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时间:2023-07-24 17:0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诱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第2篇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126-02

1 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1.1.1垃圾焚烧中的二次污染

现在对垃圾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的方法,但在焚烧的过程当中由于燃烧不充分,操作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往往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种有害气体主要包含污染性较强的二噁英,氯化物等,会对环境以及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1.1.2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吸收法,具体就是将废弃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含氮污染物,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用吸收装置收集到吸收瓶内,然后使用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进行后期处理,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用于气体吸收的物质用量难以把握和控制,造成浪费和污染,同样会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1.1.3污水处理中的二次污染

现行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对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物化和生化处理,将废水转化为污泥的形式进行排放。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常被当做田地和农舍的肥料使用,因此,污泥中所含的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就会随着污泥渗入土壤,随着污泥肥料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所含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会随之增加。更严重的是,随着径流及降雨过程这些污染物会由地表进去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1.2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我国目前的污染治理技术较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污染治理企业技术不过关,设备资源匮乏,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治理效果难以保证;

2)人员因素的影响。往往环境治理工作者存在信心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认识不清晰,监管力度不够,对相关技术掌握不充分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治理过程中问题的产生;

3)资金问题。资金的储备不充分以及分配不合理也是导致环境治理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2“清洁生产”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样,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也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落实“清洁生产”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本质上区别于末端治理,从源头着眼,将污染治理融入生产环节的技术手段。

2.1清洁生产的强调重点

1)清洁的能源。从最基础的能源方面入手,开发利用无污染的再生能源,并结合新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常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采用污染较少的生产原料,并引进利用率高、中间废料产出较少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模式。减少污染,提高效率;

3)清洁的产品。对所产出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不允许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产生,对不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回收利用,即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2.2“清洁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

首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时期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必然要采取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来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全方位进行改革,如社会、经济、文化等,无论从哪方面开始改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离不开科学技术。

其次,对于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体现为:节约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能源,选择无污染、无危害的原料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生产废料的排放。和以往的污染治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后处理的思维方式不同,“清洁生产”是将问题的解决摆放在生产过程之前,针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前期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导致环境危害控制在萌芽之中,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

再次,“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并减少产品从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出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污染。一方面,对所需资源统筹利用,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实施“清洁生产”策略时,环境工作者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1)信心十足。秉承可持续发展理论寻找改善环境新方法;2)清楚认识“清洁生产”策略,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3)环保工作者要将自己的工作范围拓展开来。环保工作者不仅要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正确实施“清洁生产”策略,还要采用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全公民保护环境意识。

2.3施行“清洁生产”技术的重要意义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全新理念。将整体预防的治理思想应用于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区别于末端治理的陈旧思想,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治理方法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所以,应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行“清洁生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论

在技术性和创新行层出不穷的当下,”清洁生产”成为了历史的选择。总而言之,在环境治理中推行”清洁生产”将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域中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柯紫霞,金永平,陈进红.农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6).

第3篇

①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_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减少药品向环境中的排放,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包括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经营注册和许可制度,合理适当开处方,改善药品包装设计和减少畜牧业用药等。此外,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可以有效控制这一药品环境污染渠道,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的宣传单等都是有效措施。

阅读回答:

1.选文第①段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即___________,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

2.选文第②段中两处加点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在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把所填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废弃药品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哪些严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会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B、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C、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是预防和治理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必要手段。

D、要解决药品环境污染应及时回收废弃药品,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

(命题人:岳海民 内蒙赤峰市宁城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

参考答案及考点解析:

1.药品环境污染;逻辑顺序。此题主要考查“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是各种文体考查的重点。说明文理清思路关注的重点是要明晰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如何等等。本文的说明思路是先指出本文要说明对象是“药品环境污染”,接下来依次介绍了“药品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药品污染环境的途径”“药品对环境的影响”“防治药品环境污染的措施”等内容,所以是逻辑顺序。

2.列数字。此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列图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列数字的主要作用是让说明更准确。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3.经由体内排出。此题主要考查对第③段内容的概括。第③段主要介绍了废弃药品进入自然环境途径是“经由体内排出”。

第4篇

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主要表现在,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环境能够吸纳生产和生活所排出的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空间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消耗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现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到当下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环境污染问题不改善和解决,就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污染的现状

所谓的环境污染,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环境的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有害和不合需要的因素。现今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大气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物质消费的迅速增长,使大量的废物进入大气,远远超过了大气自然的扩散能力,从而使空气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得南北极的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类似于印度洋海啸、沙尘暴、局部地区异常干旱缺雨等不正常的天气现象会更加频繁地发生。

