高达76%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50%以上被调查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不满意。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中,均将综合能力放在了首位。
2.2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及药品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医药物流产业的调整发展。随着物流技术在医药商品经营领域的渗透,以第三方物流逐渐成为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导致医药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的快速增长(表2)。
然而,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与传统的药学类专业相比,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与其他专业规模严重失衡。企业需求情况也说明了企业对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结构并不满意,对要求高职以上学历的人才总和达85.8%,但笔者所在学校,2008年开始在招收医药物流专业,连续三年招生规模分别为40、20、11人,呈显著快速下降的趋势。
2.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分析,受准入政策及企业医药企业用人习惯的影响,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以药学(药剂)专业人员为主。但因这些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与物流业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虽然学校为适应药品经营企业业务需要,已经加设了《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课程,但修补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难以培养出医药物流人才所应有的专业素质,加之人才培养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呈现,故人才培养不仅在数量增长速度上不可避免地滞后于产业发展,在培养质量上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南部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突出不足分别是:吃苦耐劳(76.1%),敬业精神(44.6%),专业操作技能(42.4%),职业素养(32.6%),团队合作能力(31.5%);而北部企业人员认为高职生的突出不足分别是:服从领导指挥(81%),吃苦耐劳(66.7%),专业操作技能(38.1%),敬业精神(33.3%)。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适合高职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较多,包括:仓管、配送、文员、物流营销、验收、拣货等。因企业物流设施与设备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从事医药物流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要求略有差异,但各项能力需求的排序上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表3)。
3.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策略
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其发展也需要经历孵化、培育、成长的阶段。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这些因素是导致医药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较明显,而招生规模却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药学(药剂)专业因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医药物流专业不同,毕业生在医药物流职业岗位从业,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的先天不足,在医药物流专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萌芽阶段,以非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补充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空缺,虽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医药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已经十分显著。要使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3.1重构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产业和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以大药学专业满足医药行业各种产业形态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是不现实的,根据具体工作业务的变更和发展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只做些修修补补的微观课程门类的调整,也难以适应现代医药物流业务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重构特色化、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需对专业培养目标予以准确定位,着眼于两个差异:一是与面向全社会大物流系统开设的通用性物流专业课程相比,突显医药类商品特性及行业分管的规范性要求;二是与面向整个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业务的大药学(药剂)专业相比,突显现代物流技术对医药商品“流转”业务的技术特色。因此,医药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必需着眼于医药物流业务的规范性、特殊性要求;在课程的结构上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发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最大限度上与医药物流工作任务接轨;在资源配置上与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内部的环境、设施、设备相适应;在教学模式上强化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首岗适应力;在教学标准上与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接轨。其次,要充分关注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需求,针对目前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进程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的各个过程,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可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改革,最终实现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适应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3.2适度激励保证医药物流专业规模的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从招生宣传与拓展就业市场的两个维度,开展医药物流的专业营销。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可以大力引进企业岗位人员入校实施宣传与引导,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引入企业开办校企合作班,以就业吸引生源;其次,可以从调整和优化本校专业结构的角度思考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医药物流专业的培育力度;其三,深化校企合作,多向企业宣传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特点与优势,让企业充分认知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一般医药类相关专业间的差异,减轻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同类职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多方的协调沟通,才能保证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从而保障医药物流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3加快中高职衔接的步伐。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三个统筹。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事实上,国内各地均对“3+2”、“2+3”、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马建富等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引桥”、“接口”、“直通”三个技术设计[6]。周小雅等以制药技术专业中核心课程《制剂工艺与技术》为载体,进行了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这些研究与实践,无疑为医药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尽管调查显示医药物流企业对中职及中职以下学历人才需求仅占总需求量比例不足2成,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在职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学历水平的需求,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中职学校为重要生源输送地而加以高度关注,并根据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工作背景及学力水平等特点设计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从而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步伐,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好、更全面地为企业、社会服务。
4.小结
综上所述,医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人才的学历及职业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诸多问题,使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挑战。为此,必需改革医药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设置课程、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备优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医药物流专业,以保证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我国医药物流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7期:140.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57.
[3]王继平.新医改下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2.
[4]杨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80.
[5]罗往 黄智耀.南宁医药物流业大步向前走南宁日报[N]. 南宁日报. 2012-5-3.
[6]马建富 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理念构建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9.
[7]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35.