(二)土地污染

目前,我国20%的耕地遭受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土地污染的危害不亚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但人们却远不像关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那样关注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最直接的危害是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严重污染的土地可能寸草不生。土地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来自工矿业废水的灌溉。我国每年由于污染水、污染农用地造成的损失达90亿元。不科学的开采和利用重金属、开办造纸厂、重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在短时期内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长期以来,这类企业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大片土地寸草不生,不得不荒芜,迫使当地百姓背井离乡。

(三)草原退化

由于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严重。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一是产草量的下降。据调查,全国各类草原的牧草产量普遍比20世纪50~60年代下降30%~50%。全国退化草原的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产草量平均下降幅度为17.6%,下降幅度最大的荒漠草原达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在20%左右。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二是牧草质量上的变化,可食性牧草减少,毒草和杂草增加,使牧场的使用价值下降。草原退化,植被疏落,导致气候恶化,许多地方的大风日数和沙暴次数逐渐增加。气候的恶化又促进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四)水体污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近海总体未受到污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污染、江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到上世纪末,已有20万平方公里的近海岸和近海海域受到污染。2005年,我国有317亿吨的污水排入大海,其中有50%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我国的环渤海领域每年吸收的工业排污量高达57亿吨,另外还有每年200万吨固体垃圾。重金属含量已经超出正常标准的2000倍,在排污口附近方圆几海里已经没有鱼类生存。据海洋专家测算,即使现在停止向渤海排污染物,恐怕需要至少200年的时间才能让渤海彻底恢复清洁。同样长江和黄河的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西部大开发,各地政府积极发展重化工企业,使得黄河上游污染极其严重,到了下游黄河水已经变成劣五类水质,无法饮用。由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省份治理工业带来的污染,使得重污染企业纷纷转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也随之侵入到长江中上游。现在,长江和黄河的污染已经是全流域的污染。

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环境污染问题是外部负效应的典型表现。所谓的外部负效应,也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是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在未来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或是说,是指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

(一)押金——退款制

这是欧盟国家处理各种有毒垃圾(如硫酸瓶、铅酸电池等)的有效办法。按照这种制度规定,在制造商向零售商出售油漆时,要收取押金作为一种税,零售商将他们用过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后,就可以把押金收回。同样,回收站就可以从管理机构那里把押金收回。这种办法同样适用于电池生产企业,如果能有效地执行这一办法,将会大大减少土地污染问题。

(二)庇古税和庇古补贴

用征税或罚款的办法来解决外部负效应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也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主张的是,对产生外部负效应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它所造成的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外部负效应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考虑该成本,达到纠正外部负效应的目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即向污染物排放者根据排放量征收一定的费用。污染企业面对这些收费,一方面将缩减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对于污染性的企业,政府除了对其征收税收和排污费之外,还可以向企业提出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纠正负外部性的目的。原则上补贴额应该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社会收益。如果企业每减少一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补贴,那么对企业来说,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大于补贴时,他会选择放弃补贴而继续排污;而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小于补贴时,他将选择接受补贴而减少排污。

庇古税和庇古补贴在解决环境污染方面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方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征收排污费以及产品税等。比如,对于汽车燃料,依据有铅和无铅,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开征了有差别的税收。在日本,还对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进行征税,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比如,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与前面的办法相比,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更加偏爱庇古税和庇古补贴,但是他们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负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征税和补贴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实际中,很难衡量和掌握各企业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也很难避免政府寻租的出现。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是科斯定理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应用。科斯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明确界定并切实保护产权,随后产生的市场(产权)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解决外部性问题,使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政府如何规定和限制排污权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这种权利,成为问题的关键。其实,政府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限度内,将排污许可证分发给污染制造者,并允许排污量较低的企业将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也允许超标排放的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这一方法不仅没有超出规定的排污总量,而且在企业间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个人或企业改进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费用,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利用市场机制,使得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也会大大减少政府部门寻租的现象出现,最后实现双赢。

美国是这一制度的最早实践者。1979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开始试点实行一项新的政策——“气泡(Bubble)政策”。即把一个工厂当作一个气泡,只要该气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总量符合政府按环境要求计算的排污量,并保持不变,不危害周围的大气质量,则允许气泡内各排污源的自行调整。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该项政策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放消减量大大超过预定目标,许可证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充分体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保护环境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的巨大优势。

第5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污染;对策

随着畜牧养殖的不断升级,对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畜牧养殖中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从制定有效措施出发,落实环境保护策略,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出现原因,从而采取适合的治理措施,提高理想的治理效果。

1畜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

1.1养殖方式问题

在我国快速发展中,畜牧业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是受到养殖方式不合理的影响,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出现;第一,部分养殖户并未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加之受到自身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对环保的认识并不全面,完全按照传统的养殖方式,并未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之部分养殖户认为污染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所以所产生的危害也不是显性的。加之动物粪便属于有机肥料,对农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从而也就忽视了畜牧养殖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第二,部分地区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层面上,并未将生态放在同等地位上,使得畜牧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监管不足等问题,最终也就造成了畜牧养殖中违规操作不断出现;第三,当地科学技术力量支持不足,难以为养殖户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造成养殖模式先进性不足,表现为技术落后等[1]。

1.2粪便污染问题

部分地区中由于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在投入成本方面相对较低,所选择的养殖地点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是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区中。加之养殖户在处理动物粪便时并未做好集中处理工作,而是采取了随意堆放等方式,使得污染问题不断加剧:①产生生物污染问题。在动物粪便中包含较多的隐性病菌,如果没有及时做好灭活处理,那么很容易出现滋生蚊虫等现象,而蚊虫又是多种疾病的重要传播源,不仅对其他动物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体健康。如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病毒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因其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在防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②出现空气污染问题。动物粪便在分解中很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而对于呼吸道疾病来讲,也正是受到空气污染所影响的。如在我国不同程度呼吸道疾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呈现了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大气污染的影响;③动物粪便很容易释放有机物,并渗透到土壤中,造成土壤肥力发生变化,对土地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当动物粪便流入到水中以后,势必会产生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造成富营养化问题增加,使得水中生物出现过度繁殖等问题。现如今水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水质对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水质污染问题加剧,势必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措施

2.1保障场址选择合理性

在畜牧养殖以前,应当做好场址选择工作,为解决畜牧养殖污染问题奠定基础。通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做好科学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规划与设计,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畜牧养殖污染问题:①远离水源。一旦水源出现污染问题,势必会加大治理难度,甚至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选址时需要从做好全面研究出发,在远离居民生活区的同时从物理层面减轻粪便所出现的病菌传播问题;②针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明确风向变化情况,确保选址的合理性。如应当选择居民生活区下风向进行栏舍建设,避免对当地居民产生不利影响,减少环境污染纠纷问题。在完成场址选择工作以后,应当从合理规划与设计出发,引入科学管理手段,打造完善的排水系统,利用除粪装置等来实现无害化处理目标。

2.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对养殖户开展宣传教育,能够提升养殖户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从而主动规范自身的养殖方式。想要解决因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从人的层面出发,真正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具体中去。因环境保护的主体是人,所以人也就成为了问题的核心。在现阶段发展中应当坚持从思想源头出发,以提升养殖户环境意识为主,确保养殖户能够自觉规范行为,减少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此来提高宣传教育的全面性,如可以从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出发,以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为主,提升养殖户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或是可以借助社交平台等,发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优势的基础上推送相关知识,对养殖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2.3组建专业队伍

由于畜牧业有着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等特点,所以养殖人员专业技术高低对畜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想要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就需要从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发,以培训、教育等方式培养带头人,如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等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养殖户之间参与技术交流,确保养殖户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其次,应当坚持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中的问题。通过从完善人事制度入手,在落实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奖惩机制优势,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理念与知识。只有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才能主动做好畜牧养殖促进工作,才能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

2.4落实生态保护

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就需要从保证草畜平衡出发,在落实草地生态系统,展现其综合功能与多元化价值观优势。在现阶段发展中,想要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绿色生态入手,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人为破坏行为。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就需要从打造优质人工草地基地日收,在增加草地面积的同时借鉴成功经验,做好草地建设工作,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满足畜牧生产需求。通过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做好草地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统筹安排目标,保证载畜量的合理性,利用人工草地等为草畜平衡发展提供支持[3]。

2.5开展良种繁育

在现阶段发展中应当从建立科技入户机制出发,为良种繁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①及时更新传统养殖观念,实现对科技入户机制的全面推广,同时还要加大对高产技术、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的引入,实现品种改良发展目标,保证畜群结构的合理性;②针对当前市场发展形式进行分析,在保证畜禽种群合理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坚持向着生态型畜牧业方向发展。

2.6加快基础建设

想要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源头出发,打造出良好的养殖环境,确保养殖规模的合理性:①转变生活条件,保证资金充足;②做好人工草地、水利设施资金投入工作,及时更新防火设备,提升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③转变生产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④提升养殖户思想认识,掌握我国相关政策,以长远角度面对养殖业发展;⑤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4]。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77-02

现今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令人注目,为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基本国策其中一项任务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加速这一任务的完成,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事业的未来和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推动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和完善化学知识和技能。

一、强调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相结合的内容

高中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例如,“氧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就与“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空洞”等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密切相关;还有“硫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就与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学习“石油和煤”这一化学知识点时,就不得不结合实际中“温室效应”这一环境现象。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知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这些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才能更好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