1 课程建设背景
在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绩。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物流管理课程组成员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是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授课对象是没有任何物流知识背景的新生,因此教学改革的实施经常流于形式,教学开展极易陷于“填鸭式”教育。2012年学院大力推行“六个一工程”课程建设,《物流管理基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研讨、建设和一年多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已有指导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较为丰富的网络共享课程资源,并且在3个物流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体效果较好。
2 课程建设思路
2.1 通过岗位调研定位课程学习领域
根据学校所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及从企业行业得来的调研资料,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相近且交叉重叠较多的采购员、仓储管理员、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货运员作为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针对以上岗位所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本课程对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等学习性任务进行设计,针对以上岗位群将其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再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将其具体化。
在《物流管理基础》这一学习领域中教师设定教学项目,并为学生制定一系列项目任务,说明学生在其中主要能做什么,能学什么。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基础能力:能看懂采购计划,熟悉采购流程,达到采购员能执行采购任务的目标,并为后续的《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奠定基础;熟悉仓储流程和仓储的基本知识以及仓储基本设备的使用,达到具备一个仓储管理员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并为《仓储管理》课程奠定专业基础;掌握运输的基础知识,能填写运输单证和熟悉运输基本流程,并为后续的《运输管理》和《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奠定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任务包括:物流行业的认知,运输、仓配、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的管理,企业物流的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发展等任务。
2.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把业务与管理融为一体”的原则,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因素。
本课程将课程内容设置为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设多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遵循学生能力的成长性规律,体现由易到难的递进性。教师根据讲授主题导入案例或者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3 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采用任务教学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在教学知识结构上体现“知、行、善”的能力梯度,“知”即对物流行业的认知;“行”即反应在任务教学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善”即对整个物流管理有一定的统筹优化能力,这一主线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专业紧密联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思路,资讯主要有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根据教师的任务布置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制定完成项目任务的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任务的实施,实施后由小组内部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最后对任务结果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2.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课改之前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背离。所以本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由过程考核(20%)、作品评价(30%)、理论知识(20%)、课堂参与(10%)、课外拓展学习能力(10%)组成。
3 实施效果评价
在3个教学班的教学实施之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据统计,试行课改的3个物流班平均到课率达到98%,与其他平行班相比高出近2%,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比死记理论和流程要直观易懂,而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完成“决策、计划、实施”,必须要提前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讯”,自主查阅学习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的诸多岗位中,都要求员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课程采用“团队合作和自主导向”的学习理念,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分小组进行的,例如学院的校企合作“三一班”,根据不同工位的物料供应组成了很有特色的小组团队,形成了活跃上进的“采煤机组”、“刨煤机组”、“液压支架组”、“刮板机组”,小组内成员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小组间互相竞争追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3 实训教师和实训场地不足
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需要校内配套资源来支撑,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这样容易给学生遗留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惑。由于校内实训场地有限,同时只够容纳20个学生进行实训教学,这样造成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也使得实训现场比较嘈杂。这个困难不是个案,而是大部分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课程建设的瓶颈。
网络数据库课程主要讲授数据库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SQL语言编程等专项技能,以使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和网站设计员等熟练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信息系统开发和网站设计等工作,同时达到数据库应用资格证书(高新)的基本要求。课程选用高职学生易于掌握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为具体的DBMS,兼顾技术前沿性和实用性。课程组根据SQLServer的版本变化,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学生们在掌握此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数据库管理软件。
一、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教材以普通流通企业仓储管理数据库设计、操纵和管理为主线贯穿全部教学,体现本课程与物流专业上的结合。教材内容分为八个项目模块,前七个项目模块中,每个模块都包含基础知识学习、专项实训和练习题三部分。每个专项实训都是同一个案例的延续,为了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采用了物流行业数据库设计案例——普通流通企业仓储管理数据库设计。以此内容编写的教材增加了学习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物流行业有了基本的认知。项目模块八是在单项实践基础上结合高级编程语言开发系统,要求学生运用本书所学知识结合已有的编程基础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教材每个项目模块都有应知目标、应会目标和相应的鉴定标准。每个项目模块都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的专项实训和习题加以巩固。
二、强化衔接
高职学校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职业高中和技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学习过简单的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另一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他们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此外,学生也可根据所学专业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组在课程能力标准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每个项目模块的应知应会目标都分三种类别,包括一般掌握、重点掌握、拓展学习(选学)的知识或技能项目,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都跟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能否编写出好的课程教材,实际上关系到新的教育理念能否体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问题。“数据库操作实务”课程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编写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知识和结构上有所创新,采用项目式编写体例,不仅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紧密联系一线生产实际,体现物流行业特色,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帮助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项人才。
作者:王巍 刘红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对网络营销认知的重要程序不断提升,网络营销工程师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网络营销工程师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兴起后延生的一个新型职业。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推广营销的影响范围逐渐加大,网络营销工程师将会拥有一片大好前程,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方能成为让人嘱目的成功者。
2、金融行业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3、物流快递行业
电子商务发展创下新高,网络消费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便捷的网络购物,丰富的国际国内资源,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对国人的冲击,使得物流运输量逐创新高,由此带来的物流滞后,包裹丢失,快件堆积,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来缓解被玩坏的市场。
4、能源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团三大油企的净利润之和达到3327亿元,相当于每天进账9.11亿元。
5、医疗服务业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还有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药品和诊疗方式的升级换代带来医药行业的内生增长,财政投入的加大、消费的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因素又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加速度,中国的医疗现状进步很大,主要源于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中央重视民生,带动了医疗产业的发展,未来还会更好。
6、旅游行业
教学质量与改革以及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立足铜陵学院的奋斗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厘清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进而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个方面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物流管理 铜陵学院 方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2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积极申报,进一步确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拟定翔实的建设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拟立足铜陵学院实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状,探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当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铜陵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知名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业务的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服务销售等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咨询等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优秀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力争进入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三)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在《现代物流管理》教材的基础上新编2-3部教材,并积极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新增2-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作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三,在授课过程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第四,在教学考核上,注重考试考查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化。
(六)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2]。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二级学院督导对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引导功能。
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