首先,在学习“氧及其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将“光学烟雾”和“臭氧层空洞”这一现象结合书本知识点,向学生重点介绍与分析。在介绍“光学烟雾”时,教师应将光学烟雾的来源和主要成分一一讲授给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于生活中大量汽车尾气的有害气体导致的光化烟雾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由于过于严重的光化烟雾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等。在播放完案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总结光化烟雾的具体为危害有哪些,并介绍一些可以防止光化烟雾的措施和方法,由此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臭氧层空洞”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臭氧层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然后再介绍其危害与预防措施,在介绍时要与“氧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生活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影响,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时,教师应将其与生活中发生次数越来越多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的酸雨结合在一起。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述酸雨的形成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越来越多,从而使得空气中的硫酸和硝酸越来越多,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酸雨。又因为酸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进一步由课本知识点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基于书本知识点论述酸雨的危害和预防酸雨的措施,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

另外,在学习“石油与煤”这一化学知识点时,教师就应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温室效应”搬到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温室效应”的概念,然后结合书本知识,讲述二氧化碳、甲烷及碳的氧化物和氟氯代烷等这些气体是如何导致“温室效应”的,然后再举例分析“温室效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变化,举出一些“温室效应”的现象,并结合书本知识提出如何预防和改善“温室效应”。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然而,高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敞口式和半封闭式,导致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虽然,由于学校条件的改善,很多实验材料都得到了调整与改进,但仍然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探索,加强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应引导和辅助学生提高实验的规范性。在提取细小的化学物质时,教师应强调学生对不同形态的化学物质采用不同的化学器具,并且在操作工程中应小心翼翼,以免一些粉末状或液体物质散落在空气中或地上,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在采用托盘称量物质时,教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断强调称量步骤,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的操作。通过教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和辅助,完善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以此避免因药品洒落、挥发等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还应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在化学实验课上,既能让学生亲眼目睹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现象,又能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使化学实验课做到不污染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引用,就给化学教师带来了方便,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操作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成视频或影片展示给学生。

三、将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实践教育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课程,换言之,化学教学和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野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各种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这些地区发生的一些环境污染,进行探索和解析形成原因,结合课本知识提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和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室、社会实践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化学创新技术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从而推动整个国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家发.环境教育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62.

第7篇

1 现代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问题的联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说到底还是从化学知识方面寻找答案,这其中,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很多陌生、抽象的专业名词,这就需要我国教育机构在中学阶段刚刚开设的化学课程中,加大环境问题的知识内容,帮助人们加大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1.1 化学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在中学生群体中把环境问题从抽象概念演化为具体事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试验等方式,初步明白一些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程度,他们就可以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宣传力度,进而为环保问题出一份力量。

1.2 化学课程可以为社会传播相应的环保理念

从根源上说,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危害,资深化学人士认识的最为全面,他们想到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最为全面,他们除了身体力行、提出解决方案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学与人的方式,把环保理念传播给周边人士,他们的学生就成为最忠实的听众和最主要的执行者。中学化学教师和每个学生在环保问题上人人都行动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2 环保教育对于现代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化学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迫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压力与阻力,教师难以拓宽所需讲授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枯燥。故此,把环保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化学教学之中,是现代中学教学的一大进步。

2.1 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实施方向,我国各阶段教育体系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但现实教育生活中,一些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一时还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侧重于讲授书面知识,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应对考试,卷面成绩就会决定一切。这种应试教育无疑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急需要加以改革和适度调整。现阶段中学教学中,把环保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引入到化学课程之中,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学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来关心身边的事情,尝试寻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中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到了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缓慢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

2.2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等,对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深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教师虽然可以拿出模型来演示一番,但对学生来说,很多概念还是难以琢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污染现象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酸雨等等,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们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事情。现在化学课程中,教师通过把一些污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引导到课堂,比如酸雨的产生,就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侵蚀每年损失达15亿元。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这种情况的严重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自我做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

3 环境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中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意义,不在于是应对考试,而且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了解,来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根治的阶段,这就需要人人都应行动起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群体之一,他们的亲身见闻将会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阶段内在化学课程中,教师积极讲授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就会有助于中学生群体对于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授课办法,把环保问题引入到化学课堂之中。

3.1 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关注环保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亲自调研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夏令营、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去当地自然

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鼓励学生通过所见闻,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污染情况比如酸雨、雾霾、废水的成因,寻找出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鼓励学生加大对环保问题的宣传力度

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政府责任

一、我国政府现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分析

(一)预防为主,防治并行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在外部破坏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政府采取的是预防保护措施,以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事件来解决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政策的制定是基于不断加强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先行采取的环境污染积极保护的措施包括:将环境保护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结合,对社会发展项目制定与其相符的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从而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事件。

(二)追究环境污染单位责任

我国政府采取追究环境污染单位责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其承担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和责任,与其相似的政策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也普遍适用。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排放污染物含量超标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促使其承担治理费用,对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的单位,不仅要限制其继续生产,更要督促其进行整改,并根据实际情况处以罚款。

(三)加强环境管理和控制

我国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和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得政府环境管理更为优化,能够做到对环境污染破坏问题进行及时控制。目前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进行环境综合治理考核,以及加强城市环保指标的检测力度等。

二、我国政府环境政策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经济惩罚加强环境管理力度不够

(1)减少税收方式不完善

目前,我国基本采取的是减免企业税收的方式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自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当企业利用“三废”为生产原料时,可以减免企业五年的企业所得税;如果企业开发建设的项目属于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包括垃圾废品处理基地、污水处理加工基地等等,政府可以实行零税率调节。但是,我国政府并没有针对企业排污处理问题设置单独的税种,而单独依靠减免税收的方法力度远远不够,难以约束企业的破坏。

(2)政府惩罚企业环境污染力度不强

我国政府政策规定,凡是排放污染物的企业,都需要上缴相关排污处理费用,但是,各省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企业中收取的排污治理费用,仅仅是实际排污处理费用的一半左右。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排污企业缴纳的费用低于其自行治理污染问题的费用,大多数排污企业必然选择排污缴费方法,以省去自行治理的麻烦。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性不高

(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制度不够透明

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方面,以及相关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较弱,力度不够。政府在收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个体商户等意见方面缺乏制定程序,因此,导致在政府颁布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使得政策管理力度不够。

(2)公众监督环境管理的权利得不到实行

目前,我国已经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也制订了相应的环境质量报道措施,但是其中的环境信息大多数属于敷衍应付,并没有对公众起到有用的帮助作用。由于公众缺乏得知与排污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因此难以做出正确的预测。

(三)环境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不配套

我国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配套,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这种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政策相互难以协调,因此,想要取得有效的环境治理结果是极为困难的。

三、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立法环境,提高执法水平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依据。只有指定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不断发展,解决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政府失效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制定与环境保护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以行政法规不断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其提供直接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促使公众团体参与环境治理

政府在环境保护政策改革制定方面,应该将部分政府责任转移给社会公众,使得社会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当社会公众承担了部分政府责任之后,能够主动与政府加强合作,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方式发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创新管理的方法,引导公共事务的发展进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环境治理强调的是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使得政府、经济和社会之间形成有效促进的关系,政府通过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而共同治理又能够完善政府的责任机制,弥补政府、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发挥政府治理环境的作用。

(三)完善政府问责制度,配套相关措施

政府健全完善环境问责制度,首先就要使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各个流程,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公开制度,明确问责主体责任和客体责任,营造积极向上的问责制度文化。政府实行责任问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共同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民应得的权利能够有效发挥,只有真正做到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保障双方形成的矛盾问题能够及时化解。(作者单位:1.辉县市环境保护局;2.鹤壁市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农村环境治理;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12-008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技术向农村生产领域的渗透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趋于好转的同时,农村环境却逐渐恶化,这不仅干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环境问题没有城乡差别,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在波及城市环境的同时,更会通过农业食品链条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而,关注农村环境,致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而应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

自上世纪以来,农村环境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随后国务院在其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1]以此为契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得以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一直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他们认真调查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仔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具体设计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供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践借鉴。

尽管我国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学者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极为关注,但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并未取得实际成效,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这一切都昭示着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环节存在着阻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某种问题,只有找出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为此,笔者在概览学者关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学术文章的同时,又深入苏北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对苏北地区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种类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工作踟蹰不前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内学者,其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环节出现了偏差或错误,没有正确把握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存在的类型以及产生的根源。为了消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障碍,有效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并及时加以纠正,为此,笔者以在苏北地区农村的实际调研资料为基础,并对照我国学者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理解观点,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环节中存在的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误区予以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对策,以期能扫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停滞不前的基础,以推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环境保护和治理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各界缺乏对农村及其环境的深入了解,而且在当前“城市中心主义”的模式下,国内民众在用看待城市环境问题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又把本具有同质性的农村环境问题看作是不同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异类,在此种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国内民众在理解农村环境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偏差。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不全面。由于人类最早接触的环境问题是污染问题,而且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城市环境问题也主要是城市污染问题,再加上农村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获得关注也是因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因此,我国学者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便将农村环境问题等同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而忽视了农村环境问题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直接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无论是农民的正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农业资源的合理维持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维护,一旦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给农村乃至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不仅要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关注农村资源以及生态保护问题。但事实上,我国民众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只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资源及生态所遭受的破坏问题却少有涉及,反映出我国民众包括学者们目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还比较狭隘,无法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全部。