综合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3]。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铜冠物流、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铜陵分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共同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合作单位质量建设,选定1-2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二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三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四是继续实行指导教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外面的教师能进来内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双方负责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维护;第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三,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第四,学校根据培养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基地遴选一批研究人员作为学校研究生兼职导师,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习结束后进校进行实习培养工作的总结交流,学校负责安排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与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初步达成联合培养人才意向,接下来要加强与这两家实习实训基地及有关单位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学校“八百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改变教学方式,尽快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到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借鉴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的经验,在2013-15年建成包括《物流管理基础》在内的1-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力争取得突破。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
容[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拟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主编教材1-2部,如《供应链管理》等。
(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更加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其中专业类课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定期开展“三期实习”,积极探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认知实习以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为主;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为主,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以上三个阶段构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改革首先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
(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铜陵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安徽省、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到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地点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模拟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三是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六)以教学效果评价为突破点,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1.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
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现有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基础上,增加随堂听课考核环节,并加入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申报与建设贡献等考核环节,力求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
2.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该专业将更加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继续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3.教研室建设与管理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转变教学观念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能力,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勇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彭小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36-38.
[2]李浩文.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6-48.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易荣华,乐为,周立军.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2-24.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2):38-39.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jyxm220)阶段性成果;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jy13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89—03
一、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的运作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但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74%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大中型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比,各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相对落后,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已满足不了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实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都采用传统的企业参观或软件模拟的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2.实训项目综合性较差,不能综合涵盖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
3.物流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在实训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能较好体现,训练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另外,教高[2006]16号文、教高[2010]8号文应社会发展要求,均提出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所以,如何结合实际生产、结合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建设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四项措施
《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调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物流管理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水平、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四项改革措施:
(一)选取与企业实际相符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1.实训内容应紧密联系企业实际
目前,虽然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但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集、中铁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中集物流研发的第三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物流业务操作、财务管理、GPS车辆安全管理、调度、办公自动化等模块管理方面都有所创新;国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如国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金力供应链系统JLSCM”优化集团-分公司-门店之间的物流流程、业务流程;浙江、黑龙江、甘肃、北京等全国多个省市级政府不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PS、GIS、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技术、RF技术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及应用;另外, UPS、TNT、APL和丹麦的马士基等大型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也进一步带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都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要紧跟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软件模拟层面上,诸如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条码及RF的应用、立体库的操作、电子订货等这些在企业中已有较广泛应用的物流技术,都应设计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中。
以我院为例,改革前,我院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主要以操作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主,改革后实训内容则覆盖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涉及到的多项物流技术及物流系统。具体见表1所示。
2.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设计不同于课程任务的设计,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任务的设计可以是综合性任务也可以是较为简单的、针对某一问题的小任务,而实训项目的设计往往是较为复杂的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应综合物流技术与信息系统,首先应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点分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项目应尽量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多是校内的软件模拟或校外的实习参观。单纯的校内实习,等同于闭门造车,不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学生对于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的流程、方法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与企业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亦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参观固然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深刻认知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操作过程,但企业实习往往仅限于参观,因此,单纯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操作”层面往往是很难实现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在整个实训周内,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采取企业学习与校内加强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余时间则可设计实训项目,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外实习参观,须选取物流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综合业务的企业,其代表性较强,应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较为广泛,学生可认知的物流技术种类也较多。校外实习结束后,对比校内实训与企业的技术差距,尽可能地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吻合的实训项目,力求使差距最小化,来重点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内加强训练是学生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的重要手段。
(三)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教师为组织者,可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做”中学,非常符合《物流信息系统》实践课程操作性强这一特征。在本门课程实训过程中的校内加强环节,可通过布置各种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掌握信息的识别与采集、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等物流信息技术及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实训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展开实施。通过分析任务、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总结方案以及自评、互评等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提倡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高要求。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实则为“双证型”教师,即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真正在企业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却比例不高。《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操作性强,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考验。因此,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岗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下企业”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所指“教师下企业”是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为期六个月以上全职工作,使教师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只有真正成为企业员工,从事物流信息管理的相关岗位,锻炼教师分析、解决企业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指导教学。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运用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其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等较改革前有较大提高。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可为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物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流信息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承担者们也应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对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实现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09(07).
[2]梁雯,陈来,汪传雷等.《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