2.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类型不彻底。为了充分认识环境问题,并依据不同环境问题的各自特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经过对环境问题的逐步了解,我国学者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环境问题予以相应分类。如依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破坏问题;按照被影响的环境要素予以分类,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以及生物环境问题等。[2]依据上述分类,我国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这对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分类还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那就是目前国内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所谓面源性环境问题,和点源性环境问题相对,是按照环境问题产生源的确定与否而区分的一对环境类型,其中所谓点源环境问题,是能够具有确定产生源的环境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只要查明该问题的源头并对其源头进行治理,环境问题即可消除。而对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由于其产生源无法确定,与点源环境问题有很大区别,而且由于面源性环境问题发现较晚,尽管目前学者对农村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已有所认知,但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具体而言,当前社会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我国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分布范围的理解有错误,许多民众认为面源性环境问题只存在于农村,城市里不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甚而有学者把面源性环境问题作为农村环境问题区别于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加以研究,并主张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来应对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但事实上是,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其中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就是典型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其次,尽管我国国内社会对农村点源环境问题和面源环境问题作了区分,但却没有厘清二者的实质不同,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对策,要么避而不管,要么把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混为一谈,用点源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来处理面源环境问题,从而使农村的面源环境问题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治理,阻碍了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

3.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认知不准确。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国内的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而且有不少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看似发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但笔者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发现上述学者的观点与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存在一定偏差,他们并未准确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农村环境问题根源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误区之一: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学者认为农民环境意识不强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笔者认为,尽管农民环境意识不强与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将其归结为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源则实在言过其实,甚而存在错误。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对苏北地区农村村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问卷调研,在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中,除了个别村民对农村的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之外,大部分村民在表示对过去良好农村环境的怀念和留恋之时,都表达了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忧虑和关注,他们对农村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资源发生的不利变化都有切身体会,都有改变当前环境状况的愿望但都苦于无能为力。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农民的环境意识并不缺失。而近期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苏地区出现的群体性环境事件也直接表明了当地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环境权益受侵的焦虑,同时也是对“农民环境意识不强”论的有力反击。由此可见,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并不能作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上面,因为农民的环境意识本来就不低。误区之二: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众多学者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中有关农村环境的立法缺失、农村环境执法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司法救济途径不通畅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诚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农村地区滞后于城市也并非没有可能,而这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掣肘作用,但是,如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进行解读,则不仅无法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更会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引向歧途,反而会阻碍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因为农村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城乡二元化模式造成的结果,要想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化模式,在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实现对城乡环境的同等保护、同等治理,[3]而那种“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以及对农村环境单独立法”的论调看似对农村地区予以特别优待、特别保护,但实质上依然是在延续着城乡二元论的基调,不仅有害,也无必要。这是因为,首先,从立法层面上讲,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并无本质的区别,当前我国的相关环境立法不仅在城市地区可以适用,在农村地区也可以适用,如果立法有缺失的话,也应该是全国层面的缺失,而不会单单是农村地区缺失,因而没有必要单独为农村地区的环境立法;其次,对于农村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建设,目前的机构设置已足以承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任,如再在乡镇一级设立相应机构,不仅不能实质性地改善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状况,而且还会增加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成本,白白浪费国家的执法和司法资源。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处理并非无法可依,而环境执法机构和环境司法机关也并不缺失,反而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影响下,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无法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应引起国家、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三、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的纠正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导致国家难以针对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直接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就必须纠正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

1.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要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范围过窄的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农村除了面临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工矿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威胁的同时,还面临着上述环节所带来的资源退化、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特殊性,其对资源、生态的依赖性要远大于城市的生产、生活。由此可见,除了污染会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之外,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维持平衡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关注农村地区的资源退化和生态失衡问题,而且我们在设计措施来防治工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同时,更应关注农村资源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在设计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要将农村污染防治、农村资源养护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综合考虑,将三者予以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如此方能有望全面彻底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2.彻底认知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如文中所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类型的认知误区主要存在于公众对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层面上,因此,为了彻底厘清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明确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明确面源性环境问题并不是农村地区特有的环境问题类型,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农村环境问题当作异类而将其孤立于城市环境之外,并且还可以从城市面源性环境治理实践中吸取有益的治理经验。其次,要深刻理解点源性环境问题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区别,从理论上讲,任何环境问题都有其产生源,因而从实质上讲面源性环境问题也是点源环境问题,只是由于面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具有随机性、移动性,难以查明和确定。另外,还有一些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单独不能造成环境危害,而是众多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共同交织作用才造成了环境问题,这都和传统的点源性环境问题有区别,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中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在面源性环境问题领域适用,需要对此种问题单独研究,单独处理。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城市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经验,把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当作公共服务而由国家承担,发挥政府在面源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增加国家在面源性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4]

3.正确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既不是农民环境意识不高,也不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全,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差异所致。在此种结构模式的调控下,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致使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资金投入都低于城市,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也常常受到漠视,我国城市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则趋于恶化,并使人产生了“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全为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的假象。[5]因而实事求是地讲,成因与其说是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农民合法环境权益被漠视,农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保护权得不到保障的结果;与其说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地位缺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标准降低、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造成的,甚至在农村个别地区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因此,要真正消除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取消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实现国家对农村、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考虑和同等保护。具体来说,对于农村地区的点源性环境问题,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而对于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则要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导性作用,增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向农村引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从经济上鼓励农民采取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废物向农村环境中的排放,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

结语

由文中的论述可知,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要全面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彻底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并准确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目前的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但正如文中所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只有废除这一模式,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可喜的是,伴随着人们对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深入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认可和采纳,目前我国各地都围绕着户籍、经济、环保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开展了理论性探讨和实践性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此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让我们看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培华,包文兵.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淮海文汇,2012,(1).

[2]吕忠梅.环境法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7.

[3]晋海.我国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制度建构:理念、原则与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素养 法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各种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1998年至2006年一共发生环境污染破坏事件14 742起,平均每年发生1 600多起。这些环境污染给人民和社会来了无尽财产损失,所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已迫在眉睫。而开展环境教育是实现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素养的形成的一条非常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美国是世界上环境教育的领先者,因此本文就我国和美国环境教育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期望从美国环境教育中获得一些经验。

(一)美国环境教育特点

1934年在美国发生的恐怖的黑风暴事件和1948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生的大雾致使当地近一半的居民感染气管炎的事件,加上从各个角度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以及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的惨痛后果的《寂寞的春天》一书于1962年出版,这一系列事件都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各种规模的环境运动开始在美国上演。这也就促使美国开始严肃思考环境教育问题,并在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带领下于1970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美国环境教育法》,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环境教育的国家。发展至今,美国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的系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法制严明,机构部门齐全。

作为世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与美国人期待的高质量生活相悖。于是美国较早思考环境教育问题,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于1969年起草《国家环境教育政策法案》,并于1970年10月正式审批通过了世界第一部《环境教育法》,希望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发展不同教育形式中的环境教育,包括: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社会各个非盈利机构的资金援助,对环境教育者的补助,对在环境教育中有优良表现的学生的奖励等。

遗憾的是,该法律的实施成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经费的短缺。1988年布什上任后大力支持环境教育的经费提供,并对原《环境教育法》进行修改,于1990年11月16日颁布《国家环境教育法》。该法案共十一条,详细地规定了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和措施。随后,国内各种和环境教育相关的机构相继成立,如:政府机构—环境保护局(EPA),民间组织——环境教育行动组织(EEA),最终形成美国完整的环境教育系统。

(2)严密有序的环境教育发展计划。

《国家环境教育法》第五条明确制定了培训环境教育专业人员的计划。教育的主体之一教育者的环境知识丰富度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质量,所以1992年《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通过和知名大学的合作和环境教育专题会的开展等方式来提高环境教育者的素质。

此外,在教育家、教师、学生等的合作下编写了开发了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美国第一代环境教育的教材。该教材以地球生命为主题,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目的在于普及环境有关概念,了解环境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打造环境素养较高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其借鉴

(1)法制法规不完整。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虽在1973年召开,但却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关于环境教育的法规出台。直到2011年12月1日,宁夏自治区通过人大审议,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并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成为我国第一步环境教育法规。它的颁布对我国环境法制体系的健全、环境教育立法的推动有着重大意义。

(2)环境教育形式单一。

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渗透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中。在中学,虽然没有单独设立环境课程,但在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都有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承担起了环境教育的责任。比如:物理学中的噪声污染及其危害防治,电磁污染与防治等。化学中的农药中危害成分对土壤的作用,二氧化硫等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等。生物学中生物圈与非生物圈的关系,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应用等。地理学科是这些学科中涉及环境知识较多的学科,比如: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工业部分,在工业区位因素中,环境的作用日益显著,工业在布局的过程中会把环境因素当作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人教版地理教材有一本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专门介绍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部分院校设有环境教育专业,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

但是我国环境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切身体会原始大自然的经历,而是主要以学校的课堂知识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与现实自然环境脱节导致环境教育成效甚微。

借鉴美国等国经验,多开展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让课堂环境教育和课外环境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比如:加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开展环境知识讲座、举办全国环境教育竞赛、每年组织学校春游秋游等等。在了解学生本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型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环境教育效率。

(三)总结

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环境问题已日渐严重。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教育应受到各界人士更多的关注。在国内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及时发现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缺点,境教育中缺点,积极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环境教育成功的经验。最后希望我国环境教育越来越成功,最终达到人地和谐。

参考文献:

[1]鞠静.缤纷环境教育描绘——红色美国篇[M].环境,2009(1).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环境污染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建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工作日程中去,实现项目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建筑施工工程中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

由于建筑施工工程涉及面比较广泛,建筑施工工程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详细来讲,建筑施工工程中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

1.1固体废弃物污染

其一,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包装塑料,生活垃圾以及废旧的建筑材料;其二,建筑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废弃的土方,钻孔灌柱的废弃泥浆;其三,建筑施工现场中的废弃物,如测温计,玻璃丝布,漆刷,工业棉布,装饰颜料,化工产品等,很多情况其中都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对于人体有毒害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对于周围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1.3大量废气污染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气污染量不是很大,也不易被察觉,但是这不说明其对于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不存在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其对于人体的伤害甚至会超过对于其他污染形势。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污染是由扬尘造成的,扬尘出现的原因有:建筑车辆的施工区域,土方填补的区域,土方挖掘的区域,水泥的运输区域。如果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将对于其肺部造成致命的伤害,是形成众多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前兆。

1.3繁杂的噪声污染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工具与工具,机械与机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碰撞是难免的。由此造成对于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如果再补加以管理和控制,将严重影响到周围环境人群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如果在工期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常常会出现在夜间开展施工操作,从而更加加剧了噪声污染,导致周围环境的破坏。

1.4众多的废水污染

我们知道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泥浆,其中含有大量的废水,如果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到城市排水系统中去,将对于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在恶劣的雨天下会变得更大,从而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活用水的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对策

2.1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首先,积极组织施工企业管理者,开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课程,使得其深刻理解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形象树立的关键所在;其次,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保护环境的知识讲座,辩论赛,以各种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保护氛围。最后,积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使得企业员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积极参与到施工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去。

2.2建立健全施工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施工环境保护制度,首先需要以企业管理者,施工负责者,环境保护专家组成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小组,结合自身建筑项目的特点和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与个人绩效之间的挂钩,一旦发现在某环节出现问题,就要及时的实现问责;最后,将环境保护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制中去,以激发员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去。

2.3注重环境污染处理方式的针对性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治理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环境污染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处理。首先,对于固定废弃物污染来说,应该不断健全施工环境保护条例,并形成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机制,保证整个工作施工区域的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好日常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摆放工具设备,对于废弃材料进行集中堆放处理。其次,对于废气污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高层建筑的垃圾运输要设置相应的通道,避免出现高空抛洒的问题,从而减少灰尘的扬起;严格管理施工现场的车辆,保证其处理良好的运转状态的同时,保证避免出现超载现象,对于尾气过量排放的要禁止其参与施工;做好施工运输路面的保湿处理,并加大对于除尘设备的投入,使得建筑工地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再者,对于施工工程中的噪声污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注重工具,设备,机械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会造成大量噪音污染的设备要及时的进行维修,避免其成为环境污染的源泉;严格控制施工场地的噪声污染,禁止随意鸣笛,随意敲打工具,设备,造成噪声污染;合理设置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出现施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结合周围居民的生活习惯,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开展各项工作,避免造成负面的社会效益。最后,对于污水处理来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严格控制水资源的使用,保证严格依照配比开展工作,避免对于水资源的随意浪费;加大对于污水资源的处理力度,避免将污水直接排放的做法,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去开展施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全

局的观点出发,正视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积极结合污染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处于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黄炎贝.浅谈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 技术与市场. 2011(04)

[2] 赵亚楠.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11)

第12篇

(20__年5月11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__年全市生猪出栏数达195.73万头、牛出栏数41.65万头、羊出栏数30.14万只、禽出栏数8733.71万只。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20__年我市畜禽污水产生量约为4841万吨。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__年,我市化肥使用量22万吨,农药使用量为4130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我市农村每天将有425吨的垃圾产生。据统计,20__年全市污水排放量约为2518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128万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据了解,在乡镇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乡镇的环境治理经费主要从县级环保治理基金和乡镇财政中支出。由于目前经费紧张,因此,用于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20__年底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持建设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畜禽—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二是建设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场所,并及时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及时填埋。三是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的环保评估结果和已建成企业的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要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达标,决不姑息迁就